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张衡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文言文翻译张衡传,第1张

1 古文翻译:《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2 翻译古文《张衡传》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并趁此机会前往京城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通晓了五经、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

(他)总是从容不迫,淡泊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三公官署屡次召请去任职(他)也不去 。

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官吏,没有谁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

精心地构思写作,(经过)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去 。

张衡擅长机械方面制造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岁时节候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于是他研究、考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了《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被调回重当太史令。

他不慕高官厚禄,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从离开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盖子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

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

(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地方。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怎么不灵验了。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大权落到了宦官手里,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政事,提出关于政事的意见。…… 东汉王朝建立之初,汉光武喜欢符谶,以至后来的显宗、肃宗也就继承效法他。

从汉光武复兴汉王朝之后,儒生争相学习图谶和纬书,加上还附以迷惑人的邪说。张衡认为图谶和纬书虚假荒谬,不是圣人的法规,于是给皇帝上疏。

…… 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任用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

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用眼睛瞪着他,张衡便用一些不易捉摸的话回答后出来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群起而毁谤张衡。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

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著《周官训诂》,崔瑗认为与其他儒生的说解没有区别。又想继承孔丘研究《易经》的《彖》、《象》等篇的残缺部分,但终于没有完成。

所著的诗、赋、铭、七言、《灵宪》、《应闲》、《七辩》、《巡诰》、《悬图》共三十二篇。

3 张衡传文言词语要张衡传的一些文言词语特殊句式,特别是上课的时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 (2)被动句 连辟公府不就(多次被公府征召) (3)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4)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果地震陇西(果然在陇西发生地震) ②讽议左右(在皇帝的左右对政事提出意见) (5)省略句 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省略主语“张衡”) ②讽议左右(省略介词“于”) (6)状语后置 ①游于三辅(于三辅游) ②讽议左右((于)左右讽议) 记得给分偶。

4 张衡传原文及翻译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5 《张衡传》翻译,语言要简洁,易懂,语言点要翻译出来,不要意译

自网络《张衡传》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城洛阳,到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学高出当时一般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爱和一般的世俗之人往来(汉和帝)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有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没有就任当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侯直到下边的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就仿照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一篇《二京赋》,用来讽喻规劝(对于这篇赋,他)精心地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他)也不去 张衡擅长器械制造方面的技巧,尤其专心研究天文、气象、历法等的推算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于是他就精心研究、考察 阴阳之学,精妙透彻地掌握了测天仪器的原理,制造了浑天仪,写成《灵宪》、《算罔论》等关于历法、数学方面的论著,论述十分详尽明白 (汉)顺帝初年,(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他不趋附当时的权贵,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从离任太史令职务,五年后又恢复原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八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象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铜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的很巧妙,都隐藏在酒樽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仪器的人因此知道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虽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寻找它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有过这样的仪器曾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里的学者都惊异地动仪这次没有灵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了地震,于是大家全都叹服地动仪的巧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越来越腐败,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疏陈述关于政事的意见后来张衡升任侍中,顺帝让他入宫廷,在自己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出意见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便没对皇帝说实话但这些阉人竖子还是担心张衡终究会成为他们的祸害,于是就一起毁谤张衡 张衡也常考虑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祸福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知道于是作《思玄赋》来抒发和寄托自己的感情志趣 (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担任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6 张衡传原文+翻译

《张衡传》原文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译文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

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

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

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方文山所作《献王谣》中的主人公就是西汉汉景帝的次子河间献王刘德。“秦火搜遗,史册存;献书雅名,天下闻”,汉景十三王,只有这河间王刘德是“夫惟大雅,卓尔不群”、“礼乐是修,为汉宗英”。

 当时的百姓们非常爱戴这位王爷,尊称刘德为“献书王”。可就是这样一位风姿卓绝的人物,最终却遭到自己的亲兄弟汉武帝的怀疑,郁郁而终。刘德应该算是汉武帝的十二个兄弟中最无心皇位的人了,汉武帝为什么会对他有所猜忌呢?

 这件事的祸源要从汉武帝还是胶东王的时候说起。汉景帝时期,景帝宠爱的几个夫人,无非就是栗姬、程姬以及王姐妹,而刘德就是汉景帝尤其宠爱的栗姬之子,他们所有皇子的大哥刘荣还曾被景帝立为太子。在那个时候,栗姬母子可谓是风头正旺,人人趋而附之,作为太子的同胞弟弟,刘德的身价也水涨船高。

 可是,馆陶长公主本欲拉拢栗姬,缓和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想将女儿许给栗姬的太子儿子刘荣。栗姬一向恼怒馆陶长公主给汉景帝进献美女,想也没想就拒绝了这门亲事,言语上还挖苦馆陶长公主。此事过后,栗姬和馆陶长公主的关系更加不好了,馆陶长公主改变主意,转而拉拢景帝的另一位夫人,也就是王,定下了王之子胶东王刘彻和她的女儿陈阿娇的婚事。

 之后,馆陶长公主就挑拨汉景帝和栗姬的关系,经常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诬陷栗姬对后宫夫人们使用“巫术”。再之后,汉景帝病重询问栗姬会如何对待他的儿子和后妃们,栗姬态度狠绝,更是让景帝失望。王和馆陶长公主趁机鼓动大臣们请立栗姬为皇后,则彻底惹怒景帝,景帝一怒之下就将栗姬打入冷宫,还废掉了刘荣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彻为太子。

 这件事过后,栗姬母子的地位一下子沉入谷底,最终的直接得益者就是刘彻和王母子,所以,刘彻继位以后,才会对刘德如此忌惮,总觉得刘德对他不怀好意。可是,刘德根本就是一脸懵逼啊,如果非要说他这一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的话,那无疑就是收藏各种各样的珍贵古书了,他哪里还有那些个争夺皇权的心思呢?

 大家可以看看刘德这五十年的王爷生涯到底都做了哪些事,简直单调乏味极了,那就是四处奔走找书、买书、搬书、抄书、翻译书。他的生命中,书占了999%的比重,另外的01%则是日常生活的比重。他将毕生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上,对刘彻心心念念的皇位和权力没有半点欲望。

 反而是对稀有的书的追求大过皇位,他可以为了一本书,放下王爷的身份去求一个平民,可以好言好语的对待那些给他甩脸子的人,也可以不远万里的到一个地方求书。但凡刘德有一点利用权势的意思,他大可以派一大批士兵,每家每户的搜啊,搜到书就直接抢走啊,还付钱,还好言相劝,还巴巴地去求他们干嘛?

 刘德得到数以万计的珍贵书籍,很多都是秦朝时候躲过了秦始皇魔爪的孤本,他誊抄了一份,还将原书如数还给书主。据说,刘德所持有的书籍,可以与整个汉朝相比。汉朝的天下是打出来的,加上前朝的始皇焚书,汉朝很缺书,所以汉惠帝时期才会有“挟书律”。刘德将这些书都捐献给了朝廷,这对于汉武帝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得知汉武帝竟然怀疑他的时候,刘德非常痛心,也没有心思再收集书籍了,而是整日待在家里喝酒作秀给汉武帝的探子们看,几个月后,刘德便命归黄泉了。悲哉!悲哉!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称为占筮。占卜时根据蓍草茎数量的奇、偶,排成各种卦,再参照占筮书的记述,判断出吉凶。《周易》就是这类占筮书的一种。

《周易》中用“”和“”两个最基本的符号代表阳和阴,分别称为阳爻、阴爻。把和叠列三层,可以形成八种组合形式,叫做八卦,又称经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为了记住这八卦的符号,古人总结了顺口溜:

乾三连,坤三断

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

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的每一卦代表一种物象,一种事物,如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对于每一卦象的含义还可以进一步引申,例如乾既代表天,又可以代表国君、朝廷、君子、男人、刚健、阳气等,而坤除了代表地外,还可以代表臣子、女人、柔弱、阴气等。用八卦的卦象两两重7叠,又能组合成六十四卦,称为别卦。在《周易》中,对于每一卦以及卦中的各爻,都有阐述其意义的解说,这就是卦辞和爻辞,它们是《周易》的正文部分。

《周易》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是怎样的?《周易》的起源为河图、洛书。传说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依此制定出八卦。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把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春秋时期,圣人孔子为之作《易传》十文,即《十翼》。可见《周易》是不同时期由不同的人写成的。班固《汉书·艺文志》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就是说:《周易》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古代曾有伏羲氏、神农氏推演八卦的说法,那只是传说,并不可信。近代学者们根据卦辞、爻辞记载的一些历史材料,比较有把握地推断这部书是西周初年的作品,但具体的作者仍然难以判断。

现今传世的《周易》中,还包括解释经文的传,称为十翼。十翼是由《彖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象》上下、《杂卦》等十部分组成的。十翼的作者并非一人,而且也不是作于同一时代。据研究,《彖传》写作最早,似在春秋、战国交替之际,其余的则是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了。这十翼对《周易》的解释未必都能符合经文的原意,因此不能完全依赖它们去理解《周易》的正文。

《周易》本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但是书中在讲到阴阳二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时,也反映了古人的某些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到了汉朝,《周易》被尊为六经之首,人们认为它包含了其他各经最根本的道理。汉朝在国家学校中教授《周易》的博士就有施、孟、梁丘三家;此外,民间还有大约十家,它们都属于不同的流派。20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曾经出土帛书《周易》的残本。它同今天流行的《周易》相比,虽然六十四卦的卦名全都相同,但是卦的次序却很不一样。汉朝的学者们大多以象数之学来讲解《周易》,也就是依据形象和数量来推测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因此《周易》常常成为他们预言灾异的工具。三国时期,王弼改变了大谈象数的风气。他注释《周易》主要是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王弼在注中糅合了《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为魏晋时期的“玄学”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古代有大量解说《周易》的著作,除了一部分涉及古代哲学思想的以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封建迷信的,必须注意把它们区分开来。

(二)《尚书》

原来仅称为《书》,是中国夏、商、周时代一些政治文献和传说资料的汇编,其中也包括某些追述更古时代的史事记录,因此它属于政治书。春秋以后,《书》被儒家学者们尊奉为经典,称之为《书经》。自汉朝开始,又称它为《尚书》。“尚”即是“上”,“尚书”就是指上古时代的史书。

最初《尚书》中保存的历史文献是很多的。至西汉初年,由山东人伏生传授下来的《尚书》只有28篇了。这部《尚书》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抄写的,所以汉朝人称它为“今文尚书”。传授今文《尚书》的学者们常常利用阴阳五行的观点阐发他们的迷信思想,形成了《尚书》的今文经学派,并且由朝廷立为博士官。西汉中期以后,又多次发现先秦时期用古文字体抄写的《尚书》,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东汉学者贾逵、马融、郑玄等人对古文《尚书》做了大量的注释工作。他们多从名物制度、文字训诂等角度来解释经文,形成了《尚书》的古文经学派。在汉朝,古文《尚书》未被朝廷所承认,没有能立于学官,以致西晋以后它全部散失,现今只能看到它的篇目名称了。东晋时期,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贡献了一部《尚书》,共58篇。梅赜根据一些散佚的《尚书》文字,编撰成所谓古文《尚书》25篇,后人称之为“伪古文尚书”。梅赜同时又吸收了原来今文《尚书》的28篇(但被离析为33篇了),共凑成58篇。这就是现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它实际上是由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两部分合成的。此外,梅赜还贡献出一部《尚书孔氏传》,十三卷,说是西汉经学家孔安国解释《尚书》之作。这部书后来经清朝学者们考定,实系后人伪造,于是称它为伪《孔安国尚书传》,但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了。

(三)《诗经》

最初只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期被儒家学者尊奉为经,以后称为《诗经》。书中收入了上起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保存到现在的作品共305篇。这些诗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歌,其中有揭露、斥责统治者的残暴压迫,也有对庶民的爱情、劳动等社会生活的歌颂。《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颂扬周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涉及周初及“宣王中兴”等有价值的史料。《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内容以反映王室统治危机的政治诗为主。《颂》主要是统治者敬神祭祖的庙堂颂歌。需要指出的是,《风》、《雅》、《颂》三部分在内9容上不是截然分清的,它们也有混杂交错的情况。这三部分的区别,除了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外,还有音乐方面的不同。一般地说,十五国《风》要配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乐曲歌唱;《雅》大多是用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一带乐调谱曲的;《颂》的配乐表现出庄重、肃穆的特点。

古代传说周王朝有定时派人到民间搜集诗歌的做法,叫做“采诗”。这大约就是《诗经》的最早来源。在周朝上层社会的政治活动中,人们常常借用《诗》的一章或一两句来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孔子曾经告诫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诗》便无法和人交谈。

《诗经》传至汉代,有齐、鲁、韩、毛四家。其中前三家都属于今文诗学,西汉时得到朝廷的承认,立于学官,各设了博士官并教授门徒。今文诗学至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毛《诗》相传为西汉初年毛亨、毛苌所传授,属于古文诗学。现今传世的是毛《诗》,共311篇,其中有6篇仅存名而无诗文。《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周人早期的开发活动和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它不仅作为文学巨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仪礼》

原来只叫《礼》,汉朝时又称它为《士礼》、《礼经》,到了晋代才称为《仪礼》。

讲究各种典礼仪式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儒家希望通过“礼”来区分人们的贵贱尊卑地位、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仪礼》就是详细记载古代各种礼仪的书。传说此书是周公所作,但缺少根据。《史记》等书则认为它出于孔子之手。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仪礼》成书约在东周时期,不过书中记载的各种典礼仪式,应该在成书以前就存在了。孔子很注重采辑、整理各国礼仪,他把演习礼仪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内容,甚至在他游说列国的路途中,也坚持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礼仪。

现今传世的《仪礼》包括:士冠礼、昏(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聘礼、觐礼、丧服、士丧礼等,共17篇。它们记载了周朝统治阶级的加冠、婚丧、交际、敬老、宴饮、外交、觐见、祭祀等各种礼仪。西汉初年,由鲁高堂生传授下来的《士礼》即今《仪礼》17篇,至西汉中期分为戴德(大戴)、戴圣(小戴)、庆普三家礼学,它们都属于今文经学派,朝廷也设立了博士官。1959年在甘肃省武威发现了汉代抄在简上的《礼》多篇,为我们校定今本《仪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子。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又有《礼古经》56篇,是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礼经》,其中有17篇与今文的《仪礼》内容基本相同。至于另外的39篇,汉代称为《逸礼》,早已失传。

(五)《礼记》

先秦时期,儒家学者们在传习《仪礼》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这些资料可以进一步解释、补充《仪礼》经文,阐发其经义,人们称之为“记”。当时这种《记》很多,作者也只一两个人。至西汉时期,礼学家们也都各自选取一些《记》作为讲授《仪礼》的辅助教材。这些《记》流传到东汉中期,只剩下了两种:一种是相传为戴德选辑的85篇本的“大戴礼”;另一种是相传为戴圣选辑的49篇本,称为“小戴礼”。东汉学者郑玄为其中的49篇本作了注解,从而使它的影响越来越大,由原来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转变为独立成书,人们称它为《礼记》。在唐代,《礼记》更被列为九经之一,它与《仪礼》、《周礼》鼎足而三,称为“三礼”。

《礼记》是一部儒家关于各种礼仪的论著、杂说汇编。它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作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

《仪礼》仅仅记载了一些礼仪制度,而《礼记》则更多地论述了这些典礼制度的意义、作用,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礼记》对于封建统治者强化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可以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

(六)《周礼》

原名《周官》,西汉末年,学者刘歆将它改名为《周礼》。这是一部记载政治制度的书。

关于《周礼》的成书,过去古文经学家认为是周公所作,今文经学家则指斥为刘歆所伪造。现在一般学者都认为这部书是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搜集了周王室的官制以及春秋时各国政治制度,并根据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据《汉书》河间献王本传记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搜集到流散在民间的古本《周官》,才使此书为世人所知。因为这部书是古文经,所以长期遭到古代今文经学家的诋毁。

《周礼》记有三百多种所谓周朝的职官,并对其所司职务作了介绍,其中也涉及周代的一些典章制度。全书共由《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大部分组成。书中的《冬官司空》早已佚失,西汉时以先秦古籍《考工记》补入。《周礼》一书对后世的政治有较大影响,诸如西汉末年的王莽改制、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泰改革官制以及宋代的王安石变法等政治改革,都曾以《周礼》为号召,试图以此为依据。

近代学者曾以周代铜器铭文所记职官对照《周礼》的官制进行考查,找出一些不相符合之处,以此证明《周礼》系战国人所杜撰,并非是周朝政治制度的如实纪录。然而《周礼》中记述的另外一些制度,又确实在周代实行过,这可以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那里得到证实。因此,这部书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周礼》是我们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资料。

(七)《春秋》及其三传

“春秋”曾经作为东周各国史书的通称,同时也是春秋时期鲁国史书的专称。现存的《春秋》一书记述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4年间的鲁国历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据记载,孔子曾对《春秋》进行了修订、整理,并且把它列为六经之一,作为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重要教科书。相传孔子在修订《春秋》时,曾经运用一些隐微的言辞,暗喻、示意某种深远的意义,后世儒家学者们把孔子这种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所谓“春秋笔法”称为“微言大义”。例如《春秋》经于鲁隐公元年下说“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对此则解释说,由于共叔段的表现违背了做弟弟的伦常,所以《春秋》经不用“弟”字称呼他;这一事件如同两个国君之间争权,所以用“克”字;又由于共叔段的失败是因郑庄公蓄意逼迫造成的,所以经文不称郑庄公的谥号,而用“郑伯”,以批评他对弟弟有失教诲。不过我们今天看来,《春秋》经的这种“微言大义”被古人过分渲染、夸大了。

古代为《春秋》经作的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春秋》经本来有自己的单行本,后来按照编年次序,人们把它同各种传文合并起来,先列经文,后述传文。经文对史事介绍十分简短、概括,所以后世学者都要配合传文加以研读。

《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或《左传》。旧传作者为春秋时的左丘明,近代学者们根据《左传》中所述史事,认为它当成书于战国初年。《左传》编年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经多出17年;《左传》所记史事更延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比《春秋》经晚27年。

《左传》以叙事为主,书中用大量史实补充、说明了《春秋》经,有时也订正《春秋》经的某些错误。因此《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春秋》经的那些概括、简略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古代史料,加之它叙事生动流畅,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和文学著作。

《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本是用战国时的古文字写成的,因此在汉代它属于古文经传,而且长时期只在民间传授,未能被朝廷立于学官。《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它们的编年都与《春秋》经一样。古代学者曾经认为《公羊传》和《谷梁传》分别为战国时的学者公羊高和谷梁赤所撰写,并且二人同受学于孔子的学生子夏。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足够的根据。可以肯定的是,二书在战国时仅是口传心授,直到西汉初年才用隶书字体写成定本,因此它们都有属于今文经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的内容都有着重于解释《春秋》经文,很少述说史事,所以它们不是史书,只是儒家后学们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阐释《春秋》“微言大义”的著作。《公羊传》、《谷梁传》二书的作者是要把所谓孔子的“春秋笔法”点破、说明,让人明了其中的意义。不过,实际上这两部书的内容冗长空洞,所讲的“大义”也未必符合《春秋》的原旨。同《左传》相比,这两部书没有给我们提供新的史料,也谈不上文学价值。不过汉代及以后历代的今文经学家常常利用它们来发挥自己的政治观点,把它们作为议论时事的理论根据,因此这两部儒家经传、特别是《公羊传》,在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上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八)《论语》

这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和他的少数弟子的言语行事的记录,其成书在战国初期。《论语》在西汉时还只作为经书的辅翼,被看作是传、记一类的著作。直到东汉时,才作为正式经书列入“七经”之中。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一生的学术活动以及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于传播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早期学说的最基本的依据,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教育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论语》一书传到汉朝时,已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今文本的《鲁论》、《齐论》以及古文本的《古论》。现今传世的《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参照上述各种本子整理而成的,共20篇。汉代以后,《论语》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之书。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同《孟子》、《中庸》、《大学》合为《四书》,并为之作集注,使《论语》在宣扬封建礼教方面,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九)《孟子》

这是一部记录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当时人及门人弟子们相互问答的谈话记录。《孟子》一书主要是由孟轲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二人所记,大约孟轲本人也亲自进行过润色。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他的哲学、伦理、教育等思想。

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前372—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他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孟子在政治上提倡“民贵君轻”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但是他主张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以及宣扬人性善等思想,则反映了他的好古、唯心观点。

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当作“传”、“记”一类著作。直到宋代,《孟子》才由理学家们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南宋朱熹把它编入《四书》,并为之作集注,更加深了它在封建文人中的影响。《孟了》现今只存七篇。相传另有“外书”四篇,早已佚失,今本“外书”系明人伪作。

(十)《孝经》

今本《孝经》仅1799字,分为十八章,基本内容是儒家倡导的封建孝道,宣扬“孝,德之本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等说教。虽然《孝经》通篇提倡行孝,但也由讲孝进而劝“忠”,主张孝子对待国君应该忠贞不贰。因此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于《孝经》十分重视,要求所有的读书人都必须熟读它,特别是汉代,是读书人第一部必读的书。

《孝经》在内容上,有许多地方抄袭了《左传》、《孟子》、《荀子》等书,有时是撮取其大意加以复述,加上书中某些方面内容陈腐、文字粗陋的缺点,因此它有明显的局限性。

关于《孝经》的作者,历来有“孔子”、“曾子”、“孟子门人”等多种说法,但都不足信,不过认为总是孔门后学所作,当不致有误。《孝经》成书于战国末期,东汉时被列为“七经”之一。汉代曾有古文《孝经》,南北朝时已亡佚。

(十一)《尔雅》

这是一部古代训诂知识的汇编,即对古代经典中的词语进行解释的书。所以《尔雅》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常用它来解说儒家经义。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为一般词语的解释,其余则按各种名物分类解释,如《释亲》、《释器》、《释山》、《释草》、《释鸟》、《释畜》等等。关于《尔雅》的作者,旧说或认为周公所著,或指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也有人以为出于汉代儒生之手。这些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据近世学者们的研究,《尔雅》一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缀辑多家训诂材料汇编而成的。《尔雅》大约在战国时期初具规模,后来又经过汉初学者们增补润色,最后才成为今本的样子。

总结河间上路

河间,又名颍州,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北京南部第一届政府。是河北省下辖的县级市,地处京津冀三角中心,属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均在200公里以内,距熊核心区50公里一个新的领域。

(一)推荐一:瀛州寻古游河间府署光明戏院冯家大院

1河间市政府办公室

河间府始建于北宋大观,距今已有900多年。它可以被称为活化石中国大厦。河间府管辖范围北起雄县,东至天津,西至莱文,南至德州。它面积广阔,远近闻名。

河间府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京南第一府。景区占地5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923平方米,文物古迹众多。文化遗产如皇帝的饮马槽用汉白玉砌成,大厅被称为政府办公楼的黄夹克,以及毛恒的《诗经》宣讲毛口都成为游客探索古代和参观今天的历史线索。

随着旅游团体的日益增多,为了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河间政府的一家文创产品购物店景区新设了s景区,主要经营省级博物馆、沧州文创产品和河间特产,包括河间驴肉、河间府冰箱贴、诗经和府明信片、河间府酒、河间风味驴和许多其他特产。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红牌楼街97号。

2光明剧院

光明剧院,也叫和平剧院,通常被称为旧剧院花园。成立于1934年,模仿天津s大舞台建筑,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新等多位著名戏曲艺术家曾在此演出。

光明剧院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河间西河鼓书友会、两届中国河间国际灯光艺术节、三届中国河间工艺玻璃设计创新大赛等演出、会议、活动1000余场,来自全国各地及法国、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英国。

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河间市红牌楼街。

3冯佳庭院

冯的故居也被称为将军sHouse,人们通常称之为总统府。冯以冯巩为代表的美国后裔在国内文化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存文物有冯国葬墓、将军门楼和北大礼堂地下室。冯s故居毗邻君子亭、毛公书院、古洋河等资源,可以优势互补,串联成线,扩大旅游吸引力。

地址:河间市106国道北行西石井村村西石井村村东。

(二)推荐二:城市休闲游瀛州公园河间美术馆李多奎大剧院诗经公园古洋河公园古洋河码头景观带

1瀛洲公园

以水为城之韵,占地2000亩的瀛洲公园是中国北方县级城市中最大的淡水公园。当你走进公园时,花草树木都清晰可见。瀛洲公园采用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靠近山和森林,有许多景点,并将全园分为32个景点,可以说是一景一景。美丽的瀛洲公园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地址:河间市瀛海中路

2河间美术馆

河间美术馆总占地面积158亩,是河间市的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美术作品的收藏、收藏、欣赏、交流和策展的功能。是河间发展文化传承、提供文化享受、展示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地址:瀛海路以南

3李多奎大剧院

李多奎大剧院是由原**院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

诗经公园是中国第一座以诗经文化为载体的古典园林公园。以建设特色城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文化水平为目的,秉承诗经文化理念,以园林式文化为载体,建设中国第一座古典园林公园。集主题展示、文化传承、历史教育于一体,是市民休闲、健身、游玩的好去处。

地址:育才街与石井中路交叉口东南150m。

5古洋河公园

古洋河公园是以植物观赏为主题,满足居民各种休闲活动的城市综合公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将原有的坑塘组织成自然水面,形成以水为主题的园林景观公园。

地址:河间市城垣东路南古洋河与城东干渠交汇处。

6古洋河码头景观带

古洋河位于河间河以东,是历史上河间河周边古航道的一部分。沿古洋河向北至古洋河码头景观带,是河间河周边水系整治的重要环节,是河间河的又一景观,是居民健身、休闲、融入自然的好去处。

地址:石井路石井桥。

(三)推荐三:娱乐游李多奎大剧院澳林托斯卡纳小镇河间府酒厂七彩童乐园

1李多奎大剧院

李多奎大剧院由原**院改建而成,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是京剧、河北梆子、西河大鼓、文艺晚会等功能齐全的重要文化场所。目前,李多奎大剧院优秀国产**永远跟党走。每周二和周四晚上9:30播出。与此同时,院线**火了。欢迎适时看**!

地址:河间市瀛洲中路。

2澳大利亚的城镇

位于河间西南部的林图斯卡纳小镇项目,是一座集意式、英式、西班牙式风格于一体的综合商业街区和高端写字楼。它环境优美,形象新颖,风情万种,独具特色,在河间市的西南部鹤立鸡群。

大型干喷音乐喷泉、水幕**、欧洲著名景观雕塑复制品,结合现代网络名人互动设备——网络名人落地钢琴、欧洲观光火车、立体艺术针雕等。让游客欣赏美景,沉浸在不同的互动游乐设施中。提升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的旅游接待能力,为休闲微旅游度假环境提供了舒适优雅的平台。

地址:河间市迎西街奥林国际博览城。

3河间府酒厂子弟s天堂

五彩缤纷的孩子天堂是孩子们的河间府酒庄为孩子精心打造的s乐园。小鱼池和掩体让我们回到了纯真年代。在孩子们s乐园,最热闹的是网红桥。孩子们看到这个地方,都高兴得跳了起来,冲到桥中间,奋力左右摇晃,就是为了把对面的朋友晃下桥。60米滑道五彩缤纷。当你坐在顶部的滑动垫上时,整个孩子操场就在你的脚下。屏住呼吸往下冲,耳边呼啸的风就像走在彩虹的顶端。

地址:沧州市河间市星村镇城子桥。

(四)推荐四:研学游叔牙文苑诗经斋尚德玻璃博物馆河间府酒厂

1舒雅文远

舒文苑历史文化博物馆位于瀛洲公园。通过文物展品和古籍史料,全面还原包包没有嫉妒、谦逊、忠诚和爱国的推荐人才的能力。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包帮助夺得君主地位,并推举管仲为相,共同帮助成为一代霸主,留下了关与鲍的友谊。它的封地就在今天包墓所在的河间市蜀城镇。近年来,河间市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德圣精神,举办了包文化研讨会、包的祖先崇拜,以及全球的鲍精英投资推介会。

地址:瀛洲公园

河间衙门大堂西北侧,有一个类似传统四合院的院落,就是西院。在过去,西院是地方官和政府官员阅读和交换书籍的地方。政府办公楼重建后,专门用作《诗经。2000多年前的《诗经》这部巨著,就是靠着《河中毛蛤》的诗词流传于世的,而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历朝历代,已经出版了无数个版本。为了弘扬《诗经》文化,河间市知名文化学者田亲自花巨资收藏了8000多册各种版本的旧书《诗经》本,并作为0755-79,000版最佳收藏,使其成为《诗经》版古籍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

地址:河间市红牌楼街河间市政府办公楼大厅西北侧。

3尚德玻璃博物馆

尚德博物馆,位于河间经济开发区,是一座具有现代理念的博物馆,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玻璃的前世。尚德博物馆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设计。整个博物馆分为两层。一楼展示明尚德公司研发、设计、生产的产品,二楼展示国内外著名玻璃作品。博物馆的灯光表演区可以直观地看到国际灯光艺术节上国内外玻璃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制作过程,以及这些艺术品是如何经过火焰的提炼和千百次的精雕细琢,才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地址:建设北街与曙光东路交叉口南150m。

4河间府酒庄

河间府酒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源于《诗经》年的文化,是诗酒文化的传承者。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宋代比较知名。它是在清代命名的。1762年,当它通过河间河时,官员们奉上好酒,说河间府酒堪比御酒!河间府由此得名。河间府酒具有境内天然九河神泉的活水魅力,与天地万物和谐,浓郁芬芳,与诸般滋味协调。融合葡萄酒历史,创造独特的诗、酒和河畔豪宅。

地址:沧州市河间市星村镇城子桥。

(五)推荐五:红色文化游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冀中烈士陵园齐会战斗遗址河间第一个党支部西文庄民俗馆

1白求恩手术室旧址纪念馆

位于河间市卧佛堂镇屯庄村,1978年由河北省文化厅修缮手术室,建立战地医院纪念馆。1983年10月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揭开了。1995年,白求恩旧址的手术室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宣布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它被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和河北省红色旅游线路之一由省政府。

地址:河间市卧佛堂镇屯庄村。

2冀中烈士陵园

冀烈士陵园是国防教育基地、沧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纪念设施重点保护单位。冀中陵园内有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冀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冀中无名烈士墓、12座著名烈士纪念碑、260座革命烈士墓。贺龙、吕正操、杨成武、孙毅、黄靖、林铁等冀中党政军先辈汉白玉雕像,深情地凝视着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

地址:河间市曙光西路66号。

3戚慧歼灭战旧址

齐歼灭战旧址是青少年教育基地,沧州国防教育基地和河间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以一碑一室一树(即戚慧战役纪念碑、纪念室和老槐树)是人们了解革命历史和追寻红色记忆的好地方,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和瞻仰

西庄民俗博物馆现有藏品5000余件,分为20类,配有文字说明和展示。所有的收藏品都是党员们免费捐赠的。目前已接待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县市数万人次,被新华社、河北日报、沧州电视台等相关媒体多次报道。

地址:河间市杏别营乡西温庄村

人物生平

他喜好儒学,衣著服饰言行举止都依仿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附于他。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逝世后谥献,又称河间献王,家居咸阳,修学好古,遇事实事求是。藏书最多。

秦焚书坑儒,典籍湮缺。他凡从民间得一善书,必好写以还,而留其真本,又加金银玉帛赏赐,以招四方之书。由是有旧书者,多奉奏河间王。故得书之多,可与汉官家藏书相等。所得书皆古文及先秦旧书,价值较高。其学举六经,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精儒学,山东诸儒多从其游。

汉承秦制,到汉武帝时,感到光靠严厉的法制,没有德行的教育,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于是,依从大儒董仲舒" 独尊儒术,罢黝百家" 的政治主张,实行忠君爱民的孔孟之道。

然而 "三代之书" 燔炀殆尽,读书之人也凤毛麟角,恢复儒术教育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

足迹踏遍鲁燕赵魏,寻寻觅觅为国求书。刘德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则亲自前去收求出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与百姓。对不愿出让者,则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这在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由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和百姓,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前来奉献, 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费。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数量之多,充满楼阁,据载 "其量可与汉朝" 等。

家庭成员 父母

父亲:汉景帝刘启

母亲:栗姬

儿子

河间共王刘不周

兹侯刘明

旁光侯刘殷

距阳宪侯刘

蒌节侯刘退

阿武戴侯刘豫

参户节侯刘免

州_节侯刘禁

平城侯刘礼

广侯刘顺

盖胥侯刘让

沈阳侯刘自为

个人贡献

为整理这些古籍,刘德亲自组织参与。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并在都所西南的滹沱河畔(今泊头市阎家铺村)建造了一所儒学研究院,名曰 "日华宫",署客所20余间,聚儒学之士上百人,“昼夜不停,校理编辑,写著从各地搜集来的古书","群儒个个褒衣雍客,弹冠奋袂","日华宫" 每日读经诵典之声琅琅、数里可闻。

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所得残缺不全、 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者,必组织群儒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成册。

据传,《毛诗》最早作者是孔子和其弟子子夏,子夏作诗序以授曾中,曾中授李克,李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