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下,各位书友!网上买书怎么辨别是否正版?我看了一下中国通史,有很多不同的作者著的,同一作者有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请问下,各位书友!网上买书怎么辨别是否正版?我看了一下中国通史,有很多不同的作者著的,同一作者有不,第1张

现在正版盗版很难区分了,因为盗版也用上影印技术了,而正版的,出版社为了节约开支,用纸和印刷都很糟糕的也很常见,甚至有书友买的盗版的比正版的印的好。

目前来说,最保险的是在亚马逊、当当、京东、中图网上买书,虽说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正版,不过我都买过不少书,没发现问题,淘宝天猫高仿货不少。

至于中国通史,建议看吕思勉老先生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那本,那本是繁体横排,用纸很一般,但是上古的名声在那里,他们的书在校对上还是比较认真的,就是说错漏处相对少一些。

吕老先生中国通史,尤其是上半册的文化史写的相当好,是他写给学生的教材,从文化制度方面看中国历史的发展,很多事儿没看之前你根本想不到那么深的。

另外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也值得推荐。

不过这两位先生都是民国时期的,著作有点文言风。慢慢能习惯。

军事科学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孙子兵法》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古典的军事著作,其中书籍在军事科学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才是正版的。书籍是指书的统称,也指装订成册的著作。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作用不同、应用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影印版

影印版就是对原版原封不动的复制 ,版权还是为原书的版权 。

2、正版

指出版单位正式出版的版本。

二、作用不同

1、影印版

为了节省资金。由于在本地印刷,可以省一堆费用。

2、正版

企业通过开发产品,经过合法注册,受知识产权保护,进而生产产品获利。

三、应用不同

1、影印版

影印版大多为英文书籍或者是古籍。

2、正版

书籍、软件、音像制品等。

一、辨别图书的正版方法

观察图书的外观

封面:正版书的封面往往色彩正,套色质量好。

装订:200页以上的正版书,应该是用锁线订、塑线或无线胶订。而盗版商由于印刷装订设备的局限或为了降低成本计,300页以上的书仍常用铁丝订。

用纸:双面印书,对纸张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正版书用纸一般在52克及其以上。若遇到用纸薄的书,另一面字迹渗露过来,则可能为盗版图书。

细读图书的正文

正版图书出现错字、别字、脱字、衍字、病句的情况极少,排版齐整。

有的盗版书虽然是依照原书翻版照排,但会造成纸张上墨点多,字迹胖,也比较容易区分。

二、用图书CIP号查询

登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网站http://wwwgappgovcn/,然后点击便民查询中的CIP数据核字号验证,进入验证界面,输入CIP核字号,然后用验证码进行查询。

点击“验证”后,出现查询结果,CIP核字号为:[年号+序号] 。

CIP概念

CIP就是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它是英文Cataloguing In Publication的缩写。指依据一定的标准,为在出版过程中的图书编制书目数据,经图书在版编目产生的并印刷在图书主书名页背面或版权页上方的书目数据称为在版编目数据,相当于图书的身份证号,一书一号。

先说儒家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书》、《礼》、《易》、《春秋》。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道家经典

《童蒙止观校释》、《道家养生功》、《中国传统道家养生文化经典》、《伍柳仙宗》、《道德经》、《庄子》、《卫生性理学》、《内修秘要》、《修真图》、《内经图》、《武当山修性心法图》、《修真内外火候全图》、

《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大丹直指》、《性命圭旨》、《张三丰全集》、《黄庭经》、刘一明所著《道书十二种》、《周易阐真》。

佛道经典大藏经 药师经 观音经 六祖坛经 金光明经 阿弥陀经

金刚顶经 法华经 金刚经 心经 苏悉地经 佛说佛名经

大方等大集经 仁王经 高王观世音经 天龙八部赞 阿含经 佛母经

伽耶山顶经 尊胜陀罗尼经 提谓波利经 大有经 观普贤经 华严经

这是我所知道的,可能还有遗漏·~~!可以在找找~~ 其实还有好多我可以说出来,但是一打出来就和谐掉了·~~

有哇,古代叫携镌、覆版、或者翻版。

唐代有个人叫冯宿,文宗时担任东川节度使。任职期间,他曾经给皇帝上表请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於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唐代的历书都是由钦天监逐年发布,以备农时。结果没想到政府还没公布呢,盗版历书已经在安徽和四川等地满地都是了。朝廷对此事很紧张,盗版分利是小事,万一里面印错了日子耽误了农时,那可就是大麻烦了,立刻下令禁毁缉拿。

冯宿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到了僖宗朝,盗版历书果然闹出乱子来了。

僖宗那会儿,朝廷权威已经给毁得差不多了。黄巢一来,他只能逃往四川。在这时候,江东一带的市面上出现了大量盗版历书,错谬百出,连大月小月都搞错了。当地人一人拿一本,日子对不上,打了起来闹去衙门。官员居然回答:“尔非争月之大小尽乎?同行经纪,一日半日,殊是小道。” 他觉得一月大小,差一天而已,有毛好争的,纯粹浪费时间,全给撵出公堂去了。

可见这盗版之害,从唐代开始就是有的。

宋代出版业发达,所以这样的事就更多了。

北宋有一位大儒叫李觏,是盱江书院的创始人,一生著述不少。在他编写的《皇续稿序》中,这位读书人不无郁闷地留下这么一段记载:“庆历癸未秋,录所著文曰《退居类稿》十二卷,后三年复出百余篇,不知阿谁盗去,刻印既甚差谬,且题《外集》,尤不韪。”

翻译成白话文很简单:”我的书不知被哪个王八蛋给盗了。”

别说李觏,就连苏轼这样的文坛超级偶像,也要为这种事头疼。

苏轼有一次给朋友陈传道写信说:”某方病市人逐于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况欲更令人刊耶……今所示者,不唯有脱误,其间亦有他人文也。” 苏轼的书被盗版不说,还粗制滥造,脱字漏字,甚至还把其他人的文字掺杂进来——也难怪苏轼气得恨不得亲自去毁版,盗文事小,欺名事大,把旁人著作搁到他的名下,赚钱的是盗版书商,挨骂的可是苏轼。

这些宋代的盗版商人胆子超大,不光盗印名人著作,连政府公务员用书都敢盗。庆历年间杭州曾经出过一个案子,有一个当地官员把宋代的刑法全书《刑统律疏》偷偷改了个名,叫《金科正义》,然后偷偷刻版往外卖——你说这得有所猖獗。

这些盗版书商甚至把主意打到了朱熹头上。朱熹曾经写过一本《论孟解》,结果被建阳书商给盗了版,全国卖的十之八九都是麻沙本。朱熹特别郁闷,给朋友写信说:“《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出矣。” 语气里充满了深深的无奈。

好在宋代官府在版权保护方面颇有作为,很快捉住了建阳的盗版商,毁掉了盗版,然后下文说只许朱家自己翻印刻版。

不光是朱熹,就连朱熹的表侄子都因此受益。朱熹有个表侄子叫祝穆,也是他的弟子,喜欢旅游,后来写成一本书叫《方舆胜览》,结果立刻被人给盗版翻刻成了《节略舆地纪胜》。祝穆大怒,效仿老师告去官府。官府连忙发布公告:“据祝太傅宅干人吴吉状:”近日书市有一等嗜利之徒,不能自出己见编辑,专一翻版,窃恐或改换名目,或节略文字,有误学士大夫披阅,实为利害。……两浙路转运司状,乞给榜檄约束所属,不得翻刻上件书版,并同前式,更不再录白。”

宋代总体来说,对盗版的打击还是挺给力的。罗璧《识遗》一书说:“宋兴,治平以前,犹禁擅镌。“ 如果你刻的是经书,得提请国子监审查。如果你刻别的书,也得先刻一本出来,给有关部门审核,别是抄别人的。

宋人出版书,还发明了牌记,就是版权声明。宋刻《东都事略》上有声明:“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 这个覆版、携镌,都是盗版的古称。

原版书和正版图书经授权印制,但生产有差异,如下:

一、不同形式的生产。正版图书被授权安排印刷图书,复制原件原件,著作权为原版著作权。

二、出版商是不同的。

授权书可以在自己的公司的封面上贴上出版商标的标签,而原版书只能标注音像图书的出版者。

三、书价

由于版权许可费等原因,正版图书的价格比原版书要高。

四、书籍的分类是不同的。

正版图书通常是授权书,原著作者或排版,而原版书作品大多是英文或古籍,而版权如古籍不能从原作者获得。

-正版书

-影印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