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地黄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辞典》:鲜地黄 61 出处 62 拼音名 63 鲜地黄的别名 64 来源 65 原形态 66 生境分布 67 性状 68 炮制 69 性味 610 归经 611 功能主治 612 鲜地黄的用法用量 613 注意 614 附方 615 各家论述 616 鲜地黄的临床应用 617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鲜地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鲜地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鲜地黄 1 拼音
xiān dì huáng
2 英文参考Radix Rehmanniae Recen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resh rehmanni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鲜地黄为中药名,见《植物名实图考》。即鲜生地[1]。是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的新鲜块根[2]。
4 拉丁名Radix Rehmanniae Recen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resh rehmanni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辞典》:鲜地黄 61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62 拼音名Xiān Dì Huánɡ
63 鲜地黄的别名生地黄(《本草经集注》),鲜生地(《本草便读》)。
64 来源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根茎。9~11月采集,春季亦可。挖取时勿使外皮受伤,以免腐烂。采回后,放地上,覆以干燥的泥土,随用随取,但一般贮存三个月后,不再适用。
65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干地黄"条。
66 生境分布产河南、浙江、江苏、河北、陜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
67 性状新鲜的根茎呈纺锤形或圆柱形而弯曲,长约6~18厘米,粗约0.5~1厘米。表面黄红色,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有不规则的疤痕。质脆易折断,断面肉质,淡**,呈菊花心。
68 炮制用水洗净泥土,除去杂质,切段。
69 性味甘苦,寒。
①《名医别录》:"大寒。"
②《药性论》:"甘,平,无毒。"
③《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610 归经入心、肝、肾经。
①《本草通玄》:"入心、肾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足少阴及足太阴。"
③《本经逢原》:"入手足少阴、厥阴,兼行足太阴、手太阳。"
611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生津。治温病伤阴,大热烦渴,舌绛,神昏,斑疹,吐血,衄血,虚劳骨蒸,咳血,消渴,便秘,血崩。
①《名医别录》:"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闷绝,伤身、胎动下血、胎不落,堕坠腕折,瘀血留血,鼻衄吐血,皆捣饮之。"
②《药性论》:"解诸热,破血,通利月水闭绝,亦利水道,捣薄心腹,能消瘀血。病人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③《食疗本草》:"主齿痛,吐血,折伤。"
④《四声本草》:"黑须发。"
⑤《医学启源》:"凉血,(润)皮肤燥,去诸湿。酒浸上行。"
⑥《药类法象》:"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
⑦《本草从新》:"消小肠火,清燥金,平诸血逆,消瘀通经。治吐衄崩中,热毒痢疾,肠胃如焚,伤寒瘟疫痘证,诸大热、大渴引饮,折跌绝筋,利大小便。"
612 鲜地黄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4~1两;捣汁或熬膏。外用:捣敷。
613 注意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勿令犯铜铁器,令人肾消,并白髭发、损荣卫也。"
②《药性论》:"忌三白。"
③《品汇精要》:"忌萝卜、葱白、韭白、薤白。"
614 附方①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畜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组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
②治暑温脉虚夜寐不安,烦渴舌赤,时有讝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犀角三钱,生地五钱,元参三钱,竹叶心一钱,麦冬三钱,丹参二钱,黄连一钱五分,银花三钱,连翘二钱(连心用)。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舌白滑者,不可与也。(《温病条辨》清营汤)
③治阳乘于阴,以致吐血、衄血: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各等分。上研,丸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妇人良方》四生丸)
④治吐血经日:生地黄汁一升,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末)。上药相和,煎至半升,分为二服,温温食后服。(《太平圣惠方》)
⑤治肺损吐血不止:生地黄八两(研取汁),鹿角胶一两(炙燥,研为末)。上二味,先以童子小便五合,于铜器中煎,次下地黄汁及胶末,打令匀,煎令熔,十沸后,分作三服。(《圣济总录》地黄饮)
⑥补虚除热,去痈疖痔疾:生地黄随多少,三捣三压,取汁令尽,铜器中汤上煮,勿盖,令泄气,得减半,出之,布绞去粗碎结浊滓秽,更煎之令如饧,酒服如弹丸许,日三。(《备急千金要方》地黄煎)
⑦治劳瘦骨蒸,日晚寒热,咳嗽唾血:生地黄汁二合。煮白粥,临熟入地黄汁搅令匀,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⑧治产后崩中,下血不止,心神烦乱:生地黄汁半小盏,益母草汁半小盏。上药,入酒一小盏相和,煎三、五沸,分为三服,频频服之。(《太平圣惠方》地黄酒)
⑨治消渴:生地黄三斤(细切),生姜半斤(细切),生麦门冬二斤(去心)。上三味一处于石臼内捣烂,生布绞取自然汁,慢火熬,稀稠得所,以磁盒贮,每服一匙,用温汤化下,不拘时。(《圣济总录》地黄煎)
⑩治坠马伤折手足,痛甚:生地黄一斤,生姜四两。捣细末,入糟一斤同炒匀,乘热以布裹罨伤处,冷即易之,先能止痛,后整骨。(《夷坚志》)
615 各家论述①《汤液本草》:"生地黄,钱仲阳泻小肠火与木通同用,以导赤也,诸经之血热,与他药相随,亦能治之,溺血便血亦治之。"
②《本草汇言》:"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③《本草新编》:"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然而此味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当血之来也,其势甚急,不得已重用生地,以凉血而止血,若血一止,即宜改用温补之剂,不当仍以生地再进也。如日日煎服,久则脾胃大凉,必至泄泻,元气困乏,而血又重来。"
④《本经逢原》:"生地黄,《名医别录》治妇人崩中血不止,及产后血上薄心,胎动下血,鼻衄吐血,皆捣汁饮之,以其能散血消瘀解烦也。其治跌扑损伤,面目青肿,以生地黄捣烂罨之即消,此即《神农本草经》治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证之义。盖肝藏血而主筋,肝无留滞,则营血调而伤中自愈,筋无邪著,则三气通而血痹自除。作汤除寒热积聚者,血和则结散,而诸证平矣,其曰填骨髓,长肌肉者,邪无著而形神自复也。按生地黄与干地黄,功用不同,岂可混论。徐之才《名医别录》云,生地黄乃新掘之鲜者,为散血之专药,观《神农本草经》主治,皆指鲜者而言,祗缘诸家本草从未明言,且产处辽远,药肆仅有干者,鲜者绝不可得,是不能无混用之失。曷知干地黄既经炙焙,力能止血,安有伤中血痹,折跌筋伤等治乎。至于伤中日久,积聚内形,寒热外显,并宜鲜者作汤,统领他药,共襄破宿生新之功。设混用干者,则瘀伤愈结,安望其有髓充肉长之绩乎。予尝综览诸方,凡药之未经火者,性皆行散,已经炙焙,性皆守中,不独地黄为然也。"
⑤《得配本草》:"世人动云生地妨胃,其能开胃,人实不晓,惟胃中阳气不足者,服之则胃气不运而饮食减,若胃阴虚,而胃土干燥,致胃气不运者,生地滋其阴,以清其火,而胃气从此运行,饮食自然渐进。至时行热症,生地尤为切要,阴汁上充,则汗涌于肌表而经邪解;阴血下润,则秽泄于二便而腑邪出,故火邪溢于阳明经,冲生地汁于白虎汤中,战汗而顿解;邪热入于阳明腑,冲生地汁于陷胸汤中,便通而自退;更有火生痰,痰生火,交结于中,和生地汁于竹油、姜汁中则谵语直视等症即除。如无生地,可用干地黄,滚水浸透,绞汁冲服,防其泥滞,加枳壳或川贝疏之。且气道通,邪气外达,而病自霍然。近人多以生地为补剂,又疑妨胃,畏不敢用,即用之,亦一、二钱而止,五、六钱而止。入诸药同煎,半成熟地,使邪滞于内而莫出,泥于膈而胃闭,遂视此为害人之品,禁不入方,致令胃阴枯涸,多有不可救药者,亦由用之不善也。"
⑥《本草正义》:"《名医别录》生地黄一条,云大寒,则以新采得者而言,故结以’皆捣饮之’四字,谓捣饮其自然汁也。较之干者已经日曝,自有不同。其洽鼻衄吐血者,指气火升腾,挟血上逆,妄行汹涌而言,如大吐大衄之属于气火有余者,是宜以大寒直折其逆上之势,而下血溺血之实症火症,亦同此例。若去血已多,火焰已减,即非所宜;而所失太多,气营两惫者,更无恣用大寒之理。又谓主妇人崩中血不止,则血崩一症,多属冲任无权,下元失其固摄之力,虚症极多,实火绝少,必无纯事寒凉,可以止崩之法。盖诸失血之宜于甘寒清火者,惟阴虚火动,邪焰鸱张,而正气未衰,脉洪神旺之时,可以寒凉灌溉,先去其凭依之势;一至所失不少,纵有余火未熄,总之形神已馁,脉象已虚,即非一味清凉所可奏绩。若更形消色夺,气怯神疲,则虚惫之余,固摄扶元,犹惧不逮,又安可寒凉无忌,更戕其正。况乎大寒止血,更必有血凝积瘀之害。虽曰地黄散瘀,是其特长,或尚不至积寒生瘀;然大寒之性,必非通治诸般失血,无往不宜,《名医别录》所言,似嫌呆板,必不可泥。乃更以主治产后血上薄心闷绝,则气逆上冲,法宜降逆逐瘀,亦非甘寒所宜;纵曰此物果能破瘀,而’大寒’二字,终非新产通用之品,亦当存疑,未敢轻信。又主胎动下血,则症与崩中近是,亦难泛用,又接以胎不落三字,则指胎元已坏,欲堕未堕者言以为破血下胎之用,盖古人固以鲜地为逐瘀破导品也。又主堕坠腕折,瘀血留血,是亦古人用以破瘀之常;北齐徐氏之才,亦有鲜生地散血之说。颐谓伤瘀发肿发热,用以外治,清热定痛,散瘀之功,固不可没;若内伤有瘀,则恐非大寒之性所能破导者也。"
616 鲜地黄的临床应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将鲜生地洗净、拭干,削去外皮之毛根及坑凹部分,再用盐水充分洗净,擦干后切成薄片,放入消毒过的研钵内,捣成糊状,以4层消毒纱布包紧挤榨取汁过滤。每斤鲜生地约取汁50余毫升。每100毫升药汁加入冰片末1克,使成1%的混悬液。用时先以双氧水清洗耳道,用消毒棉花拭干,然后滴入药液2~3滴,再在外耳道塞一小棉球。每日或隔日1次。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0例,症状消失12例,进步7例,无效1例;治疗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3例及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并发外耳道炎6例(8例配合抗菌药物),结果症状消失5例,进步4例。有的经治3~5次即愈,无不良反应。
617 摘录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31 组成 32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4 《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44 各家论述 45 摘录 5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94 摘录 10 《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11 处方 112 功能主治 11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14 摘录 12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 121 处方 122 功能主治 12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24 摘录 13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31 处方 132 功能主治 13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34 摘录 14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 141 组成 142 功能主治 15 《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 151 组成 152 功能主治 1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6 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161 组成 162 功能主治 1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17 《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71 组成 172 功效主治 18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81 组成 182 功能主治 19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91 组成 192 功能主治 1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2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加味地黄汤 1 拼音
jiā wèi dì huáng tāng
2 概述加味地黄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七首。
3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31 组成熟地黄四钱,山茱萸、山药各二钱,骨碎补三钱,牡丹皮、茯苓、泽泻各一钱六分[1]。
32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
33 功能主治《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牙宣[1]。
4 《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41 处方
熟地5钱,茯苓5钱,山茱萸3钱,泽泻3钱,丹皮3钱,山药5钱,麦冬5钱,北五味1钱,肉桂5分。
42 功能主治《辨证录》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功在补水济心,补金生肾。主治春月伤风后阴虚,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虚火上越,致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4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咽痛除,2剂下利止,3剂胸不满,心亦不烦。
44 各家论述夫既是肾阴之虚,用地黄汤以滋水,加麦冬、五味以益肾之化源是矣,何加入肉桂以补命门之火,非仍是治少阴之寒邪乎?不知水非火不生,用肉桂数分,不过助火之衰,而非法寒之盛。且大肠自利,得壮火而泻,得少火而止,虽地黄汤内减熟地之多,增茯苓、泽泻之少,亦足以利水而固肠,然无命门之火以相通,则奏功不速,故恃加肉桂于水中而补火也。
45 摘录《辨证录》卷五
5 《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51 处方熟地、山药、白茯苓、山萸肉、泽泻、丹皮、白芍(炒)、五味子(少许)。
5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痢症日久,腰痛,因作坠努,有伤肝肾。
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54 摘录《幼科直言》卷四
6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61 处方熟地黄、山萸肉、白茯苓、泽泻、山药、牡丹皮、葳蕤。
6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因先天肾气不全,而致生单龟背,痰齁已定者;小儿淋疾,肝肾亏虚,淋而不痛,久而不愈,或为药饵所伤者。
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6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7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71 处方熟地黄、山药、山萸、丹皮、白茯苓、泽泻、黄柏、车前子。
7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齿缝出血日久,服连翘解毒汤而不愈者。
7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7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8 《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 81 处方熟地、山萸、山药、丹皮、泽泻、白茯苓、麦冬、沙苑蒺藜。
82 功能主治《幼科直言》卷五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虚痨咳嗽,夜热咽痛,大便干结;或有女子经闭。小儿病中服药不当,以闭肾气耳聋者。
8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饿时服。
84 摘录《幼科直言》卷五
9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 91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茯苓、丹皮、人参各等分。黄耆倍之。
92 功能主治《外科大成》卷四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肠痈溃后,淋漓不已,或精神减少,饮食无味,自汗盗汗。
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加煨姜3片,大胶枣2个,水2钟,煎1钟,空心服。
94 摘录《外科大成》卷四
10 《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01 处方熟地8两,山茱萸4两,山药4两,丹皮3两,泽泻3两,柴胡1两,麦冬3两,当归3两,白芍3两,肉桂1两,菖蒲5钱,茯苓3两。
102 制法上各为末,炼蜜为丸。
103 功能主治《洞天奥旨》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鹅掌风,足癣。
104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每服5钱,早、晚空腹滚水送下。1料即愈。
105 摘录《洞天奥旨》卷十
11 《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11 处方熟地、山药、萸肉、丹皮、泽泻、茯苓、黄芩、藕节、黑山栀、归身。
112 功能主治《幼科金针》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血热妄行,鼻衄者。
11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加灯心10根,水煎服。
114 摘录《幼科金针》卷上
12 《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 121 处方大怀地2钱,正怀山1钱5分,山茱肉1钱2分,宣泽泻6分,粉丹皮1钱,白云苓1钱2分,建莲肉7分,净知母5分,芡实米1钱,大麦冬1钱,北五味14粒。
122 功能主治《幼幼集成》卷三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小儿下消,小便浑浊,色如膏脂。
12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净水浓煎,清晨空心服。
124 摘录《幼幼集成》卷三
13 《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31 处方大熟地(姜汁、砂仁拌炒)8钱,净萸肉4钱,怀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2钱,陈胆星2钱,吴茱萸5分(川连5分煮汁,泡7次,炒)。
132 功能主治《胎产秘书》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子痫,口噤项强,手足挛搐,言语謇涩,痰涎壅盛,不省人事。
13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加荆沥1钱冲服。
134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14 《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 141 组成熟地1两,白芍1两,当归5钱,枣皮5钱,山药4钱,茯苓3钱,丹皮3钱,泽泻3钱,白芥3钱,柴胡1钱。
142 功能主治《医学集成》卷二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中风左手不仁。
15 《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 151 组成熟地2钱(切片),山萸1钱,丹皮8分,川芎8分,山药1钱,泽泻8分,归身1钱,枸杞1钱,菟丝子1钱,菊花1钱,茯苓8分。
152 功能主治《程松崖先生眼科》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肝肾亏虚,眼睛不红,不肿痛,眼胞不下坠,但视物不明,及病后眼睛看物不清楚,云翳退后不明,夜见灯有丝球者。
15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为丸亦可。若为丸,则用熟地8两,山药、山萸、归身、枸杞各4两,丹皮、云苓、泽泻、川芎各3两,菟丝子3两(酒蒸),菊花2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空心每服4钱。
16 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 161 组成大熟地4钱,山萸肉2钱,山药2钱,骨碎补3钱,泽泻1钱6分,牡丹皮1钱6分,白茯苓1钱6分。
162 功能主治方出《石室秘录》卷四,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牙宣,齿龈出血。
16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煎服。
17 《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 171 组成熟地、山药、白茯、丹皮、山萸肉、泽泻、天冬、麦冬、桔梗、甘草、牛膝(倍用)。
172 功效主治《医学传灯》卷上方之加味地黄汤功在滋水制火。主治痰人为病,痰色清白,稀而不稠,属肾虚水沸为痰者。
18 《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81 组成六味地黄汤加柴胡、白芍、肉桂。
182 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阴虚疟疾,疟发时,其寒如冰,转热如烙,而面赤口渴,热退即不渴者。
19 《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 191 组成熟地3、5钱,枣皮1钱半,山药1钱半,茯苓1钱,丹皮1钱,泽泻7分,肉桂1钱半,北五味3分。
192 功能主治《罗氏会约医镜》卷二十方之加味地黄汤主治热盛阴亏,麻疹隐伏,其脉寸强尺弱,不宜表者。
193 加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国家基本药物 4 概述 5 地黄的功能主治 6 饮食禁忌 7 地黄药典标准 71 品名 72 来源 73 性状 731 鲜地黄 732 生地黄 74 鉴别 75 检查 751 水分 752 总灰分 753 酸不溶性灰分 76 浸出物 77 含量测定 771 梓醇 77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4 测定法 775 毛蕊花糖苷 776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777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78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79 测定法 78 地黄饮片 781 炮制 782 鉴别 783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 784 性味与归经 7841 鲜地黄 7842 生地黄 785 功能与主治 7851 鲜地黄 7852 生地黄 786 用法与用量 7861 鲜地黄 7862 生地黄 787 贮藏 79 出处 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地黄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地黄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地黄 地黄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ì huáng
2 英文参考radices rehmanniae [朗道汉英字典]
adhesive rehmanni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国家基本药物与地黄有关的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信息
序号 基本药物目录序号 药品名称 剂型 规格 单位 零售指
导价格 类别 备注 426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60g 瓶 92 中成药部分 427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5g 袋 092 中成药部分 428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6g 袋 11 中成药部分 429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24g 袋 39 中成药部分 430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30g 瓶 48 中成药部分 431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36g 瓶 57 中成药部分 432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40g 瓶 63 中成药部分 433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48g 瓶 75 中成药部分 434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54g 瓶 83 中成药部分 435 36 六味地黄丸 水蜜丸 72g 瓶 109 中成药部分 436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9g 丸 076 中成药部分 437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36g 瓶 31 中成药部分 438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40g 瓶 34 中成药部分 439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54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440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60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441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72g 瓶 61 中成药部分 442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90g 瓶 76 中成药部分 443 36 六味地黄丸 蜜丸 120g 瓶 102 中成药部分 444 36 六味地黄丸 水丸 5g 袋 099 中成药部分 445 36 六味地黄丸 水丸 6g 袋 12 中成药部分 446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91 中成药部分 △ 447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10丸 瓶 051 中成药部分 448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12丸 瓶 061 中成药部分 449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48丸 瓶 23 中成药部分 450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75丸 瓶 35 中成药部分 451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80丸 瓶 38 中成药部分 452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90丸 瓶 42 中成药部分 453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120丸 瓶 56 中成药部分 454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180丸 瓶 82 中成药部分 455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87 中成药部分 456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216丸 瓶 98 中成药部分 457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08 中成药部分 458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300丸 瓶 134 中成药部分 459 36 六味地黄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6 中成药部分 460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60g 瓶 88 中成药部分 461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6g 袋 1 中成药部分 462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30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463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36g 瓶 55 中成药部分 464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40g 瓶 6 中成药部分 465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54g 瓶 8 中成药部分 466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72g 瓶 104 中成药部分 467 37 知柏地黄丸 水蜜丸 250g 瓶 33 中成药部分 468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12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 469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36g 瓶 24 中成药部分 470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54g 瓶 35 中成药部分 471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60g 瓶 39 中成药部分 472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72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473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90g 瓶 57 中成药部分 474 37 知柏地黄丸 蜜丸 9g 丸 073 中成药部分 △ 475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9 中成药部分 △ 476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120丸 瓶 55 中成药部分 477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180丸 瓶 81 中成药部分 478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87 中成药部分 479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216丸 瓶 97 中成药部分 480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07 中成药部分 481 37 知柏地黄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59 中成药部分 482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9g 丸 088 中成药部分 483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36g 瓶 32 中成药部分 484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54g 瓶 46 中成药部分 485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60g 瓶 51 中成药部分 486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72g 瓶 6 中成药部分 487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9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488 38 杞菊地黄丸 蜜丸 120g 瓶 97 中成药部分 489 38 杞菊地黄丸 水蜜丸 30g 瓶 53 中成药部分 490 38 杞菊地黄丸 水蜜丸 45g 瓶 79 中成药部分 491 38 杞菊地黄丸 水蜜丸 48g 瓶 84 中成药部分 492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94 中成药部分 △ 493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48丸 瓶 24 中成药部分 494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120丸 瓶 57 中成药部分 495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180丸 瓶 85 中成药部分 496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9 中成药部分 497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216丸 瓶 101 中成药部分 498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12 中成药部分 499 38 杞菊地黄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166 中成药部分 500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60粒 盒(瓶) 93 中成药部分 501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18粒 盒(瓶) 29 中成药部分 502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20粒 盒(瓶) 32 中成药部分 503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24粒 盒(瓶) 38 中成药部分 504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30粒 盒(瓶) 47 中成药部分 505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36粒 盒(瓶) 57 中成药部分 506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40粒 盒(瓶) 63 中成药部分 507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48粒 盒(瓶) 75 中成药部分 508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50粒 盒(瓶) 78 中成药部分 509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72粒 盒(瓶) 11 中成药部分 510 38 杞菊地黄胶囊 胶囊剂 03g80粒 盒(瓶) 122 中成药部分 511 38 杞菊地 片剂 48片(糖衣) 盒(瓶) 4 中成药部分 △(指用量为一次3~4片,一日3次的品规) 512 38 杞菊地 片剂 36片(糖衣) 盒(瓶) 3 中成药部分 513 38 杞菊地 片剂 60片(糖衣) 盒(瓶) 5 中成药部分 514 38 杞菊地 片剂 100片(糖衣) 盒(瓶) 81 中成药部分 515 38 杞菊地 片剂 36片(薄膜衣) 盒(瓶) 33 中成药部分 1033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9g 丸 1 中成药部分 1034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54g 瓶 53 中成药部分 1035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60g 瓶 58 中成药部分 1036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90g 瓶 84 中成药部分 1037 90 明目地黄丸 蜜丸 120g 瓶 11 中成药部分 1038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60g 瓶 107 中成药部分 △ 1039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6g 袋 13 中成药部分 1040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30g 袋 56 中成药部分 1041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36g 瓶 67 中成药部分 1042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40g 瓶 74 中成药部分 1043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54g 瓶 97 中成药部分 1044 90 明目地黄丸 水蜜丸 120g 瓶 203 中成药部分 1045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200丸 瓶 116 中成药部分 △ 1046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120丸 瓶 71 中成药部分 1047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192丸 瓶 112 中成药部分 1048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240丸 瓶 138 中成药部分 1049 90 明目地黄丸 浓缩丸 360丸 瓶 204 中成药部分
注:
1、表中备注栏标注“”的剂型规格为代表品。
2、表中备注栏加注“△”的剂型规格,及同剂型的其他规格为临时价格。
3、备注栏中标示用法用量的剂型规格,该剂型中其他规格的价格是基于相同用法用量,按《药品差比价规 则》计算的。
4、表中剂型栏中标注的“蜜丸”,包括小蜜丸和大蜜丸。
4 概述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5 地黄的功能主治地黄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
(1)用于热在血分,迫血妄行所致眼底出血,前房出血及白睛溢血等眼部血证。常与蒲黄、旱莲草、侧柏叶、藕节、黄芩炭等配伍组成凉血止血方剂。
(2)用于火热眼病后期,或阴虚火旺,或消渴目病等。本品有养阴生津之功。常与麦冬、花粉、玉竹等配伍使用。
6 饮食禁忌服用地黄忌吃葱、蒜、萝卜、一切血[1]。
7 地黄药典标准 71 品名地黄
Dihuang
REHMANNIAE RADIX
72 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新鲜或干燥块根。秋季采挖,除去芦头、须根及泥沙,鲜用;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前者习称“鲜地黄”,后者习称“生地黄”。
73 性状 731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长8~24cm,直径2~9cm。外皮薄.表面浅红**,具弯曲的纵皱纹、芽痕、横长皮7L样突起及不规则疤痕。肉质,易断,断面皮部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木部黄白色,导管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甜、微苦。
732 生地黄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中间膨大,两端稍细,有的细小,长条状,稍扁而扭曲,长6~12cm,直径2~6cm。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体重,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74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栓内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散有较多分泌细胞,含橙**油滴;偶有石细胞。韧皮部较宽,分泌细胞较少。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宽广;导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状。
生地黄粉末深棕色。木栓细胞淡棕色。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类圆形核状物。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内含橙**或橙红色油滴状物。具缘纹孔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浓缩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14:6: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茴香醛试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取本品粉末1g,加80%甲醇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5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振摇提取4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16:05: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01%的2,2苯基1苦肼基无水乙醇溶液浸板,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5 检查 751 水分生地黄不得过150%(附录ⅨH 第一法)。
752 总灰分不得过80%(附录ⅨK)。
7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30%(附录ⅨK)。
76 浸出物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A)项下的冷浸法测定,不得少于650%。
77 含量测定 771 梓醇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77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磷酸溶液(1:99)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0nm。理论板数按梓醇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梓醇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77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生地黄)切成约5mm的小块,经80℃减压于燥24小时后,磨成粗粉,取约08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提取15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浓缩至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并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4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梓醇(C15H22010)不得少于020%。
775 毛蕊花糖苷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776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醋酸溶液(16:84)为流动相;检浏波长为334nm。理论板数按毛蕊花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777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毛蕊花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即得。
778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量取[含量测定]项梓醇项下续滤液20ml,减压回收溶剂近干,残渣用流动相溶解,转移至5ml量瓶中,加流动相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779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生地黄按干燥品计算,含毛蕊花糖苷(C29H36015)不得少于0020%。
78 地黄饮片 781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厚片。外表皮棕黑色或棕灰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横曲纹。切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具黏性。气微,味微甜。
782 鉴别(除横切面外) 同药材。
783 检查 、浸出物 、含量测定同药材。
784 性味与归经 7841 鲜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7842 生地黄甘,寒。归心、肝、肾经。
785 功能与主治 7851 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7852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蒡热,内热消渴。
786 用法与用量 7861 鲜地黄12~30g。
7862 生地黄10~15g。
787 贮藏鲜地黄埋在沙土中,防冻;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防霉,防蛀。
79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8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加减八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加减八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64 加减 附: 1 古籍中的加减八味地黄汤 1 拼音
jiā jiǎn bā wèi dì huáng tāng
2 处方怀熟地8钱至1两余,丹皮1钱,山茱肉2钱,茯苓2钱5分,山药2钱4分,泽泻(盐水炒)1钱,牛膝1钱,麦冬3钱,五味子6分,肉桂(盐煎,刮去粗皮)1钱。
3 功能主治凡咳嗽不止,痰唾槁枯,身热骨痛,头眩目胀,或时畏寒,六脉弦数,肌肉日瘦,夜不能寐,甚有两颊之间肿硬者。
4 加减八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3大碗,煎1碗,食前温服,日1剂,不煎渣,服后随进饮食压之。数剂后,热退嗽减,六脉洪缓无力,身体倦怠,照前方冲参汤服。愈后,每早淡盐汤吞服八味丸45钱。
如尺脉无神者,加熟附子1钱。
5 摘录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6 《冯氏锦囊·杂症》卷十二 61 组成
怀熟地8钱至1两余,丹皮1钱,山茱肉2钱,茯苓2钱5分,山药2钱4分,泽泻(盐水炒)1钱,牛膝1钱,麦冬3钱,五味子6分,肉桂(盐煎,刮去粗皮)1钱。
62 主治凡咳嗽不止,痰唾槁枯,身热骨痛,头眩目胀,或时畏寒,六脉弦数,肌肉日瘦,夜不能寐,甚有两颊之间肿硬者。
63 加减八味地黄汤的用法用量水3大碗,煎1碗,食前温服,日1剂,不煎渣,服后随进饮食压之。数剂后,热退嗽减,六脉洪缓无力,身体倦怠,照前方冲参汤服。愈后,每早淡盐汤吞服八味丸45钱。
64 加减如尺脉无神者,加熟附子1钱。
古籍中的加减八味地黄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4.详论咽喉证治法牛膝,收敛元阳归根以止汗,而咽痛自愈也。加减八味地黄汤大怀熟地(一两)净萸肉(一两)生怀山药(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六必集·杂证谟面病]论治(共三条)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或加减八味丸。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
《景岳全书》:[卷之十六理集·杂证谟虚损]虚损论列方一)理阴煎(新热三)八味地黄汤(补一二一)五物煎(新因三)六气煎(新因二一)加减八味丸(补一二二)温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三贯集·杂证谟疝气]论治(共十一条)之。若阴虚无火,或兼寒痛精虚者,宜理阴煎,或八味地黄汤加茴香、枸杞之类,或用暖肝煎主之。一、疝久者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泄泻论列方本文2023-08-06 08:54: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