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寿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延寿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 31 延寿丹的别名 32 组成 33 制法 3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35 功能主治 36 延寿丹的药理作用 4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 41 组成 42 制法 43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5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之延寿丹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效主治 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55 用药禁忌 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 61 延寿丹的别名 62 组成 63 制法 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65 功能主治 66 附注 7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效主治 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85 附注 9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效主治 10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1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效主治 11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2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效主治 12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3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 131 组成 132 功能主治 14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 141 组成 142 制备方法 143 功能主治 14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45 用药禁忌 15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 151 组成 152 制备方法 153 功效主治 1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55 运用 156 用药禁忌 16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 161 组成 162 制备方法 163 功效主治 1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65 运用 17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 171 组成 172 制备方法 173 功效主治 1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延寿丹 1 拼音

yán shòu dān

2 概述

延寿丹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首。

3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 31 延寿丹的别名

首乌延寿丹[1]。

32 组成

何首乌(米泔水浸,每斤加黑豆二升,蒸熟,去豆,晒干再换豆,反复九次)七十二两,豨莶草(蜜、酒蒸制)、桑椹子、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熬膏)、酒菟丝子各一斤,杜仲(蜜炙或盐制)、牛膝、女贞子、桑叶各八两,金银藤、生地黄各四两[1]。

3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1]。

3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1]。

35 功能主治

《世补斋医书》卷八方之延寿丹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乌须发[1]。主治肝肾不足,头晕目花,耳鸣重听,四肢酸麻,腰膝无力,夜尿频数,须发早白[1]。

36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降低实验性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胆固醇,减轻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和脂质沉积[1]。

4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 41 组成

朱砂(研)、铅粉(研)、铁粉(研)、白附子各二两,蛇黄(煅,醋淬)、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九两,巴豆(打碎用新水浸七日,逐日换水,以纸裹压出油)、生金(锉末)、生银(锉末)各一分,麝香(另研)、牛黄(另研)各一两一分,羌活、牛膝(酒浸)、炒蝎尾、生天南星各三两[1]。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和粟米饭为丸,芡实大[1]。

43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中风亸曳及诸痫,每服一丸,老年人减半,薄荷酒磨下;小儿惊痫,十岁以上每服一丸,分四次服(四岁以下,一丸分五次服;新生儿一丸分七次服),蜜水磨下;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每服一丸,用生姜、薄荷酒,急化一丸服[1]。

44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五方之延寿丹主治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㖞斜,四肢亸曳,口噤不省[1]。

5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之延寿丹 51 组成

白术(土炒)、青皮、生地黄、厚朴(姜汁炒)、杜仲(姜汁炒)、炒补骨脂、陈皮、川椒、青盐、巴戟天、茯苓、小茴香、肉苁蓉(酒洗)各一两,黑豆二升[1]。

白术1两(土炒),青皮1两,生地1两,厚朴1两(姜汁炒),杜仲1两(姜汁炒),故纸1两(微炒),广皮1两(去净白),川椒1两,青盐1两,黑豆2升,巴戟肉1两(去心),白茯苓1两,小茴香1两,肉苁蓉(竹刀剖净鳞,黄酒洗,晒干)1两。

52 制备方法

前十三味,水煎取汁,入黑豆,温火煮至水干,为末[1]。

制好,人铜锅,或砂锅亦可,用水20小碗,桑柴文武火,煎至10小碗,将水盛出;复煎药滓,用水10小碗,煎至5小碗,去滓不用,惟用2次药水15碗,将黑豆放锅内,用火缓缓煎至水干,盛起候冷,入瓷罐装贮。

53 功效主治

功能填精补髓,健脾养胃,乌须健身[1]。主治食少体衰,须发早白,耳目失聪,及痔漏疮毒,妇人赤白带下,胎动不安等[1]。

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每早空腹送下[1]。

每早空心服3钱,开水送下,不可间断。

55 用药禁忌

妇人受胎之后,不可再服,恐受双胎。忌食牛、马肉。

6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

延寿丹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即《外科正宗》卷一方记载的黍米寸金丹的别名[1]。

61 延寿丹的别名

返魂丹、再生丸、追命丹、延寿丹、来苏丸、知命丸、得道丸[2]。

62 组成

麝香五分,乳香、没药、雄黄、狗宝、轻粉、乌金石(即石炭)各一钱,蟾酥二钱,粉霜、黄蜡各三钱,硇砂二钱,鲤鱼胆(阴干)三个,干狗胆一个,白丁香四十九个,炙蜈蚣(全者)七条,乳汁一合[2]。

63 制法

上药为末,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同诸药末和丸,绿豆大[2]

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丸,病重者五丸,冷病用葱汤、热病用白开水送下,盖被出汗为度[2]。

65 功能主治

《外科正宗》卷一方之延寿丹主治暴中急症,忽然卒倒,及发背、脑疽、遍身壅肿、附骨疽等初起憎恶壮热,四肢倦怠沉重者[2]。

66 附注

本方早见于《御药院方》卷十,名寸金丸[2]。

7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 71 组成

牛膝(去芦,酒浸1宿)、菟丝子(酒浸1宿)、远志(去心)、地骨皮、石菖蒲、甘菊花、熟干地黄各等分。

7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用浸药酒熬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效主治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伤寒直格》方之延寿丹功在清心益志,和血驻颜,延年益寿。主治元脏虚冷,筋骨缓弱,肝肾不足,精神困乏。

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520丸,空心临卧温酒送下,日3次。

8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 81 组成

天南星、白附子、蛇黄、辰锦、生朱、当门子。

8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和匀,糯米粉糊为丸,如鸡头子大。

8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三七五引《兰室秘藏》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急慢惊风,胃受惊气,腹痛,盘肠内吊,鸦声邪叫,角弓反张,眼或视上,手足搐搦,痰涎潮壅塞不通,或一切心神烦闷,睡卧不安。

8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周岁儿每服1丸,婴儿半丸,薄荷汤浸软磨化,乳后服。

85 附注

药性温平,伤寒疹痘俱不妨碍。

9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 91 处方

天门冬(去心)远志(去心)山药 巴戟各60克 赤石脂 车前子 菖蒲 柏子仁 泽泻 川椒(去目,炒)熟地黄 生地黄 枸杞 茯苓 覆盆子各30克 牛膝(酒浸)杜仲(炒)菟丝子(酒浸)苁蓉各120克 当归(酒洗)地骨 人参 五味各30克

92 制法

上药为末,蜜丸梧桐子大。

93 功能主治

《丹溪心法》卷三方之延寿丹功在补虚延寿。主治虚损。

9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

95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10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 101 组成

赤何首乌1斤,白何首乌(鲜者,竹刀刮去皮,切片。如无鲜者,用干者,米泔浸1宿,以瓷片刮皮,舂作弹子大)1斤,牛膝(去芦)半斤(用黑豆3升,同2乌木甑1处,蒸1日,取牛膝去心,共捣成泥,晒干为末),菟丝子半斤(酒浸蒸熟,舂去皮,晒干,扬净,复舂为米),白茯苓(去皮,舂作弹子大)1斤(用人乳5升浸透,蒸透熟),破故纸半斤(炒香为末,外加),生地黄2斤(1斤酒浸,9蒸9晒;1斤只酒浸透用),赤茯苓(去皮)1斤(用牛乳同前制)。

10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极细末。皆勿犯铁,炼蜜为丸(炼蜜滴水成珠,取俟3日火毒退方合用),每1丸重1钱2分。

103 功效主治

《扶寿精方》之延寿丹功在补血生精,泻火益水,强筋骨,黑须发。

10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丸,日3次,空心酒送下;午间姜汤,临睡淡盐汤送下。必如此引,不可错乱。久服渐渐加大。初服34日,小便多或杂色,是五脏中杂病出;27日唇红生津液,再不夜起;若微有腹痛,勿惧,是搜病;37日,身体轻便,两乳红润;1月鼻觉辛酸,是诸风百病皆出。

11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 111 组成

白茯苓10斤(净锅内煮1夜,晒1日,去皮,切片),真蜂蜜2斤。

112 制备方法

上药调蒸三炷香,晒干;再加蜂蜜,再蒸再晒,如是3次;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效主治

《寿世保元》卷四方之延寿丹功在补益,延寿。

11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日服3040丸,温酒送下。

12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 121 组成

松脂30两(依法煮炼白者),茯苓、甘菊花10两,柏子仁10两。

12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23 功效主治

《御药院方》卷六方之延寿丹功在补精髓,益气壮元阳,轻身耐老。主治肾经不足。

12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空心温酒送下;或盐汤亦可,日3次。

13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 131 组成

贝母、白芷、苡仁、车前子、川连、赤芍、木通、山栀。

132 功能主治

《疡科心得集·补遗》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脐风及脐汁不干。儿生月内,肚胀腹硬,脐周浮肿,口撮眉攒,牙关不开,名曰脐风撮口证,舌强唇青,手足微搐,喉中痰响。

14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 141 组成

辰锦砂2两,腻粉2两,铁熖粉2两,白附子2两,蛇黄9两(用醋浸少时,以大火煅过),大附子(炮)9两,天南星(生,净洗)3两,羌活3两,巴豆3两(捶碎,用新水浸,逐日换水,7日后以纸裹压去油),牛膝3两(酒浸,焙),蝎梢3两,生金1分,生银(各别研)1分,麝香、真牛黄(各另研)1两1分。

14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以蜜和粟米饮搜和为丸,如鸡豆大。

143 功能主治

《博济》卷四方之延寿丹主治小儿惊痫,及大人卒中恶风,涎潮昏重,口眼斜;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将绝者。

14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中恶风痑缓及五般痫疾,薄荷酒磨下1丸,老人半丸;小儿惊痫,10岁以上1丸分4服,4岁以下1丸分5服,新生孩儿1丸分7服,并用蜜水磨下;如患缠喉风,壅塞气息不通,将绝者,急化1丸,生姜薄荷酒送下。

145 用药禁忌

如中风者,发直,面如桃花色,口服俱闭,喉中作声,汗出如油及汗出不流,多要下泄或泻血者,并是恶候,更不用服;如口噤眼开者,药下立愈。

15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 151 组成

五味子1两,菟丝子1两(煮烂另研),川牛膝1两,杜仲1两(姜汁拌,炒丝断),川归1两(酒浸),山药1两,天门冬1两,麦门冬(去心)1两,生地黄1两,熟地黄1两,肉苁蓉2两,人参5钱,白茯苓5钱,大茴香5钱,泽泻5钱,地骨皮5钱,鹿茸5钱,菖蒲(9节者)5钱,花椒5钱,巴戟(去心)5钱,远志(去心)5钱,覆盆子(炒去汁)5钱,枸杞子5钱,柏子仁5钱。

1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勿犯铁器,蒸捣,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53 功效主治

《医学正传》卷三引《备急千金要方》之延寿丹功在却疾延年。主治诸虚百损,怯弱欲成痨瘵及大病后虚损不复。

15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温酒或生姜盐汤送下。

155 运用

如大便溏,小便不利,加车前子2两;如精滑或梦遗,加赤石脂、山茱萸肉各5钱。

156 用药禁忌

忌萝卜菜。

16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 161 组成

干山药1两(去皮),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1两(去皮),川牛膝1两(酒浸),杜仲1两(姜制去丝),龙骨1两,川续断1两(去芦),鹿茸1两,当归1两(酒浸洗),山药苗1两,北五味1两,熟地黄1两(酒浸),石菖蒲1两,楮实子1两(去瓤),破故纸1两(炒),麦门冬1两(去心),辽枸杞5钱。

162 制备方法

上药为极细末,以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63 功效主治

《遵生八笺》卷十七引罗真人方之延寿丹功在阴阳升降无偏,充实肌肤,填精补髓,精神倍长,强壮筋骨,悦颜色,固其气,和百脉,正三焦,乌须发,坚齿牙,聪耳明目,老能轻健。主治男子五劳七伤,诸虚不足,阴痿气弱无力,心肾不交,精神欠爽,小便频数,腰膝疼痛。妇人赤白带下,起居倦怠,脚冷麻痹,不能久立,肾气不和,脐腹疼痛,经水愆期,无孕。

16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或6070丸,淡盐汤送下,1日2次。服至5日,体自轻健;至10日,精神倍爽;半月之后,气力壮勇;24日后,眼目清朗,语言响亮;1月之余,饮食大进,颜色红润,步履轻健,冬月手足常暖。此药不热不燥,老幼皆可服。

165 运用

如下元虚冷,加鹿茸5钱,附子5钱。

17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 171 组成

人参(上好者)6两。

172 制备方法

用滴花烧酒2斤夜浸日晒,以酒尽为度;或整枝人参晒干,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飞净朱砂为衣。

173 功效主治

《集验良方》卷二方之延寿丹功在益元气,暖丹田,补肾;年过三十以外,服之固本延年。

174 延寿丹的用法用量

百合病 [编辑本段]症状与由来  病名。以神志恍惚、精神不定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精神病疑似症状。

  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百合病。或谓百脉一宗;其病举身皆痛,无复经络传次,而名百合。起于伤寒大病之后,余热未解,或平素情志不遂,而遇外界精神刺激所致。 [编辑本段]百合病治疗的辨证论治   古籍论治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其病邪少虚多,属阴虚内热之证,治以补虚清热,养血凉血,用百合地黄汤。亦可选用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滑石散等方。

   阴虚内热型论治

  证见 精神、饮食、行动异于常人,如沉默少言,欲睡不能眠,欲行不能走,饮食不能吃,寒热似有似无,精神恍惚心烦,或自言自语,口苦,尿赤。舌红,脉微数。

  治法 清心润肺。

  方药

  1.主方百合地黄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百合、生地黄各30克,生牡蛎20克,花粉、石斛、糯稻根各15克,知母12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甘百栀地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炙甘草9克,浮小麦30克,大枣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黄15克,首乌藤18克,鸡子黄2个(分冲),栀子6克,淡豆豉12克,莲子心3克,郁金12克,石菖蒲9克。水煎服。

   痰热内扰型论治

  

  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失常态,头痛而胀,心中懊脓,卧寝不安,面红,舌尖红。苔薄黄微腻,脉滑数。

  治法 清化痰热。

  方药

  1.主方黄连温胆汤(孙思邈《千金方》)加减

  处方:黄连10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竹茹2克,枳实9克,茯苓12克,知母10克,瓜蒌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头痛者加菊花12克;热盛伤阴者加百合、生地黄各20克。

  2.单方验方除痰安寐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北柴胡、法半夏、炙青皮、枳实、龙胆草、栀子各10克,淡黄芩、竹茹各12克,制南星6克,珍珠母60克(先煎),礞石30克(先煎),合欢皮15克,夜交藤、葛根各30克。水煎服。

  心肺气虚型证见 精神、行动、饮食皆若不能自主,自汗,头昏,短气,乏力,少寐或多寐而睡不解乏。舌淡边有齿印,脉细弱。

  治法 益气安神。

  方药

  1.主方甘麦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合生脉散(李杲《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党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6克,百合20克,茯神15克,酸枣仁12克,龙齿(先煎)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单方验方

  (1)明志汤(许成吉等《中国当代名医名方精选》)

  处方:石决明、草决明各30克,远志、蝉蜕、生牡蛎、川芎、疾藜各15克,菊花25克,荷叶10克。水煎服。

  (2)柔意汤(许成吉等《中国中医秘书大全》)

  处方:炙甘草、大枣、白芍各6克,淮小麦、牡蛎各30克,百合、生地黄、龙齿、黑芝麻各12克,麦冬、柏子仁、竹茹、合欢皮各9克,陈皮2.4克。水煎服。

   百合病治疗的其他疗法

  

  1.饮食疗法

  (1)百合鸡蛋糖水:百合30克,鸡蛋1个,白糖适量。先将百合煲熟,后加入鸡蛋和白糖,蛋熟即可服食。

  (2)糯米小麦粥:糯米、小麦各50克,共煲成粥,加白糖调味服食。

  以上两方适用于各型百合病。

  2.预防调护

  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患病应及早积极治疗。 多向病人做思想工作,耐心地说服、开导,以消除患者的疑虑或紧张。

狐惑病  狐惑病是一种与肝脾肾湿热内蕴有关的口、眼、肛(或外阴)溃烂,并有神志反应的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首载于《金匮要略·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 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 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本病在古代即已引起注意,近代由于发病率逐渐增高,因此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惑病以肝脾湿热为主要病机,其先兆证多呈肝郁脾胃湿热证型,即见心绪不舒,多疑善妒,口臭泛恶,舌红苔黄腻,便干,溲短腥臭等症,并多有七情损伤史。 治疗舒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柴胡、薄荷、当归、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甘草可以逐渐改变郁热内蕴,避免发展。如见可疑的疮常为本病欲作信号,服龙胆泻肝汤可以防患于未然。发展下去,见默默欲眠,或卧起不安,神情时恍,逐渐出现口腔、外阴甚至眼见溃烂则为狐惑病征兆,治用甘草泻心汤:炙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人参、大枣,如肝火偏重者,如见躁、 易怒、头晕、耳鸣、便秘、溺短者,则予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

  著名中医妇科专家李积敏博士认为本病是由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之变,治疗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为主,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生熟地、麦冬、白芍、龟板、阿胶、石斛等滋阴补肝肾壮水,以补其源;黄芩、黄连、黄柏、竹叶、丹皮、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相伍,滋阴降火,水火相济,再兼外洗外敷等法配合治疗,故取得良好效果。

  李积敏治疗狐惑病(白塞氏综合征)案: 忤某,女,36岁,已婚,市某厂职工,1988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口腔、下阴部溃疡,反复发作5年。患者于1983年5月分娩后,曾发热数日后,出现舌尖及双颊黏膜生针尖样或绿豆大小溃疡,服维生素C、B2、B6后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口腔、舌生疮,且出现外阴多处溃疡,疼痛伴外阴瘙痒,进行性增大,有脓性分泌物。四肢皮肤结节性红斑,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先后3次住院,经抗生素、激素等治疗效果不佳,时而更重。刻诊:呈慢性病容,体检无殊。两眼涩痛,视物不清,行走困难,口腔黏膜、舌边尖等处有多个绿豆大圆形溃疡。患者咽干口苦,心烦,头晕失眠,自汗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妇科检查:外阴唇黏膜有多处黄豆大小溃疡,表面有灰白脓样物。血常规:白细胞4600/mm3,红细胞400万/mm3,血色素11g,中性63﹪,淋巴25﹪,单核3﹪,血沉为26 mm/h。西医诊断:白塞氏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病 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治宜:滋阴清热,凉血解毒。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处方:生地20g,熟地20g,麦冬15g,白芍6g,阿胶9g(烊冲),龟板9g(先煎),黄芩12g,黄柏12g,黄连6g,柴胡6g,石斛9g,五味子6g,竹叶6g,丹皮12g,当归12g,生甘草9g。水煎服。10剂,1日1剂,2次分服。外洗药:当归15g,黄柏15g,银花30g,苦参30g,枯矾20g。水煎洗外阴患处,每日1~2次,每次1~5min左右。外敷药:五倍子10g,冰片1g。将五倍子炒黄与冰片共研极细末,外敷外阴患处溃疡面。前药外洗后即敷。7月29日复诊:服药10剂后,疼痛大减,心烦、口苦已减,精神较佳,查溃疡也大为好转。继服上方10剂。8月9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口腔及外阴溃疡基本愈合。前方去生地、丹皮、柴胡、竹叶、石斛,加茯苓、白术等,再服6剂。8月16日四诊:诸症痊愈。嘱其服成药知柏地黄丸两盒。随访至今未复发。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消石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制法 28 性状 29 化学成份 210 炮制 211 性味 212 归经 213 功能主治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215 注意 216 附方 217 各家论述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2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消石 1 拼音

xiāo shí

2 《辞典》:消石

21 出处

《本经》

22 拼音名

Xiāo Shí

23 消石的别名

芒消(《别录》),苦消(《药性论》)。化金石、水石(《石药尔雅》),焰消(《土宿本草》),火消(《纲目》)。

24 来源

为矿物硝石经加工炼制而成的结晶。

25 原形态

硝石(《本草蒙筌》)

斜力晶系,常呈针状或毛发状集合体。颜色为无色、白色或灰色等,条痕为白色。光泽玻璃状或绢丝状,微透明。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比重21~22。性脆。

26 生境分布

多产于污秽之地,亦常覆于地面、墙脚或巖石的表面。在石灰巖、盐沼地带及沙漠区域亦多见之。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27 制法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柄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置阴凉干燥处,防火、防潮。

28 性状

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29 化学成份

主要成分为硝酸钾。因产地及提炼方法之不同,含硝酸钾量可以从半量乃至近于纯粹。普通所见的夹杂物,常为氯化钠、水等等。

210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211 性味

苦咸,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扁鹊:甘。"

③《别录》:"辛,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咸,有小毒。"

⑤《纲目》:"辛苦微咸而大温,有小毒。"

⑥《本草从新》:"辛苦微咸,大热,毒烈。"

212 归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太阴经。"

213 功能主治

破坚散积,利尿泻下,解毒消肿。治痧胀,心腹疼痛,吐泻。黄疸,淋病,便秘,目亦,喉痹,疔毒,痈肿。

①《本经》:"主五脏积热,胃胀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②《雷公炮炙论》:"头痛者,以消石作末,纳鼻中。"

③《别录》:"疗暴伤寒,腹中大热,止烦满消渴,利小便及瘘蚀疮。"

④《药性论》:"主项下瘰疬,泻得根出,破血,破积,散坚结,治腹胀。"

⑤《日华子本草》:"含之治喉闭。"

⑥《本草蒙筌》:"润燥软坚,泻实。"

⑦《纲目》:"治伏暑伤冷,霍乱吐利,五种淋疾,女劳黑疸,心肠疞痛,赤眼肿痛,牙痛。"

⑧《医学衷中参西录》:"与皂矾同用,善治内伤黄疸,消胆中结石、膀胱中结石及钩虫病。"

214 消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215 注意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216 附方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217 各家论述

①《本草衍义补遗》:"硝,善消化驱逐,而《经》言无毒,化七十二种石,不毒而化之乎。以之治病,以致其用,病退则已。"

②《纲目》:"朴消属水,味咸气寒。其性下走,不能上升,阴中之阴也,故惟荡涤肠胃积滞,折治三焦邪火。消石属火,味辛带苦微咸,而气大温。其性上升,水中之火也,故能破积散坚,泊诸热病,升散三焦火郁,调和脏腑虚寒。与硫黄同用则配类二气,均调阴阳,有升降水火之功,治冷热缓急之病。煅制礞石,则除积滞痰饮。盖硫黄之性暖而利,其性下行,消石之性暖而散,其性上行,礞石之性寒而下,消石之性暖而上。一升一降,一阴一阳,此制方之妙也。《雷公炮炙论·序》云,脑痛欲死,鼻投消末。是亦取其上升辛散,乃从治之义。《本经》言其寒,《别录》言其大寒,正与龙脑性寒之误相似。凡辛苦物未有大寒者。况此物得火则焰生,与樟脑、火酒之性同安有性寒大寒之理哉。"

③《本草述》:"消石之用,时珍谓其从火主升而散。若然,是主气分之邪热,不同于朴消入血也。其云升而散者,水中之火,自上升以为散也。审此义,则知消石之宜于何等证矣。据方书,中暑于来复丹中用之,治伏暑泄泻如水者。又二气丹同硫黄治中脘痞结,或呕或滞者。又同硫入大黄龙丸,治身热头疼,状如脾寒,或烦渴呕吐,昏闷不食者。合三证以参之,如二气丹所治,诚有升降水火之功,合于时珍所云,第尤切于伏暑伤冷,致二气交错以为病者,以暑之中,先于心包络,唯兹二味,一降阳而归之,一升阳而散之,乃为最切也。至于来复丹,因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则加元精石,以至阴和至阳,更入活血行气之味,俾上下之虚实合宜,寒热尽散,是法当参也。又如大黄龙丸之治身热头痛诸证,则加雄黄、白矾、滑石以除热清气,是又可参也。要皆以二味为主柄矣,此硫、消二味之等分者也。更头痛证之玉真丸,治肾水不足,气逆上行,苦头痛甚者,乃硫则倍于消。以下归补肾气为主,而上逆之阳,第以消石升散之。更入石膏以降火,半夏以散结,此义尤当参也。此硫、消二味之不等分者也。又消不同硫而同他味,如女劳黑疸,用矾石寒水之气以归阴,而即以燥湿同消石升水中之火以达阳,而并以化湿,此治湿热者之一则也。如喉痹症用消为主,佐硼砂以除痰热,僵蚕去风,而更合龙脑之开壅结,此治风热者之一端也。即数证而推类以尽其变,庶于消石可以悉其功,不致误投而罔济矣。"

218 消石的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以等量消石、矾石研粉装胶囊内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3分。试治慢性肝炎5例,症状消失3例,无效1例,中止治疗1例;肝硬化5例,症状消失2例,减轻3例;另有1例肝硬化腹水,治后症状亦告消退。服药时间最短14天,最长5个月(肝硬化腹水)。初步观察,本药对黄疸消除、腹水消退、精神改善等有一定效果。一般服药后无不良反应,但食欲不佳的病人开始服药后稍见胸闷,有轻度泛恶,继续服药便逐渐消失。所有病人服后大便都呈黑色;有的初服时有轻度腹泻,但服用2、3天后即恢复正常。

219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消石散

iāoshísǎn《圣惠》卷三十五:方名:消石散组成:消石半两,白矾半两,砒霜半两。主治:喉痹。热毒

消石矾石散

ísǎn别名:消石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矾石散(《鸡峰普济方》卷九)。处方:消石矾石(烧)等分

大黄消石汤

ng《金匮要略》卷中:大黄消石汤:处方:大黄黄柏消石各12克栀子15枚功能主治:主黄疽腹满,小便不利

消石汤

xiāoshítāng《千金》卷四:方名:消石汤组成:消石3两,附子3两,虻虫3两,大黄1两,细辛1

大黄丸

二十引《古今录验》方之大黄丸:处方:大黄75克消石75克大戟75克(熬)甘遂75克(熬)芫花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消石丸

预防复发。《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之消石丸:处方:消石30克川大黄45克(锉碎,微炒)巴豆3~7枚(

琥珀消石颗粒

各项规定(附录IC)。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通淋消石。用于石淋、血淋,也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属湿热瘀结

消石素

提取物的复方制剂。茜草与镁离子在一起可增加钙盐结石在尿中的溶解度。铃兰草等对易患结石患者具有利尿、

消石灵

肾脏及膀胱疾患;也适用于肾水肿、膀胱结石和肾脏结石;还适用于菌尿症。注意事项: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

紫雪散

之。制备方法:上切,以水3斗,煮取1斗,去滓,取消石4升(芒消亦可),用朴消10斤,投汁中,微火煎,

更多用到中药消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消石 《证治准绳·类方》:[第五册]疠风

西风入五脏,通彻骨髓,成患为疾。此之二风,与苦参消石酒饮之,除患最疾,热去其患即愈也。苦参消石酒方(

《医碥》:[卷之三·杂症]黄胆

腹满者,难治,(脾肾皆病矣,故难治。)消石矾石散主之。(消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大麦粥调服

《医学纲目》:[卷之二十五·脾胃部]积块瘕

取却稍和。试令按块痛甚,扪之高寸半,遂与《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后,忽自言 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

《杂病广要》:[内因类]黄瘅

伤挟瘀,结积不散所致,急乘元气尚可攻击时,用金匮消石矾石散兼桂苓丸之制以洗涤之,迟则难为力矣。汪氏有

《幼幼新书》:[卷第二十五]脑疳第五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黑大豆皮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黑大豆皮的别名 24 来源 25 生境分布 26 性状 27 化学成份 28 性味 29 功能主治 210 黑大豆皮的用法用量 211 备注 212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黑大豆皮 1 拼音

hēi dà dòu pí

2 《辞典》:黑大豆皮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Hēi Dà Dòu Pí

23 黑大豆皮的别名

黑豆衣(《江苏植药志》)。

24 来源

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皮。取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其发芽后,搓下种皮,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25 生境分布

主产江西,江苏。

26 性状

干燥种皮,多卷成不规则的碎片,外表面棕黑色或黑色,常附有一层灰白色的物质。在较大的碎片中,可见到长环形的种脐。内表面暗灰色至暗棕色,光滑。以干燥、色黑、无杂质者为佳。

27 化学成份

黑大豆皮含矢车菊甙和飞燕草素3葡萄糖甙,又含果胶18%。又含乙酰丙酸和多种糖类。

28 性味

①《饮片新参》:"微甘,凉。"

②《药材学》:"性温,味甘。"

29 功能主治

养血疏风。治阴虚烦热,盗汗,眩晕,头痛。

①《纲目》:"生用疗痘疮目翳,捣烂敷小儿尿灰疮。"

②《随息居饮食谱》:"止盗汗。"

③《饮片新参》:"清脑,疏风热,治头痛。"

④《现代实用中药》:"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有解毒利尿作用。"

⑤《药材学》:"养血祛风,明目益精。治阴虚烦热,多汗盗汗,头晕,目昏,风痹。"

210 黑大豆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211 备注

现今商品穞豆衣(亦称穞豆皮或料豆衣)药材,即为本品。穞豆原出《本草拾遗》,其原植物历代均有考证,但意见不一,尚无结论。

212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方剂 养阴甘桔汤

汤组成:甘草、桔梗、生首乌、玉竹、丹皮、当归、黑大豆。主治:体虚肿腮者。各家论述:首乌、玉竹以养阴

滋营养液膏

。功效:峻养肝肾。主治:中风。内风乍定,痰壅已开者。制备方法:天泉水熬浓汁,入黑驴皮胶,白蜜炼收。

归掌地黄丸

取花用),木贼5钱5钱(去节),甘菊(去蒂),丹皮5钱,川芎5钱。制法:上为细末,羊肝2个,不落水

黑白神丹

,须煅半周时,俟冷敲出,取鳗堿炭,研极细,煮枣去皮核为丸,此为黑神丹。或以箬扎口后,用重汤两昼夜,

产后丸

),苏木(水煎汁),红花(黄酒煮汁炒)各三两,黑大豆四斤(水浸,取皮约五两,豆煮汁)。将苏木汁、红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方剂

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中成药 稚儿灵冲剂

草(蜜炙)15g牡蛎150g牡蛎(煅)150g陈皮45g远志(制)45g大枣300g制法:以上二十

稚儿灵膏滋

草(蜜炙)15g牡蛎150g牡蛎(煅)150g陈皮45g远志(制)45g大枣300g制法:以上二十

黑豆馏油软膏

不得接触眼及粘膜部,涂药部位应避免日光照射。2皮肤有破溃、糜烂流水或化脓者不得使用;不宜长时间、

更多用到中药黑大豆皮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黑大豆皮 《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便血

怒。必有污浊暴下。推理当如是观。柏子仁泽兰卷柏黑大豆皮茯苓大腹皮便血一症。古有肠风脏毒脉痔之分。其见

《得配本草》:[卷五谷部]大豆黄卷

痹。配大黄、橘皮、青葱,治水肿喘急。以井华水浸黑大豆,候生芽五寸,阴干用。黑壳研末,调香油,敷皮疮

《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野狼毒

肉白皮黄。重实者良,(入水即沉。)浮虚者劣。使黑大豆,恶麦句姜。破积聚痰癖瘕症,去恶疮鼠疽痈。逐咳

《炮炙大法》:[米谷部]大豆黄卷

烂绞汁或炒为末用黑大豆为芽生五寸长便干之名为黄卷一法壬癸日以井华水浸大豆候生芽取皮阴干用得前胡杏子

《本草从新》:[卷十二谷部]大豆黄卷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