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传奇内功技能怎么练?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热血传奇内功技能怎么练?,第1张

玩家可以在比奇各职业高级之家领取任务,通过高级NPC两项考验中的任一项,即可获得一本内功心法书,凭此书可以学习内功心法。拥有了内功心法书,就可以返回酒馆二楼找酒神弟子学习了。学习心法之后,人物状态栏上也会增加“内功”一项。

通过打怪获得

打怪获得内功经验应该是手动升级玩家的最佳选择了。现在各大地图中有一些名字颜色是紫色的怪物,杀死他们不但可以获得正常的经验值,还能额外获得内功经验值哦!这类怪主要分布在祖玛七层和教主之家、封魔谷歧路进去一直到封魔殿、焰火屠魔、地下宫殿、沃玛寺庙三层等地图。

使用灵符挖取

使用灵符挖取精元丹应该是RMB玩家快速提升内功经验的最佳方法了。你可以从雷炎地图里可探索怪物身上和藏经阁内紫色名字的怪物身上挖取精元丹,使用精元丹可以分别为主号和英雄增加五万点以上的内功值。你也可以在酒馆二楼的酒神弟子处把精元丹换成魔族指令书!

开启宝箱获得

现在,打开白银、赤金和神秘宝箱有激活获得灵虚丹(大)、灵虚丹(中)、灵虚丹(小),每个灵虚丹可以大量提升你的内功值!

解读秘籍获得

目前,杀死玛法大陆的各大BOSS,以及秘境和古代遗迹两大地图里的怪物有机会获得武林秘籍,从传奇商铺里购买一个解读卷轴可以解读武林秘籍,可以获得15万内功经验哦!

通过饮酒获得

现在只要给你的主号或英雄饮酒,当系统提示有醉酒度时,内功值就会得到一定的增加,酒的品质越好,增加的内功值也越多!

炼还虚丹获得

现在在炼金师处锻造金刚石不但能获得经验值和组队卷轴,还能获得一块原质晶石,使用精致材料卷可以在炼金师处炼制还虚丹,材料卷的好坏决定了炼制的还虚丹能增加的内功值量的多少。如不想使用原质晶石可在炼金师那回收。

以上是当前在日常游戏中较为常见的6种增加内功经验值的方法。努力就会有收获,当内功等级提高到一定级别时,我们都将有将会学习到如道士的怒之火符、战士的怒之烈火、法师的怒之灭天火以及各种静之技能等,以提高攻防能力。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望京楼是迄今为止除二里头遗址之外、唯一一处出土二里头时期青铜容器地点明确的遗址,其在学术上的重要地位可想而知。二里头和二里岗两个时期的城址同见于一地,此为首例,也是目前仅见。此外,望京楼是黄河流域发现的第4座二里头时期城址,面积仅次于大师姑城址。

二里岗时期城址发掘出“凹”字形城门目前仅在偃师商城发现过,主城墙内侧的“护墙墩”更是前所未见。城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路上,有同时期双轮车车辙,再次证明中国在夏代确有双轮车。城内发现多种遗迹,包括大型和中小型建筑、灰坑、墓葬等,有的灰坑内埋有多个人头。集中大量埋葬人头的现象,以前仅在殷墟和郑州商城发现过。

以上种种发现,均不可多得,甚至填补了空白,充分显示了望京楼遗址在夏商时期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也为夏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点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它崛起于商代前期的大扩张浪潮,像一颗钉子楔入东夷文化广袤的板块。此后,随着王朝都城由郑洛地区迁至豫北冀南,商文化在南、西、西北等多个方向取守势甚至大范围收缩。唯独向东,几乎一直保持着进取的势头。显然,这与大辛庄这处一直屹立至晚商的重镇是分不开的。这样的战略与历史位置,也就使得大辛庄想不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都难。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它的每一次发现都那样地牵动人心:30万平方米的聚落规模,商都以外首次出土的甲骨卜辞,成片的墓地和随葬铜、玉礼器的贵族墓……

就大辛庄而言,新的发现让考古人勾画商人东渐历史图景的底气更足了:通高50多厘米的大铜鼎、高近30厘米的大铜钺,使得不少学者推测其墓主人应当就是或至少是接近东征最高军事指挥官了;加上带有回廊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及铜器铭文上所展现的更为丰富的历史地理信息,让人有理由相信大辛庄应当就是商王朝经略东方的统治中心。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刘绪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墓地中,该墓地规模之大、保存之好、时间之长、规格之高在全国罕见,从多方面提供了周代埋葬制度的重要信息。今后大凡研究周代埋葬制度,大河口墓地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

该墓地出土青铜器甚多,铜器铭文显示,这是一处名为“霸伯”的宗族墓地。“霸伯”史料不载,可补史缺。

此外,该墓地有诸多特殊现象值得关注,如墓口四角有斜洞、多见腰坑与殉狗等。三处墓地分别属“霸伯”“倗伯”和包括晋侯在内的晋国宗族墓地,三者可谓彼此相邻,这对探讨周代分封与族群关系至为重要。丰富的各类随葬品为探讨周代墓葬器用制度的方方面面提供了难得的资料。有的发现珍贵而罕见,如1米多高的漆木人俑时代最早,且为西周仅见;铸有“燕侯旨”铭文的燕国铜器为第一次发掘出土;记述霸伯与王室重臣芮公、井叔关系的长篇铭文等都是前所未见的。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重峰新疆吐峪沟石窟,既是吐鲁番地区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也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一处重要的佛教地点,更是联系南疆地区与内地佛教遗迹的重要纽带。不过,吐峪沟石窟保存状况不佳,窟前建筑早成残垣断壁,窟体大多坍塌或为沙土掩埋,洞窟外观及内涵大多不清。而2010年的发掘揭露出的寺院遗迹十分丰富,出土的遗物种类及数量庞大,是中国佛教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这些新发现,既对深入探讨吐峪沟石窟的创建年代、原始外观、洞窟组合、题材布局、造像特征以及塑绘技法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为进一步研究古代佛教艺术从南向北、自西而东的传播,尤其是高昌石窟寺与龟兹石窟寺和内地石窟寺之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物化资料;此外,它们对重新认识吐鲁番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各民族、各宗教和谐共存的社会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有关汉代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尽管已经比较多见,但大多数由于被盗严重或是发掘不完全、墓主身份难以确定、墓葬等级较低等原因,致使我们对汉代家族墓地的认识还十分有限,而陕西西安凤栖原西汉家族墓地的全面挖掘,终于使我们看到一个等级较高、墓主可考、规划有序、时代延续较长的西汉家族墓地,从而为研究汉文化乃至汉代社会结构提供了极为难得的资料。

该墓地已连续发掘3年,清理了可能为西汉富平侯卫将军张安世的大型主墓以及从葬坑6座、中小型附葬墓11座;揭露出完整的墓园、高规格祠堂建筑、壕沟、道路、排水道等各类遗迹。在墓葬和从葬坑内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金银饰件、青铜器、铁器、陶器、原始瓷器、陶俑、玉器、封泥、印章等各种遗物3000余件(套),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中,6座甲士俑从葬坑,不仅兵俑数量多,兵器配置齐全,还出土了数量可观的军职印章,对军事史研究有重大价值。此外,编号为M1的附葬墓未被盗扰,保存完好,随葬品甚为丰富,现正在清理过程中,我们期待着有更重要的发现。 点评专家: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吴越历史舞台的中心在哪里,多年以来一直是学者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尽管古籍文献对此有所记载,但是多语焉不详,有的虽言之凿凿却只是演义。

建于春秋晚期木渎城址的确认,为上述一系列发现找到归宿。考古学家以钻探、发掘等方式,发现了木渎城址的城墙、城壕、石板道和水路等,一座大型城址已经显露。这座规模宏大、堪称都邑的城址面积达24平方公里,依托自然而建,山水环绕,充分展现吴人因地制宜的建城思想。城址之外的更大范围内分布众多不同规模的聚落、各等级的墓葬,构成以都邑为中心的聚落群体。

木渎春秋古城的发现是吴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吴文化课题的深入提供了新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以城址为中心的聚落群在寸土寸金的苏南地区将被完整保存,通过考古学家的田野工作,公众将会从考古遗存中探寻更加形象生动的吴越历史。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杭侃土司制度在保持区域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湖南永顺老司城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使我们对于土司制度的研究,终于有了一个考古学实证的案例。

老司城为彭氏统治溪州晚期建造。城址主要功能区的分布情况比较清楚,砖石构造的城墙、道路、排水设施等建筑遗迹丰富。城内出土的瓷器题款明确,表明许多瓷器都是土司在景德镇专门订制的;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等也为研究当地居民的食物构成、生态环境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发掘的土司墓中包括了在抗倭战斗中立下了东南第一功的彭翼南夫妻合葬墓,墓园的整体格局清楚。对于溪州土司治下三州六洞的调查,显示了在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中,越来越注意到区域调查的重要性。

彭氏统治溪州地区时间长达800多年,老司城的主体建筑修建于明代,可以说对于彭氏和溪州土司,对于土司与土家族等民族的关系、当地土司与中央王朝的联系等问题的研究,还刚刚起步。 点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裕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界首次对大型寺院遗址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古发掘,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揭露面积最大的寺院遗址。

在塔基中,发现了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以佛顶真骨为核心、以七宝阿育王塔为代表的一大批佛教珍贵文物,引起轰动。长干寺地宫是目前所见国内最深的竖穴式地宫,出土的石函、铁函,七宝阿育王塔也是体量最大的。这些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佛塔地宫的建造、舍利瘗藏制度,中西佛教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塔基外围的3圏明代柱坑,不仅证明明代在宋代塔基原址上重建了新塔,而且是国内首次在塔基周围发现搭建“鹰架”的线索,揭示了明代宝塔的建筑方法,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点评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陕西蓝田五里头北宋吕氏家族墓地,是近年来发掘的北宋时期重要高等级士大夫家族墓地之一。经过4年持续发掘,不仅清理了4代人的29座墓葬,而且发掘了具有享殿功能和坟寺功能的家庙、神道和兆沟,揭示出了一个墓地的完整布局和结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吕氏家族墓地的布局与宋代流行的五音墓地有较大差别。从司马光《书仪》等文献记载看,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对举世若狂的风水堪舆观念是持批评态度的。吕氏家族墓地大部分墓主的身份清楚,墓穴安排清晰,其采用土洞墓室的做法似与文献记载相合,并与文献记载的司马光墓相似。由于墓地保存较好,发掘中出土了丰富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的种类和出土位置,墓葬结构所表现的藏尸观念等,都将极大地促进对宋代丧葬习俗的研究。 点评专家: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孙健“南澳Ⅰ号”是我国沿海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它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证材料,为研究明代中国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

南澳沉船是目前我国较深的水下沉船遗址,地靠台湾海峡南端,洋流较急。发现后文物工作者及时介入,随即展开了有效调查并迅速制定实施了有效的保护及水下考古工作,从2007年开始至今,基本确保了在进行考古工作的同时,水下遗址未受到盗捞等破坏。考古队通过周密设计、细致工作,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成功地实施了科学的水下考古发掘,从组织、发掘、保护各方面都是我国的水下考古学科建设与实践的成功尝试。本次发掘是我国首次在28米的水下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总结出一套包括水下遗址定位、扰层清理、信息留存、文物提取、出水文物保护与整理在内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操作程序和方法。

金缕鞋,高阳,中国友谊,1984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李后主评传,高兰、孟祥鲁,齐鲁书社,1985年9月

词魂——南唐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1994年1月

李煜传,田居俭,当代中国,1995年12月

风流李后主,杨书案历史小说长廊,杨书案,四川文化,1996年3月

罗衾哀怨——李后主,李玉、熊秋良,四川人民,1996年9月

南唐后主李煜传,杨军,吉林文史,1997年7月

情种天子——李后主,江山美人系列,司马长风,远方,1999年2月

李后主演义,帝王演义丛书,任崇岳,湖南,1999年12月

绝代君王——李后主,罗宗阳,二十一世纪,2001年4月,3000册

千古词魂——李后主,赵梦昭、李问理,湖北人民,2001年10月

李后主,顶尖人物书系,徐枫,中州古籍,2004年5月初刷,5000册

一江春水向东流,(汉英对照),中国古代爱情故事,徐飞 著,保尔·怀特 译,新世界,2004年8月

李煜·陈叔宝,中国皇帝皇后百传,远方,2005年9月,28元,302页

李后主帝业兴衰话南唐,任崇岳,河南人民,2007年3月,32元

才华横溢的薄命君王——李煜传,田居俭,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二、作品集

南唐二主词校订,王仲闻,人民文学,1957年6月

李璟·李煜词,詹安泰,人民文学,1958年3月一版,1998年3月新一版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88年9月,3690册

李璟·李煜词赏析集,名著名家赏析丛书,蔡厚示 主编,巴蜀书社,1996年8月二版

南唐二主词析释,傅正谷、王沛霖,天津古籍,1988年12月,2600册

南唐二主词(64K),词林集珍,上海古籍,1989年2月

李煜词评释,纪国盛、施平,金陵书社,1992年9月

南唐李后主词诗全集,柯宝成、操戈、胡成佳,山西高校联合,1995年12月,5000册

南唐二主词诗文集译注,中国古代名著今译丛书,刘孝严,吉林文史,1997年1月

南唐二主词全集,蒲仁、梅龙,中国文联,1997年8月

李煜词选注,诗仙词圣精品文库,文东,吉林文史,2000年1月

李煜诗词合编,新世纪·焦点文丛,九天老(万顺昌),中国文联,2001年11月

李璟·李煜全集,辑校汇笺集传,吴颖、吴二持、李来涛,汕头大学,2002年10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线装,巾箱本,64K),书韵楼丛刊·第三函,上海古籍,2002年12月

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杨敏如 主编,中国书店,2003年1月

李煜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王晓枫,山西古籍,2004年1月

为谁和泪倚阑干——李璟·李煜(40K) ,人间词画,白巍,中华书局,2004年5月

李煜词选(图文典藏本),许渊冲,河北人民,2006年1月

三、合集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靳及苍,四川人民,1985年8月

南唐二主词·鱼玄机诗(64K),袖珍古典诗词丛书之二,天津古籍,1992年3月

温庭筠·韦庄·冯延已·李煜诗词精选180首,唐宋诗词30家,朱鉴珉,山西古籍,1995年10月一版,11月初刷

千家诗·南唐二主词,中国古代诗文经典选本,刘丽长,华夏,1998年1月

温庭筠·李煜,月亮文库·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文白、张西平,大连,1998年3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初刷,1000册

中国古代十大词人作品选(上),洪柏昭,花城,2000年4月

李煜·李清照词祥解,注释学系列丛书,靳及苍,山西古籍,2002年1月

南唐二主·冯延已词选,绝妙好词丛书,王兆鹏,上海古籍,2002年6月

南唐二主及冯延巳词传,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黄拔荆、蔡厚示 主编,吉林人民,2005年7月二版,1000册

李煜·李清照,杨义、邵宁宁,岳麓书社,2005年8月

四、研究

李煜词讨论集,文学遗产编辑部,作家,1957年1月

南唐先主李升年谱,诸葛计,江苏古籍,1987年4月,2000册

南唐二主词研究,詹幼馨,武汉,1992年6月,2000册

李后主的诗词艺术,中国帝王的艺术世界丛书之五,鲍菉芜、周广全,人民中国,1993年6月

南唐李后主词研究,新加坡:谢世涯,学林,1994年4月

浪漫人生——李后主的人生哲学,中国人生丛书,李中华,华夏,1997年9月一版,10月初刷

李璟·李煜,插图中国文学小丛书40,杨海明,春风文艺,1999年1月

李煜·秦观词研究,王晓枫,山西人民,2001年

宿命错位——隋炀帝·李后主与宋徽宗放谈,文化中国·永恒的话题,王定璋,济南,2002年10月

五、其他

南唐李后主墨迹(12K,影印,样书),天津古籍,1989年6月

李煜诗词,历代名家诗词钢笔字帖2,柳长忠,上海人民美术,2004年7月

六、南唐

十国春秋(第一卷),清:吴任臣,中华书局,1983年12月

南唐演义,朱仲玉,江苏古籍,1985年5月

南唐书, 宋:马令

南唐书,宋:陆游

江南别录·江南志,丛书集成初编3850,中华书局,1991年新一版

南唐史,东北师大文库,任爽,东北师大,1995年9月,1000册

南唐历史与文化,南京文物丛书,邹劲风,四川大学,2000年2月,2000 册

南唐史略,杜文玉,陕西人民教育,2001年3月

南唐国史,邹劲风,南京大学,2003年3月

冰菓 - 分集剧情

第一话 深具传统的古籍社之重生

一向奉行节能主义,能不做的事就不做的折木奉太郎,因为姐姐的命令,只好加入了面临废社的古籍社。在那里,他遇见了对凡事都充满好奇的大**千反田爱瑠,奉太郎期望中风平浪静的高中生活,似乎眼看就要不保?

第二话 值得夸耀的古籍社之活动

继福部里志之后,古籍社的最后一名社员,伊原摩耶花登场。同时身为图书委员的摩耶花,最近图书室有一件事一直令她百思不解。千反田一听说此事,难掩爆发的好奇心,立刻就找上了奉太郎……

第三话 另有隐情的古籍社之后裔

这一话中将有型男学长远垣内将司登场。奉太郎决定要编社刊好按往例在文化祭时发行,并顺便调查千反田舅舅之事。为了得到古籍社的旧社刊,奉太郎用计逼得远垣内没有退路,忍不住当场发飙……

第四话 绽放荣光的古籍社之过往

千反田邀请奉太郎他们到自己家里来玩,并一起从手边的资料来找出,千反田当年担任古籍社社长的舅舅关谷纯,后来为何离开学校的原因。古籍社四位社员每个人都要提出自己的推论,而奉太郎的推论是……

第五话 走过历史的古籍社之真相

45年前事件的真相,知道这事真相的竟然是位意想不到的人物。这位人物和千反田的舅舅关谷纯之间,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令当时年幼的千反田号啕大哭的原因,终於即将揭晓……

第六话 犯下大罪

今天古籍社里气氛十分的糟。里志不知是哪里惹到了摩耶花,令摩耶花大发雷霆。但话题不知不觉转到了千反田为何从来都不会生气,这时奉太郎想到今天稍早似乎听到在隔壁班的千反田生气的声音,不禁好奇了起来……

第七话 真相大白

温泉旅行篇。这一话中会有摩耶花的亲戚,善名姐妹登场。暑假期间,古籍社的四人一起到摩耶花的亲戚所经营的民宿泡温泉。在刚听过民宿内曾发生的不祥事件后,当晚摩耶花就看到了对面房间窗口悬吊的人影……

第八话 去试映会吧!

因为熟识的学姐的邀请,千反田找了古籍社其他社员一起去参加了即将在文化祭中上映的某部学生自制**的试映会。但实际看过**之后,四人才发现那部**原来根本就还没拍完,而学姐其实也另有目的……

第九话 古丘废村杀人事件

为了找出未完成**真正的结局,拍摄**的班级中有三位同学自告奋勇愿意担任侦探推理的角色。至于奉太郎他们这几个古籍社社员的任务则是,听过这三人的推理后,判断究竟合不合理……

第十话 万人的死角

最初提出试映会邀请,也是主导整件推理案的入须冬实学姐,这回竟然以暧昧的态度单独邀奉太郎喝茶。一向冷静沉着的入须学姐这不寻常的表现,老实说令奉太郎还颇为受用。但入须学姐邀奉太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第十一话 愚者的终幕

奉太郎虽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结局,**也因此顺利拍完,并受到同学们好评,但放映结束后,摩耶花、里志以及千反田却先后向奉太郎提出了他们对**结局的质疑。奉太郎不禁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推论……

第十二话 堆积如山的那东西

神山高中的文化祭「KANYA祭」,在学生会长的开幕致词后终于正式拉开序幕。原本应该是热闹开心的文化祭,但古籍社的四位成员不知为何却个个愁眉不展。原来是社刊不小心印得太多,30本变成了200本……

第十三话 黄昏现白骨

为了销出不小心印太多的社刊,古籍社成员纷纷开始想办法。千反田到处奔走看有没有社团愿意帮忙,里志则参加了猜谜大赛,好顺便在大赛中宣传。就在这时,摩耶花和河内学姐在漫研社起了冲突……

第十四话 WILD FIRE

为了宣传社刊《冰菓》,除了留守的奉太郎外,古籍社其他三位成员都参加了烹饪研究社举办的烹饪比赛「WILD FIRE」。第二棒千反田的手艺绝佳,却因为做得兴起几乎把食材都用光了,令下一棒摩耶花陷入了困境……

第十五话 十文字事件

在KANYA祭中,参加的社团纷纷遗失了东西,并且都在现场发现了以「十文字」署名的犯案声明。由于全校都对这位怪盗十文字产生了兴趣,古籍社便想说藉由找出怪盗身分,来打响知名度以推销社刊……

第十六话 最後的目标

由于根据怪盗十文字的犯案逻辑,古籍社很可能便是他的下一个作案目标,这使得古籍社有机会让社长千反田接受午休时间的校内广播访问,加上壁报社的推波助澜帮忙宣传,顿时古籍社成了大家注目的焦点……

第十七话 库特利亚芙卡的顺序

就在众目睽睽之下,古籍社还是遭到了怪盗十文字的毒手,被偷走了目标物,社刊的校毕原稿。古籍社看似落败,但也达到了目的,社刊因此销售一空。而且实际上,奉太郎也已经掌握了怪盗的真面目……

第十八话 群峰是否天晴

在一个平和的日子里,古籍社四名成员照例待在社团活动室里学习。这时飞过校舍上方的直升机,让奉太郎想起了国中时代的英文老师小木正清很喜欢直升机这件事。但是和奉太郎念同一国中的里志和摩耶花,却不记得有这样的事,令奉太郎心中不禁起疑……

第十九话 心里有数的人

千反田称赞奉太郎具有推理的才华,奉太郎反驳说其实凡事要编个道理出来很简单,那根本算不上是什么才华。就在这时,突然传来一段校内广播,奉太郎於是决定利用这段广播来证明,自己的推论是靠不住的……

第二十话 新年快乐

奉太郎大年初一就被叫了出去。原来是千反田邀他一起去神社做新年参拜。参拜之余,两人也顺道探视了来神社打工担任巫女的摩耶花,却不小心被关在了仓库里……

第二十一话 手工巧克力事件

还在念国中时,里志就曾拒绝过摩耶花做的情人节巧克力。今年的情人节又要到了,摩耶花找了千反田商量,立志这次一定要做出让里志满意的巧克力。但是到了情人节这天,原本放在社办的巧克力却不翼而飞……

第二十二话 绕远路的雏娃娃

奉太郎答应了千反田的请托,临时在「生雏祭」中扮演帮皇后雏娃娃撑伞的角色。但是到了会场一看,那里简直像是战场一样,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偏偏就在此时出了状况,在游行队伍路线中的一座桥,竟然因施工而无法通行……

第十一.五话(特别篇) 应有之物

在解决了古丘废村**事件后,奉太郎在假期中无所事事,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劲来。虽然答应了刚回国的姐姐到社区游泳池帮人代班担任一天的监视员,但在泳池畔的奉太郎照样无精打采,即使当里志他们来探班时也一样……

抱歉啊,没找到看破真面目00

太极拳从清初创建到现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前后,太极拳名家的技击功夫在北京享有盛誉,并且盛传有疗病、保健、延年作用,在当时北京几十种著名拳种中很为突出。于是有人就假托仙传,捏造历史。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起源说:

一、十四世纪的元末明初,云游四方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

张三丰,懿州(今湖南芷江县)人,名全,一名君宝,字三丰。是元末明初道教首领,行游四方,曾在湖北太和山(即武当山)结庐修行。根据《明史》和历经篡修的《太和山志》,都只字未提及张三丰会拳术;即使是公元1723年住在山西的圆通道人汪锡龄编的《三丰全书》稿本以及到公元1844年被长乙山人李涵虚重编出版的《三丰全书》里面,他们虽然都鬼话连篇的宣称见过十四世纪的张三丰,但也未曾捏造张三丰会拳术或创造太极拳。太极拳创始于张三丰的谎言,出现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太极拳在北京享有盛誉之时这个事实,至此可证实。因此,说太极拳的创始人为张三丰,是不真实的。但明初张三丰何以当时名扬国内?我们如果研究一下《明史》中的“胡滢传”、“郑和传”、“姚广孝传”和“方伎传”中的张三丰事迹,把有关史料加以参证,就能清楚看出张三丰,这个被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神话人物,原来是明太祖死后,明代皇朝宫廷争夺皇位的副产品。

其历史真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因太子早亡,就由皇孙朱允炆继皇位改元建文,但皇太子之弟朱棣,于建文四年以“靖难”名义,从燕京(北京)杀奔明朝首都南京,夺了皇位,改元永乐。由于传说建文帝未死于战火,永乐帝不放心,遂派亲信胡滢,配上认识建文帝面貌的内侍朱祥,以寻访道士张三丰(邋遢)为名,从陆路遍访各州、郡、乡、邑,去查访建文帝下落,有四年之久。永乐二年又有谣传建文帝逃亡海外,永乐帝又派郑和(世称三保太监)等领兵浮海,远巡西洋,也未查到建文帝下落。永乐十七年,又派胡滢出巡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又查了四年。永乐帝前后经过二十一年在国内外对建文帝下落的秘密查访,才放下心事。但是皇帝派胡尚书(胡滢)寻访张邋遢道人的新闻已遍传民间。永乐帝为掩盖劳师动众的真相,欺骗人民,他遂下令工部侍郎郭琏等带领丁夫三十万人,大兴土木,在武当山营建武当宫观,耗资白银几百万两。从此以后,武当山的张三丰就成为人民传说中的时髦人物。到五百年后的清末民初又被封建文人附会作为太极拳的创始人。

张三丰创太极拳说最早见于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一书。许禹生提倡武术,不遗余力。也练过杨式、陈氏太极拳,但疏于孜证。书中所录《太极拳经》篇末注:“此系三丰先生入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张三丰为元末明初人,王宗岳为清初人,两人相去四百年。此说显系妄加牵连,不值一驳。

二、十二世纪宋徽宗时代(1101-1126)武当丹士张三峰

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黄黎洲所作《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为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外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元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黎洲此铭系据高辰四撰王征南言行求为墓志铭,未考宋张三峰会武术之于史无据,“夜梦元帝授之拳法”之荒诞。清康熙十五年,黎洲子百家为其师王征南所传内家拳写有《内家拳法》,则又持张三峰兼精少林之说:“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宁波府志》采黄氏之说。迨入民国,张三峰或张三丰造拳之历史更为众说纷纭,但宋张三峰道士既已为内家拳所拉为祖师爷,而黄氏父子已明言张三峰所创者为内家拳,于是某些太极拳书遂放弃宋张三峰创太极拳之说,而以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道士为太极拳创造人。

三、八世纪中期的唐代徐宣平

有人认为太极拳创始于唐代徐宣平,并以《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十六关要论》和《功用歌》等列为徐宣平的论著。单从这几篇文章的风格来判断,就可肯定它们绝非唐代文词。再参阅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本末》中徐宣平事迹,仅记载徐宣平“辟谷不食,行如奔马,唐时每负薪卖于市中。”大诗人李白访之不遇,为题诗于望仙桥。因此,这种祖师爷越古越好的假托,也正是清末封建文人所弄的玄虚。

四、将清代乾隆年间人山右王宗岳,说成是内家拳家关中王宗。

王宗是明初内家拳家的传人,但他是关中(陕西)人。而王宗岳则是山西人。明明是张冠李戴,企图以次证明太极拳是内家拳,并在明初就在传习。又有人认为陈氏太极拳系得自蒋发,而蒋发又得自王宗岳。此说源自河北永年人李亦畲(1832-1892)的《太极拳小序》:“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祥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今考王宗岳的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公元1791年,他在洛阳,公元1795年又在开封,以设馆教书为职业。此一时期,适为温县陈家沟陈长兴(1771-1853)上一代太极拳家鼎盛时期。温县与洛阳、开封,仅隔一黄河,因之适足以推定王宗岳之太极拳乃得于陈氏。蒋发为陈王庭好友武举李际遇的部将。际遇举兵反抗明皇朝逼粮纳税于登封县嵩山少林寺前的御砦(见景日昣的《说嵩》、《刘禋传》和温睿临的《南疆逸史》卷二,列传九"陈潜夫传")。后降清,被借故族诛,蒋发投奔陈王庭处为仆。陈氏家祠藏有陈王庭遗像,旁立一人持大刀者即为蒋发(见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蒋发前于王宗岳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之说,显为讹言。

《清史稿》有“王来咸(征南)传”,误以关中王宗为山右王宗岳,但关中王宗为陕西人,山右王宗岳为山西人。撰此传者显系采自许禹生先生《太极拳势图解》和陈微明先生(清史馆编修)《太极拳术》,两书中误以王宗岳为明代内家拳家王宗。清代遗老大多已无乾嘉学派(乾隆嘉庆年间讲究训古考据的精学派系)考据之学问,故有此误。于是后来有人便以《清史稿》“王来咸传”为根据,认为太极拳创始于明代。

五、将清初雍正七年(公元1709年)被浙江总督诱捕的"练气粗劲,武艺高强,各处闻名,声气颇广"的南京人甘风池也当作内家拳家、南派太极拳家。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经武术考据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是明末清初战将,河南温县陈王庭所创造。 其论据是:

1、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吸收民间十六家拳法,未曾讲道太极拳。

2、温县陈王庭编造的太极拳五路,长拳108势一路,炮锤一路,采取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

3、《拳经三十二势》开头是“懒擦以”、“单鞭”两势。太极拳五路,长拳、炮锤共七套的开头也都是这两势。

4、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家谱》在第九世祖陈王庭姓名旁注:“王庭,又名奏庭,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武术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大刀可考。”(见《陈氏家谱》第十二页,原谱现存北京)

5、陈王庭的《拳经总歌》歌辞吸取戚氏《拳经》歌辞内容精华。戚氏《拳经》有:“怎当我闪惊取巧”、“上擎下取一跌”、“倒骑龙佯输诈走”、“一条鞭横直披砍”、“挨步逼上下提笼”、“进攻退闪弱生强”。而陈王庭拳经总歌有:“闪惊取巧有谁知”、“佯输诈走谁云败”、“横直披砍奇更奇”、“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经过对照不难看出,陈王庭在拳论方面是吸取了前辈所归纳总结的精华。但陈王庭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作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发挥。

6、 陈王庭《拳精总歌》开头两句:“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这是太极拳推手的技术特点。明代后期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等武术著作中都没有这种特点。

7、 陈家沟陈氏世代传习陈王庭所创拳套和推手。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教了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799-1872)而演变成杨式,后来派生吴式;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得杨露禅陈氏老架之传,又得陈清萍陈氏小架之传,演变成武式,后来派生孙式。这是世人熟知的五式传统太极拳套路。杨、吴、武、孙四式是直接或间接来自陈氏第一路太极拳,一脉相承,历历可数。

8、 戚继光生于1528年,卒于1587年,太极拳只能是晚出于戚氏《拳经》的拳种,并且是以戚氏《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新创拳种。

当时唐豪的结论是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创造人为明末战将,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庭。

到六十年代,由于史料的续有发现,陈王庭创造太极拳的正确年代应为1644年明皇朝灭亡后的二十年左右,即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其论证是:据《温县志》、《怀庆府志》、《平安县志》考出,明亡前三年(1641年),陈王庭是温县的"乡兵守备",是一个官职不大的身先乡兵的武将,曾率乡兵随县长吴从诲击退攻城"土寇",为风雨飘摇的明皇朝立有战功。明亡后,陈王庭消极隐居,思想上受道家影响,他的遗词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也无关,败也无关。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据上述史料,明亡(公元1644年)前三年,陈王庭披坚执锐,正当壮年。明亡后,王庭隐居消极,思想上受道家影响,到“年老残喘”,还能够耕余“造拳”,“教下些子弟儿孙”,故可断定太极拳的编造是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的清初。

所谓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是指中国儒学界内部围绕“六经”中“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的真伪问题,分裂为儒学今文派和儒学古文派,两派互相指责对方作伪的斗争。首先,我将梁启超先生关于这个问题的一段专门论述抄录如下。

1920年11月—1921年1月,梁启超在《改造》第3卷第3—5号分期发表了其论著《前清一代中国思想界之蜕变》;1921年2月,梁启超在“吸收了蒋方震、林志均、胡适三人的意见”之后,又“加以补充修正”,并且将这篇论著更名为《清代学术概论》,交由商务印书馆作为一部专著出版发行。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的“自序”中说:“吾著此篇之动机有二:其一,胡适语我,晚清‘今文学运动’,于思想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其二,蒋方震著《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史》新成,索余序,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类似之时代相印证焉,庶可以校彼我之长短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能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已与原书埒(lie:相等)。天下古今,固无此等序文。脱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独立矣。”[1]

梁启超先生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论及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的来龙去脉时写道:

“清学分裂之导火线,则经学今古文之争也。何谓今古文?初,秦始皇焚书,六经绝焉,汉兴,诸儒始渐以其学教授,而亦有派别;《易》则有施(仇)孟(喜)梁丘(贺)三家,而同出田何;《书》则有欧阳(生)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而同出伏胜;《诗》则有齐鲁韩三家,《鲁诗》出申公,《齐诗》出辕固,《韩诗》出韩婴;《春秋》则惟《公羊传》,有严(彭祖)颜(安乐)两家,同出胡毋生、董仲舒;《礼》则惟《仪礼》,有大戴(德)小戴(圣)庆(普)三家,而同出高堂生。此十四家者,皆汉武帝宣帝时立于学官,置博士教授;其写本皆用秦时通行篆书,谓之今文;《史记·儒林传》所述经学传授止此,所谓十四博士是也。逮(dai:到)西汉之末,则有所谓古文经传出焉;《易》则有费氏、谓东莱人费之所传;《书》则有孔氏,谓孔子裔孙安国发其壁藏所献;《诗》则有毛氏,谓河间献王博士毛公所传;《春秋》则《左氏传》,谓张苍曾以教授;《礼》则有《逸礼》三十九篇,谓鲁共王得自孔子坏宅中,又有《周官》,谓河间献王所得;此诸经传者,皆以科斗文字写,故谓古文。两汉经师,多不信古文;刘歆(大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屡求以立学官,不得,歆移书让太常博士,谓其‘专己守残党同妒真’者也。王莽擅汉,歆挟莽力立之,光武复废之,东京初叶,信者殊稀;至东汉末,大师服虔、马融(79—166年)、郑玄(127—200年)皆尊习古文,古文学遂大昌。而其时争论焦点,则在《春秋公羊传》;今文大家何休(129—182年)著《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公羊墨守》,古文大家郑玄则著《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以驳之;玄既淹博,遍注群经,其后晋杜预、王肃皆衍其绪,今文学遂衰。此两汉时今古文哄争之一大公案也。

南北朝以降,经说学派,只争郑(玄)王(肃),今古文之争遂熄;唐陆德明著《释文》,孔颖达著《正义》,皆杂宗郑王。今所传《十三经注疏》者,《易》用王(弼)注,《书》用伪孔(安国)传,《诗》用毛传郑笺,《周礼》、《仪礼》、《礼记》皆用郑注,《春秋左氏传》用杜(预)注,其余诸经,皆汲晚汉古文家之流;西汉所谓十四博士者,其学说皆亡,仅存者惟《春秋公羊传》之何(休)注而已。自宋以后,程朱等亦遍注诸经,而汉唐注疏废。入清代则节节复古;顾炎武、惠士奇辈专提倡注疏学,则复于六朝、唐;自阎若璩(1638—1704年)攻伪《古文尚书》,后证明作伪者出王肃,学者乃重提南北朝郑王公案,绌王申郑,则复于东汉;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烂然如日中天矣。悬崖转石,非达于地不止;则西汉今古文旧案,终必须翻腾一度,势则然矣。”

梁启超接着写道:

“今文学之中心在《公羊》,而《公羊》家言,则真所谓‘其中多非常异义之论’,(何休《公羊传注自序》)自魏晋以还,莫敢道焉。今《十三经注疏》本,《公羊传》虽用何注,而唐徐彦为之疏,于何义一无发明,《公羊》之成为绝学,垂二千年矣。清儒既遍治古经,戴震(1724—1777年)弟子孔广森(1753—1787年)始著《公羊通义》;然不明家法,治今文学者不宗之。今文学启蒙大师,则武进庄存与(1719—1788年)也;存与著《春秋正辞》,刊落训诂名物之末,专求其所谓“微言大义”者;与戴段一派所取途经,全然不同。其同县后进刘逢禄(1776—1829年)继之,著《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凡何氏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如‘张三世’、‘通三统’、‘绌周王鲁’、‘受命改制’诸义,次第发明;其书亦用科学的归纳研究法,有条贯,有断制,在清人著述中,实最有价值之创作。段玉裁(1735—1815年)外孙龚自珍(1792—1841年),既受训诂学于段,而好今文,说经宗庄刘;自珍性跌宕,不检细行,颇似法之卢骚;喜为要眇之思,其文辞諔诡(chugui)连犿,当时之人弗善也,而自珍以此自;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晚岁亦耽佛学,好谈名理。综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不豁达;虽然,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热,稍进乃厌其浅薄;然今文学派之开拓,实自龚氏。夏曾佑(1863—1924年)赠梁启超诗云:‘璱人(龚)申受(刘)出方耕(庄),孤绪微茫接董生(仲舒)’,此言‘今文学’之渊源最分明;拟诸‘正统派’,庄可比顾,龚刘则阎胡也。

‘今文学’之初期,则专言《公羊》而已,未及他经;因此知汉代经师家法,今古两派,截然不同,知贾马许郑,殊不足以尽汉学。时辑佚之学正极盛,古经说片言只字,搜集不遗余力,于是研究今文遗说者渐多;冯登府(1783—1841年)有《三家诗异文疏证》,陈寿祺(1771—1834年)有《三家诗遗说考》,陈乔枞(1809—1869年)有《今文尚书经说考》、《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三家诗遗说考》、《齐诗翼氏学疏证》,迮鹤寿有《齐诗翼氏学》;然皆不过言家法同异而已,未及真伪问题。道光末,魏源(1794—1851年)著《诗古微》,始大攻毛传及大小序,谓为晚清伪作,其言博辩,比于阎氏之《书疏证》。且亦时有新理解,其论《诗》不为美刺而作,谓:‘美刺固《毛诗》一家之例,……作《诗》者自道其情,情达而止,……岂有欢愉哀乐,专为无病代呻者耶;……’(《诗古微·齐鲁韩毛异同论中》)此深合‘为文艺而作文艺’之旨,直破二千年来文家之束缚。又论诗乐合一,谓:‘古者乐以诗为体。孔子正乐即正诗’,(同《夫子正乐论上》)皆能自创新见,使古书顿带活气。源又著《书古微》,谓:不惟东晋晚出之《古文尚书》(即阎氏所攻者)为伪也,东汉马郑之古文说,亦非孔安国之旧。同时邵懿辰亦著《礼经通论》,谓:《仪礼》十七篇为足本,所谓《古文逸礼》三十九篇者,出刘歆伪造。而刘逢禄故有《左氏春秋考证》,谓:此书本名《左氏春秋》,不名《左氏春秋传》,与《晏子春秋》、《吕氏春秋》同性质,乃记事之书,非解经之书;其解经者皆刘歆所窜入,《左氏传》之名,以歆所伪创。盖自刘书出而《左传》真伪成问题,自魏书出而《毛诗》真伪成问题,自邵书出而《逸礼》真伪成问题;若《周礼》真伪,则自宋以来成问题久矣。初时诸家不过各取一书为局部的研究而已;既而寻其系统,则此诸书者,同为西汉末出现,其传授端绪,俱不可深考,同为刘歆所主持争立;质言之,则所谓古文诸经传者,皆有连带关系,真则俱真,伪则俱伪;于是将两汉今古文之全案,重提覆勘,则康有为其人也。”[2]

1994年2月29日,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兼所长的刘梦溪先生,在为自己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所作的《总序》中,对儒学今古文之争进行评论说:“经今古文学的论争,无异儒学内部的自我耗散。要想动摇一种学说,再没有比宣布一种学说所依据的经典是伪作更具有摧毁力了。古文经学打击今文经学和今文经学打击古文经学,用的就是此种策略。肇始者刘歆,首先攻击今文经残缺不全,要求立古文经于学官。今文十四博士则奋力反击,提出所谓古文经是伪托,扬言要对刘歆治以乱经之罪。直至郑玄遍注群经,采今古文而融通之,持续一二百年的这场论争,才告平息。”[3]刘梦溪先生又说:“本来中国学术史上的今古文学之争,东汉以后已告平息,何以清代又起波澜?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庄存与(1719—1788年)的人,他与戴震(1724—1777年)同时,写了一部叫《春秋正辞》的书,一反当时讲究名物训诂的盛清正统派学风,转而抉发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继之而起的刘逢禄(1776—829年),撰写《春秋公羊经传何氏释例》,对何休的所谓‘非常异义可怪之论’大肆发挥,在学派传承上便相当自觉了。后来龚自珍、魏源出,清代的今文学派在思想界真正成了气候。但龚、魏之学,已不在学术本身。”进而指出:“康有为是清代今文学派的集大成者。”[4]

梁启超、刘梦溪二位先生都认为,康有为是“今文学派的集大成者”。但是,“六经”的作者究竟是谁?“六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这样一些有关“五经”真伪的问题,直至康有为依然没有解决;关于“五经”真伪的争论,依然继续进行。对此,1921年初,钱玄同先生在给胡适先生的一封信中说:“我以为推倒汉人迂谬不通的经说,是宋儒;推倒秦汉以来传记中靠不住的事实,是崔述(1740—1816年);推倒刘歆伪造的古文经,是康有为。但是,宋儒推倒汉儒,自己取而代之,却仍是‘以暴易暴’,‘犹吾大夫崔子’。崔述推倒传记杂说,却又信《尚书》、《左传》之事实为实迹。康有为推倒古文经,却又尊信今文经,——甚而至于尊信纬书。这都未免知二五而不知一十了!”[5]

将“五经”真伪之争,继续向前推进并取得了重大突破的学者,则是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其代表作就是七卷本的《古史辨》。1982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在《<古史辨>重印说明》中写道:“疑古思想是五四运动以后反封建思潮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继承了我国历代辨伪的优良传统,吸取了社会学和考古学的知识,运用了近代的科学方法,把我国先秦至两汉的古书上有关古史的记载,作了系统的分析,揭露出它们本来的神话传说的真面目。从而揭穿了‘经’书的老底,剥去了它的神圣外衣,从根本上推倒了二千多年来人们崇信的偶像。所以《古史辨》一出版就引起了一些守旧的封建卫道者的激烈反对,把它视为‘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洪水猛兽。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则是这一时期疑古思想的代表。”“《古史辨》是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真伪的论文总集。它反映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我国史学界在考订我国古代史料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考订的范围主要是古史、古地、古人和古书,涉及我国古代史料的各个方面。这些大量的切实的奠基工作,为科学地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廓清了迷雾,并提供了确实可信的文献资料。”[6]

1924年2月22日,胡适在其主办的《读书杂志》第十八期发表的《古史讨论读后感》一文评论说:“顾颉刚先生说的真不错:中国古史全是一篇糊涂账。二千余年来随口编造,其中不知道有多少罅(xia)漏,可以看得出它是假造的。但经过了二千余年的编造,能够成立一个系统,自然随处也有它的自卫的理由。……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至少可以指出一个公认的信信和疑疑的限度来,这是无疑的。”“这回的争论是一个真伪的问题;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 ‘实事求是,莫作调人’。我请用这八个字贡献给讨论古史的诸位先生。”[7]

那么,究竟如何看待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我不赞成刘梦溪先生关于“经今古文学的论争,无异儒学内部的自我耗散”[3]的评判,相反,我认为中国儒学今古文两派之争,是中国古史中的辨伪之争,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儒学发展的基本表现形式;我赞成梁启超先生关于康有为是“今文学运动……之集成者,非其创作者”[8]的评价,认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尚待进一步发掘和汲取;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继承和光大了中国学术界的辨伪传统,把中国古史中的辨伪研究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开创了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新局面。当然,康有为、顾颉刚二位中国著名学者,各自都存在着明显的学术缺陷,致使康有为在学术界昙花一现,而顾颉刚始终没有实现他企图“打破民族一元化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黄金世界的观念”[9]的夙愿。我赞成胡适先生关于“去伪存真决不会有害于人心”的论断和“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处理方针,觉得有必要继续推进这项研究工作,以使中国古史研究能够满足于我国继续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中国拼力抢占世界科技最高点做出社会科学方面的贡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