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善本”,界定善本的原则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39收藏

什么是“善本”,界定善本的原则是什么,第1张

  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2、精本;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善本简论

  一:什么叫善本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

  汉朝人已经说到。『汉书-河间献王传』有云:“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朱弁『曲洧旧闻』说:宋人“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

  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人对善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

  明清两代学者对善本的界说大致与宋人相同。

  清-张之洞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比较合理。

  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语学篇』: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丁丙四例,略足本,而特标旧校于精本,特指明刊,实较张氏所标三义,更为精到。

  二: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 "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图书。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当时的印书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书坊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对善本书的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籍收录的文献有多有少、校勘精审程度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别。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这使得善本的内涵更加扩展。后代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下面是台湾王鹏凯先生对"读书宜求善本"的论述,作个参考吧

  读书宜求善本

  言及读书宜求善本,在版本学上总会提到几个例子,今姑且引述两例以说明读书宜求善本的重要性。一是宋代姚佑在当杭州教授堂试诸生时,竟然依据错误百出的麻沙本出题,以致出错考题的事,所幸姚佑勇於认错,反成美谈一件: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然其后亦至通显。[1]

  另一则是明初名医戴元礼看到同行叮咛病人煎药时要放入锡一块,甚感讶异,经询问后才知是同行根据的医书版本误谬,错将「饧」字刻成「锡」,所幸并未酿成人命大祸之例: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於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2]

  正因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抄录、翻刻而产生错误、脱漏等种种问题,进而影响到治学成果。因此前贤在治学上,都相当注重书籍的版本问题,也都不断地对后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如张之洞向来就主张「读书宜求善本」[3],他首先对「善本」做了说明:

  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究刻,一旧抄)。[4]

  并提到据善本而校书对读书的助益:

  读书先宜校书,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伪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且校过一次,繁难处亦易记得。但校后宜读,若校而不读便成笑柄。[5]

  另外他在清末时为学子指示治学途径所著的《书目答问》中,也指出善本的重要: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6]

  此外,屈万里先生也撰文教导学子,说明读古书为什麼要讲究版本,并指出讲求版本学的三点作用:「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7]。

  前贤不仅对「无缺残无删削」、「精校精注」、「旧刻旧抄」善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还投注相当的精力心血,去从事古籍的校雠工作,以期能成就自我、嘉惠士林。这样的工作尤其以清人为最,因此清代被誉为「校雠学的鼎盛时期」[8],大量的古籍经过这些学者的整理之后,嘉惠了后世无数的学子,让人省却了多少探索的工夫,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时至今日,虽然学风改变,较少有学者愿意从事无益於升等的古籍点校工作,所幸仍有一些书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让我们仍不断地有经过点校的善本可以利用。但也因为习惯了阅读这些精校精注的善本,反倒逐渐忽略了并非每本古籍都有前人的校雠,甚至以为书坊出版的古籍都没有版本上的问题。笔者以前在研读《阅微草堂笔记》时,主要还是要依据取得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9],虽然卢锦堂的大作已指出坊间流传的本子有内容阙漏的问题[10],但是清刻诸本因图书馆的使用限制,只能借阅无法影印,一直要到大陆各书局所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流入台湾,才解决坊间流传本因阙漏造成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1、真古籍除非最初印的20部左右外,其余都有微微的墨色浓淡不匀 单色影印本则统一

2、真古籍用手摸印字处微有凸出感,那是阳文版字压的结果(尤其初印本) 影印本则是用平板印制(不管是珂罗版、石板、胶版),毫无凹凸感

3、真古籍背面偶尔有棕毛刷的残毛,影印本绝不会有!

4、真古籍很少用宣纸印 当代影印古籍多用宣纸而且是机制宣

1、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2、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

3、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4、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5、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