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灵台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灵台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灵台穴的定位 9 灵台穴的取法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灵台穴的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灵台 1 拼音

líng tái

2 英文参考

Língtái GV10 [中国针灸学词典]

língtá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灵台 汉语拼音 Lingtai 罗马拼音 Lingtai 美国英译名 Spiritual Terrace 各

号 中国 GV10 日本 1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9 富耶氏 德国 LG9 英国 Gv10 美国 Go10

灵台为经穴名( Língtái GV10,DU10)[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别名肺底[2]。属督脉[1]。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4 灵台穴的别名

肺底(《医学原始》)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六椎下间主脾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灵即神灵,台即亭台,此穴在神道和心俞两穴下,故喻为心的神灵之亭台,故名灵台[1]。

灵指心。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也,所谓心也。”本穴在第6椎下间,内应于心,喻该穴为心灵至尊之地,即中医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本穴内应神志。《庄子·桑庚楚篇》注文:“灵台者,心也。”凡属有关神志之病,可以取此。俾以加强感通之力,而调性灵之能,故喻本穴为灵台。[3]

7 所属部位

胸椎[4]

8 灵台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灵台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下凹陷中[5]。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灵台穴位于背部,第六七胸椎棘突之间[2]。

灵台穴在督脉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灵台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灵台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灵台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俯或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下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向上推1个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灵台穴[7]。

10 灵台穴穴位解剖

灵台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六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六肋间动脉后支[2]。

11 灵台穴的功效与作用

灵台穴具有清热化湿、止咳定喘的功效。

灵台穴有止咳平喘、清热解毒作用[1]。

灵台穴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背痛项强,以及心神疾患[3]。

《针灸大成》云:“禁针,可以多灸。”治气喘不得卧者,火到便愈,盖以兴奋其阳也。但虚人或多寒湿及精神不振者,宜之。[3]

12 灵台穴主治病证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胸胁胀满,胃痛,疟疾,咳嗽,气喘,疗疮,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现代又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蜂窝织炎等。

灵台穴主要用于胸肺、脊背和外科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身热、脊背强痛、痈疽疔疮及胸胁胀满、胃痛、疟疾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疗疮、脊背强痛[8]。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不得卧;背痛,项强;疔疮,痈疽,疟疾,身热[6]。

现代多用灵台穴治疗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肺结核、胆道蛔虫症等[1]。

灵台穴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以及胆道蛔虫症,疟疾等[2]。

气喘,咳嗽,背痛,项强,疔疮,肺炎,支气管炎,蜂窝织炎,疟疾 。

13 刺灸法

《针灸大成》:“禁针,可以多灸。”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

向上斜刺05~1寸[8][2]。

斜刺05~1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下背或前胸放散[6]。

注意:灵台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9]。

13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14 灵台穴的配伍

灵台配合谷、委中,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疔疮,风疹。

灵台穴配委中点刺放血治疗疮、丹毒[1]。

灵台穴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1]。

灵台配合谷、委中(放血),本穴针刺拔罐,治疗疮[6]。

灵台穴单刺或配阳陵泉治胆道蛔虫症[1]。

灵台配阳陵泉,有疏肝理气的作用。治胸胁疼痛、胆道蛔虫病[6]。

灵台配陶道、内关,治间日疟[6]。

15 特效

经常用 槌,在灵台穴处轻轻敲打,可以提高睡眠质量[7]。

16 文献摘要

《针灸聚英》:先儒谓心曰灵台,经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岂主病同手少阴神门,而针刺浅深,艾壮多寡,同至阳、神道欤?

《针灸大成》:今俗灸之,以治气喘不能卧,火到便愈。

《类经图翼》:今俗以灸气喘不能卧及风冷久嗽,火到便愈。

《普济方》:西方子云,主热病脾温疟汗不出。

17 灵台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复方墨旱莲软膏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复方墨旱莲软膏 1 拼音

fù fāng mò hàn lián ruǎn gāo

2 处方

墨旱莲8kg(干品3kg)。

3 制法

先将墨旱莲捣烂挤汁(干品煎后浓缩),置锅内浓缩至500毫升,加明矾75g溶解后,另加苯甲酸5g,调匀备用。

4 功能主治

稻田皮炎。

5 复方墨旱莲软膏的用法用量

下田前涂四肢。

6 摘录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古籍中的复方墨旱莲软膏 《疡科纲要》:[卷下第四章·膏丹丸散各方]第六节·化腐搜毒收湿止痒诸方

已溃未溃皆效。碘片二钱,先用甘油少许同研化,水银软膏五钱,再合碘同研化,加莨菪软膏四钱,凡士林少许,

《玉机微义》:[卷十五疮疡门]外治之剂

破疔疮放一饼于疮头上又刺四边五七下恶血出为妙却用软膏药贴之立验内服首功玄黑散或蟾酥丸翠青锭子又名善效

《简明医彀》:[卷之八]诸方法

叶生地(各二钱)麦门冬当归川芎黄芩芍药人参半夏软石膏()黄加甘草各一钱,水煎服。内托复煎散肿于外,

《普济方》:[卷四十六头门]首风(附论)

头风疼痛。面上游风。状若虫行。川乌(炮去皮尖)软石膏()白僵蚕(炒去嘴丝)川芎防风荆芥甘草(炙各一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台湾榕 21 台湾榕的别名 22 来源 23 生境分布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台湾榕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台湾榕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台湾榕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台湾榕 1 拼音

tái wān ró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台湾榕

21 台湾榕的别名

长叶牛奶树

22 来源

桑科台湾榕Ficus taiwanensis Maxim, epith mut,以全株入药。

23 生境分布

台湾、长江中、下游和以南各省。

24 性味

甘、微涩,平。

25 功能主治

柔肝和脾,清热利湿。主治急、慢性肝炎,腰脊扭伤,急性肾炎,泌尿系感染。

26 台湾榕的用法用量

2~3两,外用适量。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台湾榕的方剂 一见消

根或叶。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台湾。辛、苦,温。有毒。祛风止痛,散瘀消肿。1治风

大风油

reexLaness等种仁的脂肪油。产于云南、台湾、广西。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入肝、脾经。功能

午时合

hellum(L)Benth的叶。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性味:淡,微苦,平。有小

三棱子

ambolaL的果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有栽培。性味归经:甘、酸,寒。入肺、胃、小肠经。

伏地延胡索

的块茎。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性味归经:苦,微辛,凉。入肝经。功能主治:功在

更多用到中药台湾榕的方剂

用到中药台湾榕的中成药 复方消食茶(复方消食冲剂)

每块重7g贮藏:密封。注::广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Malusdoumeri(Bois)Chev

全国爱肝日

多,每10人就有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像有些地方如台湾、广东等省这个比例更大。2003年统计,病毒性肝

毛冬青

的根。分布广东、广西、安徽、福建、江西、浙江、台湾等地。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约3m。根粗壮,淡黄

更多用到中药台湾榕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台湾榕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三宝姜

香祖笔记∶产台湾凤山县,相传明初三宝太监所植,治百病有效。《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梨松果

如肥皂,出台湾。治疔疮磨涂。《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诸蔬部]风葱

台志∶出台湾。疗风疾。《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公元1765年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咬人狗

刺晕台湾府志∶咬人狗其木甚松,手掐之便长条迸起,可为火具,木高丈余,叶长大似烟叶,有毛刺,刺人入毛孔

《本草纲目拾遗》:[卷三草部上]凤头莲

三结交为经穴别名,指关元穴。《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关元为经穴名(Guānyuán CV4,RN4)。出《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篇。别名下纪(《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三结交(《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次门(《针灸甲乙经》),大中极(《针灸资生经》),丹田(《针灸资生经》),关原(《灸法图残卷》),大海(《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溺水(《难经集注·六十六难》杨注),产门(《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血海(《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子宫(《经穴纂要》云出《经脉发挥》)。属任脉。关元是小肠的募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的交会穴。关即关藏,元即元气,此穴在脐下3寸,为关藏人身元气之处,故名关元。关元穴主要用于泌尿、生殖及肠胃疾患:如脐腹绞痛,癓瘕臌胀,小腹胀满,少腹疼痛,小便赤涩,遗尿,癃闭,水肿,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腹痛泄泻,痢疾脱肛,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疝气,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痢疾,黎明泻,便血,肠风,脱肛,五淋,尿频,小便不利,小便涩痛,痛经,闭经,白浊,虚劳冷惫,发背,疔疮,瘰疬,眩晕,头痛,黄疸,消渴,心悸,肾虚气喘,淋浊,尿血,经闭,霍乱吐泻,黄白带下,中风脱症,下消,现代又用关元穴治疗休克,细菌性痢疾,胃肠炎,尿路感染,肾炎,盆腔炎,睾丸炎,神经衰弱,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晕厥,休克,尿道炎,肠炎,肠粘连,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结交 [ 最后修订于2017/2/18 20:05:44 共48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黄花地丁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归经 11 功能主治 12 黄花地丁的用法用量 13 附方 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黄花地丁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黄花地丁 1 拼音

huáng huā dì dīng

2 出处

《滇南本草》

3 拼音名

Huánɡ Huā Dì Dīnɡ

4 黄花地丁的别名

野豌豆、马口铃、猴丝草(《广西药植名录》),小响铃、狗响铃(《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5 来源

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6 原形态

木状草本,高15~100厘米基单一或分枝,枝条细弱,略被短毛。单叶互生,叶倒披针形,大小不一,上面光滑,绿色,下面略被柔毛,青灰色,几无叶柄。托叶极微细,如刚毛状,肉眼不易察见。总状花序顶生或同时腋生,有花6~20朵;苞片与小苞片甚细小,线形或丝状;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花萼长6~8毫米,深裂,萼齿矩形或线形,先端狭尖,略被丝光质短柔毛;花冠蝶形,淡**;旗瓣先端 ,至基部渐狭,边沿略被毛;翼瓣倒卵形;龙骨瓣曲折,均具短爪。雄蕊10枚,合生成单体,花药异型;花柱长,柱头细小,斜生,荚果无毛,圆柱形,伸出于花萼之外;种子6~12颗。花果期5~11月。

7 生境分布

生长于山坡荒地。分布我国南部、东南及西南部各省。

8 化学成份

含响铃豆堿。

9 性味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凉,苦涩。"

10 归经

《滇南本草》:"入肺经。"

11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尿。治久咳痰喘,尿道炎,膀胱炎,痈疽疔疮。

①《滇南本草》:"治痈疽疮肿,消痰、定喘、止咳嗽。"

②《广西药植名录》:"叶:治黄疸,乳疮,疳积。"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撵疮毒。"

12 黄花地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13 附方

①治年久咳嗽痰喘,气阻喉内,如拽锯之声,不得安眠:黄花地丁(蜜炒)二钱,响铃草(蜜炒)二钱。煎汤服。(《滇南本草》)

②治尿道炎、膀胱炎:小响铃一两至一两五钱。水煎服,白酒引。(《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14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黄花地丁的方剂 中黄丸

科大成》卷二方。组成:缸砂(水浸半月,微煅)、黄花地丁、栀子各一两,黄芩(每斤用皂角仁、侧柏各四两,

地丁膏

拼音:dìdīnggāo处方:黄花地丁(即蒲公英)8两,紫花地丁8两。制法:以长流水洗净,用水熬汁,

外用消毒药

院方》卷十:组成:黍黏子、葛根、升麻、地骨皮、黄花地丁、甘草、金银花各等分。主治:诸肿毒,坚硬不消。

夺命象皮丸

密纸封皮,煅**为度),大附子5钱(童便煮),黄花地丁(净花)1两,人参5钱,血竭5钱,沉香2钱,麝

溻肿汤

g《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溻肿汤组成:蒲翁盈(黄花地丁)、枸杞苗、鹭鸶藤、升麻、葛根各等分。主治:诸

更多用到中药黄花地丁的方剂

古籍中的黄花地丁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八诸疮肿门]诸肿

)诸肿痛不消。或筋脉拘挛。不能屈伸。蒲公英(黄花地丁)枸杞苗鹭鸳藤升麻葛根(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半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菜之二]蒲公英

释名耩耨草(音构糯)、金簪草(《纲目》)、黄花地丁。时珍曰∶名义未详。孙思邈《千金方》作凫公英,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一肿疡(十六)]敷贴温药

治诸肿毒,坚硬不消。升麻葛根鼠粘子地骨皮金银花黄花地丁甘草(生,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五七钱,水一升

《滇南本草》:[第三卷]黄花地丁

黄花地丁,味苦、微辛,性寒。发散疮痈,解疮毒肿痛。入肺,消痰、定喘、止咳嗽

《本草求真》:[上编卷五血剂]凉血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4 清宁片的性状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83 工艺研究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清宁片 清宁片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qīng níng piàn

2 概述

清宁片为大黄的炮制品。大黄的炮制汉代已有,见《金匮玉函经》等。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1]。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有香气,味微苦甘,其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3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

汉代有炮熟、酒洗、酒浸(《金匮玉函经》)、蒸制(《金贵要略方论》)等方法[1]。

唐代有炒制、制炭(《备急千金药方》)、醋煎制(《食疗本草》)、湿纸裹煨(《颅囟经》)等法[1]。

宋代有九蒸九 、酒浸炒、蜜焙、醋炒、姜制(《圣济总录》)、湿纸裹蒸(《普济本事方》)、酒蒸(《小儿药证直诀》)、醋蒸(《博济方》)、麸煨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童便制(《苏沈良方》)、米泔浸(《类证活人书》)等方法[1]。

明、清以后又增加了酒煮(《普济方》)、醋煨(《证治准绳》)、黄连吴萸制(《寿世保元》)等方法[1]。对其炮制目的阐述,如:“欲使上行须资酒制,酒浸过巅顶上,酒洗至胃脘中……如欲下行务分缓速,欲速生使,投滚汤一泡便吞,欲缓熟宜同诸药入煎方服”(《蒙筌》)[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酒炙、酒蒸、醋炙、炒炭、清蒸等[1]。

大 、大黄块的制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捞出,淋润至软后,切厚片或小方块,晾干或低温干燥,筛去碎屑[1]。

清宁片的炮制方法为:取大 或块,置煮制容器内,加水超过药面,用武火加热,煮烂时,加入黄酒(100:30)搅拌,再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的圆条,于50℃~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1]。筛去碎屑[1]。

每100kg大 或块,用黄酒75kg,炼蜜40kg[1]。

4 清宁片的性状

大黄为不规则厚片或块,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中心有纹理,微显朱砂点,习称“锦纹”,质轻,气清香,味苦而微涩[1]。

清宁片为圆形厚片,表面乌黑色[1]。有香气,味微苦甘[1]。

5 大黄的性味归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中医大辞典》:苦,寒。入胃、大肠、肝经[2]。

《中药大辞典》:入胃、大肠、肝经。

《中华本草》:胃、大肠、肝、脾经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扁鹊:苦,无毒。李氏:小寒。"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

《药性论》:"味苦甘。"

《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本草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6 大黄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疗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外治烧烫伤。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中医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荡积滞,行瘀血的功效[2]。

1治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停滞,腹痛泻痢,湿热黄疸,淋浊、溲赤,痈肿疮疡,暴眼赤痛[2]。

2治吐血,衄血,血瘀经闭,症瘕。煎服:3~12g[2]。

3治烧汤伤及热毒疮疖,研末调敷;宫颈糜烂,以大黄浸膏棉球浸透,涂擦局部[2]。

4急性肾衰高氮质血症,口服、静注或高位保留 [2]。

《中药大辞典》:大黄具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黄具有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的功效。主治:实热便秘,食积停滞,腹痛,急性阑尾炎,急性传染性肝炎,血瘀经闭,牙痛,衄血,急性结膜炎、外用治烧烫伤,化脓性皮肤病,痈肿疮疡。

《神农本草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本草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7 清宁片的炮制作用

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具有攻积导滞、泻火解毒的功能[1]。用于实热便秘,高热,谵语,发狂,吐血,衄血,湿热黄疸,跌打瘀肿,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痈肿疔毒;外治烧烫伤[1]。如治热结便秘,潮热谵语的大承气汤(《伤寒论》);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伤寒论》);治热毒肠痈的大黄牡丹皮汤(《金贵要略方论》);治疮痈肿毒,或烧伤、烫伤的金黄散(《外科精义》)[1]。

清宁片泻下作用缓和,具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之功[1]。用于饮食停滞,口燥舌干,大便秘结之年老、体弱者及久病患者,可单用[1]。

8 大黄的炮制研究

大黄中含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类衍生物,还含鞣质类、二苯乙烯苷类、萘酚苷类和苯丁酮类成分等[1]。

8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蒽醌类成分的影响:大黄经酒炒后,结合型蒽醌有所减少[1]。熟大黄,经蒸、炖后其结合型与游离型蒽醌类衍生物均减少,其中结合型大黄酸显著减少,番泻苷仅余微量[1]。大黄炒炭后,其结合型大黄酸被大量破坏,但仍保留少量的各型蒽醌类衍生物,番泻苷已不存在[1]。实验证明,大黄炭中的大黄酚含量为生大黄的27倍左右,大黄素6甲醚为生大黄的41倍左右[1]。研究证明,炒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两种成分的含量分别为生大黄的27倍和34倍左右;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19倍和28倍左右[1]。

(2)对鞣质类成分的影响:大黄鞣质类成分含量较高,约为10%~30%,以缩合鞣质与水解鞣质两大类混合存在[1]。炮制过程中鞣质类成分变化亦较复杂[1]。研究结果表明,炒大黄总鞣质含量下降约18%,熟大黄降低50%,大黄炭减少近80%[1]。

(3)对多糖成分的影响:制大黄多糖含量随炮制次数的增加而升高,但六制大黄和九制大黄的含量相近[1]。

8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泻下作用:结合型蒽醌为大黄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1]。

(2)解热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无论动物解热实验还是临床某些病例均显示:服用大黄生品或制品后体温下降时间早于泻下出现时间[1]。说明起解热和泻下作用的不是同一种物质,而是不同成分在发挥作用[1]。解热成分似比泻下成分对热更稳定[1]。

(3)抑菌作用:大黄中游离苷元如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为抑菌、抗肿瘤的有效成分,其泻下作用极其微弱[1]。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1]。对金**葡萄球菌最敏感[1]。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1]。为临床应用熟大黄等制品治疗肠伤寒、痢疾等细菌感染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1]。选择治疗痢疾进行临床验证比较,生、熟大黄两组,大便常规转阴与大便培养转阴天数基本一致,但从副作用及机体一般情况恢复快慢来看,以熟大黄为优[1]。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葡萄球菌仍保持较好抑制作用[1]。这为临床外用石灰大黄、大黄炭治疗烧伤、烫伤提供了科学依据[1]。

(4)消炎作用:对大鼠关节肿、巴豆油诱发小鼠耳部炎症及棉球肉芽肿等模型,酒炒大黄消炎作用与生大黄近似,熟大黄、大黄炭消炎作用减弱[1]。但在临床应用中,熟大黄(酒炖)在治疗成人及儿童化脓性扁桃体炎时,不仅有较好的解热抑菌作用,还显示了较好的消炎作用[1]。

(5)止血与应激作用:大黄酚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伤口渗出,改善血管脆性,缩短凝血时间,促进血小板生成的作用;大黄素6甲醚也有明显的促血凝作用[1]。大黄中鞣质成分也可能与其止血、止泻作用有关[1]。以大鼠应激性及幽门结扎法两种胃溃疡出血实验模型证明,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内服,对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止血和预防作用[1]。生大黄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验证中显示止血速度快、作用好等优点,在止血天数上明显优于熟大黄(酒炖),但熟大黄胃肠道副作用小,较生大黄更受患者欢迎[1]。

(6)免疫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生品、制品去鞣质煎剂,均对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原抗体血凝反应有明显的阻断作用[1]。熟大黄的阻断效力明显强于生品及其他制品,大黄炭作用最弱[1]。

(7)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生大黄水煎液仅对血液流变学部分指标(低切、中切、血沉、RBC聚集)有一定作用,白酒炙后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显著作用,作用比生品显著增强,故认为酒制可增强大黄的活血作用[1]。

(8)其他: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1]。

(9)毒性:炮制能降低大黄的毒副作用,在临床应用中,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1]。

急性与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熟大黄和大黄炭的毒性显著减弱[1]。炮制可减弱生大黄抑制胃酸分泌和消化酶活性的作用,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苦寒败胃”的副作用消失或缓和[1]。炮制能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对不需要攻下的大黄适应症患者,特别是年老体弱、婴幼儿、孕妇及长期服药者,既可排除其肠内积滞,又可降低其“伤阴血”的副作用[1]。

83 工艺研究

熟大黄酒热压制法新工艺:黄酒加适量水稀释,在一定的压力下蒸制即得[1]。

9 清宁片的贮存方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