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经历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年少有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太白作清平调图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 太白醉酒图
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准备去越州。可是在途经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一身好入名山游的他,赶往国际繁华都市越州(绍兴),越州山水甲天下,让李白流连忘返,尤其是会稽山、镜湖、天姥山、兰亭、东山等地,李白与贺知章可谓忘年交,又想效仿谢安建功立业,对魏晋时期的王羲之等风流更是钦羡不已,在越中寻仙问道,陶醉在越州山水的他,留下了近百首诗,李白其后数次重游越州,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初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唐玄宗即位后,已有过多次狩猎,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 太白醉酒
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李白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腐败、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再次远行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谪仙像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箓(道教的秘文)、授道箓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绍兴)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镜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历史底蕴。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应邀入幕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
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编辑本段年谱
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李白生。 705年 (中宗神龙元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始于是年
李白图册(8张) 711年(睿宗景云元年)李白十岁。攻读《诗》、《书》及诸子百家。 715年(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718年(开元六年)李白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内)读书。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 720年(开元八年)李白二十岁。出游成都、峨嵋山。谒颋于成都。颋甚赞其才,复励之以学。 721年(开元九年)李白二十一岁。春归家昌明。此后三年均在匡山读书。 724年(开元十二年)李白二十四岁。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二十五岁。春三月自三峡东下。经荆门山至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在江陵与当时著名的道士司马承祯相遇。夏游洞庭(在今湖南省境内)、庐山(在今江西省境内)。秋游金陵(即今江苏省南京市)。 726年(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春往越州。秋,病卧扬州。冬,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结识孟浩然。 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逐家于安陆。 728年(开元十六年)李白二十八岁。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渴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相。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它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冬游坊州(在长安之北)。 731年(开元十九年)李白三十一岁。穷愁潦倒于长安,自暴自弃,与长安市井无赖之徒交往,初夏,离长安,经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秋到篙山,恋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隐居之意。暮秋,滞留洛阳。 732年(开元二十年)李白三十二岁。自春历夏在洛阳,与元演、崔成甫结识。秋,自洛阳返安陆。途经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结识崔宗之。冬,元演自洛阳到安陆相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岁未,归家安陆。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李白三十三岁。构石室于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开山田,日以耕种、读书为生活。 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五月应友人元演之邀游太原。秋,滞留太原。 736年(开元二十四年)李白三十六岁。春在太原,曾北游雁门关(今山西省代县)。南下洛阳与元丹丘相逢。秋,至篙山元丘处,结识岑勋。南返途经襄阳时,与孟浩然再会。是年杜甫二十五岁。在齐鲁燕赵一带漫游。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李白三十八岁。春,又出游南阳、篙山(元丘的居所)、陈州、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县)。 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三十九岁。春至初夏,在安宜(今江苏省宝应县)。夏,漫游于吴地(今江苏省苏州市)一带。秋,逆长江西上,经当涂(今安徽当涂县),至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适逢王昌龄被贬谪岭南(今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二人会晤。冬,自巴陵归安陆。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李白四十一岁。居东鲁,与韩淮、裴政、孔巢父、张叔明、陶河等隐于祖徕山(在今山东省州市北部),纵酒酣歌,号称“竹溪六逸”。又以学道为事,意欲出游越地。 七四二年(玄宗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四月,游泰山。夏,与子女一道至南陵(今安省南陵县),欲游越中。玄宗征召入京,返南陵。秋,赴长安。与太子宾客相遇,贺以“谪仙人”称之,复推荐于朝廷,得玄宗优遇,命为翰林院供奉。 743年(天宝二年)李白四十三岁。诏翰林院。初春,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暮春,兴庆池牡丹盛开,玄宗与杨玉环同赏,李白又奉诏作《清平调》。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四十四岁。春正月,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初夏,与杜甫识于洛阳。旋往开封,请北海高天师授其道,决心遁入方外。秋,与高适、杜甫共游梁宋(在今河南省)。冬,北往安陵(唐属平原郡,在今河北省吴桥县北),乞盖寰为造真(道教的秘籍),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还归任城。 745年(天宝四年)李白四十五岁。春在任城。杜甫来东相方。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夏,与高适、杜甫同渴北海太守李邕于济南。秋,与杜甫复会于郡(今山东省曲阜市),二人同游甚密。秋冬,在鲁郡别杜甫,游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单父(今山东省单县)。 746年(天宝五年)李白四十六岁。春,游鲁郡。卧病任城甚久。秋,病愈,又游于鲁郡。是年自春以来屡有南游之念,终于秋末启程。至宋城,又游梁园(汉梁孝王所造的一座的御苑,又名兔园),旋到扬州。 747年(天宝六年)李白四十七岁。春在扬州。旋至金陵,遇崔成甫。南下途中经丹阳(今江苏省镇江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秋到越中,往会稽吊贺知章。登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台州天台县西)。冬返金陵,此后二年,留居金陵。 748年(天宝七年)李白四十八岁。春在金陵,夏至杨州,秋游霍山(今安徽省六安县南),冬到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谒见江太守昊王李抵。 751年(天宝十年)李白五十一岁。春在任城。秋滞留在高凤(后汉的隐士)石门山(又名西塘山,在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元丹丘居处。秋末,自开封北游幽州(今北京市),经河北道、邺郡(今河南省安阳市)。 752年(天宝十一年)李白五十二岁。北上途中,游广平郡(今河北省南部),沿途留连。十月,抵达范阳郡(即幽州,今北京市)。初识安禄山跋启与边地战事之真相,颇感危险,即离范阳而去。 753年(天宝十二年)李白五十三岁。早春,自范阳南下魏郡(今河北省魏县东),游西河郡(今山西省汾阳县),继续沿汾水南下,入潼关(关所在今陕西省,为洛阳与长安之问的要地),登西岳华山。至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横江浦渡长江。秋,又南下游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句溪、敬亭山等地。 755年(天宝十四年)李白五十五岁。夏游当涂。秋游秋浦(今安徽省贵池县),冬返宣城。旋至金陵,获安禄山乱。门人武谔许去鲁中(今山东省)接其子女南下。分别后,自往宋城接其妻宗氏。 756年(肃宗至德元年)李白五十六岁。岁初,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春在当涂。旋闻洛阳失陷,中原横溃,乃自当涂返宣城,避难刻中(今浙江省膝县)。至漂阳(今江苏省滦阳县),与张旭相遇。夏至越中。闻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大胜,又返金陵。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永王数次下达聘书,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 757年(至德二年)李白五十七岁。正月,在永王军营,作组诗《永 王东巡歌》。永王兵败丹阳,李白自丹阳南逃。旋被搏入寻阳狱中。妻宗氏为救其四处奔走。江南宣慰使崔涣与御史中承相宋若思极力救之,乃获释。宋若思辟白为军幕参谋,以掌军中文书事务。并随宋若思一同至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九月,病卧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曾两次赠诗宰相张镐求救。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罪长流夜郎。 758年(肃宗乾元元年)李白五十八岁。李白自寻阳出发,开始长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经西塞驿(今武昌县东),至江夏,访李邕故居,登黄鹤楼,眺望鹦鹉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峡。 760年(肃宗上元元年)李白六十岁。春由洞庭返江夏。秋至寻阳,再登庐山。决意游仙学道以度余年。冬在建昌(今江西省修水县西北)。岁末至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761年(上元二年)李白六十一岁。流落江南的金陵一带。靠人娠济为生,闻史朝义势力复盛,李光弼派兵镇压,再次请缨入其军幕,但因病而半道还。冬初,寄宿于当涂县令(县知事)李阳冰处。曾出游历阳,旋归当涂,卧病于斯。 762年(代宗宝应元年)李白六十二岁。早春,卧病当涂。晚春三月,作最后的一次旅行,游宣城、南陵。秋归当涂,病况日下,自知无望。而李阳冰又退隐在即,欲走无路,精神失常。临终之际,将平生所著托李阳冰。十一月,卒于当涂,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据邵康节《紫微斗数》的记载 李白生于丙辰年十一月初十日午时 不是辛丑年 请考证
编辑本段史料
《新唐书·卷202·李白传》 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着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谪仙玩月图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白传》 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筠荐之于朝,遣使召之,与筠俱待诏翰林。……尝月夜乘舟,自采石达金陵,白衣宫锦袍,于舟中顾瞻笑傲,傍若无人。 《唐才子传·李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一、秦始皇的伟大历史功绩至少有九大方面:
第一,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第二,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第三,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第四,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第五,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第六,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第七,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第八,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第九,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上面九条是对秦始皇的所做一些简要的概括;这些事情在他之前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开创于他,并且一直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在他以后的皇帝,治国管理无一不是在他这个机构框架下对国家进行管理而取得成就的,他们创造的伟业,有很大的原因是得益与秦始皇为他们奠定的基础;在前人没有的前提下,完成这么多的体制变革和文化变革,以及众多的建设工程,需要做多少工作呢而且从秦始皇完成兼并六国,到他去世,仅有11年时间;就在这短短的11年里,秦始皇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作,为中国几千年的帝制社会奠定了基础。秦始皇不仅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而且也是一个办事效率最高的***。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誉之者称其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者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2、汉武帝
汉武帝是汉朝文景之治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人们常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是有道理的。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历时210年,而汉武帝一人就独占了55年,他统治的时段又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放眼中国周边地区,此时仍是一片蛮荒,而汉武帝的中国,已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十分成熟的国家。任何一个在位时间超过半个世纪的帝王一定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深刻的烙印,而汉武帝更以其多血质创造型的性格,让他的55年成为历史上漫长而不乏精彩的一段。
如果没有汉武帝反击匈奴,华夏会是什麽样子,同样是国力强盛,同样是文化繁荣,同样的经济强大,我们从宋朝的例子上可以看到汉武帝的伟大,反击匈奴的战争并非仅仅是一个帝王的政治抉择,更是关系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反侵略战争,一代人的鲜血与牺牲,让之後几百年的中国受益无穷。
汉武帝虽谥为武,但他在文治方面方面的成就绝不逊色。他即位初年,便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尽管儒家在他在位期间并未真正成为一尊,但在他的后继者们的不断强化之下,终于成为压倒一切的思想体系,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中,并压制了其它思想的发展。他建立太学,这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办学的开始。
汉武帝及其事业,是中国古代历史蕴积的产物,牵涉到了思想文化、礼乐习俗、科学技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各族的状况等等。
3、卫青
自古兵家对卫青的评论非常之高,明太祖朱元璋曾用“仲卿、药师”(“仲卿”指卫青,“药师”指李靖)赞誉在捕鱼儿海战役中击溃北元的名将蓝玉。史家也一致公认卫青的卓越军事家地位。就连毛泽东在其著作中评价对蒋政权的运动战时也曾提起:“作战在我不在敌,关建不拘于泥。昔汉将卫青、霍去病勇于革新战法,远渡绝漠,运动于敌之软肋,出敌不意,攻敌无备故百战百胜。”
汉匈战争中最优秀的将领,第一个将大兵团骑兵作战发挥到极致的奇才,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里,卫将军几乎支撑起了半边天空,尽管他的歼敌数量并非最多,却主持了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
歼灭匈奴单于的漠北之战更可以被看做改变人类历史的战争,经此一战,匈奴人走上了被迫西迁的悲惨之路。并在百年之後,祸害了整个欧洲。
4、冉闵
冉闵(约322—352),也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公元350年,建立中国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冉魏政权。为今人所广为人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公元352年,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他是拯救了汉族的抗胡英雄,以勇猛著称,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勇将之一。
尽管今天历史书对冉闵的定义是一个“屠夫”,但即使从中华民族角度看,冉闵是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铮铮功臣,冉魏的民族解放战争尽管以失败告终,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北方胡汉力量的对比,保持住了北方汉族对胡族的人数优势,蛮胡再也无法仅仅通过屠杀就能控制北方的土地,北魏的汉华改革与汉人杨坚的最终夺权,均根源於此。
5、陈霸先
阳春的日子,沐着和煦的阳光,走在下箬寺古老的运河边,春风吹来,波涛翻滚,仿佛回到南北朝时期的古朴画卷。就在这古老的山水间,在下箬寺佛光的照耀下,在古圣井井水的翻腾中,走出来一位震撼历史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南朝陈国的开国皇帝陈武帝。他好像就是从这条运河走出家乡,纵横捭阖,转战南北,终于统一了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南国故土,传承了汉文明和汉文化,让饱经战乱的南国大地脱离了水火,有了一个较长时期的稳定发展阶段。从而也使长江流域从根本上替代了中原大地,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开创了我国江南文化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
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南北朝时期南朝陈的开国皇帝,史称陈武帝,557年-559年在位。原为南朝梁名将。陈永定三年(559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遗诏追临川王陈蒨入纂。八月甲午,群臣上谥号曰武皇帝,庙号高祖。丙申,葬万安陵(在今南京郊区)。
没有陈霸先,江南或许早已经被候景胡人祸害得白骨如山,汉民族将失去中华大地上最後一个政治经济大本营,正是由於陈霸先出兵平定候景叛乱,建立陈朝,保住了汉族衣冠文明的最後一丝血脉,才使汉族的文化得以延续,使江南大地避免了亡于候景杂胡和北齐鲜卑政权的悲惨命运,最终迎来了隋朝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6、杨坚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隋朝的建立者。小名那罗延,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北周大定元年(581)二月,杨坚推翻周静帝,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建都长安。仁孝四年(604),杨广为夺取皇位,派人将病中的杨坚杀害,当上了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杨坚的北周夺权不应该仅仅看做是一场政治交接,更可以被看做北方汉族一次漂亮的大反击。
事实上杨坚夺权更是南北朝北方政治发展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随着汉族经过几十年生息,在人口和政治军事力量上的日益增长,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杨坚建立大隋,更是重新恢复了汉家的文明与文化,重建起了一个强大的华夏帝国。
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他开创了科举,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隋文帝在世界历史上还是出名勤政、爱民的圣君。国家干旱时,他下令把储粮仓打开供百姓度过困难。在路上遇见老弱病残的人,主动让路,并让士兵给行动不便的人担物品,还把自己的马给百姓,给他们送路。
7、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的贡献不仅仅在於贞观之治,更在於唐太宗以莫大的开放精神将中华的文明与思想推向了世界,华夏文明圈正是由此而奠定。北逐突厥,西击吐谷浑,更是打出了中华的赫赫天威。
另外,唐太宗的为君之道特别是纳谏用贤之风、他的反省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精神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深远影响。
8、郭子仪
我们很难想像,假如安禄山叛乱得以成功,中国又会遭受怎样的浩劫。安禄山与唐之战不是历史书上所谓的“地方叛乱战争。”而是一场汉民族反抗侵略抵御外辱的反侵略战争。
安禄山的叛军是一群彻头彻尾的蛮族胡掳,所过之出尽兴杀戮,寸草不生,他们是唐王朝自己喂大的野狼,还好我们有郭老令公和他的汉家健儿们,历时八年的浴血奋战虽然没有挽救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命运,却保证了唐王朝继续以一个统一的华夏强国身份屹立於世界。作为军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
9、张议潮
张议潮(799年一872年),汉族,沙州敦煌(今属甘肃)人。张氏世为州将,父张谦逸官至工部尚书。张议潮曾率领沙州各族人民起义,驱逐了河西地区的吐蕃守将,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归唐朝。
有一段历史课本上从来都不讲,那就是唐朝中後期的河皇之耻,吐蕃政权趁唐朝安史之乱之机悍然出兵河西走廊,占领唐朝领土。
西元848年,张议潮率领归义军在沙洲起身,消灭吐蕃驻军,唐朝收复了失去百年的河西失地,之後张议潮大力在河西地区推广汉文化,解放汉族奴隶,重开丝绸之路,让荒凉的河西地区重现繁华生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功业远胜於威廉华莱士的民族英雄,今天却很少被人提起,诚为恨事。
与此同时,张义潮还在河西地区大力传播汉族的先进文化:“河西创复,尤杂蕃浑,言音不同,羌龙瑥末,雷威摄伏,训以华风,咸会训良,规俗一变”。另外还恢复唐朝服装,推行汉化。很快就使敦煌“人物风华,一同内地”。经过张义潮的努力,河西诸州的各族民众开始和睦的生活在一起,河西走廊也慢慢回复到了往日的繁荣景象。
10、李圣天
他有着汉族的血统,在宋史中他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却在西域建立了大功业----大宋朝於阗节度史李圣天,作为一个在汉文化孕育并成长起来的西域人,李圣天始终忠诚的奉大宋为中央,他穿汉服,行汉制,奉宋朝皇帝为主,坚称他所建立的高昌回鹘是大宋的领土,(我们今天自己的教科书却否认了这一点),在他的努力下,西域土地上出现了万里尽汉歌的情景,汉族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新疆大地广为传播,而他的行动也遭到了穆斯林的仇视,中亚的喀拉汗王朝几次大规模入侵中国西域,都遭到了他有力的抵抗,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他勇敢的率领西域汉族人民抗击喀拉汗王朝的穆斯林圣战。
在西元962年的塔里木会战中,李圣天率领的两万汉人军队以诱敌深入战法,大破阿拉伯14万联军,阿拉伯人叹息说“圣战者象雪崩一样被杀死。”时至今天新疆还保留着此战场遗址,名为“殉教者岭”。每年都有数千新疆回教徒前来拜祭。
正是在他的努力下,西域的汉文明血脉得以保存和延续。李圣天保卫南疆的战斗最终还是以失败而结束,他的属下,那些自东汉马家军戍边开始迁徙至西域的汉人军民遭到了穆斯林军队的血腥屠杀,在这里从汉代起流传了上千年的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穆斯林文化。抗抵入侵者的人们永远是英雄。
而胜利的侵略者们则在这一地区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种群--维吾尔族。李圣天政权覆亡後,他的部署始终坚持战斗在沙洲与哈密一带,以汉胡不两立的信念持续的进行着反抗斗争,尽管历经数百年杀戮却始终不停息。
11、岳飞
作为南宋抗金的顶级名将,岳飞的功绩并未被夸大,相反是太少太少。岳飞是民族英雄,这点无庸质疑,金人的侵略战争是一场野蛮对文明的屠杀,绝非是什麽民族大融合,正是由於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在广阔的江南华中正面战场抗击住了金国最精锐的部队,才使华夏文明一脉终得延续。
更重要的是,他的成功重塑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证明了勇武的汉族军队完全可以战胜野蛮的胡掳铁骑。任何扭曲这位英雄形象的行为,都可以被看做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犯罪。
12、余玠
余玠(- 1253年),字义夫,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居蕲州(今湖北蕲春东北),南宋名将。嘉熙年间任知招信军,于汴城、河阴战败蒙古军。淳祐元年(1241年),赴援安丰,败蒙古军,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四川总领,兼夔州路转运使。从淳祐三年到四年,余玠与蒙古军大小36战,战果显著。后又率军北攻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还击退进扰成都、嘉定(今四川乐山)的蒙古军。宝祐元年(1253年),宋廷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闻召不安,七月,服毒而卒。余玠死后,宋理宗辍朝,特赠五官。
13世纪蒙古大军横行世界,所向无敌,但要问世界上唯一一坐战争中没有被蒙古人攻克的城市是哪里,那就是四川的钓鱼城,余玠将军就是钓鱼城的缔造者,面对着武装战斗力极其凶悍的蒙古大军,四川始终是蒙古人心中不二的噩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卫国战争中,四川付出了百万人的伤亡,也让所向无敌的蒙古大军遭受了最沉重的打击。
13、朱元璋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368年明军攻克元大都,标志着中华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无论过程怎样,历史将永远记住朱元璋的伟大,今人津津乐道朱元璋的残忍,而他却是再造汉民族的大英雄,他的贡献绝不仅仅在於军事方面,明朝驱逐了蒙古人的殖民统治,将作为四等人的汉人从民族压迫中解救了出来。
明朝更是通过一系列政治与教育的政策,挽救了被蒙古人摧残的奄奄一息的汉族文明与文化,中华文明在经过金元百年肆虐蹂躏以後,再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14、刘福通
刘福通(1321-1366),颍州(今安徽阜阳界首市)人。元末北方红巾军领导者,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韩山童战死后,刘福通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国号“大宋”,定都亳州,建元龙凤。他为枢密院平章,旋改任丞相,掌握军政大权。不久率军攻克汴梁。但好景不长,刘福通先在汴梁为元将察罕帖木儿所破,后在安丰为诚王张士诚所围,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后战死。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应天(今南京),途经瓜州,廖永忠将小明王沉入水中溺死。
刘福通军是整个元末抗元斗争中消灭元军数量最多的军队,他在北方长达十多年的抗元战斗不仅沉重打击了元的统治,更替南方朱元璋政权阻挡住了元军的威胁,使新生的明帝国获得了宽松的环境和充足的发展时间。
《绝句》、《山行》、《江畔独步寻花》、《登高》、《江南逢李龟年》、《对雪》、《野望》、《春夜喜雨》、《望岳》、《月夜忆舍弟》、《春日忆李白》、《寒食》、《春望》、《登岳阳楼》、《赠李白》、《旅夜书怀》等。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扩展资料: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诗歌在语言上,普遍认为具有“沉郁”的特点,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沉郁”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后来杜甫写更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语言,“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
安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参考资料:
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原攻比较语言学,通晓多种文学,为他从汉文以外搜罗史料以治史,提供了较大的方便,他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38年日本史学权威白鸟库吉研究中亚史遇到疑难问题,向德、奥知名学者求助,未能解决,柏林大学乃推荐寅恪。他向寅恪请教后,才得到满意解答。苏联考古学家发掘一突厥文碑石,无人能辨识,请教寅恪,终于得到准确破译。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他是该校第一位受聘的中国语汉学教授,在当时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离昆明到香港,拟全家搭英轮转赴英国牛津大学任教,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经英医诊治开刀,不仅无效,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是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解放后,他受到党和政府的器重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先后被先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仅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函请陈寅恪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所第二所长记载,并注明辞谢未就,荐陈垣代己。上述职务据《修水县志稿》),继续任中山大学教授。自1956年,陈毅、陶铸、周扬、胡乔木等中央***,都先后去看望过他。陶铸尊重他的学识和人品,1957年亲自关心他的助手配备和眼疾治疗。1962年,他的右腿折跌骨,又给他派护士轮班照顾,在广东知识界传为美谈。1962年,胡乔木前往看望,关心他的文集出版。他说:“盖棺有期,出版无日。”胡乔木笑答:“出版有期,盖棺尚早。”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把《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以外的旧文,编为《塞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写有专著《柳如是传》,最后撰《唐柳堂记梦》。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使他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大量书籍、诗文稿,多被洗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含恨离开人世。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教学和史学研究工作。他热爱祖国,治学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在史学研究中写出了高水平的史学著作,为人们开拓了历史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一直受到人们的崇敬。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柱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先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wwwguoxuecom/MASTER/CHENYINQUE/CHENYINQUEINDEXHTM
杜甫全集
作者: 杜甫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1996-11
页数: 326
定价: 196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32521371
在哪儿能够借到这本书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9)
吉林省图书馆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杜甫全集》,高仁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
有关杜甫诗的详细情况,可以访问《杜甫吧》:
http://tiebabaiducom/fkw=%B6%C5%B8%A6&fr=ala0;
《杜甫吧》首页有:《杜甫的诗》的链接网址;《全唐诗免费下载》网址,其中包括杜甫诗1400多首,只有诗、没有注释;等。杜甫吧有许多杜甫诗的研究、讨论、注释、赏析等精品帖文。
《杜甫全集》目录:
前言
卷一 古诗五十五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送高三十五书记
赠李白
游龙门奉先寺
望岳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李邕
同前
玄都坛歌
今夕行
货交行
兵车行
高都护骢马行
天育骠骑歌
白丝行
秋雨叹三首
叹庭前甘菊花
醉时歌
醉歌行
赠卫八处士
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示从孙济
九日寄岑参
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饮中八仙歌
曲江三章章五句
丽人行
乐游园歌
[氵美]陂行
[氵美]陂西南台
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
夏日李公见访
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
夜听许十损诵诗爱而有作
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
沙苑行
骢马行
去矣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
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悲陈陶
悲青坂
哀江头
哀王孙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
卷二 古诗四十二首
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晦日寻崔戢李封
雨过苏端
喜晴
送率府程录事还乡
述怀一首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
防御判官
塞芦子
彭衙行
北征
得舍弟消息
徒步归行
玉华宫
九成宫
羌村三首
逼仄行赠毕曜
送李校书二十六韵
洗兵马
留花门
病后遇王倚饮赠歌
湖城东通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欢散因为醉歌
阌乡姜七少府设[鱼会]戏赠长歌
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
李[雩阝]县丈人胡马行
义鹘
画鹘行
瘦马行
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夏日叹
夏夜叹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立秋后题
卷三 古诗七十八首
贻阮隐居
遣兴三首
昔游
幽人
佳人
赤谷西崦人家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寄赞上人
太平寺泉眼
梦李白二首
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遣兴五首
前出塞九首
后出塞五首
别赞上人
万丈潭
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
发秦州
赤谷
铁堂峡
盐井
寒硖
法镜寺
青阳峡
龙门镇
石龛
积草岭
泥功山
凤凰台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发同谷县
木皮岭
白沙渡
水会渡
飞仙阁
五盘
龙门阁
石柜阁
桔柏渡
剑门
鹿头山
成都府
卷四 古诗三十七首
石笋行
石犀行
杜鹃行
赠蜀僧闾丘师兄
泛溪
题壁画马歌
戏题画山水图歌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戏为双松图歌
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徐卿二子歌
病柏
病橘
枯棕
枯楠
丈人山
百忧集行
戏作花卿歌
入秦行
楠树为风雨所拔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雨
溪涨
戏赠友二首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喜雨
渔阳
黄河二首
天边行
大麦行
苦战行
去秋行
述古三首
卷五 古诗五十六首
观打鱼歌
又观打鱼
越王楼歌
海棕行
姜楚公画角鹰歌
相从歌赠严二别驾
光禄坂行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陈拾遗故宅
谒文公上方
奉赠射洪李四丈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
过郭代公故宅
观薛稷少保书画壁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
春日戏题恼郝使君兄
短歌行
短歌行
陪章留后惠义寺饯嘉州崔都督赴州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山寺
棕拂子
桃竹杖引
寄题江外草堂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
丹青引
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县
严氏溪放歌行
南池
发阆中
寄韩谏议
忆昔二首
冬狩行
自平
释闷
赠别贺兰[钅舌]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
阆山部
阆水歌
三绝句
草堂
四松
水槛
破船
营屋
除草
扬旗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莫相疑行
别蔡十四著作
卷六 古诗五十三首
杜鹃
客居
客堂
石砚诗
水阁前霁奉简严云安
赠郑十八贲
三韵三篇
青丝
近闻
蚕谷行
拆槛行
引水
古柏行
缚鸡行
负薪行
最能行
寄裴施州
郑典设自施州归
柴门
贻华阳柳少府
雷
火
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牵牛织女
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
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
送殿中杨监赴蜀见相公
赠李十五丈别
西阁曝日
课伐木并序
园人送瓜
信行远修水筒
槐叶冷淘
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
催宗文树鸡栅
园官送菜并序
上后园山脚
驱竖子摘苍耳
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耗
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
稽竖子阿段往问
阻雨
本文2023-08-06 08:53: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