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有哪些入门级古书值得推荐,第1张

知乎网友的答案

古文理解水平停止在高考备战水平实则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古文阅读无障碍是看古书看出来的。

题主想看为人处世,陶冶情操的,那么我强烈建议你看一看《菜根谭》。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几十遍。

说实话,我颇为反感一些人总是说“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以我等屌丝之境界,居然总是要将真名士驳得体无完肤,古谓之蚍蜉,俗谓之中二。

这本书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我在初读的时候觉得不可理喻,但若干年后,才晓得真他妈是至理。

光风霁月,草木枯荣,小家碧玉,大冶洪炉。

它让你知道: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于是我们才晓得,许多所谓的清高是假清高,也明白了,那些在没钱的状态下说我若为官必清官的人多半是假的。

它让你知道: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诚然如此!

但如果理解无能,则会误解作者的本意。初次看罢,觉得做人要凭侠义,果然被坑。后来才知,所谓三分侠气,便有七分世俗。所谓一点素心,便不必为自己有些心计而懊恼。

才知古人诚不我欺。

它让你知道: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这意味着,狗屎的存在居然可以滋养我们,于俗世之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看完了《菜根谭》受益匪浅,于是便再翻《围炉夜话》,再看《小窗幽记》,再看《幽梦影》。

深刻的道理。

美腻的句子。

这种程度的古文,不建议你再看翻译。讲真,看过几个版本的翻译,有些完全是理解错误,有些真的是不入世也不出世。

再说入门级的,那便是《经世奇谋》,明代学者俞琳编著,你要看的话,一定要买绿皮的。

(有私信和留言问哪个绿皮的,我看了一下,是我记错了,应该是棕色的。)

绿色的是《菜根谭》:

《经世奇谋》主目录的中心思想主要是:

如何优雅地工于心计?

如何识破自己有没有被人当枪使?

如何快速地领会领导意图?

如何通过细节察觉未来的困难?

如何反驳一个恶心到我的贱人?

油嘴滑舌是怎样一种体验?

总之,好看。

好看才是初读最大的兴趣,能让古文不太好的人看进去的阅读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古文的水准,其他都是扯淡。

于是你看完明朝的《经世奇谋》,就想着看其他版本的《经世奇谋》。于是你才晓得,《让子弹飞》里真假黄四郎的桥段,早就在《经世奇谋·伪擒李密》里头上演了。那时,王世充找了个长得很像李密的家伙,硬跟人说俺已经把李密抓住了,王世充军山呼万岁,李密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溃不成军。

看,如果你想当个编剧,这是多好的梗。

如果你不当编剧,想当个高级黑,那就硬说本拉登还活着,他们只不过是杀了替身而已。

如果你不想当高级黑,想当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那么,你去二龙山剿匪,便把二龙山认出你是条子的那个傻逼整死。你可以把白的说成黑的,是的,这就是杨子荣干掉栾平的奥义。

好了,进阶完《经世奇谋》,就该更上一层楼了,我猜你的最终目的,是想写出古文一样的语句,在勾搭妹子的路上无往不利。以及,在未来的人生中碰见任何事都可以胸有成竹。

太难。

不如退而求其次,先看看蒙学。

是的,古代幼儿必背。

不要小瞧蒙学,以鲁迅、胡适等新文化领导者的文字功力,也都在幼年时期学过这些东西。

当然,像《三字经》什么的,如果你不想再看,只是想迅速提高古文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我建议你看《声律启蒙》和《增广贤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

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

闹里有钱,静处安身。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浅显的精髓。

深刻的道理。

如果读起来不快乐,那就不要读。

如果读起来觉得很兴奋,那就继续读。

兴趣有了,古文水平水涨船高。于是你可以开始看《世说新语》《资治通鉴》《史记》甚至“二十四史”,古人笔记,散文,谏议。于是你会知道,现在发生的,就是过去发生的,将来发生的,现在在发生着。智者的预言是基于自己的学识,而庸人的言论也是基于自己的修养。但既然读过这些了,你也不会因那些恶俗的评语而感到愤怒,早在此之前,你就晓得了大自然容纳得了鲜花,自然也容纳得了粪土。如果你轻易就被人激怒,很容易就怀疑人生,周围总发生你理解不了的事情,只能说明你不够自然。

最终的最终。

你可以看《易经》。如果觉得没什么兴趣,建议你先看一下曾仕强易经的智慧全集 曾仕强视频全集。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读懂了它,便读懂了宇宙。

读不懂是因为自己程度不够,运用起来不对,那是因为自己理解错误。

总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践行着书中早就写过的知识,只是,相对于没看过古籍的人,看过的人会少走许多弯路。能流传下来并在小范围内广受赞誉的古籍,几乎每一条都是前人智慧的精华。就好比“如何更加顺利地拼装这个玩具”的说明书,自己瞎鸡巴走那些弯路是没有必要的。

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人生很短,别把精力浪费在走弯路上。

直接拿来用吧。

第五章 手工业

手工业

第一节 青铜冶铸业

一、基本状况

青铜冶铸是百越民族一项十分重要的手工业,约在商代初期,一些地区的越人就已开始冶铸活动。西周以后,各地越人基本上都已有冶铸业。当然,由于矿石原料及技术等众多原因,至秦汉止,各地越人的青铜冶铸水平不尽一致,有高有低。尽管如此,作为百越民族社会经济领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地越人的青铜冶铸业在历史上仍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位于江苏及安徽南部等地区的吴国,其青铜冶铸活动早在商代早中期就已开始。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相当于"湖熟文化"早期的一些遗址如南京北阴阳营、锁金村、镇江马迹山、江宁汤山点将台遗址等,都曾分别出土了小型青铜器如铜镞、刀、斧、锥、鱼钩、戈、钺以及小型炼铜坩锅、挹灌铜液用的铜勺等,一些遗址还发现了铜渣等遗物。这些文物表明,在商代早中期,吴国地区的越人已经开始进行青铜冶铸活动。当然由于处于初创阶段,这些冶铸规模比较小,冶铸器物的种类不多,器型受中原商文化影响较多,铸造也比较粗糙。但是其用小型坩锅和挹灌铜液的铜勺等工具表明 (北阴阳营遗址出土的炼铜坩锅直径仅17厘米),当时越人的炼铜技术与中原郑州商代早期冶铜工具用大口尊和安阳商代晚期的"将军盔"式的炼锅是不一样的,以坩锅炼铜的原始技术具有江南越文化特色,与中原同期的冶炼技术、风格不同,尽管这一技术还较落后。

西周时期,随着吴国地区越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地青铜冶铸业也有了十分明显的发展进步。至春秋末期吴国灭国前后,这一地区越人青铜冶铸业已经发展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与同时期于越的青铜冶铸业一道,堪称古代百越民族青铜冶铸手工业的典范。在这一时期吴国各地的墓葬、遗址、窖藏中,发现了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品质优良的各类青铜器。一些重要、精良的青铜器在吴国贵族的墓葬中被大量发现。各地考古发现的主要遗址、墓葬有丹徒宜侯墓、母子墩墓、仪征破山口、安徽屯溪西周墓、南京浦口长山子、丹徒磨盘墩、溧水宽广墩、句容茅山、金坛鳖墩、丹徒北山顶春秋墓、武进淹城、六合程桥一、二号墓、和仁东周墓、丹徒谏壁粮山墓等等。从这些重要的遗址、墓葬、窖藏等遗存中出土的青铜器主要器型有铜鼎、鬲、簋、盘、尊、提梁卤、壶、觥、三轮盘、岙、叉、刀、斧、削、锸、镰、锄、铲、耨、锤、戈、剑、矛、镞、戟、矢、鸠杖、句翟、饽于、编钟、丁宁、车器构件饰件等等,涉及到生产、生活、战争、祭祀、娱乐等方面。按类分则有容器、炊器、酒器、兵器、农具、工具、礼器、乐器、车器等近十种。至于数量,由于各地普遍发现,数量很多,难以统计,但可以个别典型墓葬为例加以分析。如江苏丹徒县大港至谏壁一带沿长江之山脉的附近山丘上,分散着大大小小众多的土墩墓,这些墓葬如宜侯墓、双墩、西烟墩山、北山顶等都是吴国贵族的葬所,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既精且多。如1984年发掘的北山顶春秋墓,被认为是吴王余昧墓,该墓出土的青铜器达376件之多。由于此墓早年被盗,其实际数量显然不止此数。1982年丹徒大港母子墩西周墓出土铜鼎等17件,此外还有部分车马器和百余件的箭镞以及铜叉、镦等器物,总数也达一百几十件(图5-1、图5-2)。自西周以来,吴国地区的青铜器无论在冶铸技术或造型纹饰方面,都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如铜、铁配方,分铸嵌入,焊接错金等工艺技术都处于很高的水准。西周晚期以后,各地铸造的青铜器多质地优良,不乏造型新奇之器。如奄城出土的三轮铜盘、三足叵、牺叵,溧水宽广墩出土的米筛纹镂孔盘,安徽青阳出土的双龙耳尊及羊尊等器物,都是江南仅有,风格独具的新颖器物。至于竖耳、浅腹、高蹄足外撇鼎以及铸造精良、锋利无比的剑、矛等器物,更是当地越人的代表作。各种鸟形器钮、鸳鸯形尊等,强烈显示了吴越文化的崇鸟特征。各种器物身上的几何形花纹图案,也是地方文化特征的反映。至于一些剑、矛器身的错金鸟篆文,更是吴越青铜器的著名特征之一。吴国青铜冶铸业在当时曾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部分古籍对此亦有不少精彩的记述。《战国策·赵策》在评论吴越之剑时说:"夫吴干(越)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叵。"《庄子。刻意》说:"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与于越著名铸剑工匠欧冶子齐名的吴人干将,"俱能为剑","阳作龟文,阴作漫理,一,其铸的 "干将"、"莫邪"铜剑为世之瑰宝而名扬四海。春秋末期,"吴师皆文犀长盾,扁诸之剑,方阵而行,青铜剑等兵器铸造技术达到高峰。总之,自商代中晚期以来,吴地越人青铜冶铸业发展很快。在数量、质量、造型、纹饰、冶铸技术等方面,至春秋时期已达到国内同期最高水平。属于于越的今浙江地区,商代及西初期已有青铜钟、鼎、觑、觚等青铜器出现,如在余杭石濑、吴兴棣溪、海盐和安吉等地都有零星发现。这些器型与同期中原类似器物无异,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但是纹饰则有部分地方特征,如余杭石濑铜铙上的云纹,与浙江地区春秋以前印纹硬陶上的云纹很相似,安吉出土的铜鼎纹饰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器物可能为当地所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于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越国政治军事上的崛起,当地越人的青铜冶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在越国故都今绍兴西施山等地发现为数众多的青铜器。主要器型有铜镰、铲、削、锄、镘、犁铧、镞、剑、矛、凿等。绍兴城区及郊外15个乡近十年间共出土各类兵器和农具近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西施山出有冶炼用的坩锅,证实此地是一青铜乃至铁器冶铸场所。与绍兴邻近的上虞、诸暨、嵊县等地,也有部分青铜器发现。除此之外,在浙江的长兴、仙居、舟山、杭州等地,近几十年来都分别发现了一些属于越国时期的青铜器。如仙居县秋山乡一东周时期窖藏中,发现有青铜犁头、钺、铲、锸、削、凿、锯、矛、镞、弩机、鼎、釜等器物。舟山岛近年出有春秋前后的青铜锸、耨等农具,这些农具为双范合铸,刃部锋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该墓共出17件铜器,其中有徐式器数件,余为越式器。越式器中的青铜屋模型最富有特色。该模型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房屋进深三间,各间深度均等,南面敞开,无门窗,东西两面为长方格落地式立壁。屋顶为四坡式攒尖顶,顶上还竖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整个图腾柱饰S形纹,鎏金灿烂。屋内分别塑有鼓师、乐师及歌手等数人,发髻、衣饰、表情面目等栩栩如生,人物与房屋比例结构得当。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反映当时于越人青铜冶铸工艺的高超水平。当然,作为春秋时期越国引以为豪的青铜剑铸造,在考古发掘中也有相应的发现。湖北江陵望山、藤店等地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以及上海博物馆藏的越王剑等,虽埋藏地下二千饰也有类似情况。这些器物可能为当地所产。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于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越国政治军事上的崛起,当地越人的青铜冶铸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在越国故都今绍兴西施山等地发现为数众多的青铜器。主要器型有铜镰、铲、削、锄、镘、犁铧、镞、剑、矛、凿等。绍兴城区及郊外15个乡近十年问共出土各类兵器和农具近百件。值得注意的是,西施山出有冶炼用的坩锅,证实此地是一青铜乃至铁器冶铸场所。与绍兴邻近的上虞、诸暨、嵊县等地,也有部分青铜器发现。除此之外,在浙江的长兴、仙居、舟山、杭州等地,近几十年来都分别发现了一些属于越国时期的青铜器。如仙居县秋山乡一东周时期窖藏中,发现有青铜犁头、钺、铲、锸、削、凿、锯、矛、镞、弩机、鼎、釜等器物。舟山岛近年出有春秋前后的青铜锸、耨等农具,这些农具为双范合铸,刃部锋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的青铜器。该墓共出17件铜器,其中有徐式器数件,余为越式器。越式器中的青铜屋模型最富有特色。该模型通高17厘米,平面作长方形,面宽13厘米,进深11.5厘米,房屋进深三间,各间深度均等,南面敞开,无门窗,东西两面为长方格落地式立壁。屋顶为四坡式攒尖顶,顶上还竖一图腾柱,柱顶塑一大尾鸠。整个图腾柱饰S形纹,鎏金灿烂。屋内分别塑有鼓师、乐师及歌手等数人,发髻、衣饰、表情面目等栩栩如生,人物与房屋比例结构得当。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反映当时于越人青铜冶铸工艺的高超水平。当然,作为春秋时期越国引以为豪的青铜剑铸造,在考古发掘中也有相应的发现。湖北江陵望山、藤店等地出土的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以及上海博物馆藏的越王剑等,虽埋藏地下二千余年,却仍显露其精美灿烂、锋利无比的真相。长兴县发现的近十件铜剑,虽出土于酸性土壤中,除外表一层水锈外,都保存完好,有的还光泽如新,锋利无比,闪耀着当年"锋锐锷利,以刺则入,以击则断"所向披靡的余辉。春秋战国时期于越是以军事强大而兴国的,因此当时的兵器铸造占有重要地位。春秋末期越国的军事武装力量达数万人,假如每人以一件戈(重约0.25公斤)和十个箭镞(重约0.1公斤)计算,则这些军事武器装备所需的青铜量就要达数吨乃至数十吨之多。

从文献记载看,有关古籍对春秋前后越国的青铜冶铸技术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越绝书》对越国的青铜冶铸活动记载犹多,对其采矿、冶炼、铸剑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述。如"赤堇之山,破而出铴;若耶之谷,涸而出铜",等等。晋王嘉《拾遗记》说范蠡相越时,"铜铁之类,积如山阜"。于越著名的铸剑工匠欧冶子铸造的各种名剑,更为时人瞩目而倍受赞誉。如《苟子》说:"桓公之葱,太公之录,庄公之冒,阖间之干将、莫邪、巨阙、辟间,此皆古之良剑也。"当时著名的相剑家薛烛称赞欧冶子铸造的 "鱼肠"、"巨阙"等名剑时说:"观其钣,烂如列星之行,观其光,浑浑如水之溢于塘。"因此"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 "越王之一剑。一代名匠欧冶子因此也成为越国青铜冶铸业发达的典型标志,古人为此发出了"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子之巧 "的感叹。总之,商周时期越国的青铜冶铸业发展水平很高,其完全可以与同时期吴国越人的青铜冶铸水平相提并论。当然,由于地下埋藏或考古发掘不多等方面的原因,从数量、种类方面看,其较之吴国略为逊色。不过,这不足以否定越国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冶铸水平的高低在于冶铸工艺而不在数量。春秋时期于越的青铜冶铸工艺水平以一代名匠欧冶子等为代表,足以与吴国的干将莫邪等媲美,这一事实无论在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中都得到充分的肯定。

属于扬越范围的今江西地区,自商代中晚期以来就开始出现青铜冶铸活动。前些年发现的瑞昌古铜矿遗址,最早年代可以追溯到商代中期,这是迄今已知的中国最早的铜矿采冶遗址。由于这个古铜矿遗址开采面大,产量也多,反映了早期扬越人青铜冶铸水平并不低。标志江西地区商代扬越人青铜冶铸活动的主要考古遗迹有吴城遗址和1989年底在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发现的一座大型商墓出土的青铜器。清江县的吴城文化遗址中出土有铜锛、斧、凿、戈、矛、卑等小型青铜器,伴出的还有部分石模和陶模,证实这些青铜器确是当地越人铸造的。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发现的商代大墓,是江南地区近20年来重要考古发现之一,其意义十分重大。据介绍,这座大墓坐落在高耸的沙丘中央,室内有一棺一椁,墓室中各种器物均有规律地分布着。其中出土青铜器485件、玉器754件(颗)、陶器356件。青铜器数量之大,品类之多,造型之奇,纹饰之精,铸工水平之高,堪称江南商墓之冠,在全国尚属罕见。青铜器具有商代中晚期的作风,器型有方鼎、圆腹鼎、假腹豆、四羊基、提梁卤、直内戈、觑、鬲、瓿、铙、刀、耨、觚、短剑、单翼镞、靴形器、犁铧等等,其中不少种类在全国商墓出土物中是前所未有的。器物的纹样和装饰附件上虎的雕塑性动物形象极其盛行,独有的带状燕形纹也很普遍。从许多器物纹饰中密布几何形云雷纹等越地常见纹饰和铸造采用陶模与石模并用等方面分析,这些青铜器应是吴城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与殷商文化关系密切的中国南方土著青铜文化遗存。

新干商墓出土的这些青铜器,有一些器物与中原商代同类器类似,反映了中原商文化对南方越文化的影响和浸润。除此之外,还有相当部分器物属于越文化系统,如云纹尾部上翘的铙、刮刀、两翼刃一长一短的镞、犁头以及靴形器、立耳饰虎雕的扁足鼎等,都独具风格。新干商墓这批铜器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古代部分地区的越人在商代中晚期就已经有了比较高的青铜冶铸技术,扬越人的青铜冶铸业此时已较发达,某些铜器的铸造水平,甚至超过了同期中原商文化的水平。

西周中晚期至战国时期,这一地区越人的青铜冶铸水平仍有一定的发展进步。瑞昌铜岭古矿冶此时仍在开采冶炼,这一时期各地铜器的主要种类有刀、镞、矛、凿、钟、鉴、钩、鼎、盘等。从器物的形态看,清江吴城一期出土的一件凤鸟形捉手铜器盖上的凤鸟造型与器身的变体兽面纹都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如清江、靖安等地出土的器型风格,明显受吴越文化的影响。清江临江镇还出有"工渔"即"勾吴"等铭文的铜钟11件,显系吴国传人。总之,属于扬越地的江西地区,在百越民族系统中,其青铜冶铸业的起始年代较早,发展水平也较高,在百越的青铜冶铸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至于该地重要的瑞昌古矿冶,这一铜矿的开采冶炼状况下文将进一步予以介绍。

属于闽越的今福建、台湾及浙东南部分地区,商周秦汉时期也有一些青铜冶铸活动。见于福清东张遗址上层的3件残铜器及台湾圆山文化遗址上层的青铜双翼镞和环等小件青铜器,当是闽越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其约当商代或略迟一些时间。1978年从崇安县取下的一具武夷山船棺身上,可以明显看到斧凿砍凿及刨削的痕迹,表明商末周初当地越人可能也已经制造和利用部分小型青铜工具用于木器制造业。西周至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在福建的光泽、崇安、浦城、政和、大田、建瓯、福安、闽侯、福州、南安、漳浦、武平等地都有零星发现,主要器型有锛、斧、矛、削、剑、匕首、镞、镘、钟等。这些器物大多较小,数量也少,总数约在30、40件之际。成批出土的青铜器仅见南安县大盈村1974年发现的一批器物,计有戈5件,戚2件,矛1件,匕首2件,锛2件,铃8件以及几件玉戈、璜等器物。这些铜器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如两件铜锛都作长条形有段状,与新石器时代的有段石锛十分相似。铜戚的近内壁饰有网状纹,铜铃的表面饰有曲折纹和波浪纹,这些纹饰与当地的印纹硬陶纹饰相类似。因此,可以肯定这批铜器为当地越人铸造,时代约当春秋战国之际。秦汉之际,崇安汉城有一些冶铁遗迹,但青铜器反而少见,近些年考古发掘仅见少数钟洗车饰残件等,与陶器、铁器不成比例。浙东南的临海郡安阳、罗江及台湾夷州的越人,至三国时期,据《临海水土志》记载:"其地亦出铜铁,唯用鹿角矛以战斗耳。"然而当地越人的生产工具及兵器等,仍大多以骨、石器为主,铜铁器较为罕见。从上述分析可知,商周秦汉闽越地区的青铜冶铸业在千余年的时间内始终是不发达的,他们的冶铸活动大致仍停留在铸造少量小型器物的水准上,铸造的器物也较粗糙不精,与吴越等地越人的青铜冶铸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地处浙东南的东瓯,与闽越同属于东越族系。在汉武帝封东瓯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地亦有部分越人居住生息。临海市上山冯春秋战国遗址发现的二个窖藏中,出有青铜剑、矛、锸、耨、铲、锯、犁形器、釜、鼎、墩以及饼状铜块近50公斤。玉环县三合潭上层遗址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矛、锸、耨、铲、镞、凿、鱼刺、鱼钩、斧、钺、锛等器物。这些器物可能与春秋时期的于越有关,但是这些青铜器的持续存在,对东瓯人的青铜冶铸业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时至三国,临海郡的安阳、罗江等地的"安家之民"才会"其地亦出铜铁",尽管这些地区的冶铸业是不太发达的。

属于扬越的今湖南、湖北部分地区,商周时期虽然当地混杂有一些濮、越民族,但居于此地的部分越人在青铜冶铸活动中仍较多地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风格,两地的越式青铜器仍有不少的数量。如湖南零陵菱角塘西周遗址,出有典型的越式鼎,这些鼎立耳、浅腹、条形足。在资兴等地越人墓中也有出土。此外两地还出有蚕式尊、几何纹壶、越王剑、矛等器物。矛的中脊往往饰有变形铲币状图案装饰,其上饰一"王"字形,或铭"越王"二字,故称"越王矛"。这种矛在长沙浏城桥,益阳新桥、宁乡,衡阳周家坟山等处均有发现,造型纹饰与南越等地的同类器基本相同。靴形铜斧在衡山、江华沱江、耒阳等地均有发现,其中图形装饰的人物多持斧钺,身佩环首刀,出没于荆棘丛中。越式铲在湘乡、零陵、祁阳、常德、邵阳、武岗等地均有发现,说明越人分布范围远及沅江流域。湖北崇阳出土的铜鼓,与福建闽侯黄土仑商周遗址出土的陶鼓模型形状几乎一致,与浙江绍兴306号战国墓出土的铜屋模型中的铜鼓也较类似,它们都是一横置的橄榄状鼓身,下置鼓架,与西瓯骆越等地出土的铜鼓不同,属于另一种越式鼓。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经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不少古矿冶遗址遗物,包括炼铜竖炉及铜铁器等。1985年鄂东南的阳新县富池镇又发现港下古铜矿遗址,清理出竖井、平巷及铜锛、削等遗迹遗物。鄂东南地区的古铜矿最早年代可能早到西周晚期,而这一时期活跃于此地的居民是扬越人而不是楚人,因此有学者认为铜绿山铜矿是先由越人开采而后易手于楚人的。

从总的情况看,商周时期地处湘、鄂部分地区的扬越人,已有一定规模的青铜冶铸业,器型及制造风格具有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在数量上虽不能与吴、越地区媲美,但也不在少数。如1978年发掘的资兴旧市春秋墓,20座有随葬品的墓中共出铜器60件,器型有鼎、矛、戈、镞、镦、剑、锛、斧、削、钺、铜条、铜片等,铜器占出土物总数的52%。当然,从现有考古资料看,扬越人的青铜冶铸业最大的成就当在于开采铜矿,这方面的情况下文将再作介绍。

南越地约为今广东及与广西部分交界处,商周以来,当地越人在中原及楚文化的直接、间接影响下,青铜冶铸业始有起步,至春秋战国秦汉间,达到很高水平。目前已知南越地区年代最早的青铜器当为饶平出土的一件铜戈,其铸作粗糙,造型风格不同于中原内地,当为本地产品,年代约为商末周初,表明此时已有青铜冶铸活动。春秋时期,南越地区的青铜冶铸业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青铜器无论在质量、数量方面,都达到新的高度。清远马头岗曾连续发现两座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墓葬,都以青铜器为主要随葬品。此后又在肇庆、四会、龙川、罗定、佛山、怀集等地先后发现38座同时期墓葬,共出文物879件,其中铜器719件,占总数的80%以上。这些器物有鼎、孽、鉴、益、壶、盘、缶、编钟、钲铎、剑、矛、镞、钺、斧、凿、削刀、匕首、人首柱形器等达50余种,其中兵器和工具占大多数,达593件之多。与广东近邻的广西、湖南等部分交界地区,也出有部分青铜器,如灌阳、贺县、恭城等地出土的耨、饶、尊、人首柱形器等。春秋战国时期南越地区的青铜器成分比较复杂,这些器物中有的为中原、楚地乃至长江流域地区流人的,有的与西瓯、骆越乃至西南滇濮民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从主流看,应该看到当地越文化的因素在青铜器中仍占重要地位。如各地出土的削刀、附耳筒、圆球形器、人首柱形器、越式鼎、"王"字形矛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广东罗定、四会鸟旦山、清远马头岗、肇庆北岭松山等地墓葬出土的"王"字形矛,黥面贯耳的人首柱形器,饰有勾连雷纹,S形圆涡纹的附耳筒等,可说是此时南越地区越式青铜器的代表器物(图5-3、图5-4、图5-5)。当然,从总体上讲,此时南越地区的青铜冶铸业尚处于初创阶段,发展的步伐是比较缓慢的。由于受中原、楚地、西瓯骆越及西南百濮等民族的多方影响,其青铜冶铸的文化内涵也显得复杂特殊一些,这是吴、越、闽越等地所没有发生的。

秦汉时期,南越的铜器冶铸业虽然受到新兴的铁器的挑战,但其发展水平并没有停滞,在某种程度上,仍有一定的发展进步。《广州汉墓》介绍的近几十年间广州地区发现的182座西汉早期即南越王时期墓,其中90座出铜器,器形类别有容器、盛置、炊煮、日用、兵器、切削、车饰、乐器、服饰、钱币等。其中有瓿、壶、扁壶、蒜口瓶、钫、樽、卮、提筒、鍪、釜、甑、锅、觑、蚕、鼎、洗、熏炉、剑、戈、矛、镦、弩机、镞、削、锛、各种车饰、铃、饶、鸡形钮饰、铜牌、俑、带钩、指环、印章、镜、珠、半两、铜帽、铜条等约六七百件。1983年发现的广州南越王墓,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青铜器,使我们对南越国时期的青铜冶铸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据报道,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器有镜、熏炉、提筒、盆、串珠、镞、剑、弩机、弹丸、框架、支灯、带钩、鼎、鉴、方炉、叵、卮、勺、车饰件、帐钩、钮钟、甬钟、铙、锤、钫、瓿、壶、罐、鍪、洗、锯、杵、臼、钲形器、镦形器、牌饰等三四种,剔去镞等小件器不算,也有好几百件。这批铜器除少部分为楚器及中原内地制作之外,大多为本地铸造。如不少鼎、钫等刻有"蕃禺少内"、"蕃禺等铭文。一套8件的铜铙,刻有"文帝九年乐府工造 "铭文。文帝即南越文帝,九年即汉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大方炉炉盘长61厘米,宽52.5厘米,周缘铸蟠龙纹,每边有铺首提环,炉底有四个活动的铜轮,可以推动。与小方炉一齐出土时,炉内塞满黄土泥范,表明这些炉未经去范处理便人葬,显然为本地铸造。南越王墓出土的这批铜器,许多器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提筒、越式鼎等,为先秦岭南等地传统的越器。不少铜器器型很大,铸造技术复杂,构件繁多。如越式大鼎,高55厘米,口径51.7厘米。炉底附有铜轮推动的大方炉,结构复杂的铜支灯、屏风框架等,都反映汉代南越人的青铜冶铸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图5-6、图5-7、图5-8)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大冶汤的用法用量 5 注意 6 各家论述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大冶汤 1 拼音

dà yě tāng

2 处方

当归4两,生地黄3两,玄参3两,人参2两,麦门冬2两,白术5钱,生甘草3钱,地榆1两,三七5钱,续断5钱,刘寄奴3钱,乳香3钱,没药3钱,花蕊石2钱。

3 功能主治

金创及杀伤而气未绝,血流过多,口渴欲死者。

4 大冶汤的用法用量

上分6剂,水煎服。

血冲心,加生熟蒲黄;破血伤风,加防风、荆芥(炒黑);如刀箭有毒,加黑豆、炙甘草。

5 注意

刀伤作渴,切忌饮冷水,以血伤虚火,灭其火则气绝。

6 各家论述

方中当归、生地黄、玄参三味为滋阴补血去热之主药;人参、麦门冬、白术、生甘草四味补气以帅血,气充而后血滋;不用黄耆者,耆行卫气,恐使血外行,反不得止也;地榆、三七二味以止血;续断、刘寄奴、乳香、没药、花蕊石五味皆以护里止血,祛瘀生新而长肉。此为金伤重绝者治,故大补其气血,而加以止血除热,去瘀生新,生肌止痛之药,如大冶铸金,合之可无衅漏矣。

7 摘录

《医林纂要》卷十

古籍中的大冶汤 《医暇卮言》:卷下

中国世界遗产名录

概述

截至2012年7月1日,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2]。

文化遗产(27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肃酒泉,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沈阳),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承德,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济宁,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十堰,199412)

9布达拉宫、大昭寺与罗布林卡(西藏拉萨,199412)

10丽江古城(云南丽江,199712)

11平遥古城(山西晋中,199712)

12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环秀山庄(江苏苏州)199712(狮子林、沧浪亭、退思园、耦园、艺圃(江苏苏州)200012)

13颐和园(北京,199811)

14天坛(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1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荆门)、清东陵(河北唐山)、清西陵(河北保定),200011 ;明孝陵(江苏南京)、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沈阳、抚顺),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黄山,200011)

18龙门石窟(河南洛阳,200011)

19都江堰及青城山(四川成都,200011)

20云冈石窟(山西大同,200112)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通化,辽宁本溪)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

23安阳殷墟(河南安阳,2006713)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江门,2007628)

25福建土楼(福建漳州、龙岩,200877)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郑州,201081)

27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2012629)

自然遗产(9处)

1九寨沟(四川阿坝,199212)

2黄龙(四川阿坝,199212)

3武陵源(湖南张家界,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5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四川雅安、成都、甘孜、阿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

7三清山(江西上饶,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9澄江帽天山化石地(云南玉溪,201271)

双重遗产(4处)

1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岱庙(山东泰安)、灵岩寺(山东济南),198712)

2黄山(安徽黄山,199012)

3峨眉山及乐山大佛(四川乐山,199612)

4武夷山(福建南平,199912)

文化景观(3处)

1庐山(江西九江,199612)

2五台山(山西忻州,2009626)

3杭州西湖(浙江杭州,2011625)

自然景观(1处)

1三江并流(云南迪庆、怒江、丽江,20037) [3]

其他形式世界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34项)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中国端午节

妈祖信俗

京剧

中医针灸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麦西热甫(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活字印刷术(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优秀实践名册)[4]

记忆遗产(7项)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预备名单

一、首批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7处)

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2、吉林省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

3、福建省海坛风景名胜区

4、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5、江西省武功山风景名胜区

6、河南省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7、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8、重庆市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

9、重庆市金佛山风景名胜区

10、四川省贡嘎山风景名胜区

11、四川省若尔盖湿地

12、贵州省织金洞风景名胜区

13、贵州省马岭河峡谷风景名胜区

14、贵州平塘省级风景名胜区

15、云南省澄江动物化石群保护地

16、青海省青海湖风景名胜区

17、新疆喀纳斯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

二、第二批自然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8处)

1、北京市房山岩溶洞穴及峰丛地貌

2、河北省承德丹霞地貌

3、山西省壶口风景名胜区

4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

5、辽宁省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

6、浙江省方岩风景名胜区

7、福建省冠豸山风景名胜区、太姥山风景名胜区

8、江西省鄱阳湖湿地

9、湖南省万佛山-侗寨省级风景名胜区

10、四川省佛宝-蜀南竹海风景名胜区、光雾山-诺水河风景名胜区

11、贵州省兴义锥状喀斯特

12、西藏自治区 纳木错、格拉丹东-长江源、土林-古格

13、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

三、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名单(13处)

1、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2、安徽省九华山风景名胜区

3、福建省清源山风景名胜区

4、江西省龙虎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5、江西省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

6、河南省嵩山风景名胜区 注:已成功入选

7、湖南省南岳衡山风景名胜区

8、湖南省紫鹊界-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

9、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及屯堡文化

10、云南省大理苍山与南诏历史文化遗存

11、陕西省华山风景名胜区

12、甘肃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

13、宁夏贺兰山-西夏王陵风景名胜区

四、第二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8处):

1、山西省恒山风景名胜区、芦芽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2、黑龙江省兴凯湖省级风景名胜区

3、江苏省南京中山陵

4、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

5、江西省井冈山风景名胜区

6、山东省济南名泉

7、四川省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

五、《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35项)

1.北京中轴线(含北海)(北京市)

2.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

3.中国白酒老作坊:杏花村汾酒老作坊(山西省汾阳市)、成都水井街酒坊(四川省成都市)、泸州老窖作坊群(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郎酒老作坊(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酒坊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宜宾五粮液老作坊(四川省宜宾市)、红楼梦糟房头老作坊(四川省宜宾市)、射洪县泰安作坊(四川省射洪县)

4.辽代木构建筑:应县木塔(山西应县)、义县奉国寺大雄殿(辽宁义县)

5.关圣文化建筑群(山西省运城市)

6.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7.阴山岩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

8.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9.红山文化遗址:牛河梁遗址(辽宁省朝阳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10.中国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临海台州府城墙(浙江省临海市)、寿县城墙(安徽省寿县)、凤阳明中都皇城城墙(安徽省凤阳县)、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城墙(湖北省襄阳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11.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2.金上京遗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3.扬州瘦西湖及盐商园林文化景观(江苏省扬州市)

14.无锡惠山祠堂群(江苏省无锡市)

15.江南水乡古镇:甪直(江苏省苏州市)、周庄(江苏省昆山市)、千灯(江苏省昆山市)、锦溪(江苏省昆山市)、沙溪(江苏省太仓市)、同里(江苏省吴江市)、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南浔(浙江省湖州市)、新市(浙江省德清县)

16.丝绸之路(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上丝绸之路(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泉州市、福州市、漳州市,山东省蓬莱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

17.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

18.青瓷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龙泉市)

19.闽浙木拱廊桥(浙江省泰顺县、景宁县、庆元县;福建省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

20.鼓浪屿(福建省厦门市)

21.三坊七巷(福建省福州市)

22.闽南红砖建筑(福建省厦门市、南安市)

23.赣南围屋(江西省赣州市)

24.“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25.黄石矿冶工业遗产(湖北省黄石市)

26.土司遗址:唐崖土司遗址(湖北省咸丰县)、容美土司遗址(湖北省鹤峰县);老司城遗址(湖南省永顺县);海龙屯遗址(贵州省遵义市)

27.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湖南省凤凰县)

28.侗族村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绥宁县;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

29.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

30.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31.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

32.白鹤梁题刻(重庆市涪陵区)

33.钓鱼城遗址(重庆市合川区)

34、蜀道:金牛道广元段(四川省广元市)

35.古蜀文明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

36.藏羌碉楼与村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37.苗族村寨(贵州省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丛江县、雷山县、锦屏县)

38.万山汞矿遗址(贵州省铜仁市)

39.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

40.普洱景迈山古茶园(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41.芒康盐井古盐田(西藏自治区芒康县)

42.统万城(陕西省靖边县)

43.西夏陵(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44.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

45.志莲净苑与南莲园池(香港特别行政区)[5]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部分)

云居寺塔及石经(北京房山)

江西黄岗山

北京古观象台(北京建国门)

北海公园(北京西城区)

安济桥(河北赵县)

独乐寺(天津蓟县)

婺源理坑、汪口古村落(江西婺源县)

丁村民宅(山西襄汾县)

永乐宫(山西芮城县)

牛河梁遗址(辽宁朝阳市)

元上都遗址(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 注:已成功入选

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汉长安古城遗址(西安)

杭州西湖良渚遗址(浙江余杭)

铜录山古铜矿遗址(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

江南水乡城镇(苏州周庄、同里)

神农架自然保护区,丝绸之路(中国)

程阳永济桥(广西三江,即风雨桥)

佛宫寺释迦塔(山西应县,即“木塔”)

卢沟桥(北京丰台)

开元寺塔(河北定州)

五粮液明代古窖池群、传统酿酒技艺(四川宜宾)

佛光寺(山西五台县)

唐大明宫遗址(西安)

桂林漓江(广西)

福建厦门鼓浪屿

五岳组合(湖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万年农业文化(江西万年县)

文房四宝、传统医药、藏医药、江西赣剧(即弋阳腔)等(拟申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1 大运河(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河南省)

2北京云居寺塔、藏经洞及石经 (北京市房山区)

3中国白酒酿造古遗址:刘伶醉烧锅遗址(河北省徐水县)、李渡烧酒作坊遗址(江西省进贤县)、水井街酒坊遗址(四川省成都市)、泸州大曲老窖池群(四川省泸州市)、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四川省绵竹市)

4 晋商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山西省祁县),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曹家大院(山西省太谷县)

5 山陕古民居:丁村古建筑群(山西省襄汾县)、党家村古建筑群(陕西省韩城市)

6 坎儿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7 明清城墙: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

8 牛河梁遗址(辽宁省凌源市、建平县)

9 元上都、中都遗址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河北省张北县)注:已成功入选

10 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江苏省扬州市)

11 江南水乡古镇 :周庄(江苏省昆山市)、甪直(江苏省吴县)、 乌镇(浙江省桐乡市)、西塘(浙江省嘉善县)

12 杭州西湖·龙井茶园(浙江省杭州市)注:已成功入选

13 良渚遗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德清县)

14 中国古瓷窑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江省慈溪市)

15 哈尼梯田(云南省元阳县)

16 古铜矿遗址: 铜岭铜矿遗址(江西省瑞昌市)

17 临淄齐国故都与齐王陵 (山东省淄博市)

18 丝绸之路中国段(陆路部分: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路部分:浙江省宁波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广东省广州市、山东省蓬莱市、江苏省扬州市、福建省泉州市)

19 嵩山古建筑群(河南省登封市)注:已成功入选

20 凤凰古城(湖南省凤凰县)

21 南越国遗迹(广东省广州市)

22 灵渠(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23 花山岩画(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

24 白鹤梁古水文题刻(重庆市涪陵区)

25 古蜀文化遗址: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四川省成都市),三星堆遗址(四川省广汉市)

26 藏、羌碉楼与村寨 (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

27 黔东南苗族村寨:苗岭山区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贵州省雷山县、台江县、剑河县、从江县)

28 黔东南侗族村寨:六洞、九洞侗族村寨(贵州省黎平县、从 江县、榕江县)

29 “苏州古典园林”扩展项目:苏州古典园林及历史街区(江苏省苏州市)

30 “皖南古村落”扩展项目:棠樾(安徽省歙县),李坑、汪口(江西省婺源县)

31 “曲阜孔庙、孔府、孔林”扩展项目:尼山孔庙(山东省曲阜市),孟庙、孟府、孟林(山东省邹城市),颜庙(山东省曲阜市),曾庙(山东省嘉祥县)

32 “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潞简王墓(河南省新乡市)

一、 生产工具的铁器化与冶铁业的发展

战国以后,由于冶铁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社会上对于铁器需要量的增加,铁矿的开采,铁的冶炼和铸造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手工业,因此,冶铁业开始发展起来。在战国时代开发的铁矿已经不少,战国时代的著作《山海经·五藏山经》所载产铁之山就有37处,记录属南阳的就有“帝�NF9A5�之山 ‘其阴多铁’”,约在今河南省泌阳县和南阳县之间;另一处即“兔床之山,‘其阳多铁’”,约在今嵩县和南阳县之间。战国时代各国都有冶铁手工业,其中韩、楚两国的冶铁手工业最为发达,著名的冶铁手工业地点也最多,当时的南阳已经成为战国时代闻名的冶铁中心。《荀子·议兵篇》记载:“宛钜铁(钅也),惨如蜂虿。”至秦汉时期,铁器和冶铁技术在广大地区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从考古中发现,西汉初年铁制农具和工具已取代了铜、骨、石、木器,到西汉中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锻铁工具增多,铁兵器也逐步占据了主要地位,直至东汉,主要的兵器全部为钢铁所制,从而完成了兵器和生产工具的铁器化进程。�西汉初年,冶铁业可听任商人经营。魏国的孔氏原经营冶铁业,秦灭魏后,被强行迁到南阳,靠冶铁成为巨富。西汉武帝时,武帝任用南阳的大冶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管理全国的盐铁业,南阳成为全国设立铁官的手工业基地之一。在南阳瓦房庄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中,就曾发现西汉时期的冶铁遗物(熔炉基、耐火砖、鼓风管、铸造用的模具及铁器,包括铁犁铧、铁耧铧、铁锸、锛、斧等)。至东汉,南阳的冶铁业在西汉基础上,冶铁作坊数量增多,规模空前扩大,技术显著提高。建国后在南阳附近发现的冶铁遗址就有: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铸铁作坊遗址,桐柏张陂村的大张陂冶铁遗址,桐柏县铁炉村遗址,南召县太山庙、草店冶铁遗址,方城县赵河村冶铁遗址,镇平县安国城铁范、铁铸件遗址,西峡县白石尖冶铁石等。1959~1960年南阳市北关瓦房庄发掘的汉代冶铁遗址,主要遗址面积达2800m�2,发现了大量的冶铁遗迹和遗物,其中熔炉9座,炒钢炉8座,锻炉1座。发现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冶铁过程中使用了热鼓风炉,这是我国早期使用的节约热能的熔炉。铸造使用的模和范近40种。由文物考古发掘的遗物可见,在当时南阳已经成为全国的冶铸中心。

二、 冶铁技术、工艺的发展

冶铁技术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高炉炼铁已成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炼铁方法。高炉炼铁从上边装料,下部鼓风,形成炉料下降和煤气上升的相对运动。燃料产生的高温煤气穿过料层上升,把热量传给炉料,其中所含一氧化碳同时对氧化铁起还原作用。这样燃料的热能和化学能同时得到比较充分的利用,下层的炉料被逐渐还原以至熔化,上层的炉料便从炉顶徐徐下降,燃料被预热而能达到更高的燃烧温度。这确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炼方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流传。其冶炼水平的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炉炼铁中的筑炉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用含三氧化硅较高的**或红色耐火粘土烧成的长方形或弧形的耐火砖砌筑。南阳瓦房庄遗址出土的耐火砖,在不同部位耐火砖所用的材料、厚度、形状均不相同。有的用直径03~05cm的白色石英砂粒并掺有少量的细砂。有的用草拌泥、黄粘土及大量的石英砂混合而成,所用石英砂不仅有天然的,而且还有经过加工破碎的。这些耐火砖耐火强度达到1463℃~1469℃之间,这显然是耐火土中掺入了含有二氧化硅相当高的砂石的结果。这种含二氧化硅相当高的酸性耐火材料,从我国古代高炉所出大都是酸性炉渣来看,是合适的。

�第二,高炉炼铁所用原料大部分已进行了加工。冶炼工人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发现,炉料的粒度整齐可以减少对煤气的阻力。因此,在冶炼之前,就要对原料进行加工,在桐柏县张畈村遗址中,曾挖出数以千吨计的矿石粉末,说明当时已十分注意对矿石的加工。

� 除了高炉炼铁外,在西汉时期还发现有坩埚炼铁技术。南阳市北关瓦房庄遗址中,就发现坩埚炼炉17座,其中3座较完整,都近似长方形。其中一座长36米,宽182米,深度残存082米。炉的建筑方法是,就地面挖出长方坑,留下炉门,周壁经过夯打后再涂薄泥一层。炉顶用弧形的耐火砖砌成,砖的大小不同,砖的内面敷有一层厚约1厘米的耐火泥,泥的表面还留有很薄的灰白色岩浆,砖的背面涂有较厚(约5厘米)的草拌泥。有一部分是用土坯和草拌泥券成。炉由门、池、窑膛、烟囱四部分组成。门在炉的最前端,当是用来装炉和通风的,左右两壁都经火烧,已成砖灰色。池在门内,周壁也烧成砖灰色,池底留有厚约1厘米的细砂,当是用作燃烧时的“风窝”的。炉膛为长方形,周壁糊有草拌泥,火烧较轻,当是盛放成行排列的坩埚和木柴、木炭等燃料的,炉的后部设有3个烟囱,当是排出炉烟用的。有的炉内填满木柴灰,有的炉底堆有很多烧土块和砖瓦碎片。发现坩埚3件,都是椭圆形的圜底陶罐,罐外敷有草拌泥厚约3~4厘米,泥的内部烧成红砖色,表面则成光亮的深黑色,并存有一层灰白色光亮岩浆。另在一坩埚的内壁还粘有铁渣的碎块。从炼炉的结构以及流传到后世的坩埚炼铁法,可以推知当时的炼铁方法是:先用碎块矿石和木炭以及助溶剂混合配好,装入坩埚,装炉前,先在炉底铺上一层适当数量的砖瓦碎片,使炉底通风;并留出许多“火口”放进易燃物,以便点火,接着就铺上一层木炭,在木炭上安装成行坩埚;然后在这层坩埚之上再铺上一层木炭,在木炭上再安装成行坩埚,待炉装满,便可以从“火口”点火,并加以鼓风,使坩埚中矿石还原溶化成生铁。�第三,鼓风技术的发展。高炉炼铁和冶铁技术的发展,与鼓风技术的改进是分不开的。我国古代炼铁高炉是用皮制的“橐”作为鼓风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步改变了鼓风的方法。在大型的冶炼炉中不止有一个鼓风器,而是增加鼓风器和鼓风管,使得炉中燃料充分燃烧,提高炉子的温度,加速冶炼的进程。在瓦房庄的冶铁遗址中,有大量的鼓风管出土,其中有一部分带有弯头的陶制鼓风管,粗端内径约 100mm,细端内径为50mm,长约400mm。由于陶胎鼓风管下测泥层被烧琉,经测定,其烧琉温度当为1250℃~1280℃之间。从此温度及挖掘出的实物可判断,汉代南阳冶铁炉装有热鼓风装置(《南阳汉代冶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3页。)。这种装置利用炉口余热把风管内冷风变成热风鼓进熔炉,既提高了熔炉温度,又缩短了冶炼时间,提高了铁水质量。就鼓风动力而言,出现了“人排”鼓风动力,畜力鼓风,如“马排”、“牛排”等。东汉建武七年(31),杜诗任南阳太守,创造了用水力鼓风的“水排”,并进行了推广。利用水排鼓风,铸造农具,比用人力鼓风要“用力少,见功多”,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今发掘的桐柏县张畈村的冶铁遗址距矿山较远,而是建在河流旁,很可能就是利用“水排”来鼓风的缘故。水排的发明和应用,不仅提高了鼓风能力,而且大大降低了成本,因而长期被冶铁工业所沿用。像这样以水为动力的鼓风机械,欧州在1100多年后才出现。�

鼓风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除了冶铸生铁技术的快速发展之外,还创造了铸铁柔化工艺,出现了灰口铸铁及球墨铸铁。在南阳市北关瓦房庄汉代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器中,经分析检验,可以看到汉代的农具主要采用可锻铸铁。在其中检验的12件农具中,有9件是可锻铸铁,2件是铸铁脱碳钢,1件是白口铁。这表明在铸铁中已经采用了柔化技术。从质量上看,当时的铸铁柔化技术已相当稳定。在瓦房庄冶铁遗址的东汉地层中出土的135号铁钁,它的石墨组织虽不是出自铸态,而是在高温退火时形成的,但形状规则接近球状,边缘也很光滑,从而提高了工件的机械性能。

三、 炒钢、铸铁脱碳钢及铸造技术

为了适应社会对钢铁制品的需要,到西汉后期已创造了“炒钢”技术。这种技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的状态下加以炒炼,使铁脱碳成钢或熟铁。�

在南阳市方城县赵河村汉代冶铁遗址中也曾发现与巩县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中相同的炉型6座。这种炒铁炉容积小,呈缶形,温度可以集中;挖入地下成为地炉,散热少,有利于温度升高;炉下部作“缶底”状,是为了便于装料搅拌。此外,在南阳市北关瓦房庄冶铁遗址中也发现几座炒钢炉,形制和构筑方法大同小异,炉底还有铁块。从这个遗址发掘内容看,南阳瓦房庄的冶铁作坊中,不仅铸造铁器,而且还用生铁炒钢或熟铁,以此锻制工具和其他构件。在此遗址中还出土有凿、钁等,当是该作坊自制的凿、钁等。通过考古资料证明,到东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很普及。南阳东郊曾出土一件东汉铁刀,形制较特殊,类似炊事用刀,刀身有一道平行于刃部的锻接痕迹,刀宽11�2厘米,长约17厘米,刀背厚约0�5厘米,保存较完好,是用炒钢锻制而成(河南省博物馆等:《河南汉代冶铁技术初探》,《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西汉后期已经创造了简便的炒钢炉,将生铁炒炼成熟铁或钢的技术发展,标志着炼钢技术

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使得钢材的产量大大提高,这对于当时生产工具的改进,钢制品的

推广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代炼钢以含碳量低的块炼铁或熟铁为原料,采用渗碳的方法炼制成钢(现在仍然使用此法)

,一种即以含碳量高的生铁为原料,在固体状态下脱碳制钢。战国时代已经采用了柔化处理工艺,将生铁进行脱碳退火,得到了脱碳不完全的铸铁脱碳钢件(李众:《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探讨》,《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至汉代仍然使用这一工艺。如,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所出土的铁斧,中心是白口组织,表层是钢的成份。类似这样的铁器在其他遗址里也有发现。它们都是用白口铁坯件,在氧化气氛下退火,使外层脱碳,由表及里依次成为纯铁素体、亚共析、共析组织,由于脱碳不完全,内部仍然是铁,实际上是一种由钢和铁组成的复合材料。另一种情况是脱碳比较完全,已全部清除白口组织,但内层析出部分石墨。如南阳瓦房庄出土的一件铁凿,从外形看是铸件,表面金相分析是钢的组织,很容易误认为是钢铸件。在汉代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高于1500℃的高温和相应的耐火材料,是不可能出现液态铸钢的。南阳瓦房庄出土的另一件铁凿,经检验,基体为过共析钢,内层残留石墨,证明它是经脱碳而成的钢质工具。另外,在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中还有成形的薄铁板出土,这些铁板实际是经过脱碳热处理的已成为含碳较低的钢板,可以锻打成器,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新的制钢工艺。这样就扩大了生铁的使用范围,增加了优质钢材的来源,对于钢铁生产有重大的作用。�

铸铁的热处理技术在汉代有很大的发展,并臻于成熟。在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中所发掘的9件

农具,经检验8件为黑心韧性铸铁,质量良好,有一些与现代黑心韧性铸铁已无大的差别。还有一部分白心韧性铸铁,白心韧性铸铁可制作耐冲击、性能良好的手工工具,黑心韧性铸铁可制作耐磨的农具。在铸制的铁器中有一部分铁锸、铁耧铧、铁钁即为白心韧性铸铁。�

从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来看,当时的作坊有以炼铁为主而兼铸铁器的,也有专门铸造铁器的

。而最初的铁铸件,是由炼铁炉的铁水直接浇铸。在汉代,出现了专门的化铁炉,这对于提高熔铁的质量,获得优质铸件,有很大的好处。从南阳瓦房庄遗址看,化铁炉的结构和筑炉材料与炼铁炉有明显的区别,说明当时的炼铁与化铁的分工已很明确。�

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出土化铁炉7座,它的构筑方法是:在平整的地面上,铺筑直径约26m、厚50mm的草拌泥,烧成橙**,作为炉基。炉底是空心的,由整体基底、束腰式支柱、周壁与

炉缸底部组成。基底约厚45mm,用羼有大量大颗粒砂的耐火粘土铺成,砂的粒度在10mm左右。周壁和支柱的筑炉材料与基底稍有不同。羼有大量小颗粒砂。周壁厚40~50mm,支柱直径70~120mm,高70cm,根据遗址所出土的长方形耐火砖的尺寸来估算,支柱可能有15个左右,基上砌筑炉缸底部。�

炉体全用弧形耐火砖建造,从砖的内表面不同的熔融程度看,炉体可分为3个区域:炉口及其下三、四层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