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旅游5(2)
蚌埠市旅游景点:
10,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
安徽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是一处一望无际的芦苇地,它完全的原生态,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很有看点。
9垓下遗址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此大败项羽,项羽最后自刎于乌江,于是就有了垓下遗址这个令后人谨记的地方。
8大巩山
大巩山的山体高低错落,林木繁茂,绿草如茵,山间的池水清澈澄绿,景色秀丽怡人,是一个游山玩水的好去处。
7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
淮河蚌埠闸水利风景区的水光山色浑然一体,树木苍郁,鸟语花香,享有都市鸟岛的美誉,是蚌埠城镇中最贴近自然的地方。
6禾泉农庄
禾泉农庄依山傍水,风景怡人,自然环境优美,该农庄发展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通过展示皖北民风、民俗、弘扬大禹文化,提倡农耕文化,和谐自然的理念,体现了永远把更好的产品和休闲方式奉献给消费者的企业使命,走上了自我发展、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致富的路子。
5淮河文化广场
淮河文化广场是蚌埠的标志性建筑,里面的文化气息十分的浓郁,会展中心、图书科技馆、休闲中心、大剧院四幢建筑物都坐落在此处。在会展中心旁边的小山上有一个人头像,它是被放大了的“陶塑文面头像”,“陶塑文面头像”是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有着7000年的历史,乃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4张公山公园
张公山公园是蚌埠市内最大的公园,其山水相映,苍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一个散步聊天的好地方。
3花鼓灯嘉年华
花鼓灯嘉年华是皖北最大的主题游乐公园,其以弘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鼓灯为主要内容,游客们可以欣赏花鼓灯表演,还可以体验多项娱乐项目。
2龙子湖风景区
龙子湖风景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龙子湖区境内,其主要是由龙湖、曹山、雪花山、西芦山和锥子山组成,大体上呈三山夹一湖的独特地貌,每年的春夏秋三季最适宜游览。
1蚌埠博物馆
蚌埠博物馆是蚌埠必游景点,馆内藏有古生物化石,陶瓷器,青铜器,玉器,书画,古籍等藏品4000余件,参观价值极高。
蚌埠市名小吃:
一:烧饼夹里脊
烧饼夹里脊是今天蚌埠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蚌埠特产,不仅仅因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更重要的是他反映了蚌埠饮食相互融合,演变,创新的特点。烧饼夹里脊制作方法非常简单,就是用烧饼和里脊结合起来,再配上一些酱料,简单但很美味,受到了大量年轻人(尤其是女孩子)的追捧,几乎所有的蚌埠人都吃过。
二:湖沟烧饼
湖沟烧饼又名马蹄酥,这可是蚌埠的特色烧饼,可以说的上是烧饼之王,因为已经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可不是其他省市的那种圆圆的烧饼,湖沟的烧饼以椭圆为主,讲究火候,最正宗的蚌埠烧饼,是用土炉烘烤,讲究贴壁而“焦”,烧饼中间要求略微凸出,芝麻粒是湖沟烧饼最好的搭档!
三:湖沟油茶
“湖沟烧饼”要配合地道的油茶才更有味道。当然油茶不是茶,没有茶叶。它是湖沟的另一种著名小吃,用面筋、千张、花生、黑芝麻、和其他各种配料烧制而成的一种汤水。
四:吉祥饼
说到蚌埠最出名的特色小吃,吉祥饼就是其中一个。吉祥饼是曾经的贡品,更有着“天下第一饼”的美誉。吉祥饼可以有很多吃法,既能炒着吃又能炸着吃,还可以配汤,怎么吃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河溜小豆饼
蚌埠的特色美食,相传还和朱元璋有关系,救了朱元璋一命的美食,是用绿豆磨制成饼,非常不错的小零食。
六:雪园小吃
另外去蚌埠还不得不去的一家店是雪园小吃,这里是蚌埠的老字号,已经被列入蚌埠市非文化遗产。其创始人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雪园小吃部张成文,他所创制的雪园 酒酿浑汤四色元宵、大碗鲜肉馄饨 等,配方独特,用料考究,厨艺精到,使雪园小吃誉满淮上,成为蚌埠市为数不多的传统饮食名品。
七:大蚂虾
蚂虾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龙虾,在蚌埠有一条很出名的街,叫蚂虾街,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会被记住,同样第一个吃蚂蚱的城市也会被记住,蚌埠就成了这个城市,蚌埠鱼虾数不胜数,特别是蚂虾这种小龙虾,而蚂虾街就是专门吃这种小龙虾的地方。
八:怀远石榴
怀远石榴栽培历史悠久, 品质优异久负盛誉, 据传从唐代已有栽植,到了清代怀远石榴已诸正史,怀远县志中记有:“榴,邑中以此果为最, 曹州贡榴所不及也。 红花红实,白花白实,玉籽榴尤佳。”可见,怀远石榴在很久已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并以其艳丽的色彩,端正的果形,晶莹剔透的籽粒,佳美的风味,赢得了中外人士的好评。
九:白莲坡贡米
除了远近闻名的怀远石榴,怀远还有名扬海内的白莲坡贡米。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茆塘找郢一带,但见这里无垠稻田中簇簇白莲盛开,就问一老者而得知,此地乃“白莲坡”,盛产优质大米,色香味美,煮之能挑三层皮。于是便令取之做粥,尝之果然味美无比,龙颜大悦,御赐“白莲坡贡米”由此名扬海内。白莲坡贡米形体饱满、晶莹如玉、清香甘润,是营养成分高的滋补精米 。
十:蕨根粉
蕨根有解毒去热、令安眠的功效。而在当地的人看来这道菜是既珍贵又稀少的食品,也是深受他们的喜欢。
十一:老任桥牛肉
其作为固镇的知名品牌,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享誉大江南北。它主要出自于固镇县任桥镇桥东村,历史悠久,风味独特。
十二:蚌埠鸭头
说实话,我没怎么吃过鸭头,也不知道好不好吃,但外观的确是非常诱人,酱红色外表,香辣特色,爱吃鸭头的伙伴可以去尝一尝。
十三:奶汁肥王鱼
蚌埠当地的河鲜非常多,肥王鱼就是其中之一,奶汁肥王鱼是蚌埠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道名菜,这道菜是用肥王鱼熬至汤汁成奶白色而成,新鲜又嫩滑,不但味道非常好吃,而且有着丰富的营养,十分受当地人的欢迎。
十四:蚌埠鸡蛋汤
鸡蛋汤,是蚌埠的一种特色早餐。蚌埠鸡蛋汤用老母鸡为原料,炖好后,打鸡蛋在碗里,搅拌匀后,用沸腾的肉汤浇沏,制成黄澄澄的肉汤蛋花茶。蚌埠大街小巷遍地鸡蛋汤早餐店,慢火久炖的老母鸡汤+新鲜鸡蛋,甚是美味。
十五:杜广兴板鸭
杜广兴板鸭是蚌埠有名的特产小吃,用的都是自己养的肥鸭,而且比较健康,做出来的板鸭肌肉丰满,却油而不腻,所以很快就火起来了,不但在蚌埠,全国都有着较高的名气,很多人还会专程去蚌埠买这里的板鸭吃。
十六:金涂山烧鸡
蚌埠口味独特的一道烧鸡。色泽鲜艳,口感鲜美,来蚌埠可要尝尝这道美食。
十七:老蚌怀珠
老蚌怀珠是蚌埠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它是由河蚌做成的,河蚌制作美食是一道很复杂的工序,做的不好肉质太硬咬不动,但是做的好吃的话,可是入口鲜美。
十八:人参鱼
蚌埠名菜,人参鱼就是用冰鱼制作而成,冰鱼夏伏冬出,隆冬最为肥美,人参鱼成菜非常美观,好不好吃吃了就知道。
十九:生炸圆子
在蚌埠,与人参鱼齐名的就数生炸圆子了,两者都具有鲜明沿淮地方特色,被一致誉为“淮上菜”的经典代表。生炸圆子,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为主料,外酥里脆,汁液微酸略带有咸味。
1冀州的历史是怎样的
冀州历史悠久,它的历史变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依据历史资料分上古冀州、信都冀州、直隶冀州、近现代冀州四个时段,对冀州的历史沿革作概略介绍,为了解冀州历史文化提供参考。
一、上古冀州 九州的说法, 名称不一, 在《禹贡》、《尔雅》、《周礼》等多部古籍记载中,有夏制、殷制、周制三种说法: 一、《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二、《尔雅·释地》中所载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徐、幽、营、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营州,而没有了青州和梁州; 三、《周礼·职方》记载的九州是冀、豫、雍、扬、兖、幽、并、青、荆,相对于《尚书·禹贡》的说法,增加了幽州和并州,而没有了徐州和梁州。另外《尚书·尧典》还有十二州的记载,称虞舜曾就禹所划的九州,又划出幽、并、营三州,合为十二州。
无论是哪种说法,冀州都在其内,且列首位,可见冀州在上古时期的影响。 夏、商、周 上古三代的九州,影响深远,凝结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情结。
据传夏朝(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和商朝 (约前16世纪-前1066年) 及西周(约前1066年-前771年)均沿袭了上古九州的划分。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戎狄纵横河北,现冀州市境曾属白狄的鲜虞国。
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现冀州市境为晋国的东阳地区。
战国时期,公元前295年,现冀州市境改属赵国。 先秦时期,州只是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州作为地方行政区单位是从汉代开始的。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两级制,划天下为三十六郡。现冀州市境属巨鹿郡。
二、信都冀州 西汉至宋代,冀州的治所大多设在信都(今冀州市旧城),所以将这一阶段称之为“信都冀州”。 西汉 西汉初实行的是郡(国)、县两级制;后改为州、郡(国)、县三级制。
高帝六年(公元201年),设置信都郡(地区级),治所设在信都,即现在冀州市的旧城。信都郡下设信都县等诸县,其中现冀州市境内设置了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旧城) 、扶柳县(今小寨乡扶柳城一带)、昌成县(今码头李镇南顾城村一带)、辟阳县(今安兴村一带)。
信都郡和信都县两级治所都在冀州市旧城。 高后六年(前182年),高后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将信都郡改为信都国,治所仍在信都(现冀州市旧城),所辖区域没有变化。
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即: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封自己的八儿子彭祖在信都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
广川国的治所、所辖区域和现冀州市境内设置的四县都没有变化。 武帝五年(公元前106年)开始设州,实行州、郡(国)、县三级制。
将全国划分为冀州等诸州(相当于今省级,也称刺史部。当时,州作为监察机构巡行,无固定治所),冀州下辖魏、清河、巨鹿、常山四郡和广川、赵、广平、河间、中山、真定六国(郡、国属于地区级)。
广川国治所在信都(现在的冀州旧城),领县十七,即信都、辟阳、扶柳、昌成、下博、桃、观津、东乡、、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在现冀州市境内仍设置四个县, 即: 信都县(今冀州市旧城)、扶柳县(今冀州市扶柳城)、辟阳县(今冀州市安兴一带)、昌成县(今冀州市南顾城)。
2冀州的历史冀州的概念,不仅有其地理上的含义,也有行政区划上的含义,两者都随着时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 。
公元前770年,我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周王朝分天下为十二州,把冀州分为幽、并两州。冀县之地属并州地区鲜虞国辖区。
鲜虞国姬姓为狄族,因爱穿白衣服,又称白狄。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成王戏封他的弟弟叔虞唐侯于并州的鲜虞国,后改国号为晋。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鲜虞国为晋所灭。冀县辖境又属晋国的东阳地区(今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地区)。
公元前475年,进入历史上的战国时期。鲜虞人于公元前414年又建立中山国,势力很强,中山国在我冀县境始设扶柳邑。
公元前296年,即周赧王二十年,赵王文偃以燕齐之师灭中山国后,冀县之地又属赵国管辖(国都在今邯郸)。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封建、置郡县,划天下为三十六郡。
冀州属巨鹿郡(辖冀、邢、恒、贝四州,治所在今平乡县)。并于今邢台置信都县。
信都之名,据史料载起源于赵成侯,赵成侯据邢,颇具雄心,为了表示他“言必信,行必果,布信于天下”的决心和信心,改邢为“信都” 。西汉全国各郡辖治范围基本上是沿袭秦制。
但刘邦为了屏卫王室也曾将少量的同姓子侄等分封各地,西汉初析秦巨鹿郡为信都、常山、清河三郡。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信都县。
(因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将都城邢台改称襄国,信都之名遂从此移于冀县。)县境西部置扶柳县。
信都、扶柳皆属信都郡,隶冀州,郡外领县十六,即辟阳、扶柳、下博、桃、昌城、观津、东乡、蓚、历、高堤、平堤、武邑、广川、南宫、东昌、西梁,郡治信都。汉高后吕雉六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耳之孙(刘邦长女鲁元公主之子)张侈为信都侯,改信都郡为信都国。
后张侈因受诸吕之乱,有罪,国除。公元前155年(汉景帝二年),封他的八太子彭祖于冀,为广川王,改信都国为广川国。
前元二年(公元前153年),又改为信都郡。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封刘越为广川王,复为广川国 。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鉴于秦代中央直辖四十郡,多有不便。于是在“郡”上又加了一级行政机构,除都城附近的司隶部外,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部。
因以《禹贡》《周礼》所载之州为名,故又称十三州。其中冀州辖四郡六国,冀县属广川国。
冀州刺史部包括今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三个地区的全部,衡水地区的大部,保定地区的西南部,沧州地区的一小部,河南省北端三、四个县,山东省西端三、四个县。刺史部设刺史一人,“传车周流,非有定镇”。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封刘齐为广川王,汉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还为信都郡,隶冀州刺史部。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复封广川国。
甘露四年(公元前50年)复为信都郡。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封三太子刘兴为信都王,遂改广川国为信都国。
汉成帝阳朔二年(公元前23年)复为信都郡。汉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又封刘景为信都王,复信都国。
前汉在郡(国)之上又加刺史部一级行政单位。冀州刺史部领郡(国)十一、县一百五十五,刺史部巡行无常治。
西汉时的冀州无论从所辖范围、州的治所都与今天的冀县无关 。王莽新朝时(9年),改信都县为新博亭,信都国为新博 。
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25年)改信都郡为长安国,治信都。明帝永平15年(72年)封他的六太子刘党为乐成王,改长安国为乐成国。
安帝延光元年(122年)封章帝之孙刘得为安平王。改乐成国为安平国兼置冀州治此,领县十三(信都、阜城、扶柳、南宫、经、武邑、观津、堂阳、武遂、下博、饶阳、安平、深泽)。
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国除,改为安平郡,郡治信都。
这时巨鹿人张角的黄巾起义军攻破冀州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举韩馥为冀州牧。
按“旧志”载,谢介庵说(引《汉书》),袁绍值汉乱,起兵,逐韩馥,自领冀州牧。时为初平二年(191年),据有青、幽、并、冀四州之地。
与其子袁尚,二世皆镇邺(今临漳县邺镇一带,现临漳西有故邺城,袁绍墓即在此)。冀州刺史部领有安平、常山、中山、河间、清河、赵国、巨鹿、渤海、魏九个郡,约百余个侯国(县),州的治所在鄗(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
东汉时冀州刺史部比西汉时更为广大,增加了今沧州、廊坊地区,天津市地区一小部分 。到了魏晋,取消两汉时“部”而设置“州”的建制,成为州、郡、县三级行政单位。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打败袁绍的儿子袁谭、袁尚,占领冀州,自领冀州牧。建安十八年(213年)封曹操为魏公,领有冀州,河东等十郡。
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220年10月东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年号由延康改黄初,因曹操封魏公,国号魏。从这一年起,我国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时魏冀州所辖范围与东汉时大体相同。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因为邺城为五都之一(长安、谯、许昌、邺、洛阳),冀州州治移至信都,安平郡亦治信都。
信都为三级治所,从此冀州与冀县开始联系起来。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马孚为安平王,安平郡改为安平国,仍以汉制,。
3冀州是哪个地区的冀州,是大禹治水以后划分的九州之一。九州在先秦著作〈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尔雅释地〉中均有记载,秦代以前,九州是一种地理区域概念,并没有作为一种行政机构去实行。
西汉时期的冀州
冀州为九州之首,地域十分广阔。考“冀”字含义,〈说文〉解释为“冀,北方州也,从北异声”。〈“冀”既“希望”和“寄托”之意〉
《谷梁传》:“郑,同姓之国也,在乎冀州”,顾炎武注:《正义》曰:“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以郑近王畿,故举冀州以为说”;
《日知录·集释卷二》:“尧、舜、禹皆都河北,故曰冀方”;又:“夏之本在安邑。太康畋于洛表,而羿距于河,则冀方之地入于羿也,惟河之东与南为夏所有”;又:“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书·禹贡》:“冀州既载壶口”。
冀州为九州之首,唐、虞、夏、殷皆都焉,分布的地方就是中华民族最初发源之地,就是河内,指的是山陕间的黄河以东、晋豫间的黄河以北,包括了现在的山西南部(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河南东北部(殷墟安阳),和河北西南角、和山东最西的一部分。这里囊括了华夏族形成过程中所主要活动的地方,尧舜禹时期的中心地带是今黄河以北的山西运城、临汾,夏代主要是在运城、临汾及河南黄河以北部分的西端,而殷商的中心地带是这个区域中黄河以北的东端(安阳),包括河南的东北、河北的西南角以及鲁西的部分与之接壤的地方。这和当时的族源有关,殷商本是炎黄体系外的东夷部落。冀州是上古时的中心地带,因而被奉为九州之首。 [编辑本段]2、今河北省冀州市 冀州5000年历史,得到确认!
历史文化是一种无形而强韧的力量,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前不久,8位国内著名文物专家齐聚冀州,对4大类123套件历史文物进行集中鉴定,结果把冀州历史推到了5000年以前。这是“九州之首”文化的寻根之旅,也是对冀州历史渊源的一次重新定位。
冀州渊源:
上古时代因地跨黄河,今辖区分属冀、兖二州。饶、昌、武城、武罗均系境内主要封邑方国。春秋时期多归晋国。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钜鹿郡。汉代属冀州刺史部,先后设有广川国、信都国和安平国,今辖县市区多为此时建置。三国时系魏国冀州域,冀州治自邺始移信都,境内分属安平、博陵、渤海三郡。晋代仍为冀州所辖。隋时,南部属冀州,北部属公元596年所置深州。唐代属河北道。宋初冀州属河北东路,深州属河北西路。元初,观州治所移至县城(今景县城),并于公元1265年复称景州。此后直至明、清,先后为中书省、京师、直隶省所辖,境内仍由冀、深、景三州分领。 [编辑本段]河北省冀州市概况 冀州市隶属河北省衡水市,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北距首都300公里,西距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辖区总面积918平方公里,东与枣强县(衡水)为邻,南与南宫市、新河县(邢台)接壤,西与宁晋县(邢台)、辛集市(石家庄)相连,北隔衡水湖与桃城区(衡水)相望。辖11个乡镇,412个村,总人口37万人。全境东南部和西北部稍高,东北部较低,海拔高度为215至265米,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市区北郊有北方稀有的平原淡水湖,总面积75平方公里,已被河北省批准为省级湿地保护区。冀州市处于北半球暖温带地区,大陆季风气候特点显著,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暖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旱同期,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宜于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127℃,最冷月为一月份,平均气温-4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71℃,年降水量平均5103毫米,历年平均光照时数为25712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92天
4三国冀州是现在的哪里三国冀州是现在山西省、河北西北豫北等地。
冀州行政区划范围随着历史朝代的兴废更替,经历了一个由大到小的发展演变过程。两汉时,河北的中南部为冀州。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短命的王朝,没来得及在政治上进行重大的变革,只是改州为郡,仍依汉制。
唐朝时冀州属河北道,其管辖区约等于两汉时的一个郡。宋朝时,冀州属河北东路。唐宋两代的“道”和“路”性质一致,只是名目不同。其下唐为郡,宋为州。州郡之名互易的事屡见于史书。
其辖县之多少,亦略有不同而已。元、明、清三代,河北地区直隶中央 管辖,是京畿重地。清朝,冀州是直隶省辖下的直隶州。1913年,降州为县,“冀州”一词便被冀县所代替。从此,它再也没有做为行政区划而使用了。
扩展资料
冀州在我国绵长的历史中,曾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传说远在四千年之前,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氏黄帝在征服蚩尤、炎帝两个部落之后,定居晋南,依山川大势,“割地布九州”。
在唐尧时,洪水为害,淹没九州。大禹又“随山浚川”“疆理天下,奠九州而正五服”。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
据《左传》记载,夏启即位以后,将夏的统治地区划为“九州”,并铸九鼎“象征九州”。设置九州是为了管理居民;铸造九鼎是为了记载夏王朝的功德,象征夏王为九州之主。
-冀州
5商周时期的冀州在哪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冀州,是汉籍《禹贡》所描述的汉地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
以现代的地理概念来解释,这些地方的位置是在:冀州,起自黄河壶口,涉及今山西全境、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地为白壤。
冀州三面距河,西与南及东南部大致以黄河为界,东北以辽河为界,北以戈壁沙漠为界。今辽宁的西境,河北北境,河南北境,山西全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皆冀州之境,面积约一百四十余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其他八州:
1、兖州
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
2、豫州
郑州市、开封市、漯河市、洛阳市、南阳市、平顶山市、三门峡市、商丘市、新乡市、信阳市、许昌市、周口市、驻马店市
3、青州
济南市、青岛市、东营市、日照市、潍坊市、烟台市、威海市、淄博市
4、徐州
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莱抚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徐州市
5、扬州
江西、福建、浙江、广东、香港、澳门、上海;南京市、常州市、淮安市、南通市、苏州市、泰州市、无锡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黄山市、滁州市、六安市、池州市、宣城市
6、荆州
湖北、湖南、桂林市
7、梁州
汉中市、安康市;成都市、绵阳市、广元市、南充市、巴中市、达州市、雅安市、德阳市、遂宁市、广安市、眉山市、资阳市、乐山市、内江市、自贡市、宜宾市、泸州市;重庆
8、雍州
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延安市、商洛市、榆林市;宁夏、甘肃;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
1“古韵亳州”非遗之旅第一天:曹操地下运兵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祖庵(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华佗五禽戏)→午餐→北关历史街区→晚餐及夜游(南湖)→住宿
第二天:早餐→古井酒文化博览园(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井贡酒酿造技艺)→午餐→涡阳天静宫→涡阳县博物馆(欣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结束行程
2“寻味宿州”非遗之旅
第一天:宿州市符离集刘老二烧鸡有限公司(品鉴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午餐→宿州美术馆→宿州博物馆→晚餐及夜游(南翔云集)→住宿
第二天:早餐→灵璧钟馗文化园(观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灵璧钟馗画)→灵璧奇石文化园→午餐→泗县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活态遗址及运河博物馆→中国古鞋博物馆→泗县虹乡剧场(观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泗州戏)→晚餐及住宿
第三天:
行程A:早餐→萧县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午餐→结束行程
行程B:早餐→萧县蔡洼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午餐→结束行程
行程C:早餐→砀山梨树王风景区(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砀山四平调)→午餐→结束行程
3“风情蚌埠”非遗之旅
第一天:固镇县垓下遗址公园(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泗州戏等)→午餐→禾泉农庄(参观非遗集市、体验亲子乐园等)→晚餐及住宿
第二天:早餐→冯嘴子花鼓灯传承基地(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花鼓灯)→午餐→蚌埠市博物馆(体验非遗展陈馆)→蚌埠市篾匠街→结束行程
4“姜尚故里”临泉之旅
第一天:临潭笔荘(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姜尚工艺展览馆(观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泉葫芦烙画)→午餐→文王酒厂(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王贡酒酿造技艺)→豪杰杂技艺术学校(市级非遗传习基地)→晚餐及住宿
第二天:早餐→中环格林童话世界→世界魔幻动物园→午餐→临泉县博物馆→长官杂技小镇(观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临泉杂技)→晚餐及住宿
第三天:早餐→姜公冢(欣赏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姜子牙的传说)→木一博览园→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午餐→结束行程
5“寻艺六安”非遗之旅
第一天:临淮岗景区(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霍邱柳编)→午餐→李氏庄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集区三元镇乡愁文化园(参观民间艺术馆等)→晚餐及住宿
第二天:早餐→红军广场(欣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大别山民歌,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大别山玉博园(参观园内六安瓜片茶文化博物馆等)→午餐→大别山金寨灵芝文化馆→先徽食品(参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晚餐及住宿
第三天:早餐→六安西茶谷主题公园→响洪甸水库→午餐→“见山水”帐篷露营地(参观茶文化博物馆)→结束行程。
6“匠心传承”芜湖非遗之旅
第一天:赭山公园→芜湖工艺美术厂(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午餐→枕水官巷景区(体验皖南木榨油制作技艺)→晚餐及住宿
第二天:早餐→西河古镇(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弋农古琴斫制工艺)→珩琅山风景区→午餐→陶辛水韵景区→结束行程
7“文房四宝”宣城非遗之旅
第一天:宣州宣笔厂(张苏笔庄、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宣笔制作技艺)→午餐→泾县黄村镇安徽省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省级非遗工坊)→晚餐及住宿
第二天:早餐→泾县丁家桥镇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体验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古籍装帧)→泾县丁家桥镇小岭村泾县红鹿宣纸工艺厂(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宣纸帘制作技艺)→午餐→泾县宣纸文化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晚餐及住宿
第三天:早餐→旌德县宣砚文化园(省级非遗工坊,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宣砚制作技艺)→午餐→绩溪县徽墨文化园(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结束行程。
8“灵秀青阳”非遗之旅
第一天:池州市大九华山圣武雕塑有限公司(省级非遗工坊,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阳生漆夹纻技艺)→青阳腔博物馆(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午餐→九子岩景区→晚餐及夜游芙蓉湖→住宿
第二天:早餐→青阳县太平工艺美术扇厂(省级非遗工坊)→青阳县九子山布鞋制造公司(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九华布鞋制作技艺)→青阳农民画基地(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阳农民画)→午餐→陵阳镇(陵阳老街、陵阳镇天下粮仓主题文化园)→结束行程
9“拾遗潜山”非遗之旅
第一天:王河镇薛家岗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长庚故居→王河舒席非遗工坊(省级非遗工坊)→黄泥镇→午餐→黄铺镇黄铺村→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晚餐及夜游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住宿
第二天:早餐→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庄茶博园→茶庄酒墅民宿(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封缸酒酿造技艺)→午餐→天柱山主峰景区→晚餐及住宿
第三天:
行程A:早餐→杨家祠堂→杨家老屋→官庄镇→午餐→桑皮纸制作技艺展示馆(省级非遗传承基地,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结束行程
行程B:早餐→梅城镇→二乔公园→王河舒席展示馆(观赏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王河舒席)→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展示馆(体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柱山瓜蒌籽制作技艺)→午餐→结束行程
10“美在徽州”非遗之旅
第一天:歙县工艺厂、老胡开文墨厂(体验国家级非遗歙砚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午餐→徽州古城→晚餐及夜游→住宿
第二天:早餐→潜口民宅→谢裕大茶文化博物馆(体验人类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黄山毛峰制作技艺)→午餐→而可漆艺工作室(观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体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徽笔制作技艺)→晚餐及夜游(屯溪老街、河街、黎阳in巷)→住宿
第三天:早餐→休宁县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体验国家级非遗万安罗盘制作技艺)→齐云山风景区→午餐→齐云小镇(体验省级非遗徽州手工纸、徽州剪纸等制作技艺)→晚餐及住宿
第四天:早餐→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宏村(观赏人类非遗代表作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午餐→黟县守艺人徽州雕刻传承中心(体验国家级非遗徽州三雕-木雕)→结束行程
大禹纯系传说,还是有史实素地
关于大禹,过去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大禹创立的夏王朝,可能是靠不住的。那么,大禹的记载是信史还是纯属杜撰,这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
过去对传说时代的看法,是传说归传说,见于文献记载的历史归历史,考古归考古,研究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那又是另一种方式。对大禹以及夏王朝的研究,我有个新的看法,那就是,必须把以下三个系统结合起来:第一个,从口耳相传到文字记载的文献史学;第二个,考古学兴起以后,从考古发掘的遗迹遗物来进行研究的考古学系统;第三个系统,从摩尔根《古代社会》阐明的从蒙昧、野蛮、文明,到马克思讲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等,也就是人类学、社会学的系统。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比较恳切的结论。
几乎所有的先秦古籍,对大禹都有一些记载,彼此之间也不完全一样。到了西汉司马迁作《史记》,其中《五帝本纪》后第二篇就是《夏本纪》,在《夏本纪》当中,司马迁根据他看到的文献记载,结合他听到的传说,完成了《夏本纪》。我认为,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到《五帝本纪》之后的《夏本纪》,究竟可靠不可靠,需要通过与考古学发现、研究成果互相比对、校正,还要参考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成果,最终作出判定。
这些文献记载,看过古书的人想必都很熟悉。根据先秦古籍的记载和《夏本纪》中,夏王朝从大禹开始有14代17王,这里的14代就是指14辈,因为有的王是兄终弟及,所以王有17个。大禹创立夏朝,儿子是启,孙子是太康。太康当王以后管理不善,被东方来的后羿赶跑了。此后又经过了韩浞和浇、豷大概七八十年的时间,到少康的时候,才又恢复了夏朝原来的王统,最后一直到夏桀被商汤灭掉。这是大体的历史过程。
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还见于青铜器。有名的有宋代出土的齐国青铜器叔夷钟,铭文中就说到“处禹之都”。另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秦公簋,讲到禹的时候它提到“鼏宅禹迹”,“鼏”就是一个鼎上面盖了一个丝织品,“宅”就是居住,“禹迹”是大禹走的那些地方。可见在古代青铜器当中,对夏代的历史也有所记述。
大禹五事的考古与文献印证
我把先秦文献记载的和司马迁《夏本纪》记载的关于大禹的事迹,初步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治水,二是会诸侯于涂山,三是定都阳城,四是划分九州,五是禹征三苗。我把这又称为“大禹五事”。
下面我们就依次来讲述这五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大禹治水。在《尚书》中,就记载了当时河水江水泛滥的状况,以及从尧到舜都是怎样去治理洪水的。先是舜派大禹的父亲鲧治洪水,鲧采取了堵的办法,洪水来了以后我就筑堤筑坝,结果洪水太大,堤坝挡不住,水一冲就垮。于是又让他的儿子禹来继承他父亲继续治水,大禹就采取了疏导的办法,挖沟挖河,这样就把洪水逐步引跑了,治水也就成功了。有意思的是,在这些文献记载当中,特别是《尧典》当中,还记载了当时其他参加治水的人,除了大禹,还提到了后稷和契,后稷是周人的老祖宗,契则是商的老祖宗,还有东方夷人的祖先皋陶等人。
关于大禹治水比较有名的,是现在收藏在保利博物馆的豳公盨的记述,它上面的内容,和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因为它属于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所以可以说,至少从那时开始,大禹治水的传说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了。
这个记载流传很广,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等故事。大禹治水牵涉了很多省,包括山西、河南、安徽,至少这些地区当时都有洪水发生。从考古学上来看,我们曾经请搞环境、搞地理学的学者做研究,看传说中的距今4000年前后,上述这些地区有没有洪水的迹象。最后研究结果是4000年前后确实有一场比较大的范围的洪水泛滥,现在留下了一些遗迹。这些地理学研究的结论,和文献记载的内容是对应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涂山之会”。根据记载,在涂山之会之前,大禹根据舜的命令去治理洪水,经过多年的努力,洪水基本上治理好了。于是就在涂山这个地方召开了一次庆功的大会。
涂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说法很多,前几年社科院考古所的山东队在安徽蚌埠市叫作禹会村的那个地方发现了一个面积挺大的龙山文化的遗址,它出土的遗迹和遗物非常有意思。
比如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长方形的用土堆起来的台基,最上面用一层白土覆盖,台基面偏北处发现了一个烧祭面,在南面的台基中央可以看到有密密麻麻的长方形柱坑,一共有35个坑,大小相近,距离相等。这样的台基在以前考古中从没见过,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考古队有一个想法,他们认为这三十几个长方形小坑,可能当年是用来插旗杆用的,也就是参加涂山大会时各方面的部落代表到来以后,都要举出自己部族的标志,表示他来参会了。我认为这个解释很有道理,所以我支持这个意见。与这个遗迹相关的,在它的左侧发现有灰坑、灰沟等等,里面出土了很多陶器,这些陶器也很有意思,比如说这个地方应该是山东龙山文化分布的地区。但是除了山东的龙山文化,还看到有河南龙山文化以及南方来的陶器等等,总而言之它比较杂,是有多种不同样子的陶器,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考古学文化遗物。它附近还发现一些房子,说是房子吧,但是也没有很坚固,基本上属于工棚性质的,使用时间很短。所以考古人员分析推测,这些“工棚”,很可能是当年来参加涂山大会的来自不同部落、不同地方的人,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时临时居住的地方,祭祀完成以后,这些东西就掩埋掉了。我觉得这个解释也合理。
所以,关于涂山大会的历史记载,我认为是可靠的,而且这个地点就在这个地方的涂山。现在叫涂山的地方很多,安徽就有两个。我上次到安徽的巢湖,他们说涂山应该在他们这里。我说你这里没挖出人家那个东西,等你这里挖出来相应的东西咱们再讨论吧。
总而言之,涂山大会影响很大。涂山大会的重要性,一个是庆祝治水的成功,但是我觉得它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因为大禹治水成功了,有这么多诸侯都拥戴他,所以说后来舜把位子禅让给他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没有这些功绩,没有这么多部落的拥戴,我想大禹要继承舜的位子,可能还没那么容易。
第三,建都阳城。阳城在什么地方,文献记载有说河南,也有说山西。河南也不只限于登封有阳城,还有开封附近的阳城。现在来看,从考古学的印证来看,可能应该是登封的王城岗遗址。这个文献记载也是很有意思的,不论是古本《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封禅书·正义》记载,都说是舜把位子传给了禹,而禹觉得应该传给舜的儿子,他不应该继承这个位子。有的记载就说,禹为了躲这个事,他就跑到阳城去隐居了。但是最后老百姓还是拥戴大禹,所以大禹就在阳城这个地方建立了自己的都城。
20世纪70年代,当时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的安金槐先生,带人在王城岗遗址,发现了规模比较大的河南龙山文化遗址,而且在这个城址中还发现了一个小城,这个小城是100米长、100米宽,有两道墙。安金槐先生根据文献记载,同时参考在它的东北方向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阳城,认为王城岗这个遗址,应该就是历史记录中的禹都阳城的所在地。在离王城岗遗址东北方向大约十五华里的地方,发现了战国时期韩国的阳城,里面出土的陶文显示,战国时期的人是把这里叫作阳城的,所以安金槐先生认为这里就是禹都阳城。不过因为这个小城面积太小,在当时学术界没有得到公认,这就搁置了下来,没有定论。
后来,我们认为王城岗遗址确实重要,就提出来重新进行发掘。考古发掘的结果令人兴奋不已,在这个小城的外面居然又发现了一个大城,这个大城的年代和小城测定的年代,以及他们所属的文化期别有区别,按照考古学的分析,小城是建在王城岗的河南龙山文化考古分期的第二期,大城是建在分期的第三期。根据碳十四测定,小城的年代是公元前2100多年还要多,而大城正好是河南龙山文化分期的第三期,这个年代正好是公元前两千年前后。这与根据文献推定的夏代在四千年前多一点的估计是正好符合的。所以最后我们认为,王城岗后来发现的这个大城代表的,应该就是禹都阳城的那个阳城,也就是夏朝最早的都城所在地。
第四,划分九州。禹受舜禅做王以后,就把他版图之内,根据山川形势、物产状况、风俗习惯等等,把当时夏统治的区域分成了九个小区。为什么要分这九个地方,一来是因为好管理,二来是为了征税。其实那时候所谓税就是进贡,划分九州,从而可以区别出各地出产哪些物品,进而要求当地向他贡献这些东西,大概是这么个意思。九州就包括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幽州、豫州、雍州。过去,大家都不太相信大禹时代就能够划分九州,认为当时国家还没有那么大的地盘,分成九州更不用说了。
后来,社科院考古所的邵望平研究员写了一篇文章,把文献记载的九州和考古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对应,根据文化因素分析的方法把它分为了几大块,她认为,考古学上的这种不同的现象,就是禹划分九州的根据。我觉得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这个研究就把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互相结合起来了,判定禹分九州基本是可靠的。具体到当时是不是能够划分得那么细,当然也不一定。但至少在那个时期,大禹曾经划分若干不同区块,应该是可靠的。
第五,征伐三苗。禹征三苗见于先秦文献的记载和司马迁的《夏本纪》,而且根据记载,尧舜禹这三代都征伐三苗。三苗在哪里,文献上有一个界定,《战国策·魏策》说,“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基本上分布在长江中游这一块,这里就是三苗活动地域。当时,三苗经常和中原地区对立,所以尧舜禹几代都去征伐它,最后到夏禹时期把它彻底解决了,三苗一部分被迁到了甘肃,一部分就被融合到了中原文化、当时的龙山文化当中。
关于禹征三苗,过去只是停留在文献记载,后来湖北省考古工作者在那一带做考古发掘,就发现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湖北考古中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有些遗址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什么改变呢?就是在石家河晚期阶段,那个地方出现了不少河南龙山文化的因素。后来湖北省的一些考古工作者写文章,认为这个时期的确变化较大,可统一称为“后石家河文化”,认定它们比标准的石家河文化要晚。这个时期测定的年代,跟中原地区王城岗这个时期的测年基本是一致的,文化面貌也是和河南龙山文化的类似,基本差不多。而且它流行的风俗,比如瓮棺葬之类,当地原来是没有这个传统的,但是在河南龙山文化中就有这个传统。过去比较标准的石家河文化时期,考古工作者很少发现玉器,而在后石家河文化阶段发现很多玉器。但这些玉器也不像河南的传统,很多学者写文章认为,它可能和山东龙山文化有关。我觉得这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总而言之,这些考古发现也能够说明,文献记载的禹征三苗,确有其事。
与大禹可能相关的考古发现
以上我讲的大禹时期的五件事情,应该说基本上都有考古学方面的证据。
从大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一直到夏桀灭亡,把整个的夏文化梳理一下,我在这里再讲三个与大禹有关的考古发现,也包括夏都问题。
第一个,是河南登封的王城岗遗址,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阳城。这个城很小,所以安金槐先生认为是禹都阳城时,别人不太认可。后来,我们又发现了它附近的大城,348万平方米,而且大城的北城墙还突破了小城的北护城河。这就提供了一个确凿无疑的考古上讲的地层关系,也就是小城要早于大城,而年代测试显示小城是公元前两千一百多年,大城是公元前两千零几年,而我们根据文献推定夏代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这与我们在王城岗的考古发现结果,比较接近。
第二个,根据文献记载,夏朝到了太康统治时期发生了“太康失国”事件。为什么失国了呢,就是东方来的夷人后羿,把太康的政权推掉,取代了他的位置。过去,我们只是从河南龙山文化的文化因素分析中尤其是二里头文化因素分析中,看到确实有一些来自东方的因素。1986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讲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我提出来说,二里头文化不包含最早的夏文化,它是“少康中兴”以后的文化,从它的文化遗存看到有来自东方的因素,不过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证据,只是有相关的迹象和线索。后来,考古人员在新密的新砦遗址发现了比二里头遗迹要早、又比传统认识的河南龙山文化要晚的一些遗存,当时称之为“早于二里头一期的文化遗存”,或者叫“新砦期二里头文化”。
后来,我们想确认夏代的这些考古遗迹,就提出来对新砦遗址进行重新发掘,刚开始我们还担心能不能挖到这个时期的遗存,我们只是请北大方面先挖挖看看,挖的结果是,确实找到了新砦期遗存和河南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也就是在我们称之为新砦期遗存的地层下面,叠压着河南龙山文化的地层,在新砦期之上叠压着二里头文化底层,这就提供了一个确凿无疑的证据,新砦期遗存是存在的。为什么说它存在,因为它出土了很多具有山东龙山文化和豫东这个地方的龙山文化遗存特征的器物。
我们把这些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中的后羿代夏这件事联系起来,认为它可能就是后羿代夏这个阶段留下来的遗存。因为后羿带着东方来的夷人,把夏代推翻了,差不多经过了七八十年,到少康时期夏人的力量又起来了,又恢复了夏代政权。那么我们说,新砦期的遗存就应该是后羿以及后续的寒浞等人他们这个系统留下来的遗存。从新砦期遗存发现以后,郑州市考古研究院在巩义的花地嘴遗址也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新砦期的遗存,出土了更丰富的新砦期遗存。现在来看,所谓新砦期遗存不仅在花地嘴有,在别的地方例如郑州高新区的东赵也有。这就可以证明,后羿代夏确有其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新砦期的有无问题一直有争论,实际情况如何,我觉得这确实值得我们好好分析一下。后羿代夏是后羿把夏王朝原来的正统推翻了,后羿系统统治了几十年。但是我们推测,这种统治更迭,可能并不像发洪水那样,后羿一来就把原来河南龙山文化为代表的这些遗存都彻底推翻掉了。我们通过考古也可以看出来,有一些遗址的东方因素比较多,像新砦,像花地嘴。根据这种情况,我们推想,后羿推翻了夏代正统,就把东边的这些因素带到了中原地区来,但它的势力影响小的地方,东方因素可能并不强烈。
少康中兴以后又经过了好多代,到了夏桀的时候被商汤推翻了,在这段时间里,夏代的都城迁过好几次,不过现在比较确切可靠的,能考古证实的,就是王城岗阳城和二里头遗址,文献讲的叫斟鄩的这个地方。二里头遗址我们可以看到,它现在是在洛河的南边,而当时洛河是改过道的,实际上在二里头时期它是在洛河之南的,它正好是在洛河和伊河之间这个地方,在洛阳的隋唐城、汉魏城的东边不是太远的那个地方。1963年,我曾经带学生实习,参加了这个考古发掘。这里的地层叠压关系,遗存的打破关系,都证明它是晚于河南龙山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岗商文化的一种遗存。结合文献记载推测,有可能就是夏代都城斟鄩的遗址。
二里头遗址的分布范围,按照我的说法是豫西地区、晋南地区,还有河北省南部的部分地区,以及陕西东部的一部分地区。它出土了很多有特征的陶器,和河南龙山文化有继承关系,但是区别也是一望而知。
关于夏代的具体年代,我们认为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其中公元前2070年,是大禹建阳城的时间,公元前1600年,是夏商分界,也就是商汤灭夏的时间。关于王城岗二期、三期测年的数据,二期大概是公元前2132年,三期大概是公元前2030年。我觉得关于王城岗三期这个数值,公元前2030年,正好在二里头文化的前边。它是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2030年,再往后这是王城岗第三期,到二里头的最晚期是公元前1600年。这就说明,二里头文化不是整个的夏文化。1986年我就写了这个文章,我觉得二里头文化是夏的遗存,但它不是从夏开始一直到夏灭亡整个夏代的遗存。根据文献记载推定,夏朝共14代17王,统治时间471年。而测年的结果是二里头文化只有300多年,不够400年。但是如果加上后羿代夏的七八十年,毕竟从年代发展来讲,不管是夏统治还是后羿统治,年代是不会变的。正是加上了后羿的这七八十年,就进入了夏朝471年这个范围之内。所以我们联系起来看,王城岗的大城作为最早的夏都,二里头遗址作为最晚的都城。这两个可以说是得到了考古学的证明。文献记载还有几个王搬了家了,但现在我们没有找到,这个是今后我们要做的工作。比如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济源曾经发掘过一个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比如郑州大学考古系他们在豫东发现了一个遗址,怀疑是否与老丘有关,我们也希望能继续再做一点工作。
说起夏代,大家可能会关注二里头遗址是不是夏的问题讨论,以及有没有夏存在的问题讨论。有学者提出二里头遗址有可能是夏也可能是商,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都只能是猜想。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不过从倾向性的意见来看,认为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没有问题,二里头文化只是少康中兴以后的夏文化也应该没问题,应该再加上河南龙山文化。这大概就是现在倾向性的意见。通过重新考察二里头、王城岗、新砦等遗址,我们在王城岗发现了大城,在新砦发现了新砦期遗存等等。总而言之,正是因为考古工作的成果,才使我们看到夏代人确实有遗迹和遗物。
所以从口耳相传的到文献记载的文献史学系统,以及考古学在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和二里头等地的考古发现,再加之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这个阶段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结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研究成果综合来看,夏代是存在的,包括第一阶段河南龙山文化的王城岗遗址。第二阶段的新砦遗址,然后到二里头遗址,串起来了。符号活动最早出现于8000年以前。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卦象符号(距今8000年左右)和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距今7000年左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因为不是系统性的文字,而只被视为“刻划记事的符号”,没有被业内接受为文字系统。这些符号可能已具有了某种表达语言的功能,但不代表符号就能成为文字,更无法与甲骨文这种成体系的文字系统做同类对比。浙江省平湖市庄桥坟遗址出土的良渚似刻划符号(距今5000年左右)与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舞阳贾湖发现的卦象符号都属同类情况。
本文2023-08-06 07:30: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