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胡亥是如何踏着兄弟姐妹的血路上位的?
秦二世胡亥
秦二世胡亥,是继秦始皇之后秦朝的第二任皇帝,在位仅短短三年,享年二十四岁。胡亥因赵高而登上帝位成为秦二世,最后也因赵高而结束了他的作为秦二世的人生,可以说是成也赵高,败也赵高。
《楚汉传奇》胡亥剧照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也是秦始皇最为宠爱的儿子,他的长兄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公子扶苏。他为了能够继承秦始皇的皇位,杀害了十多个兄弟姐妹,并且设计逼死了最有资格和希望继承皇位的长兄公子扶苏,可以说胡亥是踏着他的兄弟姐妹的血路而成为秦二世的。
胡亥从小的时候就奉他父亲秦始皇的命令,在赵高门下学习律法。因此他与赵高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也正是因为这点,在秦始皇外出巡游途中去世后,胡亥得到了赵高和李斯两人的帮助,踩着许多人的性命登上帝位。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极为宠信赵高,因为听信赵高的谗言而残害了不少朝廷忠良之臣。而赵高也将秦二世胡亥当成了自己扩大权势的利益工具,利用胡亥对他的信任,在朝中肆意妄为,排除异己。秦二世时期,秦王朝的统治越发残暴,比秦始皇在世时更为残酷,百姓因为朝廷的暴政而痛苦不堪,哀声遍地。也因此,在秦二世后期,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并且得到众多百姓的支持,与此同时,各地仅存的六国贵族也先后发动了复国运动。
胡亥姓什么胡亥姓什么?胡亥是秦国的皇帝,赢是秦国的国姓,胡亥姓赢。可是这只是现代人的看法,在当时的秦国人眼中,胡亥并不姓赢,而是姓赵。在先秦时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在古代,姓代表的是以同一女性始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的标志符号。而氏指的是同一父性始祖的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赢姓赵氏,胡亥真正的姓应该是赵。
楚汉传奇胡亥剧照
之所以认为胡亥姓赢,是因为现代人习惯将胡亥的父亲称呼为嬴政,子随父姓,理所当然地将胡亥的姓认为是赢姓。在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称呼为赵政,不是嬴政,证明当时的秦国国君姓氏应为赵。在汉代以后,历史学家也是将秦国的国姓认为赵,而不是赢。
那么误认秦国国君姓氏为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从古籍中可以得知,说秦国国姓为赢的是文学艺术家所为。在他们的诗歌中,将赵政成为了嬴政。诗歌流传的很广,产生了很大影响力。
近年以来,一些权威的历史著作也将赵政称为嬴政,甚至是教科书中也是将始皇帝称为嬴政,导致大家也都认为嬴政的儿子胡亥也以赢为姓。久而久之,秦国国姓就彻底搞错了,将胡亥也称作了赢胡亥。现在知道胡亥姓什么了吧。
胡亥是秦始皇最小的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雄才伟略,将残暴学了个十成十。胡亥宠信宦官,为了皇位的安稳将自己哥哥扶苏杀害。最终胡亥自食恶果,被逼自尽。
项羽垓下之战(今安徽灵璧县),突围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最后自刎于乌江。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汉军攻楚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四面楚歌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莫不以为汉已尽得楚地,乃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于是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及,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
乌江决战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4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一、鲁迅杂文的战斗性
鲁迅的文章大多强调战斗性,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尤其是他的杂文,笔锋犀利,对反动势力以无情的揭露、讽刺和打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
二、鲁迅杂文的形象性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善于塑造典型形象的巨匠。他十分重视杂文用形象反映现实,善于把叙述和评论形象化,也善于寓感情于形象之中。他的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他文章中的说理、论辩、批判等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
三、鲁迅杂文的讽刺性
鲁迅杂文的讽刺艺术包括使用夸张、反语、比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讽刺与幽默相连等方法来加强文章整体的力量。
四、鲁迅杂文的简洁性
鲁迅的杂文可以概括出两个要点:简练、犀利。鲁迅的杂文短小精练,语言精练,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五、鲁迅杂文善于用“匕首”和“投枪”的批判精神。
鲁迅晚年肺病日益严重,许多朋友都希望他能转地疗养。苏联方面早就要请鲁迅去游历和疗养,请他全家都去。国际友人史沫特莱一再动员,鲁迅总是犹豫不决,她只好请茅盾帮忙动员。
这时鲁迅担心出国就会脱离国内实际,变成了聋子和瞎子。当茅盾告诉他可以把国内的书刊逐日汇齐交给苏联方面,在国外还可以写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他算了算路途来往的时间,然后说道:“杂文都是根据当时情况,匕首一击,事隔一月,岂不成了明日黄花了吗?”
扩展资料:
在鲁迅身上,体现了学者与战士这两种品格的完美统一。作为学者,他博学多才,文思泉涌,完全可以写出更多的大部头著作,而且他自己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为了现实斗争的需要,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极大的精力用于杂文和政论文的写作,用杂文这样犀利的“匕首”和“投枪”进行战斗。
这会使我们想起晚年恩格斯,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除了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外,也有自己许多的写作计划,但他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也为了这位伟大的朋友,把主要精力用来整理马克思的文稿。
这虽然使他自己的许多写作计划,特别是他原来准备撰写的《马克思传》都未能动手,深为遗憾。但正是恩格斯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使《资本论》这部工人阶级的圣经得以完整问世,可谓功高至伟。
鲁迅先生在那特务密布、文禁如毛、动辄获罪的黑暗年代,以杂文为武器,使他成为冲锋陷阵的英勇旗手,成为反文化“围剿”的主将。
今天,鲁迅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已经渐行渐远,不少人认为鲁迅的杂文已经过时。其实不然。鲁迅的“匕首”和“投枪”是指向一切黑暗势力和丑陋现象的,它所体现的批判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人民网——中国***新闻>>理论>>理论期刊>>《红旗文稿》>>每期精选>>分享到:不朽的鲁迅先生
意思是说,架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抚有蛮夷,以属华夏。”
译文:筚路(辂)是荆柴做的大车,蓝缕是褴褛的衣衫。当年的楚国先民,就是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了山坡林地。创建了楚国,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开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相关典故
秋的时候,郑国是个小国,处在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两个大国之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夺郑国,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郑国既害怕楚国,也不敢得罪晋国,处境十分为难。
一年春天,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抵挡不住,只能向晋国求和。晋国得到消息后,便立刻派兵救援郑国,抵抗楚国,目的是想让郑国归附自己。
可是晋国还没有度过黄河的时候,就得到消息说郑国已经屈服投降了,楚军也准备胜利收兵了。这时,晋军的中军主将林父等部分将领主张停止进军,而中军副将先縠则主张继续进军,两方发生了争执,相持不下。
郑国派人到晋军营中去声明:“我们郑国向楚国求和,不过是为了不致亡国,丝毫也没有对晋国不友好的意思。”还说:“楚军轻而易举地得了胜利,因此骄傲了,部队也放松戒备了。你们如果趁此追击,加上我们从旁助战,定可把楚军打得大败。”
下军副将栾书说:“不行,楚国经常教诫全国军民,要发扬他们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有什么理由说他们骄傲了,放松戒备了?”
“况且郑国劝我们攻打楚军,其实也并不是真心向着我们。要是我们打胜了,他固然会讨好我们,要是楚军打胜了,他还不是又要向楚国投降。我们怎么可以相信郑国的话呢?”
本文2023-08-06 08:57:0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