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古书之‘最’?多来点,我搞题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谁能总结一下中国历史上古书之‘最’?多来点,我搞题目。,第1张

盘点中国历史古籍之最

1 最早的类书——皇览

2 现存最早的类书——北堂书钞

3 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4 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

5 最早的政书——政典

6 现在最早的政书——通典

7 现存编纂最早的断代政书——唐会要

8 最早的丛书——儒学警悟

9 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0 最早有内容提要的书目——别录

11 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12 现存最早的书目——汉书·艺文志

13 最早的四部分类法目录——中经新簿

14 第一部正式作用“经、史、子、集”名称区分部属的书目——隋书·经籍志

15 现存最早的私家书目——郡斋读书志

16 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

17 现存第一部详记版本的书目——读书敏求记

18 最早的丛书目录——汇刻书目

19 最早的专录佛教译经的书目——汉录

20 现存最早的佛经书目——出三藏记集

21 现存最翔实的佛典目录——开元释教录

22 第一部道经总目录——灵宝经目

23 现在最大的一部经籍目录——经义考

24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医藏目录

25 最大的一部史籍目录——史籍考

26 最大的书目——四库全书总目

27 最早的书后索引——本草万方针线

28 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

29 第一部有体系的学术思想史专著——明儒学案

30 第一部汉译佛经——四十二章经

31 现存最早的佛学论文集——弘明集

32 第一部刻印的佛经总集——开宝藏

33 现存最早的道教总集——太平经

34 现存最早的道教经书总辑——正统道藏

35 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

36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通史——竹书纪年

37 最早的国别史——国语

38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39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40 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41 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42 第一部历史学评论专著——史通

43 第一部科学家传记汇编——畴人传

44 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编——藏书纪事诗

45 现存最早研究金石文字的专著——集古录

46 现存最早古器物图录专书——考古图

47 现存最早集古器物大成的专书——宣和博古图

48 现存最早钱币学专著——泉志

49 最早的地理专著——禹贡

50 第一部河道水系专著——水经

51 第一部潮汐学史专著——海潮辑说

52 现存最早的完整古地方志——华阳国志

53 现存最早的全国总地方志专书——元和郡县志

54 最早的地名辞典——历代地理志韵编今释

55 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晋抄)三国志

56 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书——(唐刻)金刚经

57 国内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品——(唐刻)陀罗尼经咒

58 现存最早的雕版历书——(唐乾符四年)历书

59 现存最早泥活字印书——泥版试印初编

60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大方广佛华严经

61 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本——宋诸臣奏议

62 现存最早的套印绘画——南无释迦牟尼佛像

63 现存最早的有文字的套印本——(元资福寺刻)金刚经注解

64 第一部论述图书馆活动的专著——藏书纪要

65 现存最早的写本围棋著作——棋经

66 现存最早的刻本围棋著作——忘忧清乐集

67 现存最早的象棋谱专书——梦入神机

68 最早的字书——史籀

69 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专书——铁云藏龟

70 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契文举要

71 第一部词典——尔雅

72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73 最早的韵书——声类

74 现存最早的韵书——切韵

75 最早的方言词典——方言

76 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

77 最早的神话故事集——山海经

78 现存最早的神话小说集——搜神记

79 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80 现存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81 现存最早且最大的古代小说总集——太平广记

82 现存最早刊刻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

83 第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

84 最早的小说丛书——古今说海

85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86 现存最早的文学批评单篇——典论论文

87 现存最早的文学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哈哈,够多了没?

《读书敏求记》四卷,清钱曾撰。所据底本为清雍正四年(1726)吴兴赵孟升松云斋精刻本。因钱曾述古堂藏书多善本,撰《读书敏求记》,手所题识,识其源委,皆载其最佳之本,总计着録图书六百三十四种。著录各书均标注卷帙完阙,作者名氏,古今异同,或述授受源流,或记考证评论,对于一书缮写刊刻之工拙,版本优劣之辨别论述尤多。凡分经、史、子、集四目。经目有六:礼乐、字学、韵书、书、数书、小学;史目有十:时令、器用、食经、种艺、豢养、传记、谱牒、科第、地理舆图、别志;子目有二十:杂家、农家、兵家、天文、五行、六壬、奇门、历法、卜筮、星命、相法、宅经、葬书、医家、针炙、本草方书、伤寒、摄生、艺术、类家;集目有四:诗集、总集、诗文评、词。

底本为清雍正四年(1726)吴兴赵孟升松云斋精刻本;

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解题的善本书目和版本学专著;

解题内容侧重于版本鉴定,书中提出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墨等来判定雕印年代,在古籍版本学上多有开拓之功;古书版本、流传考订的重要工具书。

钱曾(1629—1701),字遵王,自号也是翁,又号贯花道人、述古主人。虞山(今江苏常熟)人。少学于族祖谦益,谦益绛云楼烬余书籍及诗文稿悉付钱遵藏弆。故遵王家富图籍,多蓄旧笈,其中有很多宋元刻本和精抄本,建书楼“述古堂”。另有“也是园”“莪匪楼”,成为继钱谦益绛云楼和毛晋汲古阁之后的江南藏书名家。

《读书敏求记》是古代研究版本的第一部专著,被同为藏书家的清人朱彝尊、吴焯奉为书中至宝,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给乾隆皇帝修《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就对此书不待见,说老钱“多见古书,而荒谬至此”,不过这话里多少带着一股醋酸味儿。

也许你对“四书五经”并不陌生,但是“经”并不只是指“五经”,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经部”包括哪些典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 有“五经”、“九经”、“十三经”之说。“五经” 指的是先秦时代《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秦始皇焚书,除《周易》作为术数之书得以保留外,其余四种皆被焚毁。汉儒凭自己的记忆将其恢复,将其定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五经之名正式确定下来。唐代开科取士,其中“明经”科考试内容变为“九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左传》、《礼记》、《周礼》、《孝经》、《论语》、《孟子》。南宋以后又逐步拓展为十三部儒家经典,简称“十三经”。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四库全书的'“经部”共分十类,计695部,10214卷。包括宋嘉佑三年章友直篆书的《宋二体石经》,《宋高宗石经》,唐文宗二年郑覃的《十二经》(无《孟子》),明嘉靖年间至善堂《九经》,明崇祯年间金蟠、葛鼐合刊的《十三经古注》,清嘉庆年间计树园《十一经》(无《论语》、《孟子》)等。

经部还包括历代学者为十三经所作的注疏本,如曹魏时代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的《周易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汉代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仪礼注疏》,汉代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春秋谷梁传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孝经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孟子注疏》等。

经部还包括一些训诂、字书和韵书,如汉代扬雄《方言》,汉代刘熙《释名》,魏张揖《广雅》,清人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传释词》,阮元《经籍纂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重修玉篇》,宋陈彭年《重修广韵》,宋丁度《集韵》,清毛奇龄《古今通韵》等。

扩展资料

经部简介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大部类。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著作。也叫甲部。[2]

发展流变

一、北宋《崇文总目》经部分为九类: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小学。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下分有10个二级类目: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其中礼籍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籍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三、《续修四库全书》和今版《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基本延续《四库全书》类目,有所分合增益,经部也分有10个类目: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群经总义、小学。[3]

四、《中国古籍总目》的经部下分12个类目:总类 ( 类编 )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四书、尔雅、群经总义、小学,收录古籍112000余条。

二级类目的解释

“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小学类分训诂、字书、韵书。西汉时称“文字学”为“小学”,唐宋以后又称“小学”为字学。读书必先识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现在研究姓氏,主要依赖的就是本姓氏的族谱,族谱中涉及的姓氏知识,包括源流、郡望堂号、始祖、迁徙等都是比较丰富详细的。但是从编写族谱或者单纯兴趣方面,难免会需要更多的资料来完善和佐证。那有哪些古籍是包含姓氏文化内容的呢?看看小谱为你列的清单,赶快收藏吧。提及姓氏,最先想到的就是《百家姓》了吧,但它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内容比较单一,只包含姓氏,并没有其他衍生的内容。要想研究姓氏文化,还得看一下几本古籍。

   《百家姓》是在北宋初年问世的,就以宋朝为例来讲讲这个朝代都有哪些关于姓氏的书籍吧。到了宋朝,研究姓氏的文人越来越多,相关著作数量也更多,涉及的内容也更加丰富。有专门的姓氏专著,比如北宋邵思的《姓解》,用文字偏旁分类法,分170门,收录2568姓;《宋史·艺文志》史部谱牒类着录《千姓编》一卷,以撮取千姓而得名,卷末云“嘉佑八年。

   有综合性的历史史料中包含姓氏板块,比如南宋郑樵综合历代史料编著的《通志》中的《氏族略》共收录汉族及少数民族姓氏2368个,创姓氏书收录姓氏数之最;还系统地论述了姓氏的发展、演变,总结了历代姓氏书的得失,并对姓氏来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宋代的很多相关的姓氏书籍都是以姓氏的源流为引,辅之以郡望及简单名人事迹,主要有丁维皋所撰《皇朝百族谱》四卷;永邦先撰的《群史姓纂韵谱》六卷;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由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由陈彭年、邱雍等人奉诏重修的韵书《广韵》等等。宋朝是姓氏书籍编纂热潮兴起的朝代,除宋朝外,其他很多的朝代的姓氏书籍也都有所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姓氏书籍7部,唐代8部,明代9部。清朝编修族谱迎来热潮,所以姓氏书数量也比较多,与宋朝不相上下,有13本。在古代宗法制度,以及王位世袭制、九品中正制等人才举荐制度的形象下,古代社会对门第的注重空前重视,与此息息相关的家族世系、族谱等类型的古籍资料应运而生,且受到很大的重视。在这一社会环境之下,各个朝代都编写了很多姓氏相关的资料,流传都现在就是我们研究古代姓氏的宝贵资料。

字源演变

仁,会意字。从古文字材料看,"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过去曾一度认为甲骨文已有"仁"字,后经学者考辨,是误识。在春秋战国文字中,"仁"字的形体,一种从尸从二,是《说文》古文"图6"的形体来源;另一种从心千声,是《说文》古文"图7"的形体来源。此外还有从身声、人声者。秦简从人,为《说文》正篆所本,隶、楷承之。

《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rén 名词 仁爱;相亲。仁是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benevolence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人。"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墨子·经说下》:"仁,仁爱也。"

《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曹础基注:"作者所说的爱人利物与儒家所说的仁者爱人,墨家所说的兼爱等不同,他认为任随人与物本性的自然就是爱人利物了,而绝非要对人对物表示亲爱。"

仁人;仁术;仁宇;仁瑞 泛指仁德。

《孟子·梁惠王下》:"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

汉扬雄《长杨赋》:"仁沾而恩洽。"

唐张说《祭和静县主文》:"钦闻积善,智洽仁昭。"

仁者;仁里;仁士 有德者之称。指仁人。

《论语·学仁》:"泛爱众,而亲仁。"邢昺疏:"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唐韩愈《酬裴功曹》诗:"我来亦已幸,事贤友其仁。"

有德者之称。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长育者,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亦称之为"仁"。

《礼记·乡饮酒义》:"养之,长之,假之,仁也"孔颖达疏:"五行,春为仁,夏为礼,今春为圣、夏为仁者,春夏皆生养万物,俱有仁恩之义,故此夏亦仁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唐徐彦疏:"夫万物始生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施生,爱利之道,故东方为仁矣。"

果核或果壳最里头的部分,大都质软可食。

《太平御览》卷九六五引《刘根别传》:"可服枣核中仁二十七枚。"

宋杨伯岩《臆乘》:"俗称果核中子曰仁……是盖仁者生意之所寓,谓百果得此为发生之基。"

明方以智《东西均·译诸名》:"仁,人心也,犹核中之仁,中央谓之心,未发之大荄也。全树汁其全仁,'仁'为生意……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发者二芽。"

瓜子仁 指其他有甲壳物体中可吃的部分。 虾仁 今动物细胞核内之小体亦称仁,一名核点。亦称其它物体的中心部分。 魏巍《山雨》:"他生著一双大眼,那滴溜溜眼仁一转,就来了主意。" 通"人"。 《孟子·尽心下》:"仁者,人也。" 姓。 古县名。 《史记·春申君列传》:"又并蒲、衍、首、垣,以临仁、平丘。" 水名。 Ren River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乌江,府东七十里;源出水西蛮界,绕府南与湘、洪、仁三江合。" 形容词 仁慈;厚道。

《论语·泰伯》:"君子笃于亲, 兴于仁;故旧不遗, 不偷。"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

用以比喻有滋养。 《淮南子·地形训》:"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谓痛痒相知,感觉灵敏。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彼此痛痒不相省,斯谓之不仁;反是,斯谓仁。是故仁、不仁之概念,可得而言也,曰不仁者,同类意识麻木而已矣;仁者,同类意识觉醒而已矣……不仁之极,则感觉麻木,而四肢痛痒互不相知;仁之极,则感觉锐敏,而全人类情义利患之于我躬,若电之相震也。" 佛教徒对佛、罗汉的尊称。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夫沙门者,慈悲为情,愍伤物类,仁今所笑,愿闻其说。"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盲龙﹞谓菩萨曰:'仁今不久当成正觉。'"

温润。 《淮南子》:"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 有感觉能力--与"不"连用,作否定式。 两手不仁;皮肤不仁 动词 行惠施利,以恩德济助。

《尹文子·大道下》:"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

《韩非子·诡使》:"少欲宽惠行德谓之仁。"

汉贾谊《新书·道德说》:"安利物者,仁行也。仁行出于德,故曰:'仁者,德之出也。'"

思念;致思慕之心。 miss

《礼记·效特牲》:"蜡之祭也……仁之至,义之尽也。"

《礼记·仲尼燕居》:"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馈奠之礼,所以仁死丧也;射乡之礼,所以仁乡党也;食飨之礼,所以仁宾客也。"郑玄注:"仁,犹存也。"

保;养。

《国语·周语中》:"仁,所以保民也。"韦昭注:"保,养也。"

《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

相通,相贯。

明王廷相《慎言·作圣篇》:"仁者,与物贯通而无间者也。"

清方以智《东西均·译诸名》:"'仁'为生意,故有相通、相贯、相爱之义焉。"

同情;怜悯。 sympathize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亲也。从人从二。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如邻切

注: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

注:忈(rén),亲,仁爱。

说文解字注

仁,亲也。

见部曰。亲者、密至也。

从人二。

㑹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耦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谓仁乃是人之所以为心也。与中庸语意皆不同。如邻切。十二部。

忎,古文仁。从千心作。

从心。千声也。

ᰥ,古文仁。或从尸。

按古文夷亦如此。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仁·康熙笔画:4·部外笔画:2

古文:忎、ᰥ。

《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人。《释名》:忍也。《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礼·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程颢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

又《方书》:手足痿䷒为不仁。后汉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请命超还汉土,上书云:兄年七十,两手不仁。

又果核中实有生气者亦曰仁。

又姓。

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欧阳修《送吴子京南归》诗:我笑谓吴生,尔其听我言。颜回不贰过,后世称其仁。《六书正讹》: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于万物者,仁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字形 韵书 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仁 广韵 臻 平声 真 日 开口呼 三 次浊 如邻切 ȵjen 集韵 臻 平声 真 日 开口呼 三 次浊 而邻切 nʑien 韵略 平声 真 而邻切 增韵 平声 真 而邻切 中原音韵 阳平 真文 日 次浊 ɽiən 中州音韵 平声 真文 如真切 洪武正韵 平声 真 日 日 次浊 而邻切 ȵiən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