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如何保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古书如何保存?,第1张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

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扩展资料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做“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

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古籍

zhuāng

<名>

(形声。从衣,壮声。本义:行装)

同本义 [baggage]

装,裹也。——《说文》

橐中装。——《史记·郦生陆贾传》

简元辰而俶装。——张衡《思玄赋》。注:“束也。”

顾形影,自整装。——《文选·傅毅·舞赋》

于是约车治装,载卷契而行。——《战国策·齐策四》

为装遣荆轲。——《战国策·燕策》

又如:装囊(行囊,远行者携带的袋子);装束(束装,整理行装)

服装 [outfit;clothing;clothes]

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童装;春装;夏装;冬装;男装;女装;猎装;学生装;军装;古装;装束(衣着穿戴)

亦泛指物品 [clothing and other articles of daily use;dowry]。如:装送(嫁妆);装遣(嫁妆);装资(置办嫁妆的费用);装新(穿戴结婚时的礼服和饰物)

服装的式样 [style of dress]。如:西装(洋装)

书籍装订的式样 [the style of the bookbinding]。如:平装;精装;线装

zhuāng

<动>

装饰;打扮(指一般的装点)[dress up;attire;deck]

体美容冶,不待饰装。——《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千金装马鞍,百金装刀头。——唐·杜甫《后出塞》

宝装屏风。——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装柳(给死者穿衣前,摆顺理平其手脚);装奁(女子梳装用的镜匣);装背(装裱书画)

装作,假装 [pretend;feign;make believe]

也不言语,只装鬼脸。——《红楼梦》

今人做诗,多爱装造言语。——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

又如:装煞臭幺(摆臭架子);装套子(设置圈套);装腔(说假话装得若有其事的样子)

装载 [load]。如:装车(将货物放置于车);装放(装载,安放);装船(将货物装入船舱)

装配;安装 [assemble;install]。如:装折(装修设备);我们家家户户都装了电灯;装修(指房屋中所安装的门窗橱壁等设备)

贮放;藏 [hold;store]

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史记》

运载 [carry]

私奴装粮食来。——《晋书》

修整书画 [mount;decorate]。如:装池(装裱古籍或书画;也指古藉书画的装潢);装轴(书画裱托后,在纸尾加横轴,使于舒卷或悬挂);装潢(装璜。装裱字画)

装入;放进 [put into]

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唐·陈陶《水调词》

装扮

zhuāngbàn

[disguise;masquerade]∶化装

装扮成黑人

[dress up;attire;deck out]∶打扮

装备

zhuāngbèi

[equip;fit out]∶配备

装备一个消防队

[equipment]∶配备的东西

全套装备

装裱

zhuāngbiǎo

[mount a picture,etc] 装潢裱贴

装裱字画

装点

zhuāngdiǎn

[decorate] 装璜点饰;布置,整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毛泽东《大柏地》

装点衣物,准备行装

装订

zhuāngdìng

[binding;bookbinding] 把分散的单页书、纸或单行本杂志等装裱帧订成本册

装璜

zhuānghuáng

[mount;decorate] 装饰物品

装璜门面

装璜

zhuānghuáng

[mounting] 物品的装饰

糖盒的装璜十分讲究

装货

zhuānghuò

[freight]∶装载货物

在码头上等待装货的船

[load]∶添货

往货架上装货

装甲

zhuāngjiǎ

[armored]∶装有防弹钢板的

装甲汽车

[armor]∶用以抵御炮火,尤指保护舰船、坦克和飞机的钢板或者铁板

装甲车

zhuāngjiǎchē

[armored car] 常安装机枪和轻型火炮并装有防弹钢板的汽车或列车

装假

zhuāngjiǎ

[feign] 装出假象,掩盖本相;赴宴时矜持客套,不多吃

你的饭量我还不知道吗,你就别装假了

装具

zhuāngjù

[army appliance] 部队的战勤装备物资和器具

装老

zhuānglǎo

[graveclothes] [方]∶寿衣;为老年死者穿寿衣,因讳称“死”而用“老”字

装殓

zhuāngliàn

[dress and lay a corpse in a coffin] 把死人装入棺材里。亦称“入殓”

装聋作哑

zhuānglóng-zuòyǎ

[pretend to be deaf and dumb] 故意装成什么都不知道

装模作样

zhuāngmú-zuòyàng

[be affected;put on an act;attitudinize] 故意做出种种恣态

从来都不真诚,总是装模作样

装配

zhuāngpèi

[assemble;fit together] 把不同的部件组合成一可以操作的整体

装瓶

zhuāngpíng

[jar] 装入大口玻璃瓶,以便保存(如水果)

装嵌

zhuāngqiàn

[inlay] 装饰,镶嵌

装嵌宝石。——《广东军务记》

装腔作势

zhuāngqiāng-zuòshì

[be affected or pretentious;strike a pose] 比喻故意做假的虚伪情态

装穷

zhuāngqióng

[poor-mouth] 以贫穷作为挡箭牌或作为借口

装傻

zhuāngshǎ

[ass;act dumb;play to be naive or stupid] 像傻子那样行为

装设

zhuāngshè

[fix] 安装;装置

装设电灯

装神弄鬼

zhuāngshén-nòngguǐ

[mystify] 本指巫觋或乩童代替鬼神示意的动作。后比喻故弄玄虚

他装神弄鬼糊弄人

装饰

zhuāngshì

[decorate;dress up;embellish;trim;grace] 指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的化妆打扮

交语速装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装饰

zhuāngshì

[decoration;ornament] 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造型的轮廓和雕刻装饰

装束

zhuāngshù

[dress;attire]∶穿着、打扮

装束朴素

[pack]∶束装;整理行装

装睡

zhuāngshuì

[play possum] 假装睡着

他们一给你吸毒,你就装睡

装死卖活

zhuāngsǐ-màihuó

[act shamelessly] 耍死狗

装蒜

zhuāngsuàn

[pretend not to know] 装腔作势或假装不知道

装孙子

zhuāng sūnzi

[pretend to be pitiable] [口]∶装可怜相

装填

zhuāngtián

[load;ram] 装入;填入

用手指往烟斗里装填烟丝

装相,装相儿

zhuāngxiàng,zhuāngxiàngr

[put on an act] 装模作样

装卸

zhuāngxiè

[load and unload]∶装载与卸运

老师傅干了几十年装卸

[assemble and disassemble]∶安装上与卸下来

他能装卸电视器

装卸工

zhuāngxiègōng

[stower;docker;longshoreman] 搬运工;装运、搬卸货物者

装修

zhuāngxiū

[fit up (a house, etc)] 房屋主体结构完成后的内部设施安装及墙面作业;房屋交付使用后的进一步装璜美化

装修居室

装佯

zhuāngyáng

[affectation] [方]∶假装;弄虚作假

装洋蒜

zhuāng yángsuàn

[feign ignorance] [口]∶装腔作势;装糊涂

装样子

zhuāng yàngzi

[put on an act;do sthfor appearance] 假装一副情态;装模作样

他对音乐的爱好只是装样子

装窑

zhuāngyáo

[encastage] 将陶瓷工件装入窑内,以备烧制

装运

zhuāngyùn

[shipment;loading] 装载并运输

装运货物

装载

zhuāngzài

[loading] 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资]

装帧

zhuāngzhēn

[binding and layout (of a book,magazing, etc)] 装潢裱饰书刊

装置

zhuāngzhì

[installation;unit device] 机器、仪器和设备中结构复杂并具有某种独立功用的物件

暖气装置

装置

zhuāngzhì

[install;fit] 安装

仪器已经装置完毕

装作

zhuāngzuò

[play;act;let on] 假装

装作疲倦

装作高人一

线装出现的并不是很早,用所谓的“胶”(按照粘贴药剂理解吧)其实更早一点,当然不是现代那种 。现代的胶和过于酸化的纸张,导致现代书籍的寿命和古籍寿命完全没法比。在线装出现以前,用到粘贴剂的大概有这么几种:卷轴装:3-10世纪的主要装帧形式。基于纸本说,纸本从现存的藏经看,有的是将印好行格的纸一张张接起来,就是粘;旋风装:按照黄永年先生《版本学》里的理解,和经折装非常接近的样子。经折装:把连接成长条的经卷按一定宽度折叠起来,又称梵册。粘接需要用浆糊;粘叶装:佛典的一种装帧形式,将书叶对折,书根涂上浆糊,一叠一叠粘起来;蝴蝶装:和现在的线装反着折,书脑处需要粘贴;包背装:折叠方法和线装一样了,书脑处或订纸捻,再把书衣裹在外面,是要粘的。总体来说,传统古籍用的胶都是便于清除的,换言之,都是可以拆开重装的。蝴蝶装时代的书,到了线装时代就多被修缮重装,这也是蝴蝶原装保存极少的原因。相关可参考杜伟生老师的《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因为书籍装帧用的胶水(即化学合成类胶)是现代才出现的。线装是明朝中叶出现于明朝中叶,其实更早时候的包背装、蝴蝶装、册页装(旋风装经折装都算是它的过度)才是主流。之所以你看到的都是线状,除了更易保存之外,跟明清时期书籍印刷数量大幅增长也有关。

装裱拼音:[zhuāng biǎo]

装裱是装饰书画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的专称叫做“裱背和裱面”,亦称“装潢”,又称“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

中文名: 装裱

外文名: Mounting

别名: 裱背,装潢,装池

定义: 装饰书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

来源: 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

碑帖:

石刻、木刻法书的拓本或印本,多做习字时临摹的范本。

装治:

1整理行装。

2装裱古籍或字画。

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文献修复师队伍,配备了专业的文献修复工具和先进的文献修复设备,可提供古籍、档案、经书、字画、手稿、报纸、地图、拓片等纸质文献的修复服务。在对破损文献进行手工修补、装裱时,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规范,“修旧如旧,宁浅勿深,宁薄勿厚”,选取的修复方案具有“可逆性”。公司的文献修复服务得到多位资深文献修复专家的认可。公司曾多次承接国家级、省级图书馆、档案馆古籍、档案、字画等纸质文献的修复项目,受到了用户及社会媒体的统一关注和好评。

有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如下:

1金陵科技学院:全国第一所开设古籍修复本科专业的高校。

古典文献专业,下设古籍修复、文献保护两个专业,授课基本相同,完全性古籍修复、字画修复装裱。

在金科院,古籍修复专业属于人文学院,文科专业。题主是理科生,那本科阶段算是与金科无缘了,当然你也可以进金科,然后再转专业(这可就折腾了哈,不建议这样做)若真心想学,可以在本科阶段好好准备,毕业时考研,选中大(偏实践)或复旦(偏理论),古籍修复对理科生挺欢迎的,尤其是个子高的男孩纸,哈哈。

2南京艺术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瓷器修复、字画修复装裱、古籍修复。

3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第一所职校内开办古籍修复专业的学校,主要偏向实践。

4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于2015年正式招收、联合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向研究生偏重实践。

5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

6北京市首都联合职工大学:(与国家图书馆合作,由国家图书馆员工亲自任课,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重大维修成果,如四库全书、敦煌遗书、永乐大典等。培训一批技术性的人才。

7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古籍装帧与修复技术》为主干课程,现为上海市市级精品课程。

8天津市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与天津市古籍保护中心签署合作办学协议书,联手培养古籍修复专业人才。

历代装裱名著:

《装潢志》——周嘉胄 著

全书共分四十二题,对揭洗、修补、全色、镶嵌、覆背、上下壁、安轴上杆、上贴、加绳圈、贴

签、襄函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说明了装裱书画碑帖的各种技术、格式、设备、工具等,叙述的先后体

现了装裱的工艺过程,阐述最为系统和全面。

《赏延素心录》——周二学 著

本书从九种古籍中录了有关装裱的章节,依照唐、宋、元、明、清的时代顺序排列。文中介绍了

许多装裱和修补破画的经验,兼及画叉、画案和画匣的形制。它与《装潢志》可称为书画装潢学方面

最具代表性完整性的姊妹篇。这两卷书,篇幅不长,但都精而不苛,简而又要法尽精到,悉有成效,

诚墨宝金汤,绘事干城,是中国明清两代装潢技艺的宝贵总结,一向为装裱家所手自传抄,视为双壁

,奉为圭臬。

《历代名画记》——张彦远 著

书中对装裱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对如何组装书画,如何煮糊、修补、装轴等作了言简赅的

论述,开装潢学之先河,其论著为世所重。

《画史》、《书史》——米芾 著

书中从正反两方面来阐明装裱经验,主张用纸托画褙画,反对用绢褙画;主张裱好的书画要以时

卷舒,适时收藏,否则容易损坏,反对轴身过重,指出用檀木作轴杆,中间宜刳空,以免轴重损绢;

强调牛角不宜作轴头,那样会有湿臭气;主张用丝线编织成狭而扁平的带子轻轻的缚画,以免损画。

他的装裱理论都是经验之谈,切合实际而又精细入微。

《齐东野语》为我们提供了南宋绍兴内府书画的装裱格式。在很多方面是值得今天学习和继承的

《宋史·职官志》中“官告院”部分,向我们提供了宋代官员委任状的装裱格式。其中,装裱的

精致和丰富多变,能给我们以有意的启示。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 著

《清閟藏》——张应文 著

节录部分记述了装裱古书画所用的纸和绢,对我们研究古书画的鉴别和修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宋代米芾关于装裱的理论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长物志》——文震亨 著

本书节录介绍了法糊、装褫定式、裱轴、裱锦、藏画等,其中关于画匣、悬画月令的说明颇有新

意,还能帮助我们了解书画名家和著名法帖。

《小山画谱》——邹一桂 著

书中关于矾绢、矾纸、用胶矾的介绍,是我们修补古画必备的知识。

《装潢短论》——博采众书

《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 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年5月 第一版  1993年9月第二版

1997年1月第7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最新款式200例》——田淑国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  2001年

7月第一次印刷

《书画装裱技艺辑释》——杜秉庄、杜子熊 编著 画出版社 1993年8月第一版  1997年

4月第3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大全》——杨正旗 著 山东美术出版社 1997年9月第一版1998年8月第二次印刷

中国书画装裱简史:

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工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的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

族文化遗产,传播人类精神文明,都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绘画、文字,大都给制在器物上,镌刻到石头、金属、兽骨以及竹木上,给收藏和传

播带来了很大困难。当缣帛(后来的纸张)问世后,绘画技法才得以施展与提高,文字也由单一的实

用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缣帛的发明,无疑是推动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促使装裱工艺降生的重要物

质条件。而丝织、造纸与书法、绘画的相互作用,又导致了装裱工艺的升华。

如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而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

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后来的长

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裱背和装饰书画的技艺经过不断的探索、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

颇具特色的优良传统。这是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工艺遗产极其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亟待我们加以

整理、继承和发展。

一、秦、汉时代书画装裱艺术的出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不久,

这个短命的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覆灭了。

在楚汉相争中那位斩白蛇而起的刘邦,终于建立了西汉政权。西汉隶书发展,立碑之风盛行,传

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洋洋大观,灿若星辰。

秦汉绘画艺术是,包括壁画、漆画、画像砖、木板画、木筒画、帛画等。比前秦都有发展。在艺

术表现上,力求抓大貌,大势上也能处理较大的场面,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形象,但这个时期的绘画尚

处在稚拙阶段,还缺乏深入精致的表达能力。

秦、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用竹做的叫“简策”,用木做的叫“版牍”。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

确的认识。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

,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台湾刘向《别录》中说:“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

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一根竹片叫做“简

”,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单位,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就叫做

“策”,“策”字也可以写成“册”。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

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以“篇”也

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这叫做“笔”,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这叫做“削”。简策使用

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

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

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经》等书

,就是写在简策上的。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

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

前面,我们已对旧中国国时代的帛画做了介绍,这里专门对帛书进行介绍,从中会发现书画装裱

艺术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和它那不易被人发现的足迹。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因帛也有缣、素等名称,所以古人也有称帛书为缣书、素书的。简

策和帛书有时并称,例如在《墨子》中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孟。”

帛书与竹简并行使用,直到东汉时代。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国家图书遭到破坏,军人把帛书拿来

做车篷、提囊、口袋,可见当时已经为数不少。三国以后。纸逐渐通行,帛书渐少。帛书的普遍使用

大约在旧中国国到三国之间,七八百年之久。

帛是丝织品,质地轻软。在织出的长匹上面写字,可以根据文章的长短随意剪裁,随意郐卷。比

体积庞大、笨重的竹、木简要方便得多,实用得多了。

《汉书·食货志》记载:“大公为周立九府园法,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可知古代

的帽为二尺二寸宽。汉代仍沿袭古代制度。《流沙附简·二器物类》中记载:“任城国亢父缣一匹,

幅广二尺二寸,长四丈……。”缣帛广二尺二寸,简书二尺四寸,把简书和帛书的卷轴陈列在书案上

,形式是很直辖市的,当然一卷简书和一卷帛书相比,体积不同,卷内抄写的文字也不同。

帛书的形式发展到汉代,越来越考究了。那时有专门供写书用的缣帛,而且在上面还织有花纹、

淡雅的图案,为书写方便还织有或画有红色或黑色的界行,人们称之谓“朱丝拦”、“乌丝拦”。

简书编简相间,中有缝隙,不适于用来抽图。帛书可以避免这种缺陷,很适用于绘图、制图,《

汉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由此可见,帛书在当时极为流行。

帛书为使用方便,用竹策装在其首、尾,这样帛书就形成了卷,装在首尾的竹策、木板等,便成

为最原始的“轴”。当人们打开帛书放在案几上时,查阅十分方便,若在装好的帛、作画更为

方便。从人们便于阅读、著书、绘画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初的书卷问世了,同时书画装裱的真正雏形

,已经在帛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

据了解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币十分贵重,所以不易普遍使用。因此现在留下来的帛书

不多。1934年长沙楚墓中发现一件,叫做“缯书”,四方形,文字共有900多个。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

墓发现一大批帛书,共有十多种,约计20多万字,均用墨笔篆字或隶字书写。有《志子》、《战国策

》、《易经》等著作。由此可见帛书的一般情况。

“经卷”历史上称为“经”,主要是指儒家经典,是经孔子思想为主要内容。2000多年来被称为

封建社会的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一直被遵称为“六经”或“

五经”(《乐》经已经失传而不算在内),凡抄录“六经”、“五经”的卷被称为“经卷”。

原来的经卷是抄在帛上的(也称为帛书),《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耿昌《月行帛图》二百三

十卷;兵书略有记载,《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吴孙子》八十二篇图九卷。这些可以卷舒的经

卷、图册,为了保护和使用,都是用织物为底子做成可以舒卷的卷子,这些卷子是用绢、帛、布、粗

麻等上浆,有装背之说。这便是最早的装卷。虽至今并无详细文字记载,但中国书画装裱已经形成。

纸的发明:用帛代简,虽有许多优越之处,但却贵而难得,不易普遍使用。这就需要有一种价廉

易得,既能保持简策和缣帛的优点,又能避免它们缺点的东西来做书写、绘画的材料。于是人类期待

已久的纸,在各种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运而生。

纸是我国劳动人民首先发明创造的。纸的发明在我国文明史上,以至世界文明史上意义十分重大

在我国古代,由于造纸原料的不同,对纸的解释也不同。东汉许慎著的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

字》中对丝织纤维所造的纸做了这样的解释:纸,絮一也,“”字下说“淌絮箦也”,“淌”字下

说“水中去絮也”,“絮”是“敝绵也”。汉代所说的绵就是丝绵,所以絮就是不好的丝绵。“箦”

是竹席子。把这些字的意义连起来看,纸就是在水中漂丝绵时,将丝绵在竹席上捶打,而留在席上的

坏丝绵。这种粘在席上的坏丝绵往往干了以后成为一张薄片,把这种粘在席上的薄片加以利用,而成

之为纸。

纸,古书上也有记载。《后汉书·蔡化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谓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人。伦乃造意,用树皮、麻头及破布、旧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

秦上之。帝善其能,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这段记载,对于采用植物纤维造纸

的发明时间、发明人可以说介绍的是非常明确清楚了。

纵观汉代是简、币、纸并存的时代,似以简、帛使用最普遍。三国以后纸的使用渐多,至晋最盛

行,东晋以后纸已完全代替帛的使用。纸的发明,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燕尾服,起的作用是无法估量

的。

当时的纸是有黄檗汁染过的(黄檗,落叶乔木,木材坚硬,供作建筑材料等用,茎可制**染料

,树皮可入药。又名黄柏),染过的纸颜色发黄,故称为黄纸。用黄檗汁浸染,是为了保护书籍,因

为黄檗汗液中的化学万分可以使纸长年防蛀,这种方法又称为“入潢”。我国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用黄

檗保护书籍了。二世纪末叶刘熙所著《释名》内已说:“潢”是“染纸”,三世纪以后就很流行了。

西晋荀勖整理汲冢竹简后,在《穆天子传》序中提到用黄纸代替竹简,指的就是这种纸。而五世纪的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求》中有“入潢”一节。更加详细介绍用黄檗汁染纸的方法。

初期用纸写书的形式,模仿帛书的样式把纸张粘成长卷,用捧作轴,粘于最后一幅纸上,以此为

中心卷成一束,称为卷轴,所以这种制度就叫做卷轴制度。每张纸上要画上边拦和界行,以便于书写

,因而也有乌丝拦、朱丝拦之称。每一纸卷用纸从二幅到几十幅不等,每幅纸又叫做想方设法或幅。

为了保护纸卷,大约每五卷或十卷用帙包裹起来,也有的盛之以囊。当时的书,是用毛笔濡墨进行书

写的。这种连粘成的长卷,用捧作轴,用毛笔进行书画,和今天的横披、手卷又有何异,笔者认为,

这就是中国书画装裱艺术的开端。

装裱画与材料

书画作品的皴平方法、装裱方法及装裱画和装裱成品材料ZLO019 本发明涉及一种书画作品的皴平方法

和一种装裱画的方法及用该方法得到的装裱画和装裱画用的成品材料。

本发明亦可解决如下两大问题:

1、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期待自己也能对自己的作品简单象字画装裱师一样地进行艺术装裱的热望。

2、改变了人类近千年来装裱传统,大大地提高了装裱的精度与决定性地突破了其表现的局限。

优势:本商品所独具特色的成品材料加上原来世界上已经流行的同类商品就能轻易地变化成为

多出几十倍以上的不同画框,与像框装裱形态的新商品,如果再加上多种颜色的设计与变化的搭配,

就会比同一个画框得出多出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商品。它的商业价值不仅可观,而且回收资金的速度

很快,也是最安全最快的投资选择,可以说是没有风险且回报可观的巨大持久性的投资事业。

古画揭裱当慎重

收藏书画的朋友,时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古旧书画的揭裱。大多数的书画收藏者购得古旧书画后,

便很随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这是断然不可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一件古旧书画作品的成全与毁坏

以及寿命的永暂。

古旧书画能不重新揭裱的尽可能不要揭裱,因为每揭裱一次,要经过热水闷烫、清水淋洗、化学

药品洗霉去污和修补、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费很多时间,这些无疑会使古旧书画大受损伤。所以古人

曾说古旧书画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烂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旧书画,尤其是具有珍贵文物价值的古旧书画,一定要找那些经验丰富、技艺高超又认真

敬业的装裱师。北京、上海、苏州等地都有专业的书画装裱店和技艺上乘的装裱师。如北京琉璃厂的

荣宝斋是国有企业,负有保全救护文物的责任。他们接到古旧书画,须经过研究讨论决定如何揭裱后

才分配专 人操作。切不可为了图省事省钱就近找技艺平庸的人揭裱。清代书画鉴别名家陆时化在其所

著《书画说钤》一书中说:“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

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此实为经验之谈。

另外,珍贵的古旧书画揭裱前最好拍照或录像,以备揭裱过程中毁坏而诉诸法律的凭证。

中国画的装裱

中国古代绘画最早大多画在帛和绢上,后来更多的画在宣纸上。因宣纸质地薄软,容易破损和皱折不

平,为了便于观赏和收藏,必须加厚加固,古人开始在画心背面托裱麻纸、布帛等材料称之“裱褙”

。为了使裱件典雅美观,画心四周镶上绫、绢等丝织品。破残污损的古画哪怕是已经支离破碎,只要

经过能工巧匠的揭裱便能使之恢复原貌并能延年益寿。保护国家文物使名人真迹能流传百世,应归功

于神奇的装裱艺术。装裱的款式,可分为悬挂款式与案头款式两大类。悬挂款式又分为镜片、条幅、

横披、对联、屏条、通景屏等,案头款式分为手卷和册页。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其工序方法也不

相同,下面介绍最基本装裱工艺的工序和制作过程。装裱工艺大致可分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

许多小的工序。第一部分为定型备料,包括制浆糊、托复褙、托染绫绢等。第二部分上浆托纸,包括

调试浆水、配托纸、润画心、上浆托纸、刷浆口、上墙绷平晾干。第三部分裁画心、下料,包括画心

下墙,取正方裁、量裁镶嵌材料。第四部分画心与镶嵌材料的组合、定型,包括镶局、镶牙子、镶边

、镶天头地脚、卷边或沿边、上钉角等。第五部分复画上背,包括配复背纸、裱件的闷水润性,刷复

裱上画和排平,加辅料、上墙、绷平。第六部分最后完成,包括下墙、打蜡、剪边、装天地杆轴,挂

网结带。由于装裱的类别和款式不同,它们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异,而每个装裱师的经验、习惯手法

各异,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装裱艺术又是一门工艺性强的专门技术,而且需要实际操作,反

复实践才能逐渐掌握。这里只能简要谈几种最基本的、简单易行能自己动手托裱的方法。

书画装裱

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在宣纸和绢素画,

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只有经过托裱画心,使之

平贴,再依其色彩的浓淡、构图的繁简和画幅的狭阔、长短等情况,配以相应的绫绢,装裱成各种形

式的画幅,使笔墨、色彩更加丰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艺术性。

沿革书画装裱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帛画、缯书,至西汉即有装裱的绘画出现

。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端,装有扁形木条,系有丝绳,木条两端还系有飘带。南北朝

时书画装裱多赤轴青纸,著名裱工有范晔、徐爱、巢尚之等人。书法家

虞□还著有装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织锦装书画,格调堂皇,高手辈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设

“论装背裱轴”一章专门论述有关装裱事项。

宋代因书画繁荣,装裱亦获空前发展,多用绫绢作裱料,装裱样式丰富多采。北宋宣和年间,装

裱多是画心上下镶隔界,不镶绫边,周以古绸绢边栏之,称宣和裱。此时画家米芾兼善装裱,著《论

鉴赏装裱古画》一文,颇有建树。元代宫廷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装裱书画。

明清以来,随文人画大兴,以素绢或浅色绢作裱料的装裱逐渐增多。出现了地区性的装裱中心,所

裱书画因绫绢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苏(江苏)裱等

。明代周嘉胄撰《装潢志》一书,论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国的书画装裱技术还传至日本、朝鲜,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

工具和材料装裱书画需要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工具主要包括:①工作室,要求宽畅明亮通风。

②案台,以坚实的木材做成,用朱红油漆罩面,使之光滑平整。③大墙或壁,分木板墙和纸墙两种,

前者适用于气候潮湿之处,后者多用于干燥之处。要求平整、光洁。④裁刀,用于裁切纸、绢、绫、

锦的材料和挖配、裁画心及修补破洞。其刀刃锋利平直,呈马蹄形,又名马蹄刀。⑤裁板,用于裁切

之垫,多以质细纹直的椴木、银杏木或柳木为之。⑥裁尺,用于裁切画心材料时作界尺之用,多用楠

木、杉木制成。⑦棕刷,用树棕编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⑧排笔,由几

支乃至20余支羊毫笔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浆糊。⑨竹启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剑形,前部薄而光滑

,尖端半圆形,后部粗厚。⑩针锥,用于扎眼、转边和排毛等。

砑石,用以砑磨画背,以质细光滑的鹅卵石为之。另外还有浆油纸,水油纸等。

材料主要有:①纸,多用生宣纸,一般用作托画心,托绫绢或配覆背等。②绢,是平纹织物,用蚕

丝织成,有粗细之分。③绫,亦用蚕丝织成,并织有各种图案,多用于裱幅的天头、地头、隔水等。④锦

,丝织物,多为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册页封面、轴幅锦眉和边框等。⑤浆

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剂。用去掉筋麸皮的淀粉或上好面粉打成,打浆时需放入适量明矾,以防以后虫

蛀。⑥颜料,即中国画颜料,用于染制纸、绢、绫及为破损的画心补色等。⑦胶矾水,用胶和明矾及

水三者混合而成,用于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纸绢质地。⑧轴头,用在挂轴式和手卷式的装裱中。前者多

用紫檀木、红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属等制成,呈蘑菇头等形状;安装在地杆的两端,既起到装

饰作用,又便于画卷悬挂。后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属等材料为主,圆形装于卷尾的上下两端。⑨画杆,

分天杆、地杆,以杉木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杆要一定重量。⑩绳、带、别,用于捆扎别紧裱物。另

外还须备有一些化学药品,加高锰酸钾、草酸、过氧化氢、丙酮、乙醚等,用于清除霉迹、污迹等。

工艺装裱有—套完整工艺过程,操作时须按要求进行。其过程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①托

绫、绢,将绫绢正面合案铺平,用排笔蘸清水将其刷透,后用干毛巾将水份吸干,使绫绢紧绷案面,

平直无皱,再刷浆糊,后将卷好的纸对齐绫绢,边展托纸,边用浆刷刷实,完后再以棕刷排实,揭去

,晾在墙上。另外还可将颜料放入浆糊中调匀,刷至绫绢,上纸,晾干,即连托带染色,称浑托。②托

镶料纸、裱背纸,大多托3层。先将第1层纸铺开,用稀浆水将纸刷平刷匀,加托第2层,对齐边口,展

纸,刷实。再用浆水加托第3层,步骤同上。3层托好后,再用棕刷刷一遍,晾干。③染材料,将颜料

及胶用水浸泡化开,把所染纸绢绫反扣在画案上,往上刷颜色水,要均匀,先刷托纸,后刷纸绢绫的

正面。后上墙晾干。接着托裱画心包括:①湿托法,用于不掉色的画心。把裁方的画心反铺于画案,

润潮展平,上浆水,沿画心四边刷上局条,后把托纸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纸。②平托法,用

于易扩散或掉色的画心。其法是托纸上刷浆水,画心覆其上。有飞托、覆托之分。再进行镶覆和砑装

,包括:①镶覆,将托好的画心裁去多余的局条,再在画心四周镶覆上所需要的圈档、上下隔水、天

地头、惊燕,绫小边或通天小边等各种材料,然后在其背面刷浆水,粘上覆背纸即可。②砑装,砑,

即对覆背后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洁柔软。装则指在裱好的画幅上,装配天地杆、轴头、在杆上

钻,穿绳,以便悬挂等,至此装裱工作全部结束。

形式亦称品式。主要有:①条幅,因是垂直悬挂,又称挂轴,或轴。自上而下包括天杆、天头、

惊燕、上隔水、圈档、画心、下隔水、地头、地杆、轴头等,一般为天头大、地头小。②长卷,也叫手

卷,简称卷。由天头、副隔水、前隔水、绢边、引首、画心、后隔水、题跋纸心、拖尾等组成。③册页

,首尾相连、折叠而成,其形式类似画册,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首尾为硬面包锦,内有边、画心

、分心等。册页有多种样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开版的称蝴蝶装,上下翻折,向上开版的为推蓬装

等。另外装裱幅式还有屏条、对联、横披等。

参考书目

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文物出版社,北京,1980。

书画装裱书画装裱的形制及品式

中国书画装裱的对象,可概括为轴、卷、册三大类,这些按照画件形体规定的式样即为装裱形制。而

每一类中不同的装裱式样又称品式或装式。即是同一形制中,也还有相对独立的装裱形式,如轴类之

对联、屏条等。另外,尚有暂不归类的横披、镜心等。

(一)立轴

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悬挂在厅堂正

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

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

、绫镶绢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

(二)屏

屏亦称扇屏、屏□(此字上为“户”部,下为“衣”部)。并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炕屏、卧

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原为用于遮挡、装饰的实用物,通称屏风。其正面粘贴绢画

。而屏条是在立轴的基础上,将竖幅形式与屏风相连的特点结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组为单位的独立装

式。

屏主要分为屏条和通景屏。

(三)对联

对联亦称楹联、门联、字联、书联、对子、门对、楹贴。双行长句还称龙门联。

对联是由二条字数相等、内容相连、画心尺寸与装裱规格完全相同的书法作品而组合的。排挂时

,右为上联(亦称出句),左为下联(亦称对句)。二条为依副。

(四)卷轴

卷轴亦称手卷、横卷、轴卷、横轴、横看、手轴、卷子、行看子。横式装,是一种古老的装潢形

式。卷轴体积较小,轻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头,不便张挂。

卷轴是由天头、隔水、引首、尾子将画心连接而成的。其装式虽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规

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轴一般分为: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和卷背。

(五)横批

横批亦称横挂。横式装。横批解决了横幅书画不便张挂的矛盾。

(六)镜心

镜心亦称镜片。以夹放在镜框内而得名。与早期的屏风画,以及清宫的“贴落”(一种贴在宫殿

墙壁上的简易裱件)同属一种类型。横、竖式皆可。是一种简易、方便的装式。

(七)册页

册页亦称叶子。是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式。

册页的装式主要分为:蝴蝶装、推篷装、经折装、平开册页、转边册页等。但无论有几种,均不外乎

横竖两种类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