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书画作品?有那些?
一、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三、音乐篇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句意为: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代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全诗翻译为:
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洁白的梨花斗艳盛开。
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
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寒冷,难以穿上。
在大沙漠上纵横交错着百丈厚的坚冰,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
在军中主帅所居的营帐里摆设酒宴,给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
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
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
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走过的蹄印。
诗句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共分三个部分。
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前面四句主要写景色的奇丽。“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
接着四句写雪后严寒。视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风停了,雪不大,因此飞雪仿佛在悠闲地飘散着,进入珠帘,打湿了军帐。诗人选取居住、睡眠、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如同选取早晨观雪表现奇异一样是很恰当的。虽然天气寒冷,但将士却毫无怨言。而且“不得控”,天气寒冷也会训练,还在拉弓练兵。表面写寒冷,实际是用冷来反衬将士内心的热,更表现出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体现将士们歌舞的积极意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笔墨不多,却表现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在主帅的中军摆开筵席,倾其所有地搬来各种乐器,且歌且舞,开怀畅饮,这宴会一直持续到暮色来临。第一部分内在的热情,在这里迸发倾泄出来,达到了欢乐的顶点。
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归客在暮色中迎着纷飞的大雪步出帐幕,冻结在空中的鲜艳旗帜,在白雪中显得绚丽。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虽然雪越下越大,送行的人千叮万嘱,不肯回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一部分描写了对友人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边塞将士的豪迈精神。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诗人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二十世纪中外学术界关於孟子学的研究,可以大别为两种研究进路:一是哲学/观念史的进路,一是历史学/思想史的进路。我们依序讨论这两种研究进路及其方法论问题。
第一种研究进路将《孟子》视为与社会、政治、经济变迁无关的哲学文献,并有意无意间假定孟子思想体系内各个观念或概念具有某种自主性,在这个假设上解剖孟子学中的重要概念。采取这种研究进路的学者,都是哲学家或以概念分析为主的思想史家。1930年代的李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9),[14]战后港台新儒家唐君毅(1908-1978)、徐复观(1902-1982)、牟宗三(1905-1995),[15]以及李明辉、[16] 信广来等人,[17] 均采取这种研究进路,可称为「内在研究进路」。
第二种研究进路常将孟子及其思想放在历史或文化史脉络中加以考虑,尤其注意分析孟子学在思想史中之浮沉变化,这种研究进路勉强可以称为「外在研究法」,所注重的是在历史文化脉络中解读孟子学的内涵。徐复观、[21]近藤正则[22] 和黄俊杰[23]接近於这种研究进路。
大陆出版之孟子研究书目(1990-2006)
丁冠之编:《孟子研究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山东邹城市孟子学术研究会编:《孟学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王生平:《旷世大儒:孟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王成儒:《孟子之谜》(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王其俊:《亚圣智慧——孟子新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王其俊:《孟子解读》(济南:泰山出版社,2004)。
王轩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王泽宣:《孟子的论辩艺术》(济南:济南出版社,1996)。
王耀辉:《孟子正道》(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弗朗索瓦(Francois Jullien,)著,宋刚译:《道德奠基:孟子与启蒙哲人的对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曲春礼:《孟子传》(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江文思(James Behuniak Jr)、安乐哲(Roger T Ames)编,梁溪译:《孟子心性之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何晓明:《亚圣思辨录: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李中民:《孟子:儒家的灵魂》(渖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2)。
李文永著,宣德五等译:《论语、孟子和行政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0)。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孔孟伦理学结构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李振纲:《孟子的智慧》(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杜敏:《赵岐、朱熹《孟子》注释传意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周天玮:《法治理想国:苏格拉底与孟子的虚拟对话》(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金履祥:《孟子集注考证》(北京:中华书局,1991)。
南怀瑾:《孟子旁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查昌国:《孟子与《孟子》》(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唐志龙编:《内圣外王:孟子谋略纵横》(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
孙英、尚玉恒:《儒家二圣》(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徐洪兴:《孟子直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高专诚:《孟子通说》(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张奇伟:《亚圣精蕴:孟子哲学真谛》(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张茂泽、郑熊:《孔孟学述》(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张铁民:《人世大关怀:孟子今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曹尧德:《孟子传》(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
曹尧德:《乐山仁者:孟子的故事》(北京:华文出版社,1997)。
焦国成、龚群主编:《儒门亚圣:孟子》(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
贺荣一:《孟子之王道主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黄绳:《从文学的角度看《孟子》》(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
杨大膺:《孟子学说研究》(上海:上海书店,1992)。
杨国荣:《孟子评传:走向内圣之境》(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4)。
杨国荣:《重回战国:孟子新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
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杨泽波:《孟子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杨泽波:《孟子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董洪利、王丽萍:《亚圣的理想:孟子》(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92)。
董洪利:《孟子研究》(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邹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孟子家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
翟廷晋:《孟子思想评析与探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刘耘华:《诠释学与先秦儒家之意义生成:论语、孟子、荀子对古代传统的解释》(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刘执中:《孟子思想体系:孟子精义选粹》(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2)。
刘培桂:《孟子与孟子故里》(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刘鄂培:《孟子大传》(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刘慧宇:《战国思想家孟子》(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
黎孟德编:《四书感悟:孟子》(成都:巴蜀书社,2005)。
戴兆国:《心性与德性:孟子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谭承耕:《论语孟子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兰陵:《孔孟学说之精华》(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孟子注疏》是见于著录的北宋第一部《孟子》
注本《孟子注疏》亦署为《孟子正义》,与清代焦
循的《孟子正义》同名异实,是宋代著名经学家孙
为赵岐注所作的疏
http://chinamengzinet/中国孟子网
1. 长城(文化遗产)
2. 泰山(文化和自然遗产)
3. 明清故宫(文化遗产)
4. 莫高窟(文化遗产)
5. 秦始皇陵(文化遗产)
6.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7. 黄山(文化和自然遗产)
8.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
9. 黄龙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
10.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
11.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庙宇(文化遗产)
12.曲府孔府、孔庙、孔林(文化遗产)
13.武当山古建筑群(文化遗产)
14.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文化遗产)
15.庐山国家公园(文化遗产)
16.峨眉山风景区及乐山大佛(文化和自然遗产)
17.丽江古城(文化遗产)
18.平遥古城(文化遗产)
19.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
20.北京的皇家祭坛——颐和园(文化遗产)
21.北京的皇家祭坛——天坛(文化遗产)
22.武夷山(文化和自然遗产)
23.大足石刻(文化遗产)
24.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
25.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文化遗产)
26.龙门石窟(文化遗产)
27.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29.三江并流(自然遗产)
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
文化遗产(26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2长城 (北京,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198712 ;沈阳故宫,20047)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10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11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12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13颐和园(北京,199811)
14天坛(北京,199811)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
16明清皇家陵寝(湖北明显陵、河北清东陵、清西陵,200011;江苏明孝陵、北京十三陵,20037;辽宁盛京三陵,20047)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
18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20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200471)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7)
23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628)
25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201081)
自然遗产(8处)
1九寨沟(四川,199212)
2黄龙(四川,199212)
3武陵源(湖南,199212)
4三江并流(云南,20037)
5大熊猫栖息地(四川,20067)
6中国南方喀斯特(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2007627 )
7三清山(江西,200878)
8中国丹霞(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江西龙虎山(包含龟峰)、浙江江郎山,201082)
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
1泰山(山东,198712)
2黄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乐山(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文化景观(2处)
1庐山(江西,199612 )
2五台山(山西,2009626 )
其他形式的世界遗产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无形遗产(29处)
昆曲
中国古琴艺术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中国书法
中国篆刻
中国剪纸
中国雕版印刷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羌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忆遗产(5处)
传统音乐录音档案(1997,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清朝内阁秘本档(199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代大金榜(200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5,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巴文化研究所)
中国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案(2007,中国国家图书馆等)。
本文2023-08-06 09:05: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