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故宫等文化场馆开放及参观须知汇总
六月好时节,北京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持续稳定向好,并且北京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重新开启,关于具体的开放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恢复开放时间:6月2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请进入“中国工美馆
中国非遗馆”官方公众号进行预约。请提前1-7日进行实名预约(70周岁以上老年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等,可凭相关证件,至东南门线下售票厅现场实名登记后,凭票入馆)。
注:请东南门扫描行程码、健康码,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接受健康检测,未见异常后,由坡道上行,经东门安检入馆参观。参观全程请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国家图书馆恢复开放时间:6月7日
开放区域及时间:
国家图书馆总馆南区(含国家典籍博物馆)(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科技查新中心/科学技术咨询室、社会科学咨询室周二至周五开馆时间开放。
国家图书馆总馆北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少年儿童馆(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古籍馆(文津街7号):周二至周六9:00-17:00,周一、周日闭馆。
电话:周一至周日9:00-16:00
注:进入馆区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接受体温测量及健康码、行程码核验。进入各个馆舍(总馆北区、总馆南区、少年儿童馆、古籍馆文津楼、古籍馆临琼楼)须接受体温测量及健康码核验。凭本人国家图书馆读者卡或有效身份证件进入阅览室。
故宫博物院恢复开放时间:6月7日
参观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7:00
停止入馆时间:16:10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6:30
停止入馆时间:15:40
(除法定节假日外,周一闭馆)
预约:请搜索微信公众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或进入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进行购票。
注:入馆时请配合进行身份证件核录、现场健康码扫码登记、接受健康监测,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馆后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恢复开放时间:6月7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观众可通过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注:入馆时请配合进行身份证件核录、现场健康码扫码登记、接受健康监测,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馆后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中国美术馆恢复开放时间:6月7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正常开放,周一例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每天分两个预约入馆时段:9:00-12:30(1100人),13:30-16:00(700人)。每人每天预约参观1次,不接受现场预约和团体预约参观,提前或错过预约时段的谢绝入场;年满60周岁持老年证、身份证的老年人在中国美术馆预约窗口可直接登记入馆。
注:观众参观须持有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测温和北京健康宝查验。观众入馆时,需配合工作人员接受本人有效身份证原件、预约码、健康码的查验和体温检测,相关信息异常或体温检测超过373度(含)等身体异常人员谢绝入馆。
恭王府博物馆恢复开放时间:6月11日
参观时间:8:30-17:00,16:10停止入馆。(除法定节假日外,周一闭馆)
微信公众号:“恭王府博物馆”点击“巡·恭博”栏目在线购票
授权平台:美团、携程
注:按照75%限流要求恢复开放,入馆观众须持有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配合测温、健康宝和行程卡查验。
国家图书馆需要预约
2022读者进入国家图书馆继续实行预约进馆方式。读者需通过微信公众号“国家图书馆服务号”的“读者服务”或拨打电话实名预约当天及未来三天到馆名额。读者进入馆区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接受体温测量及健康码、行程码核验,核实未见异常后,由东中门/西北门进入总馆馆区;由古籍馆南大门进入古籍馆馆区。
6月,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北京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文化场馆重新开放。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开放时间。
中国工艺美术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开业时间:6月2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闭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请到中国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官方微信官方账号进行预约。请提前1-7天实名预约(70周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可持相关证件到东南门线下售票处实名登记,然后凭票入馆)。
注:请在东南门扫描旅行码和健康码,出示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接受健康检测。如无异常,走上坡道,通过东门安检进入博物馆。全程请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国家图书馆
开馆时间:6月7日。
开放区域和时间:
国家图书馆南区(含国学经典馆)(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科技查新中心/科技咨询室、社科咨询室周二至周五开放。
国家图书馆北区(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儿童会堂(中关村南大街33号):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古籍图书馆(金文街7号):周二至周六9:00-17:00,周一、周日闭馆。
电话:周一至周日9:00-16:00。
注:进入库区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接受体温测量、健康码、旅行码验证。进入每栋楼(总馆北区、总馆南区、少儿馆、古籍馆金文楼、古籍馆林琼楼)都要进行测温和卫生码验证。凭本人国家图书馆读者证或有效身份证进入阅览室。
故宫博物院
开馆时间:6月7日。
探访时间: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7:00。
进站时间:16:10
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6:30
关门时间:15:40
(周一休息,法定假日除外)
预订:请搜索微信微信官方账号“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或前往故宫博物院官网购票。
注:入馆时请配合核对身份证件、现场健康码扫描登记、健康监测,并在72小时内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馆后请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开馆时间:6月7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闭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订:游客可登陆国家博物馆官网。
注:入馆时请配合核对身份证件、现场健康码扫描登记、健康监测,并在72小时内出示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馆后请正确佩戴口罩,文明有序观展。
中国美术馆
开馆时间:6月7日。
参观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闭馆),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每天安排两个入场时段:9:00-12:30(1100人)和13:30-16:00(700人)。每人每天预约参观一次。不接受现场预约和团体预约。拒绝提前入场或错过预约时间;年满60周岁并持有老年人证和身份证的老年人,可直接在中国美术馆预约窗口报名。
注:游客须持72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配合测温和北京健康宝检查。当观众入场时
注:根据75%限流要求,恢复开通。游客必须持有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配合测温、健康宝、旅行卡检查。
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
在很多人眼里古代历法和天文学一样,高深莫测。所以,看见古代历法就是一脸懵。尤其是我们在读历史古籍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天文历法,比如《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文中的“辛亥”是干支,如果不懂历法我相信你不知道干支代表是意思是什么,为了弄懂一起来学习一下。
古代教育
古代的年,一个“春秋”就是一年!
在古代每一次改朝换代就会出现“受天命,改正朔。”正,指的是一年之首。朔,指的是一月 之首。“正朔”代指历法。所以,古代的历法,也是不断的更改,经过数次才定型。
在古代“年”和“岁”是同义,因此在古代“岁”就是“年”的意思。古人常以播种到收成这一个过程,称之为一年。所以《说文》当中就有:“年,熟谷也。”按稻子成熟的周期来算,就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称之为“阳历”,还有一种以“朔”为单位,叫“阴历”。其实古代的历法,既不历也不是单纯的阳历,而阳合一。
在古代,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各30天,6个小月各29天,全年也就354天。按照现在的平年来说,少了11天,相隔3年就要少一个月,所以古代三年一闰月,使平均的年份等于一个太阳年(365)。其实,三年一润也不正确,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如果,5年闰两次,其实又多了,后来规定19年共闰7个月。总之,古代的计算年月,需要专业的天官去计算,一般人还真的难以弄懂。所以,我们只要知道平年是365天,闰年366 天,每4年一润就可以了。
在商朝和西周,一年分为春秋两个时节,就是种庄稼时所说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以表示一年四季。所以,如果“春秋”出现在这两个朝代之前出现,就指的是一年四季。在《庄子·》中有:“蟪蛄(huìgū)不知春秋 。”文中的“蟪蛄”指的是“蝉”,“春秋”指的是一年,翻译过来就是,蝉的生命短促不知道一年有四季。
孔子编的《春秋》意思是指“春天”到“冬天”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并非只记录春天和秋天。因为春秋时期,用“春秋”两个时节表示一年,所以《左传》当中常以“春”开头纪年。比如《左传·隐公元年》开篇就记载:“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文中采用的是帝王纪年法,有年、季节、月,一般没有精确到某一日。
计时日晷
古代月和季节,很多雅称!
古代一年分为四季,这个不用说,都知道。不过在四季节里面又分为,12个月。古代的夏历将12月分为“孟春(1月)、仲春(2月)、季春(三月),孟夏(4月)、仲夏(5月)、季夏(6月),孟秋(7月)、仲秋(8月) 、季秋(9月),孟冬(10月)、仲冬(11月)、季冬(12月)。”其实里面的“孟、仲、季”和古代兄弟排行次序差不多,“孟”指老大,“仲”指,“季”指老三。
陆游的诗《箕卜》中有:“孟春百草灵,古俗迎紫姑 。诗中的“孟春”就是一月,按照古代习俗迎紫姑(厕神)。所以,在古文当中,如果出现仲春就是2月份,季春就是3月份。如果,你不懂古代的历法和称谓,估计一时难搞懂。
在古代“春季”的雅称有“发生或青阳”,“夏季”的雅称有“朱明或长嬴”,“秋季”的雅称有“金素或白商”,“冬季”的雅称有“玄英”。知道这些雅称对我们阅读古文,还是很有帮助。
24节气
古代季节中的24节气,掌握农事耕作必知!
古代在长期的耕种掌握了四季的变化,然后又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可以用来纪月。二十四节气是怎么算的呢?通俗的说,一年十二个月,一个月又分为二个节气,一共二十四节气。这些节气都固定的,比如春季有三个月,正月(立春、雨水,各十五天);二月(惊蛰、春分各十五天);三月(清明、谷雨各十五天)。
精细一点的说法,立春就是春天的之一天,15天2时5刻过后,就是雨水意思是雨水很多。再过15天2时5刻,就是惊蛰(古称“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的讳,改名“惊蛰”)等等。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立夏(夏天来临)、立秋(秋天来临)、立冬(冬天来临)。
掌握了二十四节气,在农村种地就不用发愁了,春天该种什么,秋天种什么,农民伯伯已经背得滚瓜烂熟。由于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种地,所以不知道24节气,到底有什么作用。
古代的纪年,看古籍必备!
我国古代的纪年方式大概有三种,分为帝王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古籍当中,一般采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
我国最早的帝王纪年,从“国人”这一年开始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因为昏庸无道被国人赶出了首都镐京,周公(周定公)与召公(召穆公)共同摄政,这一年称之为“元年”。
此后,就是2年、3年、4年到了14年,周厉王驾崩。如果,要换算称公元纪年,就用元年减去周厉王的在位年限(841-14=827),那么周厉王去世那一年就是公元前827年。周厉王去世这一年,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即周宣王元年。而周宣王即位46年驾崩,(827-46=781)那么周宣王驾崩的年份是公元前781年,这一年周幽王即位,即周幽王元年。这种算话,我相信大家已经秒懂了。
到了西汉时期,汉武帝创立年号以后,在史书当中就开始用年号纪年。比如汉武帝始创的之一个年号为“建元”,史书里面就开始采用建元元年、建元二年、建元三年依次。“建元”年号,使用了六年,改为“建光”,又开始采用新年号重新纪年。
60甲子
干支纪年起源于西汉,东汉开始通行!
“天干”分为10干(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10癸),“地支”分为12支(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12亥。)“天干”配“地支”组合为60个单位,称之为“六十个甲子”。
“六十甲子”又称“六十花甲子”,其最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纪年为60年一个周期,纪月为5年一个周期,纪日为60天一个周期,纪时为5天一个周期。
60个甲子是如何组合的呢?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再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此外,“干支”的组合是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其实,搭配非常的简单,仔细看看就懂了。
比如,1984年是甲子年,那么1985年就是乙丑年,1986年就是丙寅年,然后以此类推直到60个甲子循环完毕,又开始从甲子开始纪年,所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如果说1984年是甲子年,60年后又是一个甲子,那么就是1984+60=2044。也就是说,2044年是甲子年,2045年是乙丑年。无论向前推算,还是向后推算,用干支都可以算出是哪一年。比如现在是2022 年(己亥年),那么60年后(2079年)又是一个己亥年。
古代纪月以5年为一个周期,5年即60个月,纪日以60天一个周期。比如“武德九年,七月辛亥,太白昼见。甲寅,太白昼见。八月丙 辰,请和。丁巳,太白昼见。壬戌,吐谷浑请和。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
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七月二十五日,白天出现太白星。二十八日,白天出现太白星。八月初一,求和。初二,白天出现太白星。初七,吐谷浑求和。初九,皇太子李世民登基。
干支纪月,用干支搭配地支,比较好换算。但是,纪日就不好换算成现在的日期。必须借助黄历,单凭口头计算,我看很少人能算得出。所以,这里就不说详细了。
古代时辰
古代的纪时
古代测定时间采用的是“日晷”,在皇宫当中,有专门的记录时间。古代计时的时候采用的“十二地支”又叫“十二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已时(9点至11点)、午时(11点至)、未时(至15点)、申时 (15点至17点)、酉时 (17点至19点)、戌时(19点至21点)、亥时(21点至23点)。
此外,每个时辰代表两小时外,他们还有相对应的动物,称之为“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一日有十二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古代能掌握具体时辰的一般只有皇宫和贵族家庭,普通老百姓白天靠太阳,晚上鸡鸣来判断时间。所以,古代的老百姓往往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劳动总结出来的,可见古人的智慧令人钦佩。
以上就是与古代黄历怎样查年月日相关内容,是关于汉朝的分享。看完查好日子老黄历2022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2023-08-06 09:10: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