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本中国经典的古书
学规举隅面是国学方面的书经部十三经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其他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史部二十五史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其他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子部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其他兵书《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其他子部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集部楚辞楚辞 楚辞补注总集类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其它集类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其他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辑注类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专题类历史 军事 文化 古典小说类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历史工具类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民国地图 万年历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二)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
《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适)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恭)《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适)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适)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三)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兆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疆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衍《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雪芹)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适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跋)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慢慢欣赏!
印章趣谈·毛晋
《毛晋》:毛晋(1539—1659),清初出版家、藏书家。初名凤苞,字子晋。常熟(今属江苏)人。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书84万册。刻印古籍甚多,关于经、史、别集、道藏、丛书等,都予以大量刻印,其中经过他校雠与题跋的也不少,著《隐湖题跋》,并编有《毛诗陆疏广要》、《苏米志林》、《海虞古今文艺》、《毛诗名物考》、《明诗纪事》等。
汲古阁藏书印
毛晋少为诸生,喜读书,30岁左右开始收藏、刻印、经营古书事业。毛晋不惜高价,专一购求宋、元刊行的珍本书。他在自家门前张贴购古籍布告:“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有以旧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故湖州一带书商,满载古籍船只运往毛家。毛晋先后购置珍本图书84万册,建汲古阁、目耕楼藏之。书架上下三楹,用十二生肖编成12书架的号码。毛在楼下专心攻读校勘,并将其所藏珍本公诸于世,借以校正古书中的错误。为了促进古籍流动,他从天启末年(1621年)开始刻书,苦心经营出版典籍,“夏不知暑,冬不知寒,昼不知出户,夜不知掩扉”,共3 0余载。据《汲古阁校刻书目》统计,毛氏刻版共1 0万多页,校刻字数达3000多万。不少宋版书,靠毛氏翻刻得以流传至今。在这些书后,毛晋多作跋语,介绍该书作者身世、版本流传及其优劣,“务使学者穷其源流,审其津涉”。毛晋的藏书印多为“汲古阁”、“毛晋私印”等印文,但有一方印极其特殊,此藏书印竟有56字,即“赵文敏公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手。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苟归他姓,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毋宁舍旃”!他希望子孙们读前辈的藏书,如果把书卖掉,将败坏家庭的声誉,简直连禽兽都不如。从印文中可看出,他一方面训斥子孙永保,另一方面似乎又在威胁买主,亦可见毛晋对自家藏书的珍视。
龚明之撰、毛晋订《中吴纪闻》,书口缝有“汲古阁”,其下有“毛氏正本”印
汲古阁
汲古阁
汲古阁
毛氏正本
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
七星桥
虞山汲古阁
毛子晋图书
汲古阁
图书记
汲古阁
藏书记
《沁园春·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
宋代:刘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璡者,唱名殿陛,玉川公子,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
译文
一剑横空出世,飞过了洞庭湖,又为此来。宴会上,有皇室宗室,殿试及第之人;宴会主人卢蒲江,打开了宴席上的酒器。四次科考都没有中举,多年奔走都未升任官职,是我大宋神仙刘秀才。这如何是好?只能将众多的烦恼事,交付于酒杯之中。
心里从来没有悲伤,想问自古以来的英雄现在还在吗?任凭那钱塘江上的潮水,潮起潮落;姑苏台畔百花凋谢和盛开。冒名书生,盛名读书人,人还没有老,但头上的白发开始催促。谁都羡慕你:拥有众多的门客,婢妾成群。
赏析
词的基本结构是上片发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牢骚,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颇有李白式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讽寓和激愤。整首词前后贯通,浑然一气。
开篇三句“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化用唐人吕岩《绝句》“朝游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上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一诗,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力写出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开篇便有气势如虹的非凡气象。
“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上言座中宗室殿试及第,下言卢蒲江举行酒宴招待宾朋。其中亦隐含牢骚之意。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两相对照,自是意志难平。
“四举”三句回顾己身遭遇,造语奇警而含愤深沉。几番应试皆被黜落,多年奔走不得一官,此本极难堪事,但作者却翻出一层,谓朝廷既弃他不用,则亦乐得逍遥,自封“大宋神仙”了。悲愤之情而以狂放之语出之,愈见心中悲愤之甚。
过拍三句继续抒发悲愤之情而情辞更苦。“如何好”一问画出回顾茫然,六神无主之情,令人想起李白“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的情态。“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则画出感慨万千之状。既失进身之路,则虽怀济世之志亦无从施展,唯有借酒浇愁而已。
换头处上承过拍而又有进展。“未尝戚戚于怀”六字先作一顿,极见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接下“问自古英雄安在哉”则又一提,响遏行云,感怆亦出常情之外。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
“任钱塘”四句继续深化此种悲慨。潮的涨落和花的开谢象征朝政的得失和国势的兴衰,而词人却“任”其“潮生潮落”、“花谢花开”,亦非真能忘怀时事,实乃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之辞。国事既不可为,朱颜又不可驻,思念及此,情更不堪,因而转出“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这样悲痛伤心之语。曰“盗号”,曰“强名”,极见枉读诗书而无补于时世的痛苦,“未老”一句则深含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作者身为布衣而心忧天下,然而当世之居高位、食厚禄者则只管自己穷奢极欲,不复顾念国计民生。两相对比,更增痛愤,故乃宕开一笔,转向此辈投以极端轻蔑讥讽的冷眼:“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居高临下,正气凛然,令人想见词人当时怒发上指,目光如炬的形象。如前所述,这首词是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写成的。
此时词人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没有消沉颓废之语,不见穷愁潦倒之态,意气峥嵘,情辞慷慨,表现出既悲且壮的特色。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不但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平生以气义撼当世”(毛晋《龙洲词跋》引宋子虚语),不望“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沁园春》)虽处逆境而不与时推移。这首词的语言也极富情采。全篇都是直抒胸臆,句句皆从性灵深处喷射出来,生气灌注,显得真率自然,激昂奔放。其中复多变化:或豪壮,如开篇三句;或典雅,如“有汝阳”四句;或狂放,如“四举”三句;或愁郁,如过拍二句;或慷慨,如换头二句;或愤激,如“任钱塘”四句,或哀伤,如“盗号”三句,或冷峻,如断章三句。且常兼数者于一拍之中,如“四举”一拍既见狂放之态,亦见悲愤之心;最后三句既见冷峻之情,亦见豪壮之气。因此又显得情感多变,意气纵横。陶九成说“改之造词赡逸有思致”(《词综》卷十五引语),刘熙载说“刘改之词狂逸中自饶俊致”(《艺概》卷四),刘过词奇思异采,令人想见颜色。
扩展阅读:刘过文学创作
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不过,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如《沁园春》“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念奴娇》“知音者少”,《贺新郎》“弹铗西来路”等。这些作品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豪壮。另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颂赞岳飞的生平业绩、痛斥朝廷佞诬陷忠良,写得跌宕淋漓、悲壮激越,十分感人。这些爱国词虽偶有粗率之处,但风格豪放,却是刘过词的本色。他的词中亦有俊逸纤秀之作,如《贺新郎》“老去相如倦”、《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刘熙载称其“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辛弃疾),足以自成一家”(《艺概》卷四)。至于他的《沁园春》咏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首,虽刻画纤巧,但体格卑弱不足取。
刘过也工于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刘过《龙洲集》14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今已不传。明王朝用复刊宋端平中刘澥(刘过之弟)辑刻的《龙洲道人集》15卷,有明嘉靖本、汲古阁本。《四库全书》收录14卷、附录2卷。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龙洲集》12卷。
所著《龙洲词》,《直斋书录解题》著录1卷,明代长沙《唐宋名贤百家词》本《刘改之词》。有明汲古阁《宋六十名家词》本。明初沈愚刊本收词69首,其中为他本所无者凡21首(今人罗振常为之补遗刊行共得86首)。《强村丛书》初刊为2卷,乃清黄丕烈藏钱曾(遵王)校本,曹元忠跋谓出宋椠,犹在赵闻礼《阳春白雪》未出之前,罗振常则谓出于王朝用而加补辑者。《全宋词》收龙洲词80首。
刘过《龙洲道人诗集》,汲古阁景宋钞南宋群贤六十家小集收录《龙洲道人诗集》一卷。
乐府诗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郭茂倩编的这部《乐府诗集》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
《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在这些不同的乐曲中,郊庙歌辞和燕射歌辞属于朝廷所用的乐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辞和舞曲歌辞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艺术价值较差。但总的来说,它所收诗歌,多数是优秀的民歌和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的诗歌。在现存的诗歌总集中,《乐府诗集》是成书较早,收集历代各种乐府诗最为完备的一部重要书籍。
《乐府诗集》的重要贡献是把历代歌曲按其曲调收集分类,使许多作品得以汇编成书。这对乐府诗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例如汉代一些优秀民歌如《陌上桑》、《东门行》等见于《宋书‧乐志》,《孔雀东南飞》见于《玉台新咏》,还有一些则散见于《艺文类聚》等类书及其他典籍中,经编者收集加以著录。特别是古代一些民间谣谚,大抵散见各种史书和某些学术著作,杂歌谣辞一类所收,多为前所忽视者。至于后来杜文澜的《古谣谚》等著作,则远比此书为晚,显然是在它的基础上编撰的。
它的编次是把每一种曲调的“古辞”(较早的无名氏之作)或较早出现的诗放在前面,后人的拟作列于后面,使读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诗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响。例如,“相和歌辞”《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书‧乐志》中,仅载了曹操的拟作,而在此书中却录有汉代古辞。曹操的拟作虽然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技巧都高于“古辞”,然而要说明这种曲调的来源及其本意,就远不如古辞明显,又如《陌上桑》这个曲调,据《古今乐录》本是汉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调曲”,在《宋书‧乐志》中却只录了曹操、曹丕的拟作和晋乐所奏的一首改写屈原《九歌‧山鬼》的诗;至于《陌上桑》的古辞却列入了“大曲”一类。在《乐府诗集》中,则首先著录古辞,使读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过是依古辞的曲调而拟作的新辞。此书还把后人各种拟《陌上桑》而作的诗,都附在后面,如《采桑》、《艳歌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见,《陌上桑》对后来文人的种种影响。又如,把陆机的求仙诗《东武吟行》和鲍照的《代东武吟》编排在一起,可见同一曲调,可以谱写成内容完全不同的各种诗歌。
《乐府诗集》以音乐曲调分类著录诗歌,对一些古辞业已亡佚,而其曲调对后人有过影响的乐曲,都作了说明。如“汉横吹曲”中的《梅花落》、“杂曲歌辞”中的《行路难》,都只有鲍照的拟作为最早,但编者仍把《梅花落》归入“汉横吹曲”,并在《行路难》的说明中引证了《陈武别传》,指出这个曲调在魏晋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说明它早在汉代可能已经产生。它反映了民歌对文人诗的影响,以及音乐和诗歌的关系,对各种乐曲的相同题目,它指出了前代乐曲与后代乐曲的继承关系。如“梁鼓角横吹曲”中的《黄淡思》,编者就引用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认为即“汉横吹曲”的《黄覃子》。
《乐府诗集》对各类乐曲的起源、性质及演唱时所使用的乐器等都作了较详的介绍和说明。书中这些说明徵引了许多业已散佚的著作,如刘宋张永的《元嘉正声伎录》、南齐王僧虔的《伎录》、陈释智匠的《古今乐录》等书,使许多珍贵的史料得以保存。这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价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于传闻,未可信从。
《乐府诗集》也存在较多的缺点。现在列举几个: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就曾指出本书把某些文人诗列入乐府题目之中不大恰当。此外,由于它重在曲调,因此所录歌辞往往和关于曲调的叙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辞中的《水调歌》,编者认为是隋炀帝游江都时制,而书中所录“唐曲”,并未注明作者。其实这些曲辞,恐怕是杂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显然是杜甫的诗。
关于此书的分类,近代学者也曾有过争论,如书中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曲辞的界线,梁启超在《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中认为“清商”乃汉魏时的“清商三调”,郭茂倩把“吴声歌”、“西曲歌”称为“清商曲辞”,而把汉魏的“清商三调”归入“相和歌辞”是承袭了南宋郑樵《通志》之误。黄节不同意梁说,他认为汉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晋“清商三调”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于隋唐以后,魏晋“清商曲”的曲调亦已不传,所以郑樵所列“清商”,只录晋以后的南方民歌(《〈宋书‧乐志〉相和与清商三调歌诗为郑樵〈通志‧乐略〉相和歌及相和歌三调之所本》及《答朱佩弦先生论清商曲书》)。
《乐府诗集》的版本,有明末汲古阁刊本,清翻刻本和《四部丛刊》影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残本,所缺卷帙,用元刊本和旧抄本配补。今通用1980年中华书局标点校勘本。
卷一:
(《乐记》曰:“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是以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
王异世,不相袭礼。”明其有损益。然自黄帝已后,至於三代,千有馀年,而其
礼乐之备,可以考而知者,唯周而也已。《周颂·昊天有成命》,郊祀天地之乐
歌也,《清庙》,祀太庙之乐歌也,《我将》,祀明堂之乐歌也,《载芟》、
《良耜》,藉田社稷之乐歌也。然则祭乐之有歌,其来尚矣。两汉已后,世有制
作。其所以用於郊庙朝廷,以接人神之欢者,其金石之响,歌舞之容,亦各因其
功业治乱之所起,而本其风俗之所由。武帝时,诏司马相如等造《郊祀歌》诗十
九章,五郊互奏之。又作《安世歌》诗十七章,荐之宗庙。至明帝,乃分乐为四
品:一曰《大予乐》,典郊庙上陵之乐。郊乐者,《易》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
殷荐上帝”。宗庙乐者,《虞书》所谓“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诗》云“肃
雍和鸣,先祖是听”也。二曰雅颂乐,典六宗社稷之乐。社稷乐者,《诗》所谓
“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礼记》曰“乐施於金石,越於音声,用乎宗庙社稷,
事乎山川鬼神”是也。永平三年,东平王苍造光武庙登歌一章,称述功德,而郊
祀同用汉歌。魏歌辞不见,疑亦用汉辞也。武帝始命杜夔创定雅乐。时有邓静、
尹商,善训雅歌,歌师尹胡能习宗庙郊祀之曲,舞师冯肃、服养,晓知先代诸舞,
夔总领之。魏复先代古乐,自夔始也。晋武受命,百度草创。泰始二年,诏郊庙
明堂礼乐权用魏仪,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使傅玄改其乐章而已。永嘉之乱,
旧典不存。贺循为太常,始有登歌之乐。明帝太宁末,又诏阮孚增益之。至孝武
太元之世,郊祀遂不设乐。宋文帝元嘉中,南郊始设登歌,庙舞犹阙。乃诏颜延
之造天地郊登歌三篇,大抵依仿晋曲,是则宋初又仍晋也。南齐、梁、陈,初皆
沿袭,后更创制,以为一代之典。元魏、宇文继有朔漠,宣武已后,雅好胡曲,
郊庙之乐,徒有其名。隋文平陈,始获江左旧乐。乃调五音为五夏、二舞、登歌、
房中等十四调,宾祭用之。唐高祖受禅,未遑改造,乐府尚用前世旧文。武德九
年,乃命祖孝孙修定雅乐,而梁、陈尽吴、楚之音,周、齐杂胡戎之伎。於是斟
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唐乐,贞观二年奏之。按郊祀明堂,自汉以来,有夕牲、
迎神、登歌等曲。宋、齐以后,又加裸地、迎牲、饮福酒。唐则夕牲、裸地不用
乐,公卿摄事,又去饮福之乐。安、史作乱,咸、镐为墟,五代相承,享国不永,
制作之事,盖所未暇。朝廷宗庙典章文物,但按故常以为程式云。)
名 倪云林诗集
责任者 (元)倪瓒撰
出版 明万历(1573-1620)
版本类型 刻本
分类 集 别集 元
丛书名 宋元四十三家集
索书号 线普长006964
题名 倪云林先生诗集
责任者 (元)倪瓒撰
出版 虞山毛氏汲古阁, 明崇祯(1628-1644)
版本类型 刻本
分类 集 别集 元
丛书名 元人十种诗
索书号 线普长002533,线普447902-07(6册)
题名 倪云林先生诗集
责任者 (元)倪瓒撰
出版 倪珵, 明(1368-1644)
版本类型 刻本
分类 集 别集 元
索书号 线普长59307
题名 云林先生续集,附录
责任者 (元)倪瓒撰
出版 清(1644-1911)
版本类型 抄本
分类 集 别集 元
索书号 线善22828-29
题名 倪云林先生清閟阁诗集
责任者 (元)倪瓒撰
出版 清光绪2年(1876)
版本类型 木活字本
分类 集 别集 元
索书号 线普长011358
《倪隐君集》是盛明百家诗中一种
题名 盛明百家诗
责任者 (明)俞宪辑
出版 明隆庆5年(1571)
版本类型 刻本
分类 集 总集 断代
索书号 线善20041-176,线善27316-63,线善417931-94
六一词
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宋欧阳修撰。修有《诗本义》,已著录。其词陈振孙《书录解题》作一卷。此为毛晋所刻,亦止一卷,而於总目中注原本三卷。盖庐陵旧刻,兼载乐语,分为三卷。晋删去乐语,仍并为一卷也。曾慥《乐府雅词序》有云:“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乃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蔡条《西清诗话》云:“欧阳词之浅近者,谓是刘煇伪作。”《名臣录》亦云:“修知贡举,为下第举子刘煇等所忌,以《醉蓬莱》、《望江南》诬之。”则修词中已杂他人之作。又元丰中崔公度《跋冯延已阳春录》,谓“其间有误入六一词者”,则修词又或窜入他集。盖在宋时已无定本矣。晋此刻亦多所厘正,然诸选本中有梅尧臣《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一首,吴曾能《改斋漫录》独引为修词。且云不惟圣俞、君复二词不及,虽求诸唐人温李集中,殆难与之为一。则尧臣当别有词,此词断当属修。晋未收此词,尚不能无所阙漏。又如《越溪春》结语“沈麝不烧金鸭,玲珑月照梨花”,系六字二句。集内尚沿坊本误“玲”为“冷”、“珑”为“笼”,遂以七字为句。是校雠亦未尽无讹。然终较他刻为稍善,故今从其本焉。
-
---出《四库总目提要》
本文2023-08-06 08:38: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