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为哪些类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6浏览:2收藏

文献分为哪些类型,第1张

文献的十种类型有:专著、期刊、图书、报纸、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学位论文、政府出版物。

具体种类以及特点如下:

1、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门课题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进行详细、系统考察或研究的结果。

专著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因此能围绕较大的复杂性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和全面论述,具有内容广博、论述系统、观点成熟等特点,一般是重要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2、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刊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它可分为学术理论性期刊、情报性期刊、技术性期刊、事业性期刊和普及性期刊。

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能及时反映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据统计,科技人员所获取信息的65%以上来源于期刊,它是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息源和检索对象。

3、图书:凡篇幅达到48页以上并构成一个书目单元的文献称为图书。

图书具有品种多、数量大、范围广的特点,一般给人们以系统、完整、连续的知识和信息。

4、报纸:报纸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现代报纸每日出版一次,称为日刊;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称为周刊。

报纸的特点是报道及时,受众面广,具有群众性和通俗性。

5、会议文献:会议文献可分为会前、会中和会后三种。

1)、会前文献包括征文启事、会议通知书、会议日程表、预印本和会前论文摘。

2)、会议期间的会议文献有开幕词、讲话或报告、讨论记录、会议决议和闭幕词等。

3)、会后文献有会议录、汇编、论文集、报告、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议专刊等。

会议文献的特点是专业性强,并且能较全面、迅速地反映某一技术领域或学科发展水平、动态和趋势。

6、科技报告:科技报告是指记录某一科研项目调查、实验、研究的成果或进展情况的报告,又称研究报告、报告文献。

科技报告具有单独成册、出版日期不定、内容专深、报道迅速、多为保密、控制发行等特点。

7、标准文献:

狭义的标准文献指按规定程序制定,经公认权威机构或主管机关批准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围内必须执行的规格、规则、技术要求等规范性文献,简称标准。

广义的标准文献指与标准化工作有关的一切文献,包括标准形成过程中的各种档案、宣传推广标准的手册及其他出版物,揭示报道标准文献信息的目录、索引等。

8、专利文献:专利文献是指记录有关发明创造信息的文献。广义的专利文献包括专利申请书、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专利检索工具以及与专利有关的一切资料;狭义的专利文献仅指各国(地区)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或发明说明书。

它具有详尽、新颖、实用和报道及时等特点。

9、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指为了获得所修学位,按要求被授予学位的人所撰写的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学位论文分为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三种。

学位论文内容较为系统,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阐述详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创造性。

10、政府出版物:又称“官方出版物”。是有官方性质,并由政府部门及其专门机构,根据国家的命令出版的文献资料。其内容比较广泛。

  国内的图书市场好像没有可以称得上品牌的图书。

  品牌,按照汉语的字面讲就是商品的名号,与“品牌”这个词对应的英语单词brand的意思是“商标,牌子,烙印”。但在商品营销学中,品牌这个概念的含义比字面意义更丰富一些。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简单地说,品牌是加在商品或服务上的一个标记,这个标记使这种商品或服务区别与同类商品或服务。

  品牌对于企业来说代表企业的精神,代表企业对消费者的承诺,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企业的竞争手段。

  在现代普通商品生产和销售中,品牌的重要性无须多说。一个声誉卓著的品牌,会得到消费者的青睐,给生产厂家和经销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个品牌的创立,固然需要依赖广告宣传扩大影响,但品牌的根本是上乘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假如没有后者的支撑,无论广告宣传如何天花乱坠,都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反倒有欺骗消费者之嫌,最终会失去消费者。1996年秦池在中央电视台广告招标中以6666万元夺得头标,秦池酒名扬海内。1997年秦池再次以3212118亿元夺得头标,但巨额广告支出和标王的荣耀并没能给秦池带来滚滚财源,而是苦酒一杯。巨额资金的支出使得秦池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时捉襟见肘,生产线不够,便采购川酒勾兑。怎料东窗事发,秦池名声扫地,产品大量积压,广告费无从着落,“标王”终于悄然退场。

  图书也是商品,从这个角度讲,图书也应该有品牌。问题在于构成图书品牌的是什么?加在图书上的哪些标记使一种书区别于另一种同类的书?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书名和作者。假如抛开版本差异,可以说同一作者的同名著作,无论是手写还是印刷,无论由哪家出版社出版,其内容都是相同的。书名和作者并不能把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同一种书区别开,因此书名和作者并非构成图书品牌的要素。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编者、注释者和译者。同样的材料,由不同的编者来处理,其结果可能有巨大差异。编者的趣味、见识、学问都体现在其编纂的作品中。注释者的情况与编者类似。同一部著作,经过不同的注释者解释,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译者是两种语言的沟通者,在翻译作品中体现着译者对原作的理解,译者对翻译的态度以及译者的语言风格。同一部著作,由不同的编者、注释者和译者来处理,必定造成差异。因此,编者、注释者和译者是构成图书品牌的一个要素。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出版者。出版者对图书的选择有自己的原则和品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出版者的名字代表一种精神,代表一定的编辑实力,代表一定风格的装帧、印刷和装订。

  第四个需要考虑的图书系列或丛书。一套丛书,有一定的选题原则和设计风格,选题原则决定入选的图书,使一套丛书区别于同类的其他丛书;设计风格服从于选题原则,也使一套丛书在外观上区别于其他丛书。丛书名就代表这些东西,它也是加在一种图书上的特殊标记。

  从以上的简单考察,可以看出构成图书品牌的主要是三个要素:1 编者、注释者和译者;2 出版者;3 丛书。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图书出版业是一个分工细致、控制严格的垄断行业。出版社可以出版的图书种类,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数量都是由政府部门严格控制的。在计划控制下,构成图书品牌的那些要素并不能发挥作用。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对出版业的控制逐渐放松,各出版社之间才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竞争。原来的国家级大出版社由于历史的优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图书品牌。自解放初期各出版企业重组和调整以来,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政治书籍和革命导师、领袖著作,商务印书馆负责出版外国学术名著和外语词典及教材,中华书局负责出版中国古籍,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出版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翻译作品。这些出版社由于编辑力量雄厚,风格严谨,出版的各种书籍质量上乘,它们的名字就是很好的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读者购书的首选。1978年成立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凭借“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1986年恢复独立建制的三联书店,凭借其历史声誉和新推出的“西方现代学术文库”、“学术前沿”、“文化生活译丛”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

  但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一些国家级大出版社并没有好好利用自己的优势,没有积极开拓新产品,有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只是翻印旧书,对已有的品牌也不加珍惜,甚至丢弃了自己的品牌。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无疾而终;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从书”只是旧书换新皮,很少新品种。最糟糕的是中华书局,不仅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整理出版中国古籍,在对图书市场缺乏认真研究的条件下,花费大量资金盲目推出教辅类图书和旅游读物,出版价格昂贵的白话二十四史,造成大量图书积压,使自己陷入了困境。

  而一些在八十年代中后期新成立的小出版社,在国家级大出版社的夹缝中,凭借敏锐的眼光和魄力,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发展壮大起来。其中有两个出版社值得一提,一是广西的漓江出版社,一是江苏的译林出版社。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才成立的漓江出版社,最初凭借“外国文学名著”从书崭露头角。这套小从书有意避免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重复,选择了一些被“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遗漏的外国文学名著,对译者的选择也很严格,其中不少是研究外国文学的专家。这套小丛书中的文学名著篇幅不大,用小开本印刷,价格低廉,颇受欢迎。随后推出“获诺贝尔文学奖从书”,系统介绍二十世纪各国文学。可以说,正是这套大型丛书奠定了漓江出版社在中国出版业的地位。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最初的选题颇为保守,其定位虽然是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但真正能够代表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的一些经典之作却被排斥在外,譬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1988年成立的译林出版社,针对广大读者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迫切愿望,不失时机,于1989年推出普鲁斯特的主要作品《追忆似水年华》第1册《在斯万家那边》,1991年出版最后一册《重现的时光》,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将这部巨著全部出齐了。为了尽快推出这部巨著,出版社选择了十几位译者分工合作翻译。这虽然不是很好的办法,但出版社对译者的选择还是比较严格的,这些译者多半是高等学校的法语教师,在此之前已有翻译作品出版。更重要的是这些译者对这部巨著的翻译都非常认真。责任编辑韩沪麟本人就是研究、翻译法国文学的学者,这也是翻译质量的一重保障。

  在成功推出普鲁斯特的的巨著之后,1994年,译林出版社又用半年多的时间出版了萧乾、文洁若翻译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上中下三卷)。这两位著名的翻译家不仅把这部令人费解的巨著翻译成了中文,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还添加了很多注释。

  这两套巨著的翻译出版,为译林出版社带来了良好的声誉。随后又推出“世界文学名著”丛书,这套丛书到现在已经出版近200种,成为国内同类丛书中最大的一套。如今的译林,已经不是出版业的小老弟,每年出版图书近500种,大多数还不断再版,每年出书总码洋超亿元。

  出版社要在读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坚持不懈地为读者提供好书、新书。创造一个图书品牌不容易,要把它保持下去,发扬光大,也许更难。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这两套丛书没有能够生存下来,实在令人遗憾。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两家出版社对图书市场的反应非常迟钝,对很多读者迫切需要而又早已绝版的书不予再版,以至被其他出版社抢走出版权。譬如,罗念生翻译的希腊悲剧和喜剧,多半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念生和周启明(作人)共同翻译的三卷《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也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但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不可多得的翻译精品中,只有6种在1979年再版过,其中大部分没有再版。《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中周作人翻译的13部,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购得出版权,仍以《欧里庇得斯悲剧集》的名字在2003年作为“苦雨斋译丛”中的一种出版。罗念生去世后,其翻译作品的出版权被上海人民出版社购得,2004年出版了《罗念生全集》。草婴独自翻译的12卷《托尔斯泰文集》原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名牌产品,1997年却由外文出版社和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2004年又以《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之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两家出版社对自己的品牌不加珍惜,对自己出版过的优秀作品不予再版,听任其版权流失,却热中于出版无甚价值的英美畅销书,简直愚不可及。

  图书业界有识之士已陆续发表高见,阐述了“品牌战略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图书品牌化是21世纪中国书业的必然选择”等鲜明的观点。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等老牌出版社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不仅在于它们有悠久的企业发展历史,更在于它们有众多的不可替代的品牌图书作为依托。

  大凡成功的企业经过了产品经营、资本经营到品牌经营几个阶段,品牌经营可以说是成功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高层次。据有关资料表明,当今世界生产的著名品牌在整个产品中所占比例不足3%,但其拥有的市场份额则高达40%以上,销售额超过50%。由此可见,谁拥有品牌产品,谁就拥有消费者,谁就赢得市场。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图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学术类图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考研和社科类图书等,都已成为一种品牌为广大读者所接受。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这几家出版社根据自身的专业经验、优势特色、规模大小、资金实力、编辑水平等准确设计自身的市场定位,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有侧重地营造主导品牌图书,树立起恒定的品牌形象,拥有广大而稳定的目标读者群,最终赢得了极高的市场占有率。这说明,出版企业应把营造品牌图书作为应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在眼花缭乱的同类商品面前,我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知名度、信誉度高的品牌产品,即使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因为它更能使消费者满意、放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效应,图书亦如此。读者对于品牌图书的认同心理直接形成了一种购书定势。比如:要买典籍类图书会去找中华书局,要买工具类图书会去找商务印书馆,要买文学名著会去找人民文学出版社,要买外语类图书会去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农民朋友要买农业实用科技类图书会去找金盾出版社。由此可以看出,出版社在缔造品牌图书的过程中,也成功地把自己推上了品牌出版社的位置。具有这样的品牌形象还可带动本社其他图书的销售,获取图书出版的最大效益。遗憾的是,我国出版业目前拥有的品牌还寥若晨星,现在已到了张扬品牌意识和呼唤出版品牌诞生的时候了,让我们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品牌吧。

  (作者单位:山西教育出版社)

  给你个相关文章

  参考下吧

  千古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你懂得!!

  一、绍兴酒的起源 陈瑞苗副研究员说,研究绍兴酿酒的起源,既要以古代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更要重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酒器陶�,是当时越族先民聚居地已经酿酒饮酒的重要物证。河姆渡虽不属于今天的绍兴市范围,但当时的绍兴属于河姆渡文化圈却是确凿无疑的。不论陶�所盛之酒与勾践激励将士之酒是否相同,也不论春秋时期於越所酿之酒与以后的绍兴老酒是否相同,都不能否认绍兴在河姆渡文化时代已经开始酿酒的史实。 林文彪先生也认为,源自河姆渡文化的水稻大面积种植,为绍兴黄酒业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绍兴酿酒业发端于7000年以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古越先民继承了这一酿酒传统,绍兴黄酒与河姆渡米酒是一脉相承的。虽然《国语》、《吕氏春秋》、《颜氏家训》等古籍中提到的绍兴酒与今天流行的绍兴酒不同,即“都不是黄酒”,但它们无疑都是绍兴酒的滥觞。

  二、酒与文人 酒与文人的关系,一直是酒文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刘亦冰先生的《绍兴名士与绍兴老酒》一文,从“劳军犒士,激励斗志”、“以文会友,借酒助兴”、“壮志未酬,以酒遣愁”、“修身养性,颐养天年”、“酒德若人,饮而有节”等5个方面历数了绍兴名士的酒典故,并总结说:“名士之成就,并非仰赖于老酒坛子;而酒之积极功能,在其人生价值的追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钱茂竹副教授在《试论兰亭流觞的历史影响》一文中,对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等人的兰亭之会作了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这次活动除了在中国书法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客观上还起到了交流学术思想观点的作用,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一观点,受到与会学者的关注。 邹志方教授的《镜湖之畔两酒仙》一文,以材料取长,搜集了贺知章和陆游在镜湖之畔创作的大量酒诗,从而凸现出他们作为“酒仙”的身份,受到与会学者的好评。

  王致涌的《文人尚酒深层原因剖析》一文,既深入探讨了文人活动在中国酒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又详细地叙述了中国酒文化对文人生活的各种影响,并认为:“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的酒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酒文化,而且内涵尤其丰富深广的原因之所在。”

  三、酒与“三市”建设

  如何使绍兴黄酒和绍兴酒文化成为推进绍兴“三市”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与会学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陈华建先生认为,绍兴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和丰富的酒文化资源,这是绍兴城市品位和文化个性的重要体现。今天的绍兴酿酒业,已经成为绍兴最重要的经济支撑点之一,有相当的产品数量和独特质量。现在我们要把绍兴建设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旅游大市,绍兴酿酒业就必须有更大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开发酒文化产业,让绍兴的酒文化有更多更好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张嘉兴先生认为,绍兴丰富的旅游资源,当然包括了享誉海内外的“绍兴老酒”在内,在绍兴众多的旅游商品中,“绍兴老酒”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在绍兴旅游业20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绍兴老酒”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酒都之旅”、“水乡风情游”、“书道之旅”这三个最具生命力的绍兴专题旅游项目中,都有“绍兴老酒”的参与。但是,“绍兴老酒”的旅游功能还远远没有释放出来。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绍兴酒文化的研究,加强对“绍兴老酒”旅游商品的开发,努力创造“绍兴老酒”旅游利用的载体。如果我们有了比较完整的酒文化旅游系列,有了充满情趣的“酒道”,相信绍兴的旅游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酒道”,戴尔康先生提交了专题论文。他认为,所谓“酒道”,就是正式宴会、习俗宴会和家庭宴会上的礼仪行为,是一套约定俗成的吃喝规范,也是饮食本身的专类研究,其目的是创导文明饮酒,礼仪吃喝。戴先生把绍兴酒道分为“正规道”、“休闲道”和“习俗道”三种,他认为,这些酒道,不仅是绍兴酒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