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跗室属于哪里
伏跗室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伏跗室,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孝闻街91号,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的藏书楼,“伏跗”之名源于《文选》王延寿《鲁灵先殿赋》“狡免蹦伏子榭侧”,意为“伏处乡里不求显,而致力于学”。
冯孟颛(1886——1962年)名贞群,字曼孺,号伏跗居士,原籍慈溪,自幼好学,潜心攻读,后继其父“求恒斋”遗书二千册乃“弃嗜欲,节衣食,搜访攻典,”在当时世视古书雅记以为无用之际,精心搜罗明清以来宁波诸家私人藏书楼辗转流散之籍,汇集明清以来赵仙馆、董氏六一山房、柯氏近圣居、徐氏烟屿楼、赵氏贻谷堂、陈氏父则楼之书籍,手披目览,亲为修补,历六十余载,先后整理古籍近十一万卷,碑刻533品,藏书尤其善本,较珍贵的有宋刻本《名碑传州瑛之集》,元刻本《春秋属辞》,《乐府诗集》,明刻本《文随诗集》,以及多本名人手稿,如全祖望眉批的《鲒崎亭集》、姚梅们的《姚复庄诗文稿》抄本、史荣的《李长吉诗论》稿本等。
1962年先生辞世前,家属履行他生前所立“度藏十万卷,化私复为公”的遗愿,将伏跗室藏书楼及全部碑刻慷慨捐献给国家。伏跗室为一座民居住宅建筑的前部分,三合院形式正屋为五问两弄楼屋。
伏跗室现建筑为坐西向东,两边为厢房。1986年全面修缮,并将中堂三间辟为冯孟颛先生纪念室,对外开放,楼上藏书亦向宁波及海内外学者开放。
景点位置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孝闻街91号
冯孟颛(1886年-1962年),名贞群,字孟颛,一字曼孺,号伏跗居士、成化子、妙有子,晚年自署孤独老人。原籍浙江慈溪,从先祖迁居宁波市区水凫桥畔。17岁时,中光绪壬寅科,补宁波府学生员。1932年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从事表彰先贤、保护文物等工作。先生自幼好学,矢志攻读,后继承其父“求恒斋”遗书2000册,乃“屏弃嗜欲,节衣缩食,搜访古籍”,利用当时军阀冯孟颛详细信息++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罗振玉家族可称是无以伦比的名门望族,三代祖业相承,大多为文史名家!现据可以查到的公开资料,略述如下。
罗振玉(1866年一1940年) 近代江苏淮安人,祖籍浙江上虞,字叔言、叔蕴,号雪堂,晚年更号贞松老人。清末奉召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后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农科监督。在政治上十分保守,始终效忠清室。九一八事变后追随溥仪,出任满洲国参议府参议、满日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受当时人批判为“汉奸”。书法善篆、隶、楷、行,是创以甲骨文入书者之一。所作小行楷题跋精严工稳。曾搜集和整理甲骨,铜器、简牍、明器、佚书等考古资料,均有专集刊行。编著有《贞松堂历代名人法书》,《高昌壁画精华》、《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三代吉金文存》等。
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方面取得主要进展的学者。他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振玉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
罗振玉是敦煌学的奠基人。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他以浓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1914年和王国维开创和倡导简牍研究,共同开辟“国学”新领域的硕果。
罗振玉是典型的鉴藏大家。收藏《大云无想经》和碑碣墓志、金石拓本、法帖、书画等50余万册。据考证,仅甲骨片前后就收藏“二三万片”,其他如青铜器、古明器、碑拓等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可观。
罗振玉为保存内阁大库史料及明文渊阁藏书也作出了贡献。大库是清代内阁库藏档案、书籍的处所,库分东西,东库贮存《实录》、《圣训》、《起居录》等,由本阁满本房掌管。西库书籍多为明文渊阁藏书之孓遗,档案则是清列朝内外臣工的题本、奏本、历科殿试的大卷等。这些都是中国珍贵的历史文献,是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胞弟罗振常(1875-1942),近代学者、藏书家。字子经,又字子敬,号心井、邈园。浙江上虞人,侨居淮安,为近代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季弟。少艰苦励学,工诗古文辞。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辽东任教数年,回归后,设“蟫隐庐”以藏书,居书肆30年,遇有宋元精刻、名家抄校等均加以收藏,又精于校勘,于版本源流,文字异同、收藏变迁皆详为稽考。编有家藏善本书目为《善本书所见录》,分经、史、子、集4卷,每书下记卷数、版刻、题解、收 等。由其婿周子美新订,刘承干作序。著有《南唐二主同词汇校》、《洹洛访古记》、《征声词》、《暹罗载记》、《养莠篇》、《古凋堂诗文集》、《新唐诗演义》等;刻有《邈园丛刻》。
罗福成
长子罗福成(1885年-1960年),字君美,出生于江苏淮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兽医科。是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专家,是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的研究先驱,并做出了贡献。1919年发表了《西夏译莲花经考释》和《西夏国书类编》,均为山东学社刊印。前者考释西夏文莲花经,后者把一些西夏文字单词分类编排,便于检索。1924年全文摹写了《番汉合时掌中珠》,由其自办的天津贻安堂书店石印出版。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刊》第4卷第3辑《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了《韵统举例》、《文海杂类》、《杂字》、《居庸关石刻》、《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等17篇论文,均已收入本辑。旅顺库籍整理处石印出版了罗福成整理手写的《西夏国书字典音同》,这是继《番汉合时掌中珠》之后又一部工具书。由于该书已有研究专著出版(见李范文《同音研究》,1986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本辑未录。
罗福苌
三子罗福苌(1895-1921)中国民族古文字学家、西夏学专家。字君楚。1914年,撰著《西夏国书略说》一书,就《掌中珠》所载西夏文字考证出23个部首。1932年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4卷3号(西夏文专号)上发表《俄人黑水访古所得记》、《西夏赎经记》、《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释文》、《妙法莲花经弘传序释文》、《宋史夏国传集注》(部分)等论文5篇。惜英年早逝,年仅26岁。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为其作传悼念。
四子罗福葆(1899-1967),字君羽。中国古文字学家、金石家、西夏学专家。1918年与长兄罗福成辑其父罗振玉所藏之印成《小蓬莱阁古印菁华》、1924年辑有《敦煌零拾》等。他是罗家子弟中惟一在伪满 中当过行政官(宫内府秘书处长)的,抗战胜利后移居北京。约在1951年,还将有“罗买王稿”议论的其父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的原稿卖给了陈梦家(陈去世后,此稿归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罗福颐
五子罗福颐 (1905年-1981年),古文字学家。字子期,笔名梓溪、紫溪,七十后自号偻翁。历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讲师、文化部副研究员和业务秘书、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咨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古文字学会理事、杭州西泠印社理事等。他对各种古文字资料都很熟悉,在古玺印研究方面,他搜集、鉴别、研究了大量古玺印。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传世的秦汉魏晋等历代官印大半是古人殉葬之物,而不是生前所佩用的。在古玺印的断代问题上,他主张结合官制沿革,以文字为权衡,以纽制为佐证,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在古籍整理、铜器铭文、拓本的摹写及著录、考释方面,著作也很多。在简牍文字的研究方面,著有《长沙仰天湖与杨家湾古墓出竹简摹本并附录》,这是解放后较早研究战国竹简的著作,其中多有重要发现。他在整理、校核、考释简文内容时,发现了20多种古书,如《齐孙膑兵法》(即《齐孙子》)、《孙子十三篇》《管子》《晏子》《墨子》等残简数百片。还发现了《汉元光元年历谱》,其中全年月份完备,是传世 手书历谱中最完备的一部。另外,他还对西夏文、八思巴字、契丹文、女真文等少数民族古文字做了一些收集和研究,还参与了明清档案的整理,著有一书。共有专著102种,论文114篇。已出版的专著有30多部,论文近80多篇,其余的尚待出版。在以毕生精力从事于古玺印研究之余,还亲自操刀治印,也是中国著名的治印家,久为学人所共仰。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与影响,自幼喜爱治印,十七岁时,曾刊出《待时轩仿古印草》。
罗继祖
罗继祖(1913—2002)l9l3年生于日本京都,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离休教授,中国史专家,古文献学家,书画鉴赏家,书画艺术家。字奉高,改字甘孺,号鲠庵。罗振玉的长孙,罗福成之子。自幼与祖父一起生活,接受严格的庭训,从塾师读古书、习书画。他从未进过学校,也没取得过任何学历,却熟读从《四书》、《五经》到《东华录》等典籍,学贯文史,博涉多通,在历史、考古、文博、图书、书法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在文献学和东北史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8岁时即协助祖父罗振玉作《朱笥河年谱》并刊行。26岁时写成的《辽史校勘记》,以辽代墓志碑刻等核校辽史,奠定了学术地位,至今仍为研究辽史的重要参考书。1939年10月任沈阳医科大学预科国文课讲师,1942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文学部讲师,写成《辽史表订补》等,1944年辞职回国。1946年任旅顺市教育局科员,负责整理家中的9万多册藏书,并捐献给国家。1949年任沈阳博物馆研究员,1955年到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任教,后任古籍研究所文献研究室主任。罗继祖为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学术委员,曾为长春市政协委员,兼任文史委副主任。他继承和运用他祖父一套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先后写出了《春秋异地同名考》、《朱笥河(朱筠)年谱》、《程易畴(程瑶田)年谱》、《李蜃园(李天植)年谱》、《段懋堂(段玉裁)年谱》、《明宰相世臣传》、《毛文龙传》、《老莲(陈洪绶)遗事》、《辽汉臣世系表》等9种专著。晚年又陆续写成并出版了《永丰乡人行年录》(罗振玉年谱)、《庭闻忆略——回忆祖父罗振玉的一生》、《枫窗脞语》、《墐户录》、《两启轩主人自订年谱》、《甘孺丛稿》、《雪堂剩墨》等。又与人合作编写《鸭江行部志注释》、《雪堂学术论著集》、《罗雪堂先生全集补编》、《王国维之死》等著作。
罗承祖,罗振玉承重孙,罗福葆之子。日本学医归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夫人系清皇室爱新觉罗淳亲王之后,道光皇帝五世孙。
罗随祖,字慕鸿,罗振玉之孙,罗福颐1952年2月生于北京。现为中国世家鉴定收藏网著名鉴定专家,故宫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部讲授专家、北京市文保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主要从事金石考古及博物馆文物方面的研究工作。自小受家庭熏陶,5岁由母、舅授古文,临帖习字,渐长随父学刻印、辨识、勾摹古文字。正值少年,遭遇厄难,但终秉承家学,1979年完成《汉印文字徵补遗》一书,由文物出版社刊行。1980,年入故宫博物院,整理考订古代玺印,参与编辑《古玺文编》、《古玺汇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两种)、《西夏官印汇考》、《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等书,於《徵存》一书,用力尤多,对于此书的完善出版,做了大量极为重要细致的工作。
罗卫国,1954年出生于辽宁大连。罗承祖之子。罗卫国现任大连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大连市甲骨文学会副会长、大连市公益慈善爱心大使。在书法生涯中他临摹了大量曾祖父的作品和家藏的名碑名帖。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行书等,其代表作有《金刚经》《心经》 《无量寿经》《道德经》等,为多家寺院道观及中外各界人士收藏。在甲骨文书法艺术上,不仅坚持原出土甲骨文形意,还将甲骨文书法与时俱进艺术化,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复制甲骨片,锲刻甲骨文,让更多人直观的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璀璨的文化瑰宝。
问题一:捐宗庙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啊? 放弃祖宗宗庙的意思
三国里面董卓说要迁都时,司徒杨彪曰:“关中残破零落。今无故捐宗庙,弃皇陵,恐百姓惊动。……“
就是说迁都就是放弃了祖宗的宗庙(皇家),放弃了皇家陵寝……
问题二:文言文俊秀凑捐是什么意思 俊秀凑捐
俊凑捐
《百度文言文翻译》
俊凑捐 是文言文。
名叫俊秀的人,凑集苛捐杂税的意思。
问题三:千金买马骨文言文中,捐是什么意思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花费
问题四:在古文里看到岁捐,岁捐是什么?请再解释一下岁贡和皇商。 你的这个“岁捐”应该不是一个词,而是每年“捐”,至于“捐”就要看文中具体情况解释了;
“岁贡”贰1古代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礼品。2古代诸侯郡国定期向朝廷推荐人才的制度。3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读书,因称岁贡。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皇商”:旧时专为皇家采购各种物品的商人
至于各省的进贡,即使上头没规定,下面的人也会做的,毕竟这已经成惯例了,凡是些奇珍异宝总会想要给上面人看看,给自己挣点印象分。像这种进贡的话估计时不时会发生,还有可能就是与上头有关的重要事件,比如寿宴等等
至于商人的进贡不是很清楚了,不过进贡粮食,药品之类的估计不会有,毕竟太普通了。不过若发现什么稀世珍宝到也会成为贡品上贡・・
问题五:在古代文言文中引有几种意思 引:
动词义:
1、会意字。从弓从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等。
2、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左右欲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等。
3、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等。
4、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等。
5、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等。
6、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等。
7、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等。
8、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等。
9、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等。
10、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等。
11、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等。
12、执持。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等。
13、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等。
14、选用。如:引贤(选用贤才) 等。
15、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等。
16、辞职。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等。
17、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等。
18、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等。
19、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20、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义:
1、 引车前行的皮带。
县县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
问题六:文言文里的县官是什么意思书上翻译成朝廷,那翻译成官 县官,在文言文中有两义:
1、县的地方长官。例如:
县官急索租。――唐・ 杜甫《兵车行》
《後汉书》卷七十六循吏传刘矩传:“民有争讼,矩常引之於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
2、朝廷,天子。例如:
《汉书》卷八十宣元六王传东平思王刘宇传:“今暑热,县官年少,持服恐无处所,我危得之!”
{错《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本文2023-08-06 08:56: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