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木文言文,第1张

1 核木记文言文全文翻译

不是《核木记》,没有这样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核舟记》。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怀,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像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

参考“古诗文网”曹光甫翻译,个别地方作了修订。

链接网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2 谁翻译一下建木的文言文

在西南方黑水流经的地方,有一处叫都广野,后稷就埋葬在这里。这里出产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种谷物自然成长,冬夏都能播种。鸾鸟自由自在地歌唱,凤鸟自由自在地舞蹈,灵寿树开花结果,丛草树林茂盛。这里还有各种禽鸟野兽,群居相处。在这个地方生长的草,无论寒冬炎夏都不会枯死。

在南海以内,黑水青水流经的地方,有一种树木名叫若木,而若水就从若木生长的地底下发源。

有个禺中国。又有个列襄国。有一座灵山,山中的树上有一种红颜色的蛇,叫做耎蛇,以树木为食物。

有个盐长国。这里的人长着鸟一样的脑袋,称作鸟民。

有九座山丘,都被水环绕着,名称分别是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参卫丘、武夫丘、神民丘。有一种树木,青色的叶子紫色的茎干,黑色的花朵**的果实,叫做建木,高达一百仞的树干上不生长枝条,而树顶上有九根弯蜒曲折的桠枝,树底下有九条盘旋交错的根节,它的果实像麻子,叶子像芒树叶。大皞凭借建木登上天,黄帝栽培了建木。

3 《木僧》这篇文言文的意思

1作品原文

将作大臣杨务廉,甚有巧思,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投钱,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者日盈数千。

2作品注释

木僧行乞[1]

1、选自唐·张鷟《朝野佥载》。

2、将作:官名,掌管修建宗庙、宫室等土木工程。

3、常:通“尝”。

4、沁州:地名,在今山西省沁源县。

5、布施:本是佛教语,意思是把财物、法度、无畏施舍於人。后来 一般指以财物施舍於人。

3作品翻译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往木碗中放钱,机关的键钮启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争抢着观赏这位木僧机器人。都想听听木僧人发声说话,于是争着往木碗里放钱。一天下来,这位木僧机器人可以行乞到好几千文钱。

4作者简介

张鷟(约660—740),字文成,自号浮休子,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唐代小说家。他于高宗李治调露年登进士第,当时著名文人蹇味道读了他的试卷,叹为"天下无 双",被任为岐王府参军。此后又应"下笔成章"、"才高位下"、"词标文苑"等八科考试,每次都列人甲等。调为长安县尉,又升为鸿胪丞。其间参加四次书判考选,所拟的判辞都被评为第一名,当时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员外郎员半千称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铜钱,万选万中, 他因此在士林中赢得了"青钱学士"的雅称。这个雅号后代成为典故,成了才学高超、屡试屡中者的代称。武后证圣(695)时,擢任御史。

唱,读作chàng,本意是依据一定的音律发声,也指歌曲。以左边的口字旁以及右边的“昌”(8画)组成汉字唱(总笔画11画)。

现代释义

唱 chàng 字从口从昌,昌亦声。“口”指“发声”,“昌”意为“人来人往,声音嘈杂”。“口”与“昌”联合起来表示“在街市上大声叫卖”。本义:街市叫卖(声)。说明:《说文》:“唱,导也。从口,昌声。”案:《说文》释义不算离题。唱者,导购声也。在街市上常听到“哎,新鲜的青菜嘞”、“磨剪子嘞镪菜刀”,这些拖腔拉调的叫卖声都是“唱”。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古文〕《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尺亮切,音厰。《说文》导也。《玉篇》礼记曰:一唱而三叹。○按《乐记》今本作倡。

又《广韵》发歌也。《广韵》亦作誯。《集韵》亦作昌。

高柴(前521年-前393年),华夏族,齐国人。东周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字子羔,又称子皋、子高、季高、季、季子,少孔子三十岁。

人物生平

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为躲避追杀,逃亡陈国阳夏梁乡(今太康县高贤乡)的卫国士师高柴肯定想不到,他这个外乡人会给避难之地带来深远影响,会被当地人清晰记忆2000多年。

文献记载

一,礼记檀弓上

高子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见齿。君子以为难。

注释

1 高子之执亲之丧也。高子,孔子弟子,姓高名柴,字子。

2 泣血三年,言泣无声,如血出。

3 未尝见齿,言笑之微。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见,贤遍反。

4 君子以为难,言人不能然。

5 唐孔颖达疏云:此一节论高柴居丧,过礼之事,各依文解之。

6高柴居丧,过礼之事。《晋书王祥传》: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

7闵子,闵损,闵子骞,孔子弟子,字子骞。

8案史记孔子弟子传:高柴,郑人,字子。凡人涕泪,必因悲声而出。若血出,则不由声也。今子悲无声,其涕亦出,如血之出,故云泣血。既云泣血三年,得有微笑者,凡人之情,有哀有乐。哀至则泣血,乐至则微笑。凡人大笑则露齿,微笑则不见齿。君子以高柴所为,凡人难可为之。何者?凡人发声始涕出,乐至为大笑。今高柴恒能如此,馀人不能,故为难也。

二,季子

季子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於斯也,买道而葬,後难继也。

注释

1 季子葬其妻,犯人之禾。东汉郑玄注云:季子,孔子弟子高柴,孟氏之邑成宰(成字亦作)。或氏季。犯,躐也。

2申祥以告曰请庚之。东汉郑玄注云:申祥(《孟子》作申详),子张子(子张之子。颛孙师,字子张)。庚,偿也。

3 子曰孟氏不以是罪予。东汉郑玄注云:时僭侈(其时风气,僭越奢侈)。

4 朋友不以是弃予。东汉郑玄注云:言非大故。

5 以吾为邑长於斯也,买道而葬,後难继也。东汉郑玄注云:恃宠虐民。

6 唐孔颖达疏云: 此一节论高柴非礼之事 (所谓“《春秋》常常责备于贤者”、“书法不隐”是也),各依文解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高柴,字子,少孔子三十岁,郑人也。知为成宰者,下文云子为成宰。云季者,高是其正氏,今言季子,故郑云或氏季,以身处季少,故以字为氏,而称季也,犹若子游(言偃,字子游)称叔氏,仲由(字子路)称季路,皆其例也。弟子传及论语作子羔,与此文子,字不同者,古字通用。子见申祥请偿,故拒之,云:孟氏不以是犯禾之事罪责於我,以孟氏自为奢暴之故也。朋友不以是犯禾之事离弃於我,以其小失,非大故也。斯,此也。以吾为邑长於此成邑,乃买道而葬,清俭大过(大音太),在後世之人,难可继续也。以孟氏不罪於己,故郑云恃宠;不肯偿禾,故云虐民。

三,曾子讥之

子羔之袭也,茧衣裳、与税衣、为一,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曾子曰:不袭妇服。

注释

1 茧衣裳者,若今大■也。纩为茧,为袍,表之以税衣(疏布丧服),乃为一。称尔税衣,若玄端而连衣裳者也。大夫而以(红色)为之缘,非也, 唯妇人 (衣边)。礼:以冠名服,此袭其服,非袭其冠,曾子讥袭妇服而已。

2税衣,疏布丧服。

3 ,音熏染,,红色,,衣之边缘,,而占反,裳下也,王肃云:妇人蔽膝也。

4玄冕,又大夫服,未闻子羔曷为袭之。玄冕,或为玄冠,或为玄端。

5 唐孔颖达疏云:此明大夫死者袭衣称数也。茧衣裳者,纩为茧,谓衣裳相连,而绵纩著之也。与税衣者,税谓黑衣也,若玄端而连衣裳也。玄端多种,今衣裳连是玄端,玄端玄裳也。为一者,,绛也;,裳下缘也,以绛为缘,故云税衣也。茧衣既亵(内衣),故用税衣表之,合为一,称故云茧衣裳与税衣为一也。素端一者,此第二称也,以服既不亵,并无复别衣表之也,卢云:布上素下。皮弁服,贺云:以素为衣裳也。皮弁一者,第三称也,十五升白布为衣,积素为裳也。爵弁一者,第四称也,玄衣裳也。玄冕一者,第五称也大夫之上服也。

6 曾子,曾参(音骖),字子舆。

7 曾子曰不袭妇服者,曾子非之。 是妇人之服,而子羔袭用之,故曾子讥之。 依礼,不合袭妇人之服。礼以冠名服,此袭其服非袭其冠者,郑恐经云皮弁爵弁,但云冠,不云服,恐袭其冠,不袭其服,故云以冠名服,此袭其服,非袭其冠,云曾子讥袭妇服而已者,郑意以曾子但讥妇服而已,不讥其著玄冕之服,是子羔合著玄冕。子羔为大夫,无文,故注云:未闻子羔曷为袭之。

四,子教化成邑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闻子将为成宰,遂为衰。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兄则死而子为之衰。

注释

1 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衰者。衰,字亦作(音崔),粗麻布毛边丧服。成,地名,字亦作,今山东省甯阳县东北。

2 闻子将为成宰遂为衰。高柴,字子,孔子弟子,以孝闻,为宰,人有不孝者,故惧。刘向说苑贵德篇云: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论语子路篇曰:子曰:上好礼, 莫敢不敬;上好义, 莫敢不服;上好信, 莫敢不用情。

3 成人曰蚕则绩而蟹有匡范则冠而蝉有兄则死而子为之衰。蚩兄死者,言其衰之,不为兄死,如蟹有匡,蝉有,不为蚕之绩,范之冠也。范,蜂也。蝉,蜩也。为蜩喙,长在腹下。

4 唐孔颖达疏云:此一节论成人无礼之事。成,孟氏所食采地也,即前犯禾之邑也。此邑中民,有兄死而弟不为兄制服者也,闻子将为成宰,遂为衰者,此不服兄者,闻孔子弟子子,其性至孝,来为成之宰,必当冶前不孝之人,恐罪及己,故惧之,遂制衰服也。

5 蚕则绩而蟹有匡者。成人,谓成邑中,识礼之人也,讥笑不服兄衰,仍为设二譬也。

6 蚕则绩丝作茧蟹有匡者,蟹背壳似匡,仍谓蟹背作匡。

7 范则冠而蝉有者。范,蜂也,蜂头上有物,似冠也。蝉,蜩也,谓蝉喙,长在口下,似冠之也。

8 兄则死而子为之衰者,以是合譬也。蚕则须匡以贮茧,而今无匡。蟹背有匡,匡自著蟹,则非为蚕设。蜂冠无,而蝉口有,自著蝉,非为蜂设。亦如成人,非为蜂设。兄死,初不作衰,後畏於子,方为制服,服是子为之服,非为兄施,亦如蟹匡蝉,各不关於蚕蜂也。

五,高柴之先人

哀公问子羔曰:子之食奚当?对曰:文公之下执事也。

注释

1 哀公,鲁哀公,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公元前四六七年,在位。

2 子之食奚当。东汉郑玄注云:问其先人始仕食禄以何君时。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当如字,注同,旧才浪反。

3 文公之下执事也。文公,齐文公,孔子家语:高柴,齐人,高氏之别族,字子羔。按高氏家谱:齐太公(姜太公)之第六代孙是齐文公,齐文公之子公子高。按宗法制度,诸侯家族只包括近亲三代,即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则公孙之子,不再算是公室,而须另外立氏。当时的制度,公孙之子立氏可采多种办法,其中一种是用祖公之名为氏。则公子高之孙,以公子高之名为氏。

六,子羔

十二年,初,孔圉文子取太子蒯聩之姊,生悝。孔氏之竖浑良夫美好,孔文子卒,良夫通於悝母。太子在宿,悝母使良夫於太子。太子与良夫言曰:「苟能入我国,报子以乘轩,免子三死,毋所与。」与之盟,许以悝母为妻。闰月,良夫与太子入,舍孔氏之外圃。昏,二人蒙衣而乘,宦者罗御,如孔氏。孔氏之老甯问之,称姻妾以告。遂入,适伯姬氏。既食,悝母杖戈而先,太子与五人介,舆从之。伯姬劫悝於厕,盟之,遂劫以登台。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召护驾乘车,行爵食炙,奉出公辄鲁。仲由将入,遇 子羔 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 子羔 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 子羔 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注释

1 十二年,卫出公十二年,鲁哀公十四年(获麟),公元前四八一年。

2 孔圉文子,孔圉,卫执政国卿,谥文,《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 蒯聩,kǔai kuī,卫灵公之太子。

4 孔氏之竖,竖人,僮仆、小臣。

5 浑良夫,人名。

6 报子以乘轩,杜预曰:轩,大夫车也。

7 免子三死,杜预曰:「三死,死罪三,三罪,紫衣、袒裘、带剑也。紫衣,君服也。热,故偏袒,不敬也。侯求令名者与之食焉,太子请使良夫,良夫紫衣狐裘,不释剑而食,太子使牵退,数之罪而杀之。

8 舍孔氏之外圃。舍,住也。服虔曰:「圃,园。」

9 ,傍晚。

10 二人蒙衣而乘。服虔曰:二人谓良夫、太子。蒙衣,为妇人之服,以巾蒙其头而共乘也。

11 宦者罗御,宦者,太子家臣。罗,宦者之名。御,驾车。

12 孔氏之老甯问之,服虔曰:「家臣称老。问其姓名。」

13 称姻妾以告。贾逵曰:「婚姻,家妾也。」

14 遂入,适伯姬氏。伯姬氏,即孔伯姬,孔文子之正配,从其夫之姓,故曰孔;太子蒯聩之姐,故曰伯;卫,姬姓,故曰姬。服虔曰:「入孔氏家,适伯姬所居。」

15 既食,晚饭毕。

16 悝母杖戈而先。悝母,孔伯姬。服虔曰:「先至孔悝所。」

17 太子与五人介,舆从之。贾逵曰:「介,被甲也。舆豚,欲以盟故也。」

18 伯姬劫悝於厕,盟之,遂劫以登台。孔悝,孔文子之子,继承其父职位,为卫国执政之卿。服虔曰:「於台上召臣。」

19 甯将饮酒,炙未熟,闻乱,使告仲由。甯,孔文子家臣(见上注)。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服虔曰:「季路为孔氏邑宰,故告之。」

20 召护驾乘车,服虔曰:「召护(召音邵),大夫。驾乘车,不驾兵车也,言无距父之意。」

21行爵食炙,服虔曰:「甯使召季路,乃行爵食炙。」

22 奉出公辄鲁。服虔曰:「召护奉侯。」

23仲由将入,遇子羔将出。高柴,字子羔,又作子高、子、季、季高。贾逵曰:「子羔,大夫。高柴,孔子弟子也。将出,。」

24 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杜预曰:「且欲至门。」

25 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贾逵曰:「言家臣忧不及国,不得践履其难。」郑众曰:「是时辄已出,不及事,不当践其难。子羔言不及,以为季路欲死国也。」

26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服虔曰:「言食悝之禄,欲救悝之难,此明其不死国也。」

27 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服虔曰:「公孙敢,大夫。言辄已出,无为复入。」

28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王肃曰:「必有继续其後攻太子。」

29 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敌子路。服虔曰:「二子,蒯聩之臣。敌,当也。」 燔音烦。舍音舍。音乙减反。

30 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服虔曰:「不使冠在地。」

31结缨而死。缨,冠也。

七,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 高柴

高柴字子羔,少孔子三十岁。子羔长不盈五尺,受业孔子,孔子以为愚。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1 高柴字子羔。郑玄曰人。孔子家语:「齐人,高氏之别族,长不盈六尺,状貌甚恶」,此传作「五尺」,误也。

2子路使子羔为费宰。括地志云:「郓州宿县二十三里亭。」

3孔子曰:「贼夫人之子!」包氏曰:「子羔学未孰习而使为政,所以贼害人。」

4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孔安国曰:「言治人事神,於是而习,亦学也。」孔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八,论语先进 - 柴也愚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1柴也愚。弟子高柴,字子羔。愚,愚直之愚。

2参也鲁。鲁,钝也,曾子性迟钝。曾参(音骖),字子舆。

3师也辟。颛孙师,字子张。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文过饰非)。

4由也。仲由,字子路。子路之行,失於畔。

5子曰回也其庶乎。颜回,字子渊(颜渊)。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

6赐不受教命。端木赐,字子贡,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美回,所以励赐也。一曰: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其於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子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

7唐孔颖达疏云:此章孔子历评六弟子之德行中失也。柴也愚者,高柴性愚直也。参也鲁者,曾参性迟钝也。师也辟者,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也。由也者,子路之行,失於畔也。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者,此盖孔子美颜回,所以励赐也。其说有二:一曰:屡,数也。空,匮也。亿,度也。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贫窭,而乐在其中,是美回也。赐不受命,唯货财是殖,若亿度是非,则数中,言此,所以勉励赐也。一曰: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言孔子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故也,其於庶几每能虚中者。唯有颜回,怀道深远,若不虚心,不能知道也。子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有此二累,亦所以不虚心也。弟子高柴字子羔,史记弟子传云:高柴字子羔,郑玄曰:人,少孔子三十岁。左传亦作子羔,家语作子高,礼记作子,三字不同,其实一也。注郑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失於礼容也。今本作畔王弼云王弼云本王误玉今正刚猛也。云言回庶几圣道者,易下系辞云: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是回庶慕几微之圣道。云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者,即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是也。云赐不受教命者,言不受夫子礼教之命。云惟财货是殖者,言唯务使货财生殖蕃息也。云亿度是非者,言又用心亿度人事之是非也。云盖美回所以励赐也者,言孔子之意,美颜回贫而乐道,所以劝励子贡。言汝既富矣又能亿则屡中何得不受教命乎云一曰以下者,何晏又为一说也。云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者,言孔子以圣人庶几之善道,教六子也。云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者,言圣人不倦,教诲之,而犹尚不能至於知几微善道者,以其各自内有愚鲁辟之病害故也。云其於庶几每能虚中唯回者,言唯颜回每能虚其中心,知於庶几之道也。云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者,此解虚中之由,由其至道深远,若不虚其中心,则不能知道也。云子贡虽无数子之病者,谓无愚鲁辟之病也,然亦不知道者,谓亦如四子不知圣道也。云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者,此解子贡不知道,由於有此二累也。虽不穷理而幸中,释经亿则屡中,言虽不穷理尽性,但亿度之,幸中其言也。左传鲁定公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夏,五月,壬申,公薨,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哀七年,以邾子益来,是其屡中也。虽非天命而偶富,释经不受命而货殖也,言致富之道,当由天命,与之爵禄,今子贡不因天命爵禄,而能自致富,故曰偶富。 言有亿度之劳,富有经营之累,以此二事,何暇虚心以知道? 故云亦所以不虚心也。

出土文物

高柴著作多不存。幸运的是,在文博考古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引起强烈震撼的“战国楚竹书”,被认为与高柴有重大关系。这批竹简于1994年5月被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马承源发现,后经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确认为是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儒家原始文献,至今已整理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子羔》(共14支竹简)一篇,内容为子羔(高柴)与孔子关于三代始祖感生和尧舜禅让问题的讨论,被认为作者应为高柴。另外被学界认为与《子羔》原属同一卷的《孔子诗论》(内容为孔子与弟子讨论《诗经》,共29支竹简)和《鲁邦大旱》(内容为记录鲁国旱灾后孔子与鲁哀公及弟子们的讨论,共6支竹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由子羔整理并传述的

历代追赠

东汉永帝十五年(72年),他被祭祀之。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为“共伯”。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改封为“共城侯”;

宋度宗咸谆三年,以“共城侯”从祀孔子。

后世裔孙

1高柴,为高氏祖先。

2高柴与其妻所生子,改为姓柴,其后为柴氏祖先。

1 送薛存义序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值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译文

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放在俎上(载:承,这里指盛放。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斟满的意思),追赶进而送到江边(浒:水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老百姓的仆役(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食于土: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乎:介词,相当于‘于’,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使(官员)负责对我们公平办事(司平:负责公平办事。我: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来说的)。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俸禄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直:通‘值’,酬金,这里指俸禄。怠:懈怠,轻忽,办事不认真,不尽力),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岂惟:岂止,哪里只是)?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盗:窃取,这里指贪污和敲诈勒索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向使:假使),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货器:钱财物品),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黜:降职或罢职。这里指主黜仆,是驱逐不用的意思)。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以今:于今,而今,现在),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肆:无所顾忌地、大胆地发泄或表示出来),为什么呢?情势不同啊(势:情势,这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得不:能不)?”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假:暂。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讼:诉讼。平:处理得公平合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均:指按合理比例承担赋税),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怀:怀有。暴:暴露,表现出来),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审:明白无误,清楚)。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评议(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往:指离任前往别处任职),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赏:赐,赠给。重之:指在‘赏以酒肉’之外再加上[赠言]。辞:言辞,这里指这篇赠序)。

2 赠钱献之序的文言文翻译

赠钱献之序(1)作者:[清]姚鼐原文孔子没而大道微(2),汉儒承秦灭学之后(3),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

久之,通儒渐出(5),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6),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7),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然世犹或爱其说辞(8),不忍废也。

自是南北乖分(9),学术异尚(10),五百余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11),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

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13)。元明守之,著为功令(14)。

当明佚君乱政屡作(15),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且夫天地之远(16),久则必变。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17)。

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18),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19),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20)。

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21),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22)?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23)。

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24),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译文孔子去世后,大道便衰微了。

汉代儒生在秦始皇毁灭学术之后,开始设立专一的师门,各家抱住一部经书,老师学生一代一代地传授,同辈之间怒恨嫉妒,不肯互相交流理解彼此的学术,对于圣人的道理,就像相互之间建筑了墙垣,闭塞了门户里巷一样。时间长了,博通的儒家学者逐渐出现,贯穿各类经典,互相比较证明,择取那些优善的说法。

到后来又衰弱了,便用谶纬的说法夹杂其间,用怪癖卑俗琐碎的东西搅乱学术,世人又讥笑这类学说。大约到魏晋时期,清谈空论的风气大盛,学者们都以擅长清谈为高雅,把章句之学看得尘垢一般,一个个放纵怪诞,萎靡颓伤,直到天下灭亡。

然而世间还是有人喜欢那些清谈家的言论,不忍心废弃。从此南朝北朝分裂对峙,学术主张也不相同,一直持续了五百多年。

唐朝统一天下,兼采南北两派的长处,确定作出经义的疏解,明白告示天下统一贯彻,但所取观点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还没有折衷是非,取得公认的说法。到了宋代,真儒才领会了圣人的要旨,各种经书才大致有了确定的解释。

元代明代遵守宋儒的观点,并制定求取功名的法令。当明代屡次出现昏君败坏政治,士大夫却能维持国家纲纪法制,明确守持节操道义,使明朝维持了很长的时间才灭亡,这大概是宋儒论述力学的效果吧!再说天地的运动,时间长了,必定要发生变化。

所以夏朝崇尚忠义,商代崇尚朴质,周代崇尚文化。当学者发生变化时,如果有大儒把握根本,整治弊端,那么推崇的就会比原来的好,否则就赶不上原来的,从汉代以来都是这样。

从明末到现在,学者很讨厌功令载录的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有厌恶那些浅薄的儒生不考求古代的东西而被近代的东西所蒙蔽,于是专心于考求古代的名物制度、字句训释、六艺知识,以博洽来衡量学问,以相互挑毛病、相互批驳为努力的目标。而严重的,竟想全部抛弃程朱理学,而以汉儒为正宗,猎取枝节而舍弃根本,搜寻细微而漏掉重大,这难道不是太糊涂了吗?嘉定钱献之君,记忆力强,又精于思考,是当今读书人中的魁杰,我曾经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并不排斥我的意见。

虽然如此,但他毕竟还是居住在京师这种各学派混杂在一起的地方。钱君将要返回江南而到岭南去,旅行几千里,身边没有朋友,只能看到高山大川和高大的树木,听到鸟兽的怪异鸣叫,四面环视天地之内,寥廓苍茫,在这种情况下低头思索古代圣人留给后人的训导和教诲世人要以重要的东西放在首位的用意。

那么和我的观点,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吧!参考:百度文库/linkurl=KzFoRIvlHDr9ptU8EsZ4x05Ku1oHA0d05kXzbM9jRPH2bCvV93CA6j23UEg-mYSv5pyEeg4ZOrehlfNn5LHpfADGapIHAVbyoRaQkgwYuoG注释(1)钱献之:钱坫,清代学者兼书法家,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官乾州兼署武功县,精研文字学和地理学,著有《说文解字斠诠》、《十经文字通正书》、《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2)微:衰败。

(3)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4)侪偶:同辈,此处指同代各家。

(5)通儒: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学家。(6)谶纬:汉代流行的神学迷信。

“谶”指图谶,是巫师或方士制作的一种隐语或预言,作为吉凶的符验或征兆。“纬”指方士化的儒生编集起来的以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

(7)清言:亦称清谈或玄言。魏晋时期崇尚虚无,喜谈名理。

这种社会风气始于魏,当时何晏、夏侯玄、王弼等。

3 求古代文言文中有序言的例子,比如苏轼《水调歌头》的序言之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於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资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衰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全是序言)《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戌(中间那是一点啊,不会拼,呵呵,)因而和焉《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石鱼湖上醉歌》 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偏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 我也只能找到这么多了,够了吗?。

4 赠序和书序有什么不同

序(通叙),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评述文字从序文的本质意义理解,介绍、评述两方面的价值各有千秋,事实上,既有纯介绍式、纯评述式的序文,也有夹介绍夹评述式的序文翻开古今中外书籍看看,有序无序的书均有著名诗人李瑛出版的集子多达40余部,几乎都没有序文有的书(特别是古籍书),则常见有多篇序文置诸卷首可见一本书要不要序文尽可见仁见智,我个人则认为书还是以有序文为妙,我一直把每册书的序文视若“通道”、“桥梁”和“药引”有序的书,可以是自序,它偏于说明自己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也可以写些其他想让读者知道的事情大多数书则由他人作序不论自序或他人作序,序文一般都居著作正文之前,跋文殿后但也有例外,如《太史公自序》,就置于书后,成为一个特殊的体例我们常在古文中读到另一种序文,如柳宗元《送薛存义序》、韩愈《送孟东野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等,属于“赠序体”文章的名称,多为美文,和书序有别。

5 人教版初二文言文求与下列文章相类似的文言文(最好有两篇)《与朱

太多了跟《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散文,相似的就有《水经注·山峡》、《水经注·江水》……这是1列,下面的依次为2、3……2、种树郭橐橐传3、这是韩愈的《杂说》四,另外三篇分别是一《龙说》二《医说》三《崔山君传》当然还有很多……4、这是一篇赠序,类似的有很多,如韩愈《送石处士序》 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5、这是柳河东《永州八记》其四,另外有《始得西山宴游记》 《钴鉧潭记》 《钴鉧潭西小丘记》《袁家渴记》《石渠记》 《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 6、《滕王阁序》跟这很对称7、这跟5一样的8、周密的《观潮》累煞我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