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药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千金翼》卷五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面药的用法用量 3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面药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面药 1 拼音
miàn yào
2 《千金翼》卷五 21 方名面药
22 组成朱砂(研)半两,雄黄(研)半两,水银霜半两,胡粉2团,黄鹰屎1升。
23 功效泽面。
24 面药的用法用量上合和。净洗面,夜涂之。以1两药和面脂令稠如泥,先于夜欲卧时,澡豆净洗面并手,干拭,以药涂面,厚薄如寻常涂面厚薄,乃以指细细熟摩之,令药与肉相入乃卧,一上经5日5夜勿洗面,只就上作妆即得,要不洗面,至第6夜洗面涂,一如前法,满3度洗,更不涂也。一如常洗面也,其色光净,与未涤时百倍也。
3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31 方名
面药
32 组成夏枯草1钱,僵蚕1钱,羌活1钱,海藻1钱,白芷1钱。
33 主治皮肤疮疡,风热疥疮瘙痒者。
34 面药的用法用量摊于油布上贴之。
35 制备方法上为末,加冰片少许,蜜调成膏。
36 各家论述此药调膏薄贴,为光绪帝皮肤疮疡而设。白芷有排脓消肿止痛之功,为外科要药,其味芳香,富含油脂,《本经》谓其“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古方嫩面润肤方中辄用之。海藻除消坚散结外,其水浸剂对皮肤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古籍中的面药 《普济方》:[卷五十二面门]澡豆白檀香白术木香芎一两)上先以猪和面曝干。然后合诸药捣末。又以白豆屑二升为散。每旦用盥洗。十月色如白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整骨接骨夹缚手法煎水,浸猪腿精肉贴眼上,秘传常服活血住痛散及清头面药,余皆照外伤见血治之。夫颊骨脱。令患人坐定,揉以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上七窍病上面药第九]澡豆方两)上七味捣筛,将猪胰拌和,更捣令匀,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净如素。洗面药方。白芷白蔹白术桃仁冬瓜仁
《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整骨接骨夹缚手法浸猪腿精肉,贴眼上,秘传。常服活血注痛散,及清头面药,余皆照外伤见血治之。夫颊骨脱,令患人坐定,揉以
《世医得效方》:[卷第十大方脉杂医科]头痛面的组词和笔顺如下:
面的组词 :拉面、面皮、千人一面、面红耳赤、面条、白面、阳面。
面的笔顺是横、撇、竖、横折、竖、竖、横、横、横。
面(拼音:mi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周围的线条模拟脸的轮廓,中部是“目”。“面”的本义是“脸”。由人的脸引申指事物的外表。由面的朝向引申指事物的各个部分、不同侧面。又引申为“面向”“朝向”。面又用作几何学概念。面也指像平面的事物,用作量词。
汉字简化以前,“脸面”的“面”写作“面”,而“面粉”的“面”写作“面”,又写作“麪”。简化以后均写作“面”。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九面部弥箭切(miàn)。
(面)颜前也。从𦣻,象人面形。凡面之属皆从面。
卷五麦部弥箭切(miàn)。
(麪)麦末也。从麦丏声。
说文解字注:
卷九面部。
(面)颜前也。颜者,两眉之中间也。颜前者,谓自此而前则为目,为鼻,为目下,为颊之间,乃正乡人者,故与背为反对之偁。引伸之为相乡之偁,又引伸之为相背之偁。《易》“穷则变,变则通”也。凡言面缚者,谓反背而缚之。偭从面。
从𦣻,象人面形。谓囗也,左象面。弥箭切,十四部。
吃苦菜是小满时节不少地区的传统饮食。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在小满时吃麦糕饼、枸杞苗、面条加馒头等。
1、吃苦菜
有俗语称,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其遍布全国,医学上称苦菜为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
苦菜吃起来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古籍《周书》就有记载:小满之日苦菜秀。可见我国食用苦菜的历史十分悠久。
2、麦糕饼
在南方,有说法称小满是蚕神的生日,因为南方养蚕较多,小满时节是幼蚕孵出的重要时间点,因而重视“祭蚕神”。这时人们会以米粉或面粉为原料,制成形似蚕茧的麦糕麦饼来食用,这也寓意着期盼蚕茧能够丰收。
3、枸杞苗
在西北宁夏地区,小满节气流行吃枸杞苗,又叫枸杞尖。这一时期的枸杞苗正好生长旺盛,是人们喜欢吃的一种菜。常见的吃法是摘取枸杞苗直接煮汤食用,也可以做蛋炒枸杞苗。
4、面条加馒头
在南京,民间有句谚语称,“小满毒日头,面条加馒头”。是说当地人从小满开始,饮食上要减少吃米饭,多吃面食之类的食物。当地人认为夏季暑热,肠胃功能减弱,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更有益于健康。
凤凰网-小满时节,你吃“苦”了吗?
搋面的意思:以手用力压和揉面。
1、详细解释:
〈动〉
以手用力压和揉。如:搋衣服;搋面
藏物于怀:只见陶铁僧栾了四五十钱,鹰觑鹘望,看布帘里面,约莫没人见,把那见钱怀中便搋。
本义:~子疏通下水道的工具,用木柄插入橡皮碗制成。用手掌压、揉,使搀入的东西和匀:~面。
English :to thump。
2、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集韵》《韵会》丑豸切,褫上声。析也。《增韵》又拽也。或作拸。
又通作扦。互见扦拸二字注。
又《集韵》演尔切,迤上声。义同。
又余支切,音移。与擨同。见擨字注。
又《唐韵》丑佳切《集韵》摅佳切,与扠同。俗谓以拳触人曰搋。亦曰撉。互见扠字注。
面食历史:
陕西歧山挂面一直享誉中外,它是山西面食的一个分支。清代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歧山做挂面生意,字号叫"顺天成",直到今天,歧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过去的皇家贡品,如今蜚声海外。
公元13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两次来到山西,沿着"丝绸之路"将面食传入意大利。后来,意大利人也喜欢上了面条,将面条种类发展到了四百多种,大多是空心面,粗者如指,细者如丝。风靡世界的意大利"通心粉",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面条的引进把游牧文化对于面粉的地一塑造--面包,拓宽到一个新的领域,就像西方人说的,既多了一种吃的方法,又解决了面粉的储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意大利不仅成为空心面的出口国,而且向我们大量出口生产面条的成套设备,看来,我们的"擀面杖"面临的现实是何等严峻。
面正为经穴别名,即面王,是素髎的别名。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面王为经穴别名,即素髎。出《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称面正;《外台秘要》称面玉;《杨敬斋针灸全书》称面士。“正”“玉”“士”皆为“王”之误。
素髎为经穴名(Sùliáo GV25,DU2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面王(《针灸甲乙经》),面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鼻准(《奇效良方》),准头(《医宗金鉴》),面玉(《外台秘要》),面士(《杨敬斋针灸全书》)。属督脉。素治鼻茎,髎即骨隙,此穴在鼻茎下端的骨隙中,故名素髎。素髎穴主要用于鼻疾和急救:如鼻塞、鼻衄、鼻渊、鼻痔、鼻息肉、酒渣鼻、鼻鼽、鼻疮等一切鼻疾,小儿惊厥,溺水急救,低血压,休克,流涕,暴发火眼,鼻㖞口僻,惊厥,昏迷,瘛疭,小儿急惊风,新生儿窒息,喘息,小儿惊风,窒息,心动过缓,鼻炎,虚脱等。
详见百科词条:面正 [ 最后修订于2017/2/16 23:08:51 共24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2023-08-06 08:02: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