此物老家在非洲,力大气壮赛过牛,张口大嘴一声吼,吓得百兽都发拌
狮子,这是资料
分布与体态特征
狮子是哺乳类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西亚、南美等地,雄狮头大脸宽,口尖而圆, 耳朵呈三角形向后竖起,额头平直,无眉毛,从头至颈披着长而蓬松的鬃毛,腿强劲 有力,脚掌圆而大,爪尖利,尾细长,尾端有毛团,身躯毛色金黄,身长三公尺多, 吼声宏亮,体型雄壮威武。雌狮体型较小于雄狮,头上无鬃毛,吼声也不宏亮,但动 作也矫健敏捷。
狮子与人
狮子最早传入中国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 的丝绸之路,中亚、西亚盛产狮子,狮子遂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古籍中最早出现 狮子的记载是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 、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 物,四面之至。」。
狮子的造形艺术,流传在中国至今约二千年,始于东汉,盛行于唐代,定型于宋代, 普及于明清。狮子是舶来的异兽,万兽之王,具驱邪除煞的神灵造型。早期是西域的 朝贡,以献狮为珍宝,多饲养在帝王的宫苑,常民百姓难得一窥其貌,对狮子充满神 秘感,认为它比虎豹凶猛能食虎豹,狮赋:「钩爪锯齿,弭耳宛足,瞋目雷曜, 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本草纲目狮:「狮子出西域诸国,目光 如电,声吼如雳,状如虎而小,**,亦如金色楺狗,而头大尾长,亦有青色者,铜 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有形髯,牡者尾上茸毛大如斗,怒则吼,百兽辟易 马皆溺血,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后,虎豹不敢食其肉,蝇不敢集其尾 。」。旧说:「狮子,虎见之而伏,豹见之而瞑,熊见之而跃。」。
狮与建筑
狮子最早在古建筑中是扮演守护的职责,从东汉起一直做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 ,墓前石狮最早见于西汉霍去病墓。潜研堂类书:「师子为兽中之王,故古代常 用以镇山门、镇墓、护法、辟邪。」,清初颁布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对设置守门狮 曾有过规并定,一品官门前石狮,头顶要有十三个螺旋状卷毛,按官制品级依次递减 ,七品官以下不得放守门狮,不过这个规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废止。北京天安门前雕 刻于明代(公元一四一七年)头顶就有十三个螺旋状卷毛,这四尊石狮明清时期狮子 的典范,也是北狮的精典代表之作。清干隆李斗工段营造录记载狮子的作法分头 、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还有「滚凿绣球,出凿崽子」等技术 经验。台湾寺庙山川殿前中门有一对(左公狮、右母狮)石狮守门,门楣上有狮头门 簪,墙基的石柜台两端为狮头,柜台脚由狮头延伸为狮脚掌稳稳的抓地而座,在大木 结构中居重要传递屋顶承重力作用的狮斗座,檐口吊筒上刻着倒爬狮的竖材,栏杆望 柱上蹲着狮子,大门上的狮头门钹,传统建筑中无处不见狮的踪影,广泛的应用于传 统建筑的装饰艺术中。
狮与习俗
狮在民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每逢喜庆过年,民间有舞狮的习俗。古籍中最早出现舞 狮的记载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孟康:「象人,若今戏虾、鱼、狮子者也。」,唐白 居易西凉篇:「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做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旧唐书音乐志:「太平乐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狮子出于 西南夷、天竺、狮子等图,缀毛为之,人居其中,象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 ,为羽弄之状。五狮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 作昆仑象。」,宋书宗悫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六年),伐林 邑国,悫自奋请行……林邑国王范阳迈倾国来拒,以具装披象,前后无际,士卒不能 当,悫曰:『吾闻狮子威伏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遂克林邑。」 舞狮的表演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表演狮子搔痒、舔毛、打滚、钻穴、抖毛等温训 的动作,武狮表演狮子踩球、扑球、滚球、含球、吐球、腾空、采青等动作,表现狮 子刚勇威猛的本性。
狮子的典故
一、 河东狮吼-宋代文豪苏东坡写诗讥笑朋友怕老婆的故事,宋洪迈容斋三笔: 「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 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苏东坡有个朋友陈慥字季常,别号龙丘居士,钻研佛经颇有心得,妻子是个既妒且凶 悍的女人,有一次陈慥宴客,请歌妓陪酒助兴,不料被妻子知道了,当众发威怒骂, 宾客都被吓跑了,陈慥当场吓的茫然不知所措。苏东坡诗中的河东狮子吼,是因陈慥 之妻姓柳,引用杜甫的诗「河东女儿身姓柳」,暗指陈慥之妻柳氏,又因陈慥专精佛 学,所以藉涅盘经中「狮子一吼众兽伏」,嘲笑陈慥怕老婆。
狮与吉祥图案
一、青狮白象(绵竹年画)-文官门神,人物头戴纱帽,身穿朝服,手持如意笏,两 侧有象、狮陪侍,象征吉祥如意,加官进爵。
二、双狮戏球-狮子象征官品与权贵,球取其谐音求,比喻祈求官高权贵。另有一说 为雄狮与雌狮在一起 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活泼 可爱的小狮子,象征子孙绵延不绝,狮子滚绣球,绣球表面布满金钱纹,象征财源滚 滚。
三、大狮小狮-取其谐音太师少师,古代官制太师为三公之首,少师为三孤之首,官 位显赫,象征步步高 升,官运亨通。
四、狮童进宝(杨家埠年画)-童子骑狮手持绣球,旁有小狮追随。球取其谐音求, 象征祈求子孙步步高升,官运亨通。
五、连登太师-狮子与莲花灯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连登(莲灯)太师(狮)。
六、事事如意-一对狮子与如意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事事(狮狮)如意。
七、事事平安-一对狮子与花瓶的组合,取其谐音象征事事(狮狮)平(瓶)安。
八、五子登科-五只狮子的组合,狮子比喻官高权贵,象征五子登科。
九、虎豹狮象-虎、豹、狮、象四兽皆为山林猛兽,以恶制恶,能驱邪除煞。
十、九狮图(高密年画)-明、清两代官制,狮为二品武官,故以狮比喻兵权,象征 九合一匡天下安定。史记主父偃列传:「昔者管仲相齐桓,霸诸侯,有九合一 匡之功。」另一说为九只狮子戏球,有九九归一之说,狮与世谐音,象征九世同堂, 兄友弟恭,颂扬阖家和睦团聚。
狮子是外来的异兽,起源发展远比五灵龙、凤、龟、麟、虎慢了几千年,但是外来 的和尚会念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至今狮子在中国吉祥瑞兽的地位举足轻重,与五 灵并驾齐驱。狮子因珍希难得一见,只能依狗的外型,依样画葫芦,型态充满神秘感 ,因而民间深信狮子比虎豹凶猛,也比虎豹更具驱邪除煞的效力。每逢节庆必有祥狮 献瑞趋吉避凶,丝毫无任何禁忌避讳。现代的PTT族怕河东狮吼,人们不愿被狮子 大开口敲竹杠,政商权贵参加的『狮子会』象征身份地位与财富权势,是一般常民百 姓所望尘莫及。佛教祈福弘法的狮子会是不分贵贱贫富,人人向往参与的活动,洗涤 俗世的尘垢,净化社会改革心灵。
一提起《山海经》,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都会说:这是一部古代神话小说,确实,《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都是让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议的各种奇人异兽的情景,但是我认为现在大家接触的都只是《山海经》的表层,甚至只是听别人的评价来认识《山海经》,因此人们只会把它当成是闲暇之余借以消遣娱乐的课外书,另外《山海经》由于故事性和趣味性极强,常常被孩子们当成兴趣书来读。
实际上《山海经》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一部荒诞不经的神话小说是不可能流传成千上万年的,同时它是一部集古代 神话,巫术,宗教,地理,物产,医学 ,医药和中代历史,民俗,民族 为一体的奇书。
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说《山海经》是一部失落的天书呢?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其实《山海经》是一部中国先秦古籍。大概诞生于战国后期,当时很多人认为其荒诞不经,还因此经历了一场腥风血雨的王室变故。《山海经》是根据西周王室收藏的众多典籍整理而来的,当年西周王室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乱,其中一个王子为了躲避祸乱,防止西周王室的珍贵典籍毁于战火,于是便将其偷运出去,这位王子本来想去投奔当时已经称王的楚国,但是走在半路上又听说楚国也发生了内乱,于是只好放弃了投奔楚国的打算,从此之后这批珍贵的典籍就在历史上失踪了。
后来篡位的周敬王找到了王子逼他交出这些典籍,但是却遭到了拒绝,王子死后这批典籍便流落到了民间,后来有人专门根据这些珍贵的典籍整理出了《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 31000 字。记载了 100 多邦国,550 山,300 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
打开《山海经》,首先进入人们视野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动植物还有一些神魔鬼怪。这些怪物虽然颜值不高但是据说有预兆吉凶的超自然功能,山海经里的神兽都具备各自独特的属性,有的还带来灾难和不幸,有的却能带给人们机遇和幸运。
《山海经》讲的是海外大荒、遥远国度中的怪物、怪人、奇风异俗,是岁时月令,是古人时间知识的反映。书中大量的内容是关于海外诸国比如结匈国、羽民国、讙头国、厌火国等等的人物形象的描述,画面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都是平时所罕见的,因此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幅写照远方国度风土人情的地图,明代以前,只有东晋的郭璞认真研究它并做了注解,但是仍然留下许多“不知道是什么动物”的字句等待后人破解。
山海经中聚集了能预兆吉凶的神物,记录了海外大荒的岁月,所以才说《山海经》是对华夏世界观发生过巨大影响的“天书”,但由于古人觉得它荒诞不经,对它并不重视,这部“天书”也因此失落了。
更让人惊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学者亨利埃特•默茨女士以亲身实地勘验的方式,按照《山海经》书中记载的距离和方向,在 北美大陆上实地勘察,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找到了书中的路线图 !《山海经•东山经》中 详细地描述了美洲中西部的四条山脉 ,其中的山峰、河流、植物、动物,几乎完全吻合。
在这之后发表了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著名论题。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一直以来这也是个争论比较多的话题。
此外,西方考古学家大卫·理查,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了中国的《山海经》。据研究《山海经》中的异兽很有可能是毁灭上次文明的核辐射产物。
他认为在地球上曾经存在多次文明,并且可以断定有一次文明毁灭于核战争。除了出土的相关恐龙化石可以将人类了解地球的时间点再向前推移外,此前地球不可能完全是一片空白。证据来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非洲就发现了一处20亿年纪的核反应堆,其后至今地质考古发现了多处类似放射性武器爆炸留下的证据。
大卫·理查在一次宣讲中用收集到的原子弹爆炸的玻璃化砂石与考古砂石进行了对比,发现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除了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曾记载过与原子弹爆炸如出一辙的场景外,在印度,《马哈巴拉塔》中也记录过这种被叫做“婆罗门的武器”或“雷神的火焰”的武器,在南美神话中有类似的“马修玛丽”,凯尔特人的神话里叫做“闪电弹”。《摩诃婆罗多》还提到这些武器看上去,“像一支巨大的铁箭,使人感到像是死神派遣来的巨大使者。”
大卫还表示自己对《山海经》非常的感兴趣,并且认为其中的地理范围正是人类经历过和毁灭后的辐射保护范围,并认为其中提到的奇珍异兽是核辐射导致的,他表示他希望可以从更多的中国神话故事中找到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
除了他之外,中国有很多研究专家也对此进行了探索,并表示《山海经》中真的可能藏着改变人类历史的千年秘密。《山海经》对于古代思想和学术的影响,主要源于其中的时空知识对于中国古代世界观和思维模式的奠基作用。它就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幅“藏宝图”,等待着我们去重新发现。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太多未解之谜,如果你想试着解开这些谜团却不知道在哪里能买到《山海经》的话,我在这儿给朋友们推荐一套正版《山海经》
不过想要看的朋友,应该都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怕看不懂里面的文言文,这里给打击推荐一本《山海经》,这本是全注全译白话文版本。本书全译无删减,语言平实,不至于佶屈聱牙,读起来费劲。还有详细注释,帮助你更好的理解这本书。
全书一共六册,内容易懂好理解,而且里面还有一定的配图,可以增加我们阅读时的乐趣。包装也非常的精致,可以用来收藏。
整整6部经典,只需要98块钱,但是却可以给你带来很多趣味,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自己看完还可以讲给孩子听。
没事的时候,拿上一本山海经,随着时间的累积,您的文化底蕴也将越来越深厚。
楚国(26)山海经(8)典籍(1)一、《全球通史》里面就说了:商人是一小群蒙古种人,兴起于西北大草原,他们通过间接的途径掌握了中东人冶铸青铜和制造战车的技能,然后利用这些技术带来的军事优势,侵入华北,征服了当地尚处于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村社。中国获得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商人采用的新技术丰富了当地的文化,而商人最终又为当地文化所同化,使中国人的传统毫不间断地流传下去。这种发展形式在中国每遭到侵略之后便重演,在以后数千年中曾重演过多次。商朝文明由诸多成分组成,如大麦、小麦、羊、牛、马、青铜和轮子等若追溯到其新石器时代的起源,无疑将发现,它们最早发源于中东。-------这段话貌似在全球通史上册第77页(上海社科院版)
二、“赫赫我祖 来自昆仑”是什么意思?是说华夏来自西方么?
华夏是来自西方, 至少部分来自西方的中亚
中国古籍中写得清清楚楚,"赫赫我祖,来自昆仑",而且汉藏语系也从语言学上证实了中国人来自中亚,"出非洲记"里也对中国人的来历写得清清楚楚
昆仑奴不一定就是黑人,因为当时唐朝的昆仑奴是来自各个地方的人的,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南亚,但是有学者认为很多的昆仑奴都是来自非洲的黑人,因为当时唐朝的经济条件谁很好的,所以当时的经济贸易往来也是很频繁的,所以很多人都是涌入了中原,昆仑奴就是这样的,只是因为他们的身份低微,所以都成为了奴隶。
在唐朝,昆仑奴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基本上都是奴隶,在长安十二良辰里面的葛老其实就是黑人奴,只不过他受到了主人的帮助,所以后面自己赎身回来之后,把自己的地下长安办的很好,势力也是很大的,所以一般的人都是不敢去说他的,但是除了葛老之外,其他的昆仑奴都差不多是一个奴隶的身份。
唐代的昆仑奴基本上都是待在长安或者是洛阳这些地方的,而且在古籍里面昆仑奴都是来自东南亚这些地区的,除了东南亚的,就是非洲的黑人了。而且从外国进入中原的人一般都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因为没有钱,而且当时语言不通什么的,所以造成了大部分的人都成为了奴隶。
所以当时的昆仑奴是有黑人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黑人,因为还有来自各个地方的人,只是可能当时当时的人肤色都是黑的,所以大家都以为是黑人吧,但是其实并不是,那些肤色黑的也是来自东南亚的,而不是非洲,只是因为这个剧里面的葛老,所以我们都觉得昆仑奴是黑人。
http://wwwnmpgovtw/
具体说,在中国,史前文化是指夏朝之前的文化。而夏朝是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的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所以史前文明大致是在公元前21世纪以前。
但一楼说的不对,史前文化不是猜想,是根据文物古迹做出的历史判定,由于在夏朝之前没有史书的真实记载,所以对历史的考据只能根据文物古迹去完成。
二楼说的也并不准确,史前现象是可以解释的,是有真实证据的。
详细可以参考这网页:http://wwwzh5000com/ZHWQN/shiqian/shiqian-0001htm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表明,大约距今40000——10000年前,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古代人类即晚期智人(或称新人),其脑容量、体质状况、语言能力与现代人已没有多少区别了,目前在欧洲、亚洲、澳洲都已发现了他们制作在岩壁、洞穴、石头、陶土和牙、角、骨器上的刻画图案或雕塑,其中涉及人物、动植物、天象及各种带有一定规律性的由点、线组成的图案,这意味着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类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符号、记号、图案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创造了,当然人类书面语言也开始产生了。
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国境内的农业已经开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南北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种植农业已经成熟了,这意味着古人对天象、气候、季节、年周期的认识和分割已较为熟知,原始的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知识应已粗具雏形。这一点与恩格斯所言“必须研究自然科学各个部门和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自然辩证法》)恰相吻合;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伏羲画卦、神农作稼而有文明的传说指的也应该是这一时期。中国和西亚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两个地区,而彩陶也是这两个地区起源最早、最发达。这些现象显然并非偶然。
自近代考古学产生以来约200年时间,人们一直都没有对以彩陶图案为代表的史前人类刻画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当然更谈不上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美术史家和传统考古家都从外观感觉或以西方原始文化理论去看待和理解史前人类刻画,故以美术和图腾释之,实际二者都流于形式、表面、感觉、主观臆断,用今人的眼光简单类比而缺乏理性分析。西方原始文化理论来源于对现、当代地球上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的考察,与发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各是一回事。三个农业起源中心中国、西亚、美洲,其古代文化都有彩陶和发达的天文历法与之相伴,而古代美洲印第安人文化更与中国远古文化息息相关。西方人类学家所考察的现、当代仍存在的原始部落、土著居民除了印第安人外,都没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和起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恰恰是美洲古印第安人,既有发达的农业,又有发达的天文历法及数学知识,其工程建筑、冶炼和社会组织都有较高的成就,可见科学文化和文明的起源是与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分不开的。换一句话说,如果有发达的农业生产,则必然会有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文化的起源,随之便有文明的起源,反之则反。这个规律用之于中国、西亚、埃及、印度以及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无不相符;欧洲则是一个例外,它的科学文化和文明起源受到西亚的影响。故西方原始文化理论不适用于考古发掘出土的史前文化和史前人类刻画。
人类思想感情、文化文明的传承和表达,其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它们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姿体语言和口语是最早的,刻画图案、符号、记号次之,文字再次之,电讯、光盘、磁盘等再次之。文字只是文化传承方式之一,而且只是全部人类史、文化史发展到某个阶段才产生的,因而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是没有错讹的古代文献记载,对事物起源、文化起源而言,它也只是一种路标,而不是终决和裁判,它只证明即时而不证明源起或者未来,更何况大量的事物和文化起源可能不被文献、文字记载。故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和文献考证是有很大局限的。中国文化、文明的起源、脉络和面貌的揭示,必然有赖于中国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译,而中国史前文化的全面破译,必然有赖于中国史前人类刻画纹饰的科学解读和破译。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两件事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等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以及陈久金对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起源问题的研究,二是庞朴、郑慧生等对远古时代火历的研究。通过对一些典型器物纹饰和遗迹的形态、结构分析并追溯其来源和本义,我们发现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纹饰就其主体而言,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有效的文化传播、传承系统,其性质和功用类似于文字,而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它们是原始人类的美术作品或图腾。就其内涵表达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类有关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的知识、观念和信仰,而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所结构的易学基本框架与远古天文历法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关系。这种释读大体上印证了伏羲画卦、《连山》易、《归藏》易、河图洛书有关神话传说及古代文献中某些记载的真实性,并与传统考古学研究、易学研究的一些结论相衔接、吻合(参见拙著《伏羲画卦》)。我们认为,沿着这一思路,需要并可以对中国史前器物纹饰(含某些遗迹和器物造型)以及夏商周、秦汉时期的器物纹饰作全面的以及分区分类分时段的和个案的分析研究。就目前而言,亟需投入力量的研究对象和课题,我以为主要是新石器时代以考古学文化、类型、遗址为单位的器物纹饰研究。
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和基础研究,已大体上形成了自新石器时代初至秦汉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体系,已具备了作器物纹饰分析和深入研究的基础和条件。目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国文物考古部门的大部分人力特别是各省市及其以下的部分基本上只能应付由于基建而产生的文物考古发掘、清理和保护,因此研究力量严重不足。除了看得见的遗迹、遗物以外,我们对中国史前文化特别是新石器时代长达六、七千年的精神文化、科学文化的起源、面貌、发展状况所知不多,因此我们呼吁一切有志于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研究的学者,特别是历史学、易学研究者加入考古研究和史前文化研究的队伍;相比之下,易学家们可能具有更多的优势,能够更快地切入以象意、象数、数理为基本思维方式和传承、表达方式的中国古代文化(指其精神文化、科学文化部分而言)。
后记:这篇短文写于2002年,当时是准备向一个“国际易经大会”的与会者传递相关意思和信息,因为主人家不欢迎作罢。实际上我认为只要是研究和学习中国秦汉时期及其以前的历史和文化(也包括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当然尤其是夏商周和史前时代,都需要和有必要研究古代纹饰及史前纹饰,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与易学有关的各种问题,数学和天文历法的起源、政治和宗教的起源、古代哲学和宇宙观、夏商周历史及先秦各国各族历史、神话传说及史前历史等等,其源都会溯及史前时期,不研究史前考古材料、不读懂史前纹饰,恐怕大都难以从根本上获得解决甚至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以为研究史前考古材料、史前纹饰是这些所有学科和领域的新的增长点和前景所在,同时也呼吁和盼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年轻一代。
本文2023-08-03 21:09: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