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牙这两个字来自于哪本经典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黄牙这两个字来自于哪本经典古籍,第1张

黄牙这两个字来自《庄子》这本经典古籍。

一、《庄子》与黄牙的故事

1、《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家庄子创作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道家第二经”,其影响和地位与《老子》并列。在《庄子》中,有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是朝圣者黄牙的故事。

2、黄牙是一个千里迢迢朝拜南岳衡山神明的朝圣者,他走了许多天路程,穿越了平原、山林和河流,终于到达了衡山脚下。

3、当他已经见到衡山的轮廓,离神明的殿堂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但他被一条沟壑挡住了去路,这条沟壑深不见底,无法渡过。

4、这时,地底下的仙人出现了,并给了黄牙一把金斧头和一把玉簪。仙人告诉黄牙,只要他能用这两件宝物填平沟壑,就可以顺利完成朝拜。

5、黄牙心存感激,接过金斧头和玉簪,然而他在沟壑上挥舞斧子,用簪子掏地的时候,不小心打破了玉簪,这时金斧头也随之掉入了沟壑。

6、黄牙十分懊恼,他本来很接近目标,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和粗心大意,错过了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7、他从此沉浸在悔恨和自责中,口中咬住了自己的黄牙,白天望着衡山,夜晚数黄牙。最终,他因为思念家乡和家人,在路途中死去。

二、超越物质追求的真理

1、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义。黄牙朝圣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信仰的觉醒,但他在世俗物质上的贪婪和不慎,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遗憾。

2、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内心的安宁和满足,必须要有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追求,并以此来指导行为。

3、从黄牙的故事中我们还可以学到许多有用的道理,比如珍惜机会、勤奋自律、恪守信仰、谦虚谨慎、坚韧不拔等等。

4、这些品质和习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成功实现目标和抵御压力,在精神上也会更加成熟充实。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选自顾晓波等编《中学生无师自通丛书地理篇》)

1、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3、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4、日食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阴影掠过地球,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5、月食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月成一直线时,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内,则会形成月食。依地球遮蔽阳光直射到月面的多少,可分为月偏食和月全食。月偏食月全食6、区时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决定,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按这种办法,每隔经度15度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0度经线为中央经线的市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为12个时区。这是严格按照经度划分的理论时区图。实际上时区的划分除按经度外,还要考虑地理、政治、经济等因素。</SPAN></p>7、日界线</SPAN></p>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重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SPAN></p></SPAN></p>8、喀斯特地貌</SPAN></p>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一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SPAN>,桂、黔、滇广泛分布。</SPAN></p>喀斯特地貌</SPAN></p>9、河口三角洲</SPAN></p>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型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SPAN></p></SPAN></p>尼罗河三角洲(扇形)</SPAN></p>黄河三角洲(扇形)</SPAN></p></SPAN></p>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鸟足状)</SPAN></p>10、堰塞湖</SPAN></p>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SPAN></p></SPAN></p>镜泊湖</SPAN></p>11、四大高原</SPAN></p>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SPAN></p>12、四大盆地</SPAN></p>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SPAN></p>13、三大平原</SPAN></p>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SPAN></p>14、四大河流</SPAN></p>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SPAN></p>15、五岳</SPAN></p>(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SPAN></p>16、五湖</SPAN></p>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糊(安徽)</SPAN></p>17、四海</SPAN></p>渤海,黄海,东海,南海</SPAN></p>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平原地貌。自古以来就被称为鱼米之乡。因为当地水域面积大,1000多个湖泊到处相连,人民生活好,为什么江汉平原会有这么多湖泊?

被陆地包围的水域被称为湖泊。吞吐湖(出流湖)除了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和提供水源外,还可以调节河流径流,减少甚至避免洪水,发展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具有不可估量的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因此,拥有江汉湖群的千湖之省湖北成为鱼米之乡。

湖北为什么有这么多湖泊,它们来自哪里?说起湖北的湖泊,我们绕不开历史上模糊的“云梦泽”或古云梦,就从它说起吧。

古籍的“云梦泽”

若星海的古代文献没有一篇详细描述“云梦泽”的具体范围和形式。有的认为有一个大湖,有的指的是湖群,有的说的是湖泊、沼泽、洪泛区的综合地貌,这让很多后人无法苟同。

一般来说,古云梦最早的文字记载起源于《左传》年的《国之梦》,“云梦大地为义”也记载于《尚书禹贡》年。口语中的古云梦作为楚核心区的一部分,出现的时间应该更早,然后出现在更多的文献中。如《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淮南子坠形训》、《尔雅释地》、《战国策楚策》、《楚世家》、《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河渠书》和0755。

雨季的洞庭湖

《子虚赋》年“云梦者,方九百里”开始,后来的古籍描述“云梦泽”越来越大,甚至成为一个横跨长江的大湖,比“抱远山,吞长江,作浩汤,生生不息”要大得多。这要么是古人文字的需要,要么可能是道听途说,比如范仲淹。

古书使人对古云梦产生了好奇,于是为了揭开古云梦或“云梦泽”的神秘面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江汉平原钻了1000多个勘探孔,获得了丰富的地下密码。

江汉史前

燕山运动期间,两湖平原的地质沉降形成了江汉-洞庭坳陷。此时长江、汉水未来将到达湖北,洼地出现了高矿物质咸水湖。经过几千年的沉积,周围山区的侵蚀物质沉积下来。长江冲破巫山后,划破了厚厚的泥沙层。虽然在两湖平原上荡来荡去,但并没有形成史前巨湖。

新构造运动后,南阳盆地东部地势抬升,汉水顺利南下,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华容隆起出现在两湖平原中部,将大平原分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两部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导致长江和汉水的源蚀和堆积交替进行。在源蚀过程中,河流基准面下降,河床下切,江汉平原出现长江和汉水的深谷,形成深谷。

追根溯源,河流从上游携带的侵蚀淤积河床,河床进一步淤积,河流的水面会更靠近陆地表面。到了汛期,河水会漫过河道,低洼处会形成湖泊和沼泽。河流的游荡和摆动会形成曲流和牛轭湖,所以河道会蓄水形成湖泊。

由于江汉平原长江河床基底高于下游,河流在这里很难汇聚成史前巨湖,即使有大湖,也是汛期的季节性湖泊。因此,江汉平原第四纪地层是河流沉积旋回的多次重复。

地质钻探告诉我们,第四纪以后,江汉平原从未有过今天这样的史前巨湖过江。该地区的地貌是一种综合地貌,包括湖泊、沼泽、洼地、洪泛平原、阶地和残丘。所以,新石器时代的祖先会在这里定居。

江汉湖群

土地和水的结合体现了土地和水形态的季节性变化。祖先可以在这里小规模定居。在刘关、武林和胡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洪湖发现了西周墓葬。楚王建造了这个狩猎场。但当时的江汉平原内陆并不适合大规模聚集,洪水频发,犹如“地中海”。早期的城市也以“地中海模式”分布。今天,江汉平原中部没有大城市。

江汉平原的前身是湖泊、沼泽、洼地、河漫滩、阶地、残丘等综合地貌区,也是最适合古代云梦或“云梦”的形态。古人曾经看到或听到的“过江”湖,是汛期洪水泛滥的短暂景象。这样的景象出现在1931年,面积达14000平方公里。1954年和1954年,是洪水泛滥的短暂景象。

江汉平原和江汉湖群是初始地形、长江、汉水等河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云梦泽的演变。相反,云梦泽是江汉平原湖泊在汛期相连的短期“汛期湖”。古代江汉平原缺乏挡水坝和防洪堤,每当汛期来临,河水就会漫过河道,低洼地区就会被水淹没。

春天的江汉平原

湖北之所以成为“千湖之省”,是因为早期的江汉平原地势低洼,不同程度的低洼。长江、汉水等支流在这里游荡、激荡,首先在地势最低的地方形成大湖。河流改道后,一些古道会蓄水形成湖泊。在洪水季节,洪水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汛期过后,他们又回到了相对独立的状态。他们只是通过一些水道与外部的河流相连,无条件的吞噬着这些河流。

湖泊湿地

由于季节不同,年份不同,河流带来的泥沙和生物碎屑不相等,不同地区的淤积也不相等。有些湖泊会因为淤积而变浅,有些湖泊会逐渐消失,有些较大的湖泊会被分割成较小的湖泊,而较小的湖泊在下一个淤积阶段会变成较小的湖泊。江汉湖群就是这样形成的。新湖会诞生,老湖会消失,它们会诞生、扩大、缩小、缩小。

冰冷的数字

如果人类不合理利用湖泊,自然湖泊将在一百年或十年内消失。比如太白湖已经消失了,但它仍然是明末江汉平原最大的湖泊。19世纪开始变成沼泽,洪湖取代太白湖成为江汉平原第一大湖。它诞生于19世纪中前期。

上世纪50年代,江汉湖群拥有1300多个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湖泊,水域面积8500多平方公里。湖北“千湖之省”的称号名副其实;到了80年代,湖泊的数量变成了800多个,水域面积不到3000平方公里。由于围垦、筑坝、河湖阻断、湖水污染等原因,湖泊数量、面积、体积、水质等数据减少。

湖北省的湖泊保护名单上只有755个湖泊,这是一个很冷的数字。进入21世纪以来,湖北一直在深入探索湖泊保护的方法,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地尝试湖泊保护措施,也在实践这些措施。退湖措施包括退堤还湖、汛期退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平堤泄洪、退水旧路等。

洪湖风光

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生态观念更新,会让数字保持凉爽。“一湖一策”的湖泊保护思路,也将让江汉平原保留下一个水清浪秀、鱼米飘香的美丽湖泊。相信精神动力发生变化的荆楚儿女,一定会谱写出有着“千湖之省”美誉的歌曲,守护好碧水青山。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的意思是:淮安地处吴地,又与楚地相连,吸引了许多游客。这里风景壮美,是东南地区的名城。

这句话来自明朝诗人姚广孝的《淮安览古》。在这首诗中,姚广孝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淮安的美丽风光和历史背景。

整首诗的内容如下:

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

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

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

胯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

其中,“襟吴带楚”这个比喻取自淮安地处吴地,又与楚地相连的地理特点。“屏列江山随地转,练铺淮水际天浮”这两句则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淮安的山水美景。“城头鼓动惊乌鹊,坝口帆开起白鸥”则是以动写静,表现了淮安的宁静与生动。最后两句“跨下英雄今不见,淡烟斜日使人愁”则是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总的来说,“襟吴带楚带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是形容淮安这座城市的美丽和重要地位,同时也展现了姚广孝对历史和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汉代文献一般称我国的南海为涨海,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名很早就出现于古籍。

海南岛轮廓形似一个椭圆形大雪梨,地势四周低平,中间高耸,呈穹隆山地形,以五指山、鹦哥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等地貌构成。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暖热,雨量充沛。

位置境域

南海位于北纬23°37′以南的低纬度地区,北抵北回归线,南跨赤道进入南半球,南北跨纬度26°47′,位于印尼的南苏门达腊和加里曼丹之间,北边至中国广东、广西、福建,香港和澳门,东北至台湾岛,东至菲律宾群岛,且包含吕宋海峡西半侧,西南至越南与马来半岛。

通过巴士海峡、苏禄海和马六甲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以及中南半岛上的红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南海周边国家(地区)从北部顺时针方向有台湾地区、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尼、新加坡、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大陆地区)。

以上内容参考 -南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