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发现的甲骨文中没有提及到轩辕黄帝,为什么周在之后的典籍中却出现过相关记载?
轩辕黄帝,带领中华民族的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先河,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尚文明的人文精神,被誉为“人文初祖”。
第一,从甲骨文的性质时代和内容来说,甲骨文本身只是占卜的卜辞,内容主要是问吉凶。这种内容很难会出现黄帝这类人物。
而且皇帝是不是真实存在,或者在商代的时候,黄帝怎样怎样称呼还不是很清楚。即使甲骨文中有,也很难对应得上。
第二个就是从典籍流传情况上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汉代及其以前的典籍,大多已经经过了不知道多少次大修大改,原始的典籍几乎看不到了。从这点上说原始典籍怎么称呼黄帝,或者有没有描述皇帝的内容都不好说。
再有很多传说中的人物,其实在汉代以后的典籍中才出现,汉代以前的典籍并不多见,所以说即使汉代以前有轩辕黄帝的相关记载,也只是少言片语,并不像汉代以后刻画的那么丰满,或者说轩辕黄帝完整人物形象很可能是在汉以后才塑造出来的一个远古英雄。
祭祀黄帝、纪念黄帝由来已久,源远流长。从汉武帝堆土筑台祭祀黄帝算起,历代祭祀,延绵不辍,历经两千余年而不衰。每逢清明,海内外华夏儿女就齐聚陕西黄陵,寻根谒陵,祭奠初祖,慎终追远,吊古凭今。黄帝陵留下了丰富的祭祀文化遗产。
这一文化遗产不仅表现在制度化的祭典和民间祭祀礼俗,还表现为黄帝陵寝所在桥山的数万株古柏,表现在现存的46通祭文碑刻和2通宋元时期关于陵庙保护的碑刻,表现在近现代的各种题词和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商代妥方,是卜辞中出现的少有的女主封国,小臣妥是妥方的首领,小臣是武丁身边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相邦。学界根据卜辞及传世铜器“子妥鼎”等妥器铭文相互印证认为,小臣妥系女性,为商武丁之女公子。而事实上,卜辞中至少有两位女公子称“小臣”,除了小臣妥,还有小臣眉,眉,也作媚,卜辞中有“子眉亦毓佳唯臣”的记载。子眉,即小臣眉,小臣眉同样有铜器传世,《三代吉金文存》收录了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子媚爵”,《殷周金文集成》著录有“子媚鼎”、“子媚觯”、“子媚罍”等眉器。小臣眉和小臣妥齐名,是商武丁所有女儿中最出色的两位,都有各地的封地,并在王室担任过要职。眉方的地理位置不确,根据西周早期铜器“小臣(讠逨)簋”铭文记录了西周殷八师征东夷的事,其中有“伐海眉”字样,可见东夷有海眉国,这个海眉国很有可能是殷代眉方的残余势力,那么眉方有可能在殷商以东地区。
子媚爵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而“眉”蛾的本义消失。甲金文中也有“眉”字下加“女子”的象形,释为“媚”。与之审美相匹配的还有“卧蚕”一说,卧蚕就是紧邻下睫毛隆起的那一条,是男女美丽帅气健康的象征。说明“眉”跟蚕、蚕蛾有关,上古眉族的起源当来自当地发达的蚕桑业。商王将子眉封以眉地,估计子眉负责国家的蚕桑业,并在该领域做出了政绩。
眉的甲骨文
眉方在卜辞中出场不多,但商王对“子眉”颇为重视和关心,这跟子妥一样待遇等同。卜辞:“
□□卜,壳贞:妇好使人于眉。
”(《合集》6568)妇好派人到眉地去执行某事。与妥方的卜辞对比后我们会发现,妥方主要负责王室的贡赋、牺牲、进献巫师、祭祀等采办事宜,这可能跟小臣妥主要担任国家祭祀的职位有关。而王后妇好与小臣眉的政事往来可能与眉地从事蚕桑养殖丝织业有所关联。卜辞“
贞:子眉娩不其嘉?二告。贞:子眉娩嘉?
”(《甲骨文合集》14035)子眉即将临盆,商王为子眉占卜吉凶。眉方主要出现在武丁时期,跟妥方一样,卜辞中并没有涉及到军事征伐,但毫无疑问,眉方对商王朝的经济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也为武丁的南征北战打下了军需物质基础。
蚕蛾
商亡后,眉人被分为多支,根据姓氏古籍的说法,河南宜阳汉代有眉城,在今赵保镇一带,今有眉姓,当为商代眉方族人迁徙所致。春秋战国时陕西有眉县,属秦地,也当为商代眉人西迁居地。另外也有一部分眉人被并入宋国,眉方是子商之国,商亡后有眉人贵族投奔了宋国,世代为宋国贵族。《两周金文辞大系》收录了一件春秋早期宋器“宋眉父鬲”,铭文有“宋眉父做丰子媵鼎”的记载,这是宋国贵族眉父制作的嫁女媵器,眉父代表宋国将女儿嫁到附近的丰国,这个眉父应该来自商代眉方家族后裔。
殷商古国——兴国,从敌对到臣服,“兴”跟“农事丰收”有关
我说的这个鬼侯是一些古籍里的说法:《礼记·明堂位》:“昔 殷纣 乱天下,脯 鬼侯 以飨诸侯。”《战国策·赵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於纣。以为恶,醢鬼侯。”
而《史记》对同一件事情的叙述是“九侯”,一些专家推断古籍里的鬼侯可能就是鬼方的首领,因为鬼方在有一个阶段曾经臣服于商代。
不知道你说的“狁”是不是“猃狁”,如果是的话,这个氏族出现在周代,商代的时候它的名字叫做“獯鬻”。戎、狄分别是西方和北方民族的统称。
至于你要求给你说几个氏族名称,这一点很抱歉,我没专门研究过。
建议你搜索一下“商代氏族”、“商代方国”、“商代诸侯”、或者把“商”换成“殷”搜索也行。
让你失望了,分不给也罢。
五方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 。五方的概念源于殷商时期。当时的先民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意识到农耕畜牧与从不同方位来的风雨有着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在祭祀中对不同方位风雨的祈求。如在当时的甲骨文中已有“癸卯,今日有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的卜辞。殷人将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并以此为基础分辨东西南北四方,从而建起了“五方”的概念。
详见百科词条:五方 [ 最后修订于2015/11/19 12:07:53 共18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关于孝的论述具体如下:
《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讲:“夫孝,德之本也。”“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两亲,并能顺其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孝”字。《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到“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及关爱幼者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为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汉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伦的基础上,一切的教育随之扩展开来,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
《广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道家《庄子·天运》孝的观念:「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百善孝为先,万恶*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
本文2023-08-06 09:10: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