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文字出自哪部古籍
这段文字本身不是出自古籍,是后人对明史的解释,因此,白话与文言文交错。其中,大部分文字引自《明史·职官志》。被引用处的原文分别是:
……其扈驾金字银牌,则洪武六年所造。寻改为守卫金牌,以铜为之,涂以金,高一尺,阔三寸,分字号凡五。仁字号,上鈒独龙蟠云花,公、侯、伯、都督佩之。义字号,鈒伏虎盘云花,指挥佩之。礼字号,獬貂豸蟠云花,千户、卫镇抚佩之。智字号,鈒狮子蟠云花,百户、所镇抚佩之。信字号,鈒蟠云花,将军佩之。牌下铸“守卫”二篆字,背铸“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等二十四字,牌首窍贯青丝。镇抚及将军随驾直宿卫者佩之……
……凡金牌之号五,以给勋戚侍卫之扈从及班直者、巡朝者、夜宿卫者:曰仁,其形龙,公、侯、伯、驸马都尉佩之;曰义,其形虎,勋卫指挥佩之;曰礼,其形麟,千户佩之;曰智,其形狮,百户佩之;曰信,其形祥云,将军佩之。半字铜符之号四,以给巡城寺卫官:曰承,曰东,曰西,曰北。
《说文解字》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已基本完稿,但许慎并没有急着定稿,而是继续查遗补漏,又连续修订十年,直到汉安帝建光元年才由交由许慎之子许冲进献给新帝。一个古文字学家,修订一本书,就用了十年,足见《说文解字》的份量。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1、《说文解字》书名的来历
《说文解字》之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文”与“字”不是同一概念,许慎对此的解释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做“文”,这以后,那形与形,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
“字”是后起的,秦代以前,文字只称“文”或“书”,不叫“字”,“文”和“字”反映了汉字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图画符号阶段和概念符号阶段,古文字学家称独体的字为“文”,称合体的字为“字”,独体的“文”因为不能再分解,故说明之,即“说文”之义;合体的“字”由两三个不同的“文”构成,故剖解之,即“解字”之义,上述两层意思合在一起,可作《说文解字》之名的含义。
2、《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顺应了统一规范汉字的时代要求,根据“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的原则,以字形为纲,因形立训,将汉字中相同的形旁作为分类的基准,分540个部首排列,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凡同从一个偏旁的字都列在一起,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措意于揭示词语的内在规律和词义系统。
《说文解字》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以周秦书面语言为训释对象,从字形出发,阐明篆体文字结构,追溯造字源流,以形为经,以义为纬,探求与字形结构相合的本义,阐述形音义三方面的关系,在以形归类的表象下,旨在寻求义类的确立,即通过一个个形类的分辨达到一个个义类的聚合。释义主要采用同义词或近义词解释被释词,或标示义界作定义式的诠释,或阐述语源。每一个字的说解,一般先分析探求其本义,再根据“六书”理论剖析形体结构,说明词义,用形声字声符或“读若”说明读音,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用“一曰、或曰、又曰”分列义项。《说文》征引的经书古籍中不仅有《诗》《书》《礼》《易》《春秋》,还有《老子》《墨子》《韩非子》《国语》《逸周书》《楚辞》《史篇》《山海经》《司马法》《太乙经》等,涉及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3、重要意义
有人把《说文解字》称作一部字典。其实,它的意义和作用岂正是一部字典!它不仅为我们系统地贮存了经过秦代书同文规范了的小篆和一部分曾与小篆有密切关系的大篆和古文,贮存了经先秦经典验证过的古代文献词义;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上万个汉字的形体逐个的分析,证实了早期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确立了以形索义的词义分析方法;它通过独特的体例,总结出小篆构形的总体规律,描写出小篆构形的完整系统,使一个个零散的汉字如网如络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由它所显示的小篆构形系统,由于顺应汉字的发展趋势,又由于切合汉字的实际,还因为符合汉字优化的原则,所以,强有力地影响了后代的隶书和楷书,起到了促进汉字健康发展的积极的作用,在解释汉字的形义上一直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4、作者介绍
许慎(约58年—约147年),活了90多岁哟!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召陵区)人,由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入为太尉南阁祭酒。尝从贾逵受古学,博通经籍,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著《说文解字》十四卷并叙目共十五卷,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专著。所著除《说文解字》外,还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今皆散佚。清陈寿祺辑有《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汉初在文字上,是个空白时期,既没有西周以来豪华庄重的铜器,也没有秦代颂功的巨石丰
碑,一些星星点点的残迹,在文字上也没有大的价值。然而在这茫茫黑暗中,却又出现了几颗明
珠,照彻了秦汉之际的文字变化脉胳,这明珠就是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近五千枚
竹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不仅出土了六百多枚竹简,而且出土保存了相当好的帛
书。这批汉初文物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膑兵法》之类失落已久的古书,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看清
楚了从秦篆到汉隶演变的轨迹。
上述文物是从汉文帝、武帝时代的墓中出土的,但所出的竹书和帛书的年代可能更早。五十
二病方、孙膑兵法、老子甲本,文字直接承自睡虎地秦简,是篆意浓厚的古隶。经法和老子乙本
字形已失去篆形,只存篆意,属于西汉初期的隶书。由此可见,汉初是秦隶汉隶交替时期。秦
隶、汉隶都用直笔,区别在于秦隶保存更多皂脱胎于秦篆结体的胎记,汉隶已较彻底的用笔画改
造了秦篆字形,只略存篆意而已。
西汉初期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守势,到了武帝时,西汉国劫强大,在北方转而采攻势。汉军不
断出击,在河西走廊一带修边塞、置亭隧,在西域置屯田,终汉之世几乎没有断过。这些木简就
是这些屯戍的将士遗留下来的文书簿籍。本世纪以来,它们先后从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地
出土。目前编印成书主要的有罗振玉、王国维的《流沙坠简》,张凤的《汉晋西陲木简汇
编》。 1930年在内蒙古额济那河附近发现的汉中科院考古所编的《居延汉简甲编》和考古所与甘
肃博物馆合编的《武威汉简》。把两汉以至魏晋出土的木简文字编成字典的有《西域出土汉晋真
迹字鉴》。
近四十年来,汉墓屡见简牍古籍或遣册(随葬器物清单)。其中较有影响的有959年甘肃武威
县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仪礼》、《王杖十简》等古籍,著录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
年);1972年武威磨嘴子汉墓又出土汉代医药书,已整理成《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
1975年)。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
子》、《管子》、《晏子》等一批古籍,统称为银雀山汉简,著录于《银雀山汉墓竹简》(共三
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 1973年河北定县汉墓出土《论语》、《儒家者言》、《哀公问五
义》、《太公》、《文子》、《六安王朝五凤二年五月起居记》等遗书和史料(参见《文物》
1981年第8期)。 1973年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大批遣册竹简,称为凤凰山汉简》(见
《文物》1974年第7期、《考古》1974年第1期和1975年第1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
《苍颉篇》、《诗经》、《周易》、《相狗经》、《日书》等,称为阜阳汉简(参见《文物》
1978年第8期,《苍颉篇》见《文物》1983年第1期,《诗经》见《文物》1984年第8期)。 1979年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孙子兵法》和军旅文书(参见《文物1981年第2期)。 1983年湖北
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汉律》、《脉书》、《算术书》、《日书》《历谱》及遣册等(参见《文
物》1985年第1期)。以上简牍,马王堆、银雀山、凤凰山、阜阳等地出土者是较早期西汉简,属
于古隶书文字;定县、大通县出土者是晚期西汉简,武威出土的是早期东汉简,都属于成熟的隶
书;居延汉简的时代跨度较大,早的在西汉武帝时代,晚的已属东汉。在居延汉简和武威汉简
中,还出现了许多草书,属于章草字体。汉代的帛书最重要的是1973年长沙马堆汉墓出土的帛书
《老子》、《战国策》、《春秋事语》、《周易》、《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等古籍抄本
或佚书,是西汉初期的古隶书文字。以上帛书著录于《马王堆汉墓帛书》(共三册,文物出版
社)。
除了简帛之外,,汉代文字的资料尚有碑刻。西汉的碑刻几乎都是用篆书来书写的,至宣帝
时的《鲁孝王刻石》(又名《五凤刻石》)虽已属隶书,但仍未脱篆意。东汉早期的碑刻,还有
一些是用篆书刻写的,如《袁安碑》(永元四年,西元92年)、《李昭碑》(元初五年,118年)
、《嵩山少室石阙铭》(延光二年,123年)等,但多数已采用隶书。东汉中期顺帝以后的碑刻,
隶书渐臻精美成熟,成为后世隶书的楷模。其中较著名的如《石门颂》(建和二年,148年)、
《乙瑛碑》(永兴元年,153年)、《孔庙礼器碑》(永寿二年,156年)、《西岳华山庙碑》
(延熹八年,165年)、《史晨前后碑》(建宁二年,169年)、《曹全碑》(中平二年,185年)
、《张迁碑》(中平三年,186年)等,在书法方面最受称道。
鲁孝王刻石是西汉晚期的庄重文字,从文字结构和运笔上看,他们横平竖直,反映了用直线
改造篆书已到完成的阶段,不仅己基本上已失去了篆字字体,连篆字的笔意也所余无几了。这是
标准的古汉隶。
东汉是刻石立碑成风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也有金文、砖瓦文、玺文传世,但最具有代表性
的文字是碑刻文字,传世的东汉碑版近二百种,代表隶书成熟的刻石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
碑、熹平石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熹平石经,因为它是作为标准文字刻的,可以说东汉
的标准字体。这种结构完整、布局稳重匀称,笔画横平竖直、蚕头燕尾、左右对称、如「八」之
分的汉隶也叫「八分」、「分书」。和西汉中晚期的简书对照,可以发现如敦煌、居延汉简中属
于汉武帝晚期到汉宣帝时代的文字中,所谓的「分书」早已被采用。可见「八分」在民间书法中
酝酿成熟,只不过到东汉时期才被承认代表性的书体而已。可见一种字体总是先酝酿于民间,后
规范于庙堂。
八分书是美化了的隶书,是成熟阶段的隶书。因为八分字和隶书是同一字体的两个不同发展
阶段,为了区别,文字学上把脱胎于篆书隶书阶段的称为「古隶」,把标志它的成熟的八分字称
作「今隶」。由篆变隶的字体交替是从秦、从战国开始的,整个汉代所完成的是秦代所没有完成
的使命,就文字学上来说,秦、汉属于同一文字阶段。
由隶书的酝酿到隶书的完成前后经历了将近五百年,而从殷周的篆书脱胎的秦小篆,它的从
酝酿到成熟的过程大体上也是经历了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一种字体被另一种字体取代是一个
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经历了孕育、脱胎、磨炼、提高,最后被社会公认,为政府承认诸阶段,
是相当不易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诞生新字体。
从篆书到隶书,这是字体的一大飞跃,是时代的飞跃,这一飞跃表现在字的组织上,也表现
在组字的基本材料的变化上。篆书时期是用线条组字的,隶书时期改由笔画组字朋。这种改变从
根本上变化了中国文字的面貌,汉字史上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字体革命,文字学上称为
「隶变」。 (和这一变化相比,从隶书到楷书的转变,只能说是字体的改进而已。关于隶变的详
细情形,上讲已说明,不赘。 )
汉代虽然没有废除篆书,但篆书因为无法和应用简便的隶书竞争,已自动退出应用的舞台,
躲到了装饰用的角落去了。汉代人是把篆书当图案文字来使用的,这就像战国时的鸟虫书、就像
现代的写字一样的。
和字的小篆字体如下:
造字本义:动词,言论、观点不同,但主调合拍,宗旨一致。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隶书
将篆文字形中的
写成
。
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汉语词语“和谐”中,“和”与“谐”近义而有所不同:
“和”表示不同声音、不同观点因相合拍、相融合而产生共鸣,强调诸异而致同;“谐”表示相同的声音、相同的观点因一致而统一,强调诸同而大同。“和”的统一性比“谐”更为丰富。
扩展资料:
文言版《说文解字》:和,相譍也。从口,禾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和,言论相呼应。字形采用“口”作边旁,采用“禾”作声旁。
相关词汇:
1、和气[hé qi]
态度温和:对人和气。
2、和好[hé hǎo]
和睦:兄弟和好。
3、总和[zǒng hé]
全部加起来的数量或内容:力量的总和。
4、平和[píng hé]
(性情或言行)温和:语气平和。
5、暖和[ nuǎn huo ]
解释:温暖。谓不冷也不太热。
篆刻入门难度不低,有条件最好拜个老师带路。只是感兴趣学习以上书籍够你学习,相比碑帖,印谱贵的不是一点点,天价印谱不是说说而已,
关于篆刻史和篡刻文化的书籍其实查多的,但总体似乎比较杂乱。这里介绍几本我看过的,因为看过,所以知道其中优劣。
其一,《印学史》 ,小小的一本,比较精简,分各个时期逐一介绍,至明清以后则以流派名家介绍为主。
另外就不得不说一个篆刻书籍收藏的 古籍阁 目前来说是我见过的篆刻书籍最全的,有兴趣的不妨看看,绝对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其二,《汉印技法解析》 《古玺技法解析》 《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经典印作技法解析》 等等,不仅有技法详尽的解析,还有相关理论梳理与研究,来龙去脉都比较清晰。而且相对来说比较齐备。
其三,我《篆刻及其刀法》 其篡刻的研究比较细致,值得一读。
另外个人觉得对某一家感兴趣的话,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网上也有不少的篆刻资源,在熟识这些篆刻资源之后,你大概就了解了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
其它不错的篆刻入门书籍书单推荐:
《篆书入门》
《篆书技法指南》
《篆书导学篆书用笔间架一百法》
《篆隶楷行草五体字典》
《篆刻字典(日)中西庚南》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
《中国篆刻聚珍系列》
《中国历代篆刻集萃》
《怎样学习篆书》
《怎样临摹印章》
《再谈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
《十钟山房印谱》
《篆刻章法50例》
《篆刻艺术临摹的典范-以吴让之仿邓石如印为例》
《篆刻五十讲》
《篆刻如何用刀》
《篆刻美学》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
《篆法入门·篆法指南》
《篆法百韵歌》
《古玺、秦印、汉印三百品》
《古玉印集存》
《古玺汇编》
《古玺、汉印精华》
《吴颐人篆刻五十讲》
《历代篆刻技法解析系列》
篆刻的书籍很多,篆刻主要是篆法,这是最重要的。比如《改瑕归正 》《十钟山房印举选》《篆刻五十讲》《篆刻三百品》都是非常实用的篆刻入门书籍,一个篆刻家不一定具有很深的书写功夫,但是一定要会写出有特色的篆书,我以前学篆刻时也看过不少的篆刻书籍,我看有些著名篆刻家的作品,小到一厘米见方的小印,越是放大越见神采。不易啊!以前我收集一些篆刻书籍如:篆书、篆刻技法、篆刻印章、篆书文化、篆刻工具书等一些 篆刻书籍大概三百多册,对于篆刻和篆书的朋友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料,
注意看中右下角,此所有篆刻书籍资料均出自于此处
推荐篆刻工具书目录:
│ 篆刻编 先秦玺印pdf
│ 《古玺汇编》
│ 《古鉨文编》罗福颐pdf
│ 《古籀汇编》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篆字印汇pdf
│ 篆字汇pdf
│ 集古印篆增补六书通pdf
│ 鸟虫书通考pdf
│ 战国玺印文字考释七篇pdf
│ 战国鉩印分域编pdf
│ 掌上金石大字典CHM
│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pdf
│ 故宫博物院藏肖形印选pdf
│ 方介堪《心经》原打印谱pdf
│ 方介堪篆《心经》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一册]pdf
│ 西泠印社藏印选 [第二册]pdf
│ 西泠四家印谱pdf
│ 西泠秋拍陈巨来精品pdf
│ 赵之谦印谱原印本pdf
│ 边款知识和钤印法pdf
│ 送给篆刻新手的礼物 临摹教程pdf
│ 逍遥-武陵老井近作十数方pdf
│ 邓散木原拓印稿pdf
│ 金意庵篆刻pdf
│ 汉玉印精选(正)jpg
│ 汉瓦当精品doc
│ 汉私印pdf
│ 汪关印谱pdf
│ 沉阳古籍:百体千字文pdf
│ 沙孟海印学史pdf
│ 沙村印话-沙孟海pdf
│ 河南驻马店的新蔡地区出土的战国封泥pdf
│ 大千印留pdf
│ 天津博物馆藏印pdf
│ 安持精舍印冣djvu
│ 宝子碑pdf
│ 封泥汇编-福庵pdf
│ 将军印100方rar
│ 履盦三代朱迹pdf
│ 山西博物院藏历代玺印pdf
│ 峄山碑pdf
│ 峄山碑与篆书技法pdf
│ 峄山碑及其笔法pdf
│ 张遴骏道德经pdf
│ 影印古本篆刻学邓散木pdf
│ 徐正濂谈刀法与线条pdf
│ 战国文字编pdf
│ 战国玺印字根研究ZIP
│ 明清着名藏书家-藏书印pdf
│ 明清着名藏书家[1]藏书印pdf
│ 来一石先生篆刻pdf
│ 来楚生自用印存 [原石精拓]pdf
│ 方介堪精品鸟虫篆印pdf
│ 施晓峰篆刻网络展pdf
│ 篆刻技法-如何用刀pdf
│ 篆刻技法图典pdf
│ 篆刻爱好者最易进入的四个误区pdf
│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pdf
│ 篆刻病印评改摘要pdf
│ 篆刻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另一面 边款pdf
│ 篆刻针度pdf
│ 罗福颐+汉印文字征补遗pdf
│ 罗福颐印选pdf
│ 虢季子白盘清末朱拓pdf
│ 西夏官印汇考pdf
│ 西泠印社百年社藏精品pdf
│ 西泠印社社员袁道厚作品欣赏pdf
│ 西泠印社藏-西泠八家篆刻pdf
│ 百扇斋主手拓悲鸿用印pdf
│ 福庵印缀pdf
│ 秦印文字汇编pdf
│ 秦汉鸟虫篆印选pdf
│ 简明中国文字学 [修订版]pdf
│ 篆书技法百日通pdf
│ 篆书的辨识与写法pdf
│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pdf
│ 甘氏集古印正pdf
│ 印面pdf
│ 历代千字文真迹比较·篆书卷pdf
│ 历代印风系列 汉印pdf
│ 历代篆刻作品精选 doc
│ 古图形玺印汇pdf
│ 吴昌硕临石鼓文pdf
│ 吴颐人篆刻作品展示pdf
│ 图释古汉字pdf
│ 基础汉字形义释源pdf
│ 增补徐三庚印谱pdf
│ 壬辰年迎春篆刻展pdf
│ 金文大字典pdf
│ 金文编(四版)pdf
│ 陈巨来治印墨稿选pdf
│ 青泥遗真-新出秦汉封泥特集pdf
│ 篆书章法pdf
│ 篆刻doc
│ 篆刻五十讲_吴颐人pdf
│ 篆刻入门pdf
│ 篆刻刀法常识pdf
│ 篆刻印史编年txt
│ 篆刻四大家印谱pdf
│ 玉印集存pdf
│ 玉印(反)jpg
│ 玉印(正)jpg
│ 王福庵pdf
│ 王福庵印存pdf
│ 王福庵原印拓片rar
│ 王福庵篆书千字文pdf
│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目pdf
│ 古玺文编pdf
│ 古玺汇编 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pdf
│ 古玺汇编pdf
│ 古玺鉴赏150例pdf
│ 古肖形印臆释pdf
│ 古陶文汇编pdf
│ 高清汉代私印印谱2pdf
│ 鲁迅美术学院藏《峄山碑》pdf
│ 鸟虫印精选(反)jpg
│ 齐白石印存 [原石精拓]pdf
│
康熙字典没用过。但是要查篆字还是用《说文解字》为好。现在能用到的篆体字差不多都在收录在《说文解字》里。
注意是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是影印本,古籍出版社和商务印书局好象都有印过。去图书馆找或是直接买一部都行。应该不超过30元的。
“四”的篆体字是“亖”
拼
音
sì
部
首
囗
笔
画
5
五
笔
LHNG
释义:
1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
2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相关组词
四周 四季 四川 四射 四肢 四时
本文2023-08-06 07:38:5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