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记述少年聪明或好学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8收藏

古籍中记述少年聪明或好学的故事,第1张

1、凿壁借光

东晋时期的一位道教理论家葛洪,曾托汉代刘歆之名撰写了《西京杂记》一书。书中记载了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明,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后人即用“凿壁、空壁、偷光、偷光凿壁、凿壁借辉、借光”等指勤学苦读,有时也引申为求取他人教益。

2、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的著名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苏秦,一次因多次游说秦王失败而返回故里。回家后,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给他做饭,父母亲和他连话都不说。苏秦为之大耻,乃发奋读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后人用“刺股、锥股、握股”等形容勤学苦读,刻苦自励。

3、闻鸡起舞

《晋书·祖狄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励,立志为国效力。他们二人常常“共被同寝”半夜听到鸡叫,即起来操演武艺。后人用“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发。

4、悬梁苦读

古时后有一个刻苦好学的人叫孙文宝,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在孜孜苦读。等到晚上疲劳不堪需要睡觉的时候,孙文宝仍然怕睡过头,耽搁太多的时间,于是他就用绳子把头发和屋顶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头一晃动即可醒来继续用功苦读。终于成为“当世大儒”。后人即用“悬梁、悬头”等指勤学苦读,奋发向上。

5、囊萤映雪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御史大夫。

1、《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2、《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4、《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5、《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6、《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7、《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8、《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9、《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

10、《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11、《水浒传》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或编者一般被认为是施耐庵,现存刊本署名大多有施耐庵、罗贯中两人中的一人,或两人皆有。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投降朝廷以及投降朝廷后镇压田虎,王庆,方腊等各路反抗宋朝政府的政治势力,最终走向悲惨失败的宏大故事。

12、《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

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13、《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

14、《镜花缘》

《镜花缘》是清代文人李汝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

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15、《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

这部小说由古白话写成,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时期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

16、《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小说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1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描述了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揭露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18、《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一般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明代许仲琳(存在争议)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

《封神演义》全书一百回,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

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19、《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丁丑),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0、《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为494篇)。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世界名著

  指身材高的人,从这句文意来看,大概是指古代传说中长人国的人,即巨人,高大的人。

  以下有篇文章可以佐证:

  历史上的巨人之谜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述一个类似童话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兄弟三人,

  他们各有神通。老大是个千里眼,能看见一千里之外两只小蚂蚁打架,当他看不清

  什么稀奇事的时候,就让老二顺风耳去听,再不就让老三通天长腿去看个明白。有

  一天,老大想吃鱼,就对老三说:“你去海里抓几条鱼吧!”老三答应一声,几大

  步跨到海里,海水仅能淹到他的小腿上。他弯下腰从海里抓起一大把鱼,又兴冲冲

  几大步迈回家。这是社会上有关巨人最通俗的一种传说,故事中的通天长腿老三实

  际上就是一个巨人。

  关于巨人的传闻,在古史中绵延记载了几千年,直到中国明清之际还有类似的

  笔记记载。不仅如此,国外也有大量相同的记载。然而,由于巨人身材高大的过分

  离奇,许多人根本不相信有巨人的存在,以至使巨人成为历史上一谜。

  在中国神话里,最早记载巨人事迹的是《山海经》这本书,其中最有名的是

  “夸父追日”的传说,故事说:在荒漠的高原上有一座山,听起来就很吓人,名叫

  成都载天,想必是很高很高。山里住着一位名叫夸父的巨人,他十分高大,但到底

  有多高,没有人能说清楚。他在山中闲着没事,渐渐养成了一个奇怪的癖好,就是

  喜欢玩蛇,常常手里拿着两条黄蛇,耳朵上也挂着两条黄蛇。他为人很骄傲,自认

  为自己力大无穷,可实际上,他的胆子很小,最害怕夜晚。有一天,他看着渐渐西

  沉的太阳,产生了一个追日的念头。于是,他迈开大步向西方追去,好不容易追到

  了隅谷(太阳落下去的地方),眼看就要把太阳给抓住了,可偏偏这个时候他口渴

  得要命,急得他三步两步跑到黄河和渭水河旁边,张口一吸,两条河就被喝干了。

  但是喝干了这两条河的河水还是不解渴。他又想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没等走到,这

  个巨人在半路就被渴死了。他手里拿的手杖落在地上,马上化作一片邓(桃)林。

  当然,《山海经》里记载巨人的决不止一处,《大荒东经》曰:“东海之外……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大荒北经》又记载:

  “有人名曰大人,其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囗。”

  〈列子·汤问〉中也有一条关于巨人的记载,说是在东海的东面,有一大壑,

  名叫“归墟”,里面漂浮着五座仙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蓬莱、瀛洲五山。

  仙山上住着许多神仙,每天忙碌地飞来飞去。这五座仙山自由自在地在海上漂了许

  多年,可是有一天,天帝怕仙山漂到北极去,就让十五只大龟,三班倒换,轮流驮

  着五座仙山,六万年换一次班。就这样,平安无事又过了若干万年。不料,有一年

  却出事了。

  原来,昆仑山北面很远的地方,有一个龙伯国,这个国家的人都生得十分高大,

  看上去就像一棵棵大树。且说其中有一个巨人,也是闲着无聊,就拿起一根钓鱼杆,

  准备到海边去散散心,下海走不了几步,就到了归墟五座仙山的地方,举起钓杆来

  一钓,也许背负神山的大龟确实饿急了,一下子就被钓上来两只大龟。他乐呵呵背

  起大龟就往家里跑,回家以后,还把龟壳剥下来学习占卜算卦呢。只可怜员峤、岱

  舆两座仙山经这么一间,给漂流到了北极,沉没到海里去了。天帝知道这件事后,

  十分生气,就把龙伯国的国土给缩小了,又把龙伯国的人给变矮了,以示惩罚。到

  伏羲和神农的时候,这个国家的人,矮得不能再矮了,还有几十丈那么高。《海图

  玉版》也说:“尤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岁而死;大秦国人长十丈;中泰国人

  长六丈;临兆人,长三丈五尺。”还有的古籍,根据上古巨人的传说,添加了更为

  丰富的想象,《博物志·外国》记载:“大人国,其人孕三十六年,生白头,其儿

  则长大,能乘云雨而不能走,盖龙类,去会稽四万六千里。”

  由于巨人十分高大,自然力大无比,在远古崇尚体力的年代,我们的先民们把

  他们看成是神,甚至把他们看成是神的祖先,这一点都不奇怪。伏羲是人类的始祖,

  有造物神的特征,在中国神话里他的神格极高,但据说他就是巨人的后代。

  关于巨人的记载,不但见于上古文献,明末清初之际,也有关于巨人的记载。

  清人褚人获在其《坚瓠余集》第二卷中这样记载到:“崇祯末,维亭袁某航海贸易,

  同伴八十余人,舟泊一河诸,共登岸伐木供饮。行不百步,见一巨人卧于山麓,急

  欲避。而巨人忽起,舒两臂将六七十人拉拘一处。内一人脱出,坠石沟,巨人欲取,

  指不得人。寻摘一长藤,将众人右手掐破,联贯一串,悬于高树而去。顷复邀两巨

  人,皆喧哗笑语。方欲及,而众已将腰间利刃割断奔逃。石罅人亦出,急还舟,而

  初遇巨人已追及。遽伸右手攀船。船上人出腰刀断其食指,负痛不前,因得扬帆而

  适。仅一节之半,秤之得十八斤。”劫后余生的人,难免有夸大之处,但海岛遇巨

  人大体可信。

  中国历史上不但有关于巨人的记载,而且还出土过巨人的化石。据《国语·鲁

  语》记载,春秋吴国讨伐越国时,曾经从地下挖出了一副巨大的人骨架,整整装了

  一牛车。吴国的人谁都不知道这副骨架的由来,于是专门派了一个使臣跑去问孔子。

  孔子回答说:当年大禹治水的时候,曾在会稽这个地方,召集千神百鬼开过一个会,

  大家都按时而来。有一个叫防风氏的人,枉自尊大,姗姗来迟,被大禹杀头示众了,

  据说他的骨架就能装一车。孔子确实很傅学,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可见巨人在

  历史上的确存在过,春秋时期还出土过他们的化石。

  关于巨人存在于地球的记载,并非仅见于中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不少巨人

  曾经活动过的证明。

  古希腊神话里,就有一个被称为提坦的巨人族,同众神生活在一起。北欧的神

  话里,冰霜巨人和野山巨人,一直是众神的敌人,双方反复斗争,直到同归于尽。

  公元前400多年,希罗多德在其所著《波斯战史》中,曾经记载说,当时人们曾在欧

  洲出土过一些巨人完整的骨骼。《圣经·创世纪》也记载说:“那个时候,有巨人

  在地上。”另外,在古埃及的文献中,也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些巨人们。

  在美洲,关于巨人的神话更是普遍。据当地印第安人的传说,巨人并非土生土

  长于美洲,而是从其他大陆上乘船而来的。这些巨人十分凶恶残暴,曾经侵入过印

  加帝国,给印加帝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安第斯山脉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

  动人的“小松仁”的故事:一对年老的夫妇,晚年喜得一子,但没有想到这个孩子

  只有小松仁那么大点,所以起了一个名字叫小松仁。这个小松仁历尽千辛万苦,终

  于在安第斯山顶上找到了一块巨人的骨头,用它来擦身子,一下子就长大了,长的

  和正常孩子一般大。这个故事说明,在安第斯山脉一带曾经发现过巨人的骨骼化石。

  从上古关于巨人的记载传说来看,巨人生性残暴,曾经给世界许多民族带来过

  灾难。在摩洛哥的上阿特拉斯一带,据民间传说,这些巨人在公元前100年前还有过

  大量的活动,土著人将他们称为“食人生番”。在中国也有关于巨人食人的记载,

  宋代洪迈在其《夷坚志》卷八就记载有巨人食人的事。在印度佛教的典籍中,也同

  样有巨人食人的记载。据佛经说,在鬼的世界里,有一种叫罗刹的鬼,长的十分高

  大,青面獠牙,样子很可怕。这些高大的罗刹鬼专吃地狱里的恶鬼,但也常常吃人。

  由于佛教在中国流传很广,罗刹鬼的传说也多见于中国民间故事,《太平广记》中

  就整整三卷,专门讲罗刹鬼的各种故事。

  综合以上资料,我们确信在地球上曾有过一巨人族和我们生活在一起,他们的

  活动范围很广,在东欧、北欧、中亚、东亚。北非及整个美洲地区都有他们留下的

  活动痕迹。那么这些巨人究竟有多高呢?《海图玉版》给了我们一个换算的标准,

  它说“龙伯国人,长三十丈”,又说“临挑人,长三丈五尺”,而所谓的临挑人实

  际上就是中国人,二者之间的比例大约是8:1,假如中国人平均身高1.65米,那么

  巨人就有大约13米。《博物志》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十二,见于临洮,

  长五丈,足亦六尺。”当时一尺约合今23厘米,身长5丈即11米多,6尺之足就是1.

  4米。信不信由你,这些巨人有将近四层楼房那么高。

  这些巨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有些人根据地球上曾经发现占代巨猿的化石这一事

  实断定,古籍中所谓的巨人,就是那些已经消失的巨猿。但是,这个推断有两个疑

  点:第一,当今世界发现巨猿化石一共有三处,印度的匹拉斯普,中国的广西武鸣、

  柳城,湖北的建始高坪。其中建始的挖掘资料比较详细,共出土巨猿化石三百余枚。

  从形体解剖与复原学研究,这些巨猿的骨骼结构与类人猿近似,牙齿比现代人大四

  倍,前肢长而后肢短,完全不能直立行走,体重可达150—600公斤。

  首先从发现的地点推测,巨猿的活动受一定的地理限制,喜欢在热带和亚热带

  丛林中生活,因此,它们活动的纬度很低。然而,古籍中所载巨人,完全具有人的

  特点,而且可以直立行走,这与出土的巨猿是不相符的。其次,历史上记载的巨人,

  活动的范围十分广大,根本不受纬度的限制,中国神话中的尤伯国人,生活在昆仑

  山以北的地区,不论怎样计算,昆仑山也在现今中国西北部地区,纬度已经很高了。

  北欧神话里的冰霜巨人更是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范围当中,这与考古挖掘不吻合。

  因此,古籍中的巨人族并非是巨猿。第三,据地质地层分析,巨猿生活在新生代第

  四纪更新世中期,与恐龙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距今大约有5000万年左右。人类最

  早的化石记载也不过几百万年,也就是说,当巨猿灭绝的时候,地球上根本没有人

  类,甚至连人类的雏形都看不到。而关于人类上古巨人族的记载,最远不超过卫万

  年,甚至在公元元年前后还有巨人的活动,二者年代差异极大。第四,从巨猿的形

  体结构分析,如此巨大的生物(身高十多米),需要一个适合的地球重力环境,至

  少现在的地球重力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而地球现在的重力环境形成已经有几千万

  年了,人类是在地球重力环境改变以后出现的生物,人类与巨猿决不可能生活在同

  一个时间段里。由此可以推断:巨人族并非洪荒时期的巨猿。

  那么,巨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单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巨猿根本没有进化为智人的可能性,因为它的形体过

  分巨大,自然界自然淘汰的法则,将那些体形巨大的生物都淘汰掉了,像恐龙就是

  被淘汰出局的生物,不可能单单留下巨猿让它进化成人形。因此,巨人族的出现只

  能是一个意外,是一种自然界以外的力量使它出现并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时间段里,

  除此以外,再没有合理的解释。

  解释巨人的出现是一件费脑筋的事,我们先不解释巨人为什么出现,而是先看

  一看巨人为什么会消失,也许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世界上许多神话在记载巨人的时候,都提到一个共同的细节,那就是,巨人是

  被神消灭的,而且几乎都是被雷电之类的东西消灭的。美洲印加的神话说,巨人侵

  入了印加地区,抓住了印加国王,残忍暴虐,上帝知道这件事以后,就降下了一团

  团火焰烧死了全部巨人。在印度早期的雅利安人的神话里,他们信奉的大神叫帝释

  天,帝释天实际上是个雷神,据记载,帝释天用霹雳和烈火杀死了残暴的巨人。在

  北欧的神话里,叨尔是大神奥丁的长子,也是一位雷神,他的主要敌人就是冰霜巨

  人和野山巨人,他常常用一个大槌劈开巨人的头颅。在中国的神话里,蚩尤这个恶

  神就是勇猛巨人族的头领,他率领着巨人们参加了反对黄帝的战争,其结果,蚩尤

  战败,巨人们在战争中被旱魃身上发出的巨大热量杀死。在夸父追日的神话里,巨

  人夸父也是死于太阳的高温之下。

  通过以上神话的记载,基本可以肯定一点:巨人是在一场意外的变故之中被有

  意消灭的,而且消灭肯定与火与雷有关。那么是谁消灭了巨人呢?是“神”,是来

  自外太空被人类称之为“神”的宇宙高级生物。这些神为什么要消灭巨人呢?从神

  话记载看,原因有两点,一、这些巨人们曾经与神为敌,北欧的神话中主要表述了

  这个意思,中国神话里尤伯国人钓去了两只大龟,致使五座仙山沉没了两座。二、

  这些巨人曾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北美洲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同样表达了这

  个意思。因此可以肯定,巨人们决不是消灭他们的神创造的。

  根据中国神话的逻辑性,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巨人族并不是外太空人(月

  亮生物)有计划、有组织创造的,而是由一个几个怀有反叛月球目的的外太空生物

  私自创造出来的。大约有这种可能:一些月球的反叛者,有一次,他们意外发现一

  具保存完好的巨猿尸体,于是,他们截取了巨猿部分活细胞(历史上曾在北极发现

  了一个冰冻1000多年的爱斯基摩人,据报道,现代人通过现代医学方法使其复活。

  另据科学家研究,保存在埃及金字塔中几千年的法老尸体——木乃伊,其表面细胞

  依然具有生命力。一位英国科学家曾从冰层下挖出一具冻死的猛玛象的尸体,并把

  它做成菜肴招待客人,没有一点腐败的迹象。因此可以证明,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

  下可以长期保存。同时,生物学家还可以从尚未石化的动物组织中提取出基因),

  从中提取出所需的遗传基因,然后与创造出来的人类进行新的基因重组,创造出了

  巨人族。

  当然,他们创造巨人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的反叛服务,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完

  美。因此,巨人除了身材高大、力大无穷以外别无优点,过多地保留了动物的凶残

  野性。这些尚不完美的巨型人类,曾给其他矮小、但完美的人类带来了不少麻烦,

  导致我们的先民对他们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以宗教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把巨人神

  圣化。这一点也反过来证明,巨人族确实和我们的先民共同生活在一个时期内,双

  方有过频繁的接触。后来,这个小型的反叛组织率领巨人们参加了反叛月球的战争。

  当然,反叛者们失败了,不少巨人在战争中被杀,巨人族也就随之灭亡了。北欧神

  话里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巨人变成了一位建筑师,说他能给天神们建造一座非常

  坚固的宫殿,让天神们安安稳稳住在里面。但他所要的报酬很奇特,他要求天神在

  宫殿完工以后将月亮送给他。当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天神们终于发现,原来他是

  个野山巨人。雷神叨尔毫不客气用大槌打碎了这个巨人的头颅。可见,巨人是与天

  神在争夺月亮。这则神话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假设的一个旁证。

  可能有少数巨人在战争中逃脱了劫难,他们隐居在深山老林或海岛之中。但在

  历史演进的长河中,由于他们自身的缺陷(严格地说他们并不是人,而是介于人类

  与野兽之间的一种生物,虽然具备了人形,但却没有人类的智力,过多保留了野兽

  的本性),同时也由于他们的身材过于高大,不适合地球的重力环境,绝大多数灭

  绝了。可能还有一些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为了生存而发生变异,身材越来越矮。

  目前在全世界都有一些奇怪的人形动物发现,如神农架里的野人、喜马拉雅山的雪

  人,美国发现的大脚怪,等等,很可能都是巨人族的后代。

  虽然巨人们变得矮小,但比起正常人身材还是很高大,中国史书把他们称为

  “长人”。关于这种“长人”,史书中有多处记载,最早的记载见于《博物志》,

  记秦始皇二十六年,有长人出现在临洮地区,以后史书断断续续一直记载到隋代,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条:

  《晋书·武帝纪》载:“是月,长人见于襄武,长三丈。”

  《晋书·五行志下》记:“魏元帝成熙二年八月,襄武县有大人见,长三丈余,

  足长三尺二寸,发白,著黄巾黄单衣。”

  《隋书·五行志中》记载:“永定三年,有人长三丈,见罗浮山,通身洁白,

  衣服楚丽。”

阮籍(210~263),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阮籍的诗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咏怀诗》82首。阮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原集已佚。不过他的作品散失的并不多,以诗歌为例,《晋书·阮籍传》说他“作《咏怀诗》八十余篇”,看来全部流传了下来。明代曾出现多种辑本,张溥辑《阮步兵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

  故事内容是说: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横任气,同乡的人都很惧怕他;另外义兴郡的河中有条蛟龙,山里有一头邅迹虎,都来危害百姓,义兴人称之为三害,而周处的危害最大。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只剩下一害。周处随即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那条蛟时浮时沉,游了数十里,周处始终与它搏斗,持续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他与蛟一道死了,越发相互庆贺。没想到他竟然杀死蛟而从河中冒了出来。周处听说大家相互庆贺,才知道自己被大家所厌恶,于是有了悔改的心意。他到吴郡去寻找陆氏兄弟,陆平原不在,只见到陆清河,周处便把事情的经过都告诉了他,同时说:“自己想改正过错,只是已经虚度了光阴,最终怕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清河说:“古人很看重‘朝闻夕死’,况且您的前途还很有希望。再说一个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传扬呢?”周处便改过自勉,最后成了忠臣孝子。

  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古籍有:《晋书》、《十六国春秋》;断代史有: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古籍出版社)、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贵州出版社)、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通俗一点的您可以看黎东方系列里的《细说两晋南北朝》。

再通俗一点有:《华丽血时代》、《五胡录》等

庆阳地区古称北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很早以前,周人就在此建治。秦始皇统一六国,始治郡县,庆阳地区乃为北地郡。在这块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东汉大哲学家王符,被称为“后汉三贤”之一,其著《潜夫论》流传深远。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被誉为明“前七子”之首,其书《空洞集》影响深广,他们都在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而魏晋之时的傅玄也是其中之一,他的不朽之著《傅子》及其乐府诗赋,同样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晋书·傅玄传》称,“傅玄,字体奕,北地泥阳(即今甘肃宁县)人也。”虽为“显贵”,然著述不废,著作甚富。其“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例,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并文集百余卷行于世。”备受时人及后人一致称赞。唐房玄龄撰《晋书》借晋司空王沈之言称道:《傅子》所论,“言富理济,经伦政体,存重儒教,足以塞扬墨之流遁,齐孙孟于往代。”将其与孟子、荀子并驾齐驱。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说:《傅子》所言“皆关切治道,阐启儒风,精意名言,往往而在,以视《论衡》《昌言》皆当逊之”。将其学术地位提高到王充《论衡》及仲长统《昌言》之上。正因为如此,晋武帝曾有诏说:傅玄“所陈便宜,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又安边御胡政事宽猛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今急务也。”甚至就连清乾隆皇帝也称赞傅玄《傅子》“制事有良方。”然而,自南北朝以降,傅玄《傅子》散失甚多。所以,《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及《崇文总目》等史书对傅玄《傅子》的记述都远不及《晋书·傅玄传》所言之数。直到清代,才有人开始对傅玄《傅子》的残篇搜集整理。清人严可均在数十年间花费很大气力,从《太平御览》、《北堂书钞》、《初学论》、《艺文类聚》、《群书治要》、《意林》等文献中钩稽出傅玄《傅子》残篇六卷,编入他所校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之中,前两卷为诗赋,后四卷即《傅子》。所辑较完整的政论二十余篇,史评史料数十条,才是傅玄《傅子》有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文本。

《晋书·傅玄传》说傅玄死时“六十二岁”,未明其生卒之具体时间。据已故学者陆侃如先生考证,傅玄当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卒于西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278年),是一位魏晋之际的历史人物。《晋书·傅玄传》言“玄少孤贫,博学善属文”,魏齐王芳正始初年,年仅二十出头的他就被州里举为秀才。正始六年选入著作,与著名“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共撰《魏书》。后任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所居称职”。曹魏末年,司马昭设立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被封为鹑觚男爵,任晋王司马炎的散骑常侍。晋武帝时,晋为子爵,加附马都尉,官历御史中丞、太仆、司隶校尉等。可见,傅玄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曹魏时代,入晋步入“显贵”之后只仅活了十二年就死了。但他仕数朝、官六卿,对魏晋之际特别是晋初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却了如指掌,明察秋毫。因而,为维护西晋王朝的长治久安曾提出过诸多切合时宜的建议和主张。诸如傅玄提出“国以民为本”。他认为欲求国治,必先安民。欲求安民,必先富民。在他看来,“民富则安,贫则危。”“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饥寒切身,而不行非者寡矣。”而富民之要则在于“上息欲”。他说:“上欲无节,众下肆情,*侈并兴,而百姓受其殃毒矣。”故“不息欲于上,而欲使下之安静,此犹火焚林,而索原野之不凋废者难矣。”为此,他明确告诫为治者,“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其为治之要乎。”又如傅玄认为“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人之所以畏天地者,以其能生而杀之也。为治审持二柄,能使杀生不妄,则其威德与天地并矣。”所以,他说“民之所好莫甚于生,所恶莫甚于死,善治民者,开其正道,因所好而赏之,则民乐其德也。塞其邪路,因所恶而罚之,则民畏其威矣。……故夫威德者,相须而济者也。”若“独任威刑而无德惠,则民不乐生。独任德惠而无威刑,则民不畏死。民不乐生,不可得而教也,民不畏死,不可得而治也。有国立政,能使其民可教可治者,唯威德足以相济者乎。”提出了德威相济、礼法并用的为治方略。再如傅玄倡导“国以贤兴。”他说:“贤者,圣人所与共治天下者也。故先王以举贤为急。”又说:“君不独兴,必有良臣。”“况帝王之佐,经国之任,可不审择其人乎。”充分肯定了贤能之士对于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对魏晋时代世家贵族嫉贤弃能,以世族门弟取人,而又口口声声“称古多贤,患世无人”的九品中正制度提出批评:“贤能之士何世无之,何以知其然,舜兴而五臣显,武王兴而九贤进。齐桓之霸,管仲为之谋。秦孝之强,商君佐之以法。欲王则王佐至,欲霸则霸臣出,欲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之人往,求无不得,唱无不和,是以知天下之不乏贤也,顾求与不求耳,何忧天下之无人乎。”真可谓见地深刻,一针见血。正因为如此,傅玄及其《傅子》备受历代政治家和学者们的一致推崇。唐初谏仪大夫魏征为了给唐太宗提供“先王得失”之借鉴而编纂的《群书治安》就大量收录了傅玄《傅子》的政论和史论。中唐马总以旨在“上以防守教之失,中以补比事之阙,下以佐必文之绪”而编纂的《意林》,又再次选录傅玄《傅子》的大量政论,可以想见,唐代统治思想中必然渗透着傅玄的为治思想,傅玄的为治思想是唐统治者选择其为治之术的思想来源之一。由于唐统治者对傅玄《傅子》的推崇,唐以后历代官家私家藏书均有对傅玄《傅子》的抄录和引述。《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以及《唐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等典籍和史书中均有傅玄《傅子》的篇章或记述。可以说,傅玄及其《傅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傅玄《傅子》及其思想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和经济史上亦有其重要地位。在哲学上,傅玄基本上倾向于朴素唯物主义。他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他说:“浩浩元气,遐载太清,五行流迈,日月伐征,随时变化,庶物乃成。”又说:“昔在浑成时,两仪尚未分,阳升垂清景,阴降兴浮云,中和合氛氲,万物各异群。”以“元气”始分阴阳说明自然宇宙万物的生成和演化,发展了汉以来元气一元论的宇宙论,开了魏晋南北朝神灭论的先河。在文学创作上,傅玄着力于汉以来乐府歌辞的创作。乐府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创作在傅玄之前还是非常有限的。今存汉乐府诗歌仅有三四十首。到了魏晋时代,尽管被傅玄早一辈的曹氏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终生倾力于乐府歌辞的创作,但今存的乐府诗,三曹合计也不及百篇。与傅玄同时代的阮籍没有乐府诗传世,嵇康也只有少量的乐府诗。比傅玄晚一辈的张华也只有十多首,陆机也不过四十来首。而据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傅玄乐府诗八十余首和清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收录傅玄乐府诗一百二十多首来看,傅玄是今存乐府诗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乐府诗人。所以,清沈德潜辑《古诗源》评论说“休奕诗,聪颖处时带累句,大约长于乐府”。刘勰《文心雕龙·乐府》更谓:“逮于晋世,则傅玄晓音,创立稚歌,以咏祖宗”。在经济思想方面。傅玄以民为本的分民定业论,以客观需要决定税赋的财政论,以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消费论,以重视农业,强调兴修水利的农业生产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看出,傅玄是以其卓越的才华称著于魏晋,是魏晋时代一位杰出政论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傅玄及其《傅子》的思想属性,尽管《晋书·傅玄传》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再称其“存重儒教”,“尊贵儒学”,“阐启儒风”。而事实上并非纯儒,在他的思想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杂家倾向。他倡导儒学礼乐的教化作用,见其思想中儒学礼教占重要地位;他注意刑法,倡导德威相济,礼法并用,无疑受到汉代陆贾、贾谊、董仲舒的思想影响;他强调观行重事,主张考绩,又可窥见先秦荀子、汉代王充的思想痕迹;他关于元气始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似乎同东汉王符有其一定联系。而且《周易》之学、黄老思想均在傅玄《傅子》中有所表现。因此,博采众家之说,兼融并蓄,自成一家之言;论学致力于经世济民,论政力切时弊,无空疏浮泛之辞乃傅玄及其《傅子》的基本特征。从《傅子》的文风来看,朴实无华,义理雅正,雄辨有力,流畅通晓,逻辑严紧,尤其辨风是傅玄《傅子》的重要风格。从文章的表现手法来看,引物连类,论事以喻,以近及远,以微阐幽是傅玄《傅子》的重要特点。他勤奋好学,刚正不阿,关心生产,注重人才,同情人民的疾苦,重视国家的统一等思想和品格,以至于在今天,仍然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傅玄其人其书及其思想,自古及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历史上唐房玄龄撰《晋书》首立《傅玄传》,开了历史上傅玄研究的先例。房氏的《傅玄传》全面介绍了傅玄其人及其事迹和学说,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傅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房玄龄是历史上傅玄研究的第一人。与房氏同时代的魏征编纂的《群书治要》,首开了后世历代官家私家藏书抄录引述傅玄《傅子》的先风。清《四库全书》更认为傅玄《傅子》的学术成就远远超出他同时代的所有学者,就连汉代王充的《论衡》和仲长统的《昌言》也不能与之相比。尽管其说未必妥当,但由于突出了傅玄及其《傅子》,这就引起了人们对于傅玄的关注。清人严可均编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从浩如烟海的典籍和文献中辑录傅玄《傅子》四卷,诗赋二卷以及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丁福保《全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诗》、清沈德潜《古诗源》均为人们认识了解和研究傅玄及其思想保存了珍贵的文本。当然,事实求是的讲,对傅玄及其思想的研究是从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半个世纪当中,傅玄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据现有资料看,仅有《傅玄秦女休行本事考》一文见于《经世季刊》二卷三期外,我们还再找不到有关傅玄研究的只言片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界一些老前辈诸如侯外庐、胡寄窗、游国恩等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傅玄纳入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之系统,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评论,揭开了傅玄研究的序幕,开拓了傅玄研究的领域。

1950年,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出版,该书第二卷第十八章第三节“魏晋佛老思想的分野与儒道两家神灭思想的兴起”中以“傅玄—杨泉的学派及其神灭论思想”为标题,介绍了傅玄的哲学思想。该书说道:“南北朝时期,反佛的神灭论者,多是与道家混合了的,或吸收了道家思想中科学精神的儒家,这种学风实由傅杨开其端绪”。1957年《中国思想通史》修订再版,其第三卷第八章第三节“魏晋佛老思想的融合与分野,儒道两家神灭思想的兴起”中再以“傅玄—杨泉的学派及其神灭论思想”为标题,明确提出傅玄是唯物主义者。该书言道:“傅杨的‘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九州之外皆水也’的观点能吸收当时自然科学成果来说明宇宙,既不陷于虚无飘渺的玄想,也没有附加神秘的内容,这正表明他们是唯物主义者。”并说:“在佛教与老庄的神学思想盛行的时代,能够保存进步神灭论的遗产,自属难能可贵。”肯定了傅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66年,胡寄窗先生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出版,该书第二卷第七章“公元第三、第四世纪的经济思想”的第二节以“傅玄的经济思想”为标题,从“分民定业”,“财政观点”,“农业问题”,“货币概念”等方面全面论述了傅玄的经济思想,并评论说:“傅玄的经济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要算接触面比较广阔的。”肯定了傅玄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1963年,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出版,该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二章“西晋文学”第一节以“傅玄张华”为标题,介绍了傅玄的文学思想及其影响。游国恩先生说,“傅玄以乐府诗见长。……一部分乐府诗却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了社会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其中尤以反映妇女问题的作品为最突出。……颇有汉魏风骨。”“傅玄的一些描写爱情的小诗有着较高的艺术成就。……傅玄的这一类诗善用比兴,构思新巧,语言情深,清丽可喜。”肯定了傅玄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学术界前辈拓荒性研究的基础上,1961年6月23日《甘肃日报》发表署名苏丰、江夏的《晋初诗人傅玄》的专题文章,这是建国以来傅玄研究见诸于报刊的唯一一篇专论。1963年,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第三辑上发表题为《<物理论>与<傅子>是否“一家之学”》的专论,首次对侯外庐先生的“傅杨学派”提出争鸣。张先生认为,“杨泉的《物理论》与傅玄的《傅子》本来是不相干的,二家思想也是泾渭有别的。”他根据清人严可均与叶德辉的考证,指出“没有什么理由认为二书是不清楚的。”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来认定杨泉的学说和傅玄的学说是一家之学。”这是建国以来国内傅玄研究公开见于学术刊物的第一篇争鸣文章。改革开放以来,傅玄及其思想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79年,赵光勇先生在《陕西师大学报》第二期发表《傅玄论》;1980年,穆长青先生在《甘肃文艺》第十一期发表《傅玄》;1981年,魏明安先生在《甘肃师大学报》第二期发表《傅玄是太康作家吗》;1984年,穆纪元先生在《甘肃社会科学》第五期发表《傅玄的美学思想》;同年,赵以武先生在《甘肃社会科学》第二期发表《论傅玄的乐府诗》;1992年,高新民先生在《庆阳师专学报》连续发表《傅玄及其“傅子” 》、《傅玄<傅子>的写作时代及其思想辨析》、《论傅玄的政治思想》等;刘治立先生先后在《史学研究》1998年第2期发表《傅玄及其史学》、在《成都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发表《<傅子>与<三演义>》、在《洛阳师院学报》2000年第3期发表《傅玄与魏征合论》、在《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傅玄教育观评析》、在《固原师专学报》2001年第5期发表《傅玄作品中的易理》、在《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发表《傅玄的以德治国思想》、在《史学论丛》第10辑发表《清代学者的<傅子>研究》;2003年,辛志凤先生在《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发表《傅玄及其<傅子>》。继而,兰州大学教授魏明安先生的《傅玄评传》1996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陇东学院教授高新民先生的《傅玄思想研究》1996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陇东学院副教授刘治立先生的《傅玄<傅子>今注今译》也将在近期出版。至此,可以说,傅玄研究日趋活跃,呈现出了令人可喜的局面。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解放以后,为了继承和弘扬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中华出局将傅玄《傅子》中的《马先生传》选入《中华活页文选》,并作评价。后又一度将其选入高中语文教材。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文学家大辞典》,比较详尽的介绍了傅玄的生平、事迹及其著述。198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已故学者陆侃如先生的《中古文学系年》,对傅玄的生平进行了系统考证。同时,新版《辞海》哲学分册和文字分册均收有傅玄辞条。而且,近年来庆阳地区也编辑出版过许多普及性读物,其中也多次提到傅玄和他的《傅子》等等。这就为人们认识和了解傅玄提供了广阔的渠道,知道傅玄名字的人越来越多,读其书想其人的读者日益增长。

我们相信,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深入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庆阳大发展,傅玄及其《傅子》研究必将取得新的成果。庆阳的腾飞与发展必将为傅玄及其《傅子》的研究创造新的机遇,而傅玄及其《傅子》的研究亦必将为庆阳的文化繁荣增添新的亮点,我们应该读读谢谢!

回答者:郭乃之1 - 童生 一级 3-2 18:57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谢谢相关问题

• 谁能给我详细介绍一下《三国志》5虎上将里的魏延?

• 对《三国志》一书贡献最大的人是谁

• 三国演义

• 吴蜀时期的南方初步开发资料!!!!!急用

• 帮忙找关于关羽的史书中的评价

其他回答 共 11 条

傅 玄:字休奕(217-279),北地泥阳(今陕西省耀县)人,西晋时哲学家、文学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来最有学问的名人。其学问渊博,精通单律,于诗擅长乐府。在哲学上,把自然和人类历史都看作一种纯粹的自然过程,批判了有神论的世界观和玄学空谈。著有《傅子》等集传世,在晋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卒后被追封为清泉侯。

回答者:wenqiang_j - 门吏 二级 2-24 02:33

傅玄

《傅子》:晋傅元撰。玄字休奕,北地人。官至司隶校尉,封鹑觚子。《晋书·本传》称元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评断得失,各为区别,名为《傅子》。为内、外、中篇,凡有四部六录,合百四十首,数十万言行世。元初作内篇成,以示司空王沈。沈与元书曰:省足下所著书,言富理济,经纶政体,惟重儒教,足以塞杨、墨之流遁,齐孙、孟於往代。其为当时所重如此。

回答者:左左·右右 - 试用期 一级 2-24 02:37

傅玄

回答者:answeriori - 初学弟子 一级 2-24 11:03

傅玄,字休奕,公元217年生于北地郡宜阳,即今铜川市耀县。出身于官宦家庭,是西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幼时,父被罢官,同逃难河南,“专心诵学”。“性刚劲亮直,不能容人之短”。清高、孤赏、不落俗尘,同情农民。举秀才后,选为著作史,“撰集魏书”。再迁弘农太守。精心政务,忠于职守,数次上书,陈说治国之策,指出弊端。因政见超众,奏章明析,封鹑觚男”。

晋武帝即位,进傅玄“爵为子,加附马都尉”,与散骑常侍皇甫陶共掌“谏职”。傅玄以锐敏的眼光,提出在阶级、民族矛盾的实际情况下,应以“舜之化,开正直之路,体夏禹之至俭,举清远有礼之臣,以敦风节;未退虚鄙,以征不恪”。武帝赞同后,化针对晋社会依靠氏族,封官许愿,任人唯亲唯势,机构庞杂的情况,提出要以才录官,考察官员政绩,减少机构,使宦不废职于朝,国无旷官之累。又针对农业衰败,弃农商,富豪子弟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情况,提出“尊儒尚学,贵农商贱”。武帝甚悦,拜为“侍中”,成为近臣。

傅玄

公元268年,傅玄最有名的“五条政见”,针对当时水旱灾的情况,表达了他重农爱民的政治主张及反对“天命”的唯物观点,晋武帝十分赞许地说:“所陈五事,言农事得失及水官兴废,双安边御胡政事猛宽之宜,申省周备,一二具之,此诚为国大本,当信急务也”。乃下令按“五事”办理,并加傅玄为太仆。

傅玄一生,喜爱读书、写书。虽显贵,而著述不废,撰论经国九流及三史故事,共四部、六录,一百四十卷,数十万言。与文集百卷全为一书,起名《傅子》,刊行于世。文辞之美,深为世人所赞,足可以与《杨子》、《墨子》、《孙子》、《孟子》齐名。278年,卒于家中,年62岁,谥号“刚”,追封“清泉侯”。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72818htm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