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对联又称为楹联,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在生活中对联的应用是很广泛的,经常会举办一些写对联的比赛,下面分享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11、长沙市楹联家协会“砥砺奋进的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主题楹联大赛一等奖
赤帜入青云,挟三千年楚地精神,迎风卷起湘江浪;
苍生挥玉笔,步十九大诗篇韵律,蘸梦皴开岳麓春。
2、西安“经纬丝路杯”创新创业测绘楹联大赛一等奖
天眼透层霄,拉近时空,一河星月披肩上
地球收尺幅,抻开经纬,万里山川缩掌中
3、山东“走进大泰山·品味大津口”全国诗词楹联大赛一等奖
津口诉沧桑,历三千载草色枯荣,风雨难湮王者道;
泰山担日月,看十八盘云涛起伏,峰峦遥接古乡春。
4、寨岗镇文化广场舞台楹联征集一等奖
舞步响云端,引出千年瑶寨月
歌声飞画里,唤醒一轴客家春
5、三门峡白天鹅杯楹联大赛一等奖
似雪浮来成一景,自有梦之期,春之盼
如云飘至过三门,焉无行者范,舞者风
6、邯郸成安县“文明地税廉洁地税”楹联大赛一等奖
成于一点一滴,渐固政之基,国之本;
安可十全十美,唯求公者念,法者思。
7、四川省遂宁中学2017年春联一等奖
紫燕将好梦衔来,披上斗城,喜千载黉宫,文风时约春风至
金鸡把朝阳唤醒,映红壮志,倾一腔热血,涪水何输泗水长
8、开江第三届荷花节楹联大赛一等奖
不待弦音,风中舞出霓裳曲
何须梦笔,雨后凝成水墨图
9、北京让古籍活起来楹联征集一等奖
把典籍翻开,思接千年,同古人语
将文明托起,智承一脉,助好梦圆
10、邯郸武禹襄故居楹联大赛一等奖
十三式流水行云,荡浩气于乾坤,神功辉映邯郸月
二百年舒枝展叶,拓武门之根脉,大木扶摇太极城
11、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花馆)
八月花铺千里雪
一生情寄万家衣
12、中国棉文化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有奖征联一等奖(棉纺馆)
难忘百代经纶手
恍听千庐机杼声
13、丙申(2016)年“文明三门峡”全国春联大赛一等奖
任性春风,把大河抹绿
含情梅朵,将国梦映红
14、第四届中青诗联网大学生春联一等奖
沐春桃李绽华夏
带梦鲲鹏击海天
15、丰台纪念全民抗战80周年楹联大赛一等奖
三千里狼烟骤起,问七尺男儿,岂容城上升倭帜;
八十年狮目圆睁,借一轮月色,恍在桥头数弹痕。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21、上联:岁月无情风刻意;下联:红尘有爱墨留心。
2、上联:从此葬花成故事;下联:何来谎话变真传。
3、上联:一帘幽梦莺啼乱;下联:满耳笙歌燕奏齐。
4、上联:三弄梅花香绕指;下联:千拂翠柳梦颦眉。
5、上联:雾里看花别笑我;下联:山中论剑勿说人。
6、上联:平湖秋月一轮冷;下联:银浪碧涛万舸欢。
7、上联:难忘今宵难忘你;下联:苦思旧日苦思君。
8、上联:阅卷清风能识字;下联:思情明月也读书。
9、上联:月栖水里问鱼好;下联:雨躲云中笑日痴。
10、上联:唯有读书窗下笔;下联:尤其墨画案中词。
11、上联:春花不晓秋霜冷;下联:夏雨难言日冕轻。
12、上联:清风恋月水生气;下联:小鸟依人风暖心。
13、上联:烟萦碧岭风勤入;下联:雾漫重山日懒起。
14、上联:风霜几度催人老;下联:雪雨千重伴客归。
15、上联:飞花点水因风过;下联:漫草摇姿为露来。
16、上联:暮鸦孤影穿秋色;下联:春燕多情画晚霞。
17、上联:潇湘秋色辞孤雁;下联:瀚海云涛送远帆。
18、上联:月随舟影听渔唱;下联:星助烛光解客思。
19、上联:月破纱窗寻墨客;下联:风游曲径戏娇娃。
20、上联:绕堤新柳三分绿;下联:倚岫静塘一抹红。
获全国一等奖的对联3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作为福州名满天下的文化名片之一,三坊七巷历来都是外地游客趋之若鹜之地,就像铜锣古巷之于北京,回民巷之于西安。这里钟灵毓秀,人才济济,让这条古街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很难说是古街造就了一方才俊,还是这些英才成就了古街的赫赫声名。游客大多走马观花,少有人认认真真地去了解脚踏着的这一方土地和这一块石砖背后的故事,而那些镌刻在石柱石碑上,被充当背景板的那一幅幅妙趣横生,充满文化底蕴的对联更是少有人问津。南后街牌坊高大状阔,是这条古街的标志性建筑,刻在花岗岩上的白底鎏金题字,配上雕花墙裙,古韵古香。
前前后后共有四幅楹联。面朝杨桥路这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这副对联是说整条街都是店铺,附近高楼壮美。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该楹联取材自清朝末年举人王国瑞诗中句子。这位广州诗人所描述的是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古书铺出卖书籍和历代名人字画,。用琉璃厂类比南后街,表现二者都是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长期的文化润泽、积淀,让这条古街的书香一直能够绵延到现在。牌坊的反面还有当今知名学者、书法家陈章汉、赵玉林、郭道鉴、柯云瀚等联手创作的另外两副楹联:“文事重名区,记曾笔走他州,书藏旧肆。人情欢盛世,看又灯迎元夜,塔展中秋”。描绘了这里人才辈出,文人乐于分享书籍,后两句则是点出当地元宵中秋的民风民俗,雅俗兼具。“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这两句则用三坊七巷所处地理位置作对,表现其环境面貌的优越性。
郎官坊牌坊是门牌样式,上书“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从画面声音两个维度作对,举例春秋两季巷中不同的场景。末句中的“枌榆”原指故乡,这里可理解为,学子们的这种豪气,足以令乡里的父老震动。透过对联,彷佛可以看见学子们寒窗苦读,饮酒斗诗,可以听见琅琅书声,挥斥方遒。
塔巷石牌坊门柱上刻林山撰、傅永强书的(字体为篆书):“六子登科,理学融天地。双梅探屋,修文烛古今。”这里用典,分别指陈氏享誉全国的“六子科甲”以及清代翰林、林星章的旧居“二梅书屋”。“理学”与“修文”对仗,指做学问、修文学。“烛”作照亮解释。
黄巷石牌坊上书卢为峰撰、蒋平畴书的(字体为行书):“科甲蝉联,海峤人文罗福地。声名鹊起,榕垣才望奋清时。”联中“科甲蝉联”指连年科举高中, “海峤”指海边多山,代指福建。“榕垣”释为福州城,“清时”意指当代。
安民巷石该牌坊有抱鼓石,中匾刻坊名。门柱上有翁绳馨撰、余险峰书的 9 言(字体为行草):“驿馆驻车,枕戈同卫国。省垣揽辔,张榜且安民。”下联引用了黄巢路过此地时,约束兵马、张榜安民的典故。这里的“辔”,是指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揽是拉的意思。
宫巷石牌坊该牌坊有亭盖,抱鼓石,中匾刻坊名。柱上有丘幼宣撰、吴乃光书的 12 言(字体为行书):“紫极祀三清,仙家日月超凡俗。吴兴遗甲第,船政风云耀简编。”前一句,“紫极”指巷中的紫极宫,“三清”代指道教。后一句, “吴兴”是沈葆桢的故乡,“简编”是历史的意思。清代福州著名官员沈葆桢曾世居于此。
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欢笑和泪水,它曾经演绎了多少历史故事、再现了多少人的一生。门外的对联成为了它过往的生命的生动、全面而又深入的高度概括:“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古往今来顷刻间演遍千秋世事”。过去的时候,在这一方小小的戏台上,演员在举手投足间,在深情唱腔中,借助着乐器的演奏,把故事一一呈现,将广阔天地里、漫漫时光中发生的故事都集中在这方圆之地,演绎得淋漓尽致。
早在 2006 年,楹联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楹联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国学家南怀瑾就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不少清代文学史学者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国师苑外的对联书有“坊载儒风巷载春,州涵福气街涵古。”这些年代悠久的建筑赋予这些楹联历史的底蕴,同样的这些文采斐然的方块汉字组合又增添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三坊七巷坐拥“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名,依附着这些街巷而生的楹联不但是华丽的装饰,也是这条古街文化精神的印证。
金、青是凑意所用,并非说闺房是金色的,勉强理解成有钱人家的豪华。旧籍是指古籍,而新香只是香,加个新一是为了对偶,二是突显生机。朱、紫又是凑意的。联、散只是字面上的动词。鹭:鸟名。
总是结就是夸其家中殷实,书香门第而已。此联比喻新颖但无手法,略空洞无韵
本文2023-08-06 09:13: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9973.html