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的节日节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中国传统的节日节目?,第1张

  在传统的文娱节目中,“龙灯”、“舞狮”最为精彩。 玩龙灯 龙灯的扎制颇见精巧,龙灯的舞动则需要10多个青年男女配合进行。在紧锣密鼓声中,巨龙左右翻卷,腾空飞舞,狂热奔放,显现出翻江倒海磅礴之势,并有“打折”、“退皮”及“龙打滚”等惊险动作。有时,各路龙灯恰聚一处,数条巨龙汇集表演“抢龙珠”。只见五彩缤纷,玲踔奋舞,大有雷霆万钧、暴风骤雨之势。龙舞象征该年定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据说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聊城龙湾的龙灯舞曾多次进京表演,受到康熙和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 玩狮子 亦称“舞狮”。其外貌和真狮相似,全身用染为深绿或金**的苎麻,缝缀于双层厚布之上,梳成毵毵浓密的狮身,头部庞大狰狞,猛厉可畏,血盆大口,可张可合,项挂一串铜铃,摇摆得响声震耳。舞时,由两人配合,一人执头,一人做尾,在后边的人跟着狮头动作,亦步亦趋,行动迅捷,尾巴不停地摇晃。狮子大嘴片刻不息地一张一合。另一个引狮人,武士打扮,身穿密钮扣的唐代灯笼裤衫,红条束腰,青帕裹头,足登快靴,手拿绣球,在狮前引导,并先开拳踢打,蹦蹦跳跳,以诱狮子起舞,引得狮子张牙舞爪,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卧地匍匐,忽而摇头摆尾,既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跌扑等,模仿动作上也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等技巧,其动作活泼逼真、维妙维肖。

  耍狮子

  耍狮子。据传系唐代元稹做通州司马时引入,传统的耍狮和耍龙一并在春节进行。由“引狮者”和“耍狮者”组成。引狮者头戴用硬纸等做成的“大头和尚”面具,手执拂尘在狮子前抖肩,迈开“大八字步”或“开胯半蹲”,或走“丁字步”以及其他诙谐、风趣、滑稽的动作,更逗引狮子。

  耍狮,一般由两人配合:一个在前面耍狮头,一个在后面耍狮尾(也有由一个人表演的)。身披狮皮,随狮人的动作,不停地抖动狮皮,并根据当时情况作即时兴舞、跳跃舞、扒搔洒脱,憨态可掬,打击乐器烘托气氛。

  耍狮可分为“滚地狮子”和“高台狮子”两种形式。“滚地狮子”即在地面上表演狮舞,“高台狮子”是一种杂耍性的表演,把武术与狮舞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艺术造诣。表演时,把数张(多者可达十余张)方桌重叠成高台,最上面的一张方桌要让放“四脚朝天”。表演者在四只桌子脚上表演,极为壮观惊险。

  和高台狮子同时表演的还有地台子、跳为圈、轿杠等杂耍节目。

  藏族耍狮子

  耍狮,藏语叫“桑给”,玩法一如内地,是作为庆典的一项活动。藏文古籍《拔协》一书记载:在桑耶寺举办的季节性贡奉仪式上,“围墙外面四周,全体吐蕃百姓盛装佩饰,携带贡品,载歌载舞。舞者表演狮子舞、射箭等技艺。”古时在西藏寺庙、村寨皆有耍狮人。二人扮狮,一人戴面具扮狮童。狮童都为久经训练、技艺高超的少年,其戏狮跃扑翻纵,其中多有前后手翻、侧手翻、侧空翻、鲤鱼打挺、鱼跃前滚翻等杂耍动作。《清史稿·乐志》也记有:“阿尔萨兰司乐三人,为戏狮。身长七尺,披五色毛。番民僧格乙。引狮者衣杂,手执绳,系腰球一,五色,番民僧格乙阿拉喀。”“‘阿尔萨兰’即指藏族的狮子舞,民间又精于耍,拉卜楞、德格诸地小沙弥传统精于此,名闻遐迩。”

  元宵节黄龙溪的保留节目之一“南狮表演”

  南狮亦称醒狮,在桩阵上比赛,在我国岭南一带开展十分普及,近几年随着中国龙狮运动协会的大力推广,在北方也得到开展(如辽宁、天津、山东等地)。南狮也是随着华人的迁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十分广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现代竟技舞狮源起于80年代,由狮头、狮尾组成的单狮,在长10-14米,最高不超逾3米,最低不低逾08米的桩阵上,运用各种步形步法,通过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高难动作演绎狮子喜、怒、哀、乐、动、静、惊、疑八态,来表现狮子的威猛与刚劲。在表演过程中,其舒缓婉转之处,令人忍俊不禁,拍手称绝;其飞腾、跳跃之时,让人胆颤心惊而又昂然振奋。

  南狮造型夸张,颜色亮丽,而南狮鼓擂动起来也更是振聋发聩,使人警醒。可以说,南狮是集观赏性、艺术性、竞技性为一体的具有强烈吉祥、喜庆色彩和气氛渲染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耍狮子在黄龙溪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和火龙一样起源于南宋时期。现在黄龙溪所耍狮子属于南狮,即在桩上进行表演。整个南狮队伍由10多人组成,除两人表演狮头、狮尾外,其它的分别负责乐器和护桩。梅花桩是南狮表演的重要器材,共12根,从1米到27米高不等,狮子在乐队的伴奏下经过前期的准备后开始上桩进行表演,分别在这12根桩上进行跳跃、做动作。因其动作相当逼真,很受人们喜爱。

  玩龙灯

  明嘉靖年间,周村境内西马庄玩龙灯就已闻名,用竹子扎成龙的头、身、尾三节,以小布彩绘,后改为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九节,节节用布相连,伸屈自如。

  现今龙眼由原来的蜡烛改为电光,更显目光炯炯。龙头贴金镶银,龙身用纱绸裱糊,以釉彩描绘,五光十色,腾云驾雾,蔚为壮观,玩龙灯都是双龙,一为红色(火龙),一为绿色(后改蓝色,即青龙),配有云彩灯,均用竹子扎成,纱糊彩绘。

  玩龙灯,表演花样颇多。一般有“大车轮”、“羊角环”、“猛虎跳涧”、“二龙戏珠”、“双龙穿档”、“二龙戏水”等,表演时鼓乐齐鸣,后又配以各种名曲,如“庆太平”、“朝天子”等。

  玩龙灯

  更新时间:2005-10-15 专题专刊来源:本站原创

  □川 翁

  鄂州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玩龙灯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它集“灯采”、“纸马”、“武术”、“吹打”、“法事”等为一身,是一种综合型的民俗活动。

  龙灯在汉代就已出现。鄂州的龙灯据史料记载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就形式而言有盘龙、滚龙、火龙、板凳龙、百节龙;就不同的节日而言,有龙舟、旱龙舟和茅船等。这些神态各异的龙灯、龙船,在浓烈的民俗氛围中有许多有趣的民俗事象。

  三年一届。民间有句俗语:“龙灯狮子采莲船,三年一转代代传。”城乡所有的龙灯队,无论是哪一个姓氏、哪一个村庄,要玩龙灯必须是三年,不得间断,这在民间已是约定俗成的。比如旭光的陆谢村,六十年前,上辈人玩龙灯,因为抗日战争只玩了两年便间断了,六十年后,村民们为圆上辈人的“香愿”,自愿集资、捐款,请师傅扎龙灯、学吹打,不到一年的时间,龙灯队就组织了有一条高大的盘龙、三条滚龙、两套锣鼓加上其他的一些灯采等,整个队伍几百人上阵,一路上昂扬威武锣鼓喧天,热闹异常,乡亲们赞不绝口:“陆谢的灯玩出了神,六十年前闻名乡里,六十年后连长港的水也搅得欢腾起来……”可见,村民们的龙灯情结非同一般。几年来,陆谢的龙灯还参加了鄂黄大桥通车,及凤凰广场竣工等大型庆典活动。

  节数成单。龙灯由龙头龙尾和一节一节的龙节组成,一般的十几节、二十几节,各地龙灯节数均不相同,但每条龙灯包括龙头龙尾,不管多少节都不能成双数。早年燕矶的百节龙进城时,蜿蜒了长长的一条街还转个弯,名噪一时,其实只有九十九节。为什么不能成双数呢民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好汉只打九九,不打十足。”过了头会适得其反;一说:“百节龙是天上的神龙,民间纸糊篾扎,随意玩弄是冒犯龙威,亵渎神灵!”所以不能玩整整的一百节龙;还有一种说法与古人的“阴阳观”有关,古人认为单数属阳,双数属阴。作为古代四大神灵之首的龙,即使是纸糊篾扎的龙灯,也要尽显“阳刚之气,日月之精”!才能呈祥瑞,降吉祥。

  有接有送。按老规矩,龙灯一定要在年前扎好,并搭高台予以供奉且香火不断,任何人不得随意触摸。城区东门的龙灯队从解放前到现在一直是这样,直到吉日吉时请来道士“开光”(俗称接龙仪式)、正月十三试灯后,龙灯才能出游拜年和参加各种集会活动。接龙仪式虔诚肃穆。要给龙灯进行“点睛”、“开喉”、“通耳鼻”、“活龙爪”、“燃灯请神”和卜卦、杀鸡取血(显威镇邪)等繁琐程序。这样,纸糊篾扎的龙灯才具有“活性”和“灵气”。月半过后,依然要请道士进行“送神”仪式。各个地方的龙灯,不管有多少条,都得将龙头龙尾取下来,选择湖江或傍水之处,经过道士“送神”后,将龙头龙尾一并燃化,(俗称“送龙神上”)留下来的“龙衣”、“龙节”要妥善保存,来年只扎龙头龙尾便可以连接继续使用。

  眼下,年关已近,城郊附近一些村组,如旭光、月河、将军、五里墩、泽林、燕矶等纷纷赶扎龙灯,准备欢天喜地闹新春。

  玩龙灯民俗流行于唐代,为的是喜庆新春佳节,预祝来年丰收。俺家乡筲山村(片)过年玩龙灯,新春将多了一道热闹风景。

  玩龙灯俺村又叫兴灯和穿灯。龙灯的样式各不相同,一村一香喷。在俺家乡这一带,龙灯有拱子灯,果子灯,滚龙灯等,最好看最复杂的是花灯。俺村今年兴花灯。

  玩龙灯的规矩也不少,比如砍灯板(往岁时),瞥见人家村口好树木,半夜三更的人去放倒了,点挂长炮竹,大鸣大放地抬了走,树主知道不会喊贼的;玩龙灯也有个不成规矩的规矩,就是老龙灯灯板子一落地就要“玩”——玩龙灯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一般自然村都是三、五年甚至头十年才玩一次,有时小青年哄得快活,吆喝一声玩,撬下灯板子,全村人都要忙乎起来,忙归忙,念归念,骂是断然无人敢的;玩灯的人员早起来到“灯堂”,除了要净手洗蔌好,还要从燃起的草烟上跨过,为的是去人腥。这其实是人们龙文化的一种虔诚。

  玩龙灯玩在“龙头”(扛头板的人),技跟“二拱”,累在‘吊马尾’。有道“龙头摆一摆,‘马尾’跑断腿”。玩灯的花样也不少,如龙盘道场、龙啸青天、龙下绣、龙点珠等。玩龙灯不仅在自己村玩,还要送灯到相邻的村去,那叫报社。灯到谁家门口谁要接灯,接灯要挂红,老人挂寿红,小孩挂子孙红。一根红绸献龙冠,许的是善愿,讨的是吉利。

  玩龙灯属民间传统文化,渊源于道家,故其玩闹中又伴随着道学灵验色彩。如初一起灯时先由道士来开关,再去朝山,十五(或二十二)圆灯时再由道士诵经“散灯福”,大概是送神归位、家家有福的意思吧。散灯福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道士念毕神龙归位经,一声“散”,各灯板板主扛了灯板向自家飞跑。据说谁第一个跑到家,谁先生儿子,只是从来没人裁判过。

  龙是中华民族吉祥的象征。它威灵,它神气,它超自然,它具有凝聚力亲和力。赋于龙之形象的龙灯,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典和企愿。俺村玩龙灯,也凝聚了全村人美好的愿望,近两年村里不够太平,愿龙灯给俺村带来吉祥。

  愿每年正月龙灯给天下人带来吉利,带来祥瑞。

  谢谢您选用

汉语四声的定名可能是永明年间的沈约、周颙等人进行的,但不能说他们制定了四声,最多他们只是主动地意识到四声的存在。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南朝时期已经形成。但是,在此之前,汉语的声调究竟是怎样一个状况的呢?特别是《诗经》时代是否也一样有四声?四声如何起源的?这些问题争议很大。王力在《汉语语音史》中总结清代音韵学家的一些成果,提出了他的假说。他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中分平声(高长调)和上声(低短调),促声中分长入(高长调)和短入(低短调)。实际上他只是认为上古没有去声,中古的去声是从长入演变来的。但是,这一假说找不到直接的佐证,比如,某汉语方言借助音的长短来辨义,像英文的bit和beat。广州话中“街”和“鸡”似乎依靠音长音短来分别,但并不太明显。因此,王力的说法基本上没有走出清代古音学的窠臼,也没有回答出四声起源的问题。 余敏在《古四声平议》一文中通过对一些古籍中声调字数的统计,大致认为至少从周代开始汉语四声的分野已具雏形。同时也说:“世之言汉藏比较者多以藏语声调后兴,悬揣汉语亦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目前,汉语和藏语的亲属关系基本上得到语言学界的公认。由于藏语是拼音文字,而且古藏语的历史典籍保存得相当好,所以相对而言,对于古藏语语音的研究入手容易一些。和现代藏语(拉萨话为标准)相比,古藏语有两个重要的语音特征,一是存在复辅音,二是没有声调。这些特征在现代藏语的安多方言中仍然保存着。一般认为,现代藏语的声调是在复辅音向单辅音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既然汉语和藏语是亲属语言,这样的语言规律是否也存在于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呢。上古汉语中的复辅音问题,一直是语言学洁争论的一个焦点。以王力代表的一部分语言学家持反对态度。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不在这个问题上有所突破,上古汉语的语音研究几乎就走进了死胡同。 汉语四声是不是遵循这和藏语一样的规律,可能目前尚难定论,这是语言学家的事。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促进自治州藏语言文字(以下简称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州的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语言文字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各民族语言文字平等的原则,依法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第三条 藏语文是自治州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行使自治权的主要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司法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通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藏汉两种语言文字的,可以以藏语文为主。第四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干部职工相互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职工要学习使用藏语文,藏族干部职工在学习使用藏语文的同时,也要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第五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加强藏语文工作的领导,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搞好藏语文的科学研究工作,继承和发扬藏族优秀文化遗产,促进藏语文事业的繁荣发展,充分发挥藏语文在自治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六条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将藏语文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根据古籍资源和实际工作需要,设立民族古籍抢救、保护专项资金。第二章 藏语文的管理和翻译第七条 自治州及各县人民政府的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管理和监督本地区藏语文工作及本《条例》的贯彻实施。其工作职责是:

(一)宣传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检查督促国家法律、法规有关民族语文方面的规定及本条例的实施。

(二)指导、督促本地区藏语文的学习和使用;组织开展有关藏语文的各种检查、调研活动。

(三)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本条例,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区藏语文工作规划、措施和具体管理办法。

(四)检查和指导本地区藏语文教学、扫盲、科研、学术研究、编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报刊音像制品、网络用文等;检查、管理并规范自治州的各级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各种牌匾用字及市面社会用字。

(五)开展、推进本地区藏语文的规范化、标准化及信息处理工作,监督并承担藏语文传统词语的搜集、整理、翻译、抢救和使用新词术语的统一规范工作;检查督促已公布的藏语文新译名词术语的推广工作;审定、统一自治州地名、机关名称和产品名称等的标准译文。

(六)组织开展并承担本地区藏文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出版及藏文古籍文物的保护、收藏和抢救工作。

(七)承担州、县党政机关的主要公文、大型会议材料和有关重要资料的翻译任务;指导自治州其他同级国家机关和各部门的翻译工作。

(八)组织和管理藏语文专业人才的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颁发有关证书;协同有关部门指导、参与实施本地区藏语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申报、评定工作。

(九)决定有关藏语文方面的各种奖惩,奖励和推广藏语文科研、文化成果。

(十)州藏语文工作机构指导全州藏语文工作部门的业务工作,协调藏语文工作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第八条 自治州各级机关应当配备专(兼)职翻译、双语文秘人员,负责本部门公文和口头的翻译任务。第九条 自治州鼓励翻译人员翻译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文学艺术及科普常识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资料,加强文化、信息交流,积极开展翻译学术活动。第十条 自治州的自治机关重视翻译工作,积极培养藏汉双语兼通的专业翻译人才。藏语文翻译工作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评定专业技术职务,享受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第三章 藏语文的学习第十一条 自治州内各藏文中、小学校的教材、教学用语均以藏语文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民族中、小学校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并根据需要可设立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学班,使学生掌握藏汉两种语言文字。

自治州的幼儿教育应当使用藏汉双语,藏族幼儿较多的幼儿园、学前班以藏语文教学为主。

于道泉(1901—1992),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字伯源,山东省临淄县人。

1920年入齐鲁大学,主攻数学、社会学和欧美史。后到国立北平大学,任梵文教授钢和泰男爵的课堂翻译,并从其学习梵文、藏文、蒙文。

人物简介

于道泉(1901~1992421)字伯源,临淄区齐都镇葛家庄人,是著名教育家于明信先生的长子。藏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

从小受其父的熏陶和影响,养成了凛然正气和笃学的精神,季羡林曾评论他:“是一个有天才的人,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淡泊名利”;据《民族学院院报·语言奇才于道泉》说他:“掌握了十三种语言,有藏、蒙、满、英、法、德、日、俄、西班牙、土耳其、世界语等”。

1920年入齐鲁大学,主攻数学、社会学和欧美史。后到国立北平大学,任梵文教授钢和泰男爵的课堂翻译,并从其学习梵文、藏文、蒙文。1927年入历史语言研究所。1934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现代东方语言学院学习土耳其语、藏文文法、蒙文文法和民俗学。

1938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学院讲授汉语、藏语和蒙语。将100 多首藏族民歌译成德文。1949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文学院藏文教授,后随专业一起并入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从事藏学人才的培养。著有《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用藏文以外的文字介绍藏族文学的专著,受到当时国际藏学界的广泛关注。1951年,他根据拉萨话的语音系统,设计了一套藏语拉丁化拼音方案,效果很好。1953年开始主持编纂藏汉对照的拉萨口语词典,1983年出版。

70年代以后,工作重点转向对号码代字和号码代音字的研究。他设计了藏文数码代字,这种字在文献、资料检索以及通讯和计算机输入等方面有许多便利之处,而且它不仅可用于藏语、藏文,还可以用于其他的语言文字。

作为我国藏学事业的奠基人,它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藏学,有力地推动了藏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了一代藏学人才,为藏学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做出了贡献。

扩展资料

“文革”中于老先生在劫难逃, 他成为第一批住进“牛棚”的“座上客”,白天先生在一座楼前浇灌花木,晚上到“牛棚”受训。记得一次对他的批判会,全系教师及部分学生共200多人。主持会议的党总支副书记先作了简短发言,要全系师生批判相信有灵魂的迷信思想,帮助于道泉先生。

发言者一个接一个踊跃举手,慷慨陈词,有的声色俱厉,有的甚为惋惜其落后,有的十分鄙夷其陈腐,有的引经据典指陈其谬误,总之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闹腾了3个小时。而我们的于老先生却端坐在一根柱子后面,一手抚摸下巴,一手一根一根地拔自己的络腮胡子,全神贯注,神情肃穆,已进入了沉思状态。

主持人叫道:“于先生!于先生!”他完全没听见。主持人急了,提高八度厉声喝叫:“于道泉!”他这才惊醒,茫然地问:“什么事?”主持人说:“刚才大家帮助你3个钟头了,你也表个态,说几句嘛!”

于老先生颇感惊讶:“什么?帮助我?3个钟头了?对不起,我一句也没听见!”引得哄堂大笑!这是真话,他的确没听别人在说什么。老先生早已置身事外,进入自己的冥想王国。他在琢磨“一对多”的翻译机械化问题。

-于道泉

鼠,因为鼠这种动物无论干什么都急匆匆的。

简介:

老鼠(rat)是一种啮齿动物,体形有大有小。种类多,有500多种,数量大,有几百亿只,数量大概是人类的十倍!而且繁殖很快,生命力很强,几乎什么都吃,什么地方都能住。老鼠会打洞、上树,会爬山、涉水,对人类危害极大。除了天敌捕鼠鼠外,人们还利用器械(老鼠夹子、老鼠笼子、电子捕鼠器等)、药物方法灭鼠。世界约有1700多种鼠类…在我国,有鼠类约170多种,我国南方主要鼠种有32种,老鼠有家栖和野栖两类。广东地区常见的家栖鼠主要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三种;野鼠主要是黄毛鼠,又称罗赛鼠、田鼠。

历史由来:

"鼠"字在甲骨文里像一只小老鼠张着嘴在咬东西;象形的鼠字,从商朝到秦朝10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变化不少,在秦朝小篆中已趋向符号线条化;隶书的鼠字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来的,鼠头变成方形,鼠脚和鼠尾还有点象形,但鼠的形象已不明显了。楷书的鼠字吸收了隶书鼠字的特点,这也是今天所用的"鼠"字,草书则多见于艺术书画作品。

象征意义:

鼠嗅觉敏感,胆小多疑,警惕性高,加上它的身体十分灵巧,穿墙越壁,奔行如飞,而且它还兼有另两项突生的本领:从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楼顶附落到地上,翻转身,喘息一下便象没事一样该干啥就干啥,绝对没有粉身碎骨的性命之忧;它虽说不是水生动物,也没有超强的游泳本领,然而窄沟浅水池塘是挡不住它的,为了求生,它可以一口气在水底钻好几米远,自己则毫发无损。

中甸的名称太多了,艺名叫香格里拉,本地人叫中甸,普通话喊:迪庆,英文名叫:Shangri-la,至于为什么叫香格里拉,大致来源于英国小说家希尔顿作品《消失的地平线》所描述得一个人间仙境,人间仙境名字就叫做“香格里拉”。

西拉措海拔:4500米。

西拉措,当地人称之为“百龙之王”的神狐,位于山南地区墨竹工卡县日多乡东南,桑日县增奇乡以北。距川藏公路(318国道)约6公里,距墨竹工卡县城66公里,距拉萨124公里,海拔4500米。

藏语意为强大的神狐。地形如宝盘,群峰环绕。每年藏历6月15日,班禅、达赖、直贡活佛都要来斯金拉措神湖朝拜,许多金银财宝放入湖中,以报答神湖的恩赐。

景点介绍:

根据藏文古籍《教育五遗》等藏文记载,墨子斯金拉措神祗位于一个宝盘内,以金银财宝供奉曼陀罗。

与此同时,蓝天倒映在湖面上。作为雪域的财主,朱模国王斯金龙把自己的财宝撒在大地上,散落在雪域的山山水水,用各种珍贵的药材、树木、花卉、野生动物来装点。

湖后形似龟王的山上,有莲花花生大师修行的“中坝”洞窟,还有许多久已形成的禅修场所和生成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