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怎样使齐国强大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管仲是怎样使齐国强大 对此你有什么认识,第1张

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二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三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四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五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以发挥和发展管仲治国理论为旨归,是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力量最强大的学术派别,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它由该学派奠基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及齐国推崇管仲的历代学者构成,并受到齐国政府大力扶持,历史悠久、阵容庞大。它植根于齐文化的土壤中,对齐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子》虽名为管仲所撰,其实是管仲学派的一部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之笔,也非一时之作,既有管仲治国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管子》为齐文化最重要的经典作品,集中反映了齐文化务实、变革、开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风貌。此书内容丰富、全面,体系完整、繁复,内涵深刻、精辟,大凡经济、哲学、政治、法学、伦理、教育、人才、管理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几乎无所不包,对自然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某些内容也多有论述。像《管子》这样全面完整的著作,在先秦古籍中是罕见的,不仅对研究先秦特别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十分重要的资料价值;而且一些最基本的思想观点如道法结合、礼法并用、予之为取、以民为本、农工商并举等等,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经济问题论述最多、最集中的一部。在现存《管子》76篇中,涉及经济问题者超过1/2,以论述经济问题为主者约占1/3强,这在先秦诸子百家之中是绝无仅有的,就是在后来直到明清为止的诸多思想家的著述中,也是很独到的。 管仲学派对经济问题的论述,是站在封建国家的立场上,始终围绕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管理而展开的,是在封建地主制的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经济学。 (一)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基础 1,“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管仲学派经济思想的出发点,简单说,就是利益趋动四个字。《禁藏》篇中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在这段话中,管仲学派认为人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这点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第102——103页)有不谋而合之处。管仲学派推论,既然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于追逐利益,趋利避害,因而治理国家、强国富民的根本要务,或者说最有效的办法,就在于因势利导,用利益作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2,管仲学派还充分认识到了市场的作用。他们认为,“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通过市场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资余缺等状况,而且可以看出社会治乱、人心向背。他们突出强调市场的地位和作用,不亚于农业、工的物质生产,“道若秘言:物之所生,不若其所聚。”认为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万物可因,则天下可治”,否则就会出现“无市则民乏”的经济困境。 (二)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 1, 产业战略、政策上“以农为本,本末并举”,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大农业同时,积极发展工商业。 管仲学派“以农为本”,高度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五辅》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这里的“本事”,即指农业。为了加强农业生产,管仲还推行了一系列富农政策。如四民分业,定农之居;改革农业生产关系:相地衰征、均地分力、与之分货;禁末:禁止奢侈品或奢侈品生产,稳定农民的心理;减轻徭役,不误农时;以农为主,多种经营;注重土地管理和森林保护;奖励致富能手,重视农业科技等。 管仲学派不但重视农业,还结合齐国实际,高度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农工商协调发展,这使得齐国的经济在列国中独树一帜,呈现出工商型经济的鲜明特色。管仲学派认为:“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欲正天下,财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财盖天下,而工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工盖天下,而器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尊重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了鼓励工商业的发展,管仲重视市场的设置建设,设置了工商管理机构,加强质量管理和商业道德建设,实行官山海即国家盐铁专卖制度,采取轻税措施,奖励商人,用宏观调控手段干预流通领域,加强对外贸易,从而使齐国的工商业繁荣发达,成为先秦时期最富庶的国家。 2,财税管理上,大力改革农业税收形式,工商税则注意“寓税于价”、“与之为取”。 管仲相齐时,大力推行的税赋改革是在“均田分力”基础上的“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就是把土地经过公开折算后租给农民,使其分户耕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效率;“相地而衰征”就是依据土壤的肥瘠征收数额不等的实物农业税,使征税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公平、合理。另外还规定了视年成丰歉而“衰征”的政策,《大匡》规定两年收税一次,丰年收十分之三,中等年收十分之二,下等年收十分之一,荒年不收,待饥荒缓解后再收。因为这次税赋改革顺应时代发展,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不仅使齐国收到了“粟如丘山”之效,也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瓦解,导致了上层建筑向封建制度转化。其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国家赋税,管仲学派认识到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的,一种是自愿性的。强制性的赋税,除了土地税之外,还有房屋税、牲畜税、人头税、果木税等。管仲学派认为,对于这种强制性的税,应当尽量少征或免征。因为这些强制性赋税有一定的负面效应,最好的赋税形式是让民众只“见予之所,不见夺之理”的间接税,就是说,能够通过一种特殊的征集办法,让人民只见到国家给予他们的好处,而见不到有夺取的行为。这种税,民众不仅自愿交纳,而且还请求交纳。这种税在当时的齐国,有盐铁税、渔业税、山泽特产税等。 3,金融流通方面,充分发挥货币的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轻重之术,驾驭国家经济,充实国家财政。 管仲学派把货币看成是流通手段,“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主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从而进一步调控经济。 首先,管仲学派主张由国家掌握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通过货币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从而控制整个市场;其次,管仲学派认为,货币的投放量要依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定,要事先经过调查、统计,综合分析;第三,管仲学派主张,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抓住“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的相互作用,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就是轻(贱)时买,重(贵)时卖。而国家一旦插手其间,通过对谷物的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就会使物价向相反方向发展。本来是很贱的谷物,国家一大量收储,价格就会上扬,即“藏则重”;反之,国家在谷物贵时大量抛售,价格又会下降,即“发则轻”(《揆度》)。这样,国家便可以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相反方面操作“以贱泄平”,以实现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即其所谓“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山至数》)。 4,对外贸易方面,因时而动,热情服务。 因为齐国是最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国家,从立国之初就“通“工商,经济明显呈现出外向型特征,所以管仲学派对外贸十分重视,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他们认为,实行对外贸易,是吸引天下之财,实现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正如《轻重甲》言:“为国不能为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要搞好对外贸易,首先要密切关注各国市场行情,及时了解各国市场的行情;其次充分利用价格政策,根据本国的需要鼓励进口或出口某项物资,从而使天下的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见《轻重丁》);三,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业。如实行减免税优惠、建立完备的服务制度优待外商等。 5,消费支出方面,提倡特殊情况下”侈靡“,即扩大消费,以刺激生产。 管仲学派对消费问题作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独到分析,他们主张奢俭并重,而不是一味强调节用。不仅知道节俭在正常时期对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还认为“侈靡”的财政支出在特定时期有其特殊作用。他们主张在社会生产不振、经济萧条时期,在国家财富有积蓄的情况下,通过扩大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部分,以此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费,刺激生产,给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即借此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侈靡》)的目的。应该说,早在两千多年,管仲学派就能敏锐地发现生产与消费之间这种“其化如神”的关系,并适时提出扩大消费的正确主张,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38-9战国经济图 总之,管仲学派的经济思想体系完备,博大精深,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并初步形成体系的经济思想,为后世的经济学家所重视并借鉴、继承。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非凡的智慧谋略,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细致挖掘,以服务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仅供参考啊!

1中华书局,这个跟古籍打交道的没有人不知道吧。点校版二十四史更是无数人的收藏。还有就是“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这套也不错。如果是业余爱好者,中华书局的‘跟大师学国学’系列也是极好的入门书籍系列。最近,才入手了中华书局的一本书——《殊方未远》。个人喜欢的诗人,学者叶嘉莹先生也有不少著作在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出的她的书还配有光盘。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春秋左传注》更是经典。不多说,这个出版社一般出的书只要合口味就会去买。估计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给我贡献了将近一半的书。《杨伯峻论语译注》《春秋左传注》《庄子今注今译》等等哪一本不是经典、

2上海古籍,个人及其爱好上海古籍,78年以前跟中华书局有千丝万缕联系,所以,古籍的质量也是极高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这个系列对于研究文人笔记的朋友一定是很好的,个人也收藏了好几本了,“蓬莱阁丛书”系列有不少民国文人学者著作,我也买过一两本。最近,入手的上海古籍的书是《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上海古籍有一个系列“明清小品丛刊”我颇为喜欢,这些书特别能反映晚明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以及审美趋向,个人非常喜欢。

3商务印书馆,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出版社。大部分有字典的人都有这个出版社的书,这个出版社人文社科类的系列,个人首推“中华现代学术丛书”,本身书比较多而且也很全,买过几本,感觉价格比较便宜,但是没有注释什么的,看起来费劲。

4三联,好书也不少,思想家李泽厚的书大部分都在(对思想史感兴趣可以看看,对美学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李零老师的书也有,陈来,冯友兰,张光直,王世襄,钱钟书,钱穆,陈寅恪等的系列也很好,也有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著作,个人最喜欢的是茅海建老师的《天朝的崩溃》(哈佛燕京学术丛书二十年这一套书,我看了也有不少我认识的优秀学者)。这个出版社有一套历史田野丛书。最近入手的一本是辛德勇老师的《海昏侯刘贺》一书。叶嘉莹先生有些书也是三联的,比如《清词选讲》。

  论语

  杨伯峻《论语译注》,杨为语言学家,此书训诂很好,但杨对儒学认识很一般。中华书局简繁皆有(简体本有删节)。

  钱穆《论语新解》,此书我没看过,但不少人推崇,顺便说一下此书是用文言写的。三联。

  程树德《论语集释》,对古今几百位论语注家注释的汇集,可做资料用书。中华繁。

  李泽厚《论语今读》。李是建国以来少数完全原创,有自己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哲学家,思想史家。由于政治因素,李长期受到某个组织及其走狗文人之批判,故鲜为年轻人所知。李书参考了以上诸书,以及其他一些注本。李注论语,有六经注我的意思。该书分原文,注(摘抄古人之说),译,记(阐发义理或杂感)四部分。由于李西方哲学功底深,所以初读比较费劲。三联简。

  庄子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繁。推崇者不少。

  《庄子篡笺》钱穆,此书用古人注疏体,采古今中外多家注(真的很多),并加按语。读之需要一定古文功底(注音用反切,有的音好像是古音)

  《庄子校诠》王叔岷,中华繁。钱穆在《篡笺》中评价此书用力尤勤。推崇者不少。

  老子我就无能为力了,注家太多太乱套了,似乎还没有十分令人满意的注本出现。

  二楼三楼的看法都有些偏激。

  对于二楼,我想说我们不必厚古薄今。恰恰是对古人,对文化遗产的盲目崇拜与继承,阻碍了中国现代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所谓国学,所谓国学热,不就是这个价值缺失的时代的畸形产物吗。它只会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肤浅。古人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欠逻辑的,正需要现代人学习西方哲学,站在历史高度,用逻辑与理性解构之,贯通之。

  三楼颇能代表现在不少人呢。我只能说那些人在放屁。理解不了孔学(原典儒学)就不要放厥词。孔子塑造了中国人的心灵,全盘否定之就是否定中国人自己。这不就是我所说的越来越肤浅之表现吗。(其实庄子不少思想源于孔子,比如热爱生命,对独立人格的尊重。)

  我建议你买些思想史方面的书看,先有个宏观把握。比如李泽厚的三本《史论》,《美的历程》《华夏美学》,侯外庐编的思想史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