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经典古籍排行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中国十大经典古籍排行榜,第1张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诗经》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觉察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兵圣” 。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书中描述了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至今为人所传颂。

《聊斋志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散文选集,成书于清代,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

《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是一部不得不读的文学著作。

1、《论语》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纪念老师,忧虑师道失传。

并由子夏开创了章句的读法。故汉儒曰:章句发明始于子夏。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2、《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作者现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子思及其弟子多人所作。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儒家学者在战国写成。

宋朝学者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中庸》在字面上的解释即是“中道及常理”之意。而执中又当求“中和”,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时的平静情绪为“中”,表现出情绪之后经过调整而符合常理为“和”。

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关联及学习的方式(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兄弟)、朋友之交)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3、《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

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

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8],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

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

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

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在临沂。

5、《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1 推荐一下高中古诗文有情景式默写专项的练习册

《藤王阁序》(时维九月——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6、师说(韩愈) 7、念奴娇 (大江东去)(苏轼) 35、阿房宫赋(杜牧) 8、六国论(苏洵) 9、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10、前赤壁赋(苏轼) (二)诗词曲(30首) 11、氓(《诗经》) 12、《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3、《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扬州慢(淮左名都)(姜 ) 40、长亭送别(正宫)(王实甫)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文言文 1《论语》六则 2得道多助、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潜) 16、山居秋暝(王维) 17、蜀道难(李白) 18、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19、将进酒(李白) 20包括部分初中古诗文。

一、《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古诗文背诵篇目 (一)古文(10篇) 1、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36、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37、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陆游) 38、桂枝香(登临送目)(王安石) 34,失道寡助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鱼我所欲也 《孟子》 5曹刿论战 《左传》 6三峡 郦道元 7与朱元思书 吴 均 8出师表 诸葛亮 9桃花源记 陶 潜 10五柳先生传 陶 潜 11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 愈 12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13陋室铭 刘禹锡 14岳阳楼记 范仲淹 15醉翁亭记 欧阳修 16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17上韩太尉书 苏 辙 18墨池记 曾 巩 19爱莲说 周敦颐 20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 濂 (二)古诗词 1关睢 《诗经》 2蒹葭 《诗经》 3君子于役 《诗经》 4陌上桑 汉乐府 5龟虽寿 曹 操 6观沧海 曹 操 7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陶 潜 8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 潜 9木兰诗 北朝民歌 10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12使至塞上 王 维 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寄 李 白 15渡荆门送别 李 白 16行路难(金樽美酒斗十千) 李 白 17宣州谢眺楼钱别校书叔云 李 白 18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9黄鹤楼 崔 颢 20望岳 杜 甫 21春望 杜 甫 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23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24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 愈 25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寞) 刘禹锡 2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7观刈麦 白居易 2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29雁门太守行 李 贺 30赤壁 杜 牧 31泊秦淮 杜 枚 32夜雨寄北 李商隐 33无题34忆江南35浪淘沙36渔家傲37浣溪沙38登飞来峰 39江城子?密州出猎 40水调歌头41浣溪沙42醉花阴43游山西村44 破阵子45过零丁洋 46 别云间 47天净沙 秋思 48山坡羊、《陈情表》(李密) 5:学不可以已——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 2、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杜牧) 29、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30、兵车行(杜甫) 21、蜀相(杜甫) 22、客至(杜甫) 23、登高(杜甫) 24、登岳阳楼(杜甫) 25、石头城(刘禹锡) 26、琵琶行(白居易) 27、李凭箜篌引(李贺) 28、永遇乐(千古江山)(辛弃疾) 39。(司马迁《史记》) 4、《劝学》(节选、锦瑟(李商隐) 31、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了)(李煜) 32、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33、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 13、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14、短歌行(曹操) 15

2 高二文言文

1)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

用法:。。。者,。。。矣,是文言文中典型的判断句的格式,具体意义没有,是一个虚词,也可以说是助词

2)“王之动愈数”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助词,解释为“的”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助词,解释为“的”

这两个用法相同

3)与“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前后并列,分别又是动宾搭配,兵字古今异义

A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河北河南是名词作状语,并且古今异义

B 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反问,异义

C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收藏经营精英,名词作动词

D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应该是不欺余,这里是倒装,宾语前置

答案:B

4)“人持议,甚失孤望”中的“失”是什么用法?

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使我失望。

使动用法

5)与“饰之玫瑰”(《买椟还珠》)句势相同的一相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B 乃设九宾礼于庭,于,介词,在,状语后置

C 贾家庄几为巡檄所陵迫死,为。。。被动

D 易于皆亲自与语,何易于都亲自和他们谈话,皆。。。表示判断

6)与“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宋人酤酒》)中的“所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是。。。原因,就是之所以的意思,相当于因为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就是用来,以是“凭借”的意思

B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与赵者,之所以。。。的原因

C 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用来,和A相同

D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所用来,和A相同

7)与“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宋人酤酒》)的句势不同的一项是( )判断

A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判断

B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判断

C 子何恃而往,反问

D 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士大夫,判断

答案:C 注:同第3题

8)与文中加点的“雨”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左右欲刃相如 加点:刃,名词作动词

B 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 加点:腰,名词作动词

C 去今之墓而葬焉 加点:墓,名词作动词

D 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加点:囊,名词作状语

答案:D 注:解释4个选项中加点字的用法

你这里并没有文中,估计是名词作状语,象雨一样的意思

累死了,做的累死了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

1、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2、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4 古文句子赏析 高二的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5 高二语文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一般分为如下几步:

第一步———把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歌鉴赏。应从掌握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绝、五绝;什么时候押韵,什么时候可不押韵;律诗共有几联,哪两联要求对仗;绝句的第3句为什么一定不押韵;律诗与绝句和文章一样,都有起承转合,怎样看。再如词,在什么地方押韵;怎样区分上下阕;词的特点是长于抒情。另外,曲的特点往往比较通俗,相对于诗词来说,要好理解些,熟练掌握了这些,第一步就走出去了。

第二步———了解诗歌常用的手法并细心体味意境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两类:表现手法与修辞方法。 表现手法有衬托,包括正衬与反衬,有象征,有托物言志,有写景状物,有直抒胸臆,有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等等。这些手法是你在理解内容、体味意境时所感受到的,比较宽泛,比较虚,了解和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修辞手法有常见的对偶,包括正对、反对、流水对、自为对、错综对等,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这些难度不大,这一步也要走好。

第三步———了解并熟悉出题人的思路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我们浏览近几年的高考题时就会发现,诗歌鉴赏题往往是选错误的一项,这说明出题人在有意降低试题难度。另外,他们命题的手法及思路常常采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夸大,判断绝对”等一系列障眼法,为考生设置一个个小陷阱,令你稍不留神就上当。所以要熟悉思路,做到心明眼亮。

第四步———慎重选择练习题 面对潮水般的诗歌鉴赏题,考生应慎重选择。内容过于含蓄,背景过于模糊,用词过于生僻艰涩,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题不做,以免做多了失去信心;过于浅显,一看就会,没有训练价值的题不做,以免浪费时间;诗歌本身存在理解争议的题也不要做,以免搞乱了头脑。我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一些难度适中,质量较高的题,哪怕高考试题也要慎选。上述作法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以试试,愿有所获。另外,诗词与诗歌大同小异,词首先要看词牌,因为不同的词牌代表不同的格调(音律),也就是说作者选择这样的词牌目的是为了更好表达作者当时的心境;同时要兼顾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当年的处境——这些是作者创作的源泉,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帮助你理解作者的诗或词。

归纳:多阅读,多积累文史知识,你的鉴赏能力将越来越强。祝你进步!

附录1:

附录2:

6 高中课外文言文及翻译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唐人也。宣宗喜绘事,御制①天纵②。

一时待诏③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进入京,众工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④。画惟红不易著⑤,进独得古法入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著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⑥去余幅不视。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⑦倍常工。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日,在市见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⑨?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将安托吾指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⑩耳。

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能徒智于缣素⑾,斯必传矣。”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

然进数奇⑿,虽得待诏,亦轗轲亡大遇。其画疏而能密,著笔澹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译文 明代画家以戴进为第一名。戴进,字文进,杭州人。

明宣宗喜欢绘画,他绘制的画充分发挥了上天赐予他的才能。当时,他身边的待诏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都有名气。

戴进入京城,画家们妒忌他。一天,在仁智殿呈画给皇上,载进呈上的是《秋江独钓图》,画中人穿着红袍在水边垂钓。

绘画唯有红颜色不易著,戴进独自得到古法的妙处。明宣宗观赏时,谢廷循在旁边跪下对皇帝说:“戴进的画非常美,但是赤红色是朝廷高级官员的服色,怎么让钓鱼人穿红袍呢!”宣宗点头赞同,于是就用手一挥不再看戴进其余的画。

所以戴进住在京师,十分穷苦。 戴进原先是首饰匠,他锻制的人物花鸟,模拟得形神毕肖十分精奇,其价值超过一般锻工制品的一倍。

戴进自己很得意,以为人们一定十分看重而流传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里,看到的首饰,就是戴进打制的,顿时感到悲伤失意。

回来他对人说:“我为制造这些东西耗尽了心血,哪里仅仅为了换饭吃呢?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今后我将干什么工作才行呢?”人们对他说:“你那巧妙的技术放在金银首饰上,首饰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妇女使用罢了。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你若能把手艺移到素绢上作画,这样一定流传下去了。”

戴进高兴极了,就学画画,当时名声很高。然而戴进命运不好,虽然得到待诏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没有得到皇帝的恩遇。

他的画在疏淡的几笔中能细致地描摩事物,用笔清淡幽深。他画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迹也很少看见了。

(我钦佩戴进,一个首饰匠,却立下不朽志向,最终出了名。)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进进《秋江独钓图》 (2)子巧托诸金 (3)斯必传矣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2)今人烁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3)彼惟煌煌是,安知工苦? 3结合语境理解,“亦轗轲亡大遇”中的“轗轲”是什么意思? 4文章最后作者把戴进的遭遇概括为“数奇”。

根据文意,你认为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戴进由“锻工”转而学画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阐述。参考答案 1(1)进献 (2)之于 (3)这样 2(1)我的心意是要依托这些物品使我的名字不朽罢了。

(2)如今他们熔化了我制作的作品一点儿不爱惜,这种技艺不值得做了。 (3)他们只是偏爱金光闪闪的物品,怎么知道工匠辛苦呢? 3坎坷不平,比喻不得志 4导致戴进“数奇”的主要原因在于同朝的画工妒忌戴进的才能,在皇上面前谗言诋毁他。

5戴进认为,他从事艺术创作,并非单纯为稻粱谋,而是想借此使名声不朽。在别人的建议下,他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艺术才能托之缣素,才能够托名不朽,所以弃工习画。

23陈平任相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②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③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王患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⑤,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

7 高分悬赏 高中几篇文言文知识总结

一、《诗经-卫风-氓》鉴赏 《氓》是一首夹杂抒情的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地叙述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损害的现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

"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

一、二两章是追叙,第一章,叙述自己由初恋而定的。第二章,叙述自己陷入情网,冲破了媒妁之言的桎梏而与氓结婚。

诗人叙述到这里,情绪极度激昂,悲愤与悔恨交并,使叙述中断。第三章,她对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现身说法地规劝她们不要沉醉于爱情,并指出男女不平等的现象。

第四章,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她指出,这不是女人的差错,而是氓的反复无常。第五章,接着追叙,叙述她婚后的操劳、被虐和兄弟的讥笑而自伤不幸。

第六章,叙述幼年彼此的友爱和今日的乖离,斥责氓的虚伪和欺骗,坚决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两断。这些,都是作者的经历、内心活动、感情变化的再现,结构严整,形成一首千古动人的诗篇。

《氓》诗在艺术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氓》诗是诗人现实生活典型情绪的再现,诗人不自觉地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歌唱抒述自己悲惨的遭遇,起了反映、批判当时社会现实的作用。

《氓》是民歌,是口头创作。最初广泛地流传于民间,经过无数劳动人民的反复歌唱、不断修改,到写定时候,才形成现在这样的完整诗篇。

人们在流传中,把自己关于恋爱婚姻方面的感受,渗透到歌唱中去,故作品富于现实性。诗中女主人公所叙述的是自己的切身经历,自己的感受,都是真情实感。

而这种真情实感在阶级社会中是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诗人善于把握题材的各种复杂的矛盾。

她抓住自己和氓的矛盾,氓是夫权的代理人,他们从夫妻关系而变为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透露了男尊女卑、夫权制度的社会现实。她抓住了自己和兄弟的矛盾,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舆论,是以夫权为中心的思想和弃妇孤立无援的现实。

她抓住自己内心的矛盾:婚前没有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否可以同居呢?见了氓就开心,不见氓就伤心,如何解决见与不见的矛盾呢?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结成诗的主要矛盾--封建礼法制度与妇女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的矛盾。这是当时社会中极为显著和普遍的现象。

其次,《氓》诗人善于塑造人物现象。《氓》诗中有两个形象比较鲜明。

一个是狡诈负心的氓,一个是善良被弃的女。氓是从别处流亡到卫国的一个农民,"抱布贸丝",点明了他还是个小商人。

最初,他"蚩蚩"地假老实,"言笑晏晏"地假温情,"信誓旦旦"地假忠诚。他用虚伪的手段,欺骗一位天真美貌的少女,获得了她的爱情、身体、劳动力、家私。

结婚以后,他便露出真面目了。过去是指天划日地赌咒,现在是"二三其德"地变心;过去是有说有笑地温存,现在是"至于暴矣",不但虐待,甚至把她一脚踢出了家门。

有人说:氓"婚前是羊,婚后是狼",这个比喻,既形象,又确切。氓的形象,是夫权制度的产物,是商人唯利是图的产物。

诗中又描绘了一位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最初可能搞些养蚕缫丝的家庭副业,所以有些积蓄。她纯洁天真,入世不深,以致一下子便以心相许了。

当她看到氓不高兴时,赶快安慰他:"将子无怨,秋以为期"。她多情,真心爱氓,看不到他时,"泣涕涟涟",看到他时,"载笑载言"。

她勇敢,敢于无媒而和氓同居。她忠诚,把自己和财物都用车子搬到氓家。

结婚以后,她安贫,和氓共同过苦日子。她辛勤,把家务劳动一齐挑起来。

她坚贞,当家境逐渐好转,遭受丈夫虐待时,始终不渝地爱氓(女也不爽)。被弃以后,她坚强刚毅,冷静理智,看清氓虚伪丑恶的嘴脸,坚决地和氓决绝。

她从一位纯洁多情勇敢的少女,到吃苦耐劳忍辱的妻子,再到坚强刚毅的弃妇。她性格的发展,是随着和氓关系的变化而发展的。

本诗通过氓和女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谁真谁假,谁善谁恶,谁美谁丑,不是很清楚吗?当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真实面貌,不是如在目前吗?所。

8 急求一篇文言文版同学录,高中的

忆往昔,论天地,乐逍遥,犹比仙人共患难(进退)齐欢畅,相处甚欢赏明月,度佳节,似亲(胜)亲 吾真言,尊师道,孝忠义,君乃木兰言必行,行必果,尔乃君子性天真,系慷慨,堪称完人 视今朝,将离别,念此处,肝肠寸断,涕流满面(欲哭无泪)怀天下,志高远,知己尚存,天涯如邻怅寥阔,望苍穹,千里婵娟,遨游天际 吾希冀,苦钻研,求创新,天之骄子,终成大器播爱义,散仁惠,以身作则,兼济天下回眸望,再聚首,但愿长久,勿忘我矣!

于吾之心,汝向以笑待人,与之相处倍感鼓舞,虽遇险阻不悦之事,亦能笑以对之。皆因汝之心美,乐观笑对人生。慷慨大方乃汝之性格也,常得益于汝之助,吾倍感恩惠,吾乃诚心谢之。愿君(佳人)能以此德而致远。

惊梦记》

《同学录》新梓,夜览之拜水堂之窗,寐有梦焉,奇幻如真,试记之。

梦非梦,虚非虚,幽渐明。有栈道起于山岩,石梯没于云雾,蹊径过峡谷而上,禽兽出苍郁之间。

空谷地动,有群象奔突至,吾等同学少俊十余人,各逞英豪,攀象牙,执象耳,跳踉其顶背,驾驭驰骋。更有龙蛇虎豹,俱怒出深林,吾侪策长杆而驱之。

有人立象首,手卷喇叭,振奋一呼,群兽应之,猛鸷和之,山岳摧崩。又飞身虎豹,跨骑狮貔,捋虎须,戏豹尾,竞发少年疯狂!

良久,豪情渐释,热泪激涌,始寤。大梦隆隆然过矣。

——新石器时代至两晋时期

原始社会天象图

11 河南濮阳贝塑龙虎图

12 河南郑州天象彩陶

13 山东莒县天象纹陶尊

殷商甲骨卜辞中的天文记事

14 鸟星与<商鸟>星

15 新大星并火

16 日食(牛骨)

上古灵台遗址

17 河南商丘传说中的阏伯台

18 陕西长安县周文王灵台遗址

19 河南洛阳东汉灵台遗址

110 湖北随县战国初期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象

111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圆仪

112 湖南长沙西汉轶侯家族墓中的天文图和帛书《天文气象杂占》

113 陕西西安西汉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

西汉日晷

114 河南洛阳出土日晷

115 内蒙古托克托出土日晷

西汉漏壶

116 河北满城漏壶

117 陕西兴平漏壶

118 山东巨野漏壶

119 内蒙古千章漏壶

120 传世错金银漏壶

汉墓天象图

121 河南洛阳西汉墓壁画天象图

122 江苏盱眙西汉墓木雕天象图

123 山西平陆东汉墓天象图

汉画象石、砖天象图

124 河南南阳苍龙星象图

125 河南南阳白虎参伐图

126 河南南阳牵牛织女图

127 河南陇西寨画象砖青龙与辰马星象图

汉墓祠石刻天象图

128 山东肥城郭氏墓祠石刻织女星象图

129 山东嘉祥武氏墓祠斗为帝车星象图

130 陕西西安碑林郭稚文墓碑四象图

131 陕西西安西汉四象瓦当

汉拭盘与占盘

132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太乙九宫占盘

133 安徽阜阳西汉夏侯灶墓六壬栻盘

134 传世汉象牙七星盘

135 江苏仪征东汉铜圭表

136 吉林集安西晋高句丽王室墓星象图 21 梁张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卷

北朝星象图

22 新疆库车森木塞姆石窟星象图

23 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石椁星象图

24 河南洛阳北魏王元义墓天象图

25 山西三原初唐李寿墓天象图

26 隋唐时赠朝鲜天文图碑——李太祖重刻天象列次分野之图

27 甘肃敦煌唐写本S3326星图

28 甘肃敦煌唐写本写经类58号紫微宫图

29 甘肃敦煌唐写本天文材料

210 甘肃敦煌第61窟壁画黄道十二宫

211 唐天文古籍李凤《天文要录》

212 古写本《三家星官簿赞》

213 陕西乾县唐乾陵陪葬墓天象图

214 释典天文图象

215 一行禅师撰经星象图

216 河南登封唐南官说周公测景台石表

217 新疆吐鲁番唐墓星图

218 二十八宿残星占图

唐二十八宿铜镜

219 湖南省博物馆藏二十八宿铜镜

220 南京博物院藏二十八宿铜镜

伏羲女娲星象图

221 北朝至宋时期高昌伏羲女娲绢画

222 英国藏唐伏羲女娲绢画

223 唐宋时期古回鹘天文书残卷

224 唐吕才四级浮箭漏图

225 江苏南京南唐李异陵天象图

南唐墓志盖二十八宿星图

226 江苏南通徐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7 江苏邗江王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8 河北河间邢夫人墓志函盖星图

229 浙江杭州五代十国吴越王钱氏家族墓室星图 31 北宋王安礼重修隋庾季才《灵台秘苑》星图

32 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星图

33 北宋苏颂《仪象法纂》星图

34 北宋苏颂水运仪象台图

河北宣化辽墓黄道十二宫及二十八宿星图

35 辽张世卿墓星图

36 辽张恭诱墓星图

37 江苏苏州北宋瑞光寺塔木刻本黄道十二宫及二十八宿星图

38 佛教天文图

39 西夏星曼荼罗

310 浙江杭州南宋司天台遗址

311 江苏苏州南宋府学石刻天文图

312 河北宣化辽金张世本夫妇墓二十八宿星图

313 河北邢台金黄道十二宫铁钟

314 宋孙逢吉《准斋心制几漏图式》漏刻图

315 宋莲花漏图

316 南宋韩仲通《铜壶漏箭制度》漏刻图

317 江苏金坛南宋太学生周璃墓棺星象图

318 元郭守敬恒星图表遗存——明抄本《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319 元太史院司天台复原图

320 河南登封元观星台

321 元郭守敬制浑仪铜刻图

元代漏壶

322 江苏南京元大都漏壶遗存

323 广东广州元延祜铜壶滴漏

324 元王祯《农书》田漏图 明初星图

41 刘基《观象玩占》星图

42 姚广孝《天象玄机》星图

43 北京明隆福寺万善正觉殿藻井星图

44 江苏常熟县学明石刻天文图

明制浑仪

45 钦天监制浑仪

46 清代北京浑仪铜刻图

47 德皇行宫中的浑仪图

48 江苏南京鸡鸣山观星台遗址

明制简仪

49 郭守敬创制简仪

410 清代北京简仪铜刻图

411 早期被移置台下的简仪图

412 江苏南京原北京顺天府明漏壶遗存

明制圭表

413 明制清改制圭表

414 北京原晷影堂及圭表基座

415 传至日本的《唐土名胜图会》中的圭表图

416 明陈奎重刊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星图

明刊善本星图

417 吴悌《昊天成象之图》星图

418 陈荩谟《象林》星图

419 蔡汝南《天文略》星图

420 梅静复《乾象图》星图

421 汤若望《浑天仪说》柳叶星图

明刊类书中的星图

422 章潢《图书编》中的昊天垂象图

423 王圻《三才图会》中的星图

明抄珍本星图

424 贾琦甫《步天歌》与《司天歌》星图

425 《天文节候躔次全图》星图

426 袁子谦《天文图说》星图

427 顾锡畴《天文图》星图

428 张汝璧明钦天监《天官图》星图

429 江苏南京单页扇面星图

430 德国进赠16世纪日月星晷仪

431 明制百游日月晷仪

432 茅元仪《武备志》航海天文图

433 福建莆田明天后宫星图

434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邬明著《见界总星图》(进呈本)

435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杨之华《赤道南北两总星图》(进呈本)

436 明《崇祯历书》汤若望、杨之华《黄道南北两总星图》(进呈本)

437 明缂丝故宫屏障浑仪图

438 明《崇祯历书》所收《黄道二十分星图》

439 明徐光启、李天经、汤若望、邬明著、陈于阶等绘制的恒星屏障

440 道教典籍中的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星神图

441 北京明耶稣会教堂内传教士天文台图 51 顺治汤若望《恒星屏障》改版本

康熙简平仪星图

52 瓷青纸简平仪星图

53 镀金简平仪星图

54 简平规总星图解

55 南怀仁《新制灵台仪象志》星图——赤道南北两总星图

56 黄鼎《天文大成管窥辑要》星图

57 徐发《天元历理》星图

58 梅文鼎《星图》

59 闵明我《方星图》

510 清雍正铜刻本戴进贤黄道总星图

511 清刊本《新法算书》周天列宿图

512 清内廷藏《全天星斗图》挂轴

513 清乾隆殿版《钦定仪象考成》星图

514 清初抄本传统《步天歌》星图

515 内蒙古呼和浩特石刻蒙文天文图碑

516 蒙文写本《天文星占》星图

517 傣文石刻天文图

518 李明彻《圜天图说》星图

519 李明彻《圜天图说续编》星图

520 木刻《浑天一统星像全图》

521 李兆洛、钱维樾《恒星赤道经纬度图》及六承如《赤道恒星经纬图》

522 精抄本赤道南北恒星图

523 六严补刻隋李播《天文大象赋》星图

524 传刻本《三才略》天文图

525 浙江杭州玉皇山李紫东石刻天文星图碑

526 道光殿版《仪象考成续编》天文图

527 殿版《大清会典图》星图

528 李锴《尚史》星图

529 徐朝俊星图

530 张作楠《翠薇山房数学》所收《新测恒星图表》星图

531 邹伯奇《邹征君存编》星图

532 江蕙《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扇面星图

533 清代术士《玉匣记通书》星占图符

534 清室皇帝大驾卤簿天文旗

535 镀金插屏星图

536 陕西西安回回昆仑图 北京古观象台天体测量仪器

南怀仁制六仪及《仪象图》原图

61 南怀仁制黄道经纬仪

62 南怀仁制赤道经纬仪

63 南怀仁制地平经仪

64 南怀仁制象限仪

65 南怀仁制纪限仪

66 南怀仁制天体仪

67 南怀仁制测微装置

68 纪利安制地平经纬仪

戴进贤玑衡抚辰仪及其原型

69 御制镀金三辰公晷仪(甲子款)

610 御制镀金三辰仪(丙寅款)

611 玑衡抚辰仪

612 康熙御制两星表

清代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13 汤若望制银镀金新法地平日晷

清宫制作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14 御制镀金方地平半圆日晷

615 嵌珐琅孔雀尾形地平式日晷

616 镀金日晷仪

617 长方形嵌珐琅地平日晷

618 腰圆形镀金赤道公晷仪

619 镀金方月晷仪(甲子款)

620 镀金圆月晷仪

621 镀金桌座月晷仪

622 百游日月晷

623 镀金日月晷仪

国外进呈小型可携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624 法国制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625 英国制镀金提环赤道公晷仪

626 法国制镀金八角形地平公晷仪

627 法国制镀金八角形赤道公晷仪

628 法国制镀金圆形赤道式日晷

629 法国制镀金方形地平公晷仪

630 英国制镀金定南针指时刻日晷

631 英国制镀金赤道地平合璧日晷仪

632 英国制镀金经纬赤道公晷仪

633 英国制镀金日晷测时圭表测影合璧仪

634 法国制镀金八角立表赤道公晷仪

635 英国制镀金地平经纬赤道公晷仪

636 英国制镀金方赤道公晷仪

637 法国制镀金圆时盘赤道公晷仪

638 法国制镀金提环子午式日晷

639 日本制纸质圆形地平日晷

民间制作小型可携日晷与日夜晷

640 安徽休宁制木质平立二晷

641 广州制铜胎嵌珐琅地平式日晷

642 地平日晷

643 子午日夜晷

清代庭院陈设的大型日晷、月晷与日月晷

北京故宫殿前陈设的日月晷

644 慈宁宫前东侧汉白玉日月晷

645 慈宁宫前西侧铜月晷

646 乾清宫前汉白玉日晷 第八篇 星名中西对应恒星图表

附录

……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水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人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 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

《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

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2018,十三经通读完毕,及通读二十四史等进度

刘洪玮,字道瓌,号芥斋,别署蕲照阁主人。1984年生,山东武城人。蕲照阁山长、公众号主编、沧溟诗社社长。学宗张横渠、王船山。著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