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是现在的哪里(广西是南蛮还是百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百越是现在的哪里(广西是南蛮还是百越),第1张

百越是现在的哪里

百越是指现在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局部零散分布还包括湖南、江西及安徽等地。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句吴、于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历史沿革:

在先秦古籍中,对南方沿海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

这些部族在先秦时期曾存在过璀璨的高度文明。近年来的考古研究实证表明,百越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广西是南蛮还是百越

广西地区古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历史上有岭南,广南,桂林,桂州,百越,苍梧。

广西壮族自治区距今5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就有柳江人、白莲洞人活动。广西最早的人类在史书中称百越或百粤的原住民。壮族就是古代百越部族西瓯和雒越支系的后裔,是广西最早居住的民族。

远古时期,广西就有苍梧古国,与同时期尧舜并存,春秋战国时期,广西地区被称为百越,秦始皇征服以后设桂林郡、南海郡以及象郡,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9个郡。魏晋南北朝时,梁国设广西为桂州郡,唐朝时广西地区,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两宋时设广西为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到了元朝广西被设置为广西行省,广西的名字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并一直沿用至今。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广西远离中原,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和广东一起被称为“南蛮”之地。周朝统治者为促进百越地区与中原的交流,在岭南地区设置了“楚庭”。这一时期,中原各政权并没有对该地区有实际的控制。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桂林郡的全部,以及南海郡和象郡的一部分,即今日广西的地域范围。秦朝灭亡,赵陀独立建南越国时期沿袭秦朝郡县辖制,西部有所扩展。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今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属广州,归广州刺史部管辖;南部北海市、玉林市、钦州市跟今广东省的湛江市范围一道属交州,归交州刺史部管辖;北部桂林市、贺州市与今广东省的韶关市范围一道属于荆州,归荆州刺史部管辖。

南朝梁国置桂州于苍梧郡。隋大业三年,隋炀帝取消州,恢复秦朝的郡县二级制,州治下的郡直属中央,今广西地区分属多个不同的郡。

唐朝贞观元年,唐太宗设贞观十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与今广东、海南、越南北部地区一起隶属岭南道。五代十国中后期,今广西中部和东南部属南汉国,北部属马楚,西部属吴权交趾。

宋朝将广南路分成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日后“广东”、“广西”之名即由此而来。

宋朝初期在岭南恢复“岭南道”,后来改为“广南道”,继又把“道”改成“路”。宋至道三年将广南路一分为二,设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其中,广南西路包括今日广西全境,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广西”之称由此而来。

元朝大部分时候,岭南地区和海南岛没有单独设置一级行政区划,而是将原宋朝广南东路辖区归江西行省管辖;原广南西路划归湖广行省管辖,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广东省雷州半岛,都归湖广行省管辖。

元朝末期,设“广西等处行中书省”,是广西建制“省”开始,以后一直设“广西省”。

明朝初期,两广与江西、湖南分开。由于广西壮、黎、瑶三个民族反明起义猛烈,明朝皇帝朱元璋采用分而治之的办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及广西门户钦、廉州划归广东。清朝及中华民国也大体上沿用明的区划。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1951年至1955年,钦州、廉州从广东划入广西。1952年,怀集从广西划入广东。1955年至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东。

1958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西;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78年起,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定为12月11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

——广西

百越族是炎黄子孙吗

答:古越属于炎黄子孙。

炎黄子孙是华人的自称。"炎"指炎帝,以姜水成。"黄"指黄帝,以姬水成。炎黄二帝为中华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

真正把黄帝华夏始祖之地位确立下来的是司马迁。翻开《史记》,第一位进入我们视线的人物就是黄帝。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圣贤明君是黄帝子孙,而且秦、晋、卫、宋、陈、郑、韩、赵、魏、楚、吴、越等诸侯们也是黄帝之后,甚至连匈奴、闽越之类的蛮夷原来亦为黄帝苗裔。如此一来,便把各族统统纳入到以黄帝为始祖的华夏族谱系中去了。司马迁坚持大一统历史观和民族观,将黄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杂语”,下启二十四史,对于国人自称“黄帝子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越国,处东南扬州之地,是中国夏朝、商朝、周朝时期由华夏族在中国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尔雅·释言》越,扬也《注》越,扬也。古越族主要分布在北起江苏省,南迄越南的近海地带。今天的广西壮族,是典型的岭南古越族后裔,他们的远祖,是西瓯越和骆越这两个部落。越族或百越族都只是一种泛称。

百越之地为什么是禁区

因为那时候的百越之地,到处都是原始森林,还有瘴气,罕见人烟,占领不占领,真没什么必要,要那一块地,还得派兵驻守,后勤补给也困难,完全是个累赘,所以越国才不会去占领那里,而是向北发展。

春秋末期,允常时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前496年,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前473年,勾践消灭吴国,出兵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势力范围一度北达齐鲁,东濒东海,西达今皖淮、赣鄱,雄踞东南。

前306年,越王无_北上伐齐,听信田姓说客所误,率领大军调头攻楚,不料中埋伏,兵败身亡;由于越王无_没有指定继承人,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各宗族子弟们竞争王位和权位,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扩展资料:

"百越"之称谓源于先秦古籍对南方沿海一带古越部族的泛称,因这些古越部族众多纷杂且中原人对其不甚了解,故谓之为“百越”;越地上的族群又称古越族或越族等。百越有很多分支,包括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众多越族支系。

《吕氏春秋》统称这些越族诸部为"百越",其它文献上也有"百粤"、“诸越”等称谓。“越”或写作“粤”,因古代“越”与“粤”相通,到近代才较为区别。汉朝之后其地改为郡县,此后"百越"这名称不见于史载,"越族"之名也十分罕见。

广东人是百越人后代吗

广东的三大组群如下。一,珠三角一带的广府人,这个主要是被秦国人-黄河流域的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河南人杂交的后代:二,潮汕人,这个主要是楚国的遗民和后代;三,从黄河流域迁徙而来的客家族群。整体上,汉民族都是被发源于蒙古高原及其周边的强悍游牧民族杂交而成。广东人更是不能例外。最后一次对广东人的杂交是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

主要著述(已出版或发表的)有:

▲ 任主要编纂人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6年——1993年版)

《中文详解字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 任主编

《中华古代文化辞典》(齐鲁书社1996版,176万字)、

《中华传统文化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版 180万字)

《3000年世界名言大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5年版)

《箴言博引4000》(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版)

▲ 任编委或撰稿人

《中华古文明史辞典》(王家范主编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版,编委 )

《中国通史词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版 主要撰稿人)

宋 · 欧阳修《六一词》注释(与人合作 见钟振振等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一册,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版 主要撰稿人)

《历代小令词精华》(陆国斌 钟振振主编 岳麓书社1993年版)

《中国成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2011版 主要撰稿人)

《中国风俗词典》(叶大兵 乌丙安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版1990年版 撰稿人)

《中国历史大辞典 · 宋代卷》(邓广铭 程应鏐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版 撰稿人)

▲主持策划:

《京剧文化辞典》(黄 钧 徐希博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01版)

《秦汉文化史大辞典》(林剑鸣等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02版)

《宋代文化史大辞典》(虞云国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06版 并撰稿)

《唐代文学百科辞典》(卞孝萱主编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03版 )

▲ 文学创作:新诗集《记忆之树》(附诗论《门外谈诗》146则。远

东出版社1998版)

《青春的绝响》(李润霞编 主要诗作者。陈思和主编“潜在写作文丛”,武汉出版社2006年版)

▲ 发表于报刊、网络的论文、随笔、书评:

关于《汉语大词典》、《格致镜原》的论文两篇(发表于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研究》)

《当代先锋诗十病》(《文汇读书周报》 8000字)

《新诗的厄运与当代先锋诗》(《文论报 》)

《头朝下生长的树——神农架‘史诗’漫议》(文汇读书周报,7000 字)

《我们的文学聚会》(日本华文刊物、纯文学杂志《蓝》)

《上海‘文革’地下诗与江南文化传统》(《蓝》)

《致一位当代艺术史作者的信》(《零度写作》)

《寒夜篝火边的弦琴与歌唱》(《零度写作》)

《虚幻的“太阳王子”——说说海子》

《对“大师”余秋雨的绝妙剖析 》 (为吴拯修评论集《问教余秋雨》所作序言 10000字 金城出版社2010

年版)

《影影绰绰的“文化大师”余秋雨》

《余秋雨的天方夜谭》

《评余秋雨《笛声何处》的两个荒谬论点》

《驳余秋雨“随”“惰”相通假说》

《余秋雨 “参与文化重建” 的弥天大谎》

《评孙绍振先生对余秋雨散文的评价》

《余秋雨关于“中国文化”的狗皮膏药》

《考察世界文明与超级文化骗子》

《余秋雨自命当代孔子的奥秘》

《否定“四大发明”是自身无知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化基本书目》

《答丁证霖评余英时论大陆史学界六十年》

▲审读文化、文学、古汉语、现代汉语辞典及大中语文教育参考读物、理论刊物等书稿,累计数千万字。

凌姓系承康叔 源起河南渤海

http://teacherzjnucn/learn/special/bjx/058htm

凌姓源流 郡望堂号

一 姓氏源流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二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 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凌氏历史名人

--------------------------------------------------------------------------------

1凌统 2凌蒙初 3凌十八 4凌策 5凌瑚 6凌云 7凌如焕 8凌云翰

人物简介:

1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崇祯年间,官至徐州通判。时农民军蜂起,蒙初曾献《剿寇十策》。崇祯十七年农民军围徐州城,蒙初呕血死。著作甚富。有《圣门传诗嫡冢》、《翼》、《诗逆》、《国门集》;编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另撰有《虬髯翁》、《北红拂》等杂剧。

3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4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5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6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7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请命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凌云翰:明代诗人。

凌姓典故

--------------------------------------------------------------------------------

康叔衍派;周官凌人。

望了渤海;源自周官。

子奇六任1;仲华三绝2。

注释:1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

2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工画人物士女,尤长花卉禽虫,浙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之写生称为“三绝。”

含山不持一砚3;富阳粹解六经4。

注释:3宋代知县凌冲,吴人。少负才名。熙宁间知含山县,律己甚严。秩满,归装有一砚。冲视之曰:“非吾来时物也”,遂还之。

4唐代翰林学士凌准,字宗一,富阳人。有《六经解围》等书。

一针显奇效5;三峡救众生6。

注释:5明代御医凌云,字汉章,归安人。诸生,遇一道人授以针术,治疾无不效,授御医。

6清代学者凌如焕,字榆山,上海人。雍正中,由编修督学湖北,请于三峡水道设救生船,以护行旅。官至兵部左侍郎。

云翰关山雪霁7;玄房拍案惊奇8。

注释:7明代诗人凌云翰,字彦翀,仁和人。有《关山霁月图》诗。

8明代小说家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乌程人。副贡生。蔡祯时,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有初刻、二刻《拍案惊奇》。

扶桑飞上金毕逋;暗水流澌度空谷9。

注释:9明代小说家凌云翰《关山霁月图》诗联句。

人生远游固云乐;何似在家长看山10。

注释:10注见9。

粤语柒头是蠢笨、呆头呆脑的、样子傻傻的话,都是表达骂人的意思。一般用于对方做了蠢事受骂的时候。

扩展资料

粤语,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海外称唐话, 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在标准粤语/粤语广州话中保留有许多古老发音,粤语保留有较多古词古义,措辞古雅,且粤语的许多词语,包括语气助词,都可以直接在古汉语典籍中找到来源。在汉语北方话中,这些古词已被废弃不用或很少用。

粤语中保留有修饰成分后置及倒装等语法项目。而且现代粤语仍然有较高使用在上古汉语中占主导地位的单音词的倾向。一些被粤语使用者视为通俗的字辞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

发音系统: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最多有20个声母,94个韵母。

参考资料:

:粤语

《道德经》、《道家易》、《太一生水》、《文子》、《庄子》、 《列子》、 《六韬》 、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五行》、《九主》、《明君》、《德圣》)、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物则有形图》、《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易传》、

《击壤歌》、《金人铭》、《巾几铭》、(《语丛四》说之道)、《鬻子》、《鬼谷子》、《恒先》、《彭祖》、《三德》、《用曰》、《伊尹书》、《太公》、《辛甲》、《周训》、《凡物流形》、《尹文子》、《慎子》、《素书》、《孙子兵法》、《守白论》、《鹖冠子》、《尸子》、

《行气玉佩铭》、《关尹子》、《子华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管子》 、《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衡论》、《世说新语》、《苻子》、《无君论》、《刘子》、《元次山集》、《王无功文集》、《唐玄宗文集》、《天随子》、《宗玄先生文集》、《化书》、

《玄真子》 、《无能子》、《伯牙琴》、《逍遥咏二百首》、《须溪先生全集》、《易龙图序》、《东坡易传》、《道家佚书辑本十七种》、《郁离子》、《庄元臣文集》、《傅山全书》、《老藏(《老子集成》)》、《各道家诸子典籍注疏》、《道藏》等等。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

-道德经

  一 姓氏源流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九子康叔被封于卫,其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贮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

  二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三 郡望堂号 郡望1、 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清朝未年,天津卫是姓人口最多的地方。

  四 历史名人

  1 凌统:字公绩。三国时期吴国余杭人。十五岁的时候就拜为别部司马,征伐江夏的时候,他作为前锋。曾经与周瑜等在乌林将曹操打败。升迁为校尉。凌统虽然在军营中作了大官,但是他严格要求自己,对待下属也很礼貌,不贪财,重义气,有国士之风。后从征合肥,魏将张辽突然赶到,凌统护卫孙权冲出重围,将士死伤很多,凌统也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孙权很伤心。

  2 凌蒙初:字玄房,号初成。明朝浙江乌和人。

  3 凌十八:广东信宜人。农民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春,在家乡发动起义。任用王晚为军师,凌十八为先锋,率众数千人。咸丰元年率部进攻广西桂林和玉林,打算前往浔州参加金田起义。后来因为前进的道路受阻,未能与太平军的主力会合。广西巡抚周天爵驻守在浔州,派按察使杨彤如和总兵李能臣率军进攻,王晚在战争中牺牲,凌十八率众回到广东化州,后来又回到罗定地区活动。咸丰二年两广总督叶名琛派军将他们打败,凌十八被捕就义。

  4 凌策:宋代工部侍郎,字子奇,泾县人。

  5 凌瑚:清朝时期的画家,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擅长于画士女和花卉禽虫。浙江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的写生称为“三绝”。

  6 凌云:明代御医,字汉章,归安人。曾经遇到一位老道人,传授给他针灸术,治疗疾病很灵验,被聘为御医。

  7 凌如焕:清代学者,上海人。雍正中,任编修督学湖北,请命到三峡水道设救生船,用来保护过往的旅人。官至兵部左侍郎。

  8 凌召文,清朝康熙年的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康熙字典的编修官。

  9 凌云翰:明代诗人。

  10 凌昌焕:字文之(1873-1947)江苏吴江县莘塔镇人氏,1900年到上海,曾任上海浦东中学(黄炎培创办)、南洋中学教员,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辑,参与《辞源》(1915)的编纂。主要编(译)著:《共和国教科书新理科教授法》(1913)、《共和国教科书生理学》(1914)、《中学新撰动物学教科书》(1916)、《三好学植物学讲义》(1918)、《自然》(1923)、《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法》(1936)、《小学自然科教学法》(万有文库)、《动物标本简易制作法》(1947)。中图藏书(目)90余种。

  凌氏宗亲网:http://wwwlingorgcn ,全球凌氏精神家园

如果你看一下古代文献,你会发现许多历史人物在战败后都选择了自杀,而且他们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跳河、禁食、自杀、自杀等等。其中,有一种自杀方式最为特殊,让很多人无法理解,那就是 "吞金自杀"。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吞金会不会死?其原理是什么呢?是不是因为黄金有毒?

在现代,黄金非常普遍,有些人甚至用它来搬运食物,那么为什么很少听说有人因为使用这种设备而中毒呢?吞金真的会致命吗?自古以来就有 "吞金自杀 "的死亡方式,但古代文献中从来没有关于金器有毒的记载。而黄金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财富的象征,无数人痴迷于黄金,如果黄金真的有毒,那么人类社会为何会如此追捧。既然黄金制品不被认为是有毒的,那么这样的千年 "自杀法 "是否是假的?其实,"吞金 "并不会死?在中国古代医书中,也有不少误食金器的案例。

例如,《明代名医》中就记载了一个 "吞金 "的案例,吞金后救活了自己。"汉主张承忠,有女八岁,以母金钗剔齿,口中不觉吞之,胸中痛不可忍,惊恐。忽见银匠来,云:某药可治之。归来服药,米饮抄三钱服之,以取早便。" 明朝时,一个八岁的小女孩不小心吃了母亲的金钗,但她并没有立即死亡。在接受治疗后,她在大便中排出了金钗,并保持了安全。这一记录表明,摄取黄金物品是可以治愈的,而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恐怖。书中描述的格里森的症状是 "胸部和横膈膜突然疼痛",这并不是一种常见的泻药--一种物理伤害,而不是化学伤害,估计是由锋利的金属针划破女孩的肋骨引起。

此外,金三出院后,小女孩是安全的。可见金器本身是没有毒的,即使金簪划伤了内脏,也可以恢复。但是,这本医书中记载的小女孩是在吞下金器并及时服药后得救的。吞金后不吃药会死吗?对此,《广西通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陶氏,玉林人,邓日富之妻。大夫乡试也,漓江船翻,死讣告,吞金聚粮半月死。" 这段记载表明,镙丝吞金后,还禁食了半个月,仍然没有死亡,而她 "吞金 "后,并没有得到医治。结合上面提到的女孩误食金丹的案例,可以看出,"吞金 "不会导致死亡。那为什么 "吞金自杀 "还会继续往下蔓延呢?从降的吞金自杀的尝试可以看出,在古代,很多人认为 "吞金 "可以自杀。

  粤语起源于古广信--今之广西梧州

  1995年初,<<语言研究>>杂志发表了两位语言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叶国泉,广东省政府参事副教授罗康宁的论文<<粤语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粤语起源于古广信--今之广西梧州,广东封开”的研究成果,在语言学界引起轰动.当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会两次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论证会,对此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结论.此后,报道这一消息的新华社电讯传遍全世界,在世界华人中产生震动.

  众所周知道,粤语发源于古广信.古广信就是今广西梧州,广东封开是广信县的辖地,而不是治所;岭南最早的“首府”设于今梧州;经灵渠通长江水系的漓江才有可能成为古代水上“丝绸之路”。依据:《前汉书》云:“苍梧……有漓水关”;“有漓水东南至广信”。传统的说法,包括权威的《辞海》、《辞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当代专家学者的说法,均指古广信就是苍梧郡治的今广西梧州市。虽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说广信是在今之广东封开(封川、封州),但不为大多数严谨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学者所取。例如,被唐宪宗称为“博闻强学,知历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岭南节度使的杜佑,其史学名著《通典》,说到“封川”、“封州”时,均从晋代说起,此前之沿革均只字不提。

  当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国吕嘉之乱,完成了南中国归汉的统一大业,重赏立功将士,下令将南蛮之地的岭南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辖地包括今之两广。五年后,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将统辖整个岭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设在苍梧郡治的广信,使之成为整个南中国的首府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后,汉献帝设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并设治所于苍梧郡之广信,那时尚未有广州之名。

  苍梧郡地处今两广版图的中心,辖地相当于今之梧州、肇庆、贺州三地区。北有桂江(漓水)经灵渠通湘江连接长江水系。横贯两广的岭南母亲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过。统领这一大片南中国土地的首府广信,其地位显然就十分重要。

  苍梧古郡和古广信有什么了不起?两汉四百多年间,先后出了“三陈六士”为首的一批政治、经济、文化学术和宗教的精英,尤其“三陈六士”,更是享誉全国,堪称一流,无愧为领袖、先驱、核心的人物。“左氏远在苍梧”当时全国学术界的这一定评,足见南蛮之地的岭南在全国学术界的崇高地位。当时的苍梧故郡,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还是全国学术文化一时之中心和顶峰,可谓辉煌矣!

  今天研究岭南文化,就离不开苍梧故郡和古广信。

  苍梧郡治即今广西梧州,这是大家公认的,古今并无疑议。

  汉族文化及语言也就从广信逐渐向东传播,粤语也逐渐成为西江流域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通行语言。粤语形成了具有自己的特点,又有一定流通范围之后,便停止了接受北方汉语的进一步同化,甚至对这种同化产生抗拒作用。而中原汉语受北方游牧民族语言的影响,与较多地保留隋唐以前中原汉语的粤语与拉开了距离。

  粤语从广信东传时,具有相对稳定性,已停止接受中原汉语的进一步同化,突出地表现在它对客家话的态度上。客家人从中原进入岭南,在唐末与宋高宗南渡时形成高潮。那时,岭南原来的汉族移民势力已十分强大,控制住珠江三角形及西江两岸平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而新迁来的客家人只能定居在岭南山区。本来,客家话在当时要算是较标准的中原汉语,但传入岭南之后却无法同化已经形成自己特点的粤语。相反,根据文化传播“穷学富”的原则,有些地区的客家话受粤语的渗透,成为“双方语言”,甚至成为粤语区.据调查.全世界有三个城市的粤语是最标准的,他们是香港,广州和梧州~~

  又说粤语各次方言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广州话为中心,以珠江三角洲及西江两岸的市县,包括梧州市,还有香港、澳门的话语为基础,这是粤语系统中最为通行的主体方言。第二层次是属于珠江或西江流域的外围或边远地区,其中包括东莞、增城、从化、清远、云浮、罗定、交州、化州一带,以及岑溪、玉林、南宁等地。这些地方的方言与广州话比较起来,虽有各种不同的特点,但语音、词汇共同点仍然较多,大同小异。第三层次是非珠江或西江流域的粤语片,包括粤西的阳山、连县等,粤中的新会、台山、阳江等,广西的合浦、灵山等地,这一非西江流域的粤语,无论在语音还是语汇方面,跟广州话都有较大差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