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夏至诗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苏东坡夏至诗词,第1张

最著名的夏至诗:《夏意》

《夏意》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夏意》原文以及翻译: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译文: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我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

作品赏析:全诗四句,围绕午睡写。前三句是午睡前,末句是午睡后,不直接写午睡,而午睡已包含在其中,用笔活泼跳脱。诗又句句切合夏日,不断利用色彩来表现景物,表达诗人满足的心情,与夏午本应给人的炎热与压抑成鲜明的对比。

作者简介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

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以上内容参考-《夏意》

齐帆齐微课

文|三号老钮

我最近在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

我认识的苏东坡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里面的,他给我的印象是很超脱,似乎什么事对他来说都可以一笑了之,世间的俗事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他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读完《苏东坡传》,我发现苏东坡不过是一介凡人。

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大哥,有点小脾气,酒量不行,喜欢自己酿酒,也有凡人的情感。

要说苏东坡的话,要先说说他的祖父。

书里对苏东坡的祖父提的不多,只说苏东坡出生时,祖父六十三岁。

他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大,慷慨又大方。

祖父并不是一个读书人,大字不识一个,洒脱豪爽,就像隔壁爱笑的老爷爷。

苏东坡的叔父考中时,祖父喝得醉醺醺的。哪像其他有考生的家庭,早早就为考中坐准备。

你看,他的行为多与众不同。

他平时囤积谷子,却不囤积大米,人们都很奇怪。

当遇到饥荒时,他就开仓放谷。

这时候人们才知道谷子可以保存好久,不像米会受潮腐坏。

祖父很纯真,心胸开阔。可能这些都或多或少感染了苏东坡。

虽然苏东坡的祖父没有读过书,不过,他后来也有官职。

因为他的儿子有了官职,所以他被“封赐为‘大理评事’”。

可能是因为儿子都有了官职,他却还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有点说不过去吧。

我想这位老先生可能并不在意自己是不是有官职,他只要有酒喝就好。

如果生在现代社会,苏东坡可能会成为众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天性聪慧,六岁入学堂,最受老师的夸奖,十岁他就已经可以写出不少佳句。

他天分上佳就算了,还很勤奋。

那时候学生必须要背诵经典古籍,苏东坡不仅仅满足于背诵,他会把文章抄写下来。

经过抄写,他不仅能够背诵下来文章,更能帮助他理解文章。

考试的时候,他杜撰了一段对话,居然蒙混过了主考官。

苏东坡的才气我们都很了解,我们也知道他为人洒脱,洒脱的另一方面其实就是不在乎人情世故。

他心直口快,说话经常口无遮拦。

有一件事我认为非常有意思。

苏东坡在凤翔任职期间,那里的太守姓陈,作风比较板正,性格耿直。

苏东坡又有点桀骜不驯,陈太守似乎有点把苏东坡看成恃才傲物的毛头小伙子,很是看不惯他。

这样的两个人相处,就像两块石头碰在一起。

陈太守有时会修改苏东坡的文章,这让他很不喜欢。

为什么不喜欢呢,设想一下,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很好,却有个你看不惯的人来给你修改,你会高兴吗?

是不是很像傲娇的学生遇到了要求严格的老师。

这里苏东坡表现出来的就有那么点小脾气,还有那么点孩子气。你不是看不惯我吗,我就是要故意写一点东西让你不痛快。

后来陈太守建了一座高台,起名“凌虚”,他请苏东坡写一篇记,苏东坡欣然应允。

可是他不好好写,他在文章里把陈太守嘲讽了一番,这篇文章就是《凌虚台记》。

可是,不知道陈太守是没有看出来苏东坡的意思,还是根本不在意,他找人把这篇记刻录下来。

当苏东坡离开陈太守,年纪渐长,倒为陈太守写了一篇墓志铭,表示了自己对陈太守的敬意。

苏东坡常常口无遮拦,觉得哪件事不对,必须一吐为快。

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

苏辙虽然是弟弟,但他与苏东坡的性格并不相同,似乎比苏东坡更加成熟,他的官位也比苏东坡要高。

苏东坡的性格直爽,天性洒脱,很难看清别人的短处。苏辙告诉苏东坡,说话前要分清说话的对象,有人值得信赖,有人不值得。

兄弟俩“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持”,两人经常写诗应和,相聚时候两人会一起去划船,就像我们身边普通人家的兄弟一样相聚,聊天,谈论家国天下。

苏东坡在外担任官职,只想离苏辙近一点。他人生的最后时刻,也想去见苏辙。

可是,天不遂人愿,他还是没能见到苏辙最后一面。

苏东坡一生有三位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第二位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第三位朝云是王闰之买的妾。

苏东坡年轻时候为人简单,对人不设防。他与人相处方面不仅要靠苏辙提醒,也要时常靠王弗提醒。

王弗聪明能干,他们结婚的时候,苏东坡还很年轻,她也年轻,看人看事却比苏东坡明智理性。

她去世时只有二十六岁,留下一个六岁的儿子。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的时间最长。她的才学不如王弗,与苏东坡之间的距离比较大,不过,这并不妨碍她对苏东坡的情感。

在苏东坡人生最艰难的时期,都是王闰之陪伴在他身边。

朝云到苏家的时候很年轻,她是苏东坡的精神伴侣,在苏东坡贬居惠州的时候,是朝云陪伴他左右,照顾他的生活,给他支撑。

苏东坡为三位妻子都写了祭文,在她们死后,他心中对她们也是念念不忘。

林语堂还提到了苏东坡的一位堂妹。

他说,因为他们是同姓,不能嫁娶,苏东坡却一直挂念她。

堂妹是他的初恋,他一生都不能忘怀,当然,这些都是作者林语堂根据苏东坡的相关作品得出的结论。

林语堂说,苏东坡在堂妹家里住了一段时间,虽然也写了不少诗文,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堂妹的丈夫。他还写了两首诗给堂妹,惋叹自己没有把握青春。

党得知堂妹去世到消息时,他很难过,流放回来路过堂妹的坟前,虽然身体不好,还是去坟前祭拜。

人生在世,总是离不开吃吃喝喝,苏东坡自然也不能免俗。

苏东坡于吃这一方面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我们现在知道的什么东坡肘子,东坡肉,应该是经过了不少改良。

按照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的说法,苏东坡炖猪肉,是先把肉用水煮开,再用文火炖几个小时,放酱油。

当然是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坡肉的做法,不过看来这种做法是保留了猪肉的原汁原味,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调料。

《苏东坡传》里还有苏东坡做鲤鱼的方法。

他做鲤鱼,先把鱼洗干净,洒上盐,肚里塞进白菜心,然后加葱白放锅里煎。煎到半熟,再放姜片,咸萝卜汁和酒,出锅时放几片橘子皮。

苏东坡还有一道很简单的饭菜的做法,就是做青菜汤。

他用两层锅,下层放白菜加萝卜,芥菜,姜,这是汤。上层再蒸米饭,这样一锅就能把饭和汤都做好了。

苏东坡其实不见得多喜欢喝酒,虽然他的诗文里经常出现酒。他的酒量也不行,与他的祖父相比就差远了。

虽然他喝酒不行,却喜欢自己酿酒。

流放岭南的日子,他品尝了不少美酒。这里各家都有各家酿的酒,苏东坡喝到一种桂酒,十分喜欢,他自己便尝试酿造桂酒。

苏东坡酿酒不在于结果,只在于过程。酿酒时,他是快乐的,至于酿出的酒如何,那就不得而知了。

这样的苏东坡酒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只是一个凡人。

齐帆齐第五期28天写作特训营第19篇,2608字,共计35245字。

  摘 要:苏轼是名传千古的一代文豪,品味苏轼雄视百代的文学成就、精妙绝伦的豪放诗词、光明磊落的从政生涯和乐观旷达的人生历程,可以让我们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自己为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关键词:苏东坡;诗词;赤壁怀古;人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显露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抱负不凡、具有天纵之才,被王安石称为“不知更几百年才出如此人物”。千百年来,苏轼以其雄视百代的文学成就、光明磊落的从政生涯和乐观旷达的人生历程,深深打动和震撼每一位中华儿女,让我们不由地审视自己的人生定位,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增强自己为服务人民、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这样一个纵横儒、释、道,诗词书画皆为另辟新界的开山人物,一个在慈善事业和公立医院领域首开世界先河的苏轼,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轼,却命运多舛、历尽坎坷。正所谓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他才大遭嫉,挥之不去;虽为文雄,言祸偏来;真话虽贵,当权难容。在精神沙漠中特立独行的苏轼,背负着政敌和亲朋好友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及悲欢离合,先后与王弗、王润之搀扶着走过了大宋的山山水水、十湖九州,在经历王安石变法、徐州抗洪、乌台诗案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后,晚年被贬海南孤岛。然而,苏轼在海南的三年,并没有消极沉沦,他治病劝农、开水井、办学堂,政绩卓著,为海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生姜唐左举乡贡,符确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1101年7月28日,苏轼病逝于前往常州的船上,享年66岁。在他逝世26年后,北宋灭亡。

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叶燮在《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的诗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对后代影响巨大。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冲破了在他之前词作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备了广阔的社会内容,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南宋的辛弃疾并称“苏辛”。除此之外,苏轼还有八百通私人书简。通过他的书简,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浩气凛然、无惧无畏的苏轼。

苏轼前期的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真实反映了前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乌台诗案之后,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则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

苏轼给人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词作莫过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笔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四十七岁在贬地黄州写的词。当时他以被管制者的身份,游长江赤鼻矶,误以为是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于是浮想联翩,发思古之幽情,并生发出无限的感慨。此词精心追思周瑜这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以美人作陪衬、以强敌的失败作反衬,描述了周瑜的相貌、才华、胆略与风度,表达了对周瑜英雄业绩的无限向往,并感慨自己年华惭老,功业无成的哀伤,归结到“人生如梦”,现实不可以意逆转,惟有收敛激愤之情,在“一樽还酹江月”中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全词超迈雄绝,酣畅淋漓,快意千古。身居贬地而尚思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其豪放不羁、旷达自适的高风亮节可见一斑。作为一震铄古今的词人大家,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但无论何种境地他都能适时调整,尽可能地让人生走向辉煌、走向充实、走向心灵的圆满。这对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极具启发意义。面对困境或压力,我们应该学习苏轼这种不怨天尤人、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对顺境或者逆境,都能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地奋斗下去,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让自己的青春充满色彩,让自己人生没有遗憾,让自己的的价值得以实现。

应该说,苏轼伟大的人格,比中国其他文人的人格更为鲜明突出。理由有二。第一,是由于苏轼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词上,正如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一点在他的生活和作品里,显露得更为充分。第二,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苏轼的那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包涵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探讨,在自我认识上也是一个美丽的注脚。古往今来,人们想了解但又最难了解的正是自己。一个人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无法透彻地领悟这个“自我”。这种难以正确认识自我的现象是一种心理效应,被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苏东坡效应”。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看到自己优点、长处的同时,还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样才叫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在学习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成绩。

苏轼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这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他的人民性、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使得他在千年以来,一直受到世人的赞叹和爱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更是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可以说,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苏轼《东坡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3]王水照、王宜瑗《苏轼及其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4]林语堂《苏东坡传,》远景出版社,1977年版

[5]陈新璋《唐诗宋词概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单位:黄冈学院)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跟文言文打交道,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书戴嵩画牛》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品简介《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先写杜处士爱好书画,尤为珍惜戴嵩所作《斗牛图》一轴;然后在此铺垫基础上突出一牧童拊掌大笑斗牛画的情景;最后以古语结束全篇,暗讥当政者不尊重现实而胡乱变法改制的错误行为。全文短小精悍,情趣盎然,语言流畅明快,颇为生动,阐明了绘画要讲求形似,寓含着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作品原文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耶?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作品注释

 1、戴嵩(sōng):唐代画家,善画牛,有《斗牛图》。

 2、蜀中:四川。

 3、杜处(chǔ)士:不详。苏轼有《杜处士传》,是将众多药名谐音连缀而成的。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荀子·非十二子》:“古之所谓处士

 者,德盛者也。”

 4、好(hào):喜欢,爱好。

 5、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

 6、一轴:一幅。

 7、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套,用玉装饰卷轴。囊,袋子,此处指画套。

 8、常以自随:《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无此句。自随,随身携带。

 9、曝(pù):晒。

 10、拊(fǔ)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

 11、耶:一作“也”。

 12、牛斗(dòu):牛互相争斗。

 13、力在角(jiǎo):力量用在角上。

 14、尾搐(chù)入两股间:尾巴紧紧夹在腿之间。搐,抽搐,这里指用力夹或收。股,大腿。

 15、掉尾:摇尾。掉,摇。《左传·昭公十一年》:“尾大不掉。”

 16、谬(miù)矣:错了。谬,错误,差错。

 17、然之: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18、古语有云:《东坡志林·卷九》(十二卷本)作“古语云”。

 19、耕当问奴,织当问婢(bì):比喻做事应该请教有经验的人。《魏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俗谚云:‘耕则问田奴,绢则问织婢。’”

 作品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作品道理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实践出真知。

 这篇文章以《斗牛图》为线索,写了杜处士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最后阐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要从客观规律出发,要谦虚请教他人,大家都有自己的专长。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熙宁元年(1068年),其时苏轼因父丧归蜀。 一说此文创作时间不详,可能是元祐年间苏轼在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所作。

 作品鉴赏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思想上,此文通过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之处,清楚地说明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同时运用了寓言的手法,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故事当中,寄寓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发人深思。

 艺术上,此文有以下特点:

 首先,此文叙述故事简炼生动。全文用字不多,却能扣人心扉。先写杜处士所藏“戴嵩《牛》一轴”,百里挑一,裱装精美,随身携带,爱不忍释,从而把戴嵩之画抬得很高,然而抬得高就摔得重;接着写对牛十分熟悉的牧童一眼看出了名画的瑕疵,指出它的失真谬误处,名画的价值也就一落千丈,顿失光彩。前后对照,大相径庭,使人心为之动,顿感可叹、可笑、可惜。

 其次,此文用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的形象。牧童看见这轴画牛的名画,不假思索,顺口发问:“此画斗牛耶?”通过发问指出此画是“斗牛图”。由于牧童熟悉牛的习性,了解“斗牛”时牛尾所在的位置,于是接着说:“牛斗,力在角,尾搐之两股间。”而画中的“斗牛”则不然,与“斗牛”的常态不合,违背生活现实。牧童因而一语破的,明确指出:“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是内行话,是其它行业的人所讲不出来的。在“知牛”这一点上,高于画家的牧童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语言,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是小说文体惯用的`手法,此文能够运用这种手法,初步显示出小说的雏型,可以说是小说的萌芽,把这类小文看作是古代的“微型小说”也许无所不可。“情态”也是如此通过人物情态的描写,自然可以表现人物的形象,例如文中牧童“抚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两种笑态,所表现的内容即有所不同:前句“抚掌大笑”是牧童耻笑画家的失真,喜笑自己能够指出其谬,洋洋得意;而后句杜处士的“笑”则笑得很勉强,自己珍爱的名画被牧童指出谬误,而牧童的话又是对的,无法驳倒,杜处士只好以“笑”表示赞同了。

 最后,此文引用了古语“耕当向奴,织当间婢”,引用得恰到好处,在文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点题。“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是为了说明“画牛当问牧童”,充分肯定了牧童熟悉生活,对名画批评得当。作者运用“引用”法,在篇末点题,不但突出主题,而且使主题得以升华,带有普遍意义。第二,结尾。引用古语结尾,留有余味,发人联想。第三,精警。此文所引用的古语,一共两句八字精炼深刻可以说是优美的“警句”,比用作者自己的话来叙述要精炼生动得多,从而节省了文字,效果也好得多。

 作品点评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朱靖华:苏轼在《戴嵩画牛》中,批评戴嵩画牛图的失真,是由于画家“观物不审”的结果。一个艺术家,即使象(像)戴嵩这样有修养的画牛大家,如果对某个生活细节观察得不够准确,也会形成笑柄,甚至竟被一个牧童所耻笑。苏轼引述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话,即主张向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学习,这表现了他进步的艺术观。(《苏东坡寓言评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本文通过记叙一位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牛失误一事,生动地说明在生活中的某一方面最有发言权的人是最富实践经验的人,提倡不耻下问的作风。文章不足百字,先写杜处士对所藏戴嵩《牛》画的喜爱,接着写牧童对此画失误的批评,最后引用两句古语作结,点出写作的主旨。全文有叙有议,描写生动,要言不烦,点到即止。(《北宋散文》)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有《东坡七集》和《东坡词》等。

林语堂认为自己一生写的最好的作品就是(苏东坡传),他为什么写东坡传,林语堂在为(苏东坡传)作序中轻描淡写的说:我写苏东坡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其实林语堂作为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是非常谦虚的,他写(苏东坡传),并非是一时兴起,并非像林先生所说仅仅是为乐而已。

1936年林语堂在美国就准备着手开始写一部苏东坡传纪,这本书到了1947年完稿,是用英文写的传记,出版社是美国约翰黛公司和伦敦威廉海涅曼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的!

为了写好这部传记,1936年林语堂全家到了美国时,携带的书籍基本都是苏东坡的珍本古籍,还有一些中文的基本参考书,余下的藏书都没有带走,林语堂是一位标准的文人,他读了很多书。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藏书家,他的书房是非常有名的,为了写大儒苏东坡,带走的仅仅是东坡全集!

林语堂用英语写作,除了苏轼传,还有吾国吾民等,他三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著名明史学家吴晗写的(朱元璋传),林语堂(苏轼传),还有前些天介绍的大编辑朱东润写的(张居正传),梁启超的(李鸿章传)被誉为是二十世纪最好的四大传记!

为何林语堂如此偏爱大儒苏东坡?东坡作为中国历史最有名的文人,他一生作为文人的典型,遭遇仕途心酸,是全体中国文化文人的心酸代表。

苏东坡身上聚载所有文人的诗情画意和文人的伤感情调,在古代被流放是一种灾难,同时苏轼在人生羁旅中有著名的雅游,他一生去过大半中国,(前后赤壁赋)是所有名士吟咏心中理想和豪放情怀的最佳词章境界!

其次苏轼的个人情感上有着尽管天涯沦落,依然有红袖添香,多情人都把灵魂给了谁!苏轼一生仕途从35岁就开始被放逐,但是诗人能够在贬官放逐途中依然保持乐观。

林语堂是苏轼内涵文人精神的衣钵后裔,所以林语堂爱读东坡,研究东坡,写他的人生情怀。

元朝的南宋遗民大书法家赵孟頫也非常敬仰东坡,把东坡的人生羁旅画成一幅(苏轼像)。另外历代文人画的最多的是(东坡笠屐图),东坡晚年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

林语堂的英文版(苏轼传)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首先出版了中文版,这本书一共有两个版本,一版是宋碧云翻译的,我阅读的版本是张振玉翻译的,张振玉先生还翻译过林语堂的京华烟云,非常接近林语堂先生的思想和语境!

林语堂出生于1895年去世于1976年,81岁去世。

(拍自理性生涯家藏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