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籍它们很有名但很少有人读过
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名著。这些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我们学了很多书,但也只限于理解。比如我们要讲的中国四大古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很少有人读过!
第一册:山海经
是一本以神话为主流的书,内容包括的范围非常庞大。除了大量的神话材料外,还涉及到学术领域的方方面面,如宗教、哲学、历史、民族学、天文学、地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和卫生学等。该书包罗万象,堪称当时日常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古代一直把山海经作为历史参考书,是中国历代史家必备的参考书。因为这本书历史悠久,就连司马迁写山海经的时候都觉得“史记,禹本纪都是妖怪,我不敢说什么。”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都很有价值。
当然,这本书估计大家都很熟悉,可能会说出山海经里一些怪怪的名字,但真正完整的书不多吧?你读过吗?
第二册:山海经
,这是一本真正精彩的书。一方面,作者直面人生,揭露社会腐败,透析人性善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不多见。另一方面,当作者参与书写饮食男女时,他使用了许多令世界震惊的*秽词语。这被人们视为古今第一*书,长期被列入禁书黑名单。
金瓶梅宋武在金瓶梅年杀了自己的小姨子的故事作为引子。通过对封建时代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官僚、恶霸、富商西门庆的罪恶生活的描写,揭露了北宋中期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具有深刻的认知价值。但是,作为禁书,读过的人肯定不多。
第三册:金瓶梅
成书于战国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学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了天文学、历法和数学、心理学等理论。秦汉以前,应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
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作了全面的阐述,建立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成为我国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当然,黄帝内经的很多内容都不太好理解,而作为医学书籍就更没人感兴趣了吧?
第四册:伤寒论
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是祁门、刘仁、太乙三大秘中的第一秘。是易经最高水平的预测。被誉为帝王之学,夺取天地创世之学,也是研究天体、人、地球运动规律的科学巨著。
又称“怪门”、“怪门墩”、“墩家墩”,预测精度很高。有句老话为证:学会避怪门,人家也不用问。目前,道术被广泛使用。但常被视为占卜之书,是许多玄学大师的必读之书。但是大部分人大概都入门不了吧?
你知道所有这些精彩的书吗?你读过其中一本吗?
每个人心里面都会有一道心理防御墙,这道墙非常非常的坚固。利是:能保护好自己的自尊心,不让自己的心理崩溃,弊是:让人无法理性的对待问题,无法做出最好的决定,更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激烈冲突。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观念」,这个观念有时后早已伴随了自己10多年甚至20几年,简单地说:人会认为这样应对是对的,自己觉得舒服的,自己能承受的。就算是在客观理性的利害分析后,事实告诉自己这样应对不正确时,甚至是弊大于利时,人们都不会对此动摇,还会为自己的行为,围绕「自己的观念」来进行辩护,弗洛伊德把其称为心理防御。
心理防御机制的三个最基本的性质:
第一,心理防御机制不是一种本事,而是一种心理症状。
第二,心理防御机制不是练出来的,而是人的天性。
第三,心理防御机制是潜意识捣鼓出来的现象,不由你控制的。
按照佛洛依德的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人因为有些个跟社会规则冲突的想法,于是心里着慌,科学说法叫做内心有焦虑。那你的「自我」就玩了些小花样,为的是让你不焦虑。 这些小花样就叫心理防御机制。
人非草木,总不免有些本我欲望是社会不容的。这「社会」在你脑子里有个代理人,就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超我整天板著脸检查你的思想是否健康,压力很大。所以很多本我欲念就给逼得藏身潜意识不见天日。但是藏起来不等于消失了。它们憋著一肚子气总在潜意识里涌动鼓噪。虽然没能明目张胆的跳出来表演,但它能让您隐隐的觉得自个有点心事藏那儿呢要给人知道了咱就混不下去了。这就不免让您有点惶惶不安,学名叫做焦虑。
那咋办,您的自我就给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我们说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虽然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至少形式上它能掩盖症状让你不焦虑啊。所以这个心理防御机制就有了存在的理由了。
心理防御机制如何让人不焦虑? 精神分析学派总结了几种具体的机制
1、 潜抑
这个大概是弗洛伊德心理学里最最基本的一个心理机制,就是把超我不能容忍的欲望给压进潜意识里,让当事人眼不见为净。
比如一个虔诚修士,觉得嘿咻是邪恶的。可是食色性也。他的基因决定了他也有 。这就让他很惶恐。怎么办呢?对不起天父的教导啊。他就努力修行。几年之后他觉得自己还真的就六根清净了无杂念了,整个不想男欢女爱了。这个其实就是他的自我在努力斡旋,悄悄的把他的 望给压到心底黑箱子里,就是潜意识里,让他自个觉得自己很净化了,已经古井无波了。
但是咱说过,欲望潜抑到潜意识里不等于消失了。它还会在那儿鼓涌呢。所以这修士不知啥时候开始就有了个爱好,布道时就喜欢举著一根手杖说话。弗洛伊德一看就说了,说瞧见没?他这潜意识欲望还在找口子冒泡呢。他手里抓根手杖啊,那不就是打飞机的象征吗?
潜抑不一定是说社会不容的欲念,比如 念,才会被潜抑。有时候就是自己觉得受不了的感情压力,比如单相思,比如丧亲,这都能让当事人很难受。为了不天天向隅垂泪,就得把这些难受的事情压到心底黑箱里。
比如儿子车祸死了当妈妈的很痛苦。这痛楚太难以承受,于是自我就起作用,把关于儿子去世的记忆压到了潜意识。但因为不是真的遗忘了而只是埋在潜意识里,所以每年到了二月她还是莫名抑郁。原因就是因为她儿子那年是二月出车祸的。
这种情况下,她的记忆已经被掩埋到潜意识,所以她会不明白为啥每年都闹抑郁而且就开春这么一阵。据弗洛伊德说 如果您能给她分析出这个潜意识记忆跟她的二月抑郁的关联,她一明白了这抑郁其实是因为那段潜抑了的惨痛记忆,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伪装作用就消失了,她的抑郁也就消失了。
咱这是在说弗洛伊德的理论。 您要真在做心理治疗您当然知道这事没这么简单。您真给她把潜意识心结挖出来了,您还得给她扶上正路让她能自个应对这种心理创伤对吧?
2、隔离
这说的是情感反应的隔离。就是说,要是遇上啥很有感情冲击的事,为了逃避这种感情冲击,就表现得极为平静极为理性。
比如爱侣忽然死亡,活着的这位在跟人说这件事的时候,可能会表现得出奇的平静。其实她这不是说修行高超城府很深所以喜怒不行于色。其实她就是不能让感情冲破这个堤坝,不然她就会崩溃了。这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
但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小花样是处于隔离机制的。比如不说上厕所而说上「五号」,上「大号」,或者比较白领的说上「洗手间」,都是为了隔离那个「肮脏」的联想。比如人死了不说人死了而是说人「去」了,这是为了避免直接面对哀痛情绪。这也是隔离机制在起作用。
近年有潮人学了一些英文,有时候人家说话就会插几个英文单词。您要留心一下,就会发现他用洋文的地方,多半是有些「敏感」的概念。比如该说钱的时候他不说钱,他说money。该说嘿咻的时候他就说ml。这要弗洛伊德听到了他一准说这就是隔离机制。因为这人爱清高,觉得直接说「钱」啊说「嘿咻」啊不够文雅。所以就换了个洋文来说。这么著就跟那种「低俗」的概念拉开了一些距离,就起到了隔离的作用。
3、转移
又叫置换。这个有点李代桃僵的意思。就像在单位给老板无端训斥了不敢跟老板反抗,于是回家就冲老婆发脾气。
前面说那位修士握着手杖说话那个咱是虚构。不过如果真有这事,这个用握手杖的方式间接渲泄性压力的方式,就是个置换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比如说一个人找的妻子,性格上跟他自己的母亲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个不是偶然,而是他的恋母情结决定了的。既然现实中不能娶自己的母亲,找一个性格类似的女子大概就是最好的替代品了。
又比如,一个暴饮暴食的人,其实是因为 望被潜抑,于是用吃东西来间接的渲泄性压力。因为,按弗洛伊德的说法,口唇欲的满足也是 的满足。
4、拒绝
又叫否认。这个是最没技术含量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就是矢口否认。当然这不是说那种有意的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无赖。他这个,就是因为陡然面临巨大感情冲击难以接受,于是他的「自我」就用这种方式来试图让他逃避受伤——当然是暂时的。
**里常常能看到这种否认行为。比如当着自己的面儿子忽然被汽车压死了。当妈妈的就可能坚持说孩子没死你没不许胡说!
日常生活也有一些比这含蓄的例子。比如这位个性很依赖,可是自己又觉得这岁数了这么依赖人不怎么有面子,于是就时不时的跟人说自己怎么的独立,还能找出谁谁来做例子说你看这些人多依赖。像我这么独立的人如今真不好找。
他这其实不是跟你撒谎或是对付。他自己是真的觉得那些人比自己差多了。他是真的觉得自己特独立的。
心理防御机制就是这么诡异,能让人自己忽悠自己。
5、退行
这个也是比较原始的心理防御机制,就是好好的一成年人忽然表现出幼童的行为来,有点类似「扮可怜」,既然自己是一个可怜的孩子,那就不需要面对那些责任和压力了,顺便还可以获得别人的关照,益处良多。
当然这也是无意识行为。当事人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退化表现。他就是心态上忽然陷入这种幼稚状态。比如一个年轻工程师头一次负责一个爆破拆迁。要是有失误旁边的大楼就会被牵连倒塌。工程师基本觉得自己的设计应该没问题。可是到实施爆破的前夜他越想越没把握,心理忽然就崩溃了,于是就躲起来了。
家里人到处找他,结果发现他一个人蹲在浴池里抱着膝盖前后摇晃呢。这个就是模仿婴儿在摇篮的行为。潜意识里就是说「我是一无辜的小孩啊。你们不能让我背这么重的担子啊」。
一个大学生考试前要抱着布袋熊睡觉,可能也会是退行反应。好几年不尿床了的孩子,在家里添了个弟弟或是妹妹之后忽然又开始尿床了,也是这个原理。
您要是喜欢在论坛里转,您可能见过这种人,他没来由的对别人说些很无稽的恶意评论,或是直接开口骂娘。更极端的,直接贴一些肮脏恶心的。这些行为,在别人看,完全就是找抽,是很失人格的作为。但当事人乐此不疲。你越骂他无聊找抽他越来劲。这个其实跟成年尿床的心理类似。
他目的就是要招人注意。理想的情况下他应该用建设性的方法招人注意,比如发表有见解的跟贴。但是这位童鞋可能一时想不出建设性的方法,或者他的心里发育过程出了点岔子,让他不能用正常心态处理世事,而是采取退行到儿童状态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在论坛上的表现就是这种幼稚行为。您可能也注意到,对这种行为,您回帖骂它劝他都不能让他停止的。因为他目的就是招引注意。您骂它劝他就是注意他,这就等于给他正反馈,给他证明他的幼稚行为确实能招引注意,于是他就更来劲了。所以您如果想让他歇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别理他。他招不到希翼的关注,就失去动力,自然就会歇著了。
6、合理化
类似生活中的文过饰非吧。文过饰非有的是刻意的,那是矫情。有的是无意识的,那是心理防御机制。
酸葡萄心理就是典型的合理化反应。基本特点就是因为发生的事让自己觉得没面子,于是就设法把这事说成是正当的,或者至少是无可避免的。
比如做菜放多了盐把菜做砸了,他就说好像这罐盐比以前那罐要咸。比如发现大家为一个孤儿捐款就自己一人没捐。于是某一日聊天他忽然注意到,好多捐款都是被经纪人贪污的。真正需要捐款的那些人根本拿不到钱。比如偷税的人被发现了,他就义愤填膺的诉说 拿着纳税人的钱不干好事。纳税给 完全是割肉喂狼。比如酒后驾驶被抓住了,他就列举听说的种种故事说警察都是流氓只会欺负老实人。比如有同学从两千年前的古籍里发现中医博大精深,现代西医根本不能望其项背,虽说两千年前中华先民人均寿命不到40岁。
7、投射
这个也属于比较低级的心理防御方式。因为自己心中有不容于社会的欲念,觉得自己会被人蔑视。于是自我就来个移花接木,把这种欲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算是这种类型的。说恶心一点就是把自己的鼻涕甩到别人身上。
当然还是得记住他这不是有意识的做法。有意识的做法那是人品问题。作为心理防御机制的投射,完全是无意识的,他自己根本没发现自己有这个问题。他是真心觉得别人就是有这毛病。不知道您见过这种人不。他老跟人抱怨这个世界到处是小人。说到警察必然是装制服的土匪,说到医生必然是不拿红包不开药的流氓。其实这种人很可能就是让投射机制给「控」著了。问题是他自己都没意识到。
所以您要跟他解释说其实警察里面也有好人的,他会特别愤慨觉得您一定是警察的亲戚。有人说心中有佛的人看天下无人不是佛。这话反过来说也一样的。心中有鬼的人大概看天下也无人不是鬼。这个就是投射作用。
有个心理现象跟投射有些类似,就是好把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别人。弗洛伊德没说过这个。这是某专家给补的一条,叫做求同现象。求同跟投射的区别在于,投射现象是因为内心的「坏」欲念怕见光,就把这「坏」欲念放到别人身上,自己仿佛就脱了干系。
求同呢,倒不是因为心底的「坏」欲念。他就是不管啥想法都要别人跟他想的一样。你要不同意他能跟你死缠烂打非得说服你听他的。这做派看似自我特别膨胀特相信自己洞察天下真理,要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其实是因为自信不足。
因为自信不足,他就特在乎别人同意他或不同意他。要是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就心中惶恐焦虑,觉得自己是整个人都被否定了似的。所以他断然容不得别人跟他意见不一致,就老要跟人死磕,非得把自己的观点推销给别人。
8、反向生成
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吧。为了掩饰内心跟社会牴触的欲念,表现出来的就是另一个极端。
比如比如暗恋一女同学的小男生,可能偏偏对这女生特别傲气特别挑衅。比如您公司有个人对您问候特热情礼貌特周到,那说不定他心里对您特不待见的。可是他的超我知道您是好人啊,对您不待见是不对的。于是他的自我就暗中介入,指使着他特别的对您友好。
其实这其中的防御机制就是为了用这种过度的友好来遮掩他的敌意。敌意遮掩了他就用不着焦虑了。
又比如某人心底自卑,但是在家中他却总是喜欢跟家里人唱反调,显得他特别有独特见解。这看似跟他的自卑怯懦对不上号,但那其实也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他因为自卑,对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没有信心。在社会上他不敢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怕被人否定嘲笑。但是在家里因为知道家人能纵容自己,不会驳斥自己,于是他的自尊心就过度反弹,家里人说什么他都要另说一套。形式上是在表现自己有独立见解。但是显然这种不问情由一味逆反的做法是不利于适应生活的。实际上是心理防御机制在起作用,也就是反向生成机制在起作用。
再比如,一个后妈对「前任」的孩子本来没亲情,但是她的超我知道要是对这孩子不好会遭人唾骂。于是就对孩子格外的关照保护,都到了无原则溺爱的程度。
又比如内心深处有同性恋欲望但是又很怕被人知道的男同志,可能就格外的风流好色,到处跟女孩勾搭。但他自己并没意识到这做派其实是因为同性恋欲望带来的焦虑。所以他这风流就老改不了。
有些**小说里有这样的人物,跟圣人似的狂热鼓吹禁欲扫黄,涉黄人士见到他就跟老鼠见了猫似的。结果有一天他意外死在家中,警察到场一看他手里捧著一本 头上套著塑胶袋子。法医扫一眼就说他是玩性游戏玩过火了窒息而亡。那他当初这么不遗余力的扫黄是不是装13?其实未必。他也可能就是因为反向生成机制,被自己潜意识的欲念推着要用这种正义凛然的举动来平抚内心的焦虑。
这种反向生成机制,不光是个人身上有。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也会有。这就不多说了。
9、补偿
这个虽然也是为了平伏焦虑而产生的防御反应,但结果有时候倒挺不错。因为这通常就是因为自个某些方面有点弱,为了让自己也能有点东西能拿出来给人看看,就在别的方面下工夫打造一个亮点。
比如体质弱点就在读书上面多用点功。这一用功成绩不错考上了重点大学,结果班花就不跟那个身高180满身腱子肉的体育委员好,转过来跟自己递纸条了。当然反过来的情况也有。比如这位读书比较困难考试成绩老是垫底。于是他就努力练篮球后来打进了NBA成了国家队球星。结果好几个港姐儿给自己送秋波,都不知道先接谁的好。
补偿也不一定是在不同领域。在同一种技能上面补偿也是有可能的。比如这位打小身体羸弱老被人嘲笑。他这块落下心病了于是后来就特别注意锻炼身体,都快成强迫症了。结果倒是出落得玉树临风拿了好几项体育奖牌。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后来还写了本健身指南听说卖得不错。
当然不是所有补偿都是这种积极的。也有比较原始的。比如 不能通过嘿咻满足的,就整天不停地说**故事,这么著弄一点间接满足。这个也是补偿机制的一种。
炫富常常是补偿机制的表现。童年时比较缺钱的人,一旦有钱了,尤其那种陡然暴富的(比如靠权势后台快速捞金的),就容易有炫富行为。这也不难理解。童年时有点匮乏,如今钱来得容易,不免要奋力补偿一下,好找回一份身份感,平抚多年做人下人带来的焦虑。
说到补偿某专家还有个理论叫超前补偿效应。比方有这么一位,他天生有某个长项比别人强好几个数量级,这个本来是好事。可是要是没处理好,可能反而会给造成别的技能发育不全。因为呢他反正有这个强项了,无需劳神也能混得不错。那何必还辛辛苦苦学别的。
咱说的这个天生强项,如果是个使用期限长的不容易耗竭的,比如智商特别高,那这个可能还不容易有副作用。要是属于使用期限有限制的,比如大肌肉块,比如脸蛋儿漂亮。这些,要是没处理好,可能就会耽误事。不知道您见没见过这种女孩,长得特漂亮。因为她长得漂亮,从小学到大学在班里都特得宠,娇滴滴说一声「谁给我作业抄一抄啊」立马有十几个作业本递过来。这好处是她不用好好念书也能蒙到毕业。坏处呢。将来稍微上点岁数了脸蛋牌打不响了,她麻烦就来了。当初没学啥真本事,如今再娇滴滴也没有帅哥围过来献慇勤了。现在怎么混呢?
10、认同
认同就是说他把自己的人格融进了对方。这个听着有点抽像,其实您肯定见过认同行为,因为,模仿行为就是认同心理的表现之一。
比如追星族弄一发型跟他心中的某个偶像一模一样,就是因为这能让他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身上有偶像的「一部分」,于是对自己的自我意象就有提升作用。
认同机制延伸一下,就是对团体的认同。比如某人加入某种社团组织,然后以身在其中自豪。这也是认同作用,对他来说,组织就是理想化的自己。这也能提升自我意象。
认同机制在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父母是每个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即使到了反叛期,孩子可能会对父母失望甚至忤逆,但父母对他的重要意义其实毕其一生都是无可替代的。青春期孩子对父母逆反的原因正是因为父母对他太重要。孩童时期父母对他们来说是无所不能的神,能给自己提供一切,包括物质需要和安全保障。因此孩子会积极跟父母认同。
这是儿童时期人格形成的关键要素。他们的自我意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稍通世事之后他们发现原来父母不是神,不是万能的,这一来他们失去了理想的认同对象,这会使他们沮丧,所以才会有青春期叛逆。
但是潜意识里,人还是会把父母当作不可替代的人生支柱,所以会通过潜意识的认同父母角色来扶持自己的人格完整性。或者说扶持自己的生存意义。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在生活中对社会道德规范会有不同的侧重取舍,对某些规范和信念会特别执著恪守,对另一些则相对忽略。如果给他们来个心理分析,回顾一下父母秉性和本人生长经历,就可能发现,其实就是他对父母秉性的认同,他才对社会规范有这样的取舍。
11、幽默
这个是比较高层次的心理防御机制。用幽默机智来打理负性情感反应,既能化解焦虑,又能比较好的保持人格的完整。
比如咱都知道苏格拉底童鞋有一回在广场讲课时,他的泼妇老婆一路叫骂而至。然后一桶脏水泼到他身上。这时候他可以隔离,比如不同声色正襟危坐继续讲课,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他也可以转移,比如边继续讲课边用教鞭狠狠敲黑板,直到把教鞭敲断或者把黑板敲碎。但是苏格拉底身为智慧的代表,自我何其强大睿智,因此他的自我没有采用这么没品的做法。
他采用的是幽默。淡淡一笑说打雷之后自然会下雨。这番羞辱就在笑声中大大淡化了——因此苏格拉底要打理的焦虑也就少了许多。
12、利他
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利他行为为啥算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各家都没有给出很言之成理的解说。
就利他主义本身来说,社会学,普通心理学,生物学(包括基因学说),哲学都有各自的解释。
咱这既然是在说弗洛伊德,可以这么解释:利他的人,属于超我特别发达的那种,而且他这个超我,发达得比较平衡,不是像贾政那样要扮演正义化身,也不是像苦行僧那样吃粪自残。他就是觉得小我不足道。他的超我已经内化成为他的本我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发自内心的想帮助别人。
您说天下不会有这种人。我觉得应该还是有的。世上会有范跑跑,但也会有汶川地震时护在学生身上试图保护学生的那位女教师。我自己虽然是小人,但对这种利他的贤人,实不敢斗胆轻慢。
13、升华
按弗洛伊德说,这个是心理防御机制的最高级形式。一般举例都是说啥文学艺术之类的。就是说 望嘛大家都有,你要是整天去嫖那是恶俗。你要是化 为浪漫然后去写诗啊画画啊那就叫升华。那么着你的 能有个优雅的渲泄方式,积郁能合理渲泄也就给自己解除了焦虑,然后大伙还感激你的艺术贡献。多好。当然您要走这条道得注意笔下的题材要广一点,不能光惦记着画人体。
另外咱应该提醒一下,能升华的不光是 。咱说过弗洛伊德眼里除了性没别的。但咱可以把视野放宽一点。其他的欲望也可以升华的。比如嗜血的你跟人打架就俗,你打猎就比较为社会接受,你去当兵打仗那就更有面子了。当然最高境界是当外科医生。满足了嗜血爱好还能收红包。不是,还能治病救人。这可以算是心理防御机制的黄金案例。又比如一男孩子好抹油打扮看着墙上的尿渍忧郁。这要在写字楼这么干人家说你闷骚。你要到中艺去练练说不定就成了艺术家。
您可能会问:既然升华啊幽默啊这些属于高级的防御机制,那咱是不是应该努力朝这个方向努力,让自己的防御机制变成高级的那种?
这事是这么著:您可以努力,让自己的心理素质更稳定,能用更健康的方式面对各种心理挫折或是挑战。但是这些是您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达成的本事。但凡是有意识练就的本事,就不叫心理防御机制了。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特殊名词,专门指的是弗洛伊德所说的那种潜意识的心理过程,是在您的自我在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悄悄地推动您这么那么做事。
我们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是咋回事,可以帮助自己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形成和变化,也可以帮助我们制订一个方案来矫正低级心理防御机制带来的不太有助于适应生活的那些行为模式。
但你照这方案修炼出来的成果,就不能叫心理防御机制,就算叫改进的心理防御机制都不合适。心理防御机制必然是无意识行为。(本文部分内容选自苦丁山的新浪部落格)
古籍修复师在我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的古籍和古物,这些古物在出土前或者是出土后,可能遭到破坏,尤其是巨大环境的变化,会对它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古籍修复师在我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决定了我国的文化是否能够流传下去。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知识方面。首先就是知识方面,作为古籍修复是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知识,要了解每一个古物背后的故事,根据当时的时代特点对古物进行修复。如果我们不了解古物背后的故事,或者是它所处的时代随意对古物进行处理,那么古物可能会遭到破坏,毕竟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古物也有那个时代的特性,在修复的过程中,肯定不能够从自己的审美角度出发,对文物进行随意的修改。
二、灵气方面。其次就是灵气方面,作为古籍修复师也要有灵气,要懂得古物中蕴含的精神。能够在情感上和古籍有一个共鸣,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从事这项工作。
三、性格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性格方面,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修复古物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仔细认真的把自己的全部精神投入到其中。尤其性格一定要沉稳,因为一旦我们过于急躁,就可能会造成文物的破坏。同时技术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成为一名真正的古籍修复师之前,我们一定要多进行练习,尤其是要避免手抖的问题。
不知道你们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古籍修复师还需要哪些东西呢?欢迎在评论区底下留言。
以诸多藏医古籍文献中关于心理和正常人体的关系、心理因素对发病机理的影响方面的描述为主线,挖掘和整理了藏医哲学思想中心理作用对于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方面的理论认识,并结合佛教哲学和因明学中关于心理和生理关系的深奥思想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藏医身心关系的理论框架。
你好!我的回答很多!因为我对心理学很熟哦!请见谅!在此!希望你不要有烦恼哦!快乐哦!也希望我能帮助到你!
一、心理学的孕育 人类对自身心理现象的探究,从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就开始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元前289年)的著作、《黄帝内经》等古籍中,已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在这本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原理。法国二元论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是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而灵魂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身体和灵魂这两个实体互相作用,互为因果,这就是所谓的“心身交感论”。他还首先用“反射”的概念来解释人的心理的部分活动,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笛卡尔还专门写了《情绪论》一书,对情绪的本质、种类和机制作了研究。贝克莱(1685-1753)和休谟 (1711-1776)可以视为18世纪欧洲联想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主要代表。贝克莱的《视觉新论》和休谟的《人性论》,虽然属于哲学著作,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心理学一直处于哲学的怀抱之中。1825年德国哲学心理学家赫尔巴特(1776-1841)的《作为科学的心理学》一书的问世,第一次庄严宣布心理学是科学。同时,他还主张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区别开来。1876年,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1818-1903)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心理学杂志《心理》,为发表心理学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专门场所。培因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在他之前的所有心理问题,都是以思辨的方式论述的,所以称之为“思辨心理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德国感官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稍后,费希纳(1801-1887)发展了韦伯的研究
心理
,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1832-1920)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这被公认为是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冯特反对用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心理现象,坚持用观察、实验以及数理统计等自然科学的方法去揭示心理过程的规律,因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冯特一生的著作很多,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誉为“心理学独立的宣言书”,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体系的心理学专著。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奠基人,也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位专业心理学家。 三、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一百多年的时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理论体系进行了数十年的争鸣,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理论流派,最终在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另一方面,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心理学自身不断分化,衍生出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使心理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心理辞典20条 1、什么是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2、什么是心理过程?
心理
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3、什么是认识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总要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技即为认识过程。 4、什么是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并非默然视之,无动于衷,而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和主观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或气愤、厌恶、不满等情绪、情感心理现象,这就是情感过程。 5、什么是意志过程? 人们对外界事物不仅要去认识、产生各种情感,而且回根据实践的要求,拟订计划,制定方案,并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来改造,进行创新活动。人们这种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6、知情意之间有何关系? 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认识过程是引起人 情感和确定自己目标的基础,深厚的情感起着动力的作用。激励着人的意志行动和认识活动。而人的意志坚强与
心理
否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以及目标的实现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总是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同样,人的需要与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有依赖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 7、什么是动机? 动机是指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动机和人的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紧密相联。动机不同,人们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 8、什么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的与 社会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大类。如对食物、水、空气、温度、运动、休息等的需要属于生理需要;而对劳动、交往、艺术、文化知识的需要则属于社会性需要。按需要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等。人的情绪与情感不外乎是对上述生理的与社会的,或精神与物质的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上述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9、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与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不完全一样。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常常指一个人的风格、风度,或某职业所具有的非凡特点,而心理学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生就具有的典型而稳定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表现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方面的心理特点。 10、什么是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认识客观事物和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有认识、情感、意志各种心理过程,还会表现出每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就构成了人们心理上的差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点,就叫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能力与性格。 11、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是什么,其主要表现特征有哪些 人们常说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心理特征主要有: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于冲动、反应迅速,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情绪强烈、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热情,充满朝气、行动敏捷、灵活机智,善于交际,适应性强。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内向,不易激动,注意稳定且难以转移,沉着坚定,善于自制。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对事物反应敏捷,善于观察别人易疏忽的细节,情感发生较慢,但持续时间长久。体验深刻具有内倾性。 12、气质能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一个人做什么、如何做,是由动机、愿望、信念决定的。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不能单凭气质类型来评价人的行为的社会价值,任何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成为有害于社会的人。 13、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是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敏锐的
心理学相关书籍
观察力、稳定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邃的思考力等等,能力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同时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4、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是一个人经常如何对人、对事和对自己所表现的基本特点。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贯穿在他的全部行为活动中,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预测他在某种情境中的表现。性格表现着一个人的品质、道德行为和世界观,他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气质和能力虽然都是人的个性特征,但和一个人的动作快慢、能力的高低,并不体现一个人的个性本质。而性格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所表现的稳定态度和行为方式。如何对待客观事物,和怎样对待客观事物,就从本质方面表现了个性。它具有直接的社会意义。如忠诚、坚定、勤劳和勇敢等性格,对社会就有积极作用;而虚伪、奸诈、懒惰和自私等性格,对社会就有消极影响。之所以说,性格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还因为个性的其他方面,如气质、能力如何表现,以及表现的程度,都以性格为转移。
心理学相关书籍
15、性格与气质有何关系? 性格与气质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但由于性格和气质有着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因此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它们混淆起来。如,有人把活泼、好动、性子太急、太慢的气质特点说成性格。而把“老实稳重”、“一丝不苟”的性格特点说成是气质。实际上,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的非常紧密。性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在性格结构中,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起着主要作用,因此社会生活条件不同,人的性格特点就有明显的区别;而气质是由神经活动类型特点所决定的,更多带有先天性,因而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人们的气质可能表现出相同的特点。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性格可以掩盖和改善气质。 16、性格和能力有何关系? 性格和能力有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首先,性格特征对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例如,认真、勤奋、热忱、谦虚、坚定、自信、责任感和事业心等优良性格品质,都能 促使能力更好地形成与发展。同时,优良的性格特征也往往能够补偿某种能力的不足。俗话说“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早入林”等说的就是勤奋这种性格特征队能力缺陷的补偿作用。不良的性格特征,如马虎、懒惰、对视野的淡漠、敷衍了事和狂妄自大等都会阻碍能力的发展,甚至是能力衰退。其次,性格与能力往往是在同一活动中形成的,人的每一活动都又各种心理活动参加,与此同时也就发生着体力、智力和性格上的一系列变化。 17、人的性格结构与特征有哪些方面? 性格是有许多成分或特征组成的。结构非常复杂。通常把性格的结构分成四个方面,即: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 18、什么是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劳动、对工作以及对自己所表现出的态度即为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如有无同情心、勤奋或懒惰、严于律己或放任自己等。 19、什么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人的意志表现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和控制与人的意志相应的性格特征叫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自觉性。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具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与自觉确定的目的。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冲动性、盲目性、举止轻率和独断专横等。 (2)果断性。指在紧急的情况下,能判明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则为武断或优柔寡断等。 (3)坚毅性。坚持预定的目的。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与障碍,不怕挫折与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常常表现为行动的摇摆,经不住挫折和困难,在困难面前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因而在事业上一事无成。 (4)自制力。这是表现在支配和控制自己行动方面的性格特征。如冷静,沉着等,与此相反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任性、却、懦弱和易冲动等。 20、什么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又表现为四个方面,具体为: (1)表现为情绪对人的行为活动的感染程度,以及情绪受意志控制程度,如有的人情绪高涨,精力旺盛,富于激情。而有的人情绪体验比较微弱,情绪安宁、冷漠。 (2)情绪稳定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一个人情绪受外界条件变化而产生起伏和波动的程度。如有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情绪比较平稳,对情绪易控制;而有的人容易激动,情绪的控制力弱,情绪起伏很大。 (3)情绪持久方面的性格特征。表现为情绪活动时间和对身体、工作和生活影响的久暂性;如同样遇到悲伤事件,有的人持续的时间短,对身体、工作和生活的影响也较短。 (4)主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指不同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稳定表现的程度,如有的人经常欢乐愉快,有的人经常抑郁低沉,有的人经常心情安静,有的人却常不安和激动。不同的主导心境鲜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编辑本段心理学种类 犯罪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决策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
心理咨询
爱情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老年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人际关系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
统计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编辑本段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 心理学探讨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而心理及其行为现象表现为可观察的活动。研究被试各种行为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顺着可观察的活动来追踪和记录其现象和变化。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例如,研究者要比较离异家庭与正常家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差异,首先要建立对攻击性行为的分类系统和程度等级表,并界定出记录方法。“攻击性行为”可分为“言语攻击”和“行动攻击”两类,“言语攻击”又可分为“骂人”、“讽刺挖苦”等,“行动攻击”又可分为“推人”、“打人” 等,并对攻击的严重性定出等级。这样的观察记录就比较客观,有利于研究攻击性行为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们在进行观察时,有时是在自然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直接观察、记录,然后分析解释,从而获得有关行为变化的规律,这种观察属于自然观察法;有时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这种观察属于控制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多用于对婴幼儿、儿童游戏、学校教师活动、市场交易以及动物行为等的研究。 观察法还可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在参与观察中,观察者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作为被观察者的一员,将所见所闻随时加以观察记录,这种观察通常可用于对成年人社会活动(如投票行为)的研究。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随时观察并记录其所见所闻,这种观察通常被用于对儿童、动物的研究。在实施非参与观察时,为了避免被观察者受到干扰,常在实验室设置单向玻璃观察墙,观察者可在玻璃墙的一边观察另一边被观察者的活动,而被观察者看不见观察者在观察自己。无论是参与观察还是非参与观察,原则上要尽量客观,不宜使被观察者发现自己被别人观察而影响观察的效果,为此,一些观察室或教室都安装有监视摄像头来暗中记录被观察者的活动。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其主要缺点是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即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当然,观察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研究的前期研究,可以先用来发现问题和现象,可供研究者以此为基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仍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根据研究的需要,调查者可以向被研究者本人(如学生)进行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研究者的人(如教师、父母等)进行调查。 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事先拟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发放问卷的方式可以是邮寄,也可以是集体发放或个人发放,因此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另一种方式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对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提问,然后随时记录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反应。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关个人资料的问题,即个人属性变量,其中的项目一般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为了增强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一般社会调查不填写姓名,项目的具体名称和数量也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另一部分是所要填写的问题,被调查者的答题方式有是非法、选择法、简答法等,被调查者在各个问题上的回答就是其反应变量。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分析被研究者的属性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即在问卷中各种问题上,不同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各类人员在态度或意见上是否存在差异。 调查法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使用方便,并且效率高,故而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或社会心理学研究中。调查法的缺点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为了进行科学的调查,得出恰当的解释,必须有经过预先检验过的问卷,有受过培训的调查者,有能够反映总体的样本,还要采用正确的资料分析方法。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根据需要,研究者也常对被试进行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所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等进行分析。个案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被试,也可以是由个人组成的团体(如一个家庭、班级或工厂)。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例如,个人写的日记、自传往往因自我防卫而缺乏真实性。此外,个案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地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但在经过多次同类性质的个案研究之后,可为研究者设计实验研究假设提供参考。 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即自变量,或称实验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即因变量。实验需要在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其目的在于排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实验者必须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并使两个组除了在自变量的变化上存在差异外,其它各个方面的条件大致相同。至于系统的操纵则指实验者对自变量变化(如强度、时间等)的控制是周密而严谨的。在实验中,实验者系统控制和变化自变量,客观地观测这两组的反应(即因变量)是否不同,以确定因变量受自变量影响的情况,从而探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实验法不仅能够有助于研究者揭示“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能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根源“为什么”。一旦揭示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后对同类现象进行处理时,根据其前因就能预测其后果,根据其结果也可了解其原因,甚至可以根据原因制造出结果。所以,通过实验法可以实现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及控制行为等科学研究的目的。 实验法可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是在学校或工厂等实际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例如,要研究发现教学法对初中二年级学生物理成绩的影响,实验者在一个班进行发现法教学,在另一个对等的班进行常规教学,对两个班物理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找到教学法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现场实验的优点是把心理学研究与平时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其缺点是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密控制实验条件。 实验室实验是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一定仪器所进行的实验。例如,为了研究人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异,实验者在实验室中布置好电秒表、光、声刺激、电键等仪器,让被试将一只手放在电键上,要求他当看到或听到信号时立即按下电键,经过多次实验,实验者可以统计分析出人对视觉和听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实验室实验的最大优点是对无关变量进行了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作了精确测定,精确度高。其主要缺点是研究情境是人为的,脱离实际情境,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生活中去。
最后!希望能帮助到你!
管理心理学最早起源于1949年。
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讨论会上,便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名称。其后美国福特基金会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在许多大学中开展了有关行为科学的研究,并出版了行为科学杂志。
由于行为科学这一名称过于广泛,有人把医学中的行为研究、动物行为研究等也包括在内,不能突出与生产管理有关的工作。所以后来有不少单位与专家采用组织行为学或组织心理学的名称,专指在一定组织内活动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研究。在中国则多用管理心理学的名称。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思想与现代管理心理学思想的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例如,春秋末年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
中国古代的管理哲学思想充分反映在关于人性的争论上。荀子认为“今主人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恶》)。
孟子则认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国古代管理心理学思想已经受到管理心理学家的广泛重视,中国的有关古籍也成了一些国家培养管理人员的必读书目。
本文2023-08-06 08:18: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