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的古籍摘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芦根的古籍摘要,第1张

1、芦根《名医别录》:主消渴客热,止小便利。

2.《药性论》:能解大热,开胃。治噎哕不止。

3《唐本草》:疗呕逆不下食、胃中热、伤寒患者弥良。

4.《本草经疏》:芦根,味甘寒而无毒。消渴者,中焦有热,则脾胃干燥,津液不生而然也,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津液流通而渴止矣。客热者,邪热也,甘寒除邪热,则客热自解。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家有热,则小便频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肺、肾、脾三家之热解,则小便复其常道矣,火升胃热,则反胃呕逆不下食及噎哕不止;伤寒时疾,热甚则烦闷;下多亡阴,故泻利人多渴;孕妇血不足则心热,甘寒除热安胃,亦能下气,故悉主之也。

5.《日华子本草》:治寒热时疾烦闷,好孕人心热,并泻痢人渴。

6.《日用本草》:解河豚鱼毒。

7.《本草蒙筌》:解酒毒、鱼蟹中毒。

8.《本草原始》:治干呕霍乱。

9.《玉楸药解》: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呕下食,治噎哕懊憹。

10.《医学衷中参西录》:《千金》苇茎汤,释者谓苇用茎而不用根者,以肺原在上,取本乎天者亲上也。而愚则以为不然。苇之根居于水底,其性凉而善升,患大头瘟者,愚常用之为引经要药,是其上升之力可至脑部,而况于肺乎?且其性凉能清肺热,中空能理肺气,而又味甘多液,更善滋养肺阴则用根实胜于茎明矣。今药房所鬻者名为芦根,实即苇根也。其性颇近茅根,凡当用茅根而无鲜者,皆可以鲜芦根代之也。

11.《医林纂要》:能渗湿行水,疗肺痈。

12.《天宝本草》:清心益肾,去目雾,头晕,耳鸣,疮毒,夜梦颠倒,遗精。

13.《中国药植志》:治便秘。

14.《南京民间药草》:治喉痛。

15.《山东中药》:治浮肿。

16.《四川中药志》:治斑疹舌燥及津少。

17.《本草纲目》:按《雷公炮炙论·序》云,益食加觞,须煎芦朴。注云,用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等分,煎汤服。盖芦根甘能益胃,寒能降火故也。

燕窝能够增强抵抗力,想必这一点大家都会赞同。这主要得益于燕窝中含有大量的粘蛋白、糖蛋白、钙、磷等元素,在促进伤风、咳嗽和感冒这类呼吸道疾病的痊愈上最有效果。

燕窝作为一种天然补品,对病人病愈后的身体恢复方面也有很好的帮助。并且,燕窝在润肺健腰,壮脾健胃,外伤止血等有独特疗效。

据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燕窝大养肺阴,化痰止嗽,补而能清,为调理虚损劳疾之圣药。一切病之由于肺虚不能清肃下行者,用此者可治之。”

还有专家发现,燕窝中所含有的表皮生长因子和辅促细胞分裂成份,是刺激细胞生长及繁殖的关键成分,食用燕窝后对细胞、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都有很好的帮助,对免疫系统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卫生研究所编的《食物成分表》和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关培生、汪润祥两教授合著的《燕窝考》所分析:燕窝中的蛋白质含量高达499%,生物活性蛋白分子含量也十分丰富,除此之外,磷、硫、钙和钾等成分也是人体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对人体有很好的滋阴复壮作用。

燕窝最佳食用时间

传统中医认为,燕窝最好是在早晚空腹食用,这样可以保证吸收效果最好,如果是控制体重或者胃不好,都可以选择在早上空腹食用。如果想在晚上食用的话,可以选择在临睡前空腹食用,燕窝和牛奶搭配,既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又可帮助睡眠,且有美容滋养的效果。

晚上23:00至凌晨1:00--子时阴阳交接时,这时候吸收力最佳。

早上5:00至7:30点--小朋友、妇女和年长长辈调养食用燕窝较佳,这和这些年龄段的人群的生理状态有关系。

最好离吃饭前或后两个小时空腹时食用吸收最佳。空腹最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燕窝的用量

燕窝的用量讲究少食多餐,并且保持良好的定期进食习惯,建议干货燕窝成人每次食用3-5克,儿童每次食用1-3克。

燕窝的最佳食用周期为早晚各一次,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的话也可以每天一次,最好不要超过隔天一次,保持这样的频率连续食用三个月,效果就会比较明显了。

燕窝的配食也有禁忌,讲究“以清配清,以柔配柔”。一般食用燕窝期间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最好不要抽烟。

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在记者会上正式公布日本新年号为“令和”,出自日本诗歌集《万叶集》,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个源于日本古籍的年号。然而,《万叶集》与中国古典文化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

日本新年号为“令和”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日在记者会上介绍称,“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中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愿每位日本人,都能如度过寒冬、在春日中盛开的梅花一般,在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同时,各自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安倍还说,悠久的历史、浓郁的文化以及四季皆美的大自然代表着日本的国民性,要坚定不移的把这一国格移交给下一代。希望人民在美丽的心灵当中,孕育滋养出文化,正因怀有此番心愿,最终将年号选定为“令和”,象征着新时代的来临。自此“令和”成为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历史上的第248个年号,也是首个出自日本古籍的年号。

具体来说,“令和”出自《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32首的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熏佩后之香”。在“令和”之前的247个年号中,凡是得以辨明出处的年号均出自中国古籍。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录诗歌4500余首,其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尽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万叶集》仍然无法抹去源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公开资料显示,《万叶集》借鉴了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以及表现方法,收编了部分汉诗。值得一提的是,《万叶集》成书时,日本尚未拥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诗歌采用汉字为注音符号记录而成。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读卖新闻编辑委员加藤隆则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万叶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还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写法记录下来。而且,《万叶集》收录了118首关于梅花的诗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国审美的影响。不过“和”代表“和风”,因此加藤隆则认为“令和”带有中日融合的含义。

日本现任明仁天皇将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将于5月1日即位新天皇,当日零时开始正式启用新年号“令和”。自此,始于1989年1月的“平成”时代,仅剩1个月便将退出历史舞台。▲

营气,是水谷化生营运于脉中的精微物质。本篇系统的论述了它的来源、性质和运行的规律,因此篇名“营气”。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脾,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阴;上行注肾,从肾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脉,出腋,下臂,出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之端,还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阳;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下行至跗上,复从跗注大指间,合足厥阴,上行至肝,从肝上注肺,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①。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络阴器,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入缺盆,下注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逆顺之常也。

注释  ①畜门:颃颡为内鼻孔;畜门为外鼻孔。 黄帝说:营气能运行全身,以纳入饮食为最宝贵。饮食入胃后,传输到肺,流溢于内营养脏腑,布散于外滋养形体。其中最精纯的部分,则行于脉道之中,经常营运不息,终而复始,这是自然的规律。营气的运行是从手太阴经脉出,注于手阳明经脉,上行传注足阳明经脉,下行达足跗,传注足大趾间,与足太阴经脉会合。上行股内入脾,从脾上传注心中,沿手少阴经脉,出腋窝,下臂,至手小指,会合于手太阳经脉。上行经过腋部,出眼下眶内,注于眼内角,再上行头顶中央,下走项后,与足太阳经脉会合。沿脊柱下行于尾骶部,再下行注于足小指尖,斜入足心,注于足少阴经脉。上行注入肾脏,由肾转注心脏,向外布散于胸中,沿手厥阴经脉,出腋窝,下臂,经腕后两筋之间,入掌中,出中指尖,回出注无名指尖,合手少阳经脉。上行于两乳之间,膈膜之上,散布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肋,注入足少阳经脉。下行至足背,复从足背注入足大指,合足厥阴经脉。上行至肝脏,从肝脏上注于肺脏,再上沿喉咙,入上颚之窍,深入于鼻内通脑之处。别行的分支,由额沿头顶,下项后中线,沿脊柱入骶内,这是督脉;再由此环绕阴器,从阴毛中部上行,过脐中,上沿腹内,入缺盆,下注肺脏,复出手太阴经脉。这就是营气运行的途径,无论上行下行,都循此常道而不变。

茶宠大致上有以下三个作用:

1、喝茶时候的讲究,三五个好友围坐在一起,摆上全套茶具,这时候茶宠就是一个陶冶情操,美观的器具。

2、在洗茶,换水的时候,用壶浇在茶宠上,这时候是发挥着防溅的作用。

3、进过长时间的茶水伺候,会用包浆的作用。

扩展资料:

茶宠养护的一般方法是在泡茶、饮茶的时候,用细毛笔蘸茶水轻轻地擦拭。长久以后,茶宠的表面便会有较好的光泽,显得更加的生动。那么,茶宠养护该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不能为了求方便,而将茶宠泡在茶水里。这样的做法就像是揠苗助长,虽然看起来茶宠颜色、质地有了许多光泽,泡养速度快了,细心的人还是会发现其中颜色不均匀的形态。

用普洱茶养茶宠的效果最好。用乌龙、普洱这样的发酵茶养最容易出效果,一般一两个月就能出现变化,半年左右就能看到温润的效果,而绿茶则相对慢一些。

普洱茶养茶宠效果最好。用乌龙、普洱这样的发酵茶养最容易出效果,一般一两个月就能出现变化,半年左右就能看到温润的效果,而绿茶则相对慢一些。

养茶宠与种树一样,切不可太过心急,要有耐心和恒心。

参考资料:

——茶宠

      叶桂即叶天士,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医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除精于家传儿科,在温病一门独具慧眼、富于创造之外,叶天士可谓无所不通,并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在杂病方面,他补充了李东垣《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在妇科方面,阐述了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症候和治疗方法;他对中风一症有独到的理论和治法;他还提出久病入络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于精研古籍,他还十分善于运用古方。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症,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

      叶桂酷爱医学,性格谦逊,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凡是听说有比自己高明的医生,都不远千里,前往求教,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还有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当然也有特殊事例发生过,叶天士与薛雪。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高热大汗,面赤口渴,脉象洪大,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后总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使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攻伐力量强的方剂。薛雪闻得此事后,笑道:“老太太得的是这个病,本就该用白虎,药下对了,当然不会伤人,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果然很快就好了。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勇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从此成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赵姓病人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位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刘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刘名医'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刘名医'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为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刘名医'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

      清朝雍正年间,有一浙江举人乘舟北上参加会试,船行到苏州时,举人忽然生病。同船伙伴便建议说:“听说苏州城里有个名医叶天士,医术精湛,能药到病除,何不找他诊治一番?”于是举人上岸前往叶天士处求医。叶天士为举人把脉很久,然后对举人说:“阁下患的是风寒感冒小毛病,一帖药就好。听您口音不像本地人,准备往哪里去?”举人说准备北上参加会试。叶天士肃然说:“失敬,原来是位孝廉公。但我建议您还是不要北上,尽快回家为好。”举人颇为惊讶,当然不愿轻易放弃会试机会。叶天士接着解释说:“刚才我诊治时,发现您的身体还将患有另外一种疾病消渴症(类似于现代糖尿病),此病发作无药可救,从脉象上已经能看出,估计您还有一月寿命,现在回家准备后事,还能来得及!”举人听了顿时如五雷轰顶,失魂落魄中提着感冒药回到船上,准备辞别同伴返家。同伴听完后,就劝他说:"别听那些医生胡说,都是他们吓唬人骗钱的小把戏,叶天士虽然略有名气,但他又不是神仙,怎能断人生死"第二天,举人喝完感冒药后,觉得身体通泰,不像将要患病的样子,心里略微放心。此时同伴又来相劝,于是一起开船北上,但心里想起叶天士的话,还是有些忐忑不安。船到镇江长江口时,恰逢风浪太大,一时无法过江,于是举人与同伴相约游览金山寺。到达金山寺门口,看到有僧人为人治病,举人心一动,走上前去施礼,请僧人为自己诊断。僧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和尚,把完脉对举人说:“阁下将到哪里去?”举人亦说准备进京应试。老和尚皱眉说:“你有消渴症早期症状,等下次离船上岸时就会发作,发作时最多能活一个月而已!”举人吓得落下眼泪,说:”苏州叶天士与您说的一模一样。“老和尚问说:”那么叶天士给你开了什么药方?“举人说:”无药可救。”老和尚愤然说:“胡说,药如果不能治病,那圣人何必让它流传后世?”举人一听,觉得尚有生还机会,于是恳请老和尚救命。老和尚想了想说,“你此去途中到达淮安王家营时,上岸买一百斤秋梨,然后雇车从陆路前往京城,每天要饱食秋梨,到达京城时病应该就可以治好了。”举人听完非常高兴,欢天喜地的拜别老和尚。到了淮安后,举人离船上岸不久,果然觉得四肢无力,口渴异常。于是买梨雇车,口干时就吃梨解渴;饥饿时蒸梨为饭。到了京城,大概已吃了一百多斤秋梨,身体无恙。会试结束后,举人名落孙山,但绝症治好,举人对落榜也不以为意。返乡途中路过金山寺,举人为了感谢老和尚救命之恩,特意送了京城土产和纹银二十两。老和尚收了土产退了白银,然后对举人说:“你路过苏州时,再去找叶天士诊断一下,看看病是否痊愈。如果他说病已痊愈,就质问他为什么之前说无药可救。如果他问是谁治好你,你就告诉他是老僧我治愈的。”到达苏州时,举人前去拜会叶天士,并依老和尚所说质询叶天士。叶天士看着眼前活蹦乱跳的举人惊讶不已,问:“奇怪之极啊,你是遇到神仙了吗?”举人笑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然后把金山寺老和尚为自己治病的经过讲了一下。叶天士听完,长吁一口气说:“幸好有这样的高人施以援手,不然我岂不是误伤人命。我要暂停医馆,向他请教一番。”叶天士送走举人后,立即收拾行李换上便装,乘船来到金山寺,用了假姓名投入老和尚门下学医。如此过了一个多月,觉得老和尚看病开方与自己基本没有差别,便对老和尚说:“师傅,我以前也曾行医看病,只是医术不精,如今跟您学了一段时间,也算有点心得。以后病人问诊是否可以让我试试?”老和尚自然同意。于是叶天士每次诊断病人开完药方,都要先送与老和尚过目,同意后才能给病人。过了几天,老和尚对叶天士说:“你最近开的药方跟叶天士很相似,医术也不差于他,为什么不自立门户而来依附我呢?”叶天士恭敬回答说:“弟子怕医术不精会误伤人命,只想精益求精,不问其它。”老和尚对他的回答颇为赞许。有一天,金山寺来了个病人,肚皮涨的如孕妇,疼得满地打滚,跟随的家人说此人已腹痛一年多,最近疼的实在受不了了。老和尚先行诊断,然后让叶天士复诊开方。叶天士诊后提笔开方,只写了砒霜三厘。老和尚一见,大笑道:“了不起啊,不过你药方虽然开对,但还是缺点火候,要用一钱砒霜才能让病症彻底除根。”叶天士大吃一惊说:“此人不过肚里有虫,三厘砒霜毒虫足够,开多了只怕人吃不消。”老和尚说:“你既然知道他肚里有虫,但知道虫的大小吗?这条虫子长有二尺,三厘砒霜只能暂时毒晕它,等它苏醒药性已过,以后就没有药能克制住。如用一钱砒霜,可以直接毒毙它,之后随大便一起排出,永绝后患,岂不是更妙?”见叶天士不信,老和尚让人取来一钱砒霜药丸并开水与患者服下。然后对病人家属说:“今晚回去病人肯定大便,挑出粪便中的虫子,让我徒弟见识一下。”病人回去到了半夜,果然大便,粪便中有一赤虫长约二尺。之后病人腹痛不再,肚子有了饥饿感。老和尚又给病人开了几副开胃和进补的药,说连续服用一旬,身体就会恢复如初。经此一事后,叶天士彻底心悦诚服,将自己的真名告诉老和尚,老和尚也觉得叶天士是个虚心求教爱学习的人,于是将生平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叶天士。

      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哪怕是“名未著”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仆人说:“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叶天士吃惊地说:“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黄连”二字。”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章医生说:“太夫人两迟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

吴门医派的突出贡献 — 温病学说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当然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的突出贡献。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最实质性的内涵之一,它的形成虽然与吴中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密切相关,更主要的是吴中名医的辈出、学术的包容,继承与创新并举,始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局面出现。 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 历经萌芽—形成—鼎盛三个时期。一个地方医学流派能在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真正体现了吴门医派的重临床、重疗效、重师承而敢于争鸣,重门派更兼百家的基本特征。

萌芽时期

      以元末明初王履为代表。王履(1332—1391 年),字安道,号畸叟,江苏昆山人,早年从师于朱丹溪,《古今医统大全》称之“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存世著作《医经溯洄集》。从书名即可看出,王履对医学的探本溯源之意。该书探讨了 《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医学典籍及晋以后20余家之说,短小精悍,内容广泛,提出不少精辟见解。王履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认为温病和伤寒是两类不同的疾病,在治法上温病当以“辛凉苦寒”,有异于伤寒的“辛温解表”。 从而使温病在名称和治法上摆脱了伤寒的羁绊,突破了传统诊病“法不离伤寒,方必遵仲景”的条条框框,终使发端于伤寒的温病学脱离了伤寒的体系,也使王履成为明清吴门医派温病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 所以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称赞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

形成时期

      以明末清初吴有性为代表 。吴有性(1582—1652 年),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传世著作《温疫论》。 该书对瘟疫的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等均有真知灼见,自成体系,发前人所未发,堪称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对后世温病学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吴氏提出来“戾气”致病说。 “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他把这种“异气”叫作“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以传染为其特征,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致病学说”的束缚,可谓意义非凡。其次,吴氏指出了“戾气”致病的方式,即传染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有天受,有传染受”。 “天受”就是空气传染,“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邪从口鼻入”;“传染受” 就是指通过与病人的接触而染病。更难能可贵的是吴氏已经注意到了疫病的发生可以是散发的,也可以是大流行的。

      吴氏的这些认识,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基于对疾病的细致观察。当时江南一带瘟疫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用治伤寒治法诊治,导致“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 ”吴氏深感“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所以“静心穷理”,基本形成了中医学瘟疫辨证论治的框架,为吴中温病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创新的学术思想体系

温病学说

      首先,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 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

      其次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初步建立了中医传染病学。

      再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络病理论

      络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其病变认识的络病理论初见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其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真正在临床上作为准则应用的还是清代医家叶天士。他在《临诊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这样的千古名论,引领着络病的临床诊治。 对临床更有指导意义的是叶天士将通络药物应用于具体病案中,形成了诸多的通络治法。

      现代络病理论研究的兴起,全面地从人体的微结构来认识络病发生与发展,探讨络病的实质内容,为多种的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其发端应该来源于叶天士的络病理论。

胃阴学说理论

      叶天士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脾胃分论是胃阴学说的关键点。叶氏提出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见解,补充了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的偏颇,从而为胃阴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鼎盛时期

      以清代叶天士为代表 。叶天士(1667—1746 年),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居上津桥畔,故叶桂晚年又号上津老人,传世著作《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温热论》是叶氏治疗温病的经验结晶,概述了温病辨证归类的纲领、传入途径、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为承先启后著作。《温热论》的问世标志着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确立。叶氏不仅仅是接受了吴氏的温病“口鼻传入”的理论 ,而是着力阐述了温病的传变途径和规律。《温热论》开篇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成为温病学说里程碑式的理论。叶氏所言的“逆传心包”之变,揭示了温邪为患可迅即内传心营,导致病情恶化,出现神志异常的证候特点。

      叶氏温病理论的核心是卫气营血辨证。他在《温热论》中这样写道:“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论述了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位浅深、病情轻重及病程的先后阶段,概括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的证候特点及其治疗大法,就此成为温病辨证论治的首要纲领,同时确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在温病治疗理论中的中心思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滋养肝肾 5 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的方法·滋养肝肾 6 参考资料 附: 1 有滋养肝肾作用的穴位 2 有滋养肝肾作用的方剂 3 有滋养肝肾作用的中成药 4 滋养肝肾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滋养肝肾 1 拼音

zī yǎng gān shèn

2 英文参考

nourishing the liver and kidne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滋养肝肾:1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2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的方法。[1]

4 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滋养肝肾

滋养肝肾为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症见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腰部酸痛、咽干、夜卧不安,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针灸常选肝俞、曲泉、太冲、肾俞、太溪等穴,补泻兼施。[1]

其证包括头晕面红、眼花耳鸣、腰部酸痛、咽干、夜卧不安,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等。方如杞菊地黄丸。

5 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的方法·滋养肝肾

滋养肝肾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的方法,即滋水涵木法。[1]

滋水涵木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症见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针灸常选肾俞、太溪、复溜、三阴交、肝俞、太冲、风池等穴,补泻兼施。[2]

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