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门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神门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穴名·神门 41 神门的别名 42 出处 43 特异性 44 穴名解 45 所属部位 46 神门穴的定位 47 取法 48 穴位解剖 481 层次解剖 482 穴区神经、血管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410 主治病症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配伍 413 特效 414 文献摘要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4152 治疗惊悸 4153 治疗嗜眠症 4154 治疗高血压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4158 增强肺功能 5 耳穴名·神门 51 神门穴的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方法 6 经穴别名·神门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71 定位 72 主治病症 73 刺灸法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9 神门指心脉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神门 1 拼音

shén mén

2 英文参考

Shénmén HT7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én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HT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神门:1.经穴名;2耳穴名;3经穴别名;4经外奇穴名;5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6心脉。

4 经穴名·神门

穴位 神门 汉语拼音 Shenmen 罗马拼音 Shenmen 美国英译名 God's Door 各

号 中国 HT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C7 富耶氏 C7 德国 H7 英国 H7 美国 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1]。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2]。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1]。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1][3]。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41 神门的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43 特异性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4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1]。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45 所属部位

腕[4]

4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3][5]。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2]。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2]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47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1]。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6]。

快速取穴:微握掌,另手四指握住手腕,屈拇指,指甲尖所到凹陷处即是神门穴[7]。

48 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5]。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5]。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2]。

4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1]。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6]。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6]。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8]

410 主治病症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5]。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1]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2]。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6]。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直刺02~05寸[5]。

一般直刺03~05寸[1][2][6];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6]。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6]。

4112 灸法

可灸[5]。

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412 配伍

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1]。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1]。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1]。

神门配支正为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6]。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6]。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6]。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6]。

413 特效

每天早晚用拇指指甲尖垂直掐按神门穴,每次1~3分钟,可调理心烦、失眠、糖尿病、高血压等症[7]。

414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415 研究进展 4151 治疗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4152 治疗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 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415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4154 治疗高血压

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1]。

415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6][8]。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6]。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6]。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6]。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1]。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节细胞内。

415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415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 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 ,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6]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 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 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8]。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1]。

415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8]

5 耳穴名·神门

神门(shénmén TF4 shenmen)为耳穴名[1][3]。

51 神门穴的定位

耳穴·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3]。

耳穴·神门位于三角窝内[1]。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1]。

52 主治病症

耳穴·神门主治失眠、多梦、痛症、戒断综合征等[1]。

53 方法

一般用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 [1]。

6 经穴别名·神门

神门为经穴别名[1]。出《经穴纂要》。即中都[1]。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9]。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10]。属足厥阴肝经[9]。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9]。中即中间,都指聚会,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9]。中都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9]。正坐或仰卧取穴[9]。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9]。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10]。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9]。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9]。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9]。一般沿皮刺03~05寸[9]。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7 经外奇穴名·神门

神门为经外奇穴名[1]。出《针灸真髓》。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肠出血。

71 定位

位于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直下陷中,尺侧腕屈肌腱尺侧缘处,左右计2穴[1]。

72 主治病症

主治肠出血[1]。

7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8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神门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脉,即中部人,以候心气[2]。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动脉[11]。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11]。《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

9 神门指心脉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少阴郄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阴郄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肺结核盗汗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73 对心脏的影响 174 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少阴郄 1 拼音

shào yīn xì

2 英文参考

Yin Crevice

Yinx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Yīnxī HT6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少阴郄为经穴别名,指阴郄穴[1]。出《外台秘要》。

穴位 阴郄 汉语拼音 Yingxi 罗马拼音 Yinhsi 美国英译名 Yin Tortuosity 各

号 中国 HT6 日本 6 法

国 莫兰特氏 C6 富耶氏 德国 H6 英国 H6 美国 He6

阴郄为经穴名[2](Yīnxì[3]HT6)。出《备急千金要方》。《针灸甲乙经》名手少阴郄[4]。属手少阴心经[2]。阴郄是手少阴心经的郄穴[2][3]。阴为阳之对,郄即孔隙,此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2]。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4 少阴郄的别名

手少阴郄(《针灸甲乙经》),少阴郄(《外台秘要》)。

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阴郄在掌后动脉中,去腕半寸,手少阴郄也。

6 特异性

阴郄为手少阴心经的郄穴。

7 穴名解

阴为阳之对,郄即孔隙,此穴为手少阴经之郄穴,故名阴郄[2]。

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之脉。郄同隙,有孔窍、空隙之义,隙为狭长之罅隙,俗称裂缝。此穴在神门穴之上5分,为少阴脉气所深集之孔隙是气血聚会的空隙之处。故曰阴郄,或称手少阴郄。[5]

8 所属部位

前臂[6]

9 阴郄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阴郄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3][7]。

阴郄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4]。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2]。

阴郄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阴郄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阴郄穴的位置

阴郄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阴郄穴的位置(肌肉)

阴郄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取穴。

阴郄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屈腕肌腱的桡侧缘,仰掌取穴[2]。

仰掌,于尺侧腕屈肌肌腱桡侧缘,神门上05寸,横平尺骨头的下缘(头部)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阴郄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血管、神经分布同灵道。皮薄,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在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尚有起于手背静脉尺侧部的贵要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在尺侧腕屈肌的桡侧,可达尺神经和尺动、静脉之间。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尺神经[2]。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与指浅屈肌腱之间→指深屈肌[7]。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分支分布,并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7]。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4]。

12 阴郄穴的功效与作用

阴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阴郄有清心滋阴、安神固表作用[2]。

心主血脉、主神明,郄穴又善止血、止痛,故阴郄穴可治疗心痛、神志病、血证[8]。

汗为心之液,阴虚热扰,心液不能敛藏而骨蒸盗汗,取阴郄穴养阴清热以治之[8]。

阴郄有行气活血、养阴安神的作用。治失音、振寒、盗汗、胸满,宜泻而通之。《标幽赋》谓:“一泻阴郄,止盗汗。”《百症赋》:“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5]

13 主治病症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绞痛,惊恐,惊悸,心悸,吐血,衄血,失语,急性舌骨肌麻痹,骨蒸盗汗,头痛,眩晕,惊悸怔忡,神经衰弱,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失音,胃脘痛,胃出血,霍乱,肺结核,局部软组织损伤,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霍乱吐泻,胸中热,癫痫,鼻出血,子宫内膜炎等。

阴郄穴主治心痛、惊恐、心悸,吐血、衄血、失语、骨蒸盗汗[7]。

阴郄主要用于心肺及阴虚疾患等:如头痛、眩晕、心痛、惊悸怔忡、咳嗽吐血、失眠、健忘、小儿骨蒸、盗汗、衄血、失音、胃脘痛、霍乱等[2]。

现代又多用阴郄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胃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局部软组织损伤等[2]。

阴郄主治心痛,惊悸,盗汗,衄血,失音等[4]。

阴郄穴主治心痛,心悸;头痛,目眩,喉痹,失音不能言;吐血,衄血;肘臂挛痛,手指麻木;虚劳,骨蒸盗汗,胃脘痛,霍乱吐泻,惊恐,胸中热[8]。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癫痫;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出血,急性舌骨肌麻痹;

其它:胃出血,心绞痛,肺结核,子宫内膜炎。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一般直刺02~05寸[2][7]。

直刺03~05寸[4][8]。局部有酸胀感,并可循经下行至环指和小指,或循经上行至前臂、肘窝,上臂内侧,有患者针感还可传向胸部[8]。

注意:针刺时避开尺尺侧动、静脉。

142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4]。

艾炷灸1~3壮,艾条灸10~15分钟。

15 配伍

阴郄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痛[2]。

配百劳、肺俞、定喘治肺结核[2]。

阴郄穴配后溪治盗汗[2]。

阴郄配心俞、神道,有通阳行气,宁心定悸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神经衰弱。

阴郄配尺泽、鱼际,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主治衄血、吐血。

阴郄配中冲,治心烦、舌强[8]。

阴郄配间使、二间、厉兑,治多惊[8]。

阴郄配迎香,治衄血[8]。

阴郄配后溪,治盗汗[8]。

阴郄配后溪、三阴交,有清虚热,敛阴液的作用,主治阴虚盗汗,骨蒸劳热。

阴郄配二间,治寒栗、恶寒[8]。

阴郄配三阴交、神阙,治盗汗[8]。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凄凄寒嗽,吐血,逆气,惊,心痛,手少阴郄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失喑不能言,洒淅振寒,厥逆,心痛,霍乱,胸中满,衄血,惊恐。

《针灸大成》: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气惊,心痛霍乱,胸中满。

17 研究进展 171 治疗肺结核盗汗

针刺用补法,有酸麻感到达掌侧和指根便出针,出针后艾炷灸3~5壮。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针刺阴郄穴,可使部分癫痫大发作患者的脑电图趋向规则化。

173 对心脏的影响

给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PPT,造成家兔的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然后分组针刺“阴郄”、“内关”,观察心电图的恢复情况,PPT注射后10 min,“阴郄”、“内关”二组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即有显著差异,而心电图完全恢复时间与对照组亦有显著差异,而“阴郄”、“内关”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本穴可用于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且与内关相当。[8]

174 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腧 1 拼音

wǔ shù

2 英文参考

five Shu acupoint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注解

五腧即五输穴[1]。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2]。指十二经脉肘或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见下五输穴表)[2]。《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2]。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说明五输穴在主治上各有特点[2]。

五输穴表(出自《中医大辞典》)

五脏

五输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六腑

五输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巨阙穴的别名 4 出处 5 穴名解 6 特异性 7 所属部位 8 巨缺穴的定位 9 巨缺穴的取法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巨缺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巨缺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巨缺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巨缺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下垂的治疗作用 162 增强食管蠕动、放宽管腔 163 对胆道的作用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巨缺 1 拼音

jù quē

2 概述

巨缺为经穴别名,即巨阙[1]。见《针灸甲乙经》。

穴位 巨阙 汉语拼音 Juque 罗马拼音 Chuchueh 美国英译名 Great Temple 各

号 中国 CV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C14 富耶氏 VC14 德国 KG14 英国 Cv14 美国 Co14

巨阙为经穴名(jùquē[2]CV14, RN14)[3][4]。出《脉经》。属任脉[3]。巨阙是心的募穴[3][2]。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3]。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3 巨阙穴的别名

巨关(《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王冰注)

巨缺(《针灸甲乙经》)

心募(《针灸穴名解》[5])。

4 出处

《脉经》: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5 穴名解

巨即巨大,阙即宫门,此穴为心之募穴,如心气出入的宫门,故名巨阙[3]。

巨,大也;阙,帝之宫庭。阙为内庭中正之门,俗称中门,又称仪门。古者贵家,门必有阙,所以饰门第,别尊卑也。此穴在鸠尾下1寸,胸骨其形似剑,穴当其端,在胸骨剑突大凹陷之下方,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管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正当心之外围,为心之宫城,至尊之门,故喻名为巨阙。《针灸问对》:“心为一身之主,至贵不可犯……巨阙,心之宫城也。”[5]

6 特异性

安神宁心、宽胸止痛

7 所属部位

上腹[6]

8 巨缺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巨阙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2]。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巨阙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6寸(《备急千金要方》)[7]。

一说在脐上65寸(《针灸甲乙经》)。

巨阙穴在任脉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肌肉)

巨阙穴在上腹部的位置(骨骼)

9 巨缺穴的取法

在脐上6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巨阙穴位于上腹部,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上。仰卧取穴[3]。

仰卧位,于胸剑联合至脐中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8]。

10 巨缺穴穴位解剖

巨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3]。

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9]。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肋间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再深层可及腹腔[9]。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腹壁上动、静脉[7]。

11 巨缺穴的功效与作用

巨阙穴有理气安神,和胃利膈作用[3]。

巨阙穴为心之募穴,心为君主之官,本穴居心君至尊之位,为心经脉气聚集最盛之地,有安神宁心、宽胸止痛之功。主治发狂惊悸、恍惚不知人,及一切神不内守诸疾。[5]

12 巨缺穴主治病证

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胸痛,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胃中冷,吞酸,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心胸痛,胃脘痛,反胃,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吐逆不食,腹胀,蛔虫痛,胃痉挛,隔肌痉挛,癔病等。

巨阙穴主要用于心胸、神志和脾胃等疾患:如胸闷短气、心绞痛、心烦惊悸、胸膜炎、支气管炎、癫狂病症、健忘、胃痛、呃逆、噎膈、呕吐、食欲减退、胃溃疡、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道蛔虫症等[3]

巨阙穴主治胸痛、心痛,心悸、呕吐、癫狂痫[10]。

巨阙穴主治胸闷气短,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咳嗽,上气,唾血;呃逆,胃中冷,噎膈,吞酸,胃痛,呕吐,腹胀暴痛,泄泻,痢疾;尸厥,癫狂,痫证,妄言;黄疸,霍乱,蛔虫心痛,狐疝,热病[8]。

巨阙穴主治心胸痛,胃脘痛,呃逆,反胃,吞酸,噎膈,呕吐,惊悸,健忘,癫痫,以及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胆道蛔虫症等。[7]

胃痛,反胃,胸痛,吐逆不食,腹胀,惊悸,咳嗽,黄疸,蛔虫痛,尸厥,健忘,胃痉挛,隔肌痉挛,心绞痛,支气管炎,癔病,胸膜炎,癫痫。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3~08寸[7]。

向上斜刺05~1寸[10]。

直刺05~1寸[3][8],局部有酸胀感[8],可向上或向下扩散[8]。

《类经图翼》:刺六分……一曰刺三分。

注意:

肝左叶肿大及心脏扩大者,不宜深刺[3]。

不宜直向深刺或针尖向上斜刺,以防刺入胸、腹腔,损伤肝、胃、心脏[8]。

不可深刺,以免损伤肝脏[10]。

刺巨阙穴,患者须仰卧扬手,乃可下针,防止膈肌下沉,或有伤之也。伤膈肌,则呃格不休[5]。

132 灸法

可灸[3][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14 巨缺穴的配伍

巨阙穴配心俞、郄门、通里治心绞痛[3]。

巨阙穴配中脘、丰隆、通谷、后溪治癫狂[3]。

巨阙穴配足三里、内庭治反胃吞酸[3]。

巨阙配上脘,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腹胀,心腹满。

巨阙配灵道、曲泽、间使,有理气宽中,养血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痛,怔忡。

巨阙配心俞,属俞募配伍法,有养心安神,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心慌,心悸,失眠,健忘,癫狂。

巨阙配膻中,有宽胸利气的作用,主治胸痛,蓄饮,痰喘。

巨阙配内关、心俞,治心痛、心悸[8]。

巨阙配关冲、支沟、公孙、阴陵泉,治霍乱[8]。

巨阙配风池、后溪、申脉,治癫痫[8]。

巨阙配合谷(补)、三阴交(泻),治子上逼心、气闷欲绝[8]。

巨阙配心俞,治烦心[8]。

巨阙配中脘、天突,治咳逆上气[8]。

15 文献摘要

《扁鹊心书》:风狂,先灸巨阙五十壮,又灸心俞五十壮。

《针灸甲乙经》:热病,胸中憺憺,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瘛疭,心痛,气满不得息,巨阙主之。狂,妄言,怒,恶火,善骂詈,巨阙主之。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胸胁支满,瘛疭引脐腹痛,短气烦满,巨阙主之。狐疝,惊悸少气,巨阙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巨阙、照海主瘛疭引脐腹短气。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心中烦满,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贲时唾血,蛔虫心痛,蛊毒霍乱,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

《针灸大成》:主上气咳逆,胸满短气,背痛,胸痛,痞塞,数种心痛,冷痛,蛔虫痛,蛊毒猫鬼,胸中痰饮,先心痛,先吐,霍乱不识人,惊悸,腹胀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伤寒烦心,喜呕发狂,少气腹痛,黄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胀噫,烦热,膈中不利,五脏气相干,卒心痛,尸厥,妊娠子上冲心,昏闷。

16 巨缺穴研究进展 161 对胃下垂的治疗作用

针刺巨阙对胃下垂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以2寸长针,从巨阙透左肓俞,针入后手提针柄与皮肤呈45°角,慢慢上提,第1次提针10 min,以后每次提3~5 min,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120例,治愈47例,显效12例,好转49例,无效12例。也有报道向脐左压痛点透刺40 min,结果显效3148%。胃下垂治疗后有显著好转(P<0001)。另外,针刺巨阙对胃的张力有一定促进作用,临床症状也有相应好转。

162 增强食管蠕动、放宽管腔

现代研究证实,分别针刺健康人巨阙、膻中、天突各穴或同时针刺以上各穴,用钡餐透视摄片观察,可使钡剂下移加快,食管蠕动增强,管腔放宽,痉挛解除[5]。

163 对胆道的作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青灵泉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青灵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青灵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青灵泉 1 拼音

qīng líng quán

2 英文参考

Qīnglíng HT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青灵泉为青灵之别名[1]。《医学入门》作青灵泉。

穴位 青灵 汉语拼音 Qingling 罗马拼音 Chingling 美国英译名 Green Ghost 各

号 中国 HT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C2 富耶氏 C2 德国 H2 英国 H2 美国 He2

青灵为经穴名(Qīnglíng HT2)。出《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作青灵泉。属手少阴心经[1]。青指生发之象,灵指神灵,心为君主之官,通窍藏灵,此穴为脉气生发之处,故名青灵[1]。主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肩臂不举,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肩胛及前臂肌肉痉挛,腋下肿痛,肋间神经痛,心痛,心绞痛,目视不明,神经性头痛等。

4 青灵泉的别名

青灵泉(《医学入门》)。

5 出处

《太平圣惠方》: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

6 穴名解

青指生发之象,灵指神灵,心为君主之官,通窍藏灵,此穴为脉气生发之处,故名青灵[1]。

青,通清,指神仙。灵,有神灵之义。少阴君火之气,出于极泉,犹易经之震卦一阳居下。震出东方日出之地,东为春阳之起,万物借以发生,春色青青,《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喻此穴处有生神之义,故名青灵。[2]

灵指效验,青主痛症。因是穴主治肩臂不举,疼痛不能带衣,以及头痛胁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灸此有止痛之效,因名青灵。[2]

7 所属部位

上臂[3]

8 青灵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青灵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4]。

青灵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举臂取穴[1]。

青灵位于上臂前内侧,平腋前纹头下6寸,当肱二头肌内侧沟处;或于少海穴上3寸取穴[5]。

青灵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青灵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青灵穴的位置

青灵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青灵穴的位置(肌肉)

青灵穴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9 取法

伸臂,在少海与极泉的连线上,少海穴直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缘。

青灵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举臂取穴[1]。

坐或仰卧位,屈肘举臂,在极泉与少海连线的上2/3与下1/3交点处,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取穴[6]。

10 穴位解剖

青灵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臂内侧肌间隔、肱肌。皮肤由臂内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神经外,还有起自手背静脉网内侧的贵要静脉。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臂筋膜及其形成的内侧肌间隔,再深进到肌皮神经支配的肱肌。紧邻针的前部是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后方是尺神经和尺侧上副动脉,因此行针时,很容易触及前、后方的诸结构。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臂内侧肌间隔与肱肌[1]。

皮肤→皮下组织→肱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本干和肱动脉及其分支[7]。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和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5]。

11 青灵穴的功效与作用

青灵有理气止痛,宽胸宁心的作用。

青灵有清头目、疏经络作用[1]。

《大戴礼·曾子篇》天圆章云:“阳之精曰神,阴之精曰灵。”神是无为之表现,灵是有为之行动。心为君主之官,通窍而藏灵,是阴之精也,故名之以“灵”;青灵穴主治为目黄、头痛、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均属虚弱之证。针之助使神气振发,而促青阳兴起也。青阳者,东方青气之灵也,犹云朝气也。[2]

12 主治病症

青灵穴主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肩臂不举,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肩胛及前臂肌肉痉挛,腋下肿痛,肋间神经痛,心痛,心绞痛,目视不明,神经性头痛等。

青灵穴主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7]。

青灵主要用于头目、上肢疾患等:如头痛、目黄、肩臂不举、腋下肿痛、胁痛、振寒等[1]。

青灵主治目黄,胁痛,腋下肿痛,肩臂不举等[5]。

青灵穴主治心痛;肩臂疼痛,上肢不遂;胁痛,头痛,振寒,目黄,目视不明等[6]。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性头痛,肋间神经痛;

其它:肩胛及前臂肌肉痉挛。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

直刺05~1寸[5][7][6],局部有酸胀感[6],可向前臂及腋部放射[6]。

132 灸法

可灸[1][7][6]。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5]。

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14 配伍

青灵配少海、灵道,通里治上肢麻痹[1]。

青灵配曲池,治肩臂疼痛[6]。

青灵配肩髑、曲池治肩臂痛[1]。

青灵配曲池,有舒筋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肩臂疼痛,肩关节周围炎。

青灵配光明、合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治目疾[6],头痛。

青灵配天井、丰隆,有健脾化痰,行瘀散结的作用,主治腋淋巴结炎。

15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灸三壮,主肩不举,不能带衣也。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头痛振寒,目黄,胁痛。

《针灸大成》:主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不举,不能带衣。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俞穴 1 拼音

wǔ shù xué

2 英文参考

five shu point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五俞穴即五输穴[1] [2]。

五输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见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3]。其临床应用,《难经·六十八难》日:“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说明五输穴在主治上各有特点[3]。其中井穴多在四肢末端,“主心下满”,可治疗神志昏迷;荥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主身热”;输穴多在指(趾)掌(跖)关节后方,“主体重节痛”;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合穴多在肘膝关节附近,“主逆气而泄”。[4][3]

十二经五输穴表(表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经名\穴名\五输名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穴表(表出自《中医大辞典》)

五脏

五输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心包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六腑

五输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三焦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小肠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足窍阴

侠溪

临泣

阳辅

阳陵泉

膀胱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手三阴、手三阳五输穴[4]

足三阴、足三阳五输穴[4]

参见五输配穴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