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来源及名人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林姓来源及名人啊,第1张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7年前到比干庙文官处工作至今,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程序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渊源

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处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立脚点先拜谒的地方。

林禄的后代、莆田人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家乘谱牒

林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历史名人

1.政治名人

比干:商纣王荒*无道,上朝强谏,舍生取义,慷慨就死。

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片的爱国之举而留名青史。

林森:1931-1943年12月年间担任民国国民政府主席。

林伯渠: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卓越***之一。

2.社会名人

林禄:把林姓从北方带到南方的第一人,也是在南方林姓中影响最大的"闽林"始祖。

林默娘: "天上圣母,人间妈祖",是在东南沿海及台湾等地流行的俗语,被人尊为圣母或妈祖,把她当作保护神。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出海远行者越来越多,被更多的远航之人所尊奉。

3.海外名人

林完,著名政治家,林姓在海外知名最早的人物之一;林道乾,泰国北大年地区的开拓者和***;林凤,明朝时期沿海地区的著名人物;林太卿,日本一位热心公益活动的人;林相原,马来西亚巨巨富;林光合和林合父子:是菲律宾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林迁,马来西亚乌矿大王,热心公益事业;林语堂,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林德甫,文莱富商;林梧桐,马来西亚赌业大王;林庆金,马来西亚巧克力大王;林思齐,加拿大著名学者、富商、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林同春,日本企业家、社会领袖;林训明,巴西黄豆大王;林良实,马华公会会长;林绍良,印度尼西亚商界大亨;林海峰,旅日围棋大师,吴清源弟子,曾获日本五大循环赛头衔35个

  一、文化遗产(33项)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198712;辽宁,200211)

  3敦煌莫高窟(甘肃酒泉,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沈阳),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承德,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济宁,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十堰,199412)

  9布达拉宫和大昭寺(199412);罗布林卡(西藏拉萨,200112)

  10庐山(江西九江,199612)文化景观遗产

  11丽江古城(云南丽江,199712)

  12平遥古城(山西晋中,199712)

  13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江苏苏州);199712(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艺圃(江苏苏州)200012)

  14颐和园(北京,199811)

  15天坛(北京,199811)

  16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1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荆门)、清东陵(河北唐山)、清西陵(河北保定),200011 ;明孝陵(江苏南京)、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抚顺),20047)

  18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黄山,200011)

  19龙门石窟(河南洛阳,200011)

  20都江堰及青城山(四川成都,200011)

  21云冈石窟(山西大同,200112)

  22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通化、辽宁本溪,20047)

  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

  24安阳殷墟(河南安阳,2006713)

  2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江门,2007628)

  26福建土楼(福建漳州、龙岩,200877)

  27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626)文化景观遗产

  28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郑州,201081)

  29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625)文化景观遗产

  30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2012629)

  31红河哈尼梯田(云南红河,2013622)

  32中国大运河(2014622)

  (1)浙江段:

  遗址点: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桥西历史街区、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广济桥

  河道:杭州塘段(起点在海宁,经余杭临平进入杭州)、江南运河杭州段(即拱宸桥到三堡的运河杭州段)、上塘河段、杭州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主线

  (2)江苏段:

  苏州:河道包括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平江河、环城河、古运河、江南运河。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

  无锡:河道包括古运河和老运河。遗产点包括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

  常州:河道包括古运河和江南运河

  淮安:河道包括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遗产点包括双金闸、清江大闸、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宿迁:河道包括中运河宿迁段。遗产点包括龙王庙行宫

  扬州:河道包括:高邮盂城驿、镇水铁牛(高良涧铁牛、邵伯铁牛、三河铁牛、高家堰铁牛、马棚镇湾铁牛)、淮扬运河段主线 、宝应宋泾河、宝应明清运河故道、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邵伯明清运河故道、古邗沟故道(邗沟东道,扬州城区段) 、扬州城遗址、茱萸湾古闸、高邮南门大街历史地段、平津堰遗址、镇国寺塔、扬州个园、扬州天宁寺行宫(含重宁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扬州汪鲁门住宅、扬州卢绍续住宅、扬州盐宗庙

  (3)安徽段:

  淮北: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

  (4)河南段:

  洛阳: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

  (5)山东段:

  南运河段:南运河德州段

  会通河段:会通河临清段(元运河、小运河)、会通河阳谷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小汶河、会通河微山段

  中河段:中河台儿庄段

  (6)河北段:

  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

  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

  (7)天津段:十四仓遗址、八孔闸、宜兴埠、独流木桥、九宣闸、三岔河口

  (8)北京段:万宁桥、东不压桥遗址,通惠河段、旧城段(包括西城区什刹海、东城玉河)

  33中国土司遗址(湖南永顺、湖北恩施、贵州遵义,201574)

  二、跨国遗产(1项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2014622)

  (1)中国

  河南省: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

  (2)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州:开阿利克遗址、塔尔加尔遗址、卡拉摩尔根遗址;

  江布尔州:阿克托贝遗址、库兰遗址、奥尔内克遗址、阿克亚塔斯遗址、科斯托比遗址。

  (3)吉尔吉斯斯坦

  楚河州:碎叶城阿克·贝希姆遗址、巴拉沙衮城布拉纳遗址、新城科拉斯纳亚·瑞希卡遗址。

  三、自然遗产(10项)

  1九寨沟(四川阿坝,199212)

  2黄龙(四川阿坝,199212)

  3武陵源(湖南张家界,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重庆金佛山、贵州施秉、广西桂林、环江,2014623)

  7三清山(江西上饶,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玉溪,201271)

  10新疆天山(新疆昌吉 博格达峰、巴音郭楞 巴音布鲁克、伊犁 喀拉峻 库尔德宁、阿克苏 托木尔峰,2013621)

  四、双重遗产(4项)

  1泰山(泰山、岱庙(山东泰安)、灵岩寺(济南),198712)

  2黄山(安徽黄山,199012)

  3峨眉山及乐山大佛(四川乐山,199612)

  4武夷山(福建南平,199912)

  五、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含跨国)(38项)

  昆曲(2001)

  中国古琴艺术(2003)

  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 与蒙古国联合申报)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7)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2009)

  福建南音(2009)

  南京云锦(2009)

  安徽宣纸(2009)

  贵州侗族大歌(2009)

  广东粤剧(2009)

  《格萨尔》史诗(2009)

  浙江龙泉青瓷(2009)

  青海热贡艺术(2009)

  藏戏(2009)

  新疆《玛纳斯》(2009)

  蒙古族呼麦(2009)

  甘肃花儿(2009)

  西安鼓乐(2009)

  朝鲜族农乐舞(2009)

  中国书法(2009)

  中国篆刻(2009)

  中国剪纸(2009)

  中国雕版印刷(2009)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

  中国端午节(2009)

  妈祖信俗(2009)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

  京剧(2010)

  中医针灸(2010)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中国皮影戏(2011)

  赫哲族伊玛堪说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优秀实践名册 2012)

  中国珠算(2013)

  六、记忆遗产(9项)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有关十七世纪在华西洋传教士活动的档案(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草纲目》(2010,1593年金陵版)

  《黄帝内经》(2010,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印刷出版)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 (2013,广东省档案局与福建省档案局)

  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2013,西藏自治区档案馆)

  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水神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司水之神。在汉族神话系统中,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祇。如水仙,晋《拾遗记》卷十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谓之水仙,立祠。”又如水伯,《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此外,还有水君,水母、龙王等别称。在古籍与百姓的传承中,诸水神皆有名讳。

  共工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是个坏水神,性情凶狠,处事蛮横,专与华夏之民作对。它经常在心血来潮时,施展神力,呼风唤雨,用洪水伤害天下的百姓,把一个好端端的华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们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泰山周围有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的传说,据说他们还生了个儿子叫水神。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水神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讨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水神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下界一年的情况。

  水神和伙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撂起来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头。说完便把筐撂得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用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了下来,最后轮到了水神,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来他们都看不起水神,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了上去,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一哄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水神又从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就鼻青脸肿了。

  灶王爷上天,不但没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一溜烟地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灶王爷一见大帝,便叩首禀报说:“不得了啦大帝,白牡丹发誓,水神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这不,白牡丹连我都打了。望大帝为臣子做主,千万不能让水神做皇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水神的龙筋。

  再说水神,从那次挨打以后,就每次独自上山,这一天,他一个人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说完便飘然而去。

  水神像做了个梦,吓得不得了。回去和母亲一说,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儿子,十分后悔,便把儿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

  转眼龙节已到,只见几片黑云压在白家院上。这时,水神正在院中劈柴,就听一个闷雷,水神随声倒地,几员天兵天将便开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简直比脱胎换骨还难受。可是水神硬是挺了过来。从此,水神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发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来,以报此仇。可是,如此多的神仙用什么盛呢?他穷得连个箱子盒子都没有,水神回头见自己上山装水用的葫芦挂在灶旁,便顺手拿过来,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亏你跑到大帝面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这葫芦里来歇歇脚吧。”因为水神有一张龙牙玉口,他的话便是圣旨,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

  水神告别母亲,提着葫芦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后,全都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后才来到泰山。

  刚过红门不远,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水神觉得有些面熟,似曾相识,可一时又记不起来,便喊道:“来者何人,快快通名报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吕洞宾。”

  水神闻听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给他报信的白胡子老头,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不禁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这下可热闹了,各路神仙都连滚带爬的向旁边的一个大石洞挤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只有灶王爷的腿长,又跑回了灶堂。不过吕洞宾怕他再惹事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旁边写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予以警告。

  水神得知面前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便跪在吕洞宾面前,将母子多少年来的冷遇和磨难一一告诉了他。吕洞宾听后,也十分难过,将一柄断烦恼、避磨难、呼风唤雨的青龙宝剑交给水神,嘱咐他照顾好母亲,与乡亲们和睦相处,把他又送回了徂徕山。此后,乡亲们得知吕洞宾如此宽宏大量,也都敬重他们母子,多方给予照顾,水神也才用他的青龙宝剑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在我国古文化的神话系统中,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祗。据古籍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在水神的称谓上亦有变化。

  如水仙,晋《拾遗记》卷十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谓之水仙,立祠。”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在上后土在下”,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相传帝舜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禹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部落联盟(今河南嵩县北黄河附近)的作战。 原始社会晚期,中原地区生活着黄帝族系的部落联盟(今山西南部),舜为首领。当时,黄河经常泛滥成灾,祸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联盟,长期与舜领导的部落联盟争夺生存地域,并为治水发生冲突。于是,禹率领本部落联盟进攻共工氏,将其击败并驱离治水地区,以便治水。从此共工氏再也无力与黄帝族系部落联盟抗衡。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

  在埃及神话之中也有水神,叫努。

  希腊神话中没有特指的水神,只有山林水泽女神和波塞冬(海神、水神)

  波塞冬(希腊语:∏οσειδών,又译波塞顿),希腊神话当中的海神(亦是马匹的神,在神话中为人类带来马匹),他是希腊奥林匹斯山的十二主神之一,宙斯的哥哥,地位仅次于宙斯。其象征物为 波塞冬三叉戟 。相对应于罗马神话的尼普东,海王星的拉丁名是起源于他。他的坐骑是白马驾驶的黄金战车。他的武器是三叉戟。

  波塞冬是海神和水神,亦被称为大地的震撼者,大地的占有者,他的威力与大地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及洪水相匹敌。他在爱琴海中建立了住所,书中有云:他在海上建立了辉煌的宫殿,他常乘金鬃铜蹄骏马所曳云车巡行,他手握精巧锻制的鞭,在水域中穿梭……他也将密切注意这里发生的一切。

  明塔(Mintha):水泽女神/薄荷草神女,哭河之神科库托斯(Cocytus)的女儿。原是一位水泽仙女

  绪任克斯(Syrinx):水泽女神/芦苇神女,沙河之神拉冬(Ladon)的女儿。原是一位水泽仙女。

  罗提斯(Lotis ):水泽女神/莲树神女,原是一位水泽仙女。

  达佛涅(Daphne):水泽女神/月桂树神女,河神珀纽斯(Peneus)之女。

  水神 (Suijin)

  罔象女神是古代神话中最典型的水神,此外还有很多。日本是以栽培水稻为生活基础的国家,因此尤其关心灌溉用水。水神是能带来农业丰收的神,所以也往往近似田神。插秧前在稻田的推水口处祭祀田神的做法就是证明。祭祀水神又在形成水源的山上举行,因此水神还同山神有关联,而山神可以成为田神。这跟河童每年两次在山川之间巡回的传说是一致的。自古以来水神就常常以鳄、龟、龙、蛇及鳗鱼等形象出现。有时还以猿猴、水獭、蜘蛛等的形象出现。尤其是蛇跟信仰龙神有关,同时也跟海神及山神的形象一致。跟求雨祭祀仪式的信仰相结合,这种信仰同朝鲜、中国、东南亚的信仰有关系。水神也常以女神,而且又是带有灵童的母神的形象出现,这与人们向水神祈祷生子及平安分娩的风俗有关,也同世界性信仰母子神有关。可能是由于女性参祭水神留下的遗迹,是人们的信仰所在。

  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

  中文名: 关羽

  别名: 长生,云长,关公

  国籍: 中国(汉)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

  逝世日期: 公元220年初(建安二十四年冬)

  职业: 前将军,汉寿亭侯,假节钺

  主要成就: 斩颜良等名将,蜀汉建国功臣

  《三国志》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 关羽

  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诸葛亮书与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 群。” 郭嘉、程昱称关羽、张飞:“万人敌”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益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 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三国演义》

  关羽像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演义赞诗

  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 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 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

  对联称颂

  茶联的集大成者在天《百茶联》中有一副对联,其中有下联是称颂关公的“义”。关公义贯古今,这个联句用“旺旺大吉”来描述,可谓恰如其分。全联如下: 《百茶联之002》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关公仗义,旺旺大吉

  关羽对后世的影响

  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自元末明初出现后,至明代中叶流传已十分广泛,对社会各阶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羽的忠义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各朝统治者都通过兴建关公庙来加强封建统治。 伴随着关羽在官方宗教中地位日尊,它在民间也日益普及。早在明代,关庙已有“把遍天下”之说,‘其词于京能也,鼓钟相闻,又岁有增焉,又月有增焉”。至清代,关庙之多,更有“天下关帝庙,买音一万余处”之说,所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塞垣,凡儿童妇女,无有不震其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雍正皇帝也认为:“自通都大邑下至山颐海邀村墟穷僻之壤,其人自贞臣贤士仰德崇义之徒,下至愚夫愚妇儿童走卒之微贱,所在崇饰庙貌,奔走祈攘,敬思瞻依,凛然若有所见”。 “云长真义士也!”曹操的这句话的反映了关羽的义气,现在所有“社团”都拜关羽。杨宇龙著

  编辑本段外貌特征

  **造型

  《三国演义》,描述关羽的外貌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若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其丹凤眼和卧蚕眉乃世间罕见,凤眼生威,卧蚕似雾,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据说他丹凤眼一睁,就是要杀人。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 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关公攻打樊城之时,大战庞德,庞德佯使拖刀计,却暗放冷箭,伤其左臂,此后,关公斩庞德囚于禁,攻曹仁之时,为守城乱箭所伤,射中右臂,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名医华佗前来诊治,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华佗医治,开始刮骨,血流盈盆,而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一面与马良下棋(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神态自若,似乎没有疼痛的感觉。

  编辑本段家庭成员

  祖父

  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

  生父

  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

  妻子

  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兴。(现有人认为胡氏名胡定金)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儿子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死去。 关凤(关银屏),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史载关羽确有一女,然其名系后人所加,不见于史载)。 关索(此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孙

  关统,关兴之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之子,关统死后承袭其位。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新版三国》中的关羽(于荣光饰)

  关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详。 清初康熙年间,解(hai)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桃园结义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 ,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赏识

  关公画像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并授汉寿亭侯爵位,上马金,下马银,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 ,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华夏大地,这段故事几尽妇孺皆知。

  义放曹操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赤壁市赤壁镇风景区)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出了他在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统领荆州

  [1]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 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单刀赴会

  公元215年,刘备取益州,孙权令诸葛瑾找刘备索要荆州。刘备不答应,孙权极为恼恨,便派吕蒙率军取 关羽

  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沙、桂阳蜀将当即投降。刘备得知后,亲自从成都赶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将关羽争夺三郡。孙权也随即进驻陆口,派鲁肃屯兵益阳,抵挡关羽。双方剑拔弩张,孙刘联盟面临破裂,在这紧要关头,鲁肃为了维护孙刘联盟,不给曹操可乘之机,决定当面和关羽商谈。“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双方经过会谈,缓和了紧张局势。随后,孙权与刘备商定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孙刘联盟因此能继续维持。 这次“单刀会”,经戏剧家、小说家敷衍,关羽成了英雄,鲁肃反成了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艺术家们的创作,并非历史真相。鲁肃一手促成了孙刘联盟,并为之“守之终身而不易”(王夫之语)。所以,刘备、孙权都逐渐强大,建立了与曹魏抗衡的蜀、吴二国,中国历史上才出现了三国时期。

  刮骨疗毒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右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华佗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当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关公被害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死时年五十八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天,关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阳,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镇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同时负责后勤供给。当时前方打得很激烈,关羽节节胜利,但军粮物资往往供应不上,关羽认为麋傅二人严重失职,扬言:“还,当治之!”麋芳和傅士仁平时对关羽轻视自己已心中不满,又听说关羽还军后要治他们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当吕蒙派虞翻前来劝降时,毫不犹疑就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给虞翻,令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身亡。

  编辑本段《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老版《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1)《蜀记》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 (2)《魏书》云:以羽领徐州。 (3)《傅子)曰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叹曰:“事君不忘本,天下义士也。度何时能去?”辽曰:“羽受公恩,必立效报公而后去也。” (4)臣松之以为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1)《蜀记》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跳到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 臣松之以为备后与懂承结盟,但事泄不克谐邪耳,若为国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劝而备不肯从者,将以曹公腹心亲戚,实繁有徒,事不宿构,非造次所行;曹虽可杀,身必不免,故以计而止,何惜之有乎!既往之事,故讬为雅言耳。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1)典略曰:羽围樊,权遣使求助之,敕使莫速进,又遣主簿先致命於羽。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鲗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伪手书以谢羽,许以自往。臣松之以为荆、吴虽外睦,而内相猜防,故权之袭羽,潜师密发。按吕蒙传云:“伏精兵於冓鹿之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服。”以此言之,羽不求助於权,权必不语羽当往也。若许相援助,何故匿其形迹乎? (2)蜀记曰: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须臾,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 (3)蜀记曰: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1)蜀记曰:羽初出军围樊,梦猪啮其足,语子平曰:“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江表传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 (2)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编辑本段圣人地位

  忠义的化身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