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地方是讲粤语的?
粤语: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粤语:
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广东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 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
扩展资料粤语声调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
合为九声。现代粤语的语法,如“水大”、“菜干”、“人客”、“鸡公”、“鱼生”等,将形容词放在名词之后作修饰成分的语法结构普遍存在。
广州方言
广州方言主条目:东山口音、西关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广州方言即狭义“广州话”,因地处珠江流域中心城市,为广州、香港等市数千万本地居民母语。
长期引导传统的粤语戏曲文化和粤语流行文化,影响力大,被各粤语方言区人们接纳为约定俗成的标准音。广州话本身亦在不断缓慢变化。广州音收音范围较广,连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并收录。
参考资料:
发音系统: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有19个声母,56个韵母跟九声六调。
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九声六调即九种发声,六种声调。简单理解:首先一种声调对应一种发声,六种声调对应六种发声,剩下三种发声就是入声。
实际上阴入、中入、阳入声调的音高,与阴平、阴去、阳去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
扩展资料:
“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先秦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
粤语也称粤海片粤语,为通常指的广府话。粤语的官方标准音——广州话即属于粤海片。粤海片内部差异不大,彼此一般能较流畅通话。
广州方言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及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
-粤语
1、各花入各眼(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
2、手板眼见工夫(比喻工作范围小,一眼可见)。
3、有风驶尽利(比喻在得势的时候仗势凌人,不留情面)。
4、有头威冇尾阵(虎头蛇尾)。
5、跌落地都要楋翻揸沙(比喻失败了不认失败,硬撑着)。
6、楋手唔成势(手忙脚乱,措手不及)。
7、有碗话碗,有碟话碟(说话直率,有什么说什么)。
8、食咗人只车咩(想要人家的老命吗)。
9、食碗面反碗底(比喻忘恩负义)。
10、好心着雷劈(不领情,好心反被当恶意)。
11、猪仔得食墟墟冚(小人得志而忘形)。
12、崩口人忌崩口碗(有缺陷的人忌讳到类似的事物)。
扩展资料
粤语的由来:
一说源自岭南古苍梧(广信)。
另有一说源自北方中原(即河南一带)雅语,经过较长时间的语言交流融合与调适,在唐代日趋成熟,发展到宋代,与现代的粤语相差不远。“粤语”之名,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汉书》作“南粤”)。
“越”是一个泛称,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在秦汉古籍中,对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百粤、诸越,包括“吴越”(苏南、浙北一带)、“闽越”(福建一带)、“扬越”(长江中下游、江淮之间)等。
隋唐以后“越”、“粤”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并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粤语,两广民间俗称“白话”,海内外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
一、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 。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太多战争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二、遗留有古南越语成分
秦汉时期到岭南戍边屯田的中原人与古越人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相互渗透。现代粤语中仍含有南越语成分,表现在词汇方面,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
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越语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三、吸收外来词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广州从清朝起已出现外来语,而到香港殖民地史时期,香港粤语(港式粤语)中吸收外来词特别多,影响着广东境内粤语区。这些外来词很多官话(北方话)没有吸收。
如“士多”(store,siː22 tɔ55),即“小卖部”;有的是吸收了但译法不同,如“沙拉”在粤语中是“沙律”(saa1 loet6)。
扩展资料
现代粤语在正式场合里一般采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现代白话文书写系统,全中文都可以共用,即全中文通用书面。因为粤语是中文其中一部分,所以书面表达形式上本身粤语书面跟通用书面可以做到齐驾并驱。
这种通用书面的语法、词汇和用语与粤语书面有较大的差别,不过人们似乎已经基本上习惯了这种差异,不觉有大的不便。但当人们用粤语读通用书面的时候,一般是不会完全按照字面来读的。朗读者会习惯上根据粤语语法、词汇及用语调整字面文句,用粤语复述出来。
大众媒体为贴近民众,不时会加入大量粤语固有词汇。部分杂志会采用另外一套自己的粤文书写系统,大量按照粤语语法及用语书写,不懂粤语的中文使用者是难以理解这种粤语白话文的。报纸则会采取折衷方法,主要行文都是以通用书面书写,但在对话和引言中,会使用粤文书写。这些广东话对白令文章更为生动,更传神,更直击人心,并避免在翻译成通用书面时出现失真。
-粤语 (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语种)
粤语,又叫广东话,本地人多称为“白话”。粤语是全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方言,一种强势的方言。粤语主要通行于广东大部分地区、广西部分地区及港澳。此外,在美英加的华人大部分也是使用粤语。据估计,到目前为止,全世界使用粤语的人口已有12亿。
粤语内部又分为好几种地方话和次方言。广东境内有广府话、莞宝话、四邑话、罗广话、高阳话、吴化话、连山话等,广西境内有梧州话、南宁话、钦州话、玉林话等。这些次方言有的比较接近,彼此可以交际,如广府话与梧州话、南宁话;也有些差别较大,彼难以交际,如四邑话与玉林话。次方言的产生是由于以前交通落后,彼此相对隔绝而逐渐形成的,今天交通发达,更重要的是广播电视媒体发达,而广东和港澳的媒体基本上都是使用粤语,这就促进了广州话的传播,促使其他次方言向广州话靠拢。
分布在广州及其附近几个县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港澳的广府话是粤语的主体,而广州话是粤语公认的标准语。也有人认为香港粤语应作为第二个标准语。但总的说来,广州话与香港话的差别甚小,而且随着穗港两地交流日益频繁和香港文化对广东地区的强烈影响,他们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变小。
粤语是汉语方言的一种,和其他方言一样,它直接来源于古代汉语,因此总的说来,粤语和民族共同语之间相同成分是主要的,居主导地位。但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粤语也形成不同于共同语的一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掌握粤语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一、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的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
第一及第二人称用“我”、“你”,与官话相同。第三人称不用“他”,而是“渠”(俗写“佢”;东汉《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跟吴语一样。复数人称不用“们”,而是端系的 [taʔ] 或 [ti](现代粤语写作“哋”,本字为“等”,见圣公会的公祷书)。粤语用“系”而不用“是”来代表正面答复,“系”是明清两代常用字。这些字眼在主流官话中逐渐淘汰,但偶仍现于书面语,例如李俨《中算史论丛》第一册 (1955年版本,第210页) 提及18世纪数学家 Issac Wolfram 时,就写为“渠系荷兰炮队副队长”。粤语中的单音词如(衬)衫、裤(子)、鞋(子)、袜(子)、被(子)、桌(子)、凳(子)、粽(子)、鸽(子)、蚊(子)、虫(子)、竹(子)、桔(子)、鸭(子)、桃(子)等一系列日常单音词都是不需要在后面额外加”子“组成”双音节词“的,加了”子“听起来反而会相当别扭搞笑,但普通话刚好相反。
在文言文和现代粤语中,“卒之、畀”都等同“终于、给予”的意义。古代常用的“文钱”,粤语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用通假字“蚊”)。“寻日”(昨日)的“寻”可追溯至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中的“寻”,解作“不久前”。“几多”(多少)、“几时”(何时)则可追溯至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及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有些现代粤语虽可溯古,但古、今用法有异。上表中《尚书》“惟天阴骘下民”一句的阴骘,本指默默保护,后来则演化为功德之意。道教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就是说文昌帝君训示人们要“广行阴骘”。之后阴骘又衍生出阴功与阴德两个同义词。明人方汝浩于《东度记》当中,就将这3个词语交替使用,然而民间相学又出现所谓“阴骘纹”,并且称凡有此纹者,必然坏事做尽。前述3个同义词,也出现了歧义,其中阴德仍然是指功德,但是阴骘一词则改变成为贬义。《红楼梦》第73回写到“救人急难,最是阴骘事”,指的本是好事,但是现今粤语所谓的“阴骘事”改变成为缺德事的意思。至于阴功一词,就像普通话中“好容易才……”与“好不容易才……”是同义一样,现代粤语之中,无论说“真系阴功”抑或“真系无阴功”,都是凄惨、可惜之意。
第二、古代南迁到岭南地区的华夏族与南越族原住民长期杂居,彼此间语言、文化、习俗等各方面不自觉地相互渗透。现代粤语在底层中仍然含有南越语成分,多表现在词汇方面,在语法上也有一些遗存。现代粤语跟现代壮语在日常用语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词有不少,这些词到底是古汉语的来源,还是古百越语底层词汇遗存,又或者根本就是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借入了古汉语的这些固有用词而导致人们认为粤语中的这些底层词汇是古百越语的来源,目前已无从考证。目前粤语的这些在古汉语文献中没有被记载过的词汇约有20%,比重不大但使用频率较高。
第三、粤语吸收了较多的来来词。在鸦片战争后,香港割让给英国,广东被迫设立通商口岸,在与外国长期的接触中,粤语也就吸收了不少的外来词,其中主要来自英语,香港粤语中吸收外来词更多,而且也强烈影响着广东境内的粤语。这些外来词有的是普通话没有吸收的,如“巴士”,普通话中说“公共汽车”,有的是普通话虽然吸收但译法不同,如普通话中的“沙拉”在粤语中译为“沙律”。
第四、粤语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创造出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有的沿用至今,也形成了粤语的特点。
粤语标准音
粤语标准音是指被认为是标准粤语的粤语口音。所有的粤语标准音都是取自粤语广州音的
单纯从中国的方言讲,粤语的地位绝对是最具重量级的老大,无论是以俏皮的东北话,还是拗口的闽南话都难以跟其匹敌。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粤语一直作为华语流行文化的主导语言,特别是粤语歌的风靡,让中国文化一时间能够风靡全球,可以说无论是80年后还是90后,每个人在KTV里都能深情演唱两嗓子的粤语歌,这就是粤语的想象力所在。
如果说每个80后90后心中都有一首难忘的粤语歌,应该很少人会反驳,无论是陈奕迅的深情还是Beyond的热血激昂都曾经代表着某一部分人的青春记忆,也可以说粤语一直占据着华语歌坛上重量级的地位,就算到现在她的魅力也难以抵挡。
粤语又被称作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为“白话”。她的语言体系甚至比普通话更加复杂,包含着完整的九声六调,完美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征,且拥有完善的文字体系,也曾一度被老外认为是中国官方语言而使用,她不仅是中国古汉语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纽带。
粤语来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在先秦古籍中,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民族通常以“越”作为代表,在这个时期粤语还没有形成雏形,到春秋时间,楚人南下传播中原文化,粤语才开始出现分化,但也并不成熟。在秦朝时期的文字记载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人们以“百越”统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民族。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边是让蒙恬北上抗击匈奴,另一边又派兵南下征服百越。当时秦军打百越采取的政策是打下一个地方就填充汉人进来,这样汉语慢慢进入百越地区,逐步影响粤语的形成。但由于岭南地区山林密集,文化的传播还是太慢,以至于广东地区的文化还是保留相对独立。
秦朝覆灭后,赵佗占据南越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地带,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快速发展起来,而先前的汉人移民慢慢与当地人结合在一起繁衍生息,汉语同样与南越国原始居民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早期的粤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不断,大量汉人为躲避战争纷纷南下进入岭南地区,这个时期汉语文化再次跟岭南早期的粤语相冲击,使之不断吸收汉语文化,使得粤语体系的形成更加完善,也使得粤语文化中开始有汉语文化的影子。
粤语,又叫广东话、广州话、广府话、粤方言、白话,英文名叫Cantonese (或 Yue),主要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广西省东南部、香港、澳门、以及一些海外华人华侨社区。
广东话包括有很多种的,如:吴川话、蛋家话,所处的地域不同也有不同的方言,如: 广州方言、南番顺方言、罗广方言、香港方言;粤语也有分几种,如:邕浔粤语(南宁话)、梧州粤语(梧州话)、勾漏粤语(玉林话)、钦廉粤语(钦廉话)等等。
子方言:
粤语为广西第一大方言。“粤语”包含许多各有特色的子方言,如语音差异较大的“勾漏粤语”、“四邑粤语”、“莞努‘广西’‘平话’‘平话’”:属粤语分支,具有粤语子方言的全部典型共性特征。相传来自于“狄青”带来的汉族士兵。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文: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简称桂,下文通称广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首府南宁。位于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部湾,与越南接壤。广西有全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粤语(白话)、桂柳官话、平话、壮语及各种本地少数民族语言
标准粤语
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为区别江浙吴语地区的“越”,故两广今取“粤”为正字,特指南粤两广,因而越剧与粤剧并非指同一事物。另外,“粤”,也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 两广分别称为“两粤”, 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并且海南岛长期属于广东省下属的行政单位,因此也包含在这个“粤”的历史概念内。 到民国时期开始,“粤”才收窄范围特指广东省。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两广及海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粤语的起源,定型远在宋代两广初分之前。 因此,在历史文化的概念上看,“粤语”应该理解为广义上的“岭南语”, 而非“广东省语。”
在语言学分类上,中国北方学者与一些两广及西方学者间存在分歧。一种说法是粤语是融合了古南越语的汉语;另一种则是古南越语融合了汉语成分而成为一种全新的语言。前者出于文化和政治上的考虑,将粤语作为单一语言汉语的一种方言;而反对者,从岭南地区的政治立场出发,认为粤语是汉语族语言之一,是一门独立的语言。两者各有其语言学的依据。
广州话
旧称广府话,又被称为省城话、白话,中国官方一般称作广州方言、标准粤语。广州话是粤语的标准音,亦是主要的一种口语形式。一般视广州老城区的西关口音为正宗,但现时西关口音已近乎失落,省内通常以《广州音字典》(1983年)收录的字音为标准。广州话由广州音、粤语词汇、粤语语法构成。广义的广州话主要流行于广东珠三角及广西粤语地区、香港及澳门、海外广东籍移民的华人社区,狭义的广州话指现广州市中心城区使用的粤语,而广州与佛山、中山、梧州、香港、澳门的口音相比则大致相同。以广州话为母语的人部分能书写粤语白话文。受到广州(广东省会)的经济及文化影响,广东珠三角居民都能使用带口音的广州话,粤东、粤北部分地方也有使用粤语的居民。粤语是省内的通行语,不少广东人能操二种以上的母语。
有人指,用“广州话”指代广州以外的口音(包括港澳粤语)不恰当,所谓的“广州话”亦不合理,因广州话不是广州人发明。现时的广州话是由各地商人在广州经商而发展出来的,因此使用“广东话”方为正确。由于外国人在广州通商时误将省城(今广州)等于广东“Canton”(现时的广交会英文为“Canton Fair”),将广州话及粤语通通译为“Cantonese”,事实上广东与广州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应将“Cantonese”译为“广州话”方符合本义。广州话早已是学术名称,而广东话则只是俗称,香港学术界仍称之为广州话。正如将闽南语称为福建话一样,称广州话为广东话是民间口语习惯。但因广东地区又主要有三大方言:粤语、潮汕话、客家话,这三种方言又完全不同,所以将将其称之为广东话确实牵强。而且省城(今广州)称为“Canton”,而且广交会原本就是广州交易会,所以大众还是将“Cantonese”对应“粤语”,“Standard Cantonese”对应“广州话”或者“标准粤语”。
广州话中除了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喉干”或“口干”。另外广州也是外国人的集中地,有不少外来语,如士多、士多啤梨、摩登等等,与香港相同。广州本地也有一些原创的词语,如黄犬(蚯蚓)、塘尾(蜻蜓)。广东话经常在形容某事情夸张时,喜好用“好”字。如:好大,好高兴,好喜欢
香港粤语
香港粤语(又叫港式粤语或香港话,相对于港式英语),以前香港对当地的粤语口语并没有正式的名称,通常沿用广东民间的叫法:广州话、省城话、白话,而香港官方只称粤语。1970年代之前,当地粤语混合了多种地区的粤语口音,如“妈姐”按顺德音叫成“马姐”,但倾向以广州话为准。于1980年代开始,“广东话”被香港政府作为当地粤语口语的标准称谓,而广州话、省城话、白话等名称则逐渐退出正规场合。以前习惯称粤语做广东话的人主要是外省移民(包括台湾),他们将广府人的粤语称为广东话,同时人们学习香港的广东话时明显带有懒音。
香港粤语口音标准源自广州话,加入了香港本地文化,慢慢地形成为一套具有香港特色、以口语为主的语言。香港又是英国殖民地,因此出现很多外语词汇,香港人亦习惯中英混合使用。粤语是香港的法定语言之一,政府内部沟通以及发布消息常以广州话与英语为主,广播媒体一般设有粤语频道。虽然港式粤语使用者众多及覆盖面很广,不过港式粤语只当作一种广州话口语变体,即使香港有所谓粤语正音运动,但仍未作为口音标准。
粤语保留不少已在现代标准汉语消失的古汉语词汇,例如:
渠:即“他”之意,今又作“佢”,‘渠所谓小令, 盖市井所唱小曲也。’明王骥德《曲律》
寻日:“昨天”之意,“寻日寻花花不语 (程垓,宋词)”
几时:“何时”之意,“明月几时有(宋词苏轼《水调歌头》)”
求祈:-要求]神佛\祈福的口码,多由祖辈留下,不必经过思考,随便说说,应酬过后便算。
求祈讲,事旦噏,随口噏;不经大脑的说话。
謦欬:“聊天”之意,现在多用同音字写作“倾偈”
崖广:原意为“悬崖上的小屋”,引申为“危险”之意,今常用近音字“牙烟”表示
英语等外来词汇
广州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词汇受到英语影响,如称:球为“波”(Ball),小商店为“士多”(Store),出租车为“的士”(Taxi)。但这些词在内地却很少见到,以至于慢慢发展到,成为珠江地区特有的词汇,但“的士”一词,已几乎蔓延全国,由过去说“截出租车”到现在流行说“打的”。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唐话,俗称“白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粤语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府民系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之一。
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特征,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
扩展资料: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
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
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偏于一隅的广东一直极少战乱,基本没受到太多战争影响,所以一直保留着汉唐时期的语言、文化。
本文2023-08-06 07:22: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