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好书的感受的诗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读到好书的感受的诗句,第1张

1 关于好书多读的诗句

关于好书多读的诗句 1关于多读书的古诗有哪些

一、关于读书的古诗: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2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4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二、关于读书的名句: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7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8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9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10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1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2有关多读书的诗句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孟郊《劝学》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八首·其一》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陆游《读书》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诗》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颜真卿《劝学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柏学士茅屋》

3关于多读书的诗句,要有诗名,十句以上

第一部分: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第二部分: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第三部分: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9、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0、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1、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12、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1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9、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20、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21、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22、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苏霍姆林斯基。

4关于多读书的诗词

1、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4、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清 汪莹《示儿》)

5、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明 于谦《观书》)

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9、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宋 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10、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11、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1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13、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唐 姚合《别贾岛》)

14、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15、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宋 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16、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 朱熹《劝学诗》)

17、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8、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清 彭兆荪《读书》)

19、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20、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唐 韩愈《符读书城南》)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宋 苏轼《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

23、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2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6、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27、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 杜牧《读韩杜集》)

28、古来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9、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清 袁枚《寒夜》)

30、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31、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清 法式善《读书》)

5写出关于书的诗句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

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

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谚语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夏读书,日正长,打开书,喜洋洋。田野勤耕桑麻秀,灯下苦读声朗朗。荷花池畔风光好,芭蕉树下气候凉。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

秋读书,玉露凉,钻科研,学文章。晨钟暮鼓催人急,燕去雁来促我忙。菊灿疏篱情寂寞,枫红曲岸事彷徨。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

冬读书,年去忙,翻古典,细思量。挂角负薪称李密,囊萤映雪有孙康。围炉向火好勤读,踏雪寻梅莫乱逛。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

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

6勉励自己要多读书读好书的名言或诗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奥斯特洛夫斯基》

7让人多读书的诗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王禹偁《清明》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 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读书三十年,腰间无尺组。 —— 王维《偶然作六首》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 黄庭坚《寄黄几复》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 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早知逢世乱,少小谩读书。 —— 岑参《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读书复骑谢,带剑游淮阴。

—— 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 —— 高适《答侯少府》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 辛弃疾《送湖南部曲》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 —— 黄庭坚《送王郎》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 谢逸《送董元达》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 —— 王建《寄旧山僧》又是今年忆去年。

—— 吕本中《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 —— 于鹄《题邻居》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

—— 岑参《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 谢逸《送董元达》。

8让人多读书的诗句

1、《劝学》

唐代: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2、《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3、《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译文:家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431346339中的财产是些什么,就是那满满一屋的书籍。在环境优美安静的书斋缓缓打开书卷,徜徉书海与圣贤心灵对话。德才兼备的人们虽然没有在同一时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却是互相赞许欣赏的。在书桌上看见书的欣喜,胜过与阔别已久的好友相见。

4、《勤学》

宋代:汪洙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译文:学问是需要勤奋才能得来的,就像前人囊萤取光,勤奋夜读,读很多书。苦学几年,“三冬文史足用”,学问也就有了,那时候谁还会笑话你胸无点墨,没有学问呢?

5、《暴富送孙何入史馆》

宋代:王禹偁

孟郊常贫苦,忽吟不贫句。

为喜玉川子,书船归洛浦。

乃知君子心,所乐在稽古。

汉公得高科,不足唯坟素。

二年佐棠阴,眼黑怕文簿。

跃身入三馆,烂目阅四库。

孟贫昔不贫,孙贫今暴富。

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妬。

译文:孟郊曾经十分贫苦,忽然吟诗说不再贫苦;是因为欣喜诗友卢仝,载满一船书籍返回洛浦。我于是懂得君子心性,感到快乐的是钻研古书。汉公得中了科第高名,只是还欠缺古籍基础。

两年来佐理地方政治,双眼发黑怕再审阅公文书簿。现在腾身进入史馆,将睁亮眼睛饱读四库藏书。我如孟郊一样生活困窘,精神却从来不觉贫苦。

孙何以前精神不够丰足,而今一旦如穷人暴富,学问富赡也还需要提防,文才高超恐被他人忌妒。

9形容读书的诗句

比较多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 萧抡谓《读书有所见作》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 杜甫《柏学士茅屋》

(一)

在人类的审美实践中,忧郁体验曾经十分引人注目。尤其在十九世纪,争芳斗艳的浪漫主义运动正是在忧郁这面旗帜下列队聚集,形成了一种声势浩大的审美主潮。时至今日,那些多愁善感的故事迄今早已成为如烟往事。一个轻歌曼舞的世纪已来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哲学日益深入人心。但那曾经是如此地感人至深的忧郁体验,是否已离我们而去?“许多年过去了,曾经逗我们那样欢笑,自己也如此欢笑过的朋友们都逝去了”。诺安,笑的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87,5。当我们在阅读中同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不期而遇,便会发现那种莫可名状的体验仍在身旁。忧郁意识从未、也不会彻底离我们而去,如何对“忧郁”与美的关系进行真正深入的研究,这也仍是现代美学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忧郁意识曾经是人类诗性文化的源头,是造就艺术伟人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俄国文学家契柯夫曾表示:“我的忧伤是一个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转引自叶尔米洛夫,论契柯夫的戏剧创作,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179。有“幽默大师”之誉的俄国作家左琴科写道:“我一回想起我的青年时代就感到惊讶,我那时怎么会那么忧伤。一切到了我手里就黯然失色,忧郁寸步不离地跟踪着我。自当了作家之后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然而忧郁却一如既往。不尽如此,它光顾我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了。”左琴科,日出之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7—11。在法国诗人克洛代尔看来,“创造行为”是一种“包含着真福与痛苦的混合物”。他在一篇散文里说:“为了让你懂得它,朋友,在一个阴郁的季节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将对你解说水的哀愁。”克洛代尔,认识东方,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86。在现代雕塑大师布德尔的身上,这种似乎是没来由的忧郁感更为强烈,他曾直率地承认,“我感到徐徐吹来的微风,弥漫着温柔和忧郁的情感”,而在这微风中,“美在弥漫飘逸,美在展拓扩散,美也在忧伤惆怅”。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19—94。但忧郁意识既能造就诗人也会毁灭诗人。据说历史上最后一位行吟诗人于1294年在西班牙的阿方索王宫去逝,他留下的临终之言是:“诗歌应该表现欢乐,但我在内心的忧郁压抑下唱不起来了。”房龙,人类的艺术上,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228。中国词人辛弃疾也说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二)

在某种意义上,艺术之道也就在于如何将忧郁体验成功地转化成审美的形式。事实表明,忧郁美向来是那些不同凡响之作的共同特征,置身于这些艺术杰作之中,我们到处都能感受到里尔克所说的那种“美得令人耳目一新的忧愁”。里尔克,里尔克如是说,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19。比如中国古代首部诗集《诗经》。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忧郁意识构成了这部诗集的美学特色,所谓“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诗经·魏风·园有桃》)。比如《诗经·王风》里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众所周知,按照权威的《毛诗序》里的解释,这是一位东周大夫凭吊西周故国遗址时所发的一番感叹,诗中流露的那种鲜明的忧郁意识在我国的诗性文化中开了“忧郁美”的风气之先。虽然也有学者为诗中并无明显的凭吊之意,而对此传统之说不以为然。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2。但有一点无可置疑:此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突出“心忧”这一行为本身,虚化具体的忧之内容。换言之,这其实是一首“忧郁咏叹调”,故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此诗的成功就意味着对忧郁美的独特意义的一种肯定。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的魅力也可以“忧郁美”来一网打尽。一位中国读者曾形容道:“他的作品中有一缕缕氤氲首尾的凄凉,构成了含蓄的悲剧美。”叶渭渠,川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雪国·古都·千只鹤,序,上海:译林出版社1996。这无疑是中肯之见。读着那些优美的文字,品味其所反复表现的美的毁灭故事,你会明白伟大的卡夫卡的这段话的贴切与深刻:如果说艺术在其最基本的层次上就是对逝水流年的一种追忆,那么“美好的回忆掺进忧伤味道更好”。雅努施,卡夫卡对我说,长春:时代文艺术出版社1991,154。迄今已成为20世纪最佳小说之一的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更是一部以忧郁美取胜的作品。就像小说尾声部分所叙述的:当善良美丽的女主人公特丽莎历经艰辛终于如愿以偿地,在一座乡村酒吧里把头靠在了她心爱的托马斯的肩膀上时,“她体验到奇异的快乐和同样奇异的悲凉。悲凉意味着:我们处在最后一站。快乐意味着:我们在一起”。

沈从文的小说艺术成就显然也得益于对“忧郁美”的表现。正如美国学者金介甫教授所认为,倘若早期的“沈从文可能从郁达夫的小说中模仿了描写苦恼的陈词,但是截然不同的个性仍然在他情调忧郁的自传体作品中顽强地表现出来”。金介甫,沈从文笔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64。迄今来看,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作品之所以能在现代中国小说史上脱颖而出,无疑就在于它们将作者早有认识的“美丽总是愁人的”沈从文,沈从文散文选第77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这一道理,作了十分成功的表现。对于这一点,已故著名**明星格丽泰·嘉宝的魅力同样能够说明问题。曾几何时这位来自瑞典的女性技压群芳,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影幕皇后。诚如许多**研究评论家已指出的,嘉宝的演技虽不错,但“她的名望却是靠她的美貌取得的”。然而正像作为**美学开创者的匈牙利学者巴拉兹所说,只有美貌不可能对世界上成千上万的人都产生这样大的影响,世界上有许多绝色佳人,嘉宝自身的条件并不能使她登上这样一个绝顶的位置。在他看来,“嘉宝的美不只是一种线条的匀称,不只是一种装饰性的美。她的美还包含一种非常明确地表现了她的内心状态的外形美,这种美表现了某种特殊的、足以攫取人类心灵的东西”。这究竟是什么东西?忧郁!巴拉兹指出:“嘉宝是忧伤的。她不只是在某种情况下为了某种原因才愁容满面。嘉宝的美是受难的美,这种忧伤的性质是很明确的:这是孤寂的忧伤,这是一个不苟言笑的贞女内心的高贵的忧伤。即使在她扮演水性杨花的女人时也是如此:她从远处投来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无尽的远方。”所以,人们之所以如此这般地赞颂嘉宝的美,只是因为“她所有的是美中之冠”;虽然世上美人无数,但“在我们的感觉里,嘉宝的美是一种更优雅、更高贵的美,这恰恰是因为它带有忧伤和孤独的痕迹”。巴拉兹,**美学,北京:中国**出版社1979,306—307。

(三)

因为大一同的社会理想永远只能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构想。“在这世上,一万个人中间只不过有一个老实人”,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第2幕第2场)里这句曾语惊四座之言,道出了一个只有上帝才能解密的真理。就像毛姆所说,“只要人是人,他必须准备面对他所能忍受的一切邪恶和祸患”,因为“恶的存在无从解释,它只能被看作是宇宙秩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视它是幼稚的,悲叹也是徒然”。毛姆,毛姆随想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50。有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不压邪优难敌劣自古亦然,美国学者麦克唐纳从现代经济活动里归纳出:“在文化流通中和货币一样,似乎也存在着格雷欣法则:低劣的东西驱逐了优秀的东西,因为前者更容易被理解和令人愉悦。”转引自“文学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95,2,101。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精神领域内的一种生态平衡,如同有美景必然有垃圾,有美食必然有排泄;“在自然界中,优胜的总是粗糙的生物组织。粗鄙的感情、肤浅的思想总是无往不利。一切纤巧的东西都以毁灭而告终”。左琴科,日出之前,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9。康德说过:“当我们看到人类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所作所为,我们就无法抑制自己的某种厌恶之情;而且尽管在个别人的身上随处都闪烁着智慧,可是我们却发现,就其全体而论,一切归根到底都是由愚蠢、幼稚的虚荣、甚至还往往是由幼稚的罪恶和毁灭欲所交织成的。”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马尔库塞一言蔽之:“假如艺术要承诺善最终必将战胜恶,那么,这个诺言就会被历史的真理所驳回。”因为事实上,“现实中的胜利者是恶,并且,善良不过是人们可能在那里找到短暂避难所的孤岛”。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北京:三联书店1989,239。

从自然与生命的角度讲,事物的存在状况总是趋于有序性减少与组织化程度降低的方向。生命现象更是有其由盛至衰的发展周期,越是高级的组织结构越是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因而维持下去的困难也就相应地更大。唯其如此,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第二定律指向一个逐渐均匀的未来,从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个悲观的未来。”托夫勒,科学的变化,普里戈金,从混沌到有序,前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6。这突出地表现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上。雅斯贝尔斯说得好:“生命会腐朽。意识到这件事本身就是悲剧:每一次毁灭及导致毁灭的痛苦都来自一个统摄的基本实在。”雅斯贝尔斯,悲剧的超越,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101。著名波兰人文学者柯拉柯夫斯基也曾提出:“死即一切。人类个体不可避免的消亡在我们看来是生存的终极失败。”柯拉柯夫斯基,宗教:如果没有上帝,北京:三联书店1997,147。由此而言,生命意识同样也是一种死亡意识,也即对生命的短暂性的悲伤,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人生体验。英国散文家赫兹列曾对此作过一番很好的表达,如同他所说:“我们阅读历史,眼前王朝倾覆、朝代更迭;我们感叹世事沧桑,往事如烟;我们思索着我们所生活的此时此地,我们既是人生舞台的看客,又是演员;眼见四季更迭,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我们亲历世态炎凉,快乐悲伤,美丽丑陋,是非短长;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风风雨雨,体念着这光怪陆离世界的离合悲欢;我们倾听着密林中野鸽的吟唱,游览高山大谷的风光;我们聆听子夜的神圣歌声,造访灯火通明的厅室或幽暗的教室;我们还置身拥挤的剧院,观看生活本身受到摹仿;我们钻研艺术作品,使自己的美感升华到顶峰;我们崇拜名誉,梦想不朽;我们眺望梵蒂冈,阅读莎士比亚;我们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思索着未来的时光;我们观看战争的骄子,听他们发出胜利的呼喊;我们穷究历史,考察人心的动向;我们追求真理,为人道的事业辩护;我们傲视当世,似乎时间与自然已把所有财富都堆在我们脚前。我们活着,经历着这一切,但是转眼之间,我们变得一无所有。”赫兹列,赫兹列散文精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65。

(四)

短暂是我们人类与地上一切的共同点,以自我意识渴望永恒而个体生命难以持久的冲突所引起的“存在之哀”,便构成了人类生命最为基本的生命体验。布德尔说得好:“作为一个人无论你是谁,你的生命存在都是稍纵即逝的。为了这短暂的存在你终日都在疲于奔命,在你周围大自然的一切都在摇摆动荡、更迭替变。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进行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旋转。相比之下,你的一生充其量不过是刮过的一阵旋风而已。”布德尔,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20—94。在这一点上,艺术家的敏感让古今中外的诗人们殊途同归:正如屈原在《离骚》有言:“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陛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拉马丁在其《巴亚湾》一诗里也感叹:“什么都变化,什么都过去/同样地我们也会过去/也不留下半点痕迹/就像我们这只小船滑行在海上/大海会把它的一切痕迹抹去。”由此可见,如果说喜剧感意味着为胜利所陶醉,悲剧性意味着对失败的正视,那么悲剧的美学品质通常会超过那些一般性的喜剧,而那些杰出的喜剧作品则都离不开悲剧的赞助。就像歌德所说:莫里哀是伟大的,他的喜剧作品跨到了悲剧界限边上。他的《悭吝人》使利欲消灭了父子之间的恩爱,是特别伟大的,带有高度悲剧性。

(五)

人们常将忧郁感混淆于一般的所谓哀怨与感伤,而事实上彼此并不能被相提并论。比如“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比如“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念奴娇》)。比如“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比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和“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凄凉”(苏轼《如梦令》)。以及“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杜丽娘)和“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等等。凡此种种在内涵意蕴与审美境界而言,其实都可以被归纳在晏殊《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诗里。这些诗与一般悲剧感的相同便在于其心仍“不甘”,区别则在于其虽不认同,但又因自觉回天无力反抗无效而归宿于“无奈”之中。故而作为单篇作品,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贾宝玉吟林黛玉之作最为出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倘若论最佳诗人,或许非亡国之君李后主莫属。如“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但这只是对悲痛的一种沉湎于其中的品味,没有作出任何形式的超越:无论是对于大自然的伤春悲秋之绪,还是对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诗人们所表达的主要也只是一种单纯的惋惜与难过之意。如同《传》所说:“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如“试细听莺啼莺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袁去华《剑器近》),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以及“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秦观《满庭芳》),和“日暮孤帆泊何处/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作为其情感背景的,是对天长地久般好事长盛不衰好福长享不尽好命长生不老的超人仙境的渴望。这种与天地之道的无理性对抗毫无疑问是一条穷途末路,故而让人无比压抑;其所具有的哀怨、悲凄、伤心、愁苦之情虽能给人以一定的阴柔之美,但经受过久体验过多会让人难以承受,所以不仅需要作出某种消解而且也能够被消解。这便是彻底清除情感世界,让自己的生命毫无任何牵挂。就像唐代诗人王维所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叹白发》)。但问题是,如同真正的悲剧美在于对不幸的从容面对而非逃避,真正的悲剧享受在于对痛苦的承受而非消解。所以,当那种无奈之悲让我们从痛不欲生走向视生如死,审美意味也随着我们的痛苦情感的彻底退潮而名存实亡。这种矛盾对于具有诗人气质的生命主体是无法调和的,就像曾几何时,一边自慰着“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的白居易,一边又在坦白“外容闲暇中心苦/似是而非谁得知”。诗人所身临的这种生存困境事实上已向我们揭示出,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国古人们所承袭传唱的那种悲伤哀怨之曲,内在地蕴有一种反美学的东西。它充其量也只是悲剧美形态里的下品。

(六)

作为一种审美现象的悲剧形态必须能给人以美的体验,为此,如何让受众能够承受住悲情与哀思是关键所在。一切让人走向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思想都并非真正的思想,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出现的伪思想;任何不能给人以希望的情感都是对生命的压抑,因而也都不具有真正的审美品质。唯其如此,正如鲁迅当年写作《药》的结尾时,在烈士“夏瑜”的坟墓上“凭空添上去一个花圈”,某种形式的乌托邦情景对于审美世界而言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事情正是这样:无论科学主义世界观作何判决,都不能改变这一事实:“我们不会使自己顺服于如下的观念:终有一天我们都将消失。”这一人类学立场既是我们生命价值的根据地,同样也是人类审美事业的大本营。因为唯有这种乌托邦追求方能给予我们真正人性的温暖,使本无所谓“意义”的生命过程变得相对充实。所以乌纳穆诺指出:“美得自于同情。”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47—149。而最大的同情无疑莫过于给人以生存的勇气,所以审美体验不能是对现实生活的消极逃避,但却必须是对实际存在中的那种消极力量作出积极的超越。如果说一般的悲剧作品所采取的是“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也即通过激发起我们的生命力来增强相应的承受力,以获取一种阳刚美的体验;那么忧郁美的产生则是通过减轻而非消解痛苦的方法来让受众便于承受悲情,以获得一种刚柔相济的美感。这也就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之审美价值,只不过这种轻如同象征派诗人瓦莱里所说,并非如羽毛般的没有真正值得一提的重量,而是指像飞鸟般地具有一种生命的自由轻快。

所以,真正的忧郁性总是与幽默感形成某种同盟关系,无非“忧郁是添加了轻松感的悲哀,而幽默则是失去了实体重量感的喜剧”。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5—14。真正的忧郁意识与通常那些大量的感伤哀怨情绪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后者是取自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缠绵绯恻和不堪忍受的现实之痛,前者则正如普希金所说,是一种具有“暖色调”的“明亮的哀愁”,因而不仅因体现了较通常那种哀怨之情以更多的人性的温暖而让人能够承受,而且也因此而具有真正的审美品位。显然,如果说忧郁中的“哀愁”意味在于其对于美的毁灭的心理拒绝,那么其所具有的“明亮”色调则表现出它的这种拒绝的矛盾性,换言之,也即在作为否定的拒绝之中仍有某种作为肯定的认同。(七)

忧郁意识是一种更为成熟的生命体验。以“否定之否定”姿态出现的正统悲剧是对生命的负面力量的彻底对抗,从中表现出它对最终胜利的一种坚定的自信。这是忧郁意识所不具有的。当卡尔维诺指出:“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实际上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示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这不仅仅存在于他的祖国命定遭受的那种极度的受压迫处境,也存在于我们大家所处的人类命运之中,尽管我们可能要比他们幸运十倍、百倍,……我们在生活中因其轻快而选取、而珍重的一切,于须臾之间都要显示出其令人无法忍受的沉重的本来面目。”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4。与此相比,任何对“最终胜利”的简单自信都属于一种青春期现象。歌德有一句名言:长达一刻钟之久的彩虹就不再有人看它了。忧郁意识悲喜交集的复调性的深刻之处就在于:它所悲哀的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流逝,而是生命必须(应该)这样流逝。因为它清楚地意识到只有这样,生命才能真正拥有其价值实现其意义,故而它在为生命流逝而悲之际也为其终于完成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喜。正如黑格尔所说,不是善而是恶才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动力;康德也曾指出:当我们为现代社会的诸种破坏力量感到苦恼时应该看到,“没有这种非社会性的而且其本身确实是并不可爱的性质,人类的全部才智就会在一种美满的和谐、安逸与互亲互爱的阿迦底式的牧歌生活之中,永远被埋没在它们的胚胎里。因此,让我们感谢大自然之有这种不合群性,有这种竞相猜忌的虚荣心,有这种贪得无厌的占有欲和统治欲吧!没有这种东西,人道之中的全部优越的自然秉赋就会永远沉睡而得不到发展。一切为人道增光的文化艺术和最美好的社会秩序,都是这种非社会性的结果”。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9。

这同样也体现于人类的爱情生活。古往今来,虽然那些不幸的爱情故事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但回顾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真正具有回肠荡气的审美魅力的作品并不很多。相对而言,《梁山伯与祝英台》类型的“有情人难成眷属”的不幸遭遇固然催人泪下,但以一种忧伤旋律结束的《廊桥遗梦》似乎更能让人回味。因为同前者相比,后者对于人性的揭示无疑要来得更为深入。毛姆说得好:“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人会消亡,而是他们会终止相爱。”毛姆,毛姆随想录,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68。艺术大师毕加索也说过:在爱情上,拆散一对恋人固然是难事,但不管是多么美满的一对情侣,若是老让他们厮守在一起,恐怕更是难事。事情正是这样:“不论为社会、道德、美学、亲子、宗教甚至神秘的理由,我们都可能选择终生与同一伴侣共住,但我们的本能却会不停地向我们唠叨,再没有比找到新欢更刺激的事了。”艾黛,感觉之美,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311。比如日本文学名著《源氏物语》里的主人公光源氏,“对于女人,一经接近,爱情就会油然而生”。虽然他每次“意外圆缘”之后都会为自己的“疏狂成性”而不安,但这并不妨碍他仍一如既往地去做那些“不端之事”,继续随着岁月的流逝进行其“无聊消遣”。就像唐代诗人元稹,虽为悼念亡妻写下动人诗篇《遣悲怀》,这并不妨碍他依然从事“风月无边”的实践,乐于在风流场里与那些名妓相好。对这些现象进行道貌岸然的虚伪指责毫无意义,空洞地归咎于人之劣根性也不说明问题。概括地说,这正表明了人类生命永不停止追求的特点,就像里尔克在一句诗里所说:尝试,可能是人类生存的意义,而远离确实的范围,更是人类的悲哀及光荣。在某种意义上,“喜新厌旧”实乃人类文明的基本动力。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托马斯之所以能为萨宾娜和特丽莎这两位出色女人如此地爱,是由于他拥有活跃的生命力,这让他无法专注于其中的任何一位。萨宾娜认可了这个“美是一个叛逆世界”的原则,但她没意识到这个原则既能带给她快乐也能给予她伤害的两面性。特丽莎不认可这个原则,渴望与托马斯终生相伴,为此她甚至愿意成为托马斯“一夫多妻生活中的另一个自我”;但她明白这一愿望实现之日也是其破灭之时,因为真正甜蜜的爱情与平庸的幸福从来不能两全。所以当这一切随着一场意外车祸而结束,虽显得如此残酷但又是那么的幸福,我们为如此美好的缘份只有死神方能为其祝福而深感震憾。爱情如此,生命亦然。对人类的永生渴望,上帝从不理会这有其人类学道理。比如在小说《人都是要死的》里,作者波伏娃借因喝下了神秘之水而能够长生不老的男主角雷蒙·福斯卡的遭遇让我们看到,这一道教徒们的终极理想不仅并非真正的幸事,反而是让生命失去价值的蠢事。

(八)

在忧郁体验里我们意识到痛苦、不幸等那些负面现象所具有的正面意义。光源氏只有在美得令人心碎的紫上离开人世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对她的思念。美也正因其短暂性才成其为美,就像乌纳穆诺所说:“这一份如此展现的美,这一份瞬间的永存。”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119—123。但就像我们在理智上承认长生并不幸福仍不能停止对于长寿的追求,意识到痛苦的价值并不能因此就消除我们的痛苦:曾朝夕相处的亲人们的终于离去永远让我们思念绵绵,对“美只能以毁灭为代价”的认同,同样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心甘情愿地为其举行葬礼。在这里“无奈”从未消失,只不过不像在哀怨情绪中那样难以自拔。就像《诗经·小雅》里的“采薇”。根据通常的解释,这是一名长年出征在外的戍边士兵,在终于得以归家时的途中因所见所闻而产生的一番“内心独白”。虽然全诗共由六小节组成,但真正脍炙人口流芳后世的,只是末尾这一小节着重表现忧郁之情的诗句,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如果没有这段诗句,那么这首《小雅》不过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其艺术境界与审美品质都会大打折扣。但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那位老兵在返乡途上会感到如此忧伤?为什么他不为终于踏上归途而觉得愉悦欢欣?无非人世间从没有纯粹的悲哀与幸福。戊边生涯虽不易但也并不都是痛苦的回忆,回家的感觉固然好但安居乐业又从何谈起。

所以雪莱说道:“最甜美的诗歌就是那些诉说最忧伤的思想的,最美妙的曲调总不免带有一些忧郁。”雪莱,为诗辩护,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50。这道出了审美活动中所存在的这一生命悖论:一方面美的现象不属于“完美”,因为“各方面皆完美的事物既是完全的终止,又无任何不足,从而它对于欲望什么也没有留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北京:三联书店1991,140。但另一方面,这并不能阻止人们仍为实现完美的理想而努力,就像别尔嘉耶夫所说:“人的确不能不追求完美,即不能不向往上帝之国。”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82。因而依托绝望坚守信念这便是忧郁的力量与深刻,忧郁借此带

△01、《语言问题》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02、《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0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马氏文通》马建忠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07、《汉语音韵》王力著,中华书局,1980年版

△08、《训诂简论》陆宗达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国文字学》唐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岑麒祥、叶蜚声校注,商务印书馆

△13、《语言论》高名凯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4、《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胡明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5、《应用语言学》刘涌泉、乔毅编者,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陆梅林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著,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邓小平论文艺》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龙选译》刘勰著,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诗学》亚里斯多德著,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艺理论史精读文献》章安祺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蒋孔阳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沃伦著,刘象愚等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26、《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美)韦斯坦因著,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8、《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29、《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30、《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31、《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32、《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33、《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34、《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35、《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36、《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37、《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0、《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41、《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42、《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43、《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4、《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5、《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46、《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47、《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1、《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54、《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55、《长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残游记》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58、《鲁迅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达夫小说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诗选》陈梦家编,上海书店复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从文小说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66、《骆驼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选集》曹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诗选》艾青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69、《围城》钱钟书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70、《赵树理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71、《现代派诗选》蓝棣之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72、《创业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馆》老舍著,收《<茶馆><龙须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张学正编,黄河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陈忠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76、《余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湾小说选》,《台湾小说选》编辑委员会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德)斯威布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悲剧四》)卞之琳译,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伪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问樵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6、《红与黑》(法)司汤达著,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头》(法)巴尔扎克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88、《双城记》(英)狄更斯著,石永礼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丝》(英)哈代著,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尔斯泰著,周扬、谢索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92、《母亲》(俄)高尔基著,瞿秋白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93、《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94、《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95、《等待戈多》(法)萨缪埃尔·贝克特著,收《荒诞派戏剧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96、《沙恭达罗》(印)迦梨陀娑著,季羡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7、《泰戈尔诗选》(印)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雪国》(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译,漓江出版社1985初版

△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纳训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00、《外国文学作品选》(两卷本)郑克鲁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有关礼仪的诗句有哪些

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

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4、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

5、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6、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

7、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崇尚投桃报李,礼尚往来。

2 宽容是中华人明的传统礼仪,我们一定要扞卫他!

3 世界公认中国是礼仪之邦。

4 面对长辈要彬彬有礼这是我们必须学会的礼仪。

5 仪态万方的礼仪**款款走上主席台,给获奖人员披红戴花。

6 亚运会开幕式上,温文尔雅的礼仪**给中外来宾留下美好的印象。

7 经严格训练的礼仪**,一举一动都恰到好处。

8 虽然许多繁文缛节可以省略,但注重礼仪还是必要的。

9 我礼仪周到,这似乎使他不知所措。

10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