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有哪些名头很响却已经散佚的古籍?,第1张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们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许多名头很响的古籍但是由于战乱或这样那样的原因(尤其是经过的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军联军的侵华、20世纪的“古史辨”)而散佚了。

我国最古老的书籍是《三坟》(记述的是三皇事迹)、五典(记述五帝事迹),另外还有《八索》(即易经八卦的原版)、《九丘》(即当时的“国土资源白皮书”),但是这只是传说中的,只在《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中见过此词。

除此之外,还有几部名著也已经散佚了。

1、《尚书》

据说原始版本共有100篇,但是我们现存的58篇中只保留了29篇,其余的全部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则无据可考。相传是在汉明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遗失的。

2、《孙膑兵法》

此部兵书直至今天仍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它仅仅只是一部分的残篇。

3、《东观汉记》

这是一本东汉官方记录的历史,在元朝散佚。

4、《竹书纪年》

这是一部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典籍,它记叙了从五帝时期直到魏国的历史。但是由于这些记载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历史观而受到排斥,遗失于宋朝。

5、《六经》

为六经之一,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失佚。

6、《山海经》

《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已经无从考证,就连西汉末年刘秀校订的版本也已经不无看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晋代学者郭璞校订的版本。

7、《永乐大典》

这本书原本共22937卷,正本已经在明朝末年遗失,而副本也在明末战乱、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或被烧毁,或被抢走,只遗留800卷左右,而且还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个机构收藏。

另外,还有《皇帝内经太素》、祖冲之的《缀术》等等许多的古籍散佚了,使我们国家乃至世界失去了大批的宝贵的文化财富。

在逃跑的路上,当追兵靠近时,刘秀终于落单了。用尽最后一口气,刘秀穿过了一座冰川,但当他到达另一边时,冰川融化了,追踪者被拦截了。刘秀幸存下来后,原本只是想找个地方安定下来度过余生,结果刚到县城附近就得到了一份巨大的礼物。由于县令暗中反对王莽支持汉族,刘秀一到就把军队移交给了刘秀。

有了这些资源,刘秀才得以东山再起。最终,他扭转了局面,不仅消灭了敌对势力,而且推翻了王莽的新王朝,恢复了汉朝。也就是说,从刘修开始,汉朝进入东汉。可以说,刘秀的一生几乎就像上帝一直在帮助他,所以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开玩笑说,刘秀是面子之子,这意味着天堂的宠儿。但事实上,刘修之所以能得到这样一个正面的称号,更多的是因为他对后人的尊敬!

刘修修复汉朝,成为光武帝后,他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措施。比如,我们多次下令释放奴婢,整顿基层,稳定边疆 最重要的是光武帝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光武帝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和教育,成为光武帝后的刘秀多次亲自拜访这些隐士,并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古籍。此外,刘秀还发布了一些御旨,要求赔偿损失。人们作为一个整体愿意把他们的书交给皇室,皇室会更加小心地保管它们。这样,遍布全国的书籍得到了统一,许多珍贵的经典得到了系统的保护。

据记载,汉代的图书馆在搬回洛阳的时候,里面装满了2000多辆汽车!在西汉和东汉之间有另一个伟大的统一王朝,但这个王朝只持续了15年,由王莽建立,一个被许多人认为是旅行者的皇帝。王莽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包括土地改革和重视科学技术。然而,在封建社会实施这样的改革计划会触及许多贵族的利益,因此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新王朝的末期,世界又陷入了混乱。最终,“面子之子”刘秀赢得了世界。刘修,因为是西汉王室的后裔,至今仍用汉字作为国名,称为东汉。为什么刘秀被称为“飞机之子”?

刘秀正是由于各方面都过于优秀事事考虑周全百姓对于这位仁爱的皇帝歌功颂德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拿出来大加赞扬的事件也没有留下一件让百姓深恶痛绝的事完美到平庸的地步。

这样一位皇帝任谁都无可挑剔,而反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皇帝制度,修长城修驰道修阿房宫修陵墓滥用民力焚书坑儒二世而亡,汉武帝开疆拓土北击匈奴南平南越,东征朝鲜西通西域晚年信任江充造成巫蛊之乱太子被杀,唐太宗发动战功赫赫发动宣武门政变勤勉治国出现贞观之治,宋太祖黄袍加身坐稳皇位后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因此光武帝刘秀相比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做得太完美了都是正面形象历史评价不如他们。

秦皇汉武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他在前面六代国君的强力打击下灭掉了诸侯六国,建立一套以皇帝为中心三公九卿中央集权制度,地方推行郡县制,打击匈奴征讨南越移民开发岭南地区这是功绩。天下刚刚统一六国贵族被剥夺政治特权心怀恨意对秦帝国的国家认同感不强三番四次的刺杀秦始皇,为巩固统治统一百姓的思想听从丞相李斯的建议焚烧先秦古籍,坑杀议论朝政欺骗皇帝的方术之士,为体现皇帝尊贵大肆修建离宫别院,修皇陵修长城结果是传至秦二世就灭亡。

汉武帝一改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策略,摆出百家独尊儒术征集军队训练骑兵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平定南越占领朝鲜设立西域都护肤与各国通商开通丝绸之路;晚年汉武帝信任奸臣江充搜查巫蛊罪行牵连皇后太子涉及数万人,国家一片衰败失去往日辉煌富强的景象幸好迷途知返下罪己诏,与百姓休养生息才没有不如秦始皇的老路。

唐宗宋祖

2唐太宗李世民是灭隋的主将冲锋陷阵立下悍马功劳,唐高祖李渊在立太子问题上摇摆不定下不了决心,最后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宣武门政变杀掉李建成李建元兄弟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如愿以偿登上皇位。为了给自己赢得一个好名声,李世民一忍再忍直言进谏的魏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治理国家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匈奴臣服尊称他为天可汗的景象。

前有隋炀帝这个反面典型,又杀死兄弟强逼父亲夺得皇位必须靠拉拢百姓赢得一个好名声。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跃成为皇帝,坐上皇位他生怕拥有兵权的将领会效仿他一样夺取政权就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这也给宋朝留下一个隐患虽然文化经济实力很发达但是军事实力却弱到爆炸最后被契丹,后金欺负年年纳贡称臣。

光武帝刘秀

3刘秀本来是没有当皇帝的野心的,原本只是为了推翻王莽的新朝政权做一个大将军娶到最漂亮的女人阴丽华为妻。但是命运将他推上了历史舞台,大哥刘演被杀自己也受到更始帝刘玄的猜疑失去自由。好不容易来到河北招安又遇上了王郎称帝被追得四处逃窜,生命都受到威胁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根据地才站稳脚跟灭掉了王郎占领洛阳称帝,经过几年的征战下来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并没有像刘邦那样卸磨杀驴而是让功臣继续担任职位治理地方,减轻百姓赋税裁剪官职即便是后宫不和谐也轻而易举的就废掉了不喜欢的皇后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没有毛病。一个建立统一的政权,没有对功臣派下手依然重用处理每一件事情都很得民心不会犯错误这样一个皇帝只有正面评价没有争议因此知名度就比较差一点了。

秦皇汉武身上不仅有光辉的功绩在处理政治事件有失当的地方让史官记载下来对百姓造成了一定的伤害比如秦始皇严刑峻法,焚书坑儒,汉武帝穷兵黩武,巫蛊之乱,唐宗宋祖虽然很贤明仁德但是有个人名誉污点比如李世民杀兄弟逼父亲让皇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过河拆桥对功臣不信任;因此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身上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争议性很大,光武帝刘秀则是一个典型的好皇帝比汉文,景两位帝王都贤能赏罚分明,宽厚待人没有在处理政治事务上有大的失误赢得百官百姓的一致认可所以就评价低一些了。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唐太宗在魏徵去世后所发之感慨揭示出照镜子与修身治国的关系,而这段话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也常被后世用于警醒之用。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长河中,有着许多可以令世人警醒的历史史实,或是毁誉参半的传奇帝王,或是尽心辅佐,操纵人心的良臣将相,亦或是相互成就、反目相杀的两面君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每一个朝代的更迭交替中都存在着他们的身影,而他们的每一次对话,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

四川天地出版社最新推出的由有书编著而成的《典籍里的中国》系列之一《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将为我们再现一个君臣相融的奇诡世界,重现历朝历代中君君臣臣之间那些改变王朝命运的每一次交锋。

他们之中有被誉为传奇帝王的嬴政、刘协、萧衍、李治、赵祯、赵佶以及朱翊钧;也有痴情君主刘询、刘秀、高纬、杨坚、赵宗实和朱祐樘;有伪装高手勾践、王莽、司马懿、杨广、李忱以及赵匡胤;也有历史名臣萧何、陈平、荀彧、寇准、方孝孺和张居正。当然也有最佳拍档齐桓公和管仲、吴王阖闾和伍子胥、刘邦和张良、刘备和诸葛亮以及苻坚和王猛。

如果问这些历史中的君王将相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或者说你最想了解的是哪一个?我想我会选择秦始皇嬴政,对于秦朝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感兴趣的,或许是因为他是一统中国的第一位皇帝,或许是因为他扑朔迷离的帝王身世之谜,又或许是因为他在最乱的时代成就了一个无可复制的庞大帝国,亦或是因为他留给后世的那些不解之谜。

他的地位可以说是无人可取代,作为毁誉参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功与过显然是过大于功,后世对他的评价多为残暴不仁,声音似豺狼,内心如虎狼。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梦想长生不老,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秦朝统治根基的暴君。

但凡提及秦始皇大抵避不开“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件事,而这三件事也成为后世诟骂秦始皇残暴的直接证据,可历史确实如此吗?所谓的焚书在历史上不只是秦始皇一人所做之事,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乾隆借编撰《四库全书》之名禁毁图书与秦始皇所为如出一辙,只不过后两帝更精明一些,不但做出了焚书的举措,还落得了一个好名声,反观秦始皇就有点被后世冤屈了。

《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一书不仅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修长城”这三件事罗列出客观角度的解析,为秦始皇正名,同样也将历史上那些帝王将相之间的奇闻异事、各种交锋真实的还原了出来,可以称其为有实、有料、有趣又解惑的历史启示录。

一、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二、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三、注释

不逮:烛光照不到

逮:到、及

乃:就

穿壁:在墙上凿洞

邑人:同县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文不识:指不识字。一说,人名。

与:帮助

佣:雇佣。

佣作:做雇工,劳作。

偿:报酬。

求:要。

怪:感到奇怪。

愿:希望

资给:借,资助。

以:用

遂:于是。

大学:大学问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西京杂记·卷二》。《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原二卷,今本作六卷。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

《西京杂记》是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首都长安。写的是西汉的杂史,既有历史也有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即宫女王嫱不肯贿赂画工致远嫁匈奴;"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且为后人为典故。

作者简介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

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意思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一个系列的读物,目前,在读的是《帝王将相》这本书,话说,在看完《美人心计》和《独孤皇后》这两部剧后,再看这本书里的内容,突然觉得以前的电视剧,简直看了一个寂寞,剧里面大部分人的设定不能说是和真实历史大差不差,有的电视剧和历史简直毫不相关。

当然,电视剧毕竟是为了剧情发展和大部分观众的喜好,而这本《典籍里的中国:帝王将相》则更加贴近历史,更加的真实,在《帝王将相》这一卷中,你不仅仅会见到帝王将相的各种优点(表演),还会发现深藏在历史中,他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啥?你说你不相信,那么举几个栗子,给你们“尝尝”吧~

刘秀:秀儿,赶紧坐下~

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娶妻当娶阴丽华,可见大部分人对刘秀的羡慕。当然,因为书中对刘秀的设定和篇幅的限制,全书仅仅展示了刘秀和阴丽华的抗力情深,以及刘秀早期到称帝期间一些简短的发家史,对他在位时的功绩,倒是没有过多的提及,因为之前上课的时候听到过,老师们对刘秀的肯定,对刘秀生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去搜一下。

隋文帝杨坚:一边努力工作,一边耙耳朵~

如果有人在某一天说你耙耳朵,你就可以很自信的回怼他:耙耳朵不可怕,没用才尴尬,连杨坚都耙耳朵,我为什么不可以?

所以,在我看完杨坚的故事以后,我发现一个人的丰功伟绩,也并不妨碍他在家耙耳朵。

王莽:这个世界欠我一个奥斯卡~

再说王莽之前不得不提一下,在我看完这本书的另一大发现,在缓缓的历史长河中,许多皇帝不仅仅隐藏了自己的多面性,还隐藏了自己的演技。

当然,在我看完他整个奋斗史的时候,我发现,不得不否认他在人生的某些时刻,为了维系“人设”进行了某些表演,但纵观他的整个人生,我总觉得他的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对于他做的所有狠心,更像使他为了实现自己伟大事业的“腹黑”。

好了,目前先介绍这三位有特点的皇帝,对于这书中其他的帝王将相,比如:除了当皇帝,什么都擅长的宋徽宗赵佶,当皇帝不如做郎中的刘协,等等这些有特点的帝王将相,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对他们有新的认识,喜欢这本书的小伙伴们,自己去找书看一下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