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第1张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中医·脑瘤脑瘤(cerebroma)为病名。是指发生于脑部的肿瘤疾患。症状以部位固定的局限性头痛,颅骨外压痛,并出现脑部受压所致相应的麻木、瘫痪等症为主要表现。辨证分型脑瘤·痰瘀阻窍证脑瘤·痰瘀阻窍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phlegmandstaticbloodblockingorifices)是指痰瘀互结,闭阻清窍,以头晕头痛,项强,目眩,视物不清,呕吐,失眠健忘,肢体麻木,面唇暗红或紫暗,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风毒上扰证脑瘤·风毒上扰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poisondisturbingupward)是指风毒之邪,上扰脑神,以头痛头晕,耳鸣目眩,视物不清,呕吐,面红目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咽干,大便干燥,重则抽搐,震颤,或偏瘫,或角弓反张,或神昏谵语,项强,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脑瘤·阴虚动风证脑瘤·阴虚动风证(cerebroma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血不足,肝风内动,以头痛头晕,神疲乏力,虚烦不宁,肢体麻木,语言謇涩,颈项强直,手足蠕动或震颤,口眼斜,偏瘫,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薄,脉弦细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脑瘤证候。西医·脑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肿瘤发生自脑、脑膜、脑垂体、颅神经、脑血管和胚胎残余组织者,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由身体其它脏器组织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者,称为继发性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亦称脑肿瘤,其病因至今不明。症状下述四个方面的病理生理过程是颅内肿瘤导致颅骨内压增高并逐渐加重的原因:肿瘤体积超过颅内压调节代偿能力;肿瘤周围反应性脑水肿;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静脉回流受阻。头痛、呕吐、视神经 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三主症",

详见百科词条:脑瘤 [ 最后修订于2016/7/15 10:18:19 共144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舌强为舌象。又称为舌本强、舌蹇。指舌体强硬僵直,活动不灵,屈伸不便,或不能转动,使谈吐不利,言语不清的舌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盛,则舌强而难吞。”《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亦有中风病而舌强、舌卷、不能言者,宜大秦艽汤,若天热加知母五分。”参见中风:中风(zhòng众)为病名。1中风又名卒中。指卒暴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㖞斜,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风的病因,历代医书论述不同。《医略十三篇》卷一以北宋前皆宗《灵》、《素》作外风论治;刘河间谓中风非外中于风,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东垣以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丹溪谓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王安道则谓刘、李、朱三说是以类中风之病视为中风而立论,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对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又有闭证和脱证之分。本病可见于脑血管意外及中毒性脑病等。2中风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之一。《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详见百科词条:舌强 [ 最后修订于2016/3/29 14:46:44 共6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自《伤寒论》,其组成为麻黄9g、杏仁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具有辛凉解表、清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证。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麻疹合并肺炎等疾病,辨证属于表邪未尽,邪热壅肺者。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与麻黄汤组成只有石膏与桂枝之别,用于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而对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不宜应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尚无法解释;但临床实验研究证明麻杏石甘汤临床用于治疗哮喘、荨麻疹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哮喘和荨麻疹均属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防治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首先要控制其发生的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防止过敏原进入机体;二要控制IgE的产生,阻断IgE与肥大细胞的嗜酸性粒细胞结合,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三是阻止生物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反应。该方剂确实具有上述作用,故能治疗第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时该方剂具有强大的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解热镇痛、止咳、平喘作用,这对支气管炎、上感、肺炎治疗尤为必要。同时该方剂对免疫功能有调节和促进作用,特别是能对抗Ⅰ型变态反应,因此不仅有利于哮喘治疗也有利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值得重视的是该方剂具有强心、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这对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心功能障碍和血黏度增高的治疗尤为重要。

详见百科词条: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24 17:21:25 共642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癃闭(retention of urine、dribbling and retention of urine)为病名。是指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癃和闭虽然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癃闭起病可突然发作,或逐渐形成。少腹或胀或不胀,但尿道无疼痛感觉。病情严重时,还可见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喘促、水肿,甚至神昏等症。

癃闭的病位是在膀胱,但和三焦、肺、脾、肾、肝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引起癃闭的病因病机有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元亏虚。

对癃闭的辨证首先应分清虚实,然后再权衡轻重缓急,进行治疗:

因脾肾阳虚、津液亏虚所致者,为虚证,见小便淋沥不爽,排出无力,面色咣白、神气怯弱,腰膝酸软。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

因湿热下注,气机郁结或外伤瘀血、结石阻塞而造成者,多为实证,见小便闭塞,少腹胀痛,或烦躁口渴等。治宜补脾肾,助气化,而达到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的目的。

在小便点滴不通的情况下,内服药缓不济急,还可选用多种外治法来急通小便。目前临床常用的导尿法和针灸疗法,既简便,又有效,可以酌情选用。针刺治疗本病疗效较满意。尿潴留膀胱过度充盈时,下腹部穴位宜浅刺、斜刺,忌深刺、直刺。对哮喘、神昏等兼症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应请相应科室医生会诊。

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均属癃闭范畴多因中枢神经疾患和尿道、前列腺或 周围疾患引起的神经性、反射性、机械性反应所致。癃闭应与肾脏实质性病变引起的无尿症加以鉴别。

详见百科词条:癃闭 [ 最后修订于2018/9/11 15:31:42 共1386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