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著国籍《罗摩衍那》谁的作品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1收藏

名家名著国籍《罗摩衍那》谁的作品集,第1张

  印度作家蚁垤(跋弥)

  罗摩衍那(梵语,Rāmāyaṇa,意思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跋弥),此书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它不仅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而且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全文共分为七章,24000对对句。内容主要讲述阿逾陀国王子罗摩(Rama)和他妻子悉多(Sita)的故事。

满意请及时采纳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书名意为“罗摩传”。全书内容以阿陀城王子罗摩与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列国时代错综复杂的斗争。《罗摩衍那》共7篇,长24000颂。史诗的中心思想是颂扬善和正义。史诗中的罗摩智勇双全,圣明神武,是一位贤明君主,是印度人自古崇拜的英雄和膜拜的神明。

    以前知道印度有种姓制,分高种姓和低种姓。高种姓的人地位崇高,基本垄断社会资源,受人敬仰,而低种姓人则为奴为婢,从事一些最底层的社会工作。但具体的“到底有几个种姓”“是哪几个种姓”,“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些问题我都不甚清楚。

      《罗摩衍那》-《森林篇》第一章第74节写:

罗摩将要建立起来

成百成百世系王朝

他将使那四个种姓

各安其位各循其仪

      《罗摩衍那》介绍了四个种姓,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地位由高到低。

      这些种姓根据昨天提到的“四吠陀”之一的《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来划分:

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地位最崇高,属于高种姓。

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次之,也属于高种姓。

吠舍是原人的大腿,再次之,属于低种姓(平民)。

首陀罗是原人的脚,又再次之,属于低种姓。

      但其实印度现实世界有五大种姓,还有一个种姓,被排除在外,即“达利特”姓。达利特被视为“贱民”,甚至不出现在原人图中。

      这套种姓制度的创造人是雅利安人,他们依据种姓制度同样划分了社会职能和分工。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作为原人的嘴,负责传达神的旨意,所以婆罗门多为僧侣,先知,祭祀,掌握精神控制权。

      刹帝利也是雅利安人,作为原人双臂,负责管理和协调,所以国王,贵族,官吏多此姓,他们尊敬婆罗门,实行实际行政管辖权。

      吠舍则是雅利安人里的平民,作为原人的双腿,他们多从事农牧业工作,手工业者,商人,属于市民阶层。他们向国家上税,去寺庙祭拜,供奉婆罗门与刹帝利。

      首陀罗绝大部份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原住人种,也是人口最多的种姓,他们被视作天生的奴仆,终身为主人端茶倒水,作为工匠佣人之类,从事社会底层服务工作。

      而未被承认的“达利特”更因种姓导致身份地位,甚至不被视作人,没有列入四种姓之中,被称为“不可接触者”。

      在《罗摩衍那》书中,他们的社会分工和社会职能也能窥见一斑,比如第一章第79节和80节

婆罗门读了它 (《罗摩衍那》)

会辩才无限

刹帝利读了它

会统治世界

商人们读了它

会获得功果

首陀罗读了它

会受到优待

      又比如第六章中的第22卷内容所示:

刹帝利服从于婆罗门

吠舍又把刹帝利服从

首陀罗忠于自己的职责

他们服从前三个种姓

      从这些文字来看,都能了解到印度的种姓制的“等级分明,戒律森严”。说到底这也是一个人种用文化和武力对另一个人种的驯服。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曾有过“门阀制度”甚至延续至唐代,但和印度大不相同,虽也有贵族大家庭,可总体上只是社会地位高低的划分,并没有涉及到“人种”之类的问题。

      而且对于平民阶层,中国的儒家文化一直提倡要有“平等对待”的意识,甚至作为“君子”,要胸怀天下苍生,体恤怜悯贫苦劳动人民。

      而且中国也不像印度,用一套“种姓”的模子去固化社会阶级。相反,中国社会一直是提倡阶级流动的社会。

      从文化上有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游学,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平民”的文化概念普及。

      政治制度上,即使在“门阀制”的背景下,依然有“察举制”这样的通道让平民实现阶级跨越。

      更不用说后来“科举制”的伟大发明,“学而优则仕”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阶级流动的通道,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人民文化的作用。

      甚至在民间,我们也能听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声和“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流动意识。

      这些说起来很庞杂,又涉及了很多别的问题,总之,中国和印度在“社会”的价值观截然不同。

      《罗摩衍那》虽然距今很久远,但作为能被流传下来的史诗作品,实在有它非常经典的部分,其中之一,就是对于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虽是史诗,却不高高在上,有些部分用词非常精妙,通俗易懂又十分贴合,使人乐意阅读。

      在第二篇《阿谕陀篇》中,十车王做了不祥之梦,他认为不祥之梦预示自己大限将至,所以产生尽快册封灌定罗摩为新国王的想法。在这一部分里,对于“为何要传位给罗摩”的原因的描写,也是对主角罗摩的一段赞美,可以说是把所有的好词堆砌起来,毫不吝啬的赞美,将罗摩光辉、智慧、勇敢、仁善等正面品格(主角光环)放大无疑。

原文赏析:(第二篇,第一章,第10~26小节)

他就好像是众生的创造主,

品质优秀,道德又超群。

(2110)

他的心灵永远宁静,

说话总是和婉动听;

即使别人说话粗鲁,

他也决不报以恶声。

(2115)

哪怕有人不管怎样

只做一件事使他满意,

他就会用克己的精神,

把一百件侮辱不再记起。

(2116)

学习使用兵器有了空闲,

同善人们坐在一起谈论;

这些人有的是德行高超,

有的是智慧和年龄过人。

(2117)

他出身名门,性格善良,

生性愉快、忠诚、正直,

那些知法识利的老婆罗门,

他拜他们为自己的老师。

(2118)

他知法、识利、懂得爱情[3],

他精通法律,智慧出众,

他熟悉谙练人情世故,

他了解风俗习惯,他聪明。

(2119)

他精通经典,知道感恩,

他了解人们的内心活动,

在接受和施与两个方面,

他都按照规矩处理从容。

(2120)

他了解怎样去做高贵事业,

他知道如何去使用财物,

他对那些五花八门的经典,

都达到了完全掌握的程度。

(2121)

他得到了财富与达磨,

他不知疲倦地创造幸福;

他懂得寻欢取乐的技艺,

他知道怎样去分配财富。

(2122)

他懂得怎样骑象和乘马,

他也知道如何去训练;

他在精通弓经者中是魁首,

他作为英雄为人所称赞。

(2123)

他善于进攻,擅长战斗,

他通韬略,能统率大军;

在战斗中连发怒的神魔,

也无法使他受害伤身。

(2124)

他不怀恶意,不生气,

他不骄傲,不猜忌,

他不轻视芸芸众生,

他不屈从于命运的势力。

(2125)

就这样,这一位国王的儿郎,

具有人类的最优秀的品质。

      可以说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将罗摩塑造的完美无缺,将罗摩“天选之子”的身份发挥到极致。

      如果说这是“第三人称”的视角,对于人物的设计有夸大的成分,那“第一人称”则更加大胆奔放,而且用词在十分准确的情况下还非常“贴地气”。

      比如,罗摩在知道自己将得到王位的时候,内心也十分欢喜,他第一时间就跑去向自己的母亲王后㤭萨厘雅报喜,而且语气里带着掩饰不住的自豪和喜悦,这里对他的形容是“ 他乐得汗毛直竖 ”这段写的非常的真实而形象,简直栩栩如生,很打动人。(让我联想到了我看到拟录取名单那天的心情,非常有共情感)就像我们如果第一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好消息,也会想第一个把消息分享给自己的父母,尤其是母亲,让他们为我们感到开心和荣耀。

附原文:

他乐得汗毛直竖,

对着她开了言:

(2434)

“妈妈!父亲下了命令,

让我来保卫老百姓;

遵照父亲下的旨意,

我明天就要灌顶。

而母亲听到儿子的消息也是喜不自胜,对她的描写则是“ 乐得她发音不清晰 ”

憍萨厘雅听到了

长久就盼望的消息,

她就对罗摩说了话,

乐得她发音不清晰

      这些描写都非常朴实而写真,这也解释了经典为什么是经典的原因所在。

      《罗摩衍那》作为经典史诗,不仅有对罗摩的赞颂这样“阳春白雪”的部分,同时也有儿子得到消息“乐得汗毛直竖”,母亲听到儿女的好消息“乐得发音不清晰”这样下里巴人,贴和生活的部分。

      这样的写实和贴合生活,能够穿越千年,让现在的我们依然为之共情,是它独有的魅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