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谈古书画鉴别 :款、印、题跋及其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徐邦达谈古书画鉴别 :款、印、题跋及其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第1张

书画中作者本人的名款、题记、印章和他人的观款、题跋、收藏印鉴,对于我们鉴别古代书画真伪是非,其作用是仅次于书画本身中如笔法等的。

它们之中,除法书上作者的名款也是属于法书本身之外,其它都是重要的辅助证物。需要指出的是,它们自身也有一个真伪是非问题,只有先对它们加以鉴别,才能运用它们去鉴别书画的本身。现分别叙述一些始源、格式和所起作用:

南唐  赵干 江行初雪图(局部)

259cm × 3765cm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作者的名款、题记

作者的名款、题记,当然可以使我们明确知道此件作品出于谁手。它还有一些时代的变化,了解这一变化规律,也有助于区辨其真伪(例如不合规律的可能为后代伪作)。

在绘画上现在见到的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有名款,但此“顾恺之画”四字与箴文的笔法有异,定系后添。唐代绘画上有作者名款的,只在世传梁令瓒《五星二十八宿》半卷上见到,五代没有见过有款的。

南唐·赵干《江行初雪图》卷首一行图名、名款,原来定为赵干款书。启元白先生以为系南唐后主李煜“金错刀书”标题,其书体确和唐·韩干《照夜白图》上的标签(有花押)早传为李氏书的完全一样,其说可信。

唐 韩干 照夜白图(局部)

308cm × 33cm 纸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

又黄筌《写生珍禽图》则是后添款,因为墨色浮在绢上。可靠的作者亲自书写名款、题记的,大量看到是在宋代以后。

两宋绘画,所见写简单款识的有崔白、郭熙、李公麟、赵令穰、梁师闵、赵佶(徽宗)、李唐、刘松年、马远、马麟、夏圭等人,大都只写姓名、岁月几个字,至多加上一个图名。开始这些题款字写得很小,并且写在边角上或者树干、山石上等隐晦的地方(赵佶花押例外)。

如崔白《双喜图》、李唐《万壑松风图》等。极少数如李公麟、李迪的画上,有写在画面上空隙处的。以长行大篇诗文题在卷后或轴中的,现在所见有南宋·米友仁、杨无咎、陈容、郑思肖、龚开、金·王庭筠等人。

北宋 崔白 双喜图  1937cm × 1034cm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崔白《双喜图》题款

在元代士大夫画家中,从钱选到赵孟頫、吴镇、倪瓒等,往往诗文书画三者结合一起,从此其风大盛。其部位,卷子大都写在末后余纸上,只有少数例外。也有在本幅上另写一行图名,一行年月名款的,如赵孟頫《重江叠障图》。

至于不善诗文书法的画师则仍旧只写名款,但在轴上的部位也有移到上方空处的,如颜辉等人就是如此。

明初,大部分还与元代习尚相同。明末清初以来,渐多将画卷上的题字移到画幅中上边空地,不再书在后面。明代册子有的本幅上仅写名款或钤印记,或竟不着一字;或在对页上另作书题,最后另加题跋一、二页。清中期以来,在本幅上每页题字的逐渐增多,而对题和总跋一概少见了。

总的说来,宋代无款多于有款,简单小款多于长款。元代则相反。但到明代中期以前,也还有极少数不落款的作品,以后这种情况逐渐减少,清康熙以后,几乎无画不题了。

明、清以来,甚至有乱抄一些前人旧句填补空白的,这种风尚一直延续到近代。

元 钱选 扶醉图

28cm × 492cm 绢本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藏

古人有名、有字、有号,还有别号。如钱选名选,字舜举,号玉潭,别号霅溪翁等。自己在书画上一般都书姓名,有时也有连姓名带字,如写“钱选舜举”的。清代以来有以字写在姓名之上,如“铁生奚冈”。

某些人晚年在一般书画中有专写别号的,如黄公望七十余岁的绘画作品大都只写“大痴道人”,吴镇则写“梅花道人”等,从未见过一幅他们自写姓名的(题别人的跋语款字例外)。

钱选、赵孟頫的一般书画上有写字“舜举”“子昂”,但大都不冠姓氏。尺牍有具姓名和只书名不具姓二种,老年人给晚辈偶有书字、书号或别号的。

明末有双名的人,如“元璐”“道周”等,在尺牍中有时只写下一字如“璐”“周”等,但上面的一字,必是兄弟排行字。偶有少数排行字在下的,则少写下一字,如戴本孝兄弟排行是“某孝”,因此本孝有时只书一“本”字。

有的人又在名字下面加一“生”字,例如“涟生”(杨涟)、“周生”(黄道周)等,不知者容易当他名叫“涟生”或“周生”,这种写法在前代我是没有见过的。

元 吴镇 风竹图

109cm × 326cm 纸本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藏

曾见《石渠宝笈》著录的宋人尺牍中有一通具名为“莘”的,鉴定者以为他是双名的单写,就附会称之为“徐梦莘”书,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宋人还没有那种习惯。

南宋人官场中来往的书牍称为“札子”,从绍兴时候起就有这种格式,最早见到赵鼎书《郡寄帖》,其格式是:“右谨具呈,某某官某姓某札子”。这个形式在北宋尚未流行,到宋亡又跟着消灭了,它的时限是很短暂而清楚的。

明代尺犊有的前有单帖“名刺”,本文称“副启”,所以不再具名,末后只书“名正肃”三字。这种形式,大约要到万历间才出现,一直持续到清代。

清 朱耷 松石牡丹  176cm × 96cm

  绫本  旅顺博物馆 藏

朱耷《松石牡丹》题款

个别人有特殊的习惯,如明·董其昌有“书不玄宰(号),画不其昌(名)”之说,这只是他晚年大部分作品,但也不是绝对如此。

清·朱耷,在书画中从未见过他写这两个字,朱氏中年为僧时书僧名:“传綮”,稍晚书:“驴屋驴”等等别号,到六十岁以后才书“八大山人”,段落非常分明。其他题上下款的称呼,各个时代也有不同的格式,例如清道光以来才有在上款中称“仁兄大人雅嘱”等字样。其余不一一详举。

如何对作者的款题进行鉴别,已如上述。但要注意,如果碰到代笔画,就无能为力了。

他人的题跋

他人的题跋,包括题名(观款)、诗文题跋、标题、签题、引首书等,它们有后人题前人作品的和同时人题同时人作品的,应当区别对待。

题名(观款),是指某人看了某件作品之后,在作品本身或者接纸上题上一个姓名,不作其他的评语,其始大约在晋、南朝宋时代。

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自古跋尾押署”中说:“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但备刊当时鉴识艺人押署”。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有梁·唐怀充、徐僧权、姚怀珍、满骞;隋·姚察、朱异等人(都是唐以来摹写的),其字大都写在书法本身中间或纸绢接缝上或末后空处。据张彦远的说法,比之于“印记”,那又等于后世的鉴定印了。

隋、唐以来内府藏的书法,在尾纸上大都有一系列的负责鉴定人的押署,有写上官衔的,上面又有写年号岁月的,形式比六朝繁复了些,所见如王羲之《奉橘帖》后,有隋开皇十八年诸葛颖、顾柳言、智果等题名(疑亦勾摹)。

又曾见唐·韩干画的《照夜白图》(马)卷上有(张)“彦远”的两字题名,书于画中空隙;又旧称晋人书《曹娥碑》卷上有唐·元和中不少人的题名(出于后人临摹)。

明代还有一些著名装裱人,所见如朱启明(见于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后)、汤杰(见于元·赵孟頫《重江叠障图》卷后)等,也喜欢在卷尾题上姓名的,但不太多。

晋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全卷

247cm × 468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诗文题跋,我们现在所见到最早是宋人之笔。这种较长的诗文题跋的内容,除了鉴定是非真假的评语以外,有的为描写一些绘画中的故事或景色等。

其书写部位,大都不在那件东西的本身上,一般手卷在尾纸、隔水上,轴则在裱边,册则在副页等处。

在同时人的作品上题诗文等等,大概是从汉代的图象赞上演变而来的。到北宋时渐渐盛行起来,如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往往为他们的朋友的作品题跋。

当时他们虽不一定为了鉴定真伪而书,但到后代却成了极可靠的鉴定依据。例如:宋·李公麟《五马图》(无款印),本身上和后面尾纸上都有黄庭坚的题字;

他们之间的友谊和黄的善鉴,我们是早已知道的,所以此黄庭坚题,等于李自书名款一样,甚至比李氏本款还要有用些,因为黄字我们见的比较多,可以比较,而李字少见,我们心中无数。

元 陈琳 溪凫图

475cm × 357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苏轼《古木怪石图》卷(无款印)后接纸上有刘良佐诗跋,苏画就是为刘作的;再接纸上有米芾和刘诗,(在本身与二跋的衔接处,都有南宋王厚之的骑缝印,所以能相信二诗必非后配),米芾与王厚之都以善鉴知名,米氏又和苏轼有交往,苏画虽只见此一卷,但是因为有那些题跋(米芾字所见较多)的保证,所以可确信其为真迹。

又如元·陈琳《溪凫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赵孟頫题字(还有赵氏补画一些花石和沙坡),陈是赵的弟子;又黄公望《丹崖玉树图》轴(无款印),本身上有张翥等同时人诗题,赵、张的保证当然都是信得过的。

又如高克恭大轴《云横秀岭图》《春山晴雨图》(二画都无款印),《云横》一图上有邓文原、李衎二题,《春山》一图上有李衎一题。邓、李都是高的朋友,并且又都是鉴赏家,所以我们也能完全相信他们题的二画都是高氏真迹无疑。

以上这些例子,最能说明题跋也有足够的力量可以辅证一件绘画本身确是真迹,几乎同作者自具名款、所钤印记有同等的作用。一般的经验证明,凡是题跋确实可信的(不伪,不是后配,跋者与作者有紧密关系,并且又是个善鉴的人),其本身大都不会差到哪里去的(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元代以前人对真本与摹本,在跋语中往往不大区分,有时明知是摹本,但题语也和题真迹一样地予以赞赏。

例如:宋初人摹唐·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北宋·刘敞书《秋水篇》(都有很明显的是件摹本的证据),前者后面某些北宋人的题跋里,后者某些宋元人的题跋里,很多没有提到摹本二字。

他们只在见到凭空臆造的东西时,才不如此对待。摹本亦称副本,因为它可以保留真迹面貌,以广流传,以永流传,为真本之副,所以前人同真迹一样地重视它。我们见到那样的题语时,要仔细推敲,以免误会。

南宋 佚名 青山白云图 

 229cm × 239cm 绢本 

 故宫博物院 藏

有些前后或双页相对,书画并重的“合壁”卷册,本来不应当与题跋合论的,这里附带谈谈。例如宋人无款印《青山白云图》纨扇一页,对幅宋高宗赵构后吴氏书诗二句,书法极象赵构,用小“坤卦”印。

这是一把纨扇的两面,尺寸、绢的质地完全一样。画仿李成、郭熙一派,艺术水平不低。据书传记载,那时(绍兴年间)仿李、郭山水的名手有杨士贤、张浃、顾亮、张著、胡舜臣等人,未知此页是否就是五人中的某一位所作。

因为南宋帝、后题画,我所见到的(以有画家落款的为据),不论在对幅或本身上,都是题当时的院画。如高宗题李唐、马和之,宁宗题马远,杨后题马远、马麟,理宗题马麟等等,从没有宁宗、杨后、理宗题绍兴或淳熙朝院画(除了高宗偶见有题唐以上画卷以外,更没有见到宁宗以下诸人题晋唐五代古画的)。

以此类推,因此那些无款画,完全可以从对题或本身题字上来断代,而且是比较准确的,《青山白云图》自然不会例外。

元 钱选 浮玉山居图

296cm × 987cm 纸本

上海博物馆 藏

标题、签题,在清初以前,大都不具书者姓名,约到清中期以后才渐渐有具款的,后来又有并落上下款的。标题有各种形式部位,卷子书在本身前“隔水”绫绢上方,轴子书在裱边(与本身齐头),有的书在纸、绢签上,然后贴在上面所说的地方,更有贴在外边包首上的“外签”。

引首书:在书画手卷前面装一段牋素,名为引首,它的起始大约在明代前期,原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卷心子,后来有人就在此纸上题上几个大字,也笼统地叫作“引首”。现在见到最早的有永乐间程南云题夏㫤《上林春雨图》卷,正统间金湜题元·钱选《浮玉山居图卷》等。

引首也是有题古书画、有题同时人的,它也可以起一些辅助鉴定作用。至于在元代有些斋、馆、堂的匾额,所见如周伯琦小篆书的“西湖草堂”“秀野轩”等,后来被移作诗图的引首,那却是例外的。明代亦偶尔有之。

北宋 巨然 层岩丛树图

1441cm × 554cm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题跋(包括上例各项)对书画鉴别所起的作用,固然不小,但亦不可全信,例如:元·邓文原题宋仿王羲之《雨后帖》,称为真迹(当然此帖决非元初以后的伪作)。

又如元·钱选画,同时人的伪本很多,但又往往有较多的同时人题句,他们当然也都以真笔视之,例如《孤山探梅图》卷、《青山白云图》卷等等。

又如明·董其昌的一册(现改装成卷)绢本墨笔山水,原是“松江派”画家的代笔画,上有自称“门生”的冒襄题跋,却硬说它是真迹。

又如清初名书画家邹之麟、恽寿平等人品题(恽题见瓯香馆画跋)的所谓北宋僧巨然画的《长江万里图》卷,原是无款南宋人之作,风格非常鲜明,试与巨然真迹如《秋山问道图》《层崖丛树图》等来比较,面貌显得完全不同,可见那些鉴题语都是不正确的。

至于清高宗弘历对一真一伪的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颠倒品题(伪本题至四十多段,奉为“至宝”),已成为讲鉴定者尽人皆知的大笑话了。

之所以有这些错误事的出现,究其原因或是题字者本来是浪得虚名,并无真知灼见;或是粗心大意,偶然的疏忽;或是为了射利,说伪为真,评近为古;或是对上司(包括皇帝)或朋友的命令和请托,有时不好讲真话,只能曲笔奉承或敷衍塞责。我们必须要懂得这种种情况,正确对待,才不致于上他们的当。

唐 孙过庭 书谱(局部)

265cm × 9008cm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藏

本人印章

书画上钤印,起始已难详考,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则尚未见到过。宋代书画用印的也还很少,直到元末、明初才渐渐多起来,明中期以后几乎没有不用印的书画了。有的绘画只用印而不书款,但清代就少有这种习尚。

唐代法书,孙过庭《书谱序》上有一印,但已模糊不清(所见此为最早)。两宋法书,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损斋)、吴琚、赵孟坚等人都有印;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亦有印。

元、明以来的书画上极少不钤印记的,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所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稧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到过几方。明·董其昌画也有一些不钤印记的,据说都是家藏的得意之作,这是个别特例。

陆继善《摹兰亭叙帖》

法书钤印大都钤在书行之末,更有在首行前上下加钤“起首”印章。尺犊书钤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子上,以后有钤在名字上的。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上中缝;现在“名刺”尽已不存,所以“副启”上只剩左半,不见其全了。

绘画有款题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亦有用“起首”印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后加钤印章,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或册页钤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的。

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也有些不钤的。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

在我国的书法拍卖市场上,王羲之他的作品往往都是能拍出高额的价格的。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面,书圣王羲之他写的草书《平安帖》更是拍出了308亿元的高额价格。308亿元的作品价格直接是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历史当中单字价格最高的过往记录,要知道整幅《平安帖》一共也不过是四十一个字啊,可以说上面的每一个字都足以在任何一个非一线城市买上一间房。

那么王羲之他的《平安帖》为何会被拍出如此高额的价格呢?一是因为它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我们都熟悉,他被称为是书圣的人物。他曾经在醉酒后写下的《兰亭序》,这更是天下闻名的书法作品,也是引得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物的向往。并且王羲之他的书法是自成一家的,王羲之的字是广采众长,不仅摆脱了自汉魏以来的旧体字,更是显得平和自然、委婉含蓄。更是有人认为,王羲之他的书法不仅仅是表现出了老庄哲学中的平静淡泊的道家学说,还展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王羲之他所写的《兰亭序》被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历史上是愈发的罕见,也是愈发的珍贵了。而他的这幅草书《平安贴》更是被乾隆皇帝称之为可以与另一幅《快雪时晴帖》媲美的佳作。因此历朝历代对这副书帖都是皆有临摹的。 

所以就有人问了,之前308亿拍出下来的《平安帖》是王羲之的真迹吗?我可以明确的回答道:不是的。根据一些有研究的鉴赏家的考究,这幅《平安帖》最早也是在宋代,或者是宋代之后才有的,但就是这么一幅临摹之作,它的价格也足以让人吃惊。不过王羲之的《平安帖》的真迹如今在哪里呢,我也不知道,因为王羲之他原本的《平安贴》早已经是不知道去了何处,或许还在某个名人的墓中在沉睡着吧?

百度搜索:清光绪书法家曹鸿勋书《重修玉清宫碑铭》,可以找到你想要的资料。

实唯至教之本是

则山中宰相功崇

宣室之前衣白尙

书道冠云台之上

视夫锡子传汤先

明恭爱眞行导夏

惟述俭勤理贯一

揆风斯共劭与仆

 

雕字玕花粲文屛

心雀翦钟乳龙眃

丹碑发井素咏留

阴虹销曲远风递

香寻雨随少女石

似佳人地迥缑峤

水卽虞渊靑天白

鹄永望茅君右山

胡天游撰,曹鸿勋书重修玉淸宫碑铭

原夫发撝帝载之先张王猷之始通署调阳爰资乎赉弼司天主土乃寄乎沃心于是雷雨平屯股肱佐难飞扬壮杰之心慷慨经纶之气莫不思以动日月思以列箕辰耀洪伐于钟斾之前鎭光迹于带河之表舟壑俄从风霜再沦歌舞恒留山川不歇可为豪矣可为炜矣然而域中之略虽广叅同之思未宏语元趣则眇其鸿毛傲眞风且未当一吷是以通明有契高哲所怀旣崇世载之勤兼蹈夐遐之步鹏摇天咫舍九万而甯风鲸从溟波岂三千而论澥是以归刘谢汉仙师之松石可寻变姓沼吴沧海之鸱夷何远亦有果市丹砂一弦成曲金堂水玉千洞飞形镐京荥灵宅之名使者聘中山之道若乃理极归根情殷济世朱门黄屋初无往住之心白日靑天正复去而奚远渺迹外臣叅勋有乱者倘更可得而言与先生邱氏讳处机字通密登州人也下斗星于曲阜兰期则世孝旣宣访眞诰于华阳许迈则阴功且笃稚川珠佩上宿贻祥贞白金鑪天人入梦蘅薇降位张陵开鸣鹄之山婴敷诞灵元禄抱函关之气生宋高宗绍兴十八年当金皇统纪号之八载芝眉月宇方颐绿瞳超斧子之丰神得道君之好相虽鸾辔未振而霞标已翔髫稚时有善相者见曰神仙宗伯也若夫羡门跨靑骡之岸安期留赤舃之鄕波明楼堞如开方丈之图山对蓬莱卽是靑邱之宅巖前釆橡石乳恒逢洞口弹棊瑶姝乍见先生年十九游而乐之于是遣世因顿尘容卷沛泽之霖才溯幽微之琼思居方以外寄迹全眞嗣重阳之北宗受东华之大道新篁入听奏松风于楼上白石可餐和云液于巖间虽山邱夙具无烦证道之功而雌牝犹勤追舍谷神之妙旣乃右英密吿太白灵贶司马高赤城之誉扶晨标绛籍之名丹文素璧方违徐市之车玉钺珠旄先布茅盈之诰道成无上灵洽杳冥扇元飙于宇宙之间畅瑞号于王公之口斯时也四域鼎分九州幅裂风埃顷洞坤舆苍黄璇魁斗柄不度南箕和叔日轮终暌北陆彼思会猎于吴会此欲刊碣于燕然或惧长江天堑代马之队更飮于佛貍或虞乙酉鱼歌五龙之师并穷于仆谷并以左手为重得人者昌翘怀先觉之资请示太平之术先生默识道消知非我用言违车币独啸云薖未几天眷朔方帝唯北顾耀黄星于紫蒙之野起飞龙于沈墨之鄕元太祖成吉思皇帝雄武□图英飙廓社载闻素德实企贞风希三顾之勤伫同车之载命虎节授鹤书旌璧殷然裹轮俟驾先生审大兆之已归念人羣于可济倘在此而宏施是已行而逾崇然后随使轺经绝域窦车骑出师之道跋履非艰张博望持节之鄕邅回且届雪碛夜邈热坂朝倾山临檀特异法显之求经水涉流沙似伯阳之去国遂见元帝于武帐焉天酒旣倾云帲始设虚汉文之席侧对贾生陈齐国之燎下颜东野坐而论道礼重三公咨而称师敬隆太傅视夫聘道士于华井之旁召轩辕于朱明之户威仪绝等固不同年而语矣然后吿以淸净之理语以无为之道述衞生之经则云寡欲陋长年之药唯曰保躬其义正其猷远讵似齐东五利煽事禨祥海上卢生恣其诞惑寇谦之重台之上魏后遥祠李少君谷导之方汉皇亲受者乎唯时太祖志炫极威力谋穷倂灭国五十旣异周武之东征绝塞九千未厌莎车之西略或□尝归之首或尽俞林之族海荒蒲类晓绝夷歌山绕焉支宵闻痛哭先生以为天道好生帝王去杀必信老氏三宝当以慈爱为先太祖敬纳焉曰天遣仙帅以悟朕志顾命左史书之于册尔乃赐宗师之大爵呼神仙而不名比博陆之高勋崇张星之岁德诚异数也太祖军储或缺环衞是资先生偶假炼金济其时乏暂方王贡咸惊大术之奇衡以萧规且茂关中之绩又亡金而后民人俘纍先生哀之招免奴掠为良者以万千计方令江陵士庶欢辞黑獭之营邺下衣冠终免季龙之暴其匡善者宏矣其被物者远矣俄而水从雷惊山摧岸蹶动陨星于处士征圹石于文公桓法闓之白鹤方来陶安君之赤龙且至时乎脱屣且就羽化焉元太祖二十二载岁丁亥则宋理宗宝庆三年时也务光铄景殷丁空虚左之求木正排烟姬后怆升堂之拜诏于大都立长春宫奉焉自是而来被教逾广终南栖遁之地卽敞楼居栖霞桑梓之鄕先开月馆潍县城北玉淸宫者盖亦奉灵像之所也若乃城留黄歇卽表荆祠梦入周公犹希鲁殿羽客经行之地实起丹堂声闻乞食之鄕非无宝刹况以壤隣阡谷境接枌楡仰云輧于倒景刘根则遗躅未遥溯芳迹于他年长史则旧坛斯在御史中郞尙集同舟之侣祁连公主还留访道之词剏自初元阅乎三代市朝递改尘刧再迁甲馆飞廉奄然摇落竹宫罗荐几见疏芜芝田雕风雨之英桂树歇山阿之秀搢绅父老等雩歌暘雨蠁蜡时年惊蕙带之伤秋感云旂于断晓缀珠露于琼裾之侧寝阆扉于绮甃之间爰究经营规乎更始于是从如雨之羣命成风之技征梓材于来甫讨靑雘于巴卬龙首轩骈翬题矫夭三危窅窕八景鍠鋩春窗则靑鸟支窥雕槛则斑虬并簇花迎凤舞照画壁而俱回鸟学鸾歌度林芳而不下灵芝焕炫迷茫法实之游璇阁森华骇耀徐宣之瞩灵氛杂沓仙会容与羽盖兮霄幕左啼猿兮右鸣鹤浮邱兮甯公来随烟兮去乘风四度者昲泽之钟万吹者法婴之曲穆穆乎肃肃乎盖可得而瞻不可得而狎也昔者庖牺作御苑华降方野而授河图炎皇应期大庭下济阴而旉太乙公孙亲大傀之访文命着云华之拜是知皇王秉籙爱资迈世之师大道拯时必启苍生之佑若乃乘震威而揭训道天命以旉诚不嗜杀人之言实唯至教之本是则山中宰相功崇宣室之前衣白尙书道冠云台之上视夫锡子传汤先明恭爱眞行导夏惟述俭勤理贯一揆风斯共劭与仆也乾坤抱策江海浮舟仰止高眞服膺寤寐马文渊翺游顷日壮志虽横李邺侯餐吸烟泉幽思且揭延望靑牛之迹徘徊碧鸡之祠仙公杵臼空尔殊闻羽士尘沙翻希再见因兹郡会须予制文爰叙璚徽载扬灵德配广野苌生之碣异淮甸八公之碑褚先生金庭翠刻十倍甯论陶都水地肺贞珉千秋傥合铭曰灵宝出法天元转轮无名者道立极惟眞或隐或显继世继人汉妙金泐唐精剑神东华协历北海腾鲲骨录寄鹤襟标纬云方流素璧实抱贞筠定凝散想藏密会眞宏契天隐隆迹帝宾资用轨里标障宙闻交晖五老冥德三元试通十二年穷甲申霞池凤鼓月峤麟蹲来看冢雪去画城门刼残靑帝风偃毘岚石室更秘咸池谢春光齐炫紫瑞镂银阙临元水慢引长林沙平聚玉雾暗霏金琦叶雕字花粲文屛心雀翦钟乳龙眃丹碑发井素咏留阴虹销曲远风递香寻雨随少女石似佳人地迥缑峤水卽虞渊靑天白鹄永望茅君右山阴胡征君天游所撰吾潍重修玉清宫碑铭载石笥山房集令考邑志及庙中碑碣玉清宫于乾隆间两经修葺而徵君之文阙如邑人郭薰之张仔陈执衡郭祐之刘渶陈晋康陈阜郭焕之高鸿裁丁毓庚刘嘉森于长春刘嘉颕郭恩承丁良干张鹤声陈陔刘嘉宾郭恩坚刘嘉隽檫采轶闻缅怀前哲用伐石补镌以备一邑掌故庶后之备志乘者有所考焉光绪二十二年岁次丙申夏六月曹鸿勋书并记

梁凤鸣摹勒上石

季士林刻字

汉宫春晓图的真迹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除汉宫春晓图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清代玉雕翠玉白菜,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及《富春山居图》的后卷等稀世珍品。

汉宫春晓图是由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描绘的一幅重彩仕女图,这这幅画作主要展现了宫廷之中女子的生活状态,画家采用飘逸自然,颜色鲜明的绘画手法,描绘出了宫廷的繁华与生活的闲适,是我国流传于世的十大名画之一。汉宫春晓图中除了描绘有宫廷之中宫女,太监,妃子等人的生活状态,休闲娱乐以外,还描绘了奇石飞檐等穿插其中,颇有意趣。其中更是绘制了毛延寿与王昭君之间流传于世的故事。现在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始建于1962年,主要是存储收藏了故宫博物院以及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收藏流落在外的藏品,也是我国三大综合性博物馆中建造时间最晚的博物馆。上世纪初正处于一战,二战以及国家政权交替的复杂时期,保护历史文物就成为了一件很复杂又很重要的事情。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为了保护文物,我国决定将重要的文物进行南迁运,抵到上海,南京等地。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时将其中大部分文物带往了台湾,这也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由来。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很多的稀世珍品,清代玉雕翠玉白菜,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苏东坡的《寒食帖》以及《富春山居图》的后卷等,都是我国闻名世界的珍贵宝藏。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瓷器,玉器,文字资料等,是我国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宝库。

题主是否想询问“古籍造假严重吗”?严重。因为古籍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很多商贩需要从中谋取利益,但没有真迹,就会进行造假行为,在古代造假行为就层出不穷,是比较严重的。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京故宫博物院1日公布了首批18大类藏品的目录。这在中国大型综合博物馆尚属首次。据了解,故宫博物院公布藏品总目的范围,既包括故宫博物院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也包括了一般文物和陶瓷标本。首批公布的18大类藏品为铜器、金银器、珐琅器、玉石器、雕塑、织绣、雕刻工艺、其他工艺、文具、生活用具、钟表仪器、珍宝、宗教文物、武备仪仗、帝后玺册、铭刻、外国文物、其他文物,共计662784件藏品。其余7大类藏品亦将在今后陆续公布。

《五牛图》,它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韩滉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著称,《五牛图》卷就是他的传世名作。而且《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画作中五牛造型准确,形态各别,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五牛图》曾是南宋皇室的收藏,此后历经赵孟頫、太子书房等收藏,明代后期为项元汴所有。清初为宋荦收藏,乾隆初年藏于汪学山“求是斋”,后进入乾隆的宫廷收藏中,八国联军侵华时流出清宫。上世纪50年代,经特批,《五牛图》从香港被回购,重归故宫。《五牛图》刚收回时伤痕累累,1977年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这幅珍贵画作才重新焕发生机。故宫武英殿西配殿里展出了一张1977年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工厂的修复记录,通过展出的照片,观众可以看到《五牛图》从残破不堪到完好如初的复原过程。

正如很多名迹都有“双胞胎”一样,日本某美术馆也藏有一件传为韩滉所作的绢本《五牛图》。如何证明进贡单中的《五牛图》就是中国观众眼前的这幅《五牛图》呢?故宫专家介绍,一来此画留存的乾隆题跋落款时间与尹继善进贡时间相符。二来要收到书画名迹,除了财力,有鉴定眼光也非常重要。尹继善当时任职江南,是八旗文坛的领袖人物,与风雅名士过从甚密,他能得到《五牛图》真迹并献给皇帝,是合情合理的。

《伯远帖》的作者王珣是“书圣”王羲之的远房侄子。王珣的书法出自家学,其祖父、父亲、弟弟都擅长书法,王氏一族在书法史上占据巅峰位置。《伯远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当年就被乾隆帝集齐了,放在养心殿的暖阁里,同时把贮藏这三件书法瑰宝的房间,特别命名为“三希堂”。有趣的是,这样一段往事在延禧宫内展出的乾隆《行书三希堂记卷》等得到了印证。

当年在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自从他得到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时,他一定把帖册取出来欣赏一番,并且在裱框的四周写字赋诗。四十多年里,从未间断。此后,这“三希”也经历波折,其中《快雪时晴帖》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中秋帖》和《伯远帖》则留在北京故宫。有趣的是虽然当年乾隆帝最偏爱《快雪时晴帖》,不过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时晴帖》其实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临本。为此,此次展出的《伯远帖》特别珍贵,因为这是“三希”里晋人真迹,也是迄今为止晋人墨迹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迹。

苏州博物馆之所以那么红,最直接的因素,是2006年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诞生之后,其经典的建筑空间设计带火的,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网红博物馆。不过,除了网红拍照之外,苏州博物馆的藏品价值、建筑水准也不低,可归纳为四大看点:看点一,贝聿铭先生的创新山水园林建筑风格;看点二,四万多件馆藏文物;看点三,与苏州名人相关的文物真迹;看点四,特有的江南藏书楼、古籍善本展。

苏州博物馆看点一:贝聿铭先生的创新山水园林建筑风格

苏州博物馆早就存在,但让它成为全球瞩目焦点的,首推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定制的“创新山水园林风格。我们现在看到的苏州博物馆,是2006年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精心设计的,新馆的建筑风格创新地攫取了苏州园林的一些设计精华,但整体造型又摆脱了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创新山水园林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除了体现在最为经典的博物馆大门、八角大厅空间、中庭的片石假山空间之外,在博物馆内部,不管是一个休息空间,还是一扇窗,哪怕是一条通道,都提炼得了江南园林的经典建筑意向,一扇花窗、一棵囚禁的古木、一片疏密有致的竹林……不看展品,光看苏州博物馆的颜值,这也是苏州这座城市文化的精髓——苏州园林的精华所在。

苏州博物馆看点二:四万多件馆藏文物

对于喜欢江南文化,懂得文物鉴赏的人来说,苏州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才是真正的看点。如果说故宫博物院代表了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山西博物院代表了北方的文明,那苏州博物院代表的就是江南的吴文化,尤其是字画类,以及当地考古出土文物。

在苏州博物院4万多件的馆藏文物中,有800多件是一级文物,馆藏文物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从展品的差异化角度来提炼,苏州博物馆最值得流连的是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和古籍善本。其中最重要的藏品包括宋代的五节石函与铜如来佛像,明代王宠的《春山图》、沈贞吉的《秋林观瀑图轴》,宣德年间的青花折枝花果纹大盘明等等。

苏州博物馆看点三:与苏州名人相关的文物真迹

对于喜欢苏州、喜欢江南文化的人来说,苏州博物馆有很多带有温度的名人真迹,也是不可错过的,看到这些藏品,彷佛**和小说里看到的那些姑苏名人唐伯虎、沈周、祝枝山、文征明等,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特别是藏品中的书画,其中包括传说中的姑苏四大才子的书画作品,随身把玩的工艺品,看见这些藏品,似乎触摸到了古人身上的温度。

苏州博物馆看点四:特有的江南藏书楼、古籍善本展。

苏州博物馆新馆和忠王府时间,有两处特别的展示,是苏州博物馆独有的看点,就是苏州藏书楼历史展,和古代印刷技术展。江南文脉的核心,是各种各样的藏书楼、古籍善本、以及非常罕见的铜板印刷的模板,这些也是苏州博物馆最为丰富的馆藏文物,在这里,辟有专门的展馆展示苏州历代的藏书名家,以及苏州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藏书楼,真的是浩如烟海,也让人恍然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苏州府能出这么多状元,能够诞生出这么多流传千古的才子佳人佳话。

可以说,上面的四大看点,基本就是苏州博物馆的精髓。去苏州博物馆,可不要只想着打卡拍两张网红照片哦。

刻本也就是版本类型。亦称刊本、椠本、镌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中国雕版印刷术发明很早。唐代已经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流行。五代已由政府指令国子监校刻“九经”。至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大盛。旁及辽、金、西夏,直至元、明、清,前后盛行1000余年。

石印本指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 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体字,易于辨认。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扩展资料

中国近代的石印文献,内容以古籍为多,遍及经史子集四部以及丛书、通俗小说、唱本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有商务印书馆石印的《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中华书局石印的《古今图书集成》等。此外,地图、画刊、报刊和时人新作等也大量地以石印的方式出版。

影印图书大约有3种方式:珂罗版影印,石印,胶印。工序基本上都是先照相,而且是依原本照相。影印本在古籍中很普遍。

-刻本

-石印本

-影印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