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咒全文念诵,什么人可以念往生咒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往生咒的禁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往生咒全文念诵,什么人可以念往生咒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往生咒的禁忌,第1张

提起全文,大家都知道,有人问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另外,还有人想问完怎么怎么回想大众,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念怎样呼吸没有位停顿,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文

1、全文: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

可日常,也可用于亡灵。

是宗经常的一种语。亦用于亡灵。持的方法和利益:如要,应该清净三业,沐浴,漱口,至诚一心,在前燃香,长跪合掌,日夜各念二十一遍。若此就可消灭四(、偷盗、、妄语)、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身血、破和合僧)、十种(、偷盗、、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爱、憎恨、愚痴),连毁谤经典的罪都能消除。现世一切所求都能如意,不被神所迷惑。若能二十万遍,就会萌生智慧的苗芽。若念三十万遍,就能亲自看见。《》。

全称“拔一切根本得生经”,简称,是《早晚课集》中十小之一。焚香像,合掌此,日夜各二十一遍,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诚心念此,常在头上,怨家不能伤害,可享安乐之福。效用:光普照,事事顺利,吉祥如意,幸福平安。持此须身口意悉皆清净。持念,即能消灭五逆十恶谤法等,并且,常在其顶以护行人。此,现世心生欢乐,喜悦无比,消除一切烦恼;临终的。

2、全文:完怎么怎么回想大众

愿以此

庄土原文全文。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

若有见闻者拼音全文。

提心的正确方法带。

尽此一报身

同生国全文。

3、全文:念怎样呼吸没有位停顿

是心在持。吃螃蟹语让他们。

音停心念不停。每天念21遍。

具体说:一口气念到气尽,此时音停但心里要继续。待气尽后会自然吸气,气足后出声接着心念而持。此为念念相续。方为持。千万不能在家念。

,人一呼一吸间有八万四千种烦恼。

如果音停,念也停,必有杂念内起,意识自己再吸气就是杂念。就不完整专一了。

古籍曾有记载,一人为亡者。过程中,侍女进屋奉茶,他就看了一眼。

念怎样呼吸没有位停顿

之后,亡者托梦说其还未,问其缘由。答曰,你读了半部经,不是完整的。

此人回想知晓其中缘由后,择日闭门退他人,重新文。很快,亡者托梦,已换容颜装束,称谢而去。全文。

4、全文:可以以唱的形式吗?

可以试试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5、全文:每天念多少遍好/每天念多少遍好

我说念1亿遍你说好吗?不是越多越好吗?!有种你别睡觉做梦也一直念!越学越愚痴越烦恼还学个毛?!想多少遍就多少遍,心不诚无数遍也白扯!

以上就是与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相关内容,是关于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什么人可以念的禁忌的分享。看完全文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牡丹花。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在大唐盛世,全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牡丹花季成了首都长安的狂欢节。

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译文: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洛阳说过:“牡丹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

扩展资料

植物文化

牡丹花被拥戴为花中之王,有关文化和绘画作品很丰富。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

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

形成了包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洞察中华民族的一般特征,这就是“文化全息”现象。

牡丹文化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牡丹文化中所提供的文化信息,可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符合宇宙间的“全息律”。

-牡丹

关于妈祖文化,历史上许多著名学者都曾涉猎这个领域,现代专家学者也进行认真的研究,1987年,莆田举行妈祖千年祭学术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着重从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进行研讨。

  从妈祖文化的内涵来说,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功”──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但见舢舻来复去,密俾造化不言功”──这是宋代学者陈宓的诗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这是元代诗人张翥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以上这些诗名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挥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从妈祖文化的外延来说,则是指妈祖信仰持续一千年来形成许多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和借鉴的相关学术文化课题。

  在中外关系史上,妈祖信仰与我国古代许多和平外交活动有密切关联,诸如宋代的出使高丽,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历访亚非40多国,明、清两朝持续近500年的对古琉球中山国的册封等等,都是借助妈祖为精神支柱而战胜海上的千灾万劫,圆满地完成了和平外交的任务。外交使节们为报答妈祖神功,写下了大量颂圣文章,而这些原始资料对澄清一些历史遗留的争议很有作用。即如郑和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详细记录七下西洋的过程,对史书记载的讹误和不足起到了订正和补充的作用。清康熙二十二年中国册使汪楫所著《使琉球杂录》详述在妈祖庇佑下,封船如“凌空而行”,飞速通过钓鱼屿、黄尾屿、赤屿而进入琉球国境的姑米山、马齿山海域,使迎接天使的大夫郑永安惊叹如“突入其境”。由此记载可证,钓鱼岛列岛自古就是跟台湾连结在一起的中国领土。

  在反侵略战争史上,有关古籍曾记载中国水师将领依恃妈祖庇护多次把殖民主义者驱逐出澎湖海域的史实。澎湖妈祖庙迄今尤存一块“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的石碣,这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40年)荷兰殖民者企图强占澎湖,沈有容从厦门率船队抵达澎湖,令其无条件撤离后的刻石纪功。明天启四年(1624年),中国水师复在澎湖克敌制胜,迫使侵略军首领牛文来律在妈祖庙签字投降。至于妈祖助潮让郑成功的舰队顺利进入台湾鹿耳门港的传说,则在台湾已家喻户晓。

  在海上交通贸易及沿海港口开发的历史上,更与妈祖信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从东北至华南,许多著名的港口城市的开发史几乎都跟妈祖庙息息相关。“先有娘娘庙,后有天津卫。”这句谚语是对天津港口起源的形象化说明。宋代华亭(即上海)、杭州、泉州、广州四大市舶司均与妈祖庙建在一起。还有营口、烟台、青岛、连云港等都是以妈祖庙的兴建为标志,使荒凉的渔村变为繁荣的港口城市。香港北佛堂摩崖石刻和《九龙彭蒲罔村林氏族谱》关于妈祖信仰自南宋传入的记载,则成为香港历史文献记载的第一笔。澳门地名的葡萄牙语称作MACAU,就是粤语“妈阁”的音译。台湾同胞把早期的分灵妈祖称为“开台妈祖”,这更充分说明妈祖渡台和宝岛开发是直接关联的。

  在科学技术史上,妈祖庙也有其独特的地位。古代一种航海习俗:在新船下水出航时,必须同时制作一只模型供奉在妈祖庙内,这样妈祖就会时刻关心此船的安全。所以许多妈祖庙内便留下了大量的古代船模。山东长岛庙岛与妈祖庙的古船模多达350多只,包括福船、沙船和民族英雄邓世昌供奉的“威远号”军舰模型。这些船模成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一批妈祖庙古建筑,如福建泉州、山东、江西景德镇、广东澄海、贵州镇远和宁波庆安会馆等天后宫,从庙宇结构造型到各类雕刻构件,都是极为珍贵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此外,各地妈祖庙还保存一些特殊的科技文物。如莆田涵江天后宫存有一幅明代星图,是研究我国古代利用星图定向航海的难得实物资料。天津天后宫所存的灭火“水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机械消防器材之一。

  妈祖文化的外延仅直接记载妈祖信仰的历史文献资料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一百万字。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内容相当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妈祖民间信仰的学术价值在本世纪70年代起就引起学者的注意,作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客肇祖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天后》的论文,在学术界引起反响。台湾学者李献璋自60年代起,经过20年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妈祖信仰研究》一书,成为妈祖研究第一部学术性较高的专著。

  妈祖故里的学者自80年代起,掀起了妈祖研究热潮,先后举办了五次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厦门、宁德等地方也举办过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妈祖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出版了《海内外学人论妈祖》、《妈祖研究论文集》、《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祖庙》、《湄洲妈祖》等;在澳门出版了《澳门妈祖论文集》;在台湾出版了《妈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等;还有《两岸学者论妈祖》、《妈祖信仰》(李露露)、《天后妈祖》(曾昭璇)、《江海女神妈祖》(吴金枣)等对妈祖文化进行深刻的研究。也有《妈祖》、《林默娘》、《妈祖传奇故事》、《妈祖的传说》、《中华与妈祖文化》、《湄洲妈祖千年祭》、《妈祖祭拜宴会》等一大批文献资料、学术专著、文学作品、大型画册等。莆田还举办《妈祖信仰源流展》

从神的角度讲,妈祖已是千岁高龄。千余年沧海桑田,中国变了,世界变了,人类文明进步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然而,作为一种信仰——对妈祖的崇拜及其研究,却没有因时代的推进而泯没。今天,我们对妈祖文化的形成及其信仰作一番讨论,不说没有必要。

  北宋诗人石延年(994~1041),字曼卿,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性格豪放,慕古人奇节伟行,好纵酒漫游,吟啸歌呼,是当时众口称誉的“奇才”。他论天下大事,多有真知灼见。仁宗初期,国泰民安,边境和平,他就提醒朝廷要加强对契丹和西夏的防务,后来发生的西夏侵宋战争证实了他的预见。康定元年(1040),他奉命巡察河东地区,布置防务,筹备粮草,才干精练,令人称奇。早在真宗末年,诗坛上即盛行“西昆体”,以雕章丽句为胜,石延年和穆修以古道自任,提倡古文歌诗,因此受到后来大力发动诗文革新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及其战友石介、梅尧臣、苏舜钦的推重。石介与苏舜钦称延年为“诗之豪”(注:参见石介《三豪诗送杜默师雄》(《全宋诗》卷二六九),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苏舜钦集》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65页)。),梅尧臣也把他看作志同道合的亲密诗友(注:梅尧臣《依韵和永叔澄心堂纸答刘原甫》,《全宋诗》卷二五六,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147页。)。欧阳修更赞扬他“气貌伟然,诗格奇峭。又工于书,笔画遒劲,体兼颜柳,为世所珍”。[1](P271)

  石延年比欧、梅、苏年长,他于仁宗“天圣宝元间,以歌诗豪于一时”,[2](P439) 其诗作数量丰赡,可惜大量散佚。苏舜钦说:“曼卿资性轩豁,遇者辄咏,前后所为不可胜计,其逸亡而存者才四百余篇。”[3] 后来,这部苏氏作序的诗集亦逸亡不存,今《全宋诗》仅辑录得其诗四十余首。由于存诗甚少,后人论宋诗,对他重视不够。许总先生在《宋诗史》中为石延年专设一节,侧重论述他在宋诗变革中的地位和贡献,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析较为简略。(注:参见许总《宋诗史》第139~147页,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笔者至今尚未见到一篇专论石延年诗歌的文章。其实,对石延年这硕果仅存的40余首诗歌做深入细致的评析,借一斑以窥全豹,我们仍可发现这位北宋诗豪的杰出才华,领略其诗作的鲜明艺术特色、风格、成就及其对后人的影响,既可从中学习借鉴、吸取艺术营养,又能更全面、具体地认识和把握北宋诗坛的创作态势与风貌。这便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动机。

  诗歌是诗人心灵体验与感受的自然流露,因此最能映现出诗人的个性气质与才情心态。性格豪迈奇伟的石延年,其诗确有意气标举、雄奇豪放的风格。苏舜钦在为石延年诗集作序时,便指出其诗“振奇发秀”,“劲语蟠泊”,“气横意举,洒落章句之外”。[3] 欧阳修在《哭曼卿》诗中赞颂他:“作诗几百篇,锦组联琼裾。时时出险语,意外研精粗。穷奇变云烟,搜怪蟠蛟鱼。”[4](P60) 今存石延年诗中,已看不到“搜怪蟠蛟鱼”的奇险怪诞之作,但在其写景咏物篇中,却不乏气横意举、雄壮遒丽的风格,试看五律《瀑布》:

  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注:《全宋诗》卷一七六。以下所引石延年诗均同,不再注出。)

  诗的首联便表现出瀑布从岳顶飞泻而下的气势。颔联“玉虹垂地色”与“银汉落天声”两个喻象,声色兼写,动静结合,视听交融,更是壮丽奇观。颈联以“万丈”、“千岩”拓展高远阔大境界,又借“寒云湿”、“暑气清”传达触觉与内心感觉。当清爽之气在诗人的胸中涌荡,便自然兴发出就此洗濯俗尘、澡雪精神的隐逸情怀。全篇笔墨淋漓酣畅,而其豪气逸怀,亦洒落章句之外。此诗明显学习借鉴李白《望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其气魄与词采稍逊于李、张二诗,但调动了更丰富细腻的感觉描绘瀑布,创造出有别于前人的雄丽而清爽的意境。范宁、华岩先生评云:“把前人所描写的题材拿过来,向深处推移,求得新的意境,这是宋诗的一大特征,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5](P38—39) 笔者深表赞同。

  《送人游杭》是石延年借送别题材描写杭州胜景的佳作,诗云:

  激激霜风吹墨貂,男儿醉别气飘飘。五湖载酒期吴客,六代成诗倍楚桥。水荇渐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娇。前秋亦拟钱塘去,共看龙山八月潮。

  前半幅以怀古慨今之笔,表现行人与送者诗酒风流、豪放飘逸之气度情怀。颈联写眼前所见水荇江云之光色意态,明暗映照,清新妍丽。尾联写他欲追随友人共看钱塘八月狂潮,用虚笔展现出壮阔景象,令人神往。读此诗,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倍楚桥”三字,意思含糊,有凑韵之迹。但全篇意横气举,洒脱自如,颇有盛唐诗的气象风神,在当时的诗中应是不同凡响之作。

  石延年描绘园林景色的名篇《金乡张氏园亭》,则在细致的观察、新鲜的感受和工致的表现中,显示出宋诗有别于唐诗的意新语工,表现细致,平淡中深蕴理趣的格调:

  亭馆连城敌谢家,四时园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东陵隐士家。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纵游会约无留事,醉待参横月落斜。

  这首七律在写景中含蓄表现园主人的豪情雅量,构思巧妙。诗人运用白描、拟人、比喻、用典等手法写景抒情。诗中景物意象丰富,章法严谨,对仗工稳,句法多变,炼字精警。从全篇看,语言质朴而意境清远有味。“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一联,是宋人激赏的名句。晁补之说:“尤为佳句。”(注:晁补之《鸡肋集》,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刘克庄说:“为伊洛中人所称。”[6](P88) 朱熹也赞叹“极佳”(注:朱熹《文公语录》,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今人赖汉屏先生指出,其好处在于用移情手法写出一个物物情意交融的境界。[7](P68) 梅尧臣《东溪》中的“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最先表达出宋人喜爱老境的审美情趣,也被方回称为“当世名句,众所脍炙”。[8](P1410) 但与石延年这一联相比较,梅诗的“有闲意”与“无丑枝”是诗人的理性判断,略显直露,“野凫”句又是从杜甫“沙上凫雏傍母眠”(《漫兴》)化出,而石诗所写的物物相乐之景,虽极平常,却是前人诗中所未有过的,情、景、意融为一体,更富生机新趣。石诗总的成就不如梅诗,但此联写景却比梅诗细腻含蓄。

  以上几首皆是律诗。石延年也有写景的绝句佳作,例如七绝《秋夕北楼》:

  秋霁露华清带水,月明天色白连河。夜阑澄影星微动,瑟瑟层飔上下波。

  诗写秋夜水月交辉景色,境界澄澈空阔。后两句写由星影微动到风疾波涌的态势,奇丽变幻,略带神秘。再看五绝《春日楼上》:

  水树春烟重,庭花午影圆。人边无限地,鸟外有余天。

  前两句近景,水树朦胧,庭花明艳。以“重”形容春烟之浓湿,用“圆”描摹正午花影之圆转,缘情体物,逼肖生动。后两句是想像之境,表现诗人对天地宇宙无限遥远浩渺的哲思,而用具体、微小的“人”、“鸟”来衬托,颇为巧妙。钱钟书先生指出:唐代郎士元的“河阳飞鸟外,雪岭大荒西”(《送杨中丞和番》)、僧无可的“卷经归鸟外,转雪过山椒”(《送僧归中条》),“都是想象地方遥远,不是描写眼前的景物”。[9](P95) 石延年此联,是学习这种写法的佳句。

  石延年也擅长咏物,尤善咏花,今存咏花诗竟有12首之多,其中,“姑射真人冰作体,广寒仙女月为容”(《咏梅》),把梅花比拟为有冰肌月貌的姑射真人和广寒仙女,幻想瑰奇;“谁家巧妇残针线,一撮生红熨不开”(《榴花》),“二乔二赵俱倾国,女弟娇强意自先”(《咏小桃》),以历史上的美人小乔和小赵(昭仪)性格娇强,与其姊大乔大赵(飞燕)争先,赞美小桃早春盛开,更是奇趣盎然。咏物诗贵在不即不离、不黏不滞,以形传神,以人拟物,使物象活起来。石延年上述咏花诗句,颇能见出诗人的灵心妙思。石延年还在咏物诗中比兴寄托,借物抒怀言志,例如:

  风劲香愈远,天寒色更鲜。秋天买不断,无意学金钱。——《丛菊》

  在人格化性灵化的丛菊形象中,寄寓着诗人不畏强暴不图富贵的坚贞高洁品格,缺点是稍露圭角。我们再看他的咏物名篇《古松》:

  直气森森耻屈盘,铁衣生涩紫鳞干。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天风雨寒。苍藓静缘离石上,绿萝高附入云端。报言帝座抡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

  诗的首句即写古松直气森森,耻于屈盘,有劲语盘空之势。次句以“铁衣”、“紫鳞”喻状松皮的坚硬、粗涩及其形色,显示其饱历霜雪磨难而有苍老遒劲之气骨。颔联极力描绘古松如龙蛇飞动,影摇千尺,其声势似狂风骤雨,震撼半空,又凛凛生寒,真是惊心动魄!颈联以苍藓、丝萝附托攀缘的卑微之态,反衬出古松的刚直伟岸。尾联托物言志,以木材喻人才,呼吁当权者起用隐埋山林的良材,作为建造明堂的顶梁大柱。全篇刻画古松的形象气势不凡,雄伟壮美。结尾稍显直露,但仍是从古松的形象自然生发而出。石介评石延年诗如“秋风有怒涛”(注:(宋)石介《读石安仁学士诗》,参见《全宋诗》卷二七二。),范仲淹赞石延年诗“破坚发奇,高凌虹霓,清出金石,有以见诗力之雄”(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引,中华书局1983年版。),这首《古松》当之无愧。

  宋人《王直方诗话》有一段关于《古松》颔联的评论说:“或有称咏松句云:‘影摇千尺龙蛇动,声撼半空风雨寒’者,一僧在坐曰:‘未若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或以语圣俞,圣俞曰:‘言简而意不遗,当以僧语为优。’”[10](P221) 笔者以为,从“言简而意不遗”乃至表现手法的巧妙来看,“云影乱铺地,涛声寒在空”确实为优,然而舍去了“龙蛇动”与“风雨寒”这两个意象,也就失去了古松雄壮奇伟的形象特征与其震撼人心的气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僧人的诗联就不及石延年的原句了。

  颇有意思的是,在石延年这首诗问世多年以后,王安石也写了一首《古松》诗云:

  森森直干百余寻,高入青冥不附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岂因粪壤栽培力,自得乾坤造化心。廊庙乏材应见取,世无良匠勿相侵。[11](P830)

  王安石这首诗也是托物寓意,希望朝廷要重用爱惜人才,承袭了石延年诗的主旨。首句“森森直干”取自石诗,其前四句刻画古松形象不如石诗生动鲜明,气势也有所不及,后四句纯是议论,比石诗更直露。王安石是北宋的七律高手,其诗的成就远胜于石延年,但这一首仿效石诗之作却逊于石诗。不过,我们由此可见石延年诗歌对王安石的影响。

  宋人魏泰评曰:“石延年长韵律诗善叙事……《筹笔驿》、《铜雀台》、《留侯庙》诗为一集之冠。”[12](P327) 被他誉为“一集之冠”的长韵律诗中,《铜雀台》与《留侯庙》已佚。今存石延年长韵律诗五首,只有《筹笔驿》与《曹太尉西征》二首是叙事诗,其余三首都是咏物写景之作。《筹笔驿》诗云:

  汉室亏皇象,乾坤未即宁。奸臣与逆子,摇岳复翻溟。权表分江域,曹袁斗夏坰。虎奔咸逐逐,龙卧独冥冥。从众非无术,欺孤乃不经。惟思恢正道,直起复炎灵。管乐韬方略,关徐驻观听。一言俄遇主,三顾已忘形。南既清蛮土,东期赤魏廷。出师功自著,治国志谁铭。历劫兵如水,临秦策若瓴。举声将溃虏,横势欲逾泾。仲达耻巾帼,辛毗严壁扃。可烦亲细务,遽见堕长星。战地悲陵谷,来贤赏德刑。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想像音徽在,侵寻毛骨醒。迟留慕英气,沉叹抚青萍。

  筹笔驿在蜀中绵州(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为诸葛亮出师运筹处。此诗咏诸葛亮。诗人仅以十八韵一百八十字,便描述了汉末群雄逐鹿到刘备三顾茅庐,再从诸葛亮出师北伐到病逝于五丈原那么繁富复杂的历史故事,显示出诗人善于筛选、提炼历史素材的高超本领。诗中叙事简练、生动,运笔跳脱灵活,可谓“惜墨如金”,而抒情则淋漓酣畅,用墨如泼。诗人热烈颂扬诸葛亮忠心赤胆辅助刘备父子复兴汉室的煌煌功业,深沉慨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收到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刘克庄也评赞此诗:“词翰俱妙,人所传诵。”[6](P88) 另一首《曹太尉西征》诗云:“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独乘金厩马,都领铁林兵。肃气关河暮,屯烟部落晴。旗光秋烧合,甲色夜江横。士喜击中鼓,虏疑闻后钲。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濯濯前谁拒,堂堂彼自倾。寒逾博望塞,春宴隗嚣城。外使戎心伏,旁资帝道平。公还如画像,为赞学班生。”这首诗叙曹太尉西征事。曹太尉是宋朝开国名将曹彬之子曹玮,沉勇多谋。真宗朝曾知泰州,兼缘边安抚使,大破唐吐蕃赞普后代唃厮啰的入侵。(注:关于曹玮生平事迹,参见《宋史》卷二五八,(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第7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此诗同《筹笔驿》一样,未受排律体讲求严格的对仗和平仄的束缚,叙事毫不板滞,且能把叙事与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表现出曹太尉的大将风度、宋军的昂扬斗志、敌寇的疑惧溃败以及战地的肃杀气氛。此诗所叙之事较单纯,故而更多战地情景细节鲜活生动的描绘与渲染;诗的主旨是讴歌宋军大捷,因此情调乐观开朗,议论堂堂,辞气豪迈,有高屋建瓴之势。朱熹评赞说:“石曼卿诗,极有好处,如‘仁者虽无敌,王师固有征’、‘无私乃时雨,不杀是天声’长篇。旧见石曼卿大书此诗,气象方严遒劲,极可宝爱。真颜筋柳骨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他的赞语同魏泰、刘克庄的评论可谓桴鼓相应。

  石延年的咏史、怀古七绝也有传世佳作,如《南朝》:

  南朝人物尽清贤,不事风流即放言。三百年间却堪笑,绝无人可定中原。

  诗人直吐胸臆:南朝的士大夫个个号称清高贤良,但不是追求名士风度就是说大话不务实际,在三百年时间里竟无一人出来收复中原,足以令后人耻笑。诗人怀有英雄气性和报国抱负,对赵宋王朝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耿耿于怀,因此借古讽今,以咏史表达对士人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忧虑。通篇叙事议论,快人快语,直指要害,一针见血,既有现实针对性,又颇具历史预见性。正如晚唐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嘲笑周瑜侥幸得东风之便偶然大败曹操,借以倾吐其生不逢时的抑郁不平之气,石延年对南朝人物的针砭,显露出诗人洞察形势的卓识与睥睨前贤的豪情。刘克庄称此诗“清拔有气骨”[6](P89),是中肯的。

  再读一首《真定怀古》:

  光武经营业未兴,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

  东汉光武帝刘秀大业未兴时,自称天子的王郎曾一度兵强马壮,气焰嚣张。诗人嘲讽刘秀的开国功臣,说他们还不及滹沱河上那看似坚硬其实薄脆易融的一片冰。一片“滹沱冰”,意象新奇,使讽刺的意蕴,得到了生动有力的表现,显得辛辣、冷隽。后来,黄庭坚有一首《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云:

  平生只要刘文叔,不肯为渠作三公。能令汉家重九鼎,桐江波上一丝风![13](P254)

  诗中说,能使汉朝天下重如九鼎的,就是严光垂放在桐江波上被风吹动的那一条钓丝啊!黄诗颂扬严光的高风亮节,有别于石诗讽刺后汉功臣的庸碌无能,但细加品味,“滹沱一片冰”与“桐江波上一丝风”,何其相似!很明显,是黄庭坚仿效石延年诗才创造出这个新奇、突兀的意象的。可见,与苏轼并称“苏黄”的宋诗大家黄庭坚,也曾从石延年诗中汲取过艺术营养。

  石延年不仅擅长近体律绝,而且能作古体。他的杂言体古诗《赠别》云:

  春老有时回,人老不再少。草白有时荣,发白不再好。人生不如春,发生不如草。可堪送别春草前,青春未老人先老。

  诗人在春草萌生前送别友人,兴发春天易逝人生短促的感叹。诗中连续用“春老”与“人老”,“草白”与“发白”,“人生”与“发生”的对比,最后以“青春未老人先老”的警句收束。诗的构思独创,对比鲜明,层层铺排,语言晓畅,形成抑扬起伏、波澜迭起又回环照应的旋律节奏,使抒发的人生悲慨委婉深沉,令人警省并引起强烈的心灵共鸣。此诗与初唐刘希夷的名句“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代悲白头翁》)异曲同工,也可见石延年善于融会吸收乐府民歌及初唐七言歌行的艺术营养。

  《代意寄师鲁》更是石延年的一首流传极广的七古杰作:

  十年一梦花空委,依旧山河损桃李。雁声北去燕西飞,高楼日日春风里。眉黛石州山对起,娇波泪落妆如洗。汾河不断天南流,天色无情淡如水。

  据《诗话总龟》卷三三引《古今诗话》说,这首诗作于宋平阳府,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当时石延年奉命前往河东征调民兵备边,友人尹洙(师鲁)正在陕西抗击西夏的前线。诗是代人而作,故题为“代意”。诗中抒写一位闺中女子对尹洙的思念。诗人先用“花空委”、“损桃李”的兴象表现她与尹洙分别十年,青春虚度,山河未改,容颜已衰;又写她迎着春风登临远望,但闻雁声北去,见燕子西飞而情人无踪;再以石州的山峰比喻女子的双眉,写她整日面对远山愁眉不展,泪流满面弄湿了粉妆。最后以汾河南流不断、天色冷淡无情含蓄表达她无尽的愁怨。诗人以健笔写柔情,比喻自然贴切,句调爽朗,境界阔大,表现闺妇心态却细微深婉。北宋王辟之激赏此诗“词意深美”,并说诗人死后,曾托梦给友人,自谓此乃平生“最为得意”之作(注:参见(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七,(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439页。)。宋诗中爱情诗、闺思诗寥寥无几,石延年此诗作为闺情诗看,是难得的佳作,在当时广为传诵。诗人的朋友关咏曾把它改写成词,谱入《迷仙引》调,“人争歌之”。词云:“春阴霁。岸柳参差,袅袅金丝细。画阁昼眠莺唤起。烟光媚。燕燕双高,引愁人如醉。慵缓步,眉敛金铺倚。嘉景易失,懊恼韶光改。花空委,忍厌厌地。施朱粉,临鸾镜,腻香销减摧桃李。独自个凝睇。暮云暗,遥山翠。天色无情,四远低垂淡如水。离恨托,征雁寄。旋娇波,暗落相思泪。妆如洗。向高楼,日日春风里。悔凭栏,芳草人千里。”(注:参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三十五引《古今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词对诗意作了增衍,多些秾丽和脂粉气,少了开阔疏朗的气韵,却表明石延年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石延年喜作集句诗。《下第集句》云:“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云未有因。圣主不劳千里召,嫦娥何惜一枝春。凤凰诏下虽沾命,豺虎丛中也立身。啼得血流无用处,朱衣骑马是何人。”抒写他的壮志抱负和下第后的牢骚怨愤。诗中所集是何人之句,难以一一细考,但将他人之句集为一首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通篇浑成的七律诗,可见石延年读诗多,记忆牢,才思敏捷。另一首集句诗《偶成》云:

  年来年去来去忙,为他人作嫁衣裳。仰天大笑出门去,独对春风舞一场。

  首句用唐人郑谷《燕》诗句,次句用唐人秦韬玉《贫女》诗句,三句用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句。集前人之句,如同己出,一气呵成,在自嘲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潇洒的个性。宋人蔡绦《西清诗话》说:“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王直方谓始于荆公,非也。”(注:参见(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七引,中华书局1982年版。)指出石延年好作集句对于王安石的影响,这一点也不应忽略。

  刘克庄说石延年“集中……警句尚多”(注:参见(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一。)。石延年在创作中精心锤炼警句,这从上文所举的作品中皆可看出。《筹笔驿》中的“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一联,与《金乡张氏园亭》中的“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之句,正如张鸣先生所评:妙在把“对可观物态的观照和主观心态的体验,都纳入看上去很自然平常的句子中”。[14](P59) 此外,在石延年的数十个断句中,还有不少很精警的。如“天寒河影淡,山冻瀑声微”(《山寺》)、“平芜远更绿,斜日寒无辉”(失题)、“海云含雨重,江树带蝉疏”(失题),用动词和形容词细致精妙地表现出景物之间的关系;“水尽天不尽,人在天尽头”(《高楼》),钱钟书先生指出这一联与范仲淹的“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高楼》),欧阳修的“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和“夜长春梦短,人远天涯近”(《千秋岁》)“词意相类”,都用了“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物更远”的写法[9](P38)。还有“月中欲与人争瘦,雪后偷凭笛诉寒”(《梅花》),以拟人化手法活现梅花清瘦苦寒的意态。至于“月如无恨月长圆”一句,司马光说:“李长吉(贺)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云云,人以为勍敌。”[15] 这些警句,表明石延年作为宋诗变革派的一员大将,在运思造境、炼字琢句上已力图克服宋初白体的率易平熟、晚唐体的冷寂狭小及西昆体的藻饰雕琢之弊,着意追求一种清奇生新,深隽瘦劲的崭新风格。

  毋庸讳言,石延年的诗也有明显的缺点。例如《调二举子》诗云:“司空怜汝汝须知,月下敲门更有谁。叵耐一双穷相眼,得便宜是落便宜。”还有《登第后被黜戏作》,皆为游戏笔墨,失于油滑。又如《偶成》:“力振前文觉道孤,耻同流辈论荣枯。动非仁义何如静,得见机关不似无。孔孟也宜轻管晏,皋夔未必先唐虞。侯门重问吾何有,且自低心混世儒。”通篇议论,枯燥乏味,已暴露出宋人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再如他的《红梅》诗中,竟以“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如此粗浅呆板之句描状红梅,被苏轼讥为“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也”(注:参见(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二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20页。)。近年有论者评石延年诗“豪纵浮嚣”[16](P69),“豪纵”二字中肯,“浮嚣”便言过其实了。

  总之,石延年的诗具有意气标举、雄奇豪纵的鲜明艺术风格。他同欧阳修、梅尧臣和苏舜钦一起努力出新求变,为开创宋诗风调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及欧、苏、梅,但在多种题材和体裁上都有足以传世的佳篇警句,对于欧、苏、梅、王(安石)、黄(庭坚)的诗歌乃至宋词的创作都有影响。他无愧于北宋诗文革新的前驱者和“诗豪”的美誉。

  参考文献

  [1]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A][清]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2]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 [宋]苏舜钦石曼卿诗集序[A]苏舜钦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陈新,杜维沫选注欧阳修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 范宁,华岩宋辽金诗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6]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缪钺,等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8]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9]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10]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11] [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2]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A]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 黄宝华选注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4] 张鸣选注宋诗卷[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15]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A][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 吕肖奂宋诗体派论[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言论。而蓝田玉作为中国玉石中的优良品种,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呢,蓝田玉的品相也是参差不齐,那么我们在挑选蓝田玉的时候,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蓝田玉原石的完整程度。俗话说得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玉石也是如此。一个玉石的完整与否,非常影响它的品相。那么,我们在蓝田玉的时候,就需要观察它是否足够完整,有没有裂痕等情况。

二、蓝田玉的通透情况。蓝田玉在化学上应该属于一种准晶体,它在生长的时候会遇到很多情况,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蓝田玉的生长品质。因此,杂质越少,玉石也就越通透。我们应该选择购买那些杂质少的蓝田玉玉石。

三、颜色是否纯正。玉石的颜色取决于其中的金属离子。我们应该挑选杂色少的玉石,而非那种杂乱的颜色的玉石。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四川江油武都镇是古时的陈塘关。武都镇西面大山名约观雾山,北面有一奇山约窦团山。观雾山的“燕儿石”化石、节甲鱼化石、窦团山三峰均为离石沉积岩构成等地质特征,说明陈塘关下的涪江滨江地带古时曾为水域。而怒江道出土的披毛犀下颚骨化石以及贝壳土壤层证明了这一地区的确是海退之地(传说中天津系精卫填海所得土地之一)。从古籍看,陈塘关东南塔下的涪江大河湾段便是“九湾河”遗址。《窦团山志》说,这段河早在唐代以前就称九湾河。清乾隆戊寅年十月初一,本邑察生舒春兰所书重建窦团山云岩寺碑记说:是山之名,盖因真人而名之也,真人窦姓,名团,字子明,里居九湾河养生潭岸。江油县志外纪志:窦真人名子明,江油人,为彰明主簿,后弃官隐于窦坪。与这段河相邻的地方,至今仍叫窦坪坝,可见,唐开元、天宝年间,窦子明里居之九湾河就是这里。而且,至今盗立在这段河之东岸山顶上的东塔,乃清代以前所建之古塔,塔上刻有一联,上联为“水绕九湾宣德地”,下联为“山横一柱接顶天”。这里演绎出的哪吒打死东海龙王巡海夜叉和龙王三太子的故事,广为传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