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大椎 41 大椎穴的别名 42 出处 43 穴名解 44 特异性 45 所属部位 46 大椎穴的定位 47 大椎穴的取法 48 大椎穴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大椎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大椎穴主治病证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大椎穴的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152 对体温中枢的影响 4153 对肺功能影响 4154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4155 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 4156 对肿瘤抑制作用 4157 治疗感冒 4158 治疗荨麻疹 4159 治疗痤疮 41510 治疗发热 5 骨骼名·大椎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椎 1 拼音
dà zhuī
2 英文参考Dàzhuī GV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dàzhu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椎:1经穴名;2骨骼名。
4 经穴名·大椎穴位 大椎 汉语拼音 Dazhui 罗马拼音 Tachui 美国英译名 Big Vertebra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3 富耶氏 IVG13 德国 LG13 英国 Gv14 美国 Go14
大椎为经穴名(Dàzhuī GV14,DU14)[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顀。别名百劳、上杼[2]。属督脉[1]。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1][2]。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1]。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41 大椎穴的别名百劳(《针灸大全》),上杼(《循经考穴编》),大槌(《肘后备急方》)。
42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43 穴名解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1]。
大,与小对言。脊节之谓椎,亦作焦。张介宾注:“焦,即椎之义,指脊骨之间也,古谓之焦,亦谓之倾,后世作椎。”穴在第7颈椎下,古人排序以此椎为诸椎之长,是处脊椎较其他脊骨稍大突起。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肘后备急方》有:“大椎在项上大节高起者。”本穴在此椎骨之下,因名大椎。[3]
44 特异性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1][2]。
45 所属部位颈胸椎[4]
46 大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5]。
大椎穴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2]。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1]
大椎穴在督脉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1]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肌肉)
大椎穴在颈胸椎的位置(骨骼)
47 大椎穴的取法俯伏或正坐低头,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俯首或俯伏取穴[1]。
俯伏坐位或正坐低头,颈后隆起最高且能屈伸转动者为第7颈椎,于其下间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大椎穴[7]。
48 大椎穴穴位解剖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48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48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第8颈神经后支和颈横动脉分布[8]。
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2]。
49 大椎穴的功效与作用大椎穴具有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功效。
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作用[1]。
大椎穴为“诸阳之会”,阳主表,取之通阳解表,是外感病退热之要穴[9]。
督脉和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取大椎穴既可助少阳之枢,又能启太阳之闭,从而和解少阳,驱邪外出,是治疗疟疾的常用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邻心肺,可宣调肺气,治疗咳喘气逆[9]。
督脉行于项背,而大椎穴位于项部,可通调经气,治疗项强、角弓反张[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故大椎穴是治疗神志病的要穴[9]。
大椎穴也是治疗骨蒸盗汗、五劳虚损等虚劳证之要穴[9]。
大椎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凡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者,多取本穴以调之。[3]
410 大椎穴主治病证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热病,气喘,肩背痛,腰脊强痛,发热,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小儿惊风,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等。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痫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1]。
大椎穴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8]。
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1]。
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2]。
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斜刺05~1寸[1]。
直刺05~1寸[8]。
向上斜刺05~1寸[2],进针宜缓[6],勿刺太深[6],忌大幅度提插[6],其酸胀或麻电感可向脊柱下方或上方颈部传导[6]。
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6]。
注意:
(1)针感到达前胸、胁部、腰部,甚至到达上、下肢时,不要再行提插手法,针感不要重复出现,不然轻则留有热痛,上、下肢无力,尿潴留,重则全身瘫痪。如若出现针感重复并留有后遗症,则应及时消除不良反应。消除的方法:针感出现于某经,就取该经郄穴予以治疗。例如,手少阳三焦经有针感重复出现,留有热痛,活动不便,就取会宗予以治疗;下肢针感重复出现,下肢酸软无力者,取梁丘、外丘治疗,腰部取环中治疗。[6]
(2)大椎针感反应较强,对一般虚弱患者,针刺不要过深,热补凉泻手法要轻,时间要短,若患者出现心悸、头晕、出汗,应及时采用巨阙、水沟、太阳予以治疗,以消除不良反应。[6]
(3)出现全身颤颤感时,应立即拔针,不宜行施任何针刺手法及补泻手法,否则会导致尿潴留。[6]
(4)对癫痫患者,针刺方向与针感不宜向上,更不能到达头部,否则会引起癫痫频繁发作,进而恶化。[6]
4112 灸法可灸[1][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可灸或药物天灸,强身保健用瘢痕灸[6]。
412 大椎穴的配伍大椎穴配曲池、风池治流感[1]。
大椎穴配风门、肺俞、膻中(麦粒灸)治哮喘[1]。
大椎穴配少商放血、合谷可退热[1]。
大椎穴配足三里、曲池、三阴交、脾俞治白细胞减少症[1]。
大椎配腰俞,有通督行气,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疟疾。
大椎配合谷、中冲,有解表泻热的作用,主治伤寒发热,头昏。
大椎配长强,有通调督脉的作用,主治脊背强痛。
大椎配曲池、鱼际、外关、合谷、太阳、风池,治外感发热头痛[6]。
大椎配脊中、腰阳关,治腰背痛[6]。
大椎配后溪、间使透支沟,灸大椎,治疟疾寒热[6]。
大椎配风池、后溪、水沟、申脉,治小儿惊风[6]。
大椎配定喘、风门、肺俞、丰隆,治咳喘[6]。
413 特效按揉大椎穴,可治颈项疼痛,在大椎拔罐20~30分钟,可治感冒、头痛、咳嗽、气喘[7]。
414 文献摘要《伤寒论》: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针灸甲乙经》: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痉,脊强互引,恶风时振栗,喉痹,大气满喘,胸中郁郁气热,䀮䀮,项强,寒热,僵仆不能久立,烦满里急,身不安席,大椎主之。灸寒热之法,先取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疗五劳七伤,温疟,痃疟,气疰,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
《针灸大成》:主肺胀胁满,呕吐上气,五劳七伤,乏力,温疟,痎疟,气注背膊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骨热,前板齿燥。
《类经图翼》:大椎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方》:灸以年为壮。
《外台寿世方》:治哮吼妙法(喉内有声而气喘者是),病发先一时,用凤仙花(又名指甲草)连根带叶熬出浓汁,乘热蘸汁在背心上用力擦洗,冷则随换,以擦至极热为止。无则用生姜擦之,再用白芥子三两,轻粉、白芷各三钱,共研为末,蜂蜜调匀作饼,火上烘热,贴背心第三节骨上,贴过热痛难忍,正是拨动病根,务必极力忍耐,切勿轻易揭去,冷则将药饼取下,烘热再贴,一饼可贴二三日。无论病愈未愈,多备药饼换贴,不可间断,轻则贴一二日,重则贴三四日或五六日,永不再发……痰气结胸及咳嗽痰喘。
415 研究进展 415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针刺大椎可使白细胞增多,对白细胞减少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同时有明显的左移现象。艾灸大椎能促进伤寒杆菌凝集素或溶血素的产生,而灸2壮作用较为明显,间隔不同天数测定其凝集素及溶血素效价,其平均效价较对照组高出2倍有余。6壮则作用较差,反复灸则效果更佳。用溶血空斑试验来测定艾灸对抗体形成细胞的影响,得到了相同的效应,与抗体的增长规律相一致;艾灸或电针大椎、足三里等,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电针大鼠的“大椎”、“命门”等,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亦提高,吞噬能力最高可达568%。弱 可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73%,强 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平均下降30%。其吞噬细胞功能的影响途径是通过神经反射完成的,交感神经起增强作用,迷走神经起抑制作用。[6]
灸小白鼠大椎穴,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白鼠提高其免疫功能。
针刺人工创伤或化学性炎症的家兔或大白鼠“大椎”,有抗炎或减轻炎症渗出过程和加强增殖过程的作用。弱 针刺大椎,能增强家兔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使调理素、凝集素、溶血素、补体等效价明显增加。强 针刺反可使其降低。[1]
4152 对体温中枢的影响观察深刺和浅刺大椎的退热效应,发现针刺大椎无论深浅都有一定的退热效应,但深刺组较浅刺组退热快,退热幅度大且在改善微血管灌流、加快血液循环、扩张皮肤血管的作用上明显优于浅刺组(P<0001),说明深刺大椎才能起到通阳解热的作用。深刺大椎可能影响了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下移、发汗中枢兴奋,从而使汗腺大量排泄汗液、汗腺和皮肤血管扩张而退热。[6]
4153 对肺功能影响连续针刺大椎1周后,可出现呼吸功能增强、肺通气量增加,也可使支气管痉挛得到缓解,呼吸道阻力下降,对哮喘病有效。[6]
4154 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针刺大椎对白细胞有双向调整作用,使高的下降,低的上升。因化学治疗引起白细胞减少者,针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使白细胞上升,有效率可达80%~90%。有实验研究艾灸化学治疗后骨髓移植模型的小鼠“大椎”,能够明显增多小鼠的白细胞,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提高小鼠的免疫能力。针刺大椎、内关,对血小板有调整作用,治疗切脾术后血小板过多症,可使血小板数目逐渐下降至正常,而对脾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有使血小板数目增多的功效。[6]
4155 对甲状腺功能的调整作用有研究表明,不同手法对甲状腺功能影响也不同,如用载波射流(8000~18000 Hz) 家兔“大椎”、“水突”,对甲状腺功能呈促进作用,而电针相同腧穴则呈抑制作用。[6]
电针家兔“大椎”“水突”穴,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地降低甲状腺摄碘量,但对于滤泡扩大、上皮变低的甲状腺,针后可使滤泡缩小,上皮变高。对切断一侧迷走神经、摄碘量已升高的甲状腺,针后可显著降低摄碘量,使形态上原无明显变化的滤泡扩大,上皮变低,当切断两侧交感神经干后,电针对甲状腺即无明显影响,说明该效应与交感神经有关。[1]
4156 对肿瘤抑制作用实验报道,米粒灸小鼠“大椎”,对小鼠实体瘤和腹水癌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延长该小鼠的存活时间,并使肿瘤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整体防卫免疫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6]
4157 治疗感冒取大椎穴,行散刺再拔罐。另可用隔姜灸大椎3~5壮,或艾条灸20分钟,每日2~3次。
4158 治疗荨麻疹取大椎穴,行强 ,留针5分钟。
4159 治疗痤疮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数下,然后拔火罐,以出血为度。
41510 治疗发热针刺或电针实验性发热家兔的“大椎”,可见发热被抑制或减弱,持续时间缩短[1]。
5 骨骼名·大椎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噫嘻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噫嘻穴的定位 9 噫嘻穴的取法 10 噫嘻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噫嘻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噫嘻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噫嘻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噫嘻 1 拼音
yì xī
2 英文参考Yìxǐ BL45 [中国针灸学词典]
yìx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4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噫嘻 汉语拼音 Yixi 罗马拼音 Yihsi 美国英译名 Happy Giggling 各
国
代
号 中国 BL45 日本 45 法
国 莫兰特氏 V40 富耶氏 德国 B40 英国 B40 美国 BI45
噫嘻为经穴名[1](Yìxī[2]BL45),又作譩譆。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别名五胠俞[3]。属足太阳膀胱经[1]。令病人发噫嘻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噫嘻[1]。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4 噫嘻的别名五胠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噫嘻。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胗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噫嘻。
6 穴名解令病人发噫嘻之声,此穴位局部能动应手指,故名噫嘻[1]。
譩,通“噫”,伤痛声。《集韵》:“噫,伤也,又痛声。”譆,通“嘻”,悲恨声。《说文》:“譆,痛也。”注:“痛而呼之言也。”噫嘻,哀痛声,即噫嘻。《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在背下侠脊旁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应手。”王冰注:“以手压之,令病人呼噫嘻之声,则指动矣……因取为名尔。”《针灸甲乙经》:“以手痛按之,病人言噫嘻是穴。”按压取穴时,病人常有畏痛噫嘻之声,因而得名。[4]
7 所属部位背部[5]
8 噫嘻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噫嘻穴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2]。
噫嘻穴位于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噫嘻穴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针灸甲乙经》);一说“除脊各三寸取穴(《针灸资生经》)[3]。
噫嘻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噫嘻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9 噫嘻穴的取法噫嘻穴位于脊柱区,第六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俯伏坐或俯卧取穴[1]。
俯卧位,平第六胸椎棘突下,灵台(督脉)旁开3寸,当肩胛骨脊柱缘处取穴。
俯卧位,第6胸椎棘突下与肩胛骨内侧缘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10 噫嘻穴穴位解剖噫嘻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第六肋间隙。有肋间动、静脉后支。分布著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参看督俞等穴)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第6、第7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肩胛背神经和第6、第7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7]。
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肋间动、静脉后支通过[3]。
11 噫嘻穴的功效与作用噫嘻穴具有宣肺理气,通络止痛的功效。
噫嘻穴有宽胸利胁、清热安神的作用[1]。
噫嘻穴有宣肺解表、和胃降逆之功。治大热、汗不出、劳损、不得卧、温疟久不愈及胸腹闷胀、肩背胁肋痛、鼻黄等症。[4]
12 噫嘻穴主治病证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等[1]。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疟疾、热病[7]。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肩背痛;疟疾,热病[6]。
噫嘻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疟疾、肩背痛等[3]。
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等[1]。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
2 其它:感冒,心包炎,哮喘,疟疾,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斜刺03~05寸[3]。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6][7],局部有酸胀感[6]。
注意:噫嘻穴体内对应心脏,故不能深刺,以免引起气胸[6]。
132 灸法可灸[1][6][1]。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噫嘻穴的配伍噫嘻配定喘,膻中,有理气宽胸,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噫嘻配大椎、外关,有解表清热截疟的作用,主治热病,疟疾。
噫嘻配膻中、内关、中府,治胸痛[6]。
噫嘻配太渊、肺俞、风门,治哮喘病[6]。
噫嘻配大椎、后溪、风池,治疟疾[6]。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胗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小儿食晦头痛,噫嘻主之。
《循经考穴编》:诸疟不愈,虚烦劳热,胸痛引脊,膊内廉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特异性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秉风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秉风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特效 16 文献摘要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秉风 1 拼音
bǐng fēng
2 英文参考Bǐngfēng SI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ǐngfē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I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秉风 汉语拼音 Bingfeng 罗马拼音 Pingfeng 美国英译名 Straight Wind 各
国
代
号 中国 SI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IG12 富耶氏 德国 DÜ12 英国 Si12 美国 SI12
秉风为经穴名(Bǐngfēng SI12)[1]。出《针灸甲乙经》。秉风别名肩解[2]。属手太阳小肠经[1]。秉风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2]。秉即秉受,风指风邪,此穴在易受风邪之处,故名秉风[1]。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肩痛不举,冈上肌腱炎,肩胛神经痛,咳嗽顽痰,支气管炎等。
4 出处《针灸甲乙经》:秉风,侠天窌,在外肩上小髃骨后,举臂有空。
5 特异性秉风穴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1]。
6 穴名解秉即秉受,风指风邪,此穴在易受风邪之处,故名秉风[1]。
秉,操持也。又通禀,有秉受之意。风,为外感六*之一。天子设专官监察风向,以占妖祥,即秉风政之官也。人体气息周行,有同于风。本穴主治风痛、风痨、气逆作喘等风气之病,如司风者之掌理诸风,故名“秉风”。[3]
7 所属部位肩胛[4]
8 秉风穴的定位标准定位:秉风穴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5][6]。
秉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正坐取穴[1]。
秉风穴位于肩后肩胛冈上窝之中央,天宗穴直上,举臂时有凹陷处[2]。
秉风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
秉风穴的位置
秉风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
秉风穴的位置(肌肉)
秉风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正坐俯伏位,在肩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举臂有凹陷处取穴。
秉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正坐取穴[1]。
前倾坐位或俯卧位,于肩胛冈上窝中央约肩胛冈中点上缘上1寸处取穴[7]。
快速取穴:举臂,天宗(以对侧手,由颈下过肩,手伸向肩胛骨处,中指指腹所在处即是天宗穴)直上,肩胛部凹陷处即是秉风穴[8]。
10 穴位解剖秉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冈上肌。有肩胛上动、静脉。分布著锁骨上神经后支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皮肤较厚, 由第一、二、三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致密, 纤维组织发达,并有纤维束连于皮肤。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该肌, 并继进其深面的冈上肌。前肌由副神经支配, 后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1]。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6]。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分布;深层有肩胛上神经、副神经和肩胛上动脉的分支分布[6]。
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并有肩胛上动、静脉通过[2]。
11 秉风穴的功效与作用秉风穴有散风活络,止咳化痰的作用。
秉风穴有通经活络作用[1]。
秉风穴主治风邪,系手三阳经和胆经之会穴,有舒筋利节之功[3]。
12 主治病症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肩痛不举,冈上肌腱炎,肩胛神经痛,咳嗽顽痰,支气管炎等。
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上肢酸麻[6]。
秉风穴主要用于颈、项、肩、背疾患等:如落枕、项强不得回顾、肩周炎、肩胛痛、上肢麻痹及咳嗽等[1]。
秉风穴主治肩臂疼痛,肩胛痛,上肢酸麻等[2]。
秉风穴主治肩痛不举,项强不得回顾,上肢酸麻;咳嗽顽痰[7]。
运动系统疾病:冈上肌腱炎, 肩周炎, 肩胛神经痛;
其它:支气管炎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7]。
一般直刺05~10寸[1][2][6]。
132 灸法可灸[1][7][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灸10~20分钟
14 配伍秉风穴配风池、天柱治项强[1]。
秉风穴配肩井、臑俞、肩髃治肩胛部肿痛[1]。
配肩髃、外关,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上肢酸麻,肩关节周围炎。
秉风配天容、肩井,治肩痛不可举[7]。
秉风配天宗、肩井、后溪,治肩背疼痛[7]。
配太渊、肺俞,有理肺止咳化痰的作用,主治咳嗽咯痰。
15 特效按揉秉风穴3~5分钟,或用艾条灸5~10分钟,可缓解肩胛疼痛[8]。
16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肩痛不可举,天容及秉风主之。
《针灸大成》:主肩痛不能举。
目录 1 拼音 2 出处 3 拼音名 4 蚯蚓的别名 5 来源 6 原形态 7 性状 8 化学成份 9 蚯蚓的药理作用 10 炮制 11 性味 12 归经 13 功能主治 14 蚯蚓的用法用量 15 注意 16 附方 17 各家论述 18 蚯蚓的临床应用 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蚯蚓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蚯蚓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蚯蚓 1 拼音
qiū yǐn
2 出处《本经》
3 拼音名Qiū Yǐn
4 蚯蚓的别名蠖蚓、竖蚕(《尔雅》),丘螾(《淮南子》),蝽端(《淮南子》高诱注),附蚓、寒蟪、寒蚓(《吴普本草》),蜿螾、引无(《广雅》),曲螾(崔豹《古今注》),曲蟮(《小品方》),土龙(《别录》),地龙子(《药性论》),地龙(《圣惠方》),朐躵、土螾(《纲目》),虫蟮(《贵州民间方药集》)。
5 来源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或正蚓科动物背暗异唇蚓等的全体。
①参环毛蚓
7~9月间采收。据广东经验,可用鲜辣蓼草捣烂成糊,加入茶卤和清水,倒在蚯蚓多的地方,以诱捕之,捕得后拌以稻草灰,用温水稍泡,除去体外粘膜,剖腹,洗净体内泥沙,晒干或焙干。商品称为"广地龙"。
②背暗异唇蚓
6~9月采收。捕后用草木灰呛死。洗去灰晒干或烘干。商品称为"土地龙"。
6 原形态①参环毛蚓
体圆柱形,长11~38厘米,宽5~12毫米,全体由多数环节组成。头部包括口前叶和围口节2部,围口节腹侧有口,上覆肉质的叶,即口前叶;眼及触手等感觉器全部退化。自第2节起每节有刚毛,成环状排列,沿背中线,从11~12节始,节间有一背孔。背部紫灰色、后部稍淡、刚毛圈稍白;14~16节,为生殖环带,其上无背孔和刚毛,此环带以前各节,刚毛较为粗硬。雌性生殖孔1个,位于第14节痕面正中;雄性生殖孔1对,位于第18节腹面两侧,外缘有效条环绕的浅皮褶,受精囊孔3对,位于6~7,7~8、8~9节间,第6~9各节间无隔膜。附近常有 突,受精囊球形,管短,盲管亦短,内2/3微弯曲数转,为纳精囊。
生活于潮湿疏松之泥土中,行动迟缓。以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为食。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②背暗异唇蚓
体长10~27厘米,宽3~6毫米。背孔自8~9节间开始,灰褐色。每节刚毛4对,生殖环带在第26~34节之间,呈马鞍形。雌性生殖孔1对,位子第14节;雄性生殖孔1对,在第15节腹侧,附近表皮隆肿如唇状。受精囊孔2对,位于9~10、10~11节间。
生长潮湿而多有机物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7 性状①广地龙
干燥全体,呈长条薄片状,头端及尾端仍保持原来形状。全体弯曲不直,体前稍尖,中央有口,尾端钝圆,体背色棕红或灰红,腹部色较淡,前端有一环带,色浅,习称"白颈"。体壁较厚。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腥,味微咸。以条大、肥壮、不碎、无泥者为佳。
主产广东、广西等地。
②土地龙
干燥全体呈弯曲的圆柱形,体完整,口位于较尖的一端, 开口于钝圆的一端,环带多不显明,体表灰棕色,常附有泥土。质轻跪,易折断,折断后,中间充满泥土。气腥,味微咸。以条大、不碎者为佳。
主产河南、山东、江苏、福建、安徽等地。
8 化学成份各种蚯蚓含蚯蚓解热堿,蚯蚓素,蚯蚓毒素。广地龙含G羟基嘌呤等。蚯蚓又含含氮物质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氨基酸,以及黄嘌呤、腺嘌呤、鸟嘌呤、胆堿,胍等。
蚯蚓的脂类部分中含硬脂酸、棕桐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直链奇数碳的脂肪酸及有分枝的脂肪酸、磷脂、胆甾醇等。
蚯蚓的黄细胞组织中,含碳水化物、脂类、蛋白质及色素;隋含堿性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其**素可能即核黄素或其相似物质。
蚯蚓含一种酶,在pH80~82时能使蚯蚓溶解。
9 药理作用①降压作用
广地龙酊剂,干粉混悬液、热浸液、煎剂等对麻醉犬、大鼠、猫及慢性肾性高血压大白鼠均表现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犬和猫静脉注射地龙后的降压作用有急速耐受现象,但口服及临床应用则无。其降压原理可能是由于直接作用于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或通过某些内感受器反射地影响中枢,引起部分内脏血管扩张,导致血压下降。地龙B1对麻醉犬、兔以及正常和肾型高血压大白鼠均有显著的降压作用,先出现轻度的短暂而骤然的血压降低,继以略升,随后又出现缓慢而持久的下降,它与酊剂的作用并不完全一致,但仍保存著酊剂中主要降压成分,而酊剂的降压作用又较次黄嘌呤强而持久。也有报道从地龙中提出的成分可使血压降到零,动物死亡。蚯蚓解热堿可使兔血压缓慢下降,如静脉注射可产生休克样血压下降。甘肃和政县所产直隶环毛蚓和日本杜拉蚓有同样的降压效果。用海州常山和广地龙按2:1制成混悬液及混合液,两者对降压可起协同作用。地龙水、醇、丙酮提出成分亦有一过性或中等度的降压作用。
②对平滑肌的作用
从广地龙中提得一种含氮的有效成分,对白鼠及家兔肺灌注具有显著的舒张支气管作用,并能拮抗组织胺及毛果芸香堿对支气管的收缩作用,静脉注射于豚鼠,50%的动物可耐受致死量的组织胺。近年制备的注射液对豚鼠肺灌流实验,亦表明有支气管松弛作用,对组织胺喷雾所致豚鼠哮喘有保护作用;能对抗组织胺对豚鼠离体肠管的收缩作用。但从广地龙中提出一种引湿性淡**针状结晶,对离体和在位子宫均能增高紧张度,引起痉挛性收缩,静脉注射或灌胃可使子宫瘘管的收缩波明显增大,说明此物质对子宫纵行肌似有更强的作用,此结晶对兔在位肠管有强烈兴奋,大鼠离体后肢灌流能强烈收缩血管,大剂量引起豚鼠支气管轻度收缩。日本报告在对多种离体平滑肌脏器及兔耳的实验中,证明地龙浸出液的直接作用为使血管收缩,而中枢作用则使血管扩张。
③解热作用
蚯蚓水浸剂及蚯蚓解热堿对大肠杆菌毒素、温刺引起的人工发热之家兔,均有良好的解热作用,但对二硝基酚引起之发热则无影响。其解热原理: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续发的使散热增加,同时体内产热也增加,但前者超过后者,因而体温下降。
④镇静、抗惊厥作用
热浸液、醇提溶液对小白鼠及兔均表现镇静作用,地龙对五甲烯四氮唑及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拮抗作用,对兔,小鼠的电惊厥也能对抗,如与海州常山合用,在对抗咖啡因引起的惊厥有协同作用,但不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惊厥,其乙醇浸出液并不影响蟾蜍的脊髓反射和谢切诺夫反射。广地龙和皖地龙。地龙内脏和表皮在抗惊厥的强度上并无差别。注射地龙浸出液后家兔血清钙含量降低,对血清钾和胆堿酯酶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水浸、乙醇或丙醇提取物之水溶成分对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毒性早年日本报道蚯蚓毒素及蚯蚓解热堿均有毒性。广地龙注射液用相当于人剂量的450~720倍注射于小白鼠及豚鼠尾静脉或腹腔,均无死亡,小白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方95~115克/公斤。其内脏粉热浸液给小白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85克/公斤,以地龙粉10毫克/公斤给大白鼠灌胃,45天未见任何毒性,地龙对兔,小鼠,犬灌胃或静脉注射均说明毒性较低。甘肃和政地龙与广地龙毒性亦无差别地龙与海州常山合用,其急性及至急性毒性方面并不表现增强。地龙B1可使家兔肾脏排泄功能(酚红试验)轻度降低。
另曾报道一种地龙的浸剂肺灌注(豚鼠)有舒张支气管的作用。
10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漂净,及时捞出,晒干,切段。
《纲目》:"(蚯蚓)入药,有为末,或化水,或烧灰者,各随方法。"
11 性味咸,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大寒,无毒。"
③《药性论》:"有小毒。"
12 归经入肝、脾、肺经。
①《本草求原》:"入脾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13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止喘,通络。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风热头痛,目赤,中风半身不遂,喘息,喉痹,关节疼痛,齿衄,小便不通,瘰疬。痄腮,疮疡。
①《本经》:"主蛇瘕,去三虫,杀长虫。"
②《别录》:"疗伤寒伏热狂谬,大腹,黄疸。"
③陶弘景:"温病大热狂言,饮其汁皆瘥,与黄龙汤疗同也。熬作屑,去蛔虫。"
④《药性论》:"主蛇毒。"
⑤《唐本草》:"《别录》云:盐沾为汁,疗耳聋。"
⑥《蜀本草》:"解射罔毒。"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天行热疾,喉痹,蛇虫伤。"
⑧《本草衍义》:"治肾脏风下疰病。"
⑨《滇南本草》:"祛风,治小儿瘈疭惊风,口眼歪斜,强筋治痿。"
⑩《纲目》:"主伤寒疟疾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急慢惊风,历节风痛,肾脏风注,头风,齿痛,风热赤眼,木舌,喉痹,鼻息,聤耳,秃疮,瘰疬,卵肿,脱肛,解蜘蛛毒,疗蚰蜒入耳。"
⑾《会约医镜》:"治跌打损伤,痘疮紫黑。"
⑿《科学的民间药草》:"有解热、利尿、舒展支气管作用,可治气喘等病。"
⒀《山东中草药手册》:"解毒,通络,平喘,降血压。"
14 蚯蚓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外用:捣烂、化水或研末调敷。
15 注意①《药对》:"畏葱、盐。"
②《本草经疏》:"伤寒非阳明实热狂躁者不宜用,温病无壮热及脾胃素弱者不宜用,黄疸缘大劳,腹胀属脾肾虚,阴虚成劳瘵者,咸在所忌。"
16 附方①治伤寒六、七日热极,心下烦闷,狂言,欲起走:大蚓一升破去(土),以人溺煮,令熟,去滓服之。直生饺汁及水煎之,并善。(《补缺肘后方》)
②治小儿急慢惊风:白颈蚯蚓,不拘多少,去泥焙干,为末,加朱砂等分,糊为丸,金箔为衣,如绿豆大。每服一丸,白汤下。(《摄生众妙方》)
③治小儿慢惊风,心神闷乱,烦懊不安,筋脉拘急,胃虚虫动,反折啼叫:乳香(研)半钱,胡粉一钱。上二味,合研匀细,用白颈蚯蚓生捏去土,烂研和就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煎葱白汤下,更量儿大小加减。(《圣济总录》乳香丸)
④治抽筋:地龙一条,胡黄连一钱。水煎,日服三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高血压:活蚯蚓三至五条,放盆内排出污泥后切碎,鸡蛋二至三个,炒熟吃,隔天吃一次,至血压降至正常为止。(《山东中草药手册》)
⑥治中风半身不遂:地龙三钱,全蝎二钱,赤芍四钱,红花三钱,牛藤四钱。水煎服。(《山东中草药手册》)
⑦治风头痛及产后头痛:地龙(去土,炒)、半夏(生姜汁捣作饼,焙令干,再捣为末)、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字至半钱匕,生姜、荆芥汤调下。(《圣济总录》地龙散)
⑧治头痛目运,及喉痹缠喉风等:长蚯蚓不拘多少,以龙脑、麝香相和研匀,丸如麻子大。每用以生姜汁涂鼻中,每边各内一丸。(《圣济总录》龙珠丸)
⑨治喉痹:地龙一条,细研,用白梅去核,以皮裹之,重著薄绵再裹,含咽津。(《圣惠方》)
⑩治风赤眼:地龙十条炙干,捣细罗为散,夜临卧时,以冷茶调下二钱,服之。(《圣惠方》)
⑾治支气管喘息:地龙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次一钱,日服三次,温开水下。(《吉林中草药》)
⑿治阳毒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少许,新汲水调服。若热炽者,加片脑少许,即与揉心下,片时自然汗出而解,不效再服一次。(《伤寒蕴要》)
⒀治齿断血出不止:干地龙末一钱,白矾灰一钱,麝香末半钱,同研令匀,于湿布上涂药,贴于患处。(《圣惠方》)
⒁治齿痛:蚯蚓干者,捣末,著痛处。(《千金方》)
⒂治小便不通:蚯蚓杵,以冷水滤过,浓服半碗。(《斗门方》)
⒃治聤耳,脓血出不止:地龙末,吹入耳中。(《圣惠方》)
⒄治耵聍塞耳聋,强坚挠不可得出者:地龙五七条湿者,捣取汁,数数灌之,即轻挑自出。(《圣惠方》)
⒅治耳聋气闭:蚯蚓、川芎藭各两半。为末,每服二前,麦门冬汤下,服后低头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圣济总录》)
⒆治鼻中息肉:白颈蚯蚓一条,猪牙皂荚一挺。上药,纳于瓷瓶中,烧熟,细研,先洗鼻内令净,以蜜涂之,敷药少许在内,令清水下尽。(《圣惠方》)
⒇治瘰窃溃烂流串者:荆芥根下段煎汤,温洗良久,看疮破紫黑处,以针刺去血,再洗三、四次,用蚯蚓一把,炭火上烧红为末,每一匙入乳香、没药、轻粉各半钱,穿山甲九片(炙为末),油调敷之。(《纲目》)
(21)治木舌肿满: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圣惠方》)
(22)治对口毒疮,已溃出脓:蚯蚓,捣细,凉水调敷,日换三、四次。(《扶寿精方》)
(23)治龙缠疮毒:蚯蚓一条,连泥捣敷。(《纲目》)
(24)治小儿代指逆肿:猪脂和曲蟮研敷,敷易之。(《圣惠方》)
17 各家论述①《纲目》:"蚯蚓,性寒而下行,性寒故能解诸热疾,下行故能利小便、治足疾而通经络也。"
②《本草经疏》:"蚯蚓,大寒能祛热邪,除大热,故疗伤寒伏热狂谬。咸主下走,利小便,故治大腹、黄疸。"
18 蚯蚓的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
应用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及口服地龙粉治疗无产重并发症的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据52例的观察,显效者25例(481%);另据101例统计,控制不发者44例,显效者17例,共占60%;又据54例分析,显效21例(40%)。用法:地龙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干地龙15克),第1次肌注1毫升,如无不良反应,第2天可改为2毫升,每日1次,连续注射1~2个月。复方地龙注射液(每2毫升相当于地龙4克,黄芩素4毫克),每日肌注2毫升,连续注射1~2周,症状初步控制后,改为隔日注射1次,注射30针为一疗程。口服地龙粉(炒熟后研),每次3~4克,日服3~4次,温开水送服,最大量1次可服9克。据临床观察,地龙粉及注射液对哮喘具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痰多的病人,可使痰易咳出,口服粉剂后患者胸闷可见逐渐减轻。复方地龙注射液对"热喘"(舌质红,苔较厚,痰粘黄)患者的疗效较满意。地龙注射液未见严重全身反应。但对于高度过敏体质的患儿,要提高警惕,第一针注射时须观察10~15分钟再离开,如发生过敏反应,可及时处理。在应用上述复方地龙注射液时曾碰到1例典型的过敏反应(经皮内试验对照核实),由于抢救及时,始使症状逐渐消失。
此外,亦可用3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小儿急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每次05~10毫升注射于中府穴,病情重者加用定喘穴,或单用定喘穴。注射深度5~8分(同身寸),每日注射1~2次,6天为一疗程。凡双穴者每次取1穴,交替注射。另有用50%地龙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每日1次,在双侧肺俞穴交替注射,10天为一疗程,共治93例。总有效率:单纯型589%,喘息型389%;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例,喘息型4例。或用地龙焙干研粉,猪胆汁煎煮浓缩烤干研末,两者按6(地龙):4(猪胆)比例,混合装胶囊,或蜜制成丸;每次5分,日服3次;共治慢性气管炎365例,总有效率:单纯型744%,喘息型675%,其中显效者单纯型22例,喘息型31例。
②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将白颈蚯蚓去其体外脏泥,置玻杯内,加等量白糖腌渍。由于白糖的作用,蚯蚓逐渐分泌出白**粘液;约15~20分钟后,即失去活力而死亡。然后用玻棒用力搅拌,即成糊状灰棕色的蚯蚓糖浆,装瓶备用。用时将此糖浆直接涂于肿胀处,再用纱布覆盖固定。约2~3小时换1次,以保持患处湿润为度。每次换药前须先用冷盐开水清洗皮肤。一般于治疗后1~3天内退烧、退肿。
③治疗高血压病
取干地龙40克,捣碎投入60%酒精100毫升中,每日振荡2次,浸渍72小时以上,备用。服用时过滤去渣,使成40%地龙酊。每次10毫升,日服3次。不能饮用酊剂者,改用纯地龙粉水泛为丸(外加少量赋形剂),每次3~4克,日服3次。可连续给药30~60天,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有一定疗效。另据报道,有用地龙半提纯品"地龙B1液"每次2毫升(含生药8克),日服3次,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其降压有效率在90%以上,对照组(用双氢氯散疾)降压有效率为727%;对症状的改善地龙B1有效率为79%对照组为70%。应用本品未发生明显副作用。
④治疗下肢溃疡
用蚯蚓若干条,浸于清水中吐净泥土,取出置于纱布上吸净体外水分投入清洁容器内,加适量白糖(蚯蚓2份,糖1份),静置,蚯蚓即逐渐析出体液而萎缩。1~2小时后,去蚯蚓,将所得液体过滤,不必消毒。平时需保存于冰箱或阴凉处,时久则变质不可用。临用时以适当大小的纱布块2~3层,浸湿蚯蚓糖浆敷于患处,外加油纸包扎。每日用滴管将蚯蚓糖浆直接滴于纱布上数次,以保持其湿度,隔数日换纱布1次。另有1例下腿溃疡患者,病程27年,经予白颈蚯蚓每日吞服1条(冷开水洗净,以温开水浸软的豆腐衣包裹,食前吞服),先后共吞服800余条,溃疡愈合。
⑤治疗骨折
对股骨干骨折局部敷地龙浆,内服地龙接骨丸。一般敷药后患处感到发凉、舒服,可在1小时内获得止痛效果,24小时后肿胀消退,为骨折早期整复固定创造了有利条件。制剂及用法:一地龙浆:取新鲜地龙数十条,清水洗净,取出加1/3的白糖,捣成糊状,加冰片少许即成。用时涂于数层纱布上敷患处,整复前每日更换1次,如有伤口应避开。二地龙接骨丸:取干地龙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山药粉为衣。每次2钱,日服2次。
⑥治疗丹毒
用活地龙5份,食糖1份,加适量凉水同拌,使蚯蚓自溶成糊状;或按此比例捣烂成糖泥。涂擦或外敷患处,每日2~3次。共治20余例,均于2~3日痊愈。
⑦治疗沙眼
用白颈蚯蚓数条,放在冷开水中反复洗涤,去净泥土,放入大口玻璃瓶中,按蚯蚓体重加入1/10药用氯化钠,蚯蚓体液即行渗出;半小时后抛弃蚯蚓,将体液过滤,再在60℃的温水中进行间歇的水浴加温,每次30分钟,反复3~4次即可,冷却后放低温处或冰箱储藏。用时以消毒棉签浸沾药液,在充分暴露的结膜上轻轻涂抹,或放在眼药瓶内点眼亦可,每日点眼或涂抹2~3次。治疗37例,全部治愈。疗程平均104天。所治病例中,有3例并发沙眼性眼睑下垂,在用药后6~7天消失,眼裂恢复正常。另以30%氯化钠溶液滴眼治疗10例作对照,治疗10天,未见任何改变。
此外,有用蚯蚓糖糊治疗带状疱疹,每日外搽1次,用药后能立即减轻疼痛,庖疹逐渐干燥,一般5~8日痊愈。
19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蚯蚓的方剂 敷鼻蚯蚓散
拼音:fūbíqiūyǐnsǎn别名:地龙散、蚯蚓散处方:白颈蚯蚓1条(韭园内者),猪牙皂荚1挺。制
蚯蚓散风冷湿地。《诚书》卷十五:方名:蚯蚓散组成:净干地龙粪。主治:肾子肿硬,囊烂。用法用量:葱汤调涂。制
伤药方辰砂2两,乳香2两,草乌1两5钱,僵蚕1两5钱,地龙7两,甲片4两,白胶香2两。主治:跌打损伤。用法
蚯蚓白糖浸液音:qiūyǐnbáitángjìnyè处方:大蚯蚓3条白糖30克冰片1克制法:将大蚯蚓去其污泥(不
地龙油拼音:dìlóngyóu处方:干地龙3线,香油5钱。制法:将地龙入香油内,微火炸之,俟油生烟,稍停,
更多用到中药蚯蚓的方剂用到中药蚯蚓的中成药 复方地龙胶囊
g剂型:每粒028g。复方地龙胶囊的主要成份:地龙、川芎、黄芪、牛膝。复方地龙胶囊的功能主治:化瘀
化痰平喘片:WS3B070591处方:南沙参250g地龙250g暴马子皮740g百部150g浮海石12
降压片0g槲寄生300g臭梧桐叶150g桑白皮100g地龙100g制法:以上七味,黄芩、臭梧桐叶粉碎成细粉
降压平片g槲寄生2182g黄芩2182g薄荷脑182g地龙2182g地黄1019g制法:以上十一味,葛根4
风湿关节炎片药(制)14g千年健14g地枫皮14g羌活14g地龙14g桂枝14g穿山甲(制)14g木瓜14g牛膝
更多用到中药蚯蚓的中成药古籍中的蚯蚓 《本草纲目》:[虫部第四十二卷虫之四]蚯蚓
结胸∶按之极痛,或通而复结,喘促,大躁狂乱。取生地龙四条,洗净,研如泥,入生姜汁少许,蜜一匙,薄荷汁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白颈蚯蚓,亦可单用,有小毒。干者熬末用之,主蛇伤毒。一名地龙子。日华子云∶蚯蚓,治中风并痫疾,去三虫,治传尸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土之一]蚯蚓泥水和敷脐下,即通。(《皆效方》)小儿吐乳∶取田中地龙粪一两,研末,空心以米汤服半钱,不过二、三服效。
《本草新编》:[卷之五(羽集)]白头蚯蚓蚯蚓,味咸,气寒,有小毒,颈白者佳,盐水洗用。治温病大热狂言,疗伤寒伏热谵语,并用捣烂绞汁,井水调下
《普济方》:[卷三十二肾脏门]肾脏风毒流注腰脚(附论)实(锉炒一两半)砂(飞炼成霜一分)桃仁(去皮尖芎地龙(去土炒)木香沉香(各一两)阿魏(用醋化面炒拌作
更多古籍中的蚯蚓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本文2023-08-06 08:34: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