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用菌在哪些古籍中有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关于食用菌在哪些古籍中有记载?,第1张

我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也记述了关于食用菌的栽培。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唐代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在记载大型真菌的许多古籍之中,比较重要的是:宋代《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1种;明代《广菌谱》描述了食用菌19种;清代《吴蕈谱》描述了26种。

《四时纂要》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段成式写的《酉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并说它只有帝王才能享用。

明代潘之恒在宋代陈玉仁著的《菌谱》的基础上编写了《广菌谱》,收录各种蘑菇40余种,把云南、安徽、广西、湖南、山东、江西等省出产的19种食用菌作了介绍。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地丁 31 拼音名 32 苦地丁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苦地丁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苦地丁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苦地丁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状 49 化学成份 410 苦地丁的药理作用 411 毒性 412 鉴别 413 性味 414 归经 415 功能主治 416 苦地丁的用法用量 417 各家论述 418 摘录 5 苦地丁药典标准 51 品名 52 来源 53 性状 54 鉴别 55 检查 551 杂质 552 水分 56 浸出物 57 含量测定 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574 测定法 58 苦地丁饮片 581 炮制 582 鉴别、检查 583 浸出物、含量测定 584 性味与归经 585 功能与主治 586 用法与用量 587 贮藏 59 出处 附: 1 用到中药苦地丁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苦地丁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苦地丁 1 拼音

kǔ dì dīng

2 英文参考

bunge corydalis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地丁 31 拼音名

Kǔ Dì Dīnɡ

32 苦地丁的别名

地丁草、苦丁、小鸡菜

33 来源

**科紫堇属植物苦地丁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全草。夏秋采集全草,除去泥沙,晒干备用。

34 性味

苦,寒。

3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急性肾炎,黄疸,肠炎,疔疮肿毒,淋巴结结核,眼结膜炎,角膜溃疡。

36 苦地丁的用法用量

05~1两。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苦地丁 41 出处

出自《中药志》。

42 拼音名

Kǔ Dì Dīnɡ

43 英文名

Bunge Corydalis Herb, Herb of Bunge Corydalis

44 苦地丁的别名

地丁、地丁草、紫花地丁、扁豆秧、小鸡菜。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科植物地丁紫堇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ydalis bungeana Turcz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集全草,洗净、晒干、切段。

46 原形态

地丁紫堇 多年生草本,高1030cm,基本无毛。根细直,长310cm,少分枝,淡黄棕色。茎34条,丛生。茎叶互生;叶柄长044cm;叶片长1535cm,灰绿色,二至三回羽状全裂,末裂片倒卵形,上部常2浅裂成3齿。总状花序顶生,长165cm,果期可达12cm;苞片叶状,羽状深裂;花梗长13mm;萼片2枚,小,早落;花淡紫色,长1012mm;花瓣4,外轮2瓣先端兜状,中下部狭细成距,距长4565mm,内轮2瓣形小;雄蕊6,每3枚花丝合生,形成2束;子房狭椭圆形,外被柔毛。蒴果狭扁椭圆形,长122cm,花柱宿存,内含种子712枚。种子扁球形,直径152mm,黑色,表面光滑,具白色膜质种阜。花期45月,果期56月。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旷野、宅旁草丛中或丘陵、山坡疏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宁夏、甘肃、陜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河南等地。

48 性状

性状鉴别 全草皱缩成团,伸展后长530cm。主根扁圆柱形,长35cm,直径115(3)mm;表面棕**或黄白色,较粗糙,有纵沟及皱纹,常呈二股扭曲状,有支根和须根;质较硬,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中心棕色。根茎较短,长25mm,有节,可见叶痕;质硬,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髓或中空。茎丛生,纤细,有5个棱脊及纵纹,灰绿色或黄绿色,长520cm,直径l25mm,节间较长;质柔软,易压扁,断面中空,略呈纤维性。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有长柄;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裂片纤细;柔软。花淡紫色,少见或已皱缩破碎。蒴果灰绿色或黄绿色,扁长椭圆形;果皮质脆,常破碎或裂成2片,留有两条棕**的种框。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青草样,味苦而持久。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略呈五角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较厚的角质层;气孔有的略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有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纤维环有l2列纤维,棱脊处为45列;纤维胞腔较大,壁非木化。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组成,壁均非木化。髓部中央有大空腔。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稍平直;气孔少数,不定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气孔较多,副卫细胞36个。

49 化学成份

全草含多种生物堿:消旋的和右旋的紫董醇灵堿(corynoline),乙酰紫堇醇灵堿(acetylcorynoline),四氢黄连堿(tetrahydrocoptisine),原阿片堿(protopine),右旋异紫堇醇灵堿(isocorynoline),四氢刻叶紫堇明堿(tetrahydrocorysamine),二氢血根堿(dihydrosanguinarine),乙酰异紫堇醇灵堿(acetylisocorynoline),11表紫堇醇灵堿 (11epicorynoline),紫堇文堿(corycavine),比枯枯灵堿(bicuculline),12羟基紫堇醇灵堿(12hydroxycorynoline),斯氏紫堇堿(scoulerine),碎叶紫堇堿(cheilanthifoline),大枣堿(yuziphine),去甲大枣堿(noryuziphine),异波尔定堿(isoboldine),右旋地丁紫堇堿(bungeanine),右旋13表紫堇醇灵堿(13epicorynoline)。

410 药理作用

1抗菌:苦地丁注射液在体外对甲型链球菌、肺病炎双球菌、卡地双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副流感仙台病毒亦有抑制作用。

2对中枢社经系统的作用:苦地丁总生物堿2550mg/kg皮下注射,可抑制小鼠自发活动;1252550mg/kg皮下注射,对阈下催眠剂量的戊巴比妥钠和水合氯醛有协同催眠作用;2535mg/kg皮下注射,本身也有催眠作用;1530mg/kg皮下注射可对抗脱氧麻黄堿对小鼠活动的增加;75mg/kg腹腔注射可减少戊四唑惊厥鼠数,但2550mg/kg腹腔注射具有易化士的宁的惊厥作用。

411 毒性

毒性很小,小鼠用相当于人用量的120倍左右(8ml/kg)腹腔注射,未见死亡;用10ml/kg则有3/10死亡。苦地丁注射液对麻醉猫与犬静脉注射,可见暂时性血压下降,半分钟内恢复;用离体蛙心灌注,有抑制心脏的作用。

412 鉴别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在水浴上回流10min,滤过。滤液稍浓缩后,取1ml,加浓盐酸45滴及镁粉(或锌粉)少许,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溶液呈粉红色。(检查黄酮类)(2)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约1g,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2%盐酸约5ml溶解,用氨水堿化,氯访提取3次,合并提取液,用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滤液浓缩至1ml,为样品液。以普罗托品、紫堇灵为对照品。点样于堿性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乙醚乙醇氨水(18:2:1:005)展开10cm。取出,晾干,喷以改良碘化秘钾试剂,供试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位置显相同橘红色斑点。(检查生物堿类)

413 性味

苦;寒

414 归经

心;脾经

41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痈肿。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传染性肝炎;肠炎;痢疾;肾炎;腮腺炎;结膜炎;急性阑尾炎;疔疮痈肿;瘰疬

416 苦地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417 各家论述

1《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淋巴结结核。

2《河北中药手册》:治急性传染性肝炎。

3《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消炎解毒。治黄疸肝炎,高热烦躁。

418 摘录

《中华本草》

5 苦地丁药典标准 51 品名

苦地丁

Kudiding

CORYDALIS BUNGEANAE HERBA

52 来源

本品为**科植物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cz的干燥全草。夏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53 性状

本品皱缩成团,长10~30cm。主根圆锥形,表面棕**。茎细,多分枝,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具5纵棱,质软,断面中空。叶多皱缩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完整叶片二至三回羽状全裂。花少见,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长椭圆形,呈荚果状。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苦。

54 鉴别

(1)本品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类圆形,外被厚的角质层,气孔下陷。皮层薄壁细胞形状不规则,棱脊处厚角细胞7~10列。中柱鞘为l~2列纤维,环状排列,棱脊处纤维排成半月状。外韧型维管束位于棱脊处,韧皮部狭窄,木质部由导管、管胞、纤维及薄壁细胞组成。髓部较宽广,中央具大空腔。

(2)取本品粉末05g,加浓氨试液湿润,加三氯甲烷10ml,放置过夜,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三氯甲烷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紫堇灵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4%氢氧化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一三氯甲烷一甲醇(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5 检查 551 杂质

不得过2%(附录ⅨA)。

552 水分

不得过130%(附录ⅨH 第一法)。

56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180%。

57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57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15mol/L磷酸盐缓冲液(pH67)(取磷酸二氢钾158g和磷酸氢二钾076g,加水1000ml溶解,混匀,用氢氧化钠试液调节pH值至67)(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89nm。理论板数按紫堇灵峰计算应不低于6000。

57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紫堇灵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40μg的溶液,即得。

5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浸泡1小时,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取出,放冷,再称定亘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57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紫堇灵(C21H21O5N)不得少于014%。

58 苦地丁饮片 58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细,表面灰绿色,具5纵棱,断面中空。叶多破碎,暗绿色或灰绿色。花少见,花冠唇形,有距,淡紫色。蒴果扁长椭圆形,呈荚果状。种子扁心形,黑色,有光泽。气微,味苦。

582 鉴别、检查

(水分) 同药材。

583 浸出物、含量测定

同药材。

584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肝、大肠经。

585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用于时疫感冒,咽喉肿痛,疔疮肿痛,痈疽发背,痄腮丹毒。

586 用法与用量

9~15g。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587 贮藏

置干燥处。

5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用到中药苦地丁的方剂 解热感冒片

125g薄荷75g蒲公英100g板蓝根125g苦地丁100g黄芩200g芦根100g玄参100g苦

蒲地蓝消炎片

64991处方:黄芩450g蒲公英1200g苦地丁300g板蓝根450g制法:以上四味,黄芩25

清血解毒丸

:大黄100g荆芥50g蒲公英50g防风50g苦地丁50g黄芩50g连翘50g甘草50g关木通50

皮肤病血毒丸

子(炒)30g地黄30g连翘30g金银花30g苦地丁30g土茯苓30g黄柏30g皂角刺30g桔梗

通脉宝膏

菊花当归蒲公英赤芍天葵子石斛鸡血藤玄参甘草牛膝苦地丁延胡索(醋炙)黄芩黄芪白术(麸炒)性状:本品为

更多用到中药苦地丁的方剂

用到中药苦地丁的中成药 解热感冒片

125g薄荷75g蒲公英100g板蓝根125g苦地丁100g黄芩200g芦根100g玄参100g苦

蒲地蓝消炎片

64991处方:黄芩450g蒲公英1200g苦地丁300g板蓝根450g制法:以上四味,黄芩25

清血解毒丸

:大黄100g荆芥50g蒲公英50g防风50g苦地丁50g黄芩50g连翘50g甘草50g关木通50

皮肤病血毒丸

子(炒)30g地黄30g连翘30g金银花30g苦地丁30g土茯苓30g黄柏30g皂角刺30g桔梗

通脉宝膏

菊花当归蒲公英赤芍天葵子石斛鸡血藤玄参甘草牛膝苦地丁延胡索(醋炙)黄芩黄芪白术(麸炒)性状:本品为

更多用到中药苦地丁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苦地丁 《本草便读》:[菜部菜类]紫花地丁

花地丁泻疔疮之毒壅。味苦性寒。入包络与肝经。通营破血。(紫花地丁即地丁草

《药性切用》:[卷之四中菜部]蒲公英

一名黄花地丁。味苦甘寒,泻热解毒,消肿治疔,为外科敷治专药。服引亦可。《药性切用》

《炮炙全书》:[卷第二草之属]紫花地丁

苦、辛,寒。紫花地丁今俗谓之须密列,又谓之牵驹草。其花有数色,一种沟壑边生者起蔓。《炮炙全书》

《本草撮要》:[卷一草部]紫花地丁

味辛苦。入足阳明经。功专治乳疖痘疔。与黄花地丁相同。《本草撮要》清陈其瑞公元16441911年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二草部]紫花地丁

中国古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财富和历史文化遗产,古籍保存又受温湿度、酸碱度、空气污染、光辐射、生物危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古籍主要收藏机构的图书馆,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因素的原因,并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更好的保护图书馆的古籍。

  [关键词]图书馆;古籍;古籍保存;影响因素

  国家标准《古籍著录规则》(GB/T37927-2008)对古籍文献的定义是:“1912年以前在中国书写或印刷的具有中国古典装订形式的书籍”,可见距我们最近的古籍文献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古籍文献是祖辈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历史传承的载体和见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参考价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古籍文献藏量至少在4000万册,有10余万种。它们大多收藏于全国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古寺庙等单位,也有个别在私人收藏家手中,其中图书馆是我国古籍文献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古籍文献的纸张多是用含植物纤维高的麻、树皮制成,使用寿命较短。由于古籍文献的流传时间较长,并且面临着环境、气候、光线辐射、昆虫和微生物等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破损和老化程度日趋严重[1]。因此,古籍文献的保存和维护已成为各地古籍文献收藏机构尤其是图书馆面临的重要课题[2]。

  1 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因素

  11 温湿度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环境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图书馆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及阅览室的环境直接决定了古籍文献的保存寿命和保存质量。研究表明,在温度为15℃,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古籍文献可保存600年左右。由于古籍文献的纸张原料大部分是天然植物纤维,属吸湿性物质,怕干燥,所以对文献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较严格要求。古籍文献纸张的寿命随着保存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温度越高,纸张的老化速度越快,纸张变脆、开裂、皱缩,耐折度降低。温度越低,纸张的老化变质速度也越慢,古籍文献的保存时间也越长。在温度不稳定的情况下,纸张的收缩与膨胀交替进行,对纸张的损坏更大。据试验资料显示,温度超过常温10℃时,古籍文献纸张的酸碱杂质产生的破坏作用会增加3倍,而温度每下降10℃,纸张的寿命会增加2-3倍。因此,保存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的室温应控制在14℃-18℃,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把珍贵的古籍文献放置在低温冷藏库保存。

  相对湿度是影响古籍文献保存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由于纸张的吸湿性,当纸张的含水量低于它应有的比例,纸张就会酥脆、断裂变形,一般纸张的理想含水量为7%。纸张的相对湿度过高,不仅会滋生微生物(如霉菌),也会导致纸张内部结构的破坏或腐蚀。而且纸张的高纤维素大量快速地吸收水分,导致纸张纤维潮湿、间距增大,加速纸张的化学破坏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把古籍文献存放场所的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按照四季温度的不同,古籍文献书库的室温应控制在16℃(冬季)-22℃(夏季),相对湿度控制在45%(冬季)-60%(夏季),并且日温差和湿度差应保持稳定,日温差≤2℃,相对湿度差≤5%。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而图书馆室内的温度、湿度会随着室外气候的波动而不断变化,季风、降雨、日照、读者流量等因素都影响着室内气温和湿度。因此存放古籍文献的场所要想获得稳定适宜的气候环境,仅仅依靠自然环境的调节是不行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和经费,因地制宜,采取技术措施,配备相应的设备,来调节控制存放古籍文献室内的温湿度,改善古籍文献书库的小环境。

  12 纸张酸化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主要原因是由于造纸过程中残留在纸上的硫酸、明矾、氯漂白剂等酸性成分,经过长期的化学反应开始腐蚀纸张,使纸张的pH值低于56,偏酸性。我国古代传统造纸工艺是使用草木灰、石灰水处理植物纤维,因此古籍文献纸张大多偏碱性,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不过,受当前环境、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古籍文献纸张的酸化呈加速和扩大趋势。因此,如何遏制古籍文献酸化是古籍文献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空气污染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空气中除了氧、氩、氖、氦、氙、二氧化碳等主要成分外,还有占空气总量0001%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氮氧化物、碳氧化物、硫氢化物、氯氢化物、硫氧化物、尘埃、臭氧、微生物、虫卵等。虽然这些空气污染物所占空气比例很小,通常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很微弱且难以察觉,但随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进行,空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危害着图书馆古籍文献的保存。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燃烧煤炭排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甲烷、四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不仅破坏地球的臭氧层,使紫外线辐射增强并形成酸雨,而且使大气温度升高,形成温室效应。这也是图书馆古籍文献纸张酸化、老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空气中的尘埃也是危害古籍文献的重要污染物,尘埃不仅改变了古籍文献的外观色彩,而且尘埃中的酸碱性微粒、微生物孢子和虫卵,还会腐蚀古籍文献,以及滋生霉菌和害虫。

  图书馆古籍文献除受到空气污染物影响外,还会受到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等有害挥发物质的影响。如陈列书籍的书架、书柜使用的化学纤维材料、装饰涂料中的有害气体,在室内小环境中浓集,也会危害古籍文献。

  14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古籍文献纸张的基本成分是纤维素,被红外光照射后温度会升高,产生内应力,会出现翘曲、龟裂现象。而光辐射中的紫外光可使纸张的有机化学键断裂。因此,古籍文献如果长期遭受光辐射,会使古籍文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导致纸张纤维素聚合度和机械强度下降,使纸张变脆,从而影响纸张的耐久性。纸张在光的照射下还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使字迹褪色。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作用是渐进的过程,光照停止,但破坏作用仍在继续。

  15 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保存的影响

  在古籍文献的保存环境中,有害生物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主要来自各种微生物和害虫,如各种霉菌、螨虫、毛衣鱼、烟草甲、鳞毛粉蠹、黑皮蠹、白腹皮蠹、黄斑皮蠹、档案窃蠹、书虱、白蚁,还有老鼠等。这些有害生物大多繁殖力极强,具有喜温畏寒、喜湿畏干、喜暗畏光的生活习惯,可以长期寄居在古籍文献书库,造成古籍文献的霉烂、蛀蚀、残损,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性很大。

  2 保护古籍文献的对策

  21 控制温湿度[3]

  211 装空气调节设备

  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如果条件暂时不允许,可以单独使用调温调湿设备。如柜式恒温恒湿空调机、挂壁式空调机、加湿机、干燥机、去湿机、冷热风机、通风扇和换气扇等,保证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温湿度恒定在标准范围之内。

  212 减缓室外不良气候的影响

  古籍文献管理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室外气候规律,在气候不宜的季节,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应当关闭窗户,并以窗帘遮蔽光线,减少空气对流和光照辐射。在室外气候适宜的季节,可以开窗通风降温散湿。

  213 控制书架和陈列柜的小环境

  古籍文献摆放在普通书架上供读者借阅,室内外空气对流对古籍文献的危害是难免的。为了控制好微小气候环境,应区别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在古籍文献书库撒水、放置干燥剂、种植花草等方式来辅助调节温湿度。如果古籍文献存放于陈列柜中,应尽可能将柜子封紧闭严,保持柜内温湿度的稳定。

  214 使用可调节湿度的材料

  将具有吸湿性能的变色硅胶、无水氯化钙、生石灰、木炭等吸湿剂,放置在书架或古籍文献周围,可以有效改善古籍文献的湿度环境。

  此外,还要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放温度计、湿度计等,随时监控室内的温湿度,并全年监测和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掌握室内气候变化规律,不断调节古籍文献的温湿度环境。

  22 纸张去酸化处理

  221 采取水溶液法

  用水冲刷洗涤,可以除去纸张的部分酸性物质

  222 采用酸碱中和法

  用小苏打水溶液浸泡纸张,达到去酸,也叫做去焦,也可用低浓度的氢氧化钙饱和溶液或碳酸氢钠溶液、碳酸氢镁溶液浸泡纸张,达到中和纸张酸性的目的。

  223 采用非水溶液法

  使用甲醇镁溶液、甲氧基碳酸镁溶液等有机溶剂为浸泡液,使纸张酸性中和为碱性。224采用气相法

  以二乙基锌为气相脱酸剂,对纸张做脱酸处理。以上方法多是通过化学反应达到脱酸、去酸的效果,但对古籍文献也有损害。因此,作为图书馆应对古籍文献酸化采取早发现、早防治的措施。如使用pH值在75-105的无酸材料制作的函套、书盒、箱、夹板等放置古籍文献,或在封闭容器内放除氧脱酸剂,都可以有效减缓古籍文献酸化。对古籍文献中的孤本和珍贵善本,可以采取集中存放,然后充氮气封存,阻止空气中的酸性气体对古籍文献的危害。

  23 保证良好的内外环境

  231 保持古籍书库的密闭性

  由于存放古籍文献的库房、阅览室中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室外,所以,要求存放古籍文献的室内有良好的密闭性,还应该安装空气过滤和净化设备,滤除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232 选用环保的建筑装饰材料和设备

  书库修建或装修时,要选用无毒、中性或弱碱性的建筑材料和涂料,因为环保的图书馆建筑材料、装修材料、古籍文献存放的设备材料可保持清洁的室内环境。修建或改建完成后,要经充分通风后才能使用。

  233 重点保存好珍、善本古籍

  对珍贵的孤本、善本和借阅使用率低的古籍文献采取密封库房或陈列柜保存,或密封除氧充氮保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文献。

  234 做好进入人员的防护

  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在古籍书库门口处设置洁净设备,清除进入人员身上尘埃,并穿鞋套进入。整理和阅读古籍文献尽可能戴手套,以防汗液污染文献。应给古籍文献制作书盒、函套、夹板等保护装具,阻止空气中灰尘的破坏。

  235 保持地面、墙面清洁

  古籍书库的地面、墙面要有防尘、除尘的设备,要保持古籍书库和阅览室清洁卫生,打扫地面时应洒水加湿,最好采用吸尘器清除。

  236 绿化古籍文献书库和阅览室的小环境

  树木花草不仅具有抗污染、吸附空气中有害气体和灰尘以及净化空气的功能,还有调节空气、检测污染、杀虫灭菌的作用。因此,可在古籍书库室外种植树木、草坪,也可在室内种植些花卉。这也是减少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还应在古籍书库和阅览室安装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定时监测室内灰尘和有害气体浓度,并参照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及时做出调整和处理。

  24 避免古籍文献受强光辐射

  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图书馆应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

  241 合理选择光源

  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和阅览室照明应主要靠自然光源采光。如果用人工光源应采用瓦数低、无眩光的日光灯、白炽灯和荧光灯,灯具与古籍文献的垂直距离应不小于05m,并设置节能型自动开关,减少光线对古籍文献的照射,其室内的照度标准应≤50勒克斯。

  242 选择好的存储空间

  古籍文献应尽可能存放在密闭式书库中,屋顶和四周墙壁涂刷反射系数大的白色材料,减少吸收太阳辐射能。窗户不宜过大,并配备百叶窗、遮阳板、厚窗帘、夹层窗帘、凉棚等遮光设施。也可在玻璃窗外,加装较厚的木板窗,涂上油漆,使书库光线变暗,门窗和书柜玻璃最好选择吸热性和防紫外线较好的玻璃。

  243 防止光辐射

  光辐射中的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破坏最大,因此必须消除或减轻紫外线对古籍文献的危害。人工光源应使用无紫外线的灯具。如果使用荧光灯,需加装紫外线过滤装置,如紫外线滤光片。也可以在室内的玻璃、地面喷涂紫外线吸收剂,如羟基二苯甲酮类、芳香族酯类、三嗪-5等。古籍文献书库照明光源的紫外线相对含量应为≤75微瓦/流明。

  244 防止受潮

  古籍文献受潮时,不要在阳光或灯光下暴晒,要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晒干。限制读者用照相机翻拍古籍文献,不使用热光源的扫描机或静电复印机复制古籍文献。

  245 光源监测

  古籍文献应尽量减少光照时间,控制光照强度,减少光辐射对古籍文献的破坏。古籍书库及阅览室应安装照度计和紫外线检测仪,随时监测室内紫外线强度。

  25 古籍文献保存的生物防制

  251 阻止虫源发生及蔓延

  古籍文献库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防止虫卵随空气进入室内,在无人时要注意关紧书库门窗,防止虫鼠进入。一旦发现虫害,应及时去除,防止虫害扩散和蔓延。制定规范严格的古籍文献书库管理制度,进出古籍文献库的工作人员和读者要尽量穿鞋套、戴手套,对借阅率高的古籍文献要定期消毒。提醒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确保古籍书库不发生虫害。

  252 消除有害生物滋生条件

  害虫生长需要适宜的温湿度环境,适宜温度为22℃-32℃,相对湿度为70%-90%。因此,调节古籍书库的温度、湿度,可消除各种有害生物滋生的条件。将古籍文献书库的温度控制在14℃-22℃,相对湿度控制在45%-60%之间,既可以有效防止霉变和虫害,又能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

  253 配置书库防虫害设施

  古籍文献书库要保持干燥通风,通风孔道要设置密纹纱窗或空气过滤设备,书库的地面、墙壁、天花板应平滑无缝。书架宜采用全香樟木柜,珍贵的古籍文献善本、孤本应放入樟木书盒中。木制材料和设施应经常作消毒杀虫处理,并定期对古籍文献书库、阅览室及书架等古籍文献配套设备进行消毒杀虫。有条件的图书馆还可设专门的古籍文献消毒室和杀虫设备。

  254 适时翻晒古籍文献

  根据古籍文献的保存情况,选择适当时机翻晒古籍文献,这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且有效的传统杀虫灭菌法。但翻晒古籍文献时一定要频繁翻动,且翻晒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因光辐射影响古籍文献的保存。

  255 杀虫方法

  对已经受到虫害的古籍文献,要在不损伤古籍文献本身的情况下进行杀虫处理。

  2551 药物驱虫杀虫

  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防蠹常用方法。古人使用的杀虫防蛀药物有芸草、莽草、烟草、灵香草、胡椒、狼毒、银杏、山矾、乌鞭草等天然植物杀虫剂,以及铅丹、白矾、雄黄等矿物杀虫剂和麝香等动物杀虫剂。这些药物中的生物碱、挥发油、有机酸、甙类等成分对危害古籍文献的微生物和害虫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可将这些杀虫剂夹放于古籍文献中或置于古籍文献周围,以达到驱虫杀虫的目的。

  2552 物理驱虫杀虫

  通过改变温度、辐射量及含氧量等物理手段创造特殊环境,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使害虫不育或死亡,达到灭虫的效果。它具有杀虫效率高、无残毒、无污染、方法简便等特点。物理杀虫法主要有低温冷冻杀虫法、高温杀虫法、缺氧杀虫法和高能射线辐射杀虫法等。

  2553 化学驱虫杀虫

  用化学药剂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害虫将其杀死。由于成本低、使用方便、收效快,因此化学药剂应用较广,是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杀虫中的主要方法。但是有的化学药剂会污染环境并危害人体健康,对古籍文献也有副作用,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耐药性。所以,应慎重使用化学药剂杀虫,优先使用高效、低毒性药物,并注意产品的更新换代,以防害虫出现耐药性。目前用来驱杀古籍文献害虫的药物有樟脑丸、卫生球、萘、水杨酸、环氧乙烷、对位二氯苯、溴甲烷、甲醛、硫酰氟、磷化氢等,其中以樟脑丸和磷化氢使用最广泛。此外,用磷化氢熏蒸杀虫的技术已经问世。

  2554 生物驱虫杀虫

  主要采用植物药剂杀灭害虫,它是利用植物中的活性物质对害虫的中枢神经细胞进行干扰,以扰乱昆虫的生理状态和内分泌激素的平衡,使害虫绝育或死亡。目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中使用广泛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银盐胶片防霉剂和灵香草杀虫剂。这两种药剂搭配使用不仅可以杀虫,还可以防霉菌,对人体无伤害,驱杀虫效果明显。

  26 古籍保存的其他对策

  261 防火

  古籍文献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决定了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图书馆古籍文献管理中,必须把防火放在第一位。首先,古籍书库和阅览室等建筑应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耐火等级为一级),并符合防火设计。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古籍文献库与相邻的其他书库之间修建隔离防火墙,书库门采用甲级防火门。其次,古籍书库管理人员应接受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有较强的防火意识和责任感,能处理突发火情。第三,古籍书库应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灭火系统及消防栓,关键位置放置灭火器。第四,杜绝将火源带进古籍书库,严禁在古籍书库内吸烟、烤火、用电炉,违者严肃处理。

  262 防盗

  古籍文献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不同于一般书籍,图书馆必须加强防盗措施,以免古籍文献落入不法分子之手。因此,应派专人看管保护古籍文献,书库内要安装自动防盗报警系统,书库入口和库内关键位置应设置电视监控录像设备,安装保温隔热的防盗门和防盗窗栏,珍贵的古籍文献孤本、善本还应放入带锁具的书柜或书箱保存。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将古籍文献书库单独设置、自成一体,库内不设置其他用房及通道,减少人员流动,消除对古籍文献的潜在威胁。

  263 防震

  古籍文献保护中还应考虑到书库的防震,一定要符合抗震标准。地震是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潜在危险因素,它的破坏力更强,恢复更难。因此,在选择存放古籍文献的书库时必须考虑到书库的防震效果,并在存放古籍文献的书柜垫衬棉花或者塑料泡沫。

  264 古籍文献的数字化

  要使图书馆古籍文献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除对已出现残损的古籍文献要及时进行修补(纸浆修补机)和装订加工外,还应重视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和保护,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不仅可以相对真实、稳定地保存古籍文献原貌和内容,而且可以使古籍文献退出流通借阅环节,入库封存并得到长期保存,为读者提供更为便利、快捷的古籍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可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当前古籍文献保护和利用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的革命。

  总之,影响图书馆古籍文献保存的因素很多,图书馆一定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宗旨,做好古籍文献的防火、防盗、防震、防潮、防虫蛀、防霉、防酸化、防污染、防光辐射等工作,延长古籍文献的寿命,使古籍文献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21 拼音名 22 鱼藤的别名 23 来源 24 毒性 25 性味 26 功能主治 27 鱼藤的用法用量 28 注意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鱼藤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鱼藤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栽培 39 性状 310 化学成份 311 鱼藤的药理作用 312 毒性 313 性味 314 归经 315 功能主治 316 鱼藤的用法用量 317 注意 318 各家论述 31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鱼藤 1 拼音

yú téng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藤

21 拼音名

Yú Ténɡ

22 鱼藤的别名

毒鱼藤

23 来源

豆科苦楝藤属植物鱼藤Derris trifoliata Lour,以全株及根状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切碎,晒干。

24 毒性

(1)本品含有毒鱼藤酮,毒杀昆虫效果很好。禁内服,以防中毒。中毒后发生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阵发性全身痉挛,肌肉震颤,呼吸减慢,最后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解救方法:未出现痉挛前先催吐,洗胃;静脉滴注葡萄糖盐水加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B6、B12,如有痉挛可给解痉剂;呼吸减慢时注射尼可刹米或山梗菜堿等对症治疗。

(2)鱼藤作为农业杀虫药,成分中以鱼藤酮的毒力最强,鱼藤素次之,其余极弱。

25 性味

辛,温。有大毒。

26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杀虫。

根、茎:灭蝇蛆,并用作农药杀虫剂。

枝、叶:外用治湿疹,风湿关节肿痛,跌打肿痛(皮肤未破)。

27 鱼藤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酒水各半煮热温敷患处。

28 注意

禁内服。

2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鱼藤

31 出处

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32 拼音名

Yú Ténɡ

33 英文名

Trifoliate Jewelvine Root or Stem, Root or herb of Trifoliate Jewelvine

34 鱼藤的别名

毒鱼藤、篓藤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鱼藤的根或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Derris trifoliata Lour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挖,洗净,切片,晒干;茎叶夏、秋季采收,多鲜用。

36 原形态

鱼藤 攀援灌木,全株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715cm;小叶通常5,有时为3或7,薄革质,卵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0cm,宽24cm,先端渐尖而钝头,基部圆形,两面无毛;小叶柄短。总状花序腋生或侧生,长510cm;花梗簇生于序轴上,有时下部的花束延伸成一短花束柄;花萼钟状,长约2mm,无毛;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cm,旗瓣内面无附属体;雄蕊10,单体;子房无柄,被短柔毛。荚果近于圆形、斜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54cm,宽23cm,扁而薄,无毛,仅腹缝线有狭翅。种子12颗。花期8月,果期910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河岸、沼泽地、路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38 栽培

1气候土壤:宜热带及亚热带气候,荫蔽的环境对鱼藤生长较好。适合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方种植。

2种植:一般用扦插繁殖,四季均可,雨季容易成活。取2430cm的蔓茎作插条,按12×12m的行。株距斜插于穴内,覆土踏实,留1节在地面上。扦插后浇水,并盖树叶,防止太阳曝晒。

3每隔23个月中耕除草1次,追肥2次,结合中耕除草时进行。

39 性状

藤茎圆柱形,木质化,质较硬。完整叶为羽状复叶,小叶多为3片,也有5片。小叶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全缘。黄绿色,光滑,革质。气微,味苦;不毒。

310 化学成份

顺含槲皮素3Oβ新橙皮甙(quercetin3Oβneohesperidoside),鼠李素3Oβ新橙皮甙(rhamin3Oβneohesperidoside),2S羧基4R,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R,5Sdihydroxypiperidine),2S羧基4S,5S二羟基哌啶(2Scarboxy4S,5Sdihydroxypiperidine)及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四氢吡咯(2,5dihydroxymethyl3,4dihydroxypyrrolidine)。根含鱼藤酸(tubaic acid),β毛鱼藤酸(βtubaic acid),毛鱼藤醇(elliptinol),鱼藤素(deguelin),灰叶素(tephrosin),左旋山槐素(maackiain)。

311 药理作用

本类植物根中含鱼藤酮及其衍化物,通称鱼藤酮类(Rotenoid)。台湾鱼藤(Millettia taiwaniana)的根中亦含鱼藤酮,可用以捕鱼,或作农作物杀虫剂,还可用来毒杀蚊类幼虫。

312 毒性

鱼藤酮对昆虫及鱼之毒性很强,而对哺乳动物则毒性很轻,犬静脉注射致死量为05mg/kg,而口服则需加大600倍;一般口服02g/kg不致引起死亡。鱼藤口服毒性似较其中所含之鱼藤酮为大。经常接触其尘末,可招致肝损伤(脂肪变)。鱼藤酮中毒能引起呕吐、呼吸抑制、惊厥,最后呼吸麻痹而死。毛鱼藤(DElliptica)中鱼藤酮含量最高(根含12%),而其他种鱼藤则较低。

313 性味

苦辛;温;有毒

314 归经

肝经

315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杀虫止痒。主跌打肿痛,关节疼痛,疥癣,湿疹

316 鱼藤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煎水洗。

317 注意

不可内服。

318 各家论述

1李承祜《生药学》:作疥癣药。

2《福建民间草药》:杀虫解毒。治脚癣。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散瘀止痛,杀虫。治跌打肿痛(皮肤末破),用干粉加酒炒热敷患处。

31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逐水散

十九:方名:逐水散组成:生章陆3两,赤豆3两,鲫鱼3个。功效:消肿满。用法用量:3味实鱼腹中,以麻

鲤鱼头煮冬瓜

dōngguā处方:鲤鱼头1个冬瓜90克制法:将鱼头洗净去鳃,冬瓜去皮切成块,把炒锅放在文火上,倒

团鱼丸

仁柴胡各等分团鱼1千克制法:前五味与团鱼同煮,候鱼熟,除去鱼头不用,取肉连汁食之;再将药滓焙干为末

取牙神方

科百效》卷二:方名:取牙神方别名:取齿丹、取牙鲫鱼霜组成:鲫鱼45两重者(去肠屎)。功效:取牙。

鱼胆饮

吐,再服温酒,以吐为度(酒随量饮);若再未出,再饮鱼胆,服之无不出者。附注:草鱼、鲫鱼胆亦可代用。

更多用到中药鱼藤的方剂

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鱼腥草素片

拼音:yúxīngcǎosùpiàn英文:鱼腥草素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鱼腥草素片别名:鱼腥草素钠片分

鱼金注射液

颁标准:拼音名:YujinZhusheye处方:鱼腥草4000g金银花2000g制法:以上二味,用

胃太平胶囊

ang标准编号:WS3B393498处方:鱼鳔(制)260g浙贝母52g海螵蛸(去壳)91g

复方鱼腥草片

草片FufangYuxingcaoPian处方:鱼腥草583g、黄芩150g、板蓝根150g、连翘

鱼鳔丸

Wan标准编号:WS3B009989处方:鱼鳔(滑石烫)360g熟地黄45g泽泻45g山药4

更多用到中药鱼藤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鱼藤 《本草分经》:[同名附考]鱼类

鱼即鲢鱼。鲩鱼即草鱼。鲂鱼即鱼。鳢鱼一名乌鱼,即七星鱼,俗呼乌鳢鱼。江鱼一名石首鱼,又名黄花鱼。海

《药征续编》:[卷下]衣中白鱼

《尔雅·释虫》∶、白鱼。郭璞注∶今衣书中虫,一名鱼,《别录》及《图经》、《千金翼方》,亦同。《千金

《太平圣惠方》:[卷第三十九]辨鱼鳖蟹毒不可食及诸物不得共食法

凡鱼头有正白。连珠至脊上不可食。鱼无肠胆。不可食。鱼有黑点。不可食。鱼无腮。不可食。鱼头似有角。不

《本草品汇精要》:[续集卷之七上虫鱼部]鳞虫

音啼有毒原本注鱼内纲目分条鱼肉主食之疗瘕(名医别录)无蛊疾(本草纲目)名人鱼(弘景)孩儿鱼(李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经探测,陵园范围相当于78个故宫,这个说法引起考古界的一次轰动。 我国的秦陵考古团队一直以探查秦始皇陵内部构造为首要目标,经过四十余年的坚持不懈,终于摸清整个陵内的布局,这有利于整个后续考古勘探工作的展开。整个秦始皇陵园坐西向东,以封土为中心,可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部分就是地下宫殿,这是秦陵的核心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内城、外城及外城以外的区域,主次有别,层次分明,俨然是一座设计完善、规模宏伟的地下都城。

  它占地及其广阔,面积达到5625平方公里,城内区域的面积则有213平方公里,陵园的核心构成为地宫,其余几处地下设施,如陪葬坑、陪葬墓皆围绕地宫左右,由此可知,地宫不仅是陵园核心,同样是中心位置,地位相当于都城的咸阳宫。地宫之上,是占地面积巨大的封土堆,正是埋葬秦始皇的地方,它占据整个内城南侧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以当今国家实力,若想发掘秦始皇陵园,显然是轻而易举,但是,以目前的科技手段,无法保证出土文物的安全,贸然挖掘,会造成文物损失,这是有历史教训的。

  像许多文物,在地下密封两千多年后,突然拿到地面,会出现化学反应,导致瞬间氧化,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据悉,曾经首批兵马俑出土时,全身光亮如新,且色彩鲜艳,然而没多久,色料即开始剥离脱落,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色彩单调的兵马俑。另外,许多秦汉时期的竹简,记载有重要文献资料,结果都由于保护不力,出土即氧化,最终功亏一篑。这些都是赤裸裸的教训,对于古籍文献、历史文物都是不可逆转的损害。

  水银是化学元素汞的俗称。汞在常温常压下是以液态存在的金属,呈银白色。汞常温下即可蒸发,汞蒸气和汞的化合物多有剧毒。微量的液体汞不会引起严重的中毒反应,但汞蒸气和汞盐都是带有剧毒的,口服、吸入或接触后可以导致脑和肝损伤,长时间暴露在高汞环境中会造成脑损伤或死亡。

  据传秦始皇陵墓灌输了大量水银,若人一不小心掉进去肯有可能会导致身体接触大量浓度较高的汞,会造成脑损伤,严重的可能会死亡!因为水银具有毒性,所以能够防盗;同时水银能够形成隔热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对于遗体能起到防腐的作用,所以这里面存在的水银是有诸多用处的 。《史记》曾记载:“秦始皇陵墓中灌入大量水银,以此象征为江河湖海。”考古团队虽未亲眼目睹场景,但确实在封土堆上,发现了一片汞含量超标的区域。值得一提的是,那片汞超标区域,竟有不少石榴树存活,考古人员怀疑:“该区域产出的石榴或许具有危害性。” 

中药·散剂散剂(powder)为药物剂型之一。又称“粉剂”。是指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即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散剂的用法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西药·散剂散剂是药物剂型之一,指药物或与适宜的辅料经粉碎、均匀混合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药物研成粉末为散。可内服又可外用。散剂的分类散剂分为口服散剂和局部用散剂。口服散剂一般溶于或分散于水或其他液体中服用,也可直接用水送服。内服:粗末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局部用散剂可供皮肤、口腔、咽喉、腔道等处应用;专供治疗、预防和润滑皮肤的散剂也可称为撒布剂或撒粉。外用:研成极细末,撒于患处,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散剂的质量要求生产与贮藏散剂在生产与贮藏期间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一、供制散剂的成分均应粉碎成细粉。除另有规定外,口服散剂应为细粉,局部用散剂应为最细粉。二、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制备含有毒性药物或药物剂量小的散剂时,应采用配研法混匀并过筛。三、散剂中可含有或不含辅料,根据需要可加入矫味剂、芳香剂和着色剂等。四、散剂可单剂量包装也可多剂量包(分)装,多剂量包装者应附分剂量的用具。五、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含挥发性药物或易吸潮药物的散剂应密封贮存。质量检查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粒度粒度除另有规定外,局部用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粒度应符合规定。检查法 取供试品10g,精密称定,置七号筛。照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ⅨE第二法单筛分法)检查,精密称定通过筛网的粉末重量,应不低于95%。外观均匀度外观均匀度检查法 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干燥失重干燥失重

详见百科词条:散剂 [ 最后修订于2017/8/4 23:39:02 共12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狂(manic psychosis)为病名。是指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即精神躁狂失常的病证。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症见发作刚暴,骂詈不避亲疏,甚者持刀持杖,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力大倍常;或多食,或卧不知饥,妄见妄闻,妄自尊大,妄走不止,日夜无休等。脉弦滑数或沉紧而实等。癫与狂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相互转化,故癫狂并称。癫是因情志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致痰气郁结,蒙蔽心窍所致。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多见于青少年,治当疏肝理气,化痰开窍,以及补养心脾等法;狂是因七情化火,煎熬津液为痰,痰热壅盛,迷塞心窍所致,以神志错乱,精神亢奋,打骂呼叫,躁妄不宁,动而多怒为主要表现,以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治当镇心祛痰,清肝泻火,以及安神定志等法。由于癫狂二证,常与气血凝滞有关,故可根据不同证候,适当参用活血化瘀之品。本证多见于青壮年。

针灸治疗狂病有较好效果,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监护,防止自杀及伤人毁物。本病易复发,应在病证缓解后连续治疗,以巩固疗效。

狂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可见于狂躁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及癔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狂病 [ 最后修订于2018/7/27 10:16:09 共59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银 21 拼音名 22 水银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水银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水银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水银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水银的药理作用 311 毒性 312 鉴别 313 炮制 314 性味 315 归经 316 功能主治 317 水银的用法用量 318 注意 319 附方 320 各家论述 32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水银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水银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水银 1 拼音

shuǐ yín

2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银

21 拼音名

Shuǐ Yín

22 水银的别名

23 来源

为液态金属汞,天然汞矿不甚多见,通常系用辰砂矿石加热蒸馏而得。

24 性味

辛,寒。有毒。

25 功能主治

杀虫,灭虱。用于皮肤疥疮,顽癣;灭头虱。

26 水银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不宜内服。

27 注意

孕妇忌用。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水银

31 出处

出自1《本经》。

2《本草图经》:水银,《经》云出于丹砂者,乃是山石中采粗次朱砂,作炉置砂于中,下承以水,上覆以盎器,外加火煅养则烟飞于上,水银溜于下,其色小白浊。至于西羌来者,彼人亦云如此烧煅。但其山中所生极多,至于一山自拆裂,人采得砂石,皆大块如升斗,碎之乃可烧煅,故西来水银极多于南方者。

3《本草衍义》:水银,得铅则凝,得硫黄则结,并枣肉研之则散。别法煅为腻粉、粉霜。唾研毙

32 拼音名

Shuǐ Yín

33 英文名

Mercury

34 水银的别名

白澒、姹女、澒、汞、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砂汞、灵液、活宝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bar;Mercury or Quicksilver Hydrargyrum

采收和储藏:通常用辰砂矿石砸碎,置炉中通空气(或加石炭及铁质)加热蒸馏,再经过滤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见。

36 原形态

1辰砂 三方晶系。晶体成厚板状或菱面体,在自然界中单体少见,多呈粒状、致密状块体出现,也有呈粉末状被膜者。颜色为朱红色至黑红色,有时带铅灰色。条痕为红色。金刚光泽,半透明。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25。比重80982。性脆。

2自然汞 常温下为液体,3887℃以下为三方晶系晶体。晶体汞为菱面体状。液体呈小珠分散,或呈薄膜依附于辰砂等共存矿物表面及裂隙中,亦呈小水滴状集中于巖石裂隙。银白或锡白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汞相对密度1426144;液体汞相对密度13546(20℃)。气化点35658℃,蒸气有剧毒;常温下在空气中稳定为液态,受热易挥发。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产于辰砂矿的氧化带,常成小珠球存在于矿脉及巖石的洞隙内和浮土中。

2自然汞大多在火山地区或与温泉形成的辰砂相伴产出。常含银,还可能含铜、铁、铅、锑、锡等杂质。自然汞数量远少于共存的辰砂,且难采集。近年曾有自然汞产出于陜西(略阳)、湖南(省溪、新晃)、云南(蒙自)等地汞矿中。

资源分布:1产于湖北、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

2主产于贵州、湖南、四川及广西、云南、湖北;其他省区亦有产出。

38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在常温下为质重液体。银白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易流动或分裂成小球。遇热易挥发,357℃成气体,在39℃时凝固成锡样固体。不溶于水、乙醇、盐酸;能溶于硝酸、热硫酸中,形成汞盐。无臭。以银白色、具光泽、流动灵活、在光滑纸面上流过无遗留污痕者为佳。

品质标志 (1)化学成分的定量指标 据《贵州省中药材质量标准》1988年版规定:本品含汞(Hg)不得少于9990%。

(2)杂质限制 ①取本品数滴,置白纸上,滚动处不得留有污痕。②取本品510g,溶解于3540℃硝酸(相对密度14)100ml中,溶液应无不溶物。

39 化学成份

为单体金属元素汞(Hg),并含有微量的银。

310 药理作用

1元素汞不引起药理作用,解离后的汞离子能与疏基结合而干扰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元素汞不能自肠胃道吸收,但其表面暴露于空气中时可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因而吞食后有时可引起轻度泻下、利尿。吞食水银的人,大多数并无症状,水银自粪便排出,少数人可有某些症状,而极少数(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引起立即死亡。

2

3汞剂排泄主要由肾,其次是大肠。

311 毒性

汞剂对消化道有腐蚀作用,对肾脏,毛细血管均有损害作用。急性中毒多半由误服升汞引起,有消化道腐蚀所致的症状,吸收后产生肾脏损害而致尿闭和毛细血管损害而引起血浆损失,甚至发生休克。早期应用二巯基丙醇及其他对症措施,多数有效。慢性中毒一般见于工业中毒,发生口腔炎和中毒性脑病,后者表现为忧郁、畏缩等精神症状和肌肉震颤。

312 鉴别

取本品约1g,加硝酸与蒸馏水的等容混合液20ml,使其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1)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沉淀。(检查汞盐)(2)取本品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猩红色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再以氢氧化钠试液堿化,加铵盐即生红棕色的沉淀。(检查汞盐)

313 炮制

1同脂肪研成细粉或油膏用。

2《雷公炮炙论》:在朱砂中产出者,其水银 红,收得后,用葫芦盛之,免致遗失。若先以紫背天葵并夜交藤自然汁二味同煮一伏时,其毒自退。若修十两,止用煎二味汁各七镒,和合煮足为度。

314 性味

辛;寒;有毒

315 归经

心;肝;肾经

316 功能主治

杀虫;攻毒。主疥癣;梅毒;恶疮;痔痿

317 水银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涂擦。

318 注意

1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

2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3《本草拾遗》:人患疮疥,多以水银涂之,性滑重,直入肉,宜慎之。

4《本草经疏》:头疮切不可用,恐入筋络,必缓筋骨,惟宜外敷,不宜内服。

319 附方

水银膏《圣惠方》:癣疮;小升丹《验方》:

320 各家论述

1《纲目》: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煅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鉆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可服食尔,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同黑铅结砂则镇坠痰涎,同硫黄结砂则拯救危病,此乃应变之兵,在用者能得肯綮,而执其枢机焉。

2《本经》:主疥、痿、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杀金、银、铜、锡毒。

3《本草拾遗》:利水道,去热毒。

4《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催生,下死胎。治恶疮,除风,安神,镇心。

5《本草衍义》:治小儿惊热,涎潮。

6《本草蒙筌》:和大枫子研末,则杀疮虫;佐黄芩为丸,则绝胎孕。

7《本草汇言》:点搽杨梅恶疮。

321 摘录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用到中药水银的方剂 水银膏

shuǐyíngāo《圣济总录》卷一三七:组成:水银1分,芜荑仁(研末)半两,姜黄(捣末)半两,酥2

水银丸

芒消6两,水银10两。功效:利小便。主治:卒大腹水肿。用法用量:每服1丸,日3次,日增1丸,至10丸

白降丹

丹:别名:白灵药、夺命丹处方:朱砂、雄黄各二钱,水银一两,硼砂五钱,火硝、食盐、白矾、皂矾各一两五钱

青金丹

:方名:青金丹别名:的奇丹组成:硫黄1两(研),水银8钱。主治:霍乱吐泻不止,及转筋诸药不效者。一切

小白降

iàng《外科方外奇方》卷一:方名:小白降组成:水银5分,火消5分,生矾5分,食盐2分。主治:肿毒疮

更多用到中药水银的方剂

用到中药水银的中成药 三黄宝蜡丸

0g玄明粉30g铅粉9g朱砂30g乳香(制)9g水银9g麝香9g制法:以上十五味,除麝香外,琥珀、雄

红升丹

红升丹:别名:又名红粉。处方:朱砂、雄黄各五钱,水银、白矾各一两,硝石四两,皂矾六钱。朱砂15克雄黄

安魂定魄丹

拼音:ānhúndìngpòdān处方黑铅2两,水银1两,硫黄(细研)1两。制法上先销铅成水,次下水

黄升丹

Dan标准编号:WS3B182994处方:水银300g牙硝(结晶)210g明矾360g制法:以

复方铁苋止血粉

钟。贮藏:密封。注:耐压强度检查方法检查装置采用水银检压计,装置一侧连接橡皮管,末端接一支三通管,三

更多用到中药水银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水银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水银

》)、女(《药性》)。时珍曰∶其状如水似银,故名水银。者,流动貌。方术家以水银和牛、羊、豕三脂杵成膏

《鸡峰普济方》:[卷第二十四]丹诀

也(第二转(化朱汞为砂)取前飞者朱汞约三两以上入水银一两硫黄一两先将硫黄细研为粉碗盛之于火上熔成汁名

《证类本草》:[卷第四]水银

水银味辛,寒,有毒。主疥,痂疡白秃,杀皮肤中虱,堕胎,除热。以敷男子阴,阴

《幼幼新书》:[卷第三十八]头疮第一

。松脂苦参黄连(各一两半)大黄胡粉(各一两)黄芩水银(各一两六铢)矾石(半两)蛇床子(十八铢)上九味

《普济方》:[二百六十五服饵门]丹药(附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