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的楷书字帖(二)_楷书字帖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褚遂良的楷书字帖(二)_楷书字帖,第1张

  四、《雁塔圣教序》 陕西西安的慈恩寺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其后一年,刻立《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前后两通碑铭,为了和其它几块同名的《圣教序》区别开来,所以称做《雁塔圣教序》或《慈恩寺圣教序》。

这两块石碑现在基本完好,嵌在大雁塔底层的南门洞东西两侧的碑龛里,(见图1)说嵌,是因为现在的大雁塔表面有一层很厚的包砖,是明代的装修,这样碑龛里的碑就好像被夹嵌在墙里面。两块碑高宽相同,都是148×69厘米。东面的是前碑,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书。碑额刻隶书“大唐三藏圣教之序”两行八个大字,碑文楷书二十一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额和碑文自右向左写。西面的是后碑,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永徽四年十二月书。碑额刻篆书“大唐三藏圣教序记”两行八个大字,碑文字比前碑稍大一些,楷书二十行,行四十字,碑额与碑文排列方向和前碑也相反,由左向右写。碑冠下部刻有造型优美的佛、菩萨和四天王像,碑底刻有飞天舞乐图,碑两侧为富有变化的阴刻蔓草图案花纹。(见图2)当然我们现在去雁塔的时候只能看见紧闭的栏杆和紧裹在碑上的拓本。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楷书最后的代表作。过了一年多,褚遂良因为武则天立后的事情黜贬潭州,再过三年,客死爱州,这之间再没有石刻作品传世。

这件超级经典的石刻作品,书法水准不容我多说,就这两块碑的刊刻水平,也足以留传千古。刻者万文韶,之前就刻过《孟法师碑》;从技术水平看,我倾向《房玄龄碑》也是他承接的业务。他神乎其技的刀法,甚至在近几年成为书法研究的一个热点。

事情是这样的:日本大正时期的书法家松田南溟(公元1860-1929年)与比田井天来(公元1872―1939年),藏有两册雁塔圣教序的蝉翼拓本,昭和十六年(公元1941年)由书学院出版部出版,这就是在日本出版收藏界令人垂涎的“书学院本雁塔圣教序”,三十年后这部法帖重版,当时一个叫荒金信治(号大琳)的大学毕业生买到了这本书,发现这部印刷极其精美的拓本上共有350个金色与红色的点。(见图3)这些密码一样的圆点正是松田和比田井每月一到两次,两三年里共同研修的结果。比田井天来的儿子南谷也是著名书家,在后记里他谈到这些点, 说是“真可惜没有问清楚”。其后在日本别府大学任教的荒金信治就开始了他近四十年的雁塔圣教序研究。后来,他和儿子荒金治在1997年、1998年与2006年去西安大雁塔进行原碑拍照,回来后把照片放大,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笔画,他们把这种笔画叫做“修正线”。(见图4)并于2003年5月由启照SHO出版部出版了专著《雁塔圣教序に关する记录》。2007年,荒金父子又在文物出版社出版8开本《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和《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黑白制版,拓本与碑文照片逐字对照,另附序碑和序记碑整拓照。(见图5)这种研究和出版方式在中国褚遂良的研习者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荒金父子关于“修正线”的结论,概括地说就是:褚遂良贞观年间用非正书体(行书)写了碑文。后来左迁到同州,复职后再写一次碑文,但没有以前写得好,只能用以前写的作品来补笔,从行书笔画改成楷书笔画,而刻手万文韶一一照刻不误,因此原碑上出现笔画重复修正的痕迹。

这个观点,有赞同者,也有批评者,像刘正成在2010年夏刊的《书谱》杂志上,在完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对荒金的观点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驳斥。然而至今中国学者的研究中,我还没发现有说服力的商榷文章。

我认为,更多的关注原石本身,还原石刻的原始情境,分析石刻与拓本的因果关系,必将成为今后石刻作品的研究和学习的趋势。因此,荒金父子的研究方式值得在中国推而广之。当然,好的研究方式并不一定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荒金父子的研究方法有着致命的缺陷,导致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不是本文的关注点,故不赘述。①

回到《雁塔圣教序》的印本上来。我的择帖标准一直是:首选点画清晰,利于临摹者,版本价值还在其次。自唐宋到明清,捶拓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在原石受损不大的情况下,晚拓本往往优于所谓的宋元拓。《雁塔圣教序》的情况就是如此。由于选石精坚,存放得当,除了碑石最下部的文字有些磨灭,石面至今无大损害。而拓本印本极多,不胜枚举,这里只能根据经验,述其大概:

首先是所有的号称宋拓本,都被解密为明清,真正的宋拓本,似乎并不存在,起码是没见出版过。

前面提到的“书学院本雁塔圣教序”,就是我心中的最强本,尽管不是什么很早的捶拓,但论字口的清晰,就没有见过能超过这个蝉翼拓本的。原本册装,每开只有两页,每页八个字。昭和时期的印本也完全仿照原拓的形制,350个金色与红色的点也套色印出。后来天来书院印了普及本,每页拼成四行,每行八个字,洗去了神秘感,但更利于初学(见图6)。

我不知道为什么荒金在文物出版社的原石拓本对照中没有选择书学院本,或许是版权的问题吧。荒金选用的是现在最普及的一个版本,也就是日本的纸业大王高岛槐安旧藏本,今藏东京国立博物馆。原本号称宋拓,中国学者鉴定最早就到明末,字口虽然比书学院本模糊些,但仍然光彩照人。二玄社的“原色法帖选”和“中国法书选”分别用彩色和黑白精印了这个拓本,在中国也有数不清的翻印。判断起来也简单,第一页第二行下面有清代黄易的“小蓬莱阁”朱文方印(其实应该正式称名为黄易旧藏本)。(见图7)比较好的彩色翻印是吉林摄影出版社的棕色封面“中国名碑海外遗珍”本,颜色略淡些。西泠印社的2002年的台历本也是彩色翻印,但改变了原来的行气。其实西泠印社1999年印刷的12开“西泠印社法帖丛编”本更有版本价值,只是前言说是电分制版,墨色却较灰暗。

在荒金父子的对照本之前,文物出版社1984年16开本“历代碑帖书法选”中的《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比较普及,底本是北京市文物商店藏明拓本,比二玄社的拓本早,但由于是乌金拓,墨色越重,笔画就越细。拓本有缺字,第一页的头两个字“大唐”不见,画了两个印章填补空白,显得有点奇怪(见图8)。

上海书画出版社的《雁塔圣教序》印了很多种,常见的有:1、1980年9月 12开“历代法书萃英”版,是许宝驯、王壮弘编辑,也是明拓本,虽非最早,拓工尚可,笔画丰腴些,在当时算是好的印本。(见图9a)2、1987年2月16开“历代名帖自学选本”,成本低,印刷质量粗糙。(见图9b)3、2000年8月的16开“中国碑帖经典”版,还是那个重、硬和反光的毛病。(见图9c)4、2010年4月,又出了一个16开“中国书法宝库”本,精印了故宫藏的明拓,没有印题跋,却罕见地印了前碑的隶书碑额。这个本子拓工较差,笔画比较模糊,但印得很好(见图10)。

最后提一下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6月 8开的“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本,原拓为明拓本。彩版印刷,质量是国内自主编辑碑帖印本最好的,但也是拓工下手略重,且有缺字,是小小的遗憾(见图11)。

另外,还有一个藏于西安碑林的“同州圣教序”, 由于极少出印刷单行本,故略过不表。

注释

1、笔者有专文《修正线或贼毫――对一种石刻书法研究方式的考察》,待发表。

这个是书名号,写楷书遇到,有名著的书都需要用书名号,比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故事都需要加书名号 ,如果不加书名号 那么就不是一本书 不是一本有名的书 大家应该都听过《西游记》的故事吧 唐僧是师傅 ,他有三个徒弟 叫什么什么什么 最后还是取得了真经 他们在路上遇到了妖魔鬼怪 最后还是没有放弃 取得了真经,以上两个故事我就不知道了 你们应该知道,不用我讲了吧 我就知道这一个哟 请不要说我哟

毛笔书法入门:

在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后,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贴子,一直写它,不要随意更换,否则没有效果的。

入门:1、行书入门 《集王羲之圣教序》 经典中的经典,行书入门必备。三年小成,则必不俗。最好有老师指导下练习效果更好点。

2、行楷书 用赵孟頫的行楷是最好不过的了。其《三门记》《妙严寺记》、《胆巴碑》都是非常好的行楷书字帖(版本都是上海书画出版的好)。你到卓越网上去买,送货上门的,还打折,呵呵。

3、《智永真书千字文》,这是楷书,但是写法却是行楷之法,楷书转行书的时候可以看看。如果没有写过楷书,也可以直接写这个,不过一般还是先写楷书。感觉上类行楷。

4、行书其它:苏轼、蔡襄、米芾都是宋代大家。文征明、董其昌等是明代的大家,都是好东西。另,唐寅有个《落花诗册》,也非常好,但是没有前面的那些大家成熟。

另,以上说的都是毛笔书法,如果是写硬笔,有两种办法:1、用古人的字帖,对着写,比如《集王圣教序》(最好是用浙江古籍出版的 或者文物出版社的,上海书画出的也不错)练习行书很好。2、练习现代人的,也不是不可以,比如写田英章的,或者是司马炎的等等,都行。

我们求职的时候,都要投简历。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伟大的书法家欧阳询在找工作,他的简历会写什么?

是写你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然后列举你的书法成就,还是直接展示你的作品?但他是初唐及后世四人得出的结论。好像不能用。当然,在古代,申请官职不需要简历,只需要推荐信。

欧阳询

我经历了陈、隋、唐三代。当然,隋朝已经实行了科举制度,所以欧阳询也可以通过科举来报效国家。

欧阳询一生中担任了许多官职,这些官职都与礼仪或文献编纂有关,这也证明了他在文学和书法方面的造诣。如果你觉得自己错了,只要你有公务员的知识,就一定要写好。如果没人知道你写的是什么,那么你的书就没用了。

因此,书法造诣很高的欧阳询仍有很大的优势。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和《三十六计》足以让别人仰视。此外,欧阳询擅长题字。据不完全统计,今天能看到的欧阳询楷书铭文有十余种。当然,专家认可的只有四个,但这足以让很多人过一辈子了。

都说别人是后人锻造的,所以人的性格才会流行。

明代的杨士奇曾评价欧阳询的书法,说他的笔法庄重而有书卷气。它既有金代书法的典雅,又有自己的规律。作为初学者,只要坚持学习,一定会有所收获。

欧阳询心经

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潭州临湘人。他从小就很聪明,在隋朝已经小有名气,在太仓当大夫。他也是初唐四大名人之首,在当时的社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欧阳询的书法融合了魏晋以来众多家族的长处,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书法形式。他的写作技巧与古代民族相似。他端庄沉稳,转折非常利落。欧阳询的称号当时在世界上是众所周知的。在书法飞速发展并达到顶峰的唐代,凡是提到楷书,都会提到欧阳询。然而,欧阳询仍然认真对待书法,并不时研究它。

欧阳询的《花都寺佛龛名》,《皇甫寿碑》等。被称为唐代第一楷书。他的文笔和风格都非常严谨认真。此后世人提及的“欧阳三十六体”,就是在他的楷书中找到的经验。

《心经》的全称是《般若心经》。这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佛教经典。全文虽然只有260字,却是600卷《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精华。菩萨,为了达到最高的智慧,必须修持心经。这本书值得反复思考,欧阳询的书法更是锦上添花,赋予这部心经更特殊的意义。它是欧阳询较为完整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和不可磨灭的地位。

欧阳询的书法有什么特点?

欧阳询是初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祖籍潭州临湘,现居湖南长沙。他从小聪明机智,后来对历史书很感兴趣。可以说他博览群书。

欧阳询书法

其中,他对书法尤其着迷。他最喜欢摸王羲之的书法。后来,他在王羲之的基础上,软化了李翰的特点,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他的书法在隋朝很有名气,后来做了太常大夫。

他的书法继承了魏晋的经验和特点,在李翰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用钢笔从古籍中抽出来的,所以厚重、雄伟、干净、密集、结合紧密。可以用“危险力量”两个字来概括。当时在其他国家很有名,韩国e

据说欧阳询相貌丑陋,但他聪明而有意识。他的书法对后世影响很大,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首。后人流传下来的《欧阳捷体三十六法》也是从他的书法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和方法,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整体来说,他的书法严谨,字体长但分布均匀,气势很奔放。虽然大部分向右倾斜,但重心非常稳定,几乎没有倾斜。他书法的这一特点后来成为世界比赛实践的焦点。

浅析欧阳询楷书的特点

俗话说“阅字如观人”。也就是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一个人的长相,一个人的脸。

所以很多人都会练字,比如行书、楷书、草书、瘦身法等等。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说到楷书,必须提到一个人。隶书是李创作中最重要的人物,但他因楷书而被世人称道。这个人是谁,他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说起这个人的名字,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会恍然大悟,哦,是他,没错,是欧阳询。欧阳询的楷书工整规范,用笔苍劲有力。他的字迹清晰工整。

在清代,有人曾评论说,欧阳询的话强调了手指之间的力量的使用。笔画结构严谨有力,不丰满圆润,也不太细长。每幅画都很完美。有点太长,有点太短,重量合适,长度合适。

当然,他的字除了用手指间的力量,还力求用笔,严格控制笔画中间部分的力度,就是简单的横划,用笔划句号。还有一些字的主要笔画强调向外延伸,以显示人物的紧凑性,尤其是书写竖画在右侧时,往往有向上的夸张延伸。欧阳询的这些独特作品显示了他非凡的胆识。

欧阳询还创造了“八招”来阐述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唐代有人评价他的八笔尽善尽美,完美展现了权力的危险。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