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糯米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糯米粉的别名 4 《圣济总录》卷四十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糯米粉的用法用量 45 附注 5 糯米粉的食用量 6 糯米粉的营养价值 7 糯米粉的选购 8 糯米粉适合的人群 9 糯米粉的食疗功效 10 糯米粉的食用建议 附: 1 古籍中的糯米粉 1 拼音

nuò mǐ fěn

2 概述

水磨糯米粉是以柔软、韧滑、香糯而著称,它可以制作汤团、元宵之类食品和家庭小吃,特别是宁波汤团,以独特的风味名闻江、浙二省。

3 糯米粉的别名

糯米面

4 《圣济总录》卷四十 41 方名

糯米粉

42 组成

糯米粉1升。

43 主治

霍乱卒哕。

44 糯米粉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以井华水调下,不拘时候。

45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糯米粉饮”。

5 糯米粉的食用量

每餐约50克

6 糯米粉的营养价值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

7 糯米粉的选购

糯米粉色泽洁白,无发霉变质的现象,无异味;口味嫩滑、细韧、不碜牙为佳品。

8 糯米粉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凡湿热痰火偏盛之人忌食;凡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之人忌食;

2 糯米黏腻,若作糕饼,更难消化,故婴幼儿、老年人、病后消化力弱者忌食糯米糕饼;糖尿病患者少食或不食。

9 糯米粉的食疗功效

糯米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

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脾胃虚寒,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10 糯米粉的食用建议

糯米粉适合制作各式糕点和汤圆,蒸煮后熟食;糯米食品宜加热后食用。

古籍中的糯米粉 《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惊]急惊

,前三味为末,入乳钵同朴硝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淡姜汤、

《幼科证治准绳》:[集之二·肝脏部惊]急惊

,前三味为末,入乳钵同朴硝杵匀,用生姜自然汁煮糯米粉为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仍以淡姜汤、

《文堂集验方》:[卷四]外科

黄熬油。和前药敷上。头面俱生者。苍术。(炒燥)糯米粉。(炒燥)等分。研匀。糁〔疮〕杏仁去皮尖。纸压

《本草纲目》:[谷部第二十五卷谷之四]曲

楮叶裹悬风处,候生黄收之。造白曲法∶用面五斤,糯米粉一斗,水拌微湿,筛过踏饼,楮叶包挂风处,五十日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文字:魏水华

头图:游啊游

“糕饼”,常常作为同一类食物的专属名词出现。但在汉语里,糕与饼,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饼”字出现较早,东汉的《释名》里就有专门的解释:“餠,幷也,溲麫使合幷也。”意思是把小麦粉合并在一起。

“糕”字出现较晚,《尔雅》《方言》《说文》里均没有此字,一直到宋代的《集韵》,出现了糕的释义“糜”,也就是米浆。再晚一些的《康熙字典》里,对糕的解释是“餈”——稻米挤压揉搓而成的食物。

仅从字面意思来看,糕与饼两者,代表了中国南北米食文化和面食文化泾渭分明的走向,它们是饮食地域差异的例证。但事实上,千年的饮食发展,又让糕与饼两者相互交织、影响、嬗变,成为中国美食重要的门类,并在精神层面,被中国人赋予了吉祥喜庆、合家团圆的寓意。

No:1壹

作为小麦最重要的加工品,饼的历史,与小麦传播息息相关。

这种原产于西亚的谷物,在约公元前2000年前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腹地。这显然早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所以麦,也成为《周礼》中的五谷之一。

麦粒口感不佳,最好的吃法是磨成面粉并进行深加工。东西方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一点,在阿拉伯人发明了水车磨面,希腊人发明了风车磨面的同时期,中国和印度也出现了用牲畜拉磨制面。

但同样的面粉,却在不同的地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再加工风格。中国人擅用水与蒸汽烹饪,所以“饼”最早的意思是水煮的面团、面块“汤饼”和蒸熟的面团“炊饼”。

西方人善用空气与油脂烹饪,油炸、烘烤很早地被用于面食。并由于其便于携带不易腐坏、滋味浓郁,最晚在汉代,就已传入中国。《续汉书》里说:“(汉)灵帝好胡饼。”胡饼就是烘烤的麦饼,也就是后来所说的烧饼。

很长的时间内,烘烤的饼类始终没有在中国成为主流,始终以“胡”这一歧视性的字眼作为它的描述。一直到唐代,白居易描述安史之乱,杨国忠买饼进献唐玄宗的诗里,还用了这样的句子:“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但与此同时,“饼”开始逐渐引申出了另一种意思。在陆羽的《茶经》里,第一次用“饼茶”形容晒干、压成扁圆形的茶。在此之后,银饼、棉饼、桔饼这些与小麦面粉无关的“饼”越来越多地出现。饼日渐成为一种针对于形状、质地,而非材料的名词。

宋以后,蒸、煮类的面食,逐渐与“饼”分道扬镳。《梦粱录》《东京梦华录》这类记载两宋风物的古籍里,大量出现“笋泼肉面”“三鲜面”“馒头”“肉包儿”这些划时代的食物名词;而“蒸饼”“炊饼”“汤饼”只存活于官修书籍中,在民间文献里几乎绝迹。

恐怕,明清时代《金瓶梅》《水浒传》里,描述“武大郎卖炊饼”的情节,只是作者想要还原前代语境,却搞错了年份的乌龙。

No:2贰

糕,单从字型来看,就与饼有着很大的区别。米和羔的组合,前者代表材质,后者代表形状颜色。

显然,最早的糕有且只有稻米一种主材。

原产于中国的稻米,虽然没有小麦那样广泛的适应性,但因为它含有丰富的支链淀粉,不用磨碎,直接烹煮,也能取得较高的含水量与软糯的口感。这是小麦无论如何都比不上的。

宋朝开始,由于南方适宜稻米种植土地的大开发,稻米呈现爆发式增长。颠覆了唐以前“南稻北粟”的格局,一跃成为主导中国人餐桌的主食。

产量大了,变着花样吃的诉求也应运而生。米浆、米粉、粢饭、汤圆,都出现在明以后的文人笔记中。当然,也包括绵软、粘牙的米糕。

所以,从发明食物的初衷来讲,糕是锦上添花的妆扮,而饼则是静水流深的重塑。

No:3 叁

如果说,饼与糕的源起是两滴毫不相干的墨水。在滴入中国饮食这个巨大的染缸之后,它们就开始逐次交融,最终不分彼此。

清中叶,广东地区最早出现了以“米饼”为名的食物,并在短时期内传入广西东北部的梧州桂柳地区和福建东南部的泉厦莆田地区。

这种米饼,其实就是把稻米锤成薄而大的饼形片状物,并用油炸、烘干等烹饪手段,降低稻米淀粉中的含水量,模仿出与小麦制品类似的香、脆的口感。

同样,在清中前期的江南地区,也出现了掺入小麦面粉的糕团。作为南北交融之地的吴语区人,深谙面粉与米粉的调配之道,以糯米粉打下基调,粳米粉防止粘牙,面粉增加了筋道的嚼劲。

所以传统的苏式糕团,并不是一味的软糯,而是以精微的配比,追求软糯与爽口的平衡点。是非要比拟的话,它和日式和果子中,用糯米粉和玉米粉混合制成的大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糕与饼的深度融合,糕饼产业也在清代集中兴起。北京(苏州)稻香村、南京莲湖糕团、苏州黄天源、杭州五味和、宁波人赵大有、福州醉仙楼、广州莲香楼……这些老字号糕饼店,都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这些糕饼店,清一色地会将各类糕与饼一起制作,并放在一起供客选择。而且,每家都有独门网红产品,比如黄天源的双酿团子、五味和的椒盐酥饼、莲香楼的莲蓉礼饼,它们推动了那个年代的饮食风尚,也共同构成了后来中国月饼,以及其他节日糕饼的宏大地图。

No:4肆

与日本饮食崇尚清淡、原味不同,中国人对深加工带来的滋味有着与生俱来的喜好。《红楼梦》里的茄鲞、川菜里的开水白菜、鲁菜里的一品豆腐、江南小吃里的三虾面,都是这一喜好的生动诠释——其配料之繁多、制作工本之复杂,远远超过食物本身的价值。

由廉价的小麦、稻米,经由繁复工序制成的糕饼,当然也在中国人的喜好和崇拜之列。这种崇拜最直接的表达,就是让糕饼成为传统节日仪式感的一部分。

春节要吃春饼、年糕,元宵节要吃元宵,二月二要吃葱饼,清明节要吃青馃,端午节要吃煎堆、打糕、粽子,七夕节要吃巧果,重阳节要吃重阳糕,冬至要吃麻糍、擂圆、糯糕……

至于婚丧嫁娶、乔迁贺寿之类的家庭大事,更不能少了糕饼的出席。

而其中,用于中秋节的糕饼,也就是月饼,是中式糕饼集大成者。

抛开繁复的馅料选材、烘烤工艺等门面上的妆点,深入糕饼的本质来看,传统中式月饼,总逃不出三类。

一种是用油酥与水油皮繁复交叠擀压,经过烘烤,得到层层叠叠的起酥,一碰掉屑,一咬满口化渣的酥饼。因为不易长途运输,且容易变质,这种酥饼常常局限于某个地区。在遇上本地特产馅料后,它的名字就变成了苏式月饼、徽式月饼、秦式月饼、宁波月饼、潮汕朥饼……

事实上,除了馅料选择与某些制作细节不同之外,它们都是一母所生。

第二种是用油脂与面粉充分混合做油皮,烤到多孔疏松,类似于西式烘培的蛋糕、饼干一样的质地。这是最传统和粗放的糕饼做法,只保留于极少古代陆路不便的地区,诸如浙江的衢州、温州,福建的闽侯等等。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云南的滇腿月饼。

第三种是在前文油皮饼的基础上,加入了糖浆和碱。糖浆可以为饼皮上色,让烘烤后的成品带着漂亮的棕红色泽,并延长保质期。碱能让面粉里的蛋白质(面筋)改性,在获得松软口感的同时,增强筋力,使得饼皮更薄、承载的馅料更多。

因为广东地区是传统碱皮月饼最著名的产地,所以大部分人把它称作广式月饼。但其实,在广西、山西都有出产,而且因为颜值在线、容易运输、且自然防腐,最晚到了民国中叶,广式月饼已经成为中国月饼的标准像。

这种方式做出来的饼,常常可以达到1比5,甚至更高的皮馅比例。这是其他种类的月饼都无法企及的。值得强调的是,因为馅料多、体型厚、口感松软,严格来说,它其实已经不是大众意义上体型扁圆、口感松脆的“饼”,而是一种“糕”了。

No:5伍

90年代后,由于冷链技术的成熟,长途运输后的保鲜已经不是障碍。模仿广式碱皮月饼的形状质地,中国人又有许多新想法。

比如台湾人,将日本和果子中的“桃山皮”,装上传统台式蛋黄酥的馅儿,发明了台式桃山皮蛋黄月饼。桃山皮是白芸豆沙,掺入牛奶、奶油后调制而成的一种细腻柔软的饼皮,用以替代面粉皮。

虽然桃山皮的缺点很明显:不耐碰撞、容易变质,但为了获得更绵柔的口感,这种多花成本能解决的事,都不是问题。

再比如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冰淇淋月饼,为了展现晶莹剔透的效果,常常以魔芋淀粉做皮,包裹颜色鲜艳的馅料。低温冷冻固化了本来软榻的芋粉皮,让它也带有近似于碱皮的包覆效果。

与之类似的,还有冷冻后的黑白巧克力皮。

从糕饼分类上来说,这些广式碱皮月饼的“派生亚种”,其实也都是糕,而非饼。

No:6 陆

纵观中国糕饼演化的千年图谱,此消彼长的趋势可以划出两条漂亮的弧线。

体型扁、含水量少、口感脆硬的饼,从开始时的绝对优势,逐渐与体型胖、含水量大、口感软糯的糕分庭抗礼,再到近代之后,逐渐被糕反超。这其中,既有技术进步的归因,也有中国人口味进化,和中国地缘格局变动的影响。

储存技术和运输技术的升级,是糕点反超饼类的决定性因素。在古代,含水量是食物保存的大敌,霉变、改性、腐败等一切问题,来源自食物中的水。而交通不便、运力不足的情况下,含水量较低的饼,自然成了普通大众的首选。

同时,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端,其种植的粮食作物,也深切影响着糕饼的演化。从最早的粟米、到后来的小麦、再到明代之后新大陆的玉米、土豆、番薯被引入,中原地区的小麦面粉经历了各种主食的冲击,其地位一再降低。

但长江以南,因为独特的气候土壤环境,让稻米一直牢牢占据着粮食作物的主流地位。清末开始,朝鲜、日本移民进入东北,也开始种植水稻,这让糕点得到了持续而稳定的发展。同时,宋以后经济和政治中心的南移,也让稻米制品在社会上层有了更广泛的传播。

此外,稻米糕点的最大劣势:含水量高、不易运输储存的问题,也被日渐发达的道路基建建设和各种防腐技术的出现得到补位。

最重要的是,中国人的口味在千年里也发生了进化。在满足了温饱的诉求之后,味蕾更倾向于更细致的滋味变化。

而糕点多样化的馅料选材,与多变的肌理,满足了舌尖诉求的升级。并且,相比饼类,糕点对油脂和糖更强的包容性,也符合人类摄入卡路里时感到愉悦的本能。

-END-

知堂老人说,北方的糕饼是“官礼茶食”,南方的则是“嘉湖细点”。这话由一位出生在浙江、生活在北平和南京的文人说出来,当然没什么毛病。然而从更宏大的地理观来看,却没把苏式、粤式、滇式等重要的糕饼流派总结其中。

但从另一个侧面理解,“官礼茶食”“嘉湖细点”八个字,总结的正是中式糕饼上可达庙堂飨宴,下可入百姓生活的终极趣味。

梦华录是最近很火的电视剧,其中柳岩主演的三娘是个非常有趣的角色,一手的做果子的好手艺,那么很多观众就有了疑问,什么是果子,这里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个果子。

果子

简单来说果子就是糕点和蜜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心和果脯,果脯就不多说了,基本上就是水果糖渍,但糕点就复杂多了,所以果子主要特别是指用来配茶的茶点、平时里不当正餐的用面粉、果料、奶、糖等制成的甜品,可以理解为现在日本老说的和果子,英国下午茶配小甜点,美国人配咖啡的小西点,本质上都是一类东西。

梦华录的背景是在宋朝,所以理论上说果子应该是宋代的糕点,但梦华录毕竟是现代人拍的古装剧,所以其实代表不了真正的宋代果子,相对来说更像是冰皮月饼加改良版版的日式和果子。

下面就来正经介绍下宋代果子的分类,宋代果子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  糕类

比较有名的如糖糕、乳糕、雪糕、蜂糖糕、麦糕、五香糕等,基本上都是糯米加上水,加上糖,再加上其他甜味或者豆类果类食材制作的。

也有一些糕类,比如豆糕主料就不是糯米,比如剧里面最开始亮相的那款碧涧豆儿糕,其实就是精致版的绿豆糕,就是这类糕点。还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就是栗糕,从名字中就能听出来是用栗子制作的,把栗子蒸熟,再捣成泥,加上蜂蜜等搅拌,然后用模具成型

栗子糕用的栗子捣碎

2,  饼类

糕饼这个词就表示着糕和饼总是凑在一起的,所以饼也是很流行的果子,比如说胡饼、糖饼,糖环、蜂糖饼、芙蓉饼、菊花饼、梅花饼之类的,都是当时流行的饼。

3,  团类

团子类就基本上是米面的天下了,多数也是糯米做面皮,加上馅料,或蒸或煮,比较有名的比如黄冷团子、山药元子、豆团、麻团、汤团、青团等。

青团

4,  酥类

酥类和现代的酥类糕点差不多,里面也含有大量油脂,比较有名的比如雪花酥、酥儿印方等。

5,  蜜饯类

剧中搭配龙凤茶,和豆糕一起呈上给顾千帆的雕花蜜饯就是蜜饯类,在宋代没有冰箱等储存食物的设备,食物保鲜就很困难,除了风干、用盐腌制,糖渍就成为了果类延长保质期的一种方式,加上宋代制糖技术的提高,用糖成本下降,加以社会风气偏向于吃吃喝喝,所以蜜饯也就流行起来。

以上就是宋代的果子大概的介绍和分类,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多查阅些古籍,里面有更精彩的内容。

中国岭南美食都有:芋头糕、拉肠、碗仔翅、牛腩粉和及第粥等。

岭南饮食文化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食在广州”这种文化现象,则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集中表现,它涵盖了独具特色的粤菜精华、别具一格的岭南饮食风格。

1、芋头糕

芋头糕是广东潮汕地区、广州、阳江、佛山等地汉族特色糕点小吃,也香港和澳门地区茶楼卖的点心,材料有粘米粉、芋头、虾米、冬菇、腊肠和腊肉。具有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防治癌瘤等功效。

2、拉肠

拉肠是一种使用米浆做成的广东小吃。真正好的拉肠,一定要用质量上乘的稻米,才能磨出好的米浆。广州街头的肠粉店,通常有布拉肠和铁板拉肠两种,把米浆直接倒在铁板上蒸熟的是铁板拉肠;如果在铁板上铺一层布,再把米浆倒上蒸煮,熟后通过晃动布而使拉肠卷起,就是布拉肠。

3、碗仔翅

碗仔翅这种小吃,原来也算“出身高贵”,是大酒楼用零散鱼翅做出来的菜式。后来被小贩学去,在街头用小碗装着来卖,“碗仔翅”因此得名。不过如今的碗仔翅,已没有任何鱼翅成分,只是由平价的粉丝代替,加入冬菇、木耳、猪肉丝、高汤、马蹄粉等煮成。

4、牛腩粉

牛腩粉是广州小吃店中上菜率最高的小吃之一,甚至经常被用来代替正餐。单从牛腩看,就可以看出广州小吃对口感的看重。牛腩分以下数种:坑腩味最浓,是牛胸前八支骨的腩肉,是常用腩位,面积最大;爽腩是牛肚皮的腩位,面积小,口感爽软不硬。

5、及第粥

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

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

1、祭祀神灵的贡品

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2、补充正餐的点心

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3、家常点心

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

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

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

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

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类型县市区国家级非遗(19)省级非遗(83)市级非遗(283)市级及以上非遗总数总数名称总数名称总数名称1任城区05济宁面塑、小铜唢呐、查拳、董氏古兵器制作技艺、拓片制作技艺35二人斗、渔鼓、托板豆腐、吉祥字组画、泥人唐、查拳、董氏古兵器制作技艺)、面塑、葫芦制作技艺、泥塑、剪纸、刺绣(绣球制作)、中医正骨疗法、中医诊疗法、古旧书画揭裱、马大兴糕点制作技艺、蛋雕、刻瓷、木工、拓片制作技艺、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内画、烙画、太极拳、抖空竹、唢呐(咔戏)、山东快书、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陶器制作技艺、传统榨油技艺、中国华拳、唢呐(小铜唢呐)、刺绣、落子、传统酿酒技艺352兖州区02花棍舞、柳下惠传说28柳下惠传说、孔子师相橐传说、大禹的传说、花棍舞、砰砰鼓、贾凫西鼓词艺术、兖州大烧饼、请猴、兖州第一窑酿造工艺、范氏牌坊的传说、金口坝下聚金石的传说、嵫山的传说、兴隆塔的传说、漕河斗蟋蟀、查拳、兖州民俗人灯、兖州宋氏秸秆扎制技艺、兖州道勤五谷画、花轿制作技艺、济宁民歌、石雕、济宁小吃、八仙之一曹国舅传说、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马氏形意拳、民间虎饰(双头老虎枕制作技艺)、刺绣283曲阜市5祭孔大典、鲁班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琉璃烧制技艺19孟母教子传说、鲁班传说、孔子诞生传说、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祭孔大典、韶乐、曲阜大庄绢花制作技艺、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桑皮纸制作技艺、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颜子传说、拓片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弓箭制作技艺、孔府家酒酿造技艺、孔尚任的传说、曲阜刘氏古建筑木作营造技艺、建筑彩绘(古建油漆彩绘)39孟母教子传说、鲁班传说、孔子诞生传说、颜子传说、箫韶乐舞、曲阜楷木雕刻、孔府菜烹饪技艺、孔府家酒酿造技艺、祭孔大典、桑皮纸制作技艺、孔宴香油制作工艺、熏豆腐制作技艺、琉璃瓦制作工艺、大庄绢花制作工艺、张姥姥传说、孔府婚俗、始祖文化、九仙山庙会、孔子世家谱、曲阜尼山砚、扶兴和毛笔制作技艺、闻春礼烧鸡制作技艺、曲阜徐弓坊弓箭制作技艺、虎头服饰、面塑、袁氏正骨、鲁班技艺、古籍印刷技艺、周制婚礼、石雕、济宁小吃、仲尼古琴制作技艺、鲁壁藏书的传说、孔子作春秋的传说、孔尚任的传说、古建油漆彩绘、木工、拓片制作技艺、阙里食礼394泗水县03柘砚制作工艺、泗水民间剪纸、柘沟民间制陶技艺20泗水民歌、柘砚制作技艺、柘沟民间制陶工艺、杨柳粉皮制作工艺、泗水民间剪纸、卞庄子刺虎的传说、仲子传说(扩展)、毛家刀制作技艺、泗水泉林传说、泗水舜的传说、泗水泗河传说、泗水宴请习俗、鸭蛋制品制作技艺、华胥传说、柳琴戏、中医正骨疗法、泗水豆腐皮加工技艺、核雕、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泥塑205邹城市3邹城“平派”鼓吹乐、孟母教子传说、阴阳板(公示期内)10孟母教子传说、邹城“平派”鼓吹乐、阴阳板、火虎、尚寨竹马、花鼓、软弓京胡、峄山会、祭孟大典、鼓儿词(石门小鼓)41孟母教子传说、峄山传说、邹城平派吹打乐、峄山道乐、阴阳板、尚寨竹马、火虎、山头花鼓、峄山会、吹糖人、滚磨成亲的故事、匡衡的传说(凿壁偷光)、漆女的传说、夯歌、邹城舞龙舞狮、二人斗、石门小鼓、鲁南民间游戏、孟氏家谱、铁山传说、软弓京胡、柳子戏、太平糙纸、古琴(峄阳古琴)、祭孟大典、邹鲁礼乐、剪纸、柳琴戏、泥玩具制作技艺、拓片制作技艺、核雕、烙画、打(抡)铁花、腹语、木雕、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陶器制作技艺、面塑、泥塑、梅花拳(落地梅花拳)、庙会(伏羲庙会)416微山县1端鼓腔2端鼓腔、微山渔家虎头服饰31端公腔、渔家虎饰、柳编、夏镇八景的故事、陷留城的传说、微山湖歌谣、仲子传说、微山湖漂汤鱼丸、桂花炒糖、续家谱仪式、微山湖渔具、渔家婚俗、微山泰山庙会、微山湖排船技艺、微山湖鸭蛋制品制作技艺、微山湖民俗绘画、葫芦制作技艺、起草、鲁西南鼓吹乐、微山民间传说、微山湖谚语、独弦琴、万仙阵、麦秸画、劳动号子(打排斧)、渔鼓、鲁菜烹任技艺、传统榨油技艺、面塑、木板年画、查拳317鱼台县02闵子骞传说、山东清音20闵子骞传说、木板年画、樊子迟的传说、宓子贱的传说、夯歌、跑竹马、坠子、落子、独杆子轿、鲁隐公观鱼处的传说、山东快书、山东清音、绾结葫芦、葫芦制作技艺、红丹膏药、山东大鼓、锔瓷、布贴画、打(抡)铁花、古琴制作技艺208金乡县2四平调、山东落子9四平调、山东落子、鸡黍之约、金乡花鼓、渔鼓、坠子戏、猫蝶富贵、金乡木雕、三两三白鸡膏正骨疗法24四平调、落子、山东琴书、鸡黍之约、金乡花鼓戏、渔鼓、简板大鼓、一顺石刻法、两夹弦、金乡蜜制红三刀制作技艺、松柏堂中医外科、三两三白鸡膏正骨疗法、济宁小吃、猫蝶富贵、快板书、梨花大鼓、中医诊疗法、金乡糖供制作技艺、泥玩具制作技艺、山东快书、坠子、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木雕、坠子戏249嘉祥县5鲁西南鼓吹乐、麒麟传说、嘉祥石雕、山东梆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9麒麟传说、嘉祥石雕、鲁西南鼓吹乐、山东梆子、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彩印花布印染技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绾结葫芦技艺、嘉祥木雕23麒麟传说、鲁西南吹鼓乐、嘉祥跑竹马、山东梆子、嘉祥石雕、嘉祥彩印花布、鲁锦、岳飞祭奠、嘉祥蓝印花布、柳编、秋胡戏妻的传说、岳镇九的传说、嘉祥高跷、柳子戏、曾子祭奠、青山庙会、绾结葫芦、花鼓戏、木雕、坠子、山东琴书、文圣拳、嘉菊加工技艺2310汶上县04山东渔鼓、文圣拳、山东梆子(汶上梆子)、郭氏木雕24黄金塔的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二人斗、山东梆子、渔鼓、文圣拳、柏籽加工工艺、蚩尤文化、孔子宰中都的故事、黄河号子、岳王拳、民间虎饰、蝌蚪文字、济宁杂技、木雕(郭氏木雕)、中医脓毒搬家疗法、鲁西南鼓吹乐、柳子戏、面塑、汶上锡器制作技艺、扑拉袖拳、花鼓(汶上花鼓)、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刺绣2411梁山县1梅花拳9山东梆子、梁山武术、梅花拳、子午门、水浒传说、梅花桩舞狮子、枣梆、拳铺李家驴肉制作技艺、水浒菜烹饪技艺37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水浒人物故事、梁山地名传说、梁山儿歌、山东梆子、枣梆、落子、梁山武术、梁山中华子午门、梁山梅花拳、水浒传说、梅花桩舞狮子、劳动号子(梁山夯歌)、梁山吼、刺绣、水浒故地乡俗画、水浒菜烹饪技艺、梁山刘氏指针按摩法、洪拳、二门洪拳、珠算、鲁西南鼓吹乐、花鼓戏、坠子、鸭蛋制品制作技艺、传统酿酒技艺、中医诊疗法、拓片制作技艺、秘踪拳、掌洪拳、佛汉拳、黄氏二郎拳、忠义堂酒传统酿造技艺、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石雕、传统榨油技艺、泥塑3712高新区004中医诊疗法、麦秆扇编制技艺、彩粉瓷器制作技艺、花轿迎亲习俗415市直2梁祝传说、二仙膏制作技艺9梁祝传说、玉堂酱菜制作技艺、二仙膏古法生产制作工艺、山东梆子、小儿牛黄清心散古法制作技艺、平调、岭儿调、刘氏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八角鼓32孔孟之乡的梁祝传说、刘氏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张氏_篆书刻技艺、线光画、太极拳、木雕、传统酿酒技艺、济宁传统小吃制作技艺、鲁菜烹任技艺、石雕、传统兵器制作技艺、查拳、济宁杂技、劳动号子、八角鼓、山东快书、山东渔鼓、山东梆子、两夹弦、李氏中医、昆仑拳、济宁民歌、柳子戏、山东大鼓、花鼓戏、山东琴书、坠子、剪纸、玉堂金波酒生产技艺、中医疗法、玉堂酿造技艺、鲁西南鼓吹乐36

有很多好吃的一尝倾心的糕点了。我随便举例说明一下。我是个爱吃点心(面点的人)我觉得好吃的有:

1、红豆酥(那种现做的 烤出来的 ,外面的酥皮很香 )

2、红豆菠萝包

3、绿豆糕

4、广式的椰汁红豆糕、还有榴莲包

5、烧仙草

6、南瓜酥(糯米炸出来的那种)

7、抹茶慕斯蛋糕(不甜腻 且有一点点差的苦味很香的哦)

8、板栗糕

9、巧克力派 还有红枣蛋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