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凡例并目录60卷。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是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二千名学者在1403年——1408年编成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

该书共辑有当时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收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正如朱棣的序文里所说“纂集四库全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集群书,着为奥典”,这的确是一个雄伟、浩繁的文化工程。

该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被称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修书过程:

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

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随着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尝试走出压力圈,去路上探寻快乐。每次旅行,在当时都是辛苦而又疲惫的,手拿地图赶时间,拍照、购物、徒步,听当地人讲风俗,睡不习惯的床和吃不惯的食物。

虽然听上去不怎么样,但是当时间继续前行,当你又重新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就发现,那段日子仿佛是从别人生命里借来的岁月,像一枚挂在记忆里,温暖发亮的茧。很多人都在找寻旅行的意义,到头来说不清道不明。

最浅显的认知大概就是视野上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走过的路多了,人的心 怀自然变大,很多不能理解的事突然有了答案,我们踏过万水千山,这途中,你的眼界就会开明。很多人喜欢往大城市扎堆,但却忽略了城市角落里古韵美。

今天要说的是,安徽计划耗资10亿重修的古镇,被称为“安徽乌镇”,国内少有人知, 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安徽大地锦绣多姿,文化古迹甚多,是中国 旅游 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现有5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安徽省的黄山(中国古典山水典范)、九华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天柱山(曾被汉武帝封为“南岳”)以及以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名扬天下的琅琊山。安徽文化丰富又别具特色,省内有三个城市为国家 历史 文化名城。

今天咱们不介绍名山大川,而是一安徽古镇。这古镇名为西河古镇,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南,处于宣城市宣州区、芜湖市南陵县、芜湖县三地交界处,面积约033平方公里,现有共780户,1608人。

据古籍记载,远在西汉时,小镇杂草丛生,水患严重并且人烟寂寥,此处被俗称为"草头湖"。当地有一庵堂建造在此,人们习以称"茶庵"。 洪武年间,开始修建堤坝,百姓搬到这里安居,人来人往逐渐形成小集镇,又因为坐落青弋江西岸,因此得名"西河"。

西河是江南水乡古镇,相传距今已有600多年悠久 历史 。房屋建于圩建两侧,因为每年需要防灾,需要加固堤坝。所以屋面地基低于路面15米左右。街心是青石路面,曲折蜿蜒将近 1200米,街道宽窄不匀,所以又被大家称为“安徽乌镇”。

两旁店铺门面飞檐对峙,窗户比街心都要低很多。沿河处的老房子,墙高陡峭,基础部分石头驳砌,需要拔地数丈高,才能保证汛期时能够任凭水的冲击。外河沿岸是青石护栏,人可以通行。从街心踏青石台阶往下走,即使走进屋子里,也能延伸十余米。

此外,上街外侧有章家巷、土地巷,下街外侧有徐会兰巷、江东巷、中街内侧有芮家巷,均为老街横连,能够通往沈公圩内,也可以通向沿河水运埠头。1983年,西河古镇新建了一条水泥路面。每当太阳升起,这条街就开始活跃,提篮、拉车的人们从四面八方向此汇集。

1986年湾西公路通车后,开始为西河古镇注入人口,随后市场繁荣,销售额能日达万元,呈现出 历史 上最兴盛时期。 西河,不再是经济和文化的"西伯利亚",它流出去的是永不枯竭的黄沙资源,以及富有开拓精神的青年,得到的将是物质、精神文明的丰收。

西河古镇作为天然水运码头,古往今来商业发达,世界各地商家络绎不绝。特色小吃也闻名遐迩,特别是古镇秘制腊味,有近300年的 历史 。馄饨混、羊肉、蛋糕、油炸臭干子、方片糕、青弋江小鱼等,肉香醇美,回味无穷,无色素、无添加、无味精,无防腐剂,属于记忆深处的老味道。

近几年西河古镇周边商业街层出不穷,很多现代建筑落户,而西河古镇却仍然保持特色,具备了十分丰富的 旅游 条件。 也正是得天独厚的机会,使得当地政府计划耗资10亿元用于开发古镇,将西河古镇打造成现代化与古韵并存的 旅游 好去处。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余里。

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银桥村,古时称为“塔桥村”。古籍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余金,历时八年建成”。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

扩展资料:

崇圣寺及三塔建成后,寺院保存较好。元武宗时曾“降圣旨”封释觉性为住持僧,保护寺产,免征粮税。元代亦曾加以维修,使得“殿庑焕然复兴,三塔峙立,金碧交辉,巨丽与山坪(大致相等)”。

明代,李元阳重修,亦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当时寺中有五宝:三塔、巨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至徐霞客到大理时,仍见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相对,势极雄壮”,楼后为正殿,正殿后为“雨珠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

据说,寺中的鸿钟,为“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造,“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万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历来为人所乐道。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跣足,造型精美,为南诏遗物。然世事沧桑,巨钟已毁于清,雨铜观音毁于十年动乱,证道歌碑与佛都匾连同寺院一起,今已无存。

参考资料:

-大理崇圣寺三塔

以游安徽全椒三塔寺为题写一篇作文

全椒旅游景点 吴敬梓纪念馆 位于全椒县城西北隅。

始建于1959年夏,原址在全椒县城荷花塘畔。

1964年闭馆后改作它用。

现馆为1984年10月重建,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

建有东西展厅及古朴回廊,1986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纪念馆大厅前立有吴敬梓一尊铜像,高45米,重500千克。

馆内收藏有《儒林外史》的各种版本以及吴敬梓的其他著作,如迄今发现最早的刻本《卧闲草堂本》、民国时期的《增补齐省堂本》以及《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还有其七言古诗手迹《奉题雅雨大公出塞图》的缩小件(原件大约长2米、宽1米,是我国一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等。

东西展厅还陈列了中外专家学者对《儒林外史》的研究成果和其故居的部分文物、石刻以及国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神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全椒县以西20公里处,总面积2200平方公里。

属北亚热带低山丘陵,最高峰海拔395米左右。

山名由来无考,但唐神山寺建中年间,滁州刺史韦应物有《寄全椒山中道士》诗、山上所存神山寺,可证明1000多年前,佛道均在此争建庙宇道场,颇有“神仙气”。

神山群山环抱,林深水秀,九座山围绕神山主峰,故称“九龙盘珠”。

兼之涧壑幽深,石嶂奇竣,溪水绕山而过,甘泉破石而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融秀水、奇石、溶洞、古寺为一体,是一独特而幽雅的森林公园。

其森林覆盖率达90%,植被多为天然阔叶林与人工长绿针叶混交林,各种树木有400种之多。

主要景点有白石泉、神山湖、览胜塔、御溪桥。

仙人洞、团山洞、龙洞、青牛洞等,还有充满象形神山石的黑石芤和距今已存1200多年的神山寺。

碧云湖(黄粟树水库) 建于一九五九年,是安徽省十大水库之一。

也是全椒杰出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度假区。

正面库堤长270米、高322米、集水面积262平方公里,总库容量3亿立方米,常年水面168平方公里(约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

这里风景秀丽,交通便利。

距县城仅二十公里。

柏油路直通。

整个湖面坐落群山环抱之中,碧水蓝天,一年四季乌语花香。

常年气温比县城低3-5度。

两岸群峰争秀;混交的阔叶林和常生的针叶树郁郁葱葱,湖水清澈透底。

龙山寺(宝公庵) 位于全椒县西35公里,龙山西麓,管坝境内,沿合宁高速公路大野道口两公里直达寺龙山寺院。

古寺山峦重叠,林郁景奇,苍松翠竹,黛色参天,岩山幽洞,瀑洒千峰,小桥流水,终年不息,冬暧夏凉气候宜人。

殿宇亭榭,清磐悠钟,千古胜地。

迎驾桥,积善桥,放生池,宝公亭,一线天,石林、塔林,撑腰石、仙人洞,龙洞,龙井,夕阳照、母子檀、百子檀、龟驮姐妹树、连理枝,五龙宫、美人山等三十六景。

遥相呼应,自然成趣,尤为主峰娘娘顶,远眺长江如带,美景庙宇,浑然一体,置身其间,如入仙境。

古有诗云: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

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明刘瑜诗云:爱此西山矗矗青,几来马首轧须停,从谁乞得愚公力,移得南窗作画屏。

又有清吴国缙诗:林深无熟径,树老不知年,瀑洒千峰雪,岩开一线天。

三塔寺 省级重点保护寺庙,江淮名刹。

在全椒县城西北18公里处六镇东北侧。

创建于隋大业(605—618)年间。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在寺前建塔三座,因名“三塔寺”。

明洪武年间,因谒泗、凤两陵,取三塔之砖造毛坦桥,塔被毁。

天启年间重修。

抗日战争期间,寺门被日本侵略军毁坏,后又险被国民党军拆庙以建碉堡,经住持僧力保才得以幸免。

解放前夕,该寺房产被利用兴办“全椒县农业职业初级中学”。

文革中,寺庙建筑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寺庙重修,佛像重塑,香火再振。

现有殿宇五进,廊房回曲,规模宏大,是全椒规模最大、佛像最多的寺庙。

寺内大悲楼下有千年黄杨一棵和绝世牡丹百余株。

每年花开之时,有文人雅士来做“牡丹诗会”。

明进士吴国龙《三塔寺》诗云:“偶过萧关息,悠悠爽到秋。

鸟为松子下,我以树香留。

冗底观松简,嚣余觉寺幽。

更欣新再足,恰称小溪流。

”清有白衣道人方定国居此,杭州知府薛时雨有《白衣道人行》行世,三塔寺遂更知名。

小学一年级写大理三月街的作文100个字左右

我的老家在大理洱源,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就是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带我回老家大理赶过一次三月街。

三月街在大理古城三塔寺旁边,过节时街上有很多人在卖土特产,还会有精彩的特色表演。

表演开始了,节目有唱歌、赛马、跳舞、弹大三弦和打霸王鞭。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看,三月街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我边看边想着,这么好看的节目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看到,所以好想多看一下。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陆续有人回家了,爷爷奶奶也要带我回家。

可是我很不想走,心情很激动,直到回到家里脑海中还记着那表演的热闹场面。

唉,不知道下次的农历三月十五三月街的表演又会是些什么内容呢?

石竹山 作文

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湄洲湾,壮丽的赤壁瀑布,风景宜人的张家界。

不过我印象最深刻的还要算古木参天、鸟语花香的石竹山。

正月初九,我们一家兴冲冲的来到了这片神气的土地。

快到大门了,我们加快了脚步,进了大门,一阵清新的空气扑而来,舒服极了。

路旁栽满了竹子,也许,这就是石竹山名字的由来吧。

我门走呀走,不知不觉我门来到了山林间,山林里松涛滚滚,美丽极了!有铺青叠翠的参天古木,也有树影婆裟的白桦,树下还有色彩斑斓的小野花竞相开放,有红的,白的,紫的,蓝的,它们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

石竹山可真会打扮自己啊:古木为衫,白桦为裙,野花作绣花鞋。

山林见还是鸟的天堂,静下来听,还回听到鸟儿门在窃窃私语呢。

我爬上台阶,忽然看见了一可小松树扎根在悬崖峭壁上,让我想起了郑燮写的一首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不禁哼了起来。

是啊,它有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我往下一看,哇,石竹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晶光闪耀,美丽极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见太阳就要下山了,我门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石竹山。

鸡足山游记作文700字

鸡足山,多么美的名字啊!原来是:鸡足山前列三峰,后拖一岭,形如鸡足,故名鸡足山。

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

游鸡足山呀,你可别忘了登上金顶看日出。

鸡足山看日出要赶早!我们头天晚上就登上金顶住下。

第二天凌晨4点,人们就陆陆续续的起床。

5点左右,金顶寺门口就已经人山人海了。

四周一片漆黑,万籁寂静,人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日出。

过了一会儿,对面山顶浮云中露出一片鱼肚白,而且不断升腾、扩大,上部渐渐泛出了淡淡的红 。

随着那红色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大,把整个东方都变成了浓浓的红色。

顿时人生鼎沸,太阳出来了。

山顶像是一双巨大的手拉开了天边的帷幕,比红色的云雾更火红、更光亮、更鲜艳的大火球露出了一条边弧,并缓缓上升。

圆弧的底部好象拖着一根系在山顶的粗大红线,随着“火球”不断上升,那根红线越来越细,直至扯断。

太阳终于露出了她圆圆的、红红的脸盘,光芒四射,映红了天地江河、映红了山峰树林、映红了金顶观日出的你我他…… 金顶观日出的人们沉浸在拍照摄像的欢乐之中,我也为登上金顶观日出而感到自豪。

鸡足山日出确实是一幅难得赏见得绝妙图画。

振风塔作文400字

振风塔我的家乡在安徽省安庆市这一座秀丽的小城,在长江北岸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振风塔。

据说振风塔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明代以前,安庆文风凋弊,一些星相学家觉得应建一座塔来重振文风,振风塔建成后果然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大书法家邓石如等。

振风塔共八角七层,各悬铜铃,风起时“沙沙”作响,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谣。

塔有三个特点:一大,二高,三妙。

传说抗日战争时期,安庆市一些资料就放入振风塔的第三层,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拿出来时依然完损无缺。

塔呈圆锥形,从外面看,像是龙宫里的定海神针,插入云霄。

里面层层都有门,168级台阶盘旋而上。

我和爸爸登上了第一层,我欢快地叫着,向塔下的妈妈挥手,我又开始向上登爬。

四岁的我一手抓住栏杆,一手紧紧地抓住台阶,爸爸在后面托着我。

到了第四层,我怎么也不敢再往上爬了,只是往塔下瞟了几眼,整个安庆城尽收眼底,长江水滚滚向东流去。

振风塔一年一年地看着家乡的变化。

我爱振风塔,更爱我的家乡。

游月山寺作文

周六,我很早就起来了,因为爸爸妈妈说要带我去月山寺。

刷刷牙,洗洗脸,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准备东西,需要带什么呢?对,我要带趣多多、巧克力、金丝猴牛奶糖、面包、香肠、牛肉……都准备好了,出发!来到集合地点,哇,好多人呀,还有十几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

在车上,小朋友们有的在吃东西,有的在看书,还有的在玩耍……你问我在干什么?告诉你吧,我在思考月山寺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月山寺,爬上高高的108级阶梯,就到了“转山渠”。

沿着渠边的小路,我们很快就见到了月山寺四大奇景之一——“柏抱椿”。

苍翠的柏树根部冒出了一棵高大的椿树,它们的树干底部紧紧地靠在一起。

听导游阿姨说,“柏抱椿”是自然形成的,可能是很多年前有一颗椿树种子落在了小柏树根部的泥土里,慢慢地,椿树种子发芽了,和小柏树一起长成了今天的“柏抱椿”。

月山寺的第一座大殿里供奉着汉白玉弥勒佛,他笑嘻嘻的,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

进殿之前,导游提醒我们说:“庙的门槛就如同佛的肩膀,所以一定要跨过去,女的迈右脚,男的迈左脚。

”迈过了这道门槛,我们就正式进入了月山寺。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天王殿,了解了四大天王,认识了四大奇景中的“连环井”和“七星塔”,登上了“凤皇台”。

一路上,导游耐心地给我们讲解月山寺的点点滴滴。

不知不觉中,我们游览完了整个寺院。

旅途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游告诉我们四大奇景中的“金鸡叫”十分著名,在山门外的108级台阶下就可以听到。

我们站到指定地点,然后按照导游的指挥使劲鼓掌,果然听到山间传来隐隐约约的鸡叫声,看来“金鸡叫”果然是名不虚传啊!这真是一次快乐的月山寺之旅。

参观张良庙作文

张良庙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坐落于秦岭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汉中101公里,北邻凤州76公里,距汉中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

川陕公路横越门首,交通较为方便。

2006年05月25日,张良庙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文《振风塔》

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

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有400多年的历史。

振风塔,又称浮图、佛图。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华大地上耸立起座座佛塔,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佛教建筑文化。

塔本来的作用是承奉僧佛主的舍利,是佛教徒顶膜拜的对象,一座塔往往成为一座寺院的主体建筑,后来随着佛殿建筑的兴起,逐渐降低了塔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导致塔的消失,相反,内容丰富的中国园林吸引了塔这种建筑形式,一个园林中,塔往往作为主景。

迎江寺雄峙于城东大江之滨。

古称护国永昌禅寺,又名万佛寺。

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邑绅阮自华募资重修,殿宇华丽,气势宏伟,为沿江名刹。

寺由殿、堂、阁、楼、房、塔、园等古建筑群组合而成,占地22万平方米。

临江的山门上嵌有清光绪帝手书的“迎江寺”3个楷书金字,雄浑稳健,光彩熠熠。

汉白玉石的门券上嵌有四爪神龙浮雕,翘首扬尾,势若扑江。

山门左右分置大铁锚,重约3吨,为众寺院所不有。

步入山门即为天王大殿,弥勒佛端坐神龛内,四大天王分列两侧,神态各异。

拾级28阶而上,为赵朴初手书匾额的大雄宝展。

殿内,如来佛慈眉善目,阿难、迦叶祥和稽首;文殊、普贤、观音、地藏4大菩萨和药师大佛、阿弥陀佛及降龙伏虎十八罗汉,各具神韵,栩栩如生。

后为毗卢殿,神佛毗卢遮那和帝释、大梵两大天王,神色庄严,雄踞殿中,殿后是四海龙王朝观音的“海岛”群雕。

第四殿为藏经楼,珍藏有明光宗敕赐描金《妙法莲华经》和素描观音大士像等瑰宝。

全寺供奉的神像、佛像近500尊,还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御赐的金字匾额“善狮子吼”和“妙明园镜”等。

数百年来,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辈出。

僧徒多时达千人,故有青铜铸“千人锅”遗存寺中。

历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莅寺观光揽胜。

寺内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阁楼,可细品“贵者难尽识,但觉巧烹调”的传统素食素菜。

掩映在花木丛中的“宜园”、“可亭”、“望塔亭”等都是别具一格的。

2006年05月25日,振风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柏林寺作文400字怎么写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中文名: 四祖寺

描写安丘青云山作文400字。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1谢谢。

今年“五、一”节,我和妈妈一起游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位于安丘市东,是沂蒙山的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半绕安丘城。

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恨不得马上变成小鸟,飞到青云山。

当我们来到青云山脚下,抬头仰望,整个山都被雨雾笼罩着。

山上,金碧辉煌的寺庙若隐若现。

我们开始爬山了。

青云山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接云寺”。

“揽月塔”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是接云寺。

接云寺是由正殿、偏殿、麦姑庙,魁阁四个部分组成。

我们先到了正殿,里面供着三皇圣祖,又来到了偏殿,里面有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

看完接运寺,我们需要过一个吊桥,游人都在桥上用力摇晃桥,把桥弄得东倒西歪,我脚下一滑,摔倒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桥就到了少数民族村寨。

在那里。

我饱览了傣族,佤族,哈尼族的风俗特色。

他们载歌载舞地欢迎游客。

看到了他们的房屋,他们的服装。

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自有各自的风俗,特点。

我喜欢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

我会记忆犹新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文大全网 »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传说

端午期间,我去孤山闲逛,发觉孤山不仅风景秀美,而且历史胜迹众多。在不足20公顷的孤山地区,百年以上的古建筑不下几十処,活像一个古建筑群博物馆。虽然大多古建筑已闻名遐迩,但也有不少鲜为人知。现在让我们从西泠桥开始,沿孤山路、孤山后路游览一圈吧。

寂庵,杜月笙西湖别墅,位于西冷桥畔,孤山脚下,后孤山路10号。1932年上海靑帮老大杜月笙买下了这里的一座别墅,装修后取名寂庵,俗称杜庄。解放后,杜庄收归国有,一度为省长沙文汉住所,秋瑾亊迹陈列室,现为中国印学博物馆。

俞楼,位于秋瑾墓东侧,清代国学大师俞樾,号曲园的住所,建于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于1998年,现为俞曲园纪念舘

海霞西爽,位于孤山南麓,俞楼北侧。清西湖十八景之一,因雍正八年(1730年)淅江总督李卫在此建西爽亭,因亭而得景名。

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所建的西爽亭

六一泉和半壁亭。俞楼东侧有条小径通山边一処泉池,苏东坡为纪念恩师欧阳修,取其号六一为泉名,泉上方有半壁亭。

西冷印社,建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印社成立于1913年,是我国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国际性学木团体,被誉为中华第一名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石彖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后山石坊,建于1918年,有108阶石级通向印社北门

柏堂,西泠印社第一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宋代遗迹。因屋前有颗南北朝时期所植的柏树而得名。

汉三老石室,建于1922年7月,内珍藏1900年前的东汉三老碑而得名。三老碑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碑石,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西泠印社的鎭社之宝。

华严经塔,建于1924年,为西冷印社的标志性建筑。

百年老号楼外楼,始建于1848年,为姓洪的绍兴人所建,其菜肴西湖醋鱼等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图书馆孤山舘舍,位于楼外楼东侧,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903年为浙江藏书楼,1909年定名为浙江图书馆,1913年3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成为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1928年大学路舘舍落成后,孤山舘舍改为浙图古籍部直到今天。孤山舘舍由红楼、白楼和青白山居等3幢建筑物组成,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的书是《永乐大典》(明·解缙等)

《永乐大典》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空前宏大的类书,也是当时以至于现代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成书于明永乐六年(一四○八)。

明成祖朱棣是纂修这部类书的首倡者,并亲自过问,全力支持。朱棣的践阼,是以武力从侄儿朱允手中夺取的帝位,遭到许多朝臣和士子们的反对。为平息朝野上下的不平情绪,笼络人心,炫耀文治,并便于汲取历代帝王的统治经验,朱棣决定编纂一部大型类书,于永乐元年(一四○三)命解缙等实施。永乐二年(一四○四)十一月,初稿编定,名为《文献大成》。朱棣阅后不满意,认为所收书籍不够详备,并于永乐三年(一四○五)命姚广孝、解缙等主持重修。

为编纂此书,设立了周密、健全的专门机构。由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姚广孝,刑部侍郎刘季篪,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解缙三人任监修,为最高负责人,另设副监修三人,监修以下设都总裁、总裁、副总裁多人,以及纂修、编写、缮录、圈点生等,整个机构有二千一百多人,再加上其他各类工作人员,参与其事者总数达三千人。虽然机构庞大,但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配合严谨,因此工作进展顺利,效率很高。

编纂人员广泛搜集天下图书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然后把所辑录的文章、著作的题目,按明初官修韵书《洪武正韵》的韵部编排。用三年时间,至永乐六年(一四○八)冬,全书编辑完成。朱棣对这次纂修非常满意,钦定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写了序文。

《永乐大典》收录了我国自古以来所有可以收集到的书籍的有关资料,辑入的图书达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以及天文、地志、阴阳、医卜、释道、技艺等各门类。全书分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另外有"凡例"和"目录"六十卷,共装订成 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余字。修纂《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保存了大量宋元以前的佚文秘籍,为我国提供了一部最大规模的类书,成为极其珍贵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修纂《永乐大典》是在南京的文渊阁进行的,成书后就贮藏在文渊阁的东阁。由于《永乐大典》卷帙浩繁,编成后从来没有刊行过,只有一部原本。永乐十九年(一四二一),明成祖迁都北京,遂将《永乐大典》转移到北京。贮存在北京紫禁城内的体仁阁。

明代历朝的皇帝都很重视《永乐大典》。朱棣的御案上,就经常摆放着几函《大典》,随时翻阅。明孝宗与明世宗尤其喜爱《大典》。经常查阅,以为不时之需。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四月十三日,紫禁城内发生火灾,明世宗亲自指挥全力抢救收藏在宫中的《永乐大典》,使这部书幸免于难。

为预防意外灾害,造成损失,明世宗决定重录一部《永乐大典》。这项工作从嘉靖四十一年(一五六二)开始进行,招聘善书写的儒生一百零九人负责抄录,整整用六年时间,于明穆宗隆庆元年(一五六七),重录完成正、副本各一部。

至此,《永乐大典》除原本外,又有了正副本各一部。遂将原本返归南京保存,正本收藏于北京文渊阁,副本收藏于北京皇史。三部《永乐大典》在以后的数百年间,遭遇了无数次被盗被毁的厄难,损失惨重,至今所剩无几,吉光片羽,更弥足珍贵。关于三部《永乐大典》,还留下了一些现在仍无法解开的谜。

明亡之际。南京的原本毁于兵燹。

正本也早已亡佚,其中有许多未解之谜。有的学者认为,正本也在明清更迭时期被毁,但史籍对此并没有明确记载。也有的学者认为,清初时将正副本分别移存于乾清宫和翰林院。嘉庆年间乾清宫失火,正本被全部烧光。可是乾隆年间《四库全书》开馆时,需要从《永乐大典》辑录资料,当时在宫内找遍,也没发现正本踪迹。可见正本在乾隆时已亡佚,但究竟佚于何时,或被毁于何处,也无史料证明。近年还有的学者提出,正本被明成祖用于殉葬,被埋藏于北京昌平明长陵地宫内,这作为一种假说,更无法得到证实。

硕果仅存的副本屡遭厄难。清初将副本移藏翰林院时,已发现缺二千四百二十二卷,至光绪元年(一八七五)。清点副本,已不到五千册,竟丢失大半。副本收藏于翰林院后,一些贪婪的官员千方百计偷窃。据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记载:"其盗书之法,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棉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两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在身上,偷《永乐大典》两本,包于包袱内,如早间带来样式。"(转引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复旦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年版)经年累月的长期偷盗,致使副本大量丢失。

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大肆毁坏和掠夺,更使副本遭受灭顶之灾。咸丰十年(一八六○),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劫掠一些副本,据传英国人掠得最多。光绪二十六年(一九○○),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坐落在东交民巷的翰林院沦为战场,一时炮火纷飞,存在翰林院的副本大部分被侵略军焚毁,其余部分被侵略军抢掠或毁坏。有的洋兵用副本书册堆成工事,随地乱掷,恣意损毁。激战过后,毗邻翰林院的英国使馆中一个叫翟理斯的官员,在余烬未熄的翰林院里寻觅,拾得一些副本,他特意把其中卷 一万三千三百四十五这一册作为战利品收藏。以后还有人从翰林院废墟堆中挖出零星副本残页。经过这次浩劫,《永乐大典》副本损失殆尽,留存在国内的副本只剩三百余册,辛亥革命以后陆续丢失,仅余六十四册,移存于当时的教育部图书馆。

据统计,现在存世的《永乐大典》副本约三百七十余册,共约八百余卷,分别收藏于世界上十多个国家的三十多个单位和个人收藏家手中。几十年来,经我国有关部门多方面寻访收集,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国家保存的《永乐大典》增加到二百一十五册。现在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已有二百二十一册,国内另外约有十册分别收藏于台湾等地。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将当时国家收藏的《永乐大典》七百三十卷影印出版。八十年代以后又出版续印本六十七卷。为更好地保存和利用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书局再将影印本和续印本合并重印成十六开精装本,共计七百九十七卷,二百二十二册,后附《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中华书局的 七百九十七卷影印本占存世《永乐大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为继承和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