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怎么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缬怎么读,第1张

xié。部首:纟。笔画:15。笔顺:撇折、撇折、提、横、竖、横、竖、横折、横、横、撇、竖、横折、撇、点。缬,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详细释义:〈名〉中国古代的一种印染方法缬,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

拼音:xié。部首:纟。笔画:15。笔顺:撇折、撇折、提、横、竖、横、竖、横折、横、横、撇、竖、横折、撇、点。缬,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

详细释义:〈名〉中国古代的一种印染方法缬,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

组词:缬草、缬文、缬林、眼缬、缬眼、缬缬、皱缬、醉缬、缬纹、缬帛、夹缬、宫缬、春缬、绞缬、采缬、缬晕、罗缬、臈缬、错缬、霞缬、林缬、韵缬、锦缬、缬芷、连缬花、缬子髻、缬衣帘、鱼子缬。

古籍解释:

《广韵》《正韵》胡结切《集韵》《韵会》奚结切,音撷。《说文》结也。《玉篇》彩缬也。《类篇》系也,谓系缯染为文也。《李贺诗》醉缬抛红网。《杜牧之诗》花坞团宫缬。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鹤虱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鹤虱的功效与主治 11 鹤虱的用法用量 12 鹤虱的化学成分 13 鹤虱的药理作用 14 鹤虱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性味与归经 146 功能与主治 147 用法与用量 148 贮藏 149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鹤虱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鹤虱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鹤虱 1 拼音

hè shī

2 英文参考

fructus carpesii abrotanoidis [朗道汉英字典]

carpesii,fruct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on carpesium frui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uctus Carpesi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on carpesium frui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鹤虱为中药名,出《新修本草》。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的干燥成熟果实[1]。

4 拉丁名

Fructus Carpes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mon carpesium frui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鹤虱的别名

北鹤虱[2]。

7 来源

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 的干燥成熟果实[1]。

鹤虱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果实[2]。

8 产地

鹤虱主产河南、山西[2]。

9 性味归经

鹤虱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入脾、胃经[2]。

10 鹤虱的功效与主治

鹤虱具有杀虫消积的功效,治蛔虫、钩虫、绛虫、蛲虫病及虫积腹痛,小儿疳积[2]。

11 鹤虱的用法用量

煎服,6~9g[2]。

12 鹤虱的化学成分

鹤虱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天名精内酯(Carpesialactone)、天名精酮(Carabrone)等[2]。

尚含缬草酸、豆甾醇等[2]。

13 鹤虱的药理作用

在体外,鹤虱煎剂对鼠蛲虫、酊剂对犬绛虫有抑制作用[2]。

天名精内酯对小白鼠先呈短暂兴奋,随即安静,四肢弛缓麻痹;对大鼠有抑制脑组织呼吸作用;对兔有降温、降压作用[2]。

天名精100%煎剂对皮肤有一定的消毒和抑菌作用[2]。

14 鹤虱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鹤虱

Heshi

CARPESII FRUCTUS

14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除去杂质。

143 性状

本品呈圆柱状,细小,长3~4mm,直径不及1mm。表面黄褐色或暗褐色,具多数纵棱。顶端收缩呈细喙状,先端扩展成灰白色圆环;基部稍尖,有着生痕迹。果皮薄,纤维性,种皮菲薄透明,子叶2,类白色,稍有油性。气特异,味微苦。

144 鉴别

本品横切面:外果皮细胞1列,均含草酸钙柱晶。中果皮薄壁细胞数列,棕色,细胞皱缩,界限不清楚,棱线处有纤维束,由数十个纤维组成,纤维壁厚,木化。内果皮细胞1列,深棕色。种皮细胞扁平,内胚乳有残存;胚薄壁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滴,子叶最外层细胞并含细小的草酸钙结晶。

145 性味与归经

苦、辛,平;有小毒。归脾、胃经。

146 功能与主治

杀虫消积。用于蛔虫病,蛲虫病,绛虫病,虫积腹痛,小儿疳积。

147 用法与用量

3~9g。

148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49 出处

1拼音:xié。

2部首:纟。

3笔画:15。

4笔顺:撇折、撇折、提、横、竖、横、竖、横折、横、横、撇、竖、横折、撇、点。

5缬,古称部分镂空版印花或防染印花灯织物为缬,染花的丝织品,织物上的印染花纹。

6详细释义:〈名〉中国古代的一种印染方法缬,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

7——唐·玄应《一切经音义》。

8组词:缬草、缬文、缬林、眼缬、缬眼、缬缬、皱缬、醉缬、缬纹、缬帛、夹缬、宫缬、春缬、绞缬、采缬、缬晕、罗缬、臈缬、错缬、霞缬、林缬、韵缬、锦缬、缬芷、连缬花、缬子髻、缬衣帘、鱼子缬。

9古籍解释:《广韵》《正韵》胡结切《集韵》《韵会》奚结切,音撷。

10《说文》结也。

11《玉篇》彩缬也。

12《类篇》系也,谓系缯染为文也。

13《李贺诗》醉缬抛红网。

14《杜牧之诗》花坞团宫缬。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紫菜的别名 4 紫菜的营养成分 5 紫菜的营养价值分析 6 紫菜的选购 7 适合吃紫菜的人群 8 紫菜的食疗作用 9 紫菜的食用建议 10 《辞典》:紫菜 101 出处 102 拼音名 103 子菜的别名 104 来源 105 原形态 106 生境分布 107 化学成份 108 性味 109 归经 1010 功能主治 1011 子菜的用法用量 1012 注意 1013 备注 1014 摘录 1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子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子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子菜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紫菜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紫菜 已经自动替换为 子菜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zǐ cài

2 概述

子菜为藻类植物的藻体,藻体紫色,一般高12~30厘米,养殖的子菜最长达4米以上。分布辽宁半岛、山东半岛及浙江、福建沿海。朝鲜、日本也产。子菜属红藻类植物,生长在浅海巖礁上,颜色分红紫、绿紫和黑紫3种,干燥后均呈紫色,因可入菜而得名子菜。为红毛菜科植物甘子菜的叶状体。

自汉代以前我国就有食用子菜的记载,它一直被视为珍贵海味之一,味道极为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子菜虽产于沿海,但经干制后可长途贮运,不论各地,不论何时,人们均可以购买到。质量以片薄,表面光滑,有光泽,洁将无杂质,含水量在9%以下者为佳品。

3 子菜的别名

子菜又称索菜、紫菜、甘子菜、海苔

4 子菜的营养成分

子菜营养丰富,每500克含蛋白质112克、脂肪25克、碳水化合物191克、钙145毫克、磷1910毫克、铁5095毫克、胡萝卜素095毫克、硫胺素035毫克、核黄素57毫克、尼克酸23毫克、维生素C 10毫克。此外,还含有维生素U、胆堿、磷脂、糖醛、锌、锰、碘等。[1]

5 子菜的营养价值分析

1营养丰富,含碘量很高,可用于治疗因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子菜有软坚散结功能,对其他郁结积块也有用途;

2 富含胆堿和钙、铁、能增强记忆、治疗妇幼贫血、促进骨骼、牙齿的生长和保健;含有一定量的甘露醇,可作为治疗水肿的辅助食品;

3 子菜所含的多糖具有明显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可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显著降低进血清胆固醇的总含量;

4 子菜的有效成分对艾氏癌的抑制率532%,有助于脑肿瘤、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等肿瘤的防治。

6 子菜的选购

1 若凉水浸泡后的子菜呈蓝紫色,说明该菜的干燥、包装前已被有毒物所污染,这种子菜对人体有害,不能食用;

2 子菜是海产食品,容易返潮变质,应将其装入黑色食品袋置于低温干燥处,或放入冰箱中,可保持其味道和营养。

7 适合吃子菜的人群

一般人均宜食用子菜

1 子菜尤其适合甲状腺肿大、水肿、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瘿瘤、淋病、脚气、高血压、肺病初期、心血管病和各类肿块、增生的患者更宜食用;

2 消化功能不好、素体脾虚者少食子菜,可致腹泻;腹痛便溏者禁食;乳腺小叶增生以及各类肿瘤患者食用;脾胃虚寒者忌食。

8 子菜的食疗作用

子菜性寒、味甘咸,入肺经,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尿、补肾养心、降低血压、促进人体代谢等功效。可辅助治疗甲状腺肿大、颈淋巴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夜盲症、贫血、水肿等病症。子菜还有一定的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治动脉硬化,延年益寿有益。盛夏适量多食一点子菜可消暑。子菜性寒,脾胃虚寒而有温滞者不宜食用。因子菜容易发霉,产生毒素,危害健康,故要注意保管,如发现蓝紫色应即弃之,千万不可食用。[1]

子菜性味甘咸、寒,入肺经;

子菜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的功效;

子菜用于甲状腺肿、水肿、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瘿瘤、淋病、脚气、高血压等。

1 应用于肺热痰多:子菜30克,萝卜1个,煮汤服。用子菜治疗各种脓痰和咳嗽的方法是:将子菜研成粉末,炼蜜为丸,每次在饭后服6克,日服2次,或干嚼子菜也可。

2 用子菜治疗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的方法是:每日用子菜30克,陈皮3克,白萝卜1个,做汤服用。或将子菜与鹅掌菜、夏枯草、黄芩各适量,水煎服。

3 治疗高血压及两眼昏花:可用子菜与决明子一同加清水煎服。

4 治疗慢性气管炎:可用子菜、牡蛎、远志各适量,水煎服。

9 子菜的食用建议

一般内地宾馆和家庭多用水发泡洗后的子菜沏汤,其实子菜的吃法还有很多,如凉拌,炒食,制馅,炸丸子,脆爆,作为配菜或主菜与鸡蛋、肉类、冬菇,豌豆尖和胡萝卜等搭配做菜等等。

食用前用清水泡发,并换1~2次水以清除污染、毒素。

10 《辞典》:子菜 101 出处

《本草经集注》

102 拼音名

Zǐ Cài

103 子菜的别名

索菜(《漳浦县志》),紫英(《本草从新》),紫菜(《漳州府志》)。

104 来源

主要为红毛菜科植物甘子菜的叶状体。

105 原形态

藻体为扁平叶状体,基部有盘状固著器。具短柄,由柄上生出的叶状体呈广披针形或椭圆形,一般长可达15~20厘米,宽10~16厘米,个别的长可达50厘米,宽可达30厘米。膜质,边缘波状;幼时浅粉红色,以后逐渐变为深紫色,衰老时转为浅紫**。生长期(叶状体)11月至次年5月。

生于海湾内较平静的中潮带巖石上。

106 生境分布

分布江苏连云港以北的黄海和渤海海岸。亦有栽培者。

107 化学成份

干子菜含水分10%,蛋白质245%,脂肪09%,碳水化物31%,粗纤维34%,灰分303%,钙330毫克%,磷440毫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123毫克%,硫胺素044毫克%,核黄素207毫克%,尼克酸51毫克%,抗坏血酸1毫克%。每公斤干子菜含碘18毫克。

甘子菜中含核黄素,尼克酸,生物素,硫辛酸,维生素B12,胆堿比较丰富;多量自由氨基酸如丙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β胡萝卜素及少量α胡萝卜素,叶黄素,玉蜀黍黄素;藻红蛋白,藻青蛋白,叶绿素。甘子菜中含总脂约17%(以干重计算),其中磷脂占35%,甘油三酯25%,甘碳四烯酸占408%。尚含α蒎烯,d柠檬烯,异松油烯,牻牛儿醇,葛缕酮,糠醛,缬草酸,甲酸,乙酸,丙酸等。

108 性味

甘咸,寒。

①《本草拾遗》:"味甘,寒。"

②《本草从新》:"甘咸,寒。"

③《随息居饮食谱》:"甘,凉。"

109 归经

《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1010 功能主治

化痰软坚,清热利尿。治瘿瘤,脚气,水肿,淋病。

①《本草经集注》:"治瘿瘤结气。"

②《食疗本草》:"下热气,若热气塞咽者,汁饮之。"

③《本草纲目》:"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

④《随息居饮食谱》:"和血养心,清烦涤热,治不寐,利咽喉,除脚气瘿瘤,主时行泻痢,析酲开胃。"

⑤《现代实用中药》:"治水肿,淋疾,湿性脚气,甲状腺肿,慢性气管炎,咳嗽。"

⑥《国药的药理学》:"干嚼之,治肺坏疽的起始性吐臭痰者。"

1011 子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1012 注意

①《食疗本草》:"多食胀人。"

②《本草拾遗》:"多食令人腹胀、发气,吐白沫,饮少热醋消之。"

1013 备注

此外常见的尚有圆子菜(青岛以南沿海)、长子菜(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等数种。

101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马蓼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生境分布 8 化学成份 9 性味 10 归经 11 功能主治 12 马蓼的用法用量 13 附方 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马蓼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马蓼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马蓼 1 拼音

mǎ liǎo

2 出处

本品始载于《本经》中品"蓼实"条下,《本草经集注》云:"马蓼,生下湿地。茎斑,叶大有黑点。亦有两三种"《蜀本草》:"《图经》云:蓼类甚多,有紫蓼、赤蓼、青蓼、马蓼、水蓼、香蓼、木蓼等,其类有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厚;青、香二蓼叶亦相似而俱薄;马、水二蓼叶俱阔大,上有黑点。"《纲目》:"马蓼,高四五尺,有大小二种。但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植物名实图考》在隰草类,并无新说。以上所

3 拼音名

Mǎ Liǎo

4 马蓼的别名

大蓼、墨记草、春蓼

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桃叶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persicaria L

采收和储藏:69月花期采收,晒干。

6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4080cm。主根弯曲。茎上部直立,单一或分枝。叶互生;有短柄,有硬刺毛;叶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上面常有褐色斑点,背面绿色,长410cm,宽052cm,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主脉及叶缘有硬刺毛;托叶鞘筒状,膜质,上部明显,紧紧抱茎,长122cm,有稀疏伏柔毛,先端截形,有短睫毛。花多数,集成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梗微有腺;花密生,长155cm,通常直立,苞漏斗状,紫红色,先端斜形,疏生睫毛,花被粉红色或白色,通常5深裂,覆瓦状排列;雄蕊7或8,6枚能育;花柱2,稀3。瘦果广卵形,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果期69(10)月。

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陜西、河南、湖北等地。

8 化学成份

桃叶蓼地上部分含甲酸(formic acid),乙酸(acet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缬草酸(valeric acid),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 acid),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 acid),还有没食子酚型鞣质(pyrogallic tannin),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另外还含有香精油(essential oil)和皂甙等。其叶中含有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素(isoquercetin),金丝桃甙(hyperoside)。其种子含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槲皮素3半乳糖甙(quercetin3galactcoide),山柰酚 3半乳糖甙(kaempferol 3galacteside),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

9 性味

辛;苦;性温

10 归经

肺;脾;大肠经

11 功能主治

发汗除湿;消食;杀虫。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伤食泄泻及肠道寄生虫病

12 马蓼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13 附方

《纲目》:“凡物大者,皆以马名之,俗呼大蓼是也。”本品因茎叶高大,故名马蓼、大蓼。又云:“每叶中间有黑迹,如墨点记,故方士呼为墨记草。”

14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马蓼的方剂 白药

骨皮1钱半,桑白皮1钱半,甘草1钱半,白芷1钱,马蓼稍叶(生者)1钱(火煅过)。制法:上用桐油3两,

嗍骨散

ddot;疡医》卷五:方名:嗍骨散组成:马蹄金、马蹄藤、白马骨、紫金皮、钩藤钩、铁马鞭、酒坛根、马

马鞭散

晚祥西、雪里开、马蹄金、铁马鞭、鬼腰带根。主治:马(疒皇)。用法用量:水煎,入酒和服。又用雪里开捣

二马散

ǎsǎn处方:马蹄金、铁马鞭、拨雪根。功能主治:马(疒其)。用法用量:水煎,入少酒和服。摘录:《准

散血消核汤

山苏木、溪枫根、山乌豆、鸡屎子、赤牛膝、马蹄金、马蹄藤、铁马鞭、白马骨、马蹄香、穿山蜈蚣。主治:马

更多用到中药马蓼的方剂

用到中药马蓼的中成药 风湿关节炎片

ian标准编号:WS3B051791处方:马钱子(调制粉)160g麻黄160g当归32g苍术

跌打止痛片

制)150g红花100g当归100g土鳖虫50g马钱子(砂烫)10g合欢皮100g制法:以上六味,

伤科七味片

次。极量,一次4片,一日3次。注意:本品含有剧药马钱子,应严格按规定量服用。贮藏:密封。注:延胡索

复方氨茶堿暴马子胶囊

拼音:fùfāngānchájiǎnbàomǎzǐjiāonáng英文:复方氨茶堿暴马子胶囊说明书:

复方陇马陆胃药片

an标准编号:WS3B294398处方:陇马陆全粉200g三七40g其他药材适量制法:以上药

更多用到中药马蓼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马蓼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八]蓼实

目浮肿,痈疡。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马蓼去肠中蛭虫,轻身。生雷泽川泽。陶隐居云∶此类又多

《证类本草》:[卷第九]荭(音红)草

毒。主消渴,去热,明目,益气。一名鸿(音缬)。如马蓼而大,生水旁,五月采实。陶隐居云∶此类甚多,今生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草之五]蓼

辛,好食。保升曰∶蓼类甚多,有青蓼、香蓼、水蓼、马蓼、紫蓼、赤蓼、木蓼七种。紫、赤二蓼,叶小狭而浓;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十二草部中品之下]草之木

枝杆屈著土处有根如龙诗所谓隰有游龙是也陆机云一名马蓼本经云似马蓼而大若然马蓼自是一种也地(图经曰

《新修本草》:[卷第十八菜中]蓼实

  败酱草,地方上称苦益菜,草本 植物 ,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用于 中药 熬煮时有浓烈的脚臭味,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我整理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败酱草的功效与作用

 败酱草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现市售商品主要有两大类。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及京津两市习用为菊科植物苣荬菜及同属数 种植 物的全草作败酱用。江南地区习用品为十字花科菥蓂作败酱用。这两种败酱均与古籍本草记述的品种不同,据考证《本草》所指败酱应为败酱科植物白花败酱及其同属黄花败酱等的全草,此种败酱现只少数地区使用。

 1、苣荬菜

 别名:苦菜、苦荬菜、苣菜。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苣荬菜及其同属额未抽花茎的干燥全草,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其它各地亦有分布。

 植物形态:宿根草本,全体含白色浆汁。根茎多匍匐横生,直径约会2~5毫米,老根茎表皮灰**,新生根茎白色。地上茎单一直立。叶互生,长圆形披针形。基部呈耳状抱茎先端钝,中脉显著,边缘有稀疏缺刻或羽状浅裂及尖疏锯齿。头状花序顶生单一或呈伞房状,花**,花冠舌状。总苞钟状。瘦果,长椭圆形,具纵肋,冠毛银白细软。

 性状鉴别:根茎长圆柱形,长3~10厘米,浅黄棕色,有纵皱纹,上部有类节状的叶基痕。顶端有短茎及数片或十数片皱缩的叶片,叶片灰绿色。气味,味苦。

 以叶片茂密灰绿色,无茎枝者为佳。

 主要成分:苣荬菜含胆碱、苦味素、脂肪油。黄花败酱含多种皂甙。

 药理作用: 清热 祛瘀。体外试验对金**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

 炮制:切咀,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功能:清热 解毒 ,活血散瘀排脓。

 主治:肠痈、肺痈,急性菌痢,急性 咽炎 ,急性 阑尾炎 等症。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急性阑尾炎。古方早已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方)治疗肠痈。现代在此方基础上加减,配用清热凉血药等,加强消炎作用,治疗阑尾周围炎和阑尾脓肿,效果较好,方如肠痈方。

 此外,也治痈肿(配紫花地丁)、热泻(配金银花、黄芩等)。

 使用注意:过量服用败酱草有时会引起头昏、恶心和白细胞数暂时性减少等反应。

 用量:9~30g。

 处方举例:肠痈方:败酱草15g、生薏苡仁15g、冬瓜仁15g、桃仁6g、丹皮9g、银花15g、连翘9g、秦皮6g、紫花地丁15g、延胡索6g,水煎,每天一剂分二次服。

 2、菥蓂

 别名:瓜子草。

 来源:为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菥蓂带有近成熟短角果的干燥茎枝。多为野生。

 产地:主产于华东、中南地区,其它各地多有分布。

 性状鉴别:全株黄绿色,茎圆柱形,多分枝全长约20~30厘米。叶绿色皱缩多脱落。果序成总状。果实扁片卵圆形,状如榆钱。有细柄,柄长约1厘米。角果内含棕褐色卵圆形种子十余枚,种子长约2毫米,表面有突起的同心环纹。气微,味淡。

 以全株黄绿色,带有多数果实者为佳。

 性味:苦微温。

 归经:入肝经。

 功能:清肝明目,和中益气。

 主治:目赤、肿痛、泪出。

 注:据《中药鉴别手册》记述,除以上两种不同科属的败酱外,有少数地区,如东北、内蒙、山东、云南等部分地区,使用败酱植物白花或黄花等数种败酱。综上所述败酱来源复杂。但据临床应用认为菊科败酱及败酱科败酱疗效相似,均有清热解毒散瘀排脓功用,对急性阑尾炎有显效,但科属不同应分别定名,不宜统称败酱。十字花科菥蓂功能与败酱不同,历代《本草》均有记述,不应再称败酱。

败酱草介绍

 形态特征编辑

 多年生草本,高达1m。地下茎细长,地上茎直立,密被白色倒生粗生或仅两侧各有1列倒生粗毛。基生叶簇生,卵圆形,边缘有粗齿,叶柄长;茎生叶对生,卵形或长卵形,长4~10cm,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1~2对羽状分裂,基部裂片小;上部不裂,边缘有粗齿,两面有粗毛,近无柄。伞房状圆锥聚伞花序,花序分枝及梗上密生或仅2列粗毛;花萼不明显;花冠白色,直径4~6mm。瘦果倒卵形,基部贴生在增大的圆翅状膜质苞片上,苞片近圆形。花期5~6月。[3]

 分布状况编辑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除西北外,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管理编辑

 播种:主要用种子繁殖,每年6月种子成熟后进行采收、阴干,选取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装袋并存于冰箱。来年3月下旬春播。播种前,首先整地。由于遏蓝菜抗旱性较强,不易在低洼积水田种植;其次因种子很小,可与沙土混合均匀播种在行距15cm、深15cm的浅沟中盖土镇压,5~7天后即可出苗。

 田间管理:当幼苗高6~8cm时及时进行间苗和定苗,补齐缺苗并松土除草,4月中旬灌溉1次,并进行人畜粪追肥。若要采取幼嫩茎叶,需在花蕾未形成之前采收,这时茎叶幼嫩, 营养 丰富。采收种子可在6月进行,由于遏蓝菜是边开花边成熟,所以,可随时采摘成熟的果实,晾干后取出种子。

 收获加工:收获后的幼嫩茎叶要及时进行处理,否则容易发生霉变,如果遇到阴天要及时烘干,不能堆放。种子要晒干,存放到冰箱中。野生蔬菜无公害、无污染,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独特的风味。其分布广,用途多,价值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败酱草败酱草,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

  化学 成分编辑

 含白花败酱甙(villoside)、莫罗忍冬甙(morroniside)、番木鳖甙(loganin) 等。

 性味:性凉,味辛、苦。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 结膜炎 、 产后 瘀血 腹痛 、痈肿疔疮。

 附注:同属植物黄花败酱Pscabiosaefolia Fisch同作败酱草使用。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4]

 炮制:洗净,晒干,切碎用。[4]

 药材性状编辑

 [药材性状]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有节,节间长2cm以下,节上有细根。茎圆柱形,具纵棱及节,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时被有粗毛。叶对生,多皱缩,破碎,完整者长为卵形,羽状深裂或全裂。顶端裂片较大椭圆状铍针形,侧裂片披针形,边缘有粗锯齿;上表面黄棕色,下表面灰棕色,两面疏生白毛;叶柄短或近无柄,基部略抱茎;茎上部叶较小,常3裂,裂片窄长。有的枝端有伞房聚伞圆锥花序,花**。瘦果长方椭圆形,长03~04cm,无膜质增大苞片。气特异,味微苦。

 药理作用编辑

 1 抗病原微 生物 作用 黄花败酱口服液、黄花败酱冲剂、白花败酱冲剂对金**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白花败酱的水煎液在鸡胚内对 流感 病毒无明显抑毒效果, 但其提取物则有明显的抑毒效果败酱浸剂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有轻度抑制作用;对 溶血 性链球菌、白喉杆菌、 肺炎 球菌、炭疽杆菌和破伤风杆菌无作用

 2 镇静作用 黄花败酱有镇静作用, 其中所含皂甙为其有效成分黄花败酱的乙醇浸膏或挥发油口服, 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且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异叶败酱和糙叶败酱挥发油给小鼠灌胃, 均能显著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 前者镇静作用同黄花败酱, 后者的镇静作用则弱于黄花败酱挥发油在挥发油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败酱烯和异败酱烯, 蒸去挥发油的药渣醇浸膏和总皂甙都无镇静作用败酱的镇静作用比同属植物缬草强一倍以上

 3 保肝利胆作用 败酱有抗肝炎病毒、使肝细胞炎症消退和毛细胆管疏通作用有促进肝细胞再生, 防止肝细胞变性, 改善 肝功能 作用

 4 其他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 异叶败酱与糙叶败酱对癌细胞有强烈的抗癌作用异叶与糙叶败酱水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 对腹水型 S180 瘤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

 药材鉴别编辑

 性状鉴别

 全草长15~55cm。根细长圆锥形;表面灰**,质硬脆易折断,折断面不平坦。茎圆柱形,直径1~5mm;表面灰**或灰绿色,有细纵棱;质脆易折断,折断面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多碎落。总状果序生于茎枝顶端及叶腋;果实卵圆形而扁平,长8~15mm,宽5~13mm;表面灰**或灰绿色,中央略隆起,边缘有翅,宽15~3mm,两面中央各有1纵棱线,先端凹陷,基部有细果梗,长约1cm;果实内分2室,中间有纵隔膜,每室有种子5~7粒,果实开裂后,留下1纺锤形的白色膜状中隔。种子扁圆形,宽约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各有5~6条突起的偏心性环纹。气微,味淡。以色黄绿、果实完整者为佳。

 显微鉴别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外平周壁增厚,纤维素性;中果皮外侧为3~5列薄壁细胞,内侧为1~2列纤维,切向排列,壁木化;内果皮为1列扁平薄壁细胞,常扁缩,内平周壁稍增厚。中脉维管束的中央为木质部,内外两侧均有韧皮部,韧皮部极窄,其外侧常有1个至数个中柱鞘纤维。假隔由中脉两侧各伸出一层菲薄的假隔细胞,在子房室中部内弯并互相连结形成,假隔细胞的平周壁极厚,而垂周壁极薄,胞腔缝状或不明显。

 临床应用编辑

 1、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用治肠痈(急性阑尾炎);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2、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3、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4、与鱼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芦根等配伍,用治肺痈(肺脓疡);

 5、用于肠痈、肺痈及疮痈肿毒。本品辛能散结,寒可泄热。临床上常与红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黄等配伍;与银花、连翘等配伍,用治疮痈肿毒,同时用本品鲜草捣烂外敷。

 6、用于实热瘀滞所致的胸腹疼痛,产后瘀滞腹痛等症。败酱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红花、山楂等药,治产后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临床新作用

 败酱草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味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习惯用于治疗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常用量6~15克。通过临床验证,本品还有许多新的功用。

 治疗 神经 衰弱

 据报道,本品有降低神经系统兴奋作用。用法:取本品300克,加水1500毫升,文火煎至25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每次50毫升,晚上睡前服150毫升。7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药当天见效,3个疗程后症状消失。

 治疗慢性溃疡性 结肠炎

 实验证明,本品清热解毒化湿、凉血化瘀排脓,有消除局部炎症,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促进溃疡修复的作用。用本品30~60克,配黄芪、党参各15克,白术10克,茯苓、丹参各20克,薏苡仁30克,黄连、吴茱萸各5克,木香、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可达937%。

 治疗输卵管不畅所致不孕

 取本品40克,加水600毫升,水煎2次,煎至300毫升,兑红糖2汤匙,每日分2次服,可治疗输卵管不畅。若治输卵管不通,可在辨证方药中加入本品20~40克煎服。

 制胃酸

 泛酸、吐酸为脾胃及肠道 疾病 的常见症状。无论病属寒属热,皆可随方加入败酱草15克,有良好的制酸作用。效不显者,重用至20~30克。

 治疗皮肤 瘙痒 症

 先重用本品50克配白癣皮、地肤子、百部、蛇床子、苦参各30克,加水4000毫升,煎沸20分钟。待温后 用药 液擦洗全身,每日1次,每次20分钟。另取本品50克,当归20克煎水内服,每日1次。

 治疗带状疱疹

 用本品15克加入应证方中煎服,日1剂。同时可每日用单味鲜品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治疗 前列腺炎 、精液不液化

 有报道,本品能解除前列腺局部肌肉血管痉挛,增加前列腺分泌,促进精液液化。对前列腺炎,可重用本品50克,加入相应方中煎服。对精液不液化属 湿热 下注者,可用本品30克,配丹皮、泽泻、生地黄、赤芍、丹参、菟丝子、女贞子、车前子、马齿苋、萆解、黄芪以清补结合,清热利湿,分清泌浊。

 此外,重用本品30~50克,加入应证方中,治疗 胆囊炎 、化脓性 关节炎 及妇女 盆腔炎 等疗效显著。

 一般用量与用法3g~9g,煎服。

 本品药材来源较复杂,属于败酱科的败酱草,仅在民间应用,不见市售。

 药方选录编辑

 1 治疗肠痈之为病 其身甲错 腹皮急 按之濡如肿状 腹无积聚 身无热 脉数 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败酱草五分上三味 杵为末 取方寸匕 以水二升 煎减半 顿服 小便当下(《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

 2 治疗产后恶露七、八日不止:败酱草、当归各六分 续断、芍药各八分 芎藭、竹茹各四分 生地黄(炒)十二分水二升 煮取八合 空心服(《外台秘要》)

 3 治疗产后腰痛 乃气血流入腰腿 痛不可转者:败酱草、当归各八分 芎藭、芍药、桂心各六分水二升 煮八合 分二服忌葱(《广济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