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骨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圣惠》卷五十六:鹳骨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千金》卷十七:鹳骨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35 各家论述 36 摘录 4 《外台》卷十三引张文仲方:鹳骨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摘录 5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五十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六十六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用药禁忌 6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鹳骨丸 1 拼音
guàn gǔ wán
2 《圣惠》卷五十六:鹳骨丸21 处方
鹳骨1两(涂酥、炙微黄),桂心3分,雄黄1两(细研、水飞过),麝香半两(细研),朱砂1分(细研),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蜈蚣1条(微炙)。
22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3 功能主治尸疰。邪气流注闷绝,时复发作,寒热淋沥,或腹痛胀满。
2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煎桃枝汤下,不拘时候。
25 摘录《圣惠》卷五十六
3 《千金》卷十七:鹳骨丸31 处方
鹳骨3寸,雄黄4分,莽草4分,丹砂(一作丹参)4分,牡蛎4分(一作牡丹),藜芦2分,桂心2分,野葛2分,斑蝥14个,巴豆40个,蜈蚣1个,芫青14个。
32 制法上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
33 功能主治遁尸,飞尸,积聚,胸痛连背,走无常处,或在藏,或肿在腹,或奄奄然而痛。
3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方中鹳骨,《圣惠》作“鹤脑骨”,方名“鹤脑骨丸”。
35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鹳善啖蛇,故其骨能疗尸疰,更以斑蝥、芫青、莽草、藜芦、蜈蚣、野葛等味汇入一方以毒攻毒。
36 摘录《千金》卷十七
4 《外台》卷十三引张文仲方:鹳骨丸41 处方
鹳骨3寸(炙),桂心3寸,虻虫14个(去翅足,熬),巴豆30个(去心皮,熬),斑蝥14个(去翅足,熬)。
42 制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小豆大。
43 功能主治尸疰恶气百病。
4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每服2丸,每日3次,清饮送下。
45 注意忌野猪肉、芦笋、生葱。
46 摘录《外台》卷十三引张文仲方
5 方出《外台》卷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五十六 51 方名
鹳骨丸
52 组成鹳骨3寸(炙),羚羊鼻2个(炙令焦),干姜1两,麝香2分(研),蜥蜴1个(炙),斑蝥14个(去翅足、熬),鸡屎白3两(熬),巴豆5个(去心皮,熬令黑),芫青20个(去翅足,熬),藜芦1两(去芦头,熬令黄)(一方无斑蝥、鸡屎白、巴豆、芫青、藜芦。)。
53 主治初得遁尸及五尸,经年不愈,心腹短气。
5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丸,空腹饮送下,每日2次,稍加至67丸。以知为度,至吐利。
55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和丸,如小豆大。
56 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猪肉、蒜、粘食、陈臭、芦笋。
6 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六十六 61 方名鹳骨丸
62 组成鹳骨(炙)4分,貍骨(炙)4分,射干4分,玄参4分,升麻(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犀角屑4分,丁香4分,羚羊角屑4分,丹参4分,甘草(炙)4分,人参3两,沙参3两,獭肝6分,连翘6分,光明砂2分(研)。
63 主治瘰疬。
64 鹳骨丸的用法用量每服15丸,空腹饮送下,1日2服。渐加至30丸。
65 制备方法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66 用药禁忌忌生冷、油腻、血食酢、热肉、海藻、菘菜、粘食、陈臭生血物。
67 附注《圣惠》有麝香半两。
古籍中的鹳骨丸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七尸疰门]尸疰(附论)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乌梅汤下。一鹳骨丸。(出圣惠方)治尸疰恶气流传。忽然闷绝。时发寒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诸尸门]尸注服二十丸,生姜乌梅汤下。治尸注恶气,兼治百病,鹳骨丸方鹳骨(一寸炙)桂(去粗皮半两)虻虫斑蝥(各十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六]治遁尸诸方时候温服。治初得遁尸。及长经年不瘥。心腹短气。鹳骨丸方。鹳骨(三寸涂酥炙微黄)羊鼻(二枚炙令微黄)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八尸疰门]遁尸附论如小豆大。每服不计时。以暖酒下三丸。以知为度。鹳骨丸治初得遁尸。及经年不瘥。心腹短气。鹳骨(炙三寸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七]诸瘰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用到中药芫青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芫青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芫青 1 拼音
yuán qīng
2 注解
芫青
释名 青娘子。
气味 辛、微温、有毒。
主治
主疝气,利小便,水有瘰疬,下痰结,治耳聋目翳,制犬伤毒。余功同斑蝥。
附方
用到中药芫青的方剂 大附着散,去皮),乌头7分(炮,去皮),蜈蚣两枚(炙),芫青8分,雄黄7分,朱砂7分,干姜7分,细辛7分,蜥
鹳骨丸分,野葛2分,斑蝥14个,巴豆40个,蜈蚣1个,芫青14个。制法:上为末,蜜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
血分椒仁丸砒1钱,胆矾1钱,斑螫30枚(糯米炒黄,去米),芫青30枚(去头足翅,糯米炒黄)。主治:妇人肿满,小
地胆丸去头足翅,糯米炒令米黄)1分,牛黄(别研)1分,芫青10枚(糯米炒令米黄,去头翅足),生大豆黄30枚
大附着散,去皮),乌头7分(炮,去皮),蜈蚣两枚(炙),芫青8分,雄黄7分,朱砂7分,干姜7分,细辛7分,蜥
更多用到中药芫青的方剂用到中药芫青的中成药 六神丸
丸:组成:鹤虱1两,金星石(煅,酒淬3遍)1两,芫青50个(去翅足,生用),皂荚仁100个,磁石(煅
更多用到中药芫青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芫青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虫之二]斑蝥
此一虫五变,主疗皆相似。二、三月在芫花上,即呼为芫青;四、五月在王不留行草上,即呼为王不留行虫;六七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芫青云∶形大小如斑蝥,纯青绿色,今出宁州也。图经曰∶芫青,《本经》不载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其形颇与斑蝥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葛上亭长此一虫五变,为疗皆相似,二月、三月在芫花上,即呼芫青;四月、五月在王不留行上,即呼王不留行虫;六月、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三瘰门]诸。或死肌不消。加芒硝二两益佳。一法用胡燕屎一枚。芫青丸(出千金方)治一切。斑蝥(四十枚)豉(四十九枚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卷虫之二]地胆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蒜泥灸 5 斑蝥灸 6 白芥子灸 7 旱莲灸 8 其他 9 注意事项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天灸 1 拼音
tiān jiǔ
2 英文参考crude herb moxy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天灸为灸法名,指药物发泡法,又称“自灸”[1][2]。出《针灸资生经》。是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1][3]。今称药物发泡灸[3]。古代文献上所载天灸法较多,如毛茛灸、斑蝥灸、旱莲灸、蒜泥灸、白芥子灸等[1][3]。
另说将朱砂等药物点涂于穴位亦称天灸(《荆楚岁时记》)。
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 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既具有穴位 的作用,又可通过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近年来,这种治疗方法被广泛重视,现在兴起的经皮给药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灸的种类很多,临床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4 蒜泥灸
蒜泥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4]。用生大蒜捣烂成泥敷贴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方法[4]。敷贴时间约1~3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4]。适用于虚劳,乳蛾等[4]。
将大蒜(以紫皮蒜为优)捣烂如泥,取3~5g涂敷于穴位上,敷灸时间为1~3小时,以局部皮肤发痒、变红起泡为度。如敷灸涌泉穴可治疗咯血、衄血;敷灸合谷穴可治扁桃体炎;敷灸鱼际穴可治喉痹等。
5 斑蝥灸斑蝥灸为药物发泡灸法之一[5]。用斑蝥末敷贴有关穴位使之发泡的方法[5]。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贴在有关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内,上面再贴一胶布[5]。以局部起泡为度[5]。适用于关节疼痛、黄疸等[5]。
取斑蝥适量研为细末。使用时先取胶布一块,中间剪一小孔如黄豆大,贴在施灸穴位上,以暴露穴位并保护周围皮肤,将斑蝥粉少许置于孔中,上面再贴胶布固定,以局部发痒、变红、起泡为度,然后去除胶布与药粉;也可用适量斑蝥粉,以甘油调和外敷;或将斑蝥浸于醋或95%酒精中,10天后擦涂患处。适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黄疸、胃痛等病症。
6 白芥子灸白芥子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6]。用白芥子研末调敷有关穴位上使之发泡的治疗方法[6]。敷贴时间约3~4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6]。用治肺结核,哮喘,口眼㖞斜等[6]。也有加用其他药物专治冷哮的[6]。《张氏医通》治冷哮法用白芥子净末、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二炷香足去之,十日后涂一次[6]。
将白芥子研末,醋调为糊膏状,取5~10g敷贴穴位上,用油纸覆盖,胶布固定;或将白芥子末1g,放置于5cm直径的圆形胶布中央,直接敷贴在穴位上,敷灸时间为2~4小时,以局部充血、潮红或皮肤起泡为度。适用于风寒湿痹痛、肺结核、哮喘、口眼歪斜等病症。
7 旱莲灸旱莲灸为药物发泡灸之一[7]。用新鲜旱莲草捣烂敷贴有关穴位,使之发泡的方法[7]。敷贴时间约为3~4小时,以局部起泡为度[7]。适用于疟疾等[7]。
8 其他如甘遂粉敷贴中极治尿潴留;马钱子粉敷贴颊车、地仓穴治面神经麻痹;吴茱萸粉用醋调后敷贴于涌泉穴治疗高血压、口腔溃疡、小儿水肿等;葱白捣烂敷贴患处治急性乳腺炎;五倍子、何首乌各等份研末用醋调成膏状,每晚睡前敷于脐中,次日晨取下,治小儿遗尿症;砂仁30g,白糖50g,明矾10g,青背鲫鱼1条,混合一起捣烂成膏状分成3份,每次1份,分别敷贴于神阙、至阳穴上,盖纱布,以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次,治黄疸的阳黄,若阴黄可用胡椒(每岁1粒)、麝香1g、雄鲫鱼1条,混合捣烂成膏,敷贴神阙、肝俞、脾俞穴等。
9 注意事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八件事,分别是:油蛉和蟋蟀唱歌、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妖怪的故事、到三味书屋学习、上课画连环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土槿皮酊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土槿皮酊 土槿皮酊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ǔ jǐn pí dǐng
2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21 方名土槿皮酊
22 组成土槿皮30g,斑蝥10g,高粱酒100ml。
23 主治体癣。
24 土槿皮酊的用法用量外用。
25 制备方法
浸出过滤,再加升华硫黄5g及樟脑5g混合。
古籍中的土槿皮酊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疮癣门]治癣方土槿皮(五钱)白芨(二钱五分)白芷(二钱五分)荜茇(二钱五分)白藓皮(五钱)明雄上药为末。用好烧酒
《本草便读》:[木部灌木类]川槿皮杀虫治癣。外用多需。(川槿皮川产者佳。土产者即土槿皮。俗称之谓槿茄。可捍可插。植之为藩篱者也。皮浓
《古方汇精》:[卷二疯痰疮毒类]牛皮癣癞方(二十一)土槿皮(一斤勿见火晒干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古方汇精》清爱
《疡医大全》:[卷二十九癞癣部]癣门主方上身多食后服, 多食前服,白汤送下三钱。癣。土槿皮(一两)斑蝥(二个)鸡心槟榔(三个)番木鳖(四
《本经逢原》:[卷三灌木部]木槿根皮早在后汉时期以前,有关本草学的著作除了《神农本草经》和《桐君采药录》二书外,据《吴普本草》佚文所引可以考知者尚有数家本草学专书,其中包括:《黄帝(本草)》(按,此书原名全称不详,今暂附以“本草”二字,下同)、《岐伯(本草)》、《雷公(药对)》、《扁鹊(本草)》、《医和(本草)》和《李当之(本草)》6种。惟在这些古本草学的佚文中只能看到个别药物性味和有毒、无毒的文字,如果将这部分内容与《桐君》佚文加以对照,除了记述相同者,颇有些差异之处。这种在古代早期的多种本草著作中的论述互有差异的情况,也可以在唐代初期成书的《新修本草》一书孔志约序文中明确地看出。孔序的原文是:“梁·陶弘景雅好摄生,研精药术,以为《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不刊之书也。惜其年代浸远,简编残蠹与《桐(君)、《雷(公)》众记,颇或蹖驳。”(“蹖驳”一辞,义为杂乱,不一致)不难看出,唐代时期所能见到的《神农本草经》与《桐君采药录》、《雷公(药对)》等古代早期药学著作相互间已经具有不少明显差异。现将《桐君采药录》与其他古代早期本草学著作的差异之处据《证类本草》中的现存佚文,分别对照比较如下。
与《神农(本草)》比较
莽草——《桐君》:苦,有毒。《神农》:辛。
狼牙——《桐君》:咸。《神农》:苦。
落(络)石——《桐君》:甘,无毒。《神农》:苦。
虎掌——《桐君》:辛,有毒。《神农》:无毒。
与《黄帝(本草)》比较
牡丹——《桐君》:苦,无毒。《黄帝》:苦,有毒。
巴豆——《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
狼牙——《桐君》:咸。《黄帝》:苦。
贯众——《桐君》:苦,(一经):甘,有毒。《黄帝》:咸、酸(按:“一经”系指《桐君》之别本)。
与《岐伯(本草)》比较
丹参——《桐君》:苦。《岐伯》:咸
玄参——《桐君》:苦。《岐伯》:咸。
芍药——《桐君》:甘。《岐伯》:咸。
牡丹——《桐君》:苦。《岐伯》:辛。
与《扁鹊(本草)》比较
班猫(斑蝥)——《桐君》:有毒。《扁鹊》:有大毒。
石胆——《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
与《雷公(药对)》比较
落(络)石——《桐君》:甘。《雷公》:苦。
芍药——《桐君》:甘。《雷公》酸。
本文2023-08-03 21:12:2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