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朝代的货币是贝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哪个朝代的货币是贝壳﹖,第1张

先秦时期以海贝充当的原始货币。早在夏代末年,贝可能已经成为交换媒介。商代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

原始贝币产生于距今三千年的商代,是钱币的始祖,是一种由天然海贝加工而成的贝类货币,出土于河南殷墟妇好墓等地,年代为公元前19至前16世纪,距今约3500年以上。

经过加工的天然贝币形体一面有槽齿,贝币光洁美观,小巧玲珑,坚固耐磨,便于携带,这类海币主要出产于我国的东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业交流的情况。

它的产生,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原始物物交换阶段之后,可交换的商品日益增多。此时贝币出现,成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中介。

扩展资料:

钱币交易名称的由来:

1、以币面文字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通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

2、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洋”。

3、以币体形状命名。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后的“方孔钱”,都是根据币体的不同形状而命名的。

4、以币体重量命名。秦始皇时全国统一铸币“半两”和开始铸于汉文帝五年时的“四铸”,都是以当时每枚钱币的实际重量命名的。

5、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都在本区内流通,故称“边币”。

-钱币

-贝币

该币系清代花钱,其全称为:状元及第背福字鹿形图像钱。如直径系52厘米,等级按国定标准属“中下”品范围,应属花钱中难得的好品之一,且品相较好。你可查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钱》一书(85页)一看便知。

中国古代的货币形成,主要是从农业劳动和贸易开始的。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最早的贸易方式是以物换物。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价物品的多样性,以物换物已经不适合社会的发展,因此逐渐形成了货币贸易。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主要为“贝币”,所以从我国的文字来看,凡是与货币、价值有关的文字都与“贝”字有关,比如财宝(宝)、赏赐、货贷、赊账,甚至贫贱都含有“贝”字。1976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殷墟武丁配偶“妇好”墓,出土了近7000枚海贝。可见,商朝已经将海贝作为货币流通。那么,商朝后期的贝币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古代的黄金和白银,是否是古代的流通货币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灭亡,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情况,黄金和银子是否是法定货币,古人外出吃饭住店一般使用什么货币,看完本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金元宝

第一:先秦货币,“战国七雄”各不相同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贸易的频繁,真正的贝壳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的贸易需求,所以出现了铜为主的铸造货币——铜贝。我国的金属冶炼技术发达,所以铜贝成为商朝末期周朝初期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在铜贝没有出现以前,是以“朋”作为货币单位的。“朋”就是古代成串贝币的计量单位,因为最早的贝币是用绳子串起来的,一朋的数量大约10-20个。在《诗经·菁菁者莪》里面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见了那君子,心情胜过赐百朋。”

1975年2月,陕西岐山出土了卫盉酒器,根据上面的铭文记载,周天子用来祭祀时的堇(瑾)章(璋)美玉价值80朋,麋鹿皮两件10朋,可见百朋在当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是一般家庭能拥有的。所以,在《诗经》里面用“百朋”来形容古代女子见到自己的如意郎君,比赏赐了百朋贝币的心情还要激动。

古代的刀币

当铜贝代替海贝后,计量单位也由成串的“朋”变成了“寽(lǜ)”。前期贝币可以买美玉和鹿皮,到了后期铜贝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根据周孝王时期出土的《曶鼎铭文》记载:“用诞买兹五夫用百寽”,也就是说一百寽,可以买五个奴隶,可见铜币的价值非常之大。当然,这种货币,大概在贵族阶级流通,普通庶人肯定是没有那么多贝币的。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所以进入春秋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的货币也发生了变化。尤其进入战国以后,大国吞并小国,货币也趋向于统一。比如周和三晋(韩、赵、魏)使用的是布币(由农具鎛演变而来,形式像铲子又称之为“铲布”)、齐国和燕国主要使用的是刀币(由农具刀,演变而来)、秦国主要使用的是圜(huán)钱(又称之为环钱,魏惠王迁都大梁以后,开始铸造圜钱。)、楚国主要使用的是蚁鼻钱(“蚁鼻钱”由“铜贝”转化而来,又称之为“脸钱。”)。

三晋的布币、秦国的环钱、楚国的蚁鼻钱、齐国和燕国的刀币,是国家的法定货币。除了法定货币,其实还有黄金、白银、布帛、珍珠、玉器作为有价货币。春秋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记载:“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管子即春秋时期齐国相邦管仲,管仲为齐国人,所以当时的齐国使用的是刀币。从先秦的古籍记载来看,由于珠玉和黄金台贵重,流通少,各国都是以本国的下币为主。

第二:秦汉以后,以“通宝”为法定货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公元前210年,秦朝进行了货币改革“以秦法同天下之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秦朝将“秦半两”圜钱作为法定货币。黄金在当时为上币,用于大额支付和功臣赏赐之用。秦半两为下币,供老百姓日常买卖流通货币。在六国以前的流通货币,在秦朝一律禁止使用。

秦朝灭亡以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铸币制度,西汉初期采用的是“半两”。由于秦朝的“半两钱”太重,“汉半两”有所减轻。后来,由于“汉半两”的减轻,货币也开始贬值,造成通货膨胀,各地出现私自铸币的情况。到了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经过多次货币改革。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汉武帝正式改用“五铢钱”,直到汉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才废止,“五铢钱”一共流通了739年。

开元通宝

唐朝建立以后将五铢钱废除,改用“通宝”,并开始以年号作为钱币的标志。唐朝的“通宝”从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开始铸造发行,到公元1911年清朝灭亡,一共流通了1290年之久。唐朝通宝的重量一般每枚重约4克,1000枚合唐衡制共重6斤4两。唐朝以后的铸币,都是以开元通宝的重量为标准,而“钱”成为货币重量单位也沿用至今。

除了通宝,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还铸造了“乾元重宝”。重宝比通宝的价值要贵重,当时发行了两种,一种以一当十(一枚重宝,价值10枚铜钱),还有一种是以一当五十,也就是说,一枚重宝当50枚铜钱使用。所以,唐朝时期银子,并没有成为流通货币,大额货币为“重宝”。此外,唐朝以后的朝代都有铸造,而主要货币还是以通宝为主。

第三:宋朝以后的纸币,并非主流

北宋时期,经济繁荣,贸易频繁,贸易数额较大,铜钱较重,小额货币已经无法满足商人们的贸易需求,所以在四川成都出现了纸币——“交子”。这种纸币,很快代替了铜钱(铁钱),逐渐四川流通使用,并得到北宋朝廷的认可。所以,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开设了益州(成都)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次发行“官交子”126万贯。交子开始只能在四川境内使用,流通期限为三年,也就是三年必须兑换新的交子。

其实,交子是一种货币存款凭证,和现在银行的“承兑汇票”差不多。比如,某个商人要在本市买10匹马需要10贯钱。铁钱太重了,不方便携带在身上。于是就有商人开设了现金保管业务——“交子铺户”,商人只要将钱先存入“交子铺户”,对方给一张存单(交子)就可以了,需要钱的时候,随时可以取出来。当然开设“交子铺户”要信誉好,不然捐款逃跑怎么办?古代也发生过这种情况,所以,政府为了取缔了地方“交子铺户”,当然为了收税,开设了官方“交子务”。

官方的“交子务”信誉更高,所以很快取缔了私人“交子铺户”。官方开设的“交子务”,开始有准备金。但是,到了后期,就没有了。没有准备金,出现交子滥发现象,最后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货币体系逐渐崩溃。交子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随之而来的就是银票。其实,就是交子的升级版。

古代银子50两

银票以白银作为本币,可以在全国兑换。当然,也有私人开设的连锁银票铺,一般是信誉非常高的人才可以开设。古代的银票,是有价票据,上面有数额大小,由于携带方便,可以将银票换成银子。当然也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纸币成为官方货币在元朝,比如“中统元宝交钞”就是元朝的法定货币,此外中统钞每两贯可以兑换一两白银。除了中统钞,元朝还有一种货币为元宝(元宝分为“金元宝”和“银元宝”,重量有1、2、3、5、10、50两之分,官方的元宝,一般重量为50两)。

袁大头

在明朝初期,主要货币还是以铜钱为主,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发行“大明宝钞”,民间禁止金银买卖,只能从官方兑换纸钞。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到明世宗朱厚熜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曾停铸和禁用铜钱,民间盛行纸币、白银或实物交易。嘉靖六年(1527年)因纸币宝钞膨胀厉害,明朝又恢复了铸钱。此后,银子作为大额货币,开始在民间流通。在明朝以前,银子是不常见的货币。在清朝以铜钱为主,银子是很少见的。清朝灭亡以后,铜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现的银元,开始成为民国的主要流通货币。

第四:银子太贵重,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其实,在古代除了铜钱,其他诸如黄金、白银、银票都不属于流通货币。尤其唐朝以前金银产量不高,并没有成为民间流通货币。当然,唐朝出现元宝就更不可能了,因为元宝是元朝才有的。宋、元、明、清,虽然有银子流通,但是使用的基本是碎银子,需要称重。好不夸张的说,古代使用银子,除了大额交易,都要兑换成铜钱才能直接使用。我们在古装电视剧当中看见侠客,吃个饭都用元宝,还不用找钱,根本不符合历史。为什么,这么说呢?

以明清的银子为例,官方银元宝标准为50两,清朝康熙乾隆年间1两银子=1贯=1000文铜钱(1文铜钱大约4克,一贯4公斤,50两就等于50贯,重量200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价值1000文,有8斤重。假如外出吃饭,只需要10文钱,你拿出一两银子或者50两银子你觉得合适吗?如果,在古代吃饭随时套出一锭银子,就不用找了,除非家里是开矿的。像武侠**当中的侠客,有这么多钱,估计就不用做侠客到处打打杀杀了。

古代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在不同的朝代,对于钱币的控制也是不同的。

在最初的原始社会,是没有钱币的出现的,那个时候交易采取的是以物易物,而最早的钱币是一种特殊的海贝,用贝壳作为货币,被称为贝币。所以现在的汉字之中很多与钱币交易相关的字都带有贝字旁。在这个时期,实际上对于钱币是没有限制的,谁能获得贝壳谁就可以拥有货币,但一来当时的社会交易规模很小,人也很少进行远行,所以即使获得足够的贝币也没有办法交易到足够的货物。

经历了夏商周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然的贝币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人口与交易的需求,在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金属货币的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货币,主要以青铜为制作货币的材料。

在当时虽然国家对于货币的形式有所管控,但民间却也有不少私铸的货币。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是一种贵重的金属,其本身就拥有极高的价值,古籍中提到的金很多都是指铜,拥有青铜的多少,往往就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国力,因为当时的武器都是以青铜打造的。在这个情况下,拥有青铜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青铜本身哪怕不是铸造成货币,也拥有不俗的价值。所以青铜本身其实在某种情况下就等于货币。

汉代这种情况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邓通钱,在当时拥有铜铁矿其实就等于有钱。直到汉武帝盐铁实行盐铁专卖以后,将金属交易收为国有之后,朝代才开始限制了私铸货币。而且与现代人想象的所谓伪钞不同,在古代私自铸钱未必就是一个赚钱的行当。因为在古代重金属的本身就代表了货币,所以在很多时候,前朝的货币在后来的朝代还能用,因为铜的本身就有价值,甚至在某些时候,钱的价值还不如铜,有人收集货币熔炼成铜销售。而私人铸币,要达到精美数量小了,成本就高,数量大了容易被发现,所以铸钱在很多时候不赚钱。

到了明清主要货币变成白银,甚至都不用铸造,直接以重量计算价值,白银本身就等于货币。

在古人眼里金属钱币的价值的保证,所以古代的金属货币很少有大面值的,比如用两个一文铜钱的铜,铸造一个当十文的铜钱,那么朝廷其实就是可以用两枚铜钱作为成本换取普通老百姓的十枚铜钱,这被认为是掠夺,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私铸才会有利润,所以这种大面值的金属货币,基本都是在乱世出现的。

金属货币并非是古代唯一的货币,纸币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就是交子。而古代对于纸币的发行数量,在很多时候是有一定的控制的,古人有一定的金融思想,但还是难免滥发,所以纸币贬值在古代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而且越早发现的纸币贬值越严重。

明代的时候,曾经一度要求百姓不得使用金银,而只能使用明朝的宝钞,但因为明代滥发宝钞比宋元还要严重,导致了被百姓一致的抵制,最终明朝的宝钞彻底的失去了价值。

古代的时候,金属钱币上因为金属的有限,所以不可能出现大量的钱币,比如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的这是因为明朝通过贸易获得了大量的欧洲国家通过大航海得到的金银。而唐宋之所以不用白银作为主要货币,原因就是没有如此之多的白银而已。

文物依照其特点、历史文化背景、规模大小有很多分类,但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主要有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存在形态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属性(性质)分类法、来源、价值分类法等等。

1,时代分类法

时代分类法是以文物制作的时代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任何文物都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年代),没有时代的文物是不存在的。有的文物由于流传及本身原因,时代一时尚难判明,这应属对文物的认识问题,和文物必产生于特定的时代是不同的问题,不能相提并论。

2,区域分类法

区域分类法,是以文物所在地点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有产生它的地点,或有出土地点,或有收藏地点,或有埋藏与建立的地点,总的来说,都有它的所在位置。

离开了具体的地点,文物是无法存在的。区域分类法,就是以此为根据,按照文物所在的区域实行归类。

它的优点是,通过区域文物归类,使人们对某个区域的文物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提供比较全面的资料,特别是有利于加强对文物实行分区域的管理。

3,存在形态分类法

历史上遗留至今的文物,都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某个地方,这一点与文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区有相似之处。这里所谓的存在形态,是指文物的体量的动与静,直观的存在与隐蔽的存在,存在于收藏处所与存存散于社会等。

根据存在形态分类法的上述含义,在对文物进行归类时,具体划分方法为依文物体量的动与静分类。据此我们可以把文物划分为不可移动文和可移动文物。

4,质地分类法

质地分类法,是以制作文物的材料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分类的方法。文物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而成的文化遗物。由于所用物质材料的多样性,根据不同质地材料进行文物归类,是质地分类法的出发点。

5,功用分类法

功用分类法,是以文物的功用为标准,对文物进行归类的方法。文物作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历史遗存,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制作的,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文物,都有它的用途。

人们不会去制作毫无用处的物品,不会去建造没有具体用途的建筑物,这是显而易见的。正由于此,在对文物分类时,通过对其功用的研究,可以把功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文物聚为一类,形成不同的类别。

-文物

“嫦娥奔月”类的钱币,大多是清代的花钱。

网上就见到一枚花钱,直径5.3厘米,宽缘方穿,正面楷书“乾隆通宝”对读,字体秀丽;背面是高髻钗环的嫦娥,侧面掩袖,衣袂飘然;穿左旁一轮圆月,玉兔处其中,穿上有一朵云彩,嫦娥飞翔在万里长空,使人神往(见图1)。此类花钱并不多见,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花钱》中亦未寻见。

更多钱币交易建议关注博宝网在线拍卖。

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扩展资料:

古代钱币鉴定常识:

1、看铜色

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分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

2、认锈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传世品也因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暗铜色。

出土的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在钱币表面,称做“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迅速消失。

3、看铭文

中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

鉴定一枚钱币书体对不对,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符合本品种的特点。如:“益化”圜钱虽为先秦大篆,但它又同时有齐文字的特征,不同于同时期其他各国之圜钱文字;发现有东周、西周的圜钱,若其钱文是小篆书写,显然是伪品无疑。

4、听声

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家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基本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清脆、响亮。

5、辨铸造方法

中国古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鉴定钱币真伪的有力依据。

6、闻味

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7、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

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伪品。如战国时期刀币形制特殊,造伪者只好用真品翻砂制造赝品,其破绽在于翻砂铸造后的钱币偏小,较为厚重,文字肤浅,铜质粗糙,锈色不对且易脱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